手機閱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文800字議論文(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5 04:02:14 頁碼:11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文800字議論文(七篇)
2022-12-25 04:02:14    小編:ZTFB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一

2、學(xué)者,學(xué)其所不能學(xué)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莊子·雜篇·庚桑楚

3、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觀無妄?!f子·外篇·在宥

4、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yīng)六律!——莊子·外篇·馬蹄

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f子·雜篇·天下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篋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f子·外篇·天地

8、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f子·雜篇·天下

9、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f子·外篇·在宥

10、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碎g世

11、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13、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養(yǎng)生主

14、至言不出,俗言勝也?!f子·外篇·天地

15、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齊物論

16、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莊子·外篇·天地

17、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人間世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f子·田子方

1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羞b游

20、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莊子·雜篇·徐無鬼

2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22、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壞?/p>

23、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羞b游

2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莊子·讓王

25、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刹簧餍??——人間世

26、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f子·人間世

27、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鲁浞?/p>

28、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外篇·秋水

29、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將曳尾于途中。——莊子·外篇·秋水

30、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f子·漁夫

3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羞b游

32、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刻意

33、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34、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笞趲?/p>

3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笞趲?/p>

36、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御寇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齊物論

38、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外物

39、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駢拇

40、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羞b游

41、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R物論

42、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羞b游

43、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桃?/p>

44、“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外篇·達生

45、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鲁浞?/p>

46、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羞b游

47、朝受命而夕飲冰?!碎g世

48、“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薄f子·外篇·天地

4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f子·知北游

50、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理也。——莊子·漁父

5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锼?/p>

5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

53、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侥?/p>

54、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l篋》

5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R物論

56、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l篋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碎g世

58、曰:“朝三而暮四?!北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北娋呀詯?。——齊物論

59、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60、“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薄f子·雜篇·列御寇

61、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鲁浞?/p>

62、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R物論

63、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R物論

6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dāng)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碎g世

6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論

66、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yǎng)生主

67、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68、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胠篋

6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R物論

70、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f子·列御寇

71、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間世

7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B(yǎng)生主

73、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笞趲?/p>

74、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羞b游

75、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f子·雜篇·外物

76、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壞?/p>

77、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碎g世

78、節(jié)飲食以養(yǎng)胃,多讀書以養(yǎng)膽。

79、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l篋

80、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桃?/p>

8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B(yǎng)生主

82、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薄翗?/p>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二

1、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論語》

2、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子

3、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論語》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

5、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孔子《論語》

6、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8、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論語》

9、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論語》

10、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鬃印墩撜Z》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論語》

1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14、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經(jīng)》

1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論語》

17、學(xué)而不已,闔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經(jīng)》

19、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 ——孔子《論語》

20、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丘《論語》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三

1、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3、盡信書,不如無書。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6、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0、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1、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6、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7、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0、仁者無敵。

21、權(quán),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2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3、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24、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5、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2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8、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2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0、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3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3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3、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3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3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6、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37、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38、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39、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40、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41、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42、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4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4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48、人皆可以為堯舜。

49、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5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2、民事不可緩也。

53、其進銳者,其退速。

54、仁則榮,不仁則辱。

55、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57、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58、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59、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0、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6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6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四

孔子有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此家喻戶曉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養(yǎng)之總結(jié),亦可視作古代讀書人終生奮斗之目標(biāo)。為何以此為標(biāo)桿?在于它極好地概括了達到君子的幾重境界。

晚明大儒顧憲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圣妙訣……夫子自十五志于學(xué)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边@段話堪稱將如何養(yǎng)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斷學(xué)習(xí)、完善自我、確立志向、積極進取的過程;悟境即隨著人生經(jīng)驗日益豐富,閱歷的不斷積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長,領(lǐng)悟世界本質(zhì),走向成熟的狀態(tài);證境則是對人生順逆已了然于胸,對世事無常已泰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雜的規(guī)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為“君子”?孔子身處時代,“君子”具有兩層含義:一指那些出身高貴、地位較高的統(tǒng)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能夠遵循禮樂的人。故《論語·學(xué)而》指出,“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芍佑衅鋵iT關(guān)注之事、用力之處,“本”即事情的根本之處。換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盡其職責(zé),道便由此產(chǎn)生。

若要聞道,先須自修,這當(dāng)從“修境”入手,此即古時讀書人求學(xué)之始。它分為三個層次:志于學(xué)、而立與不惑。志于學(xué),便是自此開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獻給學(xué)問,奉獻給追求真理,這意味著人生目標(biāo)的確定。意義在于:首先,學(xué)術(shù)研究和道義探討成為了人的終身事業(yè),道統(tǒng)開始獨立于政統(tǒng)并高于政統(tǒng);其次,此乃知識獨立、士人獨立的標(biāo)志;再次,士人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擔(dān)當(dāng)天下道義的君子儒。讀書人從此真正成為社會核心價值的承擔(dān)者,即擔(dān)道之士。著名學(xué)者錢穆先生曾對君子擔(dān)道的重要性有過至論: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yù)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否則生而為人,不知為人之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死即不為枉活。因道亙古今,千萬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萬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則一日之生,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

從此,道統(tǒng)意識油然而生。

所謂而立,簡言之:其一,個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業(yè)。此乃個人事業(yè)之起步期。試想一個人經(jīng)過孜孜以求、苦苦努力,達到了而立,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學(xué)業(yè)有成,事業(yè)確立,身份得到充分認可,理想看似越來越近,那么這個人應(yīng)呈奮發(fā)有為、躍躍欲試,躊躇滿志、銳氣十足之態(tài)。這種狀態(tài)固然頗佳,但尚遠遠不夠。他的見識、修為、眼光、氣度還不足以應(yīng)對這個紛紜復(fù)雜的大千世界。所以,還需要繼續(xù)修煉,以至“不惑”,即對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對世間種種光怪陸離、紛紜復(fù)雜的現(xiàn)象,皆能泰然處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悟境”指個人修為之瓶頸期與突破期。雖說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著學(xué)習(xí)之終結(jié),恰恰相反,這是君子修養(yǎng)的又一個起點??鬃又v:“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給你下達的“命令”、是“天”規(guī)定了的你的“使命”,那么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給你的“任務(wù)”,這是你應(yīng)該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于是你的人生經(jīng)驗給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這個“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棄這個“位置”而“不到位”,則是為“不仁”,就不是“君子”?!岸宋弧辈坏扔凇暗搅宋弧保氵€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當(dāng)于人生事業(yè)的再出發(fā)。唯有繼續(xù)前行,才能抵達君子修養(yǎng)的終點,也就是證境——耳順和從心所欲。

“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于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舍己從人,故言入于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xué)者自是其學(xué),聞他人之言,多違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边@是清代學(xué)者焦循對“耳順”的解釋。說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確意見不排斥他人的正確意見,能以公認為正確的意見為標(biāo)準(zhǔn),同時吸取他人意見中符合標(biāo)準(zhǔn)的正確意見。順,就是通達不違礙,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異義,能采納他人的意見,那么無論什么話聽來就不違于心、不逆于耳,能夠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正確的看法予以表揚,又能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不正確的看法而不予計較,不斤斤縈懷于心,如此就能順利通達,入耳入心。

耳順之后,便達至化境。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縱心,彼其縱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縱之。”換言之,柳氏認為孔子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認內(nèi)心的欲望不會超出社會規(guī)矩的范圍,孔子有這樣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內(nèi)心欲望是在規(guī)矩法度之內(nèi)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規(guī)矩是內(nèi)心欲望的隱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后縱之”。反過來講,“逾矩”的欲望不可以隨便遵從。其實儒家亦承認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各種不合禮法、不合規(guī)矩的欲望。在這一基本預(yù)設(shè)下,人心的各種欲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導(dǎo),人便隨著自身欲望之橫流而蒙蔽良知,從而生出惡念、做出惡行??鬃拥摹皬男乃挥饩亍?,即經(jīng)過長期的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控制,達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內(nèi)外打通,社會的規(guī)矩即我自身的規(guī)矩,社會規(guī)范內(nèi)化為個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會規(guī)矩對我而言,就不再是約束,反而是內(nèi)外相證、從心所欲的試金石。這種“自由”是一種道德境界,是此心純?nèi)惶炖淼木辰?,是一種不去挑戰(zhàn)世俗禮法的心理自在。因為此時,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規(guī)矩允許的范圍里體會從心所欲的自在。

當(dāng)然,世上諸事,往往知易行難。至于此三重境界,錢穆曾指出,“學(xué)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學(xué)與立與不惑之三階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則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懸以存諸心中則可”?;蛟S凡人終其一生,也難將修境、悟境與證境踐履殆盡,唯有默默懸于心間。君子何為?便是讀書人在不斷學(xué)習(xí)、修煉中竭力向理想狀態(tài)靠近而已。這恐怕便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妙處所在吧。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五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8、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

1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8、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0、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21、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2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5、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2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27、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

2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9、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3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31、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3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35、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7、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8、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39、仁則榮,不仁則辱。

40、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41、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2、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4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44、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45、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6、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7、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六

1.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2.種竹淇園遠致君,生平孤節(jié)負辛勤。——王汝舟《詠歸堂隱鱗洞》

3.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铐牎锻卮ā?/p>

4.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拍痢额}揚州禪智寺》

5.君子本虛心,甘自低頭伏?!h(huán)山樵《薛寶釵·雪竹》

6.大雪北風(fēng)催,家家貧白屋?!h(huán)山樵《薛寶釵·雪竹》

7.修竹傍林開,喬松倚巖列?!码[《新秋晚眺》

8.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蘸刖啊洞鹬x中書書》

9.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曹組《卜算子·蘭》

10.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白樸《天凈沙·冬》

11.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wǎng)吹黏簾竹?!馨顝洞筢T·越調(diào)春雨》

12.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fēng)掀袂?!x逸《千秋歲·詠夏景》

13.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虾迫弧断娜崭≈圻^陳大水亭/浮舟過滕逸人別業(yè)》

14.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谠冻吭劤瑤熢鹤x禪經(jīng)》

15.竹樹帶飛嵐,荇藻俱明麗?!獎⒌乐断娼飼浴?/p>

如何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文七

詩經(jīng)《君子陽陽》注釋及翻譯賞析

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zhí)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注釋

①陽陽:得意的樣子。②簧:古時的一種吹奏樂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樂 ④只、且: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⑤陶陶:快樂的樣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譯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聲唱。

右手招我去游樂,

盡情歡愛真快樂。

夫君快樂樂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盡情歡愛真快樂。

賞析

大約我們所知道的封建時代夫妻恩愛,歌舞自娛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棄婦怨。清代沈復(fù)的《浮生六記》寫夫妻恩愛感人至深,這樣的作品即使不是獨一無二,也屬△毛磷角。

何以會這樣?當(dāng)然同那時代的婚姻制度有關(guān)。貧窮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尚可理解,因為大家同命運、共呼吸,風(fēng)雨同舟,像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相互支撐著。而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之 中能歌舞自娛,非常人所能達到。這樣做,至少要這樣一些前提:兩個人情深意篤,有較高的`修養(yǎng)和情趣,以及人們時常未能注意到的閑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識的衣夫,恐怕難以歌舞自娛,由此可以推斷,詩的主人公大概應(yīng)是殷實人家,或是已經(jīng)衰落了的世家子弟。這也容易讓人想到,閑暇是人們自娛自樂、吟詩作畫、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為生計而忙碌的人,不會有此雅興。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