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 古詩三首從軍行說課稿(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7 02:12:44 頁碼:14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 古詩三首從軍行說課稿(九篇)
2022-12-27 02:12:44    小編:ZT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一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jié)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guān)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1)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guān)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聯(lián)想言志)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二

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游子吟》是一首描寫母子之間濃濃親情、贊美偉大母愛的古詩、是能夠讓學生充分領略詩詞語言美和意境美的經(jīng)典詩篇。對于從小受到溺愛、關(guān)心體貼父母的意識較為薄弱的現(xiàn)代小學生來說,該詩又是一首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這首詩歌之前,我的內(nèi)心是忐忑的,畢竟七、八歲的娃娃,無法去深刻地理解這種深深地母子情誼。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背誦訓練,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實現(xiàn)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精心設計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fā)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說話。

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chǎn)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課堂中,我逐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句品讀,隨機搭建朗讀擂臺,調(diào)動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客觀地相互評價,使得學生朗讀情深意切,十分投入。在教學中我告訴孩子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在孩子讀通

后,我便問他們腦子中出現(xiàn)什么樣的畫面,孩子們說:“一位媽媽在給孩子縫衣服”,說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識基礎上,大體了解了前兩句。隨后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老師的語言將孩子與孩子一起走進畫面 ,“別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燈在閃爍,只見以為母親在??;夜晚,窗外寒風呼嘯,人們早已進入夢鄉(xiāng),我一覺醒來,只見??”。這樣層層遞進,使學生感受詩畫是一家,幫助孩子較好的理解詩意,古詩的情境被學生體味出來了。在圖文幫助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出母愛的偉大,做兒女的不能一一報答,就像春日的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一樣。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朗誦得很有感情。

《游子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味的詩歌。是的,母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子女是母親一生的牽掛。每個人都是人之子女,每個人也都會為人父母。做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年,要多多陪伴父母,多多孝敬父母,多多與父母交流。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子女給予他們的感情慰藉。千萬不要到父母離開我們時,才會為沒有及時盡到孝道而后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可能是為人子女者最深切的后悔和遺憾吧!

總的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很投入,積極引導了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guān)意境,并通過對關(guān)鍵詞的理解,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慈母的關(guān)愛之心,游子的孝義之情。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應與生活相聯(lián)系。在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果創(chuàng)設了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融入了學習,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樣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是我們?nèi)松牡谝晃焕蠋?,母親用愛心教會我們吃飯,走路,做人??母親的愛是偉大崇高的,樸實無私的。讓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體驗撥動學生的心弦,震撼學生的心靈,讓生命的體驗上升到體悟、品味、欣賞的境界。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為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留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cè)?/h3>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⑴秋叢:指叢叢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⑷遍繞:環(huán)繞一遍。

⑸籬(lí):籬笆。

⑹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⑺盡:完。

⑻更(gèng):再。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四

課型: 古詩詞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

說說詩句的意思。

讓學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

1、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體課件

3課時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五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xiàn)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課時:2-3節(jié)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諳--暗:區(qū)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nèi)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nèi)解疑。

五、班內(nèi)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jié)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xiàn)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chǎn)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huán)節(jié)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shù)谋扔靼讯赐バ闵珜懙梦┟钗┬?,請找出詩中的比喻?/p>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jīng)打磨的鏡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根據(jù)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補充注釋。(舊:過去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樣的景色的。(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比較、比喻)

4.請聯(lián)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yè):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xiàn)的畫面。

教后記:通過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增長學生的知識積累。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六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guān)知識,準確朗讀并默寫這四首詩歌。

2、感知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4、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2、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教師要在前三課學習的基礎上,根據(jù)課前提示,結(jié)合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認真閱讀,提高能力。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與大自然溝通,更好的體會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及其他藝術(shù)特色。教師重點分析的內(nèi)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學生對此單元學習內(nèi)容的認識,打開學詩、讀詩的思路。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jīng)》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guān)系。

(一)初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jié)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nèi)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幸運。至,達到極點。幸運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教師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的“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

(三)悟讀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觀滄?!芬辉妼懥藥讓右馑??哪些詩句是寫現(xiàn)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好鑼懞K蜕綅u。這一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是附言,是為合樂而加,與詩的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guān)系。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這幾句最能體現(xiàn)詩人的博大胸懷。

小結(jié):“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f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fā)讀者的想象,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xiàn)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背誦全詩。(多媒體出示圖片)

三、指導學習《次北固山下》。

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chǎn)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聞名。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讀

1、聽讀詩歌,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多媒體顯示)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jié)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詩的四聯(lián)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四聯(lián)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提示:首聯(lián):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lián):寫船上所見景色?!俺逼健?,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潮平”又為“江春”做鋪墊。頸聯(lián):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皻堃埂敝敢箤⒈M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唐人以來,少有此句。尾聯(lián):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lián)之間,互為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lián)直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三)悟讀

1、“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春水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大江之上,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掛在江面之上。

2、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學生背誦詩歌。

四、指導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簡介(先由學生簡介,之后多媒體顯示)。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據(jù)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一)初讀

多媒體顯示誦讀節(jié)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jié)拍有××/××/××/×,××/××/×/××。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

(二)細讀

1、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的意境。這首詩的各聯(lián)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提示:①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nèi),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敘其事?!奥劦馈保硎倔@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后兩句抒情,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君一起到龍標。

②聞道龍標過五溪;隨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讀

合作探究:1。詩人為什么要將愁心寄與明月呢?這是什么寫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別照見遠隔千里的人,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月亮人格化,請她將自己的憂愁之心傳與王昌齡,帶去了詩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詩中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感情?本詩借月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這首詩借月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guān)切之情。

小結(jié):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無形的思念為有形的形象使這首詩充滿同情和關(guān)切之情。

背誦全詩。

五、學生自學《天凈沙秋思》。

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一)初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怎不叫人心碎腸斷?

(二)細讀

思考:《天凈沙秋思》描繪了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讀后明確: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讀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后完成)

背誦這首小令。

結(jié)束語:

本課所選的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案褂性姇鴼庾匀A”讓我們多誦讀詩歌,在精美的語言與深遠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實景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壯闊景象。

虛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懷胸懷博大統(tǒng)一天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楊花落子規(guī)啼寫景(時令)。

次句過五溪事件。

結(jié)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關(guān)切。

次北固山下。

敘事青山外、綠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寫景平、闊、正、懸。

江上所見景色海日、江春寫景點明時令抒情。

鄉(xiāng)書、歸雁鴻雁傳書之思思鄉(xiāng)之情。

天凈沙秋思。

寫景古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圖悲涼。

古道、西風、瘦馬。

抒情夕陽下腸斷天涯思鄉(xiāng)之苦思鄉(xiāng)。

惜緣。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七

更漏子·背江樓古詩詞鑒賞

古詩原文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征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譯文翻譯

背倚江邊樓閣,面對海上新月,聽城頭角號聲嗚咽。長堤在柳的舞姿中輕輕搖動,小島在暮煙里漸漸隱沒,兩行雁群紛飛似離別。

在那京口渡頭,他的歸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時候。守著燃盡的銀燭,看天邊漸漸低垂的北斗,聽村落一聲雞鳴似把晨曲奏。

注釋解釋

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無漏子”。雙調(diào)四十六字,前片兩仄韻,兩平韻,后片三仄韻,兩平韻。

角聲:號角之聲。角,古樂器名。

島煙昏:謂水中洲島夜霧朦朧。

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鄂本、湯本均作“西陵”。

度:雪本作“渡”,誤。

玉繩: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邊兩星。張衡《西京賦》:“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有“歸帆渡”之句,當時飛卿自京口北渡長江歸家途中作。會昌二年(842年)春自吳中游越中,約同年秋折返吳中。此詞有“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當是會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吳中歸長安途中所作。

詩文賞析

關(guān)于此詞的`主旨,歷代學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許多學者認為是寫閨中女子的懷遠深情。開頭三句,女主人公倚樓望遠,眼見海月初升,耳聽城上角聲嗚咽。這里暗寫一個“思”字;“角聲嗚咽”,烘托出愁情。接著三句,觸景生情,由近而遠分別寫到堤柳拂動,煙島朦朧,征雁兩行,層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兩行征雁飛”一句,寓當初分手情景,寫此時悠悠離情,蘊籍含蓄,頗為人稱道。

下片鏡頭變換,轉(zhuǎn)寫游子欲歸,以從對方寫來的方法來升華思婦的感情。換頭三句,從虛處落筆,以虛寫實,更見主人公此時離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詞,顯示了游子思歸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別是“正是芳菲欲度”句,點明時候已經(jīng)是暮春,良辰美景難再。末三句亦寫從夜到曉,是游子所見所聞,從銀燭孤照到村落雞啼,表明旅途的廣闊與清凄,也寫出了游子的孤寂與思親情緒。最后以景結(jié)情,韻味深長。

整首詞寫主人公的懷遠深情,沿著由夜到曉的時間流程,通過其所見、所聞、所感,從景象中透出,從旁處托出,層次分明,意境深沉。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此詞屬于羈旅行役詞,純?yōu)榛趥€人行旅生活體驗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類型化的代言體。全篇境界開闊,格調(diào)清新,與閨情詞不同。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八

最近幾天學習小學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

(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fā)愛國熱忱。

(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語言優(yōu)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鑒賞力。

(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zhì)。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zhì)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為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zhì)。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迸诵iL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jīng)歷來評判現(xiàn)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后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潘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zhuǎn)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F(xiàn)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fā)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過程。

在講教學方法的轉(zhuǎn)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培養(yǎng)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nèi)狈?chuàng)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guān)注學生的發(fā)展,不只是關(guān)注其學業(yè)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jié),他本人也極其熱愛教育事業(yè),教育學生在樂中學,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育事業(yè)上做出一份貢獻!

古詩二首十五從軍征說課稿范文匯總九

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思想品德課本第四冊第六課《古詩二首》。

《古詩二首》這一課安排了《春曉》和《草》這兩首古詩。兩者相比,《草》難度較之《春曉》稍大些。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按照課文編排順序,先教《春曉》再教《草》。而我卻認為,把難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學更合適。因為,在學《草》這首古詩時,引導學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義有所區(qū)別這個難點,那么讓學生再學《春曉》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帶多首,放手讓學生學習補充的兩首詩歌《詠鵝》、《夜宿山寺》。當然,這兩首古詩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難易適中,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是對古詩的積累。由此可見,學好古詩《草》是這課教學的關(guān)鍵。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草》這首古詩。(出示圖片并板書:草)

《草》是學生在小學課本中學到的第三首古詩。在這之前所學的《畫》和《鋤禾》兩首古詩,意思淺顯易懂,字詞的古今義基本一致。而《草》這首古詩中,一些字詞的古今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離離”這個詞,在古詩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樣子,而現(xiàn)在“離”則是分離或距離等意思,字義完全不同。像這樣古今義發(fā)生變化的詞語在學生今后所要學習的古詩中還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詞的古今義有所區(qū)別也就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從內(nèi)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告訴人們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贊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全詩共四行,前兩行詩句描寫了春草茂盛的樣子,揭示了一歲一枯榮的規(guī)律;后兩行詩句歌頌了野草不可摧毀的頑強生命力。《草》這首詩含義較深,耐人尋味,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為千古名句,流傳于世。詩句含義的理解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教學難點。那么,教學重點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是能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贊美野草的情感。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jié)合課后的練習題,我制定了以下5個教學目標:

1.掌握4個生字:離、榮、燒、盡,著重理解“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意思。這個目標也是針對課后練習1的要求制定的。根據(jù)課后練習

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兩個目標: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xiàn)象,體會詩人贊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學習古詩可以按“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誦詩句”這五個步驟學習。當然,這僅僅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模式。

根據(jù)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第一教時:把《草》作為范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學習過程;二是:引導學生學《春曉》,補充學習《詠鵝》、《夜宿山寺》。這樣安排簡潔、緊湊而又有所側(cè)重。

大家都知道,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是實際教學中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關(guān)鍵所在。低年級孩子,對于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把教學過程分為這樣五個步驟(貼卡片),下面我有側(cè)重地作個解說。

1.解詩題

學生對于《草》這個詩題都能理解,可以讓他們說說草是怎樣的。在這里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意思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舉例說,學《春曉》這首古詩時,一般先弄懂“春曉”意思。

2.知詩人

接著,向?qū)W生介紹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板書:白居易)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歌,大多數(shù)詩歌都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勞動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別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與他離別,他就寫下了《草》這首詩。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訴友人什么呢?通過提問,使學生疑竇頓生,激發(fā)求知欲。

3.明詩意

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jīng)學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通過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信息,為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點撥。(板書:離離枯榮盡)“點”在什么上呢?“點”在學法上,“撥”在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上。比如,我可以請他們說說學習中遇到疑難怎么辦?學生可能會說“查字典、請教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學生查閱字典,聯(lián)系詩句,知道“盡”的定義項是“完”。對于“枯、榮”的字義,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長情況的四幅圖對學生進行輔助性幫助。(幻燈出示:)要求他們想想,“枯、榮”分別應填在哪幅圖下?學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榮”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義了。至于“離離”在古詩中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導學生主動求教老師。比如說:“老師,這個詞語我弄不懂,請你幫助解決吧!”這樣設計看似多余的,與教學無關(guān),實際上我卻頗有用意。力在培養(yǎng)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始終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破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如何讓學生理解“離離”呢?我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出現(xiàn)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草圖,讓學生說說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學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綠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離離”的意思就解決了。我再請學生說說“離”現(xiàn)在的意思是什么?從而揭示有些詞的古今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除了“離離”,還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現(xiàn)在則是行走的意思。像這樣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要求學生課后去找一找。

解決了字義后,我請學生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我引導學生回憶:串講詩句時可以變換詞序,也可以適當添字,使句子完整連貫。這在《鋤禾》這首詩中已有所滲透。然后讓學生逐句串講,講后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后教師再糾正。這樣通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地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4.入詩境

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入詩境是關(guān)鍵。學生已能說出詩句的意思,但詩句所描繪的形象在頭腦中還不夠具體、豐滿。我就讓學生一邊聽教師配樂朗誦,一邊展開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幾幅畫面。(板書:想象畫面)當然,這段音樂的選擇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優(yōu)美跳躍的鋼琴曲,伴隨著一串琶音,顯示野草蓬勃地生長。緊接著,音樂變得緩慢、沉重,似有秋風掃落葉的感覺。然后,音樂力度突然加強,變得急促、狂亂,最后又回到第一段優(yōu)美歡快的音樂中。學生的想象力跟著音樂一起飛翔,眼前會出現(xiàn)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這時,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眼前所出現(xiàn)的畫面,根據(jù)他們的描繪隨機出現(xiàn)相應的多媒體畫面。這樣,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內(nèi)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難點。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燒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長”這兩幅畫面后,我啟發(fā)學生思考:看了這兩幅畫后,你有什么疑問嗎?你在思考什么?通過這樣有思維價值的問題,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就會由“野火燒不盡”想到野草還有根,從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過贊美性朗讀來加深對詩句含義的理解。

5.誦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瑯瑯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來,讀出感覺來,我分四步進行教學:

(1)確定基調(diào),讓學生帶著贊美之情去讀。(板書:贊美之情)

(2)采用嘗試法,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

(3)教師進行適當技巧指導。比如說:“離離原上草”這一句我要求學生“原”念拖長音,整句話速度放慢,讀出草原遼闊的樣子。(師范讀)指導學生讀“春風吹又生”這句時,我用語言來激發(fā)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從泥土里鉆出來了,你感到高興嗎?”要求學生讀出驚喜之情。

(4)反復練讀,采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最后熟讀成誦,達到詩中情、作者情、學生情三者和諧的共振。在這之后,我又首尾呼應,要求學生思考:白居易借《草》這首詩想告訴友人什么呢?我設計了一個動筆練習,以“朋友??!”開頭,讓學生接下去自己寫一寫。

“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誦詩句”這五步曲既是學生學習古詩的一種路子,又是教師教學古詩的一種路子。這一教學程序的設計層層深入,有利于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再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和不斷的啟發(fā)誘導,能扎實地落實重點,突破重點,完成教學目標,這也是我教學《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師向?qū)W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通過學習《草》,你懂得了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詞、句的意思”等等,但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內(nèi)容上的概括,應該引導學生更深一步,從學習古詩的規(guī)律上說一說。像有的字詞古今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規(guī)律性的知識、學習古詩可按這五個步驟等。當然,學生只要大概能說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為現(xiàn)在剛是學習古詩的起步階段,在今后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他們會慢慢感悟的。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設計作業(yè)時“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我適量地設計了這些作業(yè):

1.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的題目,鞏固基礎知識。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燈出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告訴學生原詩共有八行詩句,課文節(jié)選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詩句請他們課后查資料、查字典、請教師長,自己想辦法去弄懂,這是對《草》的后繼學習,也是對學生持續(xù)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在我簡單來講講第二教時的教學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導學生學《春曉》,讓學生根據(jù)五步曲自學,找找哪些字的古今義發(fā)生了變化,質(zhì)疑問難,對他們不懂的地方稍加點撥,要求學生能理解字義,理解詩句,熟讀成誦,并能體會詩人贊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讓學生學習《詠鵝》、《夜宿山寺》這兩首古詩,可以同桌討論。當然,對于補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適當放寬,只要基本理解古詩意思就差不多了。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恒的藝術(shù),需要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指教。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