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對魯迅的認識(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20:47:13 頁碼:7
2023年對魯迅的認識(通用8篇)
2023-11-10 20:47:13    小編:ZTFB

總結可以讓我們更有目標地向前邁進,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堅持寫作并保持熱情,只有通過實踐和不斷嘗試才能提高寫作技巧和水平。這些總結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總結的重要性和目的。

對魯迅的認識篇一

文章摘要:我眼中的魯迅作文這語氣就像是在說我中午要吃米飯而不是面條一樣;哦,這季節(jié)怎么能就這么過去呢。遠方也許是淵谷,讓我的回憶腐爛在陰暗潮濕的最底層。野菊花這個讓人覺得不起眼的花;頓時,火車被炸毀,爆炸后的硝煙令人窒息。現(xiàn)在地球憤怒了,給了我們應得的報酬,最后一滴水真得成了人類的眼淚。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堅強、勇敢的人。魯迅十三歲那年,由于家庭變故,家道衰落,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擔,到當鋪變賣東西,買藥,照顧家人等,在磨練中變得更加堅強,后來,他到南京,到日本學習等,都可以印證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求知欲很強的人。他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家道的衰敗而影響學習。強烈的求知欲使他進了當時被中國人所辱罵的“洋學堂”,并經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費留學的資格,我相信魯迅當時不是靠走后門,而且也不會有那一門的富親戚幫他走后門的,因此,多少年后,有一個樹德學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熱愛國家的人。魯迅在日本仙臺醫(yī)專留學時,解剖課成績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懷疑,認為是因為老師露題的,這使他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又有一次,他在幻燈片中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而一群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從而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可怕,他棄醫(yī)從文,用文字來揭露國人丑陋的靈魂,討伐封建專制?!拔逅摹边\動至今已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還在神州大地上不斷上演,我們都熱愛祖國,但我們關鍵要學習魯迅堅持正義勇于犧牲的行為。

我眼中的魯迅還是個疾惡如仇的人,是個思想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驚人的人,是個……。

[點評]《紅樓夢》有紅學,也有很多人研究魯迅,算不算魯學我沒聽說過。魯迅過世近70年來,我認為在中國有才能的并且敢于說話的能夠與魯迅相媲美的作家還沒有出現(xiàn)。

對魯迅的認識篇二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做筆名,發(fā)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這僅僅是我在沒有學習跟他有關的文章,所知道的膚淺的表面。

學習了跟魯迅有關的文章后,我知道了魯迅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是那么的瘦,瘦得叫人替他但心,像是大病新愈的嚴重樣,卻精神很好。魯迅為自己想的少,為他人想的`多,一生幫助了無數(shù)有困難的人,特別是一些進步青年,他也關心他的后人。

魯迅活著就是為了人更好的活著,即使他逝世了,他的精神依然還活著,永不腐朽。

對魯迅的認識篇三

“在人世間,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痹谧x《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前,我僅僅認為魯迅先生就是一位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永遠活在國人心中的“民族魂”。但現(xiàn)在通過魯迅侄女的筆中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魯綠色作文網迅先生幽默風趣。侄女去拜訪他,談起《水滸傳》,魯迅的侄女并沒有認真讀,把人物形象驢唇不對馬嘴地描述了出來。我本以為魯迅先生也會像其他家長一樣責罵她,可他卻出乎意料地說了一句:“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魯迅先生委婉、幽默地批評了侄女,既給了侄女顏面,也讓侄女羞愧悔恨。

魯迅先生同情勞動人民。一位黃包車夫的腳不幸被玻璃扎了,街上的行人都視而不見,魯迅先生挺身而出,幫助了可憐的車夫,還給了車夫補貼家用的錢。原來魯迅先生并不完全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清高,而是關懷他人、善良、高尚且平易近人的。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骨頭是最硬的,心卻是最軟的。他堅定自己的志向,也關心身邊的人,我們應該為中國有魯迅先生這樣的大文學家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對魯迅的認識篇四

在20世紀中國從封建專制向現(xiàn)代文明轉型的歷史時期,魯迅自覺承擔起了改造國民性的歷史重任,啟發(fā)中國人的思想覺悟,實現(xiàn)中國人的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化。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絕望抗爭的姿態(tài)贏得了“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盛譽和廣大人民的由衷敬佩。這位一生獨戰(zhàn)乃至犧牲的文化巨人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魯迅一生力求改造國民性,變“奴”為“人”,是為了讓后人“幸福地度日”。為了實現(xiàn)這個愿望或者說試圖朝這個理想走去,魯迅與黑暗苦斗,為光明斗爭,蔑視強權,毫不妥協(xié),悲天憫人,盡心竭力。然而他的“苦斗”和“苦爭”卻換來了流言與暗殺,美好理想淹沒于無邊的黑暗、冷酷、枯槁、僵死之中,給魯迅帶來的苦痛和絕望是世上罕見的,閱讀《野草》,這種人在絕境之感便會涌上心頭。然而魯迅之為魯迅就在于:當人生的希望無數(shù)次在現(xiàn)實的懸崖上碰壁之后,他毅然選擇了反抗絕望,作絕望的抗爭。

作為個體的魯迅,在情感上的寂寞、失落、沮喪,可以看作他絕望心態(tài)的起點。家庭由小康而墜入困頓后,少年魯迅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有過父親病重,自己在當鋪柜臺前遭受“白眼”的冷遇。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年少時的心靈創(chuàng)傷對一個人的人格塑造,起著較大作用。魯迅少年時代體驗到的孤獨多于快樂,冷漠多于溫暖,這是形成他孤獨內向性格氣質的重要原因。長大之后的魯迅又面臨了婚姻悲劇、兄弟失和等等,這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人間事,使得青年魯迅的熱情漸藏漸深,更大的打擊對于魯迅,也許命中注定非要他承受不可,似乎在等待著并且要考驗這位戰(zhàn)士的心理素質。

魯迅對民眾乃至社會透視之后的悲涼感,構成他絕望心態(tài)的直接因素。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五四”激情的“退潮”,又使魯迅從“聽將令”的吶喊走向暫時的彷徨。這種由時代環(huán)境造成的巨大失落,是魯迅個人不能掌控的。暗夜的虛空,分外的沮喪,新生的路在何方?接踵而至的政治高壓、冷槍暗箭以及“乏走狗”們,更增添了他死亡、冰冷的心理陰影。魯迅必須而且只有自己包扎傷口,孤身與黑暗拼搏,獨自“享有”奇怪而高、冷清清的夜空了。他就是這樣的孤獨者、清醒者,他試圖喚醒土谷祠里的阿q——阿q們太多了,而先覺者太少,先覺者注定失敗,因為寡不敵眾。先覺者就成為失敗后的沉默者,沉默到爆發(fā)點,就是復仇者。魯迅的復仇就表現(xiàn)為:直面人生、拒絕妥協(xié)、反抗絕望。他抗爭了一生,盡管這種抗爭日益加重他的心理負荷,讓他不斷地感受到絕望,但他依然戰(zhàn)斗不息。的確,“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10]希望與絕望此消彼長,卻又都被魯迅自覺地、辯證地否定了。單單認為魯迅是滿懷希望的人,屬于盲目樂觀派。魯迅確實認為希望無形中存在著,而且需要“行走”在地上的路時,方能有希望,但魯迅又清醒地意識到“無物之陣”的深不可測,他也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同理,僅僅認為魯迅陷入了絕望而停步不前,又走向了虛無主義。魯迅也確實產生過退隱之心,誰能說魯迅于世道人生沒有看透?魯迅一生歷經的多舛的命運和歷史時空中曾經彌漫的血腥之氣,讓魯迅感嘆無力回天。可是,魯迅人格精神的核心張力點,或者說其精神悲壯處正在于向絕望進攻。絕望是希望破滅后的產物,而希望又是拋棄絕望的結果,兩者相輔相成。絕望中融入些許希望,就少了頹唐,多了壯烈。在高度緊張地與殘酷現(xiàn)實的沖撞中,他不會沉淪,也沒有陷入虛無,卻表現(xiàn)出從容的姿態(tài),這是新的絕望形態(tài),也是魯迅獨特的精神狀態(tài)。

一方面,反抗絕望是在20世紀初期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被迫作出的選擇,也是惟一的選擇。自從國門被“鴉片戰(zhàn)爭”打開以后,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紛至沓來,中國幾乎被西方列強逼入死角,又加上封建統(tǒng)治的長久腐朽性導致人民愚昧不明。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在四周一片漆黑的環(huán)境下,如果只是滿含希望地呼吁光亮出現(xiàn),或者無智無勇就赤膊上陣了,其結果必定一敗涂地。因為民族災難太深重了,國民劣根性太深固了,唯有不顧一切后果的抗爭,再抗爭,才有可能改變令人絕望的社會現(xiàn)實。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不顧一切”,是勇于直擊現(xiàn)實,是絕望之后的大徹大悟。它拋棄了瞻前顧后的猶豫,否定了虛無,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時,依靠深沉的勇氣,采取韌性地持久戰(zhàn),向黑暗搗亂,給黑暗的制造者一點不舒服。這是魯迅無法選擇的最終選擇了。

另一方面,反抗絕望又是魯迅企圖超越自我以獲得人的神圣尊嚴和高級心靈自由的內心渴求。魯迅早年受尼采影響,渴求“超人”出現(xiàn)的觀念應該是影響魯迅一生的,只是后期的魯迅顯得更加深刻罷了。魯迅體驗過痛苦的人生,但魯迅仿佛具有“超人”般頑強的生命意志,通過反抗賦予人生更加真實的意義。在痛苦中反問自己生命的“內在”,在絕望中探究生命的依托,從而戰(zhàn)勝自我的種種弱點。在沒有先驗思維籠罩的國度里,“過客”只有張揚起生命的自由意志,對抗現(xiàn)世的凄冷與自我內心的絕望了。魯迅決不是故意自虐自傷,而全然是為了順應他內心深處對自由王國的強烈渴求,進而透視自身,建構主體自我。所謂野草與喬木同歸于盡之際,正是地火噴出之日,也正是主體的自由和尊嚴達到極致之時。

作為20世紀中國獨有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的一生都在反抗,而他的反抗最終體現(xiàn)于行動或實踐上。同時大愛和大憎,希望和絕望構成了魯迅人生的矛盾性、復雜性。因為憎惡之深,絕望之深;由于大愛之切,又必須冀希望于將來。三個方面有機地、和諧地統(tǒng)一于魯迅之身——戰(zhàn)斗的一生,這就是我瞻仰先生人格精神得到的結論。

魯迅被稱為偉人,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魯迅的人格精神超越了常人,這種人格精神是在與環(huán)境(廣義上的環(huán)境)相搏擊的過程中,由魯迅發(fā)揮主體能動性不斷超越自我而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即為永恒。他的永恒魅力將會感召后人不斷前進,鼓舞同胞不斷“新生”。

對魯迅的認識篇五

第一,我看他的照片,他的樣子,我以為魯迅先生長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瓷先ヒ荒樀那蹇?、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么樣!我就是這樣!

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學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對魯迅的認識篇六

摘要: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幾千年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吃人”就是它的總罪狀,而結束語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本文著重分析了“救救孩子”這一呼喊其實表現(xiàn)了魯迅深深的絕望,由此反映出魯迅終其一生都在“反抗絕望”的戰(zhàn)斗精神。

關鍵詞:魯迅《狂人日記》“救救孩子”希望絕望。

眾所周知,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不僅是因為其作品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他將手中的筆化作利器,毫不猶豫地刺向封建社會的本質,以此來喚醒國人的靈魂。“以一篇短的小說而成為時代精神所居的大宮闕者,是極其少見的”,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這種“極其少見”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記》于1918年5月發(fā)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掘源頭,學界對于《狂人日記》的深度闡釋,其實早已超越了作品自身的文本意義。作者在文中對“狂人”心理的細膩描寫和對中國歷史的獨特發(fā)現(xiàn),以及白話體的日記文本和文言的小序,都給作品的解讀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文中“救救孩子”的意蘊。

對于文章結尾“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喊,常被人們解釋為表示魯迅還有希望,他們認為“孩子”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希望,他們的心靈純潔天真,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可塑性,他們應是一種現(xiàn)代啟蒙思想的接受主體,故他們的被“救”也就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被“救”。事實上,我們深入分析一下文本就會體會到,“救救孩子”這一呼喊是“狂人”在病中發(fā)出的,現(xiàn)既已痊愈,這句話的力量自然要減弱了,更何況“狂人”也不能確定還存在著“沒有吃過人的孩子”,這聲呼喊其實更深刻地表達了魯迅的失望甚至絕望。

最后一個章節(jié),總共就只有兩句話:。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其實是能夠清醒地透視社會的“吃人”本質的,在日記文本中,他研究發(fā)現(xiàn):。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如果單是這樣的人,是完全可以肩負起拯救“孩子”的重任的??蓡栴}是魯迅塑造的“狂人”并不是一個清醒的反封建的斗士,而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的“病人”,即患有精神病學上的“被害妄想”。所謂“妄想”,是指患者堅持相信某種不真實的思想內容,這是一種思維障礙。這種患者,也有可能出現(xiàn)“幻覺”。“幻覺”與“妄想”是有區(qū)別的,它是一種虛幻的知覺,屬于知覺障礙。例如“狂人”時刻以為別人要吃他,這是“妄想”,它從歷史書的字縫里看出“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就是幻覺。由于他患有被害妄想型精神病《,狂人日記》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都經過了他的幻覺的折光,不管事物原來是如何,同吃人、迫害他有沒有聯(lián)系,“狂人”都把它與吃人特別是要迫害他、吃他聯(lián)系起來。試問這樣一個精神病患者怎么樣去拯救“孩子”?在文本第四章中“,狂人”知道了“大哥”是“吃我”的真正主謀,而“我”與“大哥”之間有著無法割斷的血緣關系,如果有一天他自己被人吃了,也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樣,他便陷入了內心世界的巨大恐懼之中。于是,在想要說服“大哥”而終究失敗后,“狂人”大徹大悟:。

不能想了。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里,暗暗給我們吃。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xiàn)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xiàn)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這是“狂人”對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確認。那么,我們是否真的還能依靠這樣一個與其他“吃人”者并無本質區(qū)別的人來拯救“孩子”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通過分析《狂人日記》的整體故事結構和內涵,筆者認為結束語中的“救救孩子”,其實包含著“孩子不可救”的深層意蘊,也透露出作者無限的絕望。首先,作者在文本第二章節(jié)中寫道:“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這樣。”這說明“狂人”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小孩子是“趙貴翁”與“大哥”的“吃人”同伙,而“他們娘老子教的”那些“吃人”法寶,恰恰又反證了“吃人”文化的一種連續(xù)性。在這樣的連續(xù)性中,我們看到連小孩單純的心靈也早已受到了毒害,何談希望!其次,回想魯迅在其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孩子”命運的一些描寫:《藥》中華老栓的“孩子”死了,《明天》中單四嫂的“孩子”也死了,《故鄉(xiāng)》中的“孩子”變得麻木了,《長明燈》里的孩子也更是孺子不可教也。這些相似的描寫向我們暗示了:如果說魯迅將“孩子”視為民族“拯救”的最后希望,那么這些“孩子”最終都歸于肉體或精神的徹底毀滅,無疑是作者對于自己所謂脆弱“希望”的無情否定,終歸于失望甚至是絕望。還有,我們還可以試作分析:“孩子”既然是“吃人”者的嫡子嫡孫,那么“吃人”之類的傳統(tǒng)文化早在他們生命的孕育過程中,就已通過其母體血緣被賦予了這種遺傳基因。因此,“沒有吃過人的孩子”在“狼子村”里過去不存在,現(xiàn)在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孩子們在瞪眼睛中長大,又向別的孩子瞪眼睛”,在作者的眼里,“趙貴翁”反不了,“大哥”以及“狼子村”那些下層村民們勸不了“,孩子”更是救不了。

當魯迅棄醫(yī)從文,拿起筆打算以此來喚醒民族的酣夢時,卻“猶如獨處大漠荒野,得不到應有的回應”,他失望至極。在錢玄同邀他為《新青年》撰稿時,他回答說:。

這個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反映了魯迅的悲哀和深深的絕望。然而如果僅有悲哀與絕望,也就不會有可景仰的魯迅了。錢玄同力辯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因此,縱觀后來的魯迅,筆者寧愿相信,他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力行他自己“反抗絕望”的至理名言,因為感到“絕望”,所以要“反抗絕望”。魯迅終其一生都在進行著這種抗爭,這才是他的偉大之處。

參考文獻:。

[1]魯迅.狂人日記[a].魯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陸耀東,唐達暉.論《狂人日記》[a].魯迅研究(1)[c].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3]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趙芬重慶西南大學文學院400715)。

對魯迅的認識篇七

淺談希臘神話的反抗精神【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幾篇典型的希臘神話,尋找它們的共同點試述希臘神話的反抗精神。

根據(jù)馬克思的科學的概括:神話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tài)。”遠古時代,生產力的低下限制了人類的知識水平,人類同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就顯得十分弱小無能。因此,人們就把那些無法用生活知識解析的現(xiàn)象歸結到神的身上。久而久之,神在人們的心中便變得形象化,同時創(chuàng)造出許多神話故事。

古希臘人為了面對各種災害威脅,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各種與強大力量抗爭的神話。而它們都貫穿著一種抗爭精神。

在《希臘神話故事》中是這樣描述普羅米修斯的:天地出現(xiàn)之初,并沒有人類。普羅米修斯用河水把泥土潤濕,再把它照自己的形狀捏出來。他從各種動物的心攝取善和惡,讓智慧女神雅典娜把靈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給這僅僅有著半條生命的生物。再傳授給他們各種知識,技術。這一切引起宙斯的嫉恨,因而拒絕給人類完成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種。但普羅米修斯卻從太陽神那兒偷到了火,并帶給人類。他這樣做,遭到了宙斯的報復,被釘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這個神話情節(jié)豐富,深刻地體現(xiàn)了反抗精神。是處在童年時期的希臘人面對各種災害威脅、與各種強大力量抗爭的寫照。希臘這種表現(xiàn)反抗精神的神話還有很多。例如:為民除害,取獅皮擒牝鹿,殺九頭蛇,取得十二項英雄業(yè)績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為了實現(xiàn)諾言,不畏艱險,機智勇敢,終于割下女妖美杜莎之頭的柏修斯——《柏修斯》;不敬勒托,而遭到所有子女被神射殺,最后自己變成整日以淚洗面的大理石的尼俄柏——《尼俄柏》等。

這些神話故事都十分曲折奇妙,體現(xiàn)出了古希臘人面對強大力量不屈服,敢于起來斗爭的精神。希臘神話主要體現(xiàn)的是反抗非自然力量,如普羅米修斯反抗強權、俄狄蒲斯反抗命運、美狄亞反抗背叛等。哪為什么希臘神話主要體現(xiàn)的是反抗非自然的力量呢?這和當時希臘的社會制度有關,當時希臘是私有制出現(xiàn)的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生產力已經得到發(fā)展,主要矛盾已不是人與自然的斗爭,而是社會內部的斗爭,很多神話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階級分化。《普羅米修斯》所體現(xiàn)的就是新興的奴隸主與守舊奴隸對奴隸主的反抗,事實上他也是在反抗自己的命運。而在《尼俄利亞特》中神的庇護下的阿喀琉斯與赫克托耳之戰(zhàn),體現(xiàn)的則是由奴隸主主持、奴隸聞的一場角斗。而且,希臘神話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幾乎每一個主人公都用大段的內心獨白來體現(xiàn)個性特征。這是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已經達到出現(xiàn)階級的程度,希臘人意識里自身是以個體存在的,追求人性解放就更推動他們進行反抗。與中國上古神話表現(xiàn)集體精神相比,希臘神話的反抗更注重個性的追求和自我的滿足。

希臘神話的反抗精神,所體現(xiàn)的往往悲大于壯。這中國上古神話不同,中國的神話英雄斗爭不依靠神和英雄以外的神秘力量來幫助,就算是反抗失敗也表現(xiàn)得寧死不屈豪氣萬丈。而希臘神話中英雄的反抗斗爭常常會被一種與神相關聯(lián)的命運觀念所左右。普羅術修斯在堅持斗爭時認為:“無論誰,只要他學會承認定數(shù)的不可動搖的威力,便必須忍受命運女神所判給的痛苦?!逼樟_術修斯靠命運來忍受痛苦,也靠命運來堅定信心,命運使他解脫,也使他同宙斯和解。《伊利亞特》中阿喀琉斯與赫克托耳之間的戰(zhàn)斗,更是直接由命運之神來決定勝負。俄狄蒲斯也處處與命運進行斗爭,但命運處處與他作對,最終還是沒有擺脫命運之神的安排:殺父娶母,在命運的不可抗拒中,體現(xiàn)一種悲哀的失敗。

對魯迅的認識篇八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受著政權、族權、夫權、神權的殘酷壓迫。她們必須恪守封建禮教及其道德標準,因而所受的苦難最深重。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和感受,中國文化革命主將魯迅,在對封建主義進行頑強而堅韌的戰(zhàn)斗的同時,始終關注著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作品描寫了一些麻木和愚昧的女性,但這也是當時一種特殊的反抗形式――逃避的反抗。

華大媽是《藥》中一個“小人物”,魯迅將她置于一種凄涼、晦暗的場景中,讓她背負人生的重負,在窮困、失意、不幸中艱難地掙扎,暴露出的是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昧。為了醫(yī)治兒子小栓的病,傾其所有,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但是,病魔還是無情地帶走了年輕的小栓。魯迅在《藥》中還設置了華大媽與夏媽媽在墳場頗具諷刺性的相遇,道破了這兩個女性因為自己的愚昧、麻木、安與現(xiàn)狀而遭人利用,走向悲劇性命運的必然性。

與華大媽一樣,魯迅作品《明天》中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婦女形象――單四嫂子,她也有著勤勞善良的品行,溺愛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為他們打算。她是一個在社會里受多重壓迫并很符合封建規(guī)范的“節(jié)婦”,是廣大婦女生活和命運的代表。

魯迅就是要通過單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說是逃避的反抗,讓世人警醒,是婦女爭取、反抗的時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點覺醒啊。

二、順從與自殺――無奈的反抗。

魯迅在《隨感錄?四十》中指出,婦女“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單四嫂子對封建道德教條的一味遵從,對自己的命運甘心情愿地任人擺布,這就意味著等待這個愚昧無知的可憐寡婦的,只能是更沉重更無窮盡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長更黑暗的無情歲月。而像單四嫂子一樣的祥四嫂子、愛四嫂子還在層出不窮。

《祝?!分械南榱稚?,這位勤勞善良的普通村婦,是一個溫順、善良、無知的普通農村婦女,是在封建倫理包圍和影響下土生土長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權、皇權、族權、夫權和神權等等的“熏陶”。封建社會的買賣婚姻使祥林嫂嫁給一比她小十歲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將她像牲畜般的賣給賀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喪,大伯收房,將她趕出賀家。當走投無路的她再次到魯四爺家作傭工時,她已被封建禮教判定有罪:寡婦再嫁,傷風敗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為贖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錢,到土地廟里捐了一條門檻,當做自己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為自己的命運竭力掙扎,她的種種努力始終得不到人們的許可。最后,在人們喜氣洋洋的祝福聲中,祥林嫂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覺醒意識的,魯迅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受到強烈壓迫的婦女悲劇典型形象,給我們揭示了廣大農村婦女悲慘的命運及其社會根源,表現(xiàn)了魯迅對婦女的深切關心,也從這里看到了進步和希望。

三、權力和平等――主動的反抗。

如果說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被動的,那么愛姑的反抗則更多的帶有主動和強勢的成分了,而且她還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離婚》中的愛姑,是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的。愛姑與單四嫂、祥林嫂一樣也是普通的勞動婦女,但是她的反抗更主動,而且也更長久和猛烈,在初期也取得了一點勝利。這個善良的農村女性,當丈夫另覓新歡,要遺棄她時,她卻變得異常的潑辣,勇敢,并進行了堅強和持久的抗爭。愛姑的反抗,首先的原因是丈夫要遺棄她,而她本人在施家又是符合傳統(tǒng)婦道標準的,這就是她奮起反抗的直接原因。而愛姑畢竟也只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見過世面,缺乏社會經驗的農村婦女,她在斗爭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局限性。愛姑的斗爭,比起祥林嫂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她有不示弱的勇氣,這對她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魯迅先生塑造的愛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爭取自身權利和平等的一大嘗試,但也反映了農村婦女命運的悲慘和反抗的艱難。

四、希望與新生――覺醒的反抗。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自奴隸社會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存在,到進入封建社會,這種狀況尤為突出?!芭訜o才便是德”成為至理名言,“三從四德”為教女之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女子被剝奪了與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便是偶爾有那么一兩位幸運者多讀了幾本書,那也只能秘而不宣,只有自己知道罷了,否則定會惹人非議。因此,才情皆高的林妹妹明明滿腹詩書,可長輩問及時回答仍是:“不曾讀,些許認得幾個字?!焙L纳绫娊忝玫募炎饕彩遣荒芰鞒龈獾?,否則會引人笑話且名聲不好。由是,古代女子的教育可見一斑,此種狀況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有所改變,進而開始了近代女子教育艱難的發(fā)展歷程。

子君是《傷逝》中的女主人公,是知識型的婦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愛姑等無知農村勞動婦女,她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有知識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覺醒,是魯迅在探索女性問題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發(fā)現(xiàn),而且子君的覺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現(xiàn),更具有主動意識和理論指導,是婦女解放的另一新臺階。

子君雖然成為追求個性解放的犧牲品,然而,她畢竟從封建桎梏中沖出來了。她與封建道德禮教毅然決裂的呼聲將會成為時代的強音,她那凄麗的悲劇形象將使中國婦女從中受到啟發(fā)和鼓舞。

雖然單個人的反抗以失敗告終,但子君的可貴之處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強烈自我覺醒的意識,積極接受進步思想,敢于朝著自己的理想抗爭。

婦女要獲得現(xiàn)代意義上的解放,而做出最根本的手段,則是掃蕩封建制度。因此,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倍加贊賞劉和珍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薄爱斎齻€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時,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女性臨難竟能如此的從容”“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詭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边@就是魯迅筆下的劉和珍,這已不是嫻雅溫柔的東方女性,劉和珍這個青年女學生在向社會發(fā)動主動進攻,雖死猶未悔。中國女性,正是到了劉和珍這一代才算覺醒了,中國女性的三從四德,被沖的干干凈凈,個人的獨立反抗再劉和珍等人身上被喚起,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

我們今天看魯迅作品,看為革命犧牲的劉和珍,仍被她的精神所感動,在中華民族危亡時刻,她以自己瘦弱的臂膀挑起解救祖國的重擔,她的勇毅與堅決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結語。

毛澤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濒斞赶壬云涿翡J的觀察、縝密的思考將那些受盡欺凌和壓迫的勞動婦女的形象用其犀利的筆鋒塑造出來,體現(xiàn)了他對婦女出路的不斷探索,不斷思索。魯迅給我們揭示了要想戰(zhàn)勝封建勢力,就要從根本上擺脫封建反動思想的束縛,反抗封建勢力。這一個個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就是一篇篇討伐封建專制文化的檄文,是呼喚中國婦女解放的宣言書。

(編輯/劉佳)。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