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課程調研報告(通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2:48:43 頁碼:8
最新課程調研報告(通用9篇)
2023-11-11 12:48:43    小編:ZTFB

在工作和學習中,報告經常用于向上級、同事或其他相關方傳達信息。報告的結論應該簡明扼要,同時要確保與整個報告內容一致,避免出現(xiàn)矛盾或重復。我們特意為您準備了一份精彩的報告范例,以供參考和學習。

課程調研報告篇一

21世紀將是人類依靠知識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紀,世界將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和機遇,實施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讓科學的光芒普照中華,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的生物新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新課程的實施緊密相連,自20xx年秋學期新課程在我省全面推行以來,探究教學中暴露的諸多問題使我們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決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總結。

1、探究能力與素質教育。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在教育領域里追求人的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已經變成一種集體行動,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積極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的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

2、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教育。

當前,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正如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認為的那樣,“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這種創(chuàng)造力集中體現(xiàn)的是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喚醒”的東西。

3、探究能力與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我們在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問題上,往往過多地強調科技的經濟功能,偏于技術的、物質的乃至產品的層面,卻往往冷落了科學探究、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對人、對社會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總是與“應試教育”一起成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核心目的,通過科學方法、態(tài)度的訓練與養(yǎng)成教育,逐漸使科學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億萬人的'心田,激發(fā)人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應該是科教興國戰(zhàn)略真正實施的表現(xiàn)之一。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很顯然,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也是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么,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會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高中畢業(yè)前,學生們應該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至少進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20xx年秋學期我省全面實施了新課程,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許多教師已經積累了眾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待進一步挖掘,升華為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新課程的實施也對廣大師生在思想層面和操作層面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許多困惑和不解紛至踏來。在諸多問題中,“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首當其沖。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不知如何指導探究等新問題在每一所學校中都存在。根據對我市部分地區(qū)學生有關探究能力的問卷調查,比照其他省市、學科的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

1、學生層面。

從“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查結果看,“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生物學的動機,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從“高中生對不同生物主題的興趣”調查結果來看,“與實際應用和實踐觀察”有關的內容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從“高中生對生物學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調查顯示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通過“參加野外實習”、“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和“執(zhí)行一項個人計劃”等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劉植義,20xx)。這說明學生樂于探究,希望通過課內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決問題,發(fā)展探究能力。但是,從“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現(xiàn)狀”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但缺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思與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實驗中多數(shù)學生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數(shù)據而輕本質,沒有學會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顧莉,20xx)。學生們渴望探究,但高考這根指揮棒多偏重結論性知識的考查,使得他們“不得不”忽視探究的過程,山東省有關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15](賀建東,20xx)。這些情況說明,高中學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還很弱,學生們的探究愿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也沒有真正轉變?yōu)閷嶋H探究中的各項能力。

2、教師層面。

從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進行探究的內驅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學習資源和探究學習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尤其是引導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決定因素[29]??茖W探究方法的獲得,除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不斷積累以外,主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培養(yǎng)和訓練,教給思維方法,指導思維路徑,使學生領會并付諸實踐,以逐步形成習慣,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進一步強化[15](賀建東,20xx)。但是從“教師對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的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驟,但缺乏具體的教學策略。少部分教師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探究”,農村中學的有些教師對開展探究學習排斥性依然很強。這些現(xiàn)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數(shù)在非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出來的生物學教師,若不經過職后專門的探究教學策略的培養(yǎng)和實踐,一開始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指導(紀琴,陸建身20xx)。此外,探究活動的開展由于受到時間、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開展的并不普遍[16]。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在“學生的探究動機、現(xiàn)實的探究能力與教師的指導策略“三個方面存在著多對矛盾。學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實踐,探究能力自然較低;教師想指導,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缺少解決探究活動中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畏難甚至退縮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與國家推進課程改革的決心相背離的。我們應該找原因、想辦法,不斷探索與總結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結構與表現(xiàn)。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茖W探究能力是一種能力,它的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一般認為,科學探究能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心理特征。對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體會,其語言、邏輯-數(shù)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內省等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認識探究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探究能力評價應該采取多渠道、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

但是,從多元智能角度構建的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國內外研究還比較少,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測量上難以適從。國內有學者參照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構建了基本科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20xx)。后來又有學者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科學(探究)過程、科學內容和科學品質為三個基本維度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并以科學品質為主要維度,列舉了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50條表現(xiàn)。

這50條探究能力的表現(xiàn)是從思維的深刻、靈活、敏捷、批判和獨創(chuàng)性角度編撰的,雖然滲透探究過程的要素,外顯性強,但與中學常用的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這些表現(xiàn)比較繁雜,中學教師難以操作?!澳芰Α笔歉咧猩镎n程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科學過程這一角度出發(fā),明確列舉了高中階段學生應該學會的11個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現(xiàn)[1],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表現(xiàn)與探究教學(學習)的程序基本一致,將探究內容和品質滲透其中,以它為出發(fā)點形成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明確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學模式。

能力總是和人的某種活動相聯(lián)系并表現(xiàn)在活動中。只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茖W探究能力表現(xiàn)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反過來,這種能力也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探究學習的效率和結果[17]。

探究式教學,亦稱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并獲得體驗的實踐活動。

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柴西琴,20xx)。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即是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學教育面向真實科學是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而科學教學要與真實的科學探究相接近,就必須首先呈現(xiàn)出科學探究的“形”,或者說與科學探究保持“形似”。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時,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學取向,而非特別限定的某種教學方法。

3.1強調“過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分析方法,將科學探究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成分,如觀察、分類、假設、推論、預測等。相應地把科學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獨立的技能,如觀察技能、分類技能、假設技能、推論技能、預測技能等,稱為過程技能。其基本假設如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系列過程技能的集合;這些過程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獨立發(fā)展的;學生的過程技能得到發(fā)展后,就可以用來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發(fā)展。據此提出的教學策略是,首先讓學生獨立地練習和發(fā)展這些技能,然后再結合起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3.2強調“控制變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認為,科學探究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運用邏輯推理來解釋相關證據。這樣就把“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聯(lián)系起來,并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用控制變量的實驗來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把它作為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的邏輯策略。這種策略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描述成能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的能力。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培養(yǎng)了“會進行控制變量的研究”這個突出的特征。

上述2種策略取向,無論是強調過程技能還是強調某一要素,都忽視了探究主體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fā)的研究者把科學探究看做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在開展探究時,探究者從自己的“工具箱”里選擇“工具”。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探究任務,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確地挑選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將科學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為三類:一般的認知技能(例如觀察、分類等等)、實踐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復測量來提高測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英國約克大學的packs項目組提出了另一種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體系(robinmillar,1998)。

這一策略體系將科學探究的主體和探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具體描述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和技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擺脫了機械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科學觀,深化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于研究和發(fā)展學生與科學探究相關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探究能力結構的“過程維度”出發(fā),明確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學會的各種探究能力,并以此開展教學和評價。在具體的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良好習慣,注意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兼顧總體探究過程與各類探究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加強對探究活動中核心要素的訓練,“以點促面”,使探究各環(huán)節(jié)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監(jiān)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課程調研報告篇二

實習的中后期,本人對任縣第二中學的數(shù)學的教學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F(xiàn)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了使調查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本次調查的對象確定為學校全體數(shù)學教師和部分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

(一)初中數(shù)學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情況。

1、學校教師概況。

學校女老師偏多,年齡和教齡都偏小。學歷都是本科,所教班級的人數(shù)51人以上,無兼教科目。大多數(shù)教師參加最高級別的培訓是省級并認為參加課改培訓對其作用很大。

2、他們在教學上的變化。

(1)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思想轉變很大但是業(yè)務能力基本適應適應課程改革。

(2)工作量與以前相比增加一些。

(3)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發(fā)生了一些改變。

(4)和同事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有所增加。

(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利用教材,對新教材基本適應。

(6)在本校主講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由以前的老教師轉變?yōu)槟贻p的教師。

3、教研活動方面。

本學期所參加的教研活動,主要側重針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聽課評課,討論改進,聽課評課后,再上課改進自行確定教學研究主題,展開研究。在集體教研活動中,他們比較經常或擅長做的是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聽別人發(fā)表意見。認為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是布置任務多,深入研究少。他們心中希望進行有專家指導的教研活動。對數(shù)學教研員的命題比較滿意,并希望教研員的指導方式是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組織教學觀摩、評比。

4、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方面。

5、教學評價方面。

認為學校對教學工作應該通過教師自評、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渠道進行評價,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yōu)橹?,參考平時表現(xiàn)。

學校領導實質意義上重視課改基本滿意,對本校開展課程改革的總體評價是比較好。

(二)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情況。

我抽取了初二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初三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3個班的數(shù)學成績、學習風氣和班級紀律分別處于優(yōu)秀、中等和一般三個層次。在有關教師回避的情況下,我對學生講明了調查意圖,消除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把自己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喜悅與收獲、苦惱與挫折真實地予以告知,客觀反映自己的想法??傮w來看,調查氣氛活躍,學生配合比較好。調查共收回有效調查答卷250份。

數(shù)學教材內容新穎,知識容量大、教師講多,學生練多。數(shù)學學習方式的最大變化是經常與他人合作學習和經常整理做筆記喜歡老師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喜歡老師用自制教具、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手段,在數(shù)學學習中,愿意與他人討論交流,數(shù)學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機會很多。

2、新課改下的學習狀態(tài)。

在數(shù)學學習時,遇到難題,成度較好的學生反復思考,不輕言放棄,直到弄懂為止,程度較差的學生馬上詢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家長。注重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對課本例題的學習狀態(tài)是先獨立思考,再看書上是怎么做的。計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總是套用混淆。沒有養(yǎng)成及時訂正作業(yè)或者試卷中錯誤的良好習慣,原因是這些錯誤還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學校開展數(shù)學學習活動,例如數(shù)學興趣小組、數(shù)學補差、智力競賽活動來鍛煉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

希望自己在數(shù)學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師表揚或者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這里衷心的祝愿任縣第二中學桃李滿天下。

課程調研報告篇三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提升辦學理念及辦學水平,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根據教育局科研興校的戰(zhàn)略決策及我校的整體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計劃.:

堅持以新課程的深入實施為契機,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為載體,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以不斷促進師生發(fā)展為根本,進一步探索我校教學質量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教學教研新路子。

1、通過教研培訓,使教師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執(zhí)教水平,提升教師素質。

2、通過全校性的專項教研活動,使每位教師都能主講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案例講座,進行行動研究,使每位教師能上示范課、優(yōu)質課。

3、通過教研,使每位教師所教學科都有較大進步,確保學校質量穩(wěn)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動的具體實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

為了促進我校教師專業(yè)成長,使大批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雙提高,進一步完善學習制度,加強學習管理。

1、采取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形式進行。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強化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解決教學實踐中具體問題的意識。

2、采取靈活高效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做到“四層次、三必須、兩有、一檢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個層次,每周一次全校理論學習交流,由全校教師輪流擔任主講人,每周一次教研組學習交流,每周一次網上學習,每周一次個人自主學習交流;在學習內容上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必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必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習管理上,要有學習記錄,有心得體會;每月檢查一次。

3、嚴格控制教師在校辦公時間,確保學習研究有時間,并要求教師提高在校辦公的效率,引導教師勤輔導,常鉆研,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身素質。

(二)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為載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點是開展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在認真學習縣教研室推廣的四步教學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最終形成具有學校、教師自身特色和風格的教學模式。

2、堅持每期一次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評比活動。評比追求一個“實”字:一看教學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經歷了實驗研究,經歷了實踐檢驗;三看教學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廣價值。

3、把三位一體教研活動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以教研組為單位,以“說、聽、評”三位一體教研活動為依托,針對教學實際,對照先進教學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問題,用辯證觀點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進行揚棄,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風格和一定價值的教學模式。

(三)全面落實課程標準。

1、開展學習新課標、研究新課標、使用新課標活動。一是確保各科任教師每人一本新課標;二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作為學校對教師的一項重要檢查內容,列入日常檢查之中;三是要把“學、研、用”新課標納入教師達標活動之中。

2、繼續(xù)開展好中小學教師基本功達標活動。以此活動為載體,促使教師研究教材,掌握學科的思想方法和規(guī)律,為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強化過程管理,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1、繼續(xù)加強對教學質量目標的監(jiān)管工作。學校通過階段測試、各類競賽、質量分析及師生座談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學質量目標的順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2、抓考風,促教風、學風。采取有效措施,嚴肅考風、考紀,杜絕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

3、在抓好終結性評價的同時,突出過程性管理。認真組織各年級的周清、月考、期中考及模擬考試,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所在,制定階段性目標措施。

4、注重檢查和落實,特別是各項資料和活動開展情況記錄的保存。

課程調研報告篇四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縣教育教學正沿著正常的軌道良性運轉。自20xx年秋季,我縣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實驗,前期準備工作和培訓工作運作良好,為了更好地了解新課程的實施情況,我們中學組分為兩個小組,其中每個小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別深入東寶中學、時家店中學、亨通中學、太平川中學、安口鎮(zhèn)中學、和平中學、駝腰嶺中學、涼水中學、姜家店中學、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學,進行了有關教育教學情況的調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課堂聽課、評課與交流、結果反饋的形式。共聽課280節(jié)課,查教案約140余本。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級新課程的實施情況;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教研制度的落實情況;我們對全縣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全縣各中學新課程的實施基本啟動,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新課程實施已初見其形。通過調研了解到,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們身上的壓力很大,困難和困惑同時尚存,但是他們的進取精神和積極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成績與問題也同在,現(xiàn)把有關的調研情況進行如下匯報。

1、從新課程的啟動至今,近一年半時間,歷經三個階段:學習階段;通識培訓階段;實施嘗試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的運作展示出來的成績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部分學校開展的校本培訓,使教師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并積極地投身于新課改的嘗試中去。

(2)部分學校的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積極嘗試教學方式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所學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

(3)大膽嘗試利用新的評價體系進行施教,能夠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努力探索學生發(fā)展性評價,重視學生的過程管理。

(4)“新課程、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倡導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創(chuàng)新。(5)教師的角色有所轉變。由原來的課程規(guī)范的復制者、知識的施予者、分數(shù)的評判者轉變?yōu)檎n程的創(chuàng)造者、教學的交往者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6)課堂上能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能尊重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創(chuàng)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能夠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為他們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

(7)教學設計有所突破,能夠自覺地改變原有教案格式的約束,認真學習和準備,巧妙設計教學,適應于本校特點與個性發(fā)展。

(8)作業(yè)能做到詳批詳改,作業(yè)量足,作業(yè)本整齊規(guī)范,批改次數(shù)多。

(9)實施新課改的進展程度直接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有關,事實證明,哪個學校領導重視,積極地深入課堂,學校的課程改革就搞得好;哪個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師就不肯行動起來。

1、經過假期培訓,在開始使用新教材的時候,教師們有較高的熱情,可是過了一個半月后,面對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擔心期末考試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既影響自己在學校、家長、社會中的地位,又影響自己評優(yōu)、評職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走原來的“老路”,用原來的方法教學了。

2、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從“某某年起”,似乎課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級的事,與其他年級無關。難道是因為起始年級用的是“符合課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級還用老教材,所以才會新舊有別,所以課改就該是起始年級的事,而與其他年級無緣,那么其他年級的教師就該理所應當?shù)夭粎⒓优嘤?,不進行學習和研究。

3、新一輪課改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于是新教材相應地編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與實踐的活動,諸如“動手做某某實驗”、“訪問某某工廠”、“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等等。然而,經過聽課調研,尤其是農村中學,實際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實驗”,從口里“變顏色”,在黑板上“上網”------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與實踐能力成了空談。

4、個別學校沒有把新課程當回事,安排接受培訓的教師參差不齊,有的教師經過培訓后被“調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沒有經過培訓的教師在“實施”新課改,必然是用老辦法來嘗試新課程,其結果是不倫不類。

5、實驗教師在嘗試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同事的認同和家長的理解,總是說:“那樣教不行,學不到什么知識”或是“某某教師上課管不住學生,班上鬧嚷嚷的,紀律差,影響其它班學生的學習?!钡?。

6、要考慮課改的具體成效,關鍵還要看師生在教與學方面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也就是說,教學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就目前而言,通過調研,多數(shù)教師和領導仍停留在觀念是否轉變的問題上,至于教學方式的變革仍無從著手。

引起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學校內班額過大的問題;政府投入不到位的問題;評價體系滯后的問題;教學的內部硬件設備滯后的問題;中小學銜接差的問題等等均屬于課程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一些因素是因為認識不足或是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不對路所導致的。具體表現(xiàn)為:

1、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師資配備比較薄弱。初中的師資缺編嚴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師隊伍很不穩(wěn)定,有的素質較好的教師改教主科,代課和改科的教師比較多,而這一部分教師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級任教,再加上學校領導較多地考慮近期的教學效應,增強了初三師資的配備力度,從而加劇了七年級教師師資相對薄弱的趨向。

2、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轉換還不到位。新課程新理念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交流討論,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在調研聽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教師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仍無法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課程標準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仍然在用傳統(tǒng)的方法實施新課程。教師講得較多,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較少,擠占了開展小組活動和討論的教學時間,從而淡化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剝奪了學生自己親自去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機會,又落入了應試教學的誤區(qū)。

3、觀念轉變亟待解決,師資培訓應當始終如一。通過調研和檢查,有近1/4的教師未參加培訓,其授課狀況不言而喻,仍舊是走老路。有的教師確是“邯鄲學步”教案草草幾行,只寫寫程序。一個教案可以推而廣之用于全冊。不能體現(xiàn)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三維”的思想無從查找。個別教師畏難和抱怨多于勇氣與思辨,應付多于積極,守舊多于創(chuàng)新,浮躁多于研討。

4、教師的素質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師教學時,還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多數(shù)教師照教材講教材,尤其是“重結果,輕過程”,教師只單純地教給學生某些結論,不能及時“點撥”和“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只掌握結論,而忽視了結論背后的豐富事實,對結論的發(fā)生、發(fā)展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教學,而是照搬現(xiàn)成的教案教學。

5、學生的主人翁感沒有得到體現(xiàn)。課堂上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跟著老師轉,學生總是處于從屬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給家長學習”、“為老師作題”的怪念頭,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與學雙方達成平衡的雙邊活動機會,沒有改變學生“獨立學習”和不會學習“的現(xiàn)狀。

6、有些課改教師缺乏上進心,不愿花精力鉆研,教學中缺乏創(chuàng)意。教師的惰性心理是課堂教學不精彩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的教師總覺得自己課改的課和原來的課差別不大。課改后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體知識。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這并不說明教師的課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覺得一節(jié)課內容太少,沒什么可講的,也沒什可學的。

7、有的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新課程的認識,將著眼點仍放在升學率上,部分學校的教師沒有參加培訓,對于新課程理念沒有認識,導致用老辦法實施新課程。有的教師有為難情緒,不敢放開手腳來做。

8、有的學校三大主科搞得較好,忽視其它學科課程的實施,以至于學科教學不能同步實施。

9、傳統(tǒng)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教師既謀求“革新”,同時又不能“棄舊”,而陷于迷離狀態(tài)。多數(shù)教師在嘗試教學方式的轉變,但缺乏對教學方式變革的正確認識,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流于形式。

10、缺乏對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教案依舊遵循著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師自主思考的空間,缺少課后的教學反思。

11、課程資源不能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支撐課改。實驗室不足,實驗室中的儀器和藥品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導致許多簡的演示實驗都不能完成。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不強,消極地對待課改。

1、加大對各學校領導的管理與培訓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方法,只有領導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帶領教師們搞好課改,才能指導到位。

2、支持和鼓勵教師們學習,重點放在教學方式的轉變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購買一些課堂實例的光碟等學習的方法,多讓一線教師走出去,學習外地經驗,開拓自己的視野,轉變觀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師們盡步入實施新課程的軌道上來。

3、課改的培訓,應貫徹始終,不能一勞永逸。應象大連甘井子區(qū)一樣,納入繼續(xù)教育的范疇,同時教師的評優(yōu)、晉級等項掛鉤。

4、應盡快構建教師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要通過期末試題的導向性,促進教師的教學。認教師們放開手腳,大膽嘗試,盡快探索出適應于本地的較好的教學方式。

5、教研員應多參加國家、省、市級新課改的培訓,以利于充實自己,更好地進行指導,否則“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無法同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改接軌,導致指導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關于新課改的專項資金,來促進新課改的實施,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和開展各項專題研究與學習。

7、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教研部門一些傾斜政策或權限,才能增大其指導力度。否則,教研部門前面指導,指導后教師們仍然我行我素。組織的培訓,教師參加也行,不參加也行。

8、改變教案的書寫格式,給教師們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的空間。

9、加大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的監(jiān)控,對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勵教師學習和利用現(xiàn)代教育教學手段,真正使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起來。

10、在教學實驗中,努力搞好各學科的教研活動,把好的經驗積累起來,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以豐富自己的教育思路。

課程調研報告篇五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課程開發(fā)情況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 “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積極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fā)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F(xiàn)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兼職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為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后共開發(fā)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fā)、編印并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yǎng)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guī)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jié)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并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fā)正在逐步趨向規(guī)范。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對現(xiàn)在課程實施常規(guī)與課程動態(tài)發(fā)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為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fā)展對學校的傳統(tǒng)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愿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fā)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1、完善組織機構。為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核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制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guī)章制度 為充分調動教師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fā),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制度》、《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tǒng)規(guī)范,為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guī)范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tǒng)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周開設1——2節(jié)學校安全教育與養(yǎng)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為了激發(fā)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核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核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jié)數(shù)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應試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fā)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fā)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于同伴交流也無益于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fā)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fā),素養(yǎng)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fā)。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課程不多,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fā)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xiàn)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為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yè)”,對開發(fā)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qū)。

5、校本課程開發(fā)缺少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fā)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非?,F(xiàn)實的困難。由于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fā)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為許多教師不愿意參于課程開發(fā)的原因。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guī)范 。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為次要課程要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shù)恼n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為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yè)氛圍和專業(yè)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干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云”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扎根也使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fā)展。

課程調研報告篇六

實習的中后期,本人對任縣第二中學的數(shù)學的教學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F(xiàn)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過程與結果。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為了使調查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本次調查的對象確定為學校全體數(shù)學教師和部分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

(一)初中數(shù)學教師實施新課標的情況。

1.學校教師概況。

學校女老師偏多,年齡和教齡都偏小。學歷都是本科,所教班級的人數(shù)51人以上,無兼教科目。大多數(shù)教師參加最高級別的培訓是省級并認為參加課改培訓對其作用很大。

2.他們在教學上的變化。

(1)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思想轉變很大但是業(yè)務能力基本適應適應課程改革。(2)工作量與以前相比增加一些。(3)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發(fā)生了一些改變。(4)和同事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有所增加。(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利用教材,對新教材基本適應。(6)在本校主講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由以前的老教師轉變?yōu)槟贻p的教師。

3.教研活動方面。

本學期所參加的教研活動,主要側重針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聽課評課,討論改進,聽課評課后,再上課改進自行確定教學研究主題,展開研究。在集體教研活動中,他們比較經常或擅長做的是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聽別人發(fā)表意見。認為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是布置任務多,深入研究少。他們心中希望進行有專家指導的教研活動。對數(shù)學教研員的命題比較滿意,并希望教研員的指導方式是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組織教學觀摩、評比。

4.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方面。

5.教學評價方面。

認為學校對教學工作應該通過教師自評、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渠道進行評價,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yōu)橹?,參考平時表現(xiàn)。

學校領導實質意義上重視課改基本滿意,對本校開展課程改革的總體評價是比較好。

(二)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情況。

我抽取了初二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初三年級3個班級50名學生,3個班的數(shù)學成績、學習風氣和班級紀律分別處于優(yōu)秀、中等和一般三個層次。在有關教師回避的情況下,我對學生講明了調查意圖,消除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把自己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喜悅與收獲、苦惱與挫折真實地予以告知,客觀反映自己的想法。總體來看,調查氣氛活躍,學生配合比較好。調查共收回有效調查答卷250份。

1.對新課程的整體感覺。

數(shù)學教材內容新穎,知識容量大、教師講多,學生練多。數(shù)學學習方式的最大變化是經常與他人合作學習和經常整理做筆記喜歡老師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喜歡老師用自制教具、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手段,在數(shù)學學習中,愿意與他人討論交流,數(shù)學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機會很多。

2.新課改下的學習狀態(tài)。

在數(shù)學學習時,遇到難題,成度較好的學生反復思考,不輕言放棄,直到弄懂為止,程度較差的學生馬上詢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家長。注重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對課本例題的學習狀態(tài)是先獨立思考,再看書上是怎么做的。計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總是套用混淆。沒有養(yǎng)成及時訂正作業(yè)或者試卷中錯誤的良好習慣,原因是這些錯誤還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學校開展數(shù)學學習活動,例如數(shù)學興趣小組、數(shù)學補差、智力競賽活動來鍛煉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

希望自己在數(shù)學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師表揚或者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這里衷心的祝愿任縣第二中學桃李滿天下。

課程調研報告篇七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在教育領域里追求人的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已經變成一種集體行動,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積極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的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

2、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教育。

當前,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正如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認為的那樣,“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這種創(chuàng)造力集中體現(xiàn)的是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喚醒”的東西。

3、探究能力與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然而,我們在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問題上,往往過多地強調科技的經濟功能,偏于技術的、物質的乃至產品的層面,卻往往冷落了科學探究、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對人、對社會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總是與“應試教育”一起成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核心目的,通過科學方法、態(tài)度的訓練與養(yǎng)成教育,逐漸使科學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億萬人的心田,激發(fā)人們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應該是科教興國戰(zhàn)略真正實施的表現(xiàn)之一。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很顯然,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也是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學生在學校期間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活動,那么,當他離開學校時,對生物學會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高中畢業(yè)前,學生們應該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至少進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探究時,學生們應該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2011年秋學期我省全面實施了新課程,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許多教師已經積累了眾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待進一步挖掘,升華為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新課程的實施也對廣大師生在思想層面和操作層面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許多困惑和不解紛至踏來。在諸多問題中,“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首當其沖。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不知如何指導探究等新問題在每一所學校中都存在。根據對我市部分地區(qū)學生有關探究能力的問卷調查,比照其他省市、學科的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

1、學生層面。

從“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查結果看,“問題解決”作為學習生物學的動機,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從“高中生對不同生物主題的興趣”調查結果來看,“與實際應用和實踐觀察”有關的內容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從“高中生對生物學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調查顯示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通過“參加野外實習”、“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和“執(zhí)行一項個人計劃”等活動進行體驗式學習(劉植義,2001)。這說明學生樂于探究,希望通過課內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決問題,發(fā)展探究能力。但是,從“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現(xiàn)狀”的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高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論證能力,但缺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反思與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實驗中多數(shù)學生還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數(shù)據而輕本質,沒有學會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顧莉,2003)。學生們渴望探究,但高考這根指揮棒多偏重結論性知識的考查,使得他們“不得不”忽視探究的過程,山東省有關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狀況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15](賀建東,2011)。這些情況說明,高中學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還很弱,學生們的探究愿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也沒有真正轉變?yōu)閷嶋H探究中的各項能力。

2、教師層面。

從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因素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進行探究的內驅力、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學習資源和探究學習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尤其是引導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決定因素[29]??茖W探究方法的獲得,除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不斷積累以外,主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培養(yǎng)和訓練,教給思維方法,指導思維路徑,使學生領會并付諸實踐,以逐步形成習慣,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進一步強化[15](賀建東,2011)。但是從“教師對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的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雖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驟,但缺乏具體的教學策略。少部分教師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探究”,農村中學的有些教師對開展探究學習排斥性依然很強。這些現(xiàn)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數(shù)在非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出來的生物學教師,若不經過職后專門的探究教學策略的培養(yǎng)和實踐,一開始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指導(紀琴,陸建身2011)。此外,探究活動的開展由于受到時間、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開展的并不普遍。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在“學生的探究動機、現(xiàn)實的探究能力與教師的指導策略“三個方面存在著多對矛盾。學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實踐,探究能力自然較低;教師想指導,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缺少解決探究活動中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畏難甚至退縮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與國家推進課程改革的決心相背離的。我們應該找原因、想辦法,不斷探索與總結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推進提供支持。

1.探究能力的結構與表現(xiàn)。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能力,它的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會相互產生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一般認為,科學探究能力是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的具體方式和心理特征。對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體會,其語言、邏輯-數(shù)學、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內省等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的認識探究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探究能力評價應該采取多渠道、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

但是,從多元智能角度構建的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國內外研究還比較少,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測量上難以適從。國內有學者參照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構建了基本科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2001)。后來又有學者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以科學(探究)過程、科學內容和科學品質為三個基本維度的科學探究能力結構模型,并以科學品質為主要維度,列舉了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50條表現(xiàn)。

這50條探究能力的表現(xiàn)是從思維的深刻、靈活、敏捷、批判和獨創(chuàng)性角度編撰的,雖然滲透探究過程的要素,外顯性強,但與中學常用的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這些表現(xiàn)比較繁雜,中學教師難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從科學過程這一角度出發(fā),明確列舉了高中階段學生應該學會的11個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現(xiàn)[1],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這些表現(xiàn)與探究教學(學習)的程序基本一致,將探究內容和品質滲透其中,以它為出發(fā)點形成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進行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明確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學模式。

能力總是和人的某種活動相聯(lián)系并表現(xiàn)在活動中。只有從一個人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種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表現(xiàn)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反過來,這種能力也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探究學習的效率和結果[17]。

探究式教學,亦稱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并獲得體驗的實踐活動。

探究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柴西琴,200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即是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學教育面向真實科學是當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而科學教學要與真實的科學探究相接近,就必須首先呈現(xiàn)出科學探究的“形”,或者說與科學探究保持“形似”。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時,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學取向,而非特別限定的某種教學方法。

3.1強調“過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分析方法,將科學探究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成分,如觀察、分類、假設、推論、預測等。相應地把科學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獨立的技能,如觀察技能、分類技能、假設技能、推論技能、預測技能等,稱為過程技能。其基本假設如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系列過程技能的集合;這些過程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獨立發(fā)展的;學生的過程技能得到發(fā)展后,就可以用來解決實際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發(fā)展。據此提出的教學策略是,首先讓學生獨立地練習和發(fā)展這些技能,然后再結合起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3.2強調“控制變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認為,科學探究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運用邏輯推理來解釋相關證據。這樣就把“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聯(lián)系起來,并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用控制變量的實驗來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把它作為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的邏輯策略。這種策略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描述成能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的能力。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只是培養(yǎng)了“會進行控制變量的研究”這個突出的特征。

上述2種策略取向,無論是強調過程技能還是強調某一要素,都忽視了探究主體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一些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fā)的研究者把科學探究看做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在開展探究時,探究者從自己的“工具箱”里選擇“工具”。對任何一個給定的探究任務,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確地挑選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將科學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為三類:一般的認知技能(例如觀察、分類等等)、實踐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復測量來提高測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礎上,英國約克大學的packs項目組提出了另一種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策略體系(robinmillar,1998)。

這一策略體系將科學探究的主體和探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具體描述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和技能對科學探究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影響,擺脫了機械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科學觀,深化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于研究和發(fā)展學生與科學探究相關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從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知道,科學探究能力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高層次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探究能力結構的“過程維度”出發(fā),明確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學會的各種探究能力,并以此開展教學和評價。在具體的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良好習慣,注意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探究能力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兼顧總體探究過程與各類探究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加強對探究活動中核心要素的訓練,“以點促面”,使探究各環(huán)節(jié)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要重視學生的自我監(jiān)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課程調研報告篇八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積極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fā)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F(xiàn)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兼職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為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后共開發(fā)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fā)、編印并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yǎng)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guī)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落實七、八、九年級2課時,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jié)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并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fā)正在逐步趨向規(guī)范。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對現(xiàn)在課程實施常規(guī)與課程動態(tài)發(fā)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為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fā)展對學校的傳統(tǒng)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愿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fā)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1、完善組織機構。為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核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制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guī)章制度為充分調動教師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fā),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制度》、《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tǒng)規(guī)范,為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guī)范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tǒng)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周開設12節(jié)學校安全教育與養(yǎng)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為了激發(fā)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核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核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jié)數(shù)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1、應試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fā)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fā)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于同伴交流也無益于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fā)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fā),素養(yǎng)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fā)。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課程不多,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fā)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xiàn)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為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yè),對開發(fā)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qū)。

5、校本課程開發(fā)缺少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fā)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非常現(xiàn)實的困難。由于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fā)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為許多教師不愿意參于課程開發(fā)的原因。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guī)范。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為次要課程要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shù)恼n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為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yè)氛圍和專業(yè)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干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云”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扎根也使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fā)展。

課程調研報告篇九

我們于xx年xx月,對漁峽口鎮(zhèn)的兩所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xiàn)狀。

2.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漁峽口鎮(zhèn)第一、第二初級中學進行,共發(fā)問卷02份,回收有效問卷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shù)。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現(xiàn)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中專和大學,6%的初中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初中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高中?中專畢業(yè)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yè)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小學畢業(yè)生掙錢多,只有2%的學生認為文盲能獲得較高收入。

2.學習態(tài)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中?;虼髮W”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shù)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勞技學習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57%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許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長”看做是“素質教育”的代名詞?對于這一認識的爭議性,不屬本文討論的范疇。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在勞技課、活動課上學到較多的、實用的農業(yè)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對調查結果的整理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令教師們震驚的數(shù)據,52%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48%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對于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對信息的有效度產生懷疑,或者強調它的地域性特點,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師行為滯后”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并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