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11 09:40:13
- 小編:zdfb
- 文件格式 DOC
音樂是一種通過聲音和音調(diào)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藝術(shù)形式。了解總結(jié)的目的和意義是寫好一份總結(jié)的首要條件。閱讀這些范文,可以開闊思維,增加見識,使我們對總結(jié)的意義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一
滿族餑餑,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的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于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tǒng)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見規(guī)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的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F(xiàn)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jīng)??梢月牭秸扯拱慕匈u聲。
菜肴。滿族的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diào)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diào)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腸是滿族的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yǎng)價值很高?,F(xiàn)在沈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子是滿族傳統(tǒng)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后,農(nóng)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fā)酵,然后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面。食用的時候,鍋內(nèi)燒開水,用特制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面,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后,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二
云南多數(shù)民族實行血緣外婚制,有的禁忌甚嚴,如哈尼族嚴禁姑表姨表通婚,彝族姨表不婚,壯族姑表不婚,苗族、藏族同宗及姨表不婚,白族、納西族同宗同姓不婚,基諾族和德昂族同姓不婚。但亦有例外,如傈僳族的亞血緣族內(nèi)婚,同一家族內(nèi)的男女,除親生父母和親兄弟姐妹外,其余姑、叔、伯等兄弟姐妹或再從兄弟姐妹以及年齡相當?shù)氖逯抖伎山Y(jié)婚。獨龍族曾普遍實行“非等輩婚”,即在固定婚姻集團內(nèi)的嫁娶,可不考慮年齡大小和輩份長幼,親姐妹可分嫁另一家父子。普米、景頗、納西、白、傈僳等民族,實行姑表、姨表優(yōu)先婚,舅家兒子可優(yōu)先娶姑媽家女兒,這種特權(quán),與“舅舅為大”的民族古習有關。佤、苗、景頗、怒、納西、傈僳、白、彝等民族有“轉(zhuǎn)房婚”制,多數(shù)是兄長死后弟娶嫂為妻。獨龍族轉(zhuǎn)房則不分輩數(shù)。
兒女婚事,有的民族由父母包辦,有的則實行自由婚。納西、白、彝、普米、怒、獨龍、景頗、哈尼等民族,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但擇姻嫁娶則由父母一手包辦;而傣、佤、拉祜、基諾、布朗等民族,男女社交、擇姻均較自由,父母多不干涉。摩梭少女和基諾少年,待舉行隆重“成年禮”后,取得戀愛資格,即可自由社交。
訂婚多同漢制,一般情媒人送酒、糖等訂親禮。聘禮輕重不一。也有的實行較特殊儀式,如普米族訂婚,先由男家送去酒肉和一顆豬心,女家將豬心一剖為二,一半帶還男家,并將自家的豬心切成兩半,留一半,送男家一半。雙方將對方的一半和自家的一半合在一起,表示“永結(jié)同心”。其后男方還要送女家一頭黃牛,表示女家嫁出“兩只腳”,得到“四只腳”,不算吃虧。納西族訂親后還有請媳婦(小過門)儀式,辦宴席,送首飾、衣物與女方。春節(jié),訂婚男女相互到對家拜年,但未婚夫妻不能談話往來,否則被恥笑為厚臉皮,不莊重,真是對面相逢如隔山?;槎Y,多在秋收后至春耕前進行。納西族有婚儀不見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帳篷,下鋪青松毛,扎迎親牌坊。迎親隊伍到女村,女家閉門,隔門唱盤問喜歌,答唱對頭方開門迎人,迎親者即撒“開門錢”。次日早,新娘邊哭邊由兄弟背至大門前上轎。男家宴客當晚,歌舞至深夜。第三天回門,女方宴客,當日返回。墨江哈尼族婚禮,夫妻同吃一條豬的右前腿,老人唱祝福歌,次日,夫妻行砍柴燒火儀式,新郎砍3根柴,由新娘點燃。
還有的行種瓜禮。第三天,新娘煮3根芭蕉心讓大家吃,表示“一心相愛”。傣族接親,沿途要鳴槍驅(qū)邪,進門行“拴線”禮:由老人、來賓把彩色絲線拴在新人手腕上,象征吉祥同心。其后敲錯鑼、象腳鼓跳舞,贊哈(歌手)在酒宴上演唱喜歌,賓客發(fā)出“水水水”的歡呼,向新人祝福。普米族還有鎖媒人趣禮:媒人送禮至男家,3天后新娘上路,媒人和一位主方歌手被鎖進屋里,兩人對唱,若媒人贏,守門姑娘即刻開鎖,若媒人輸,則須喝全寨每家的一口酒,有的喝得爛醉,免不了被人抬著送回去。中甸縣藏族婚禮,要給新人潑水,直潑到全身濕成落湯雞才罷,表示婚后感情像泉水潔凈長流。有的民族婚后夫妻還有異俗。傣族男女婚后,丈夫隨妻到岳父家生活3年,稱之“從委居”,以示對岳父母的酬答。彝族有的新娘婚后長住娘家,俟有孕方回夫家居住。苗族新娘亦居娘家,兩三年后行“煮飯”儀式,定居夫家。
無力行聘、設婚宴,或因其他障礙(如女方父母不允),便有槍婚之俗。一種是真搶。如是頗族中,幾個小伙子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都想得到她,于是有人搶先下手,強槍為妻,但其后仍經(jīng)媒人周旋,重付聘金。彝族搶婚也較普遍,尤其當女子不滿包辦婚而另自尋愛時,夫家即刻搶婚。另一種是假搶。如佤、傣、哈尼等族男女相愛,如遇阻力,則雙方事先約好暗號,男家親友沒埋伏圈,女方按時借故外出勞動,到預約地點,伏兵猛出搶婚,姑娘佯裝呼救,女家及其鄰居聞聲追趕,也只湊個熱鬧,過后男方又請人圓場。納西族搶婚常因雙方無力嫁娶所致,兩兩約定,男家虛張聲勢,女家假追真送,不過唱了一臺戲。此外,景頗、哈尼、納西、傣等族尚有“拉婚”、“偷婚”、“領婚”等俗,其實質(zhì)與暗約假槍差不多。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三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nóng)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后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jié)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chǎn)。
風俗2:掛艾草。
端午節(jié)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qū)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qū)魔祛鬼的效果。
風俗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jié)。
風俗4:吃五毒餅。
端午節(jié)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jù)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風俗5:斗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jié),會結(jié)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斗草玩,逐漸形成習俗。王作楫介紹,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后,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風俗6:收五毒。
端午節(jié)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jù)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qū)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里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風俗7:貼葫蘆花。
老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里面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風俗8:點雄黃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節(jié)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解,驅(qū)邪避害。
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jié)”、“天中節(jié)”、“大長節(jié)”、“沐蘭節(jié)”、“女兒節(jié)”、“小兒節(jié)”。它是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艾節(jié)、端五、夏節(jié)、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是全年四大節(jié)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jié)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jié)說成是“小孩節(jié)”或“娃娃節(jié)”。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畬、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shù)民族也過此節(jié),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為孩子系五彩繩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它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也被稱之為“長命縷”。
其意義在于鎖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認為小孩一旦戴上了鎖,就能無災無禍,平安長大;長命鎖更多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所以傳統(tǒng)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于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在端午節(jié)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線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著戴上彩繩,很多男子擔心被別人看到笑話,就悄悄系在腳踝上。
這系五色繩也有講究,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系上,否則就會不靈驗,而且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只能等到端午節(jié)后的大雨天時,將它仍在自家院墻的排水口,隨雨水沖走。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曰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圞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2、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3、端午。
(唐)文秀。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節(jié)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zhí)?,卻疑賬主怕靈符。
5、《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圞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四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于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qū)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疤斓卣?,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碧斓厥巧母?,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nèi)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qū)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nèi)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nóng)歷端午節(jié),“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里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7、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8、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zhuǎn)繩、健繩。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qū)邪迎吉作用。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9、浸龍舟水。
端午節(jié)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10、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jié)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11、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jié)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12、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
13、打午時水。
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qū)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14、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p>
15、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16、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于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qū)邪、消災。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貼符驅(qū)逐邪凡魅。
17、薰蒼術(shù)。
薰蒼術(shù)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shù)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shù)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qū)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19、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p>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22、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jù)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據(jù)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4、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由來。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源于古代黃巢軍隊對老進姓的屠殺,人們認為在門上掛上艾草就可以規(guī)避這個風險,于是這個習俗流傳了下來。曾有記載,艾草能芳香通竅,常聞能令人頭腦清晰、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可預防感冒,還能活絡通筋。同時,還可以燃點艾條用作治病,稱為艾灸法,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币话闳艘灿性诜课萸昂笤苑N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節(jié)有家家戶戶掛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qū)瘴。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中國古代的衛(wèi)生節(jié)。正如《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端午節(jié)戴香包的由來。
掛香包,也有著同樣的寓意。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制而成,內(nèi)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qū)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制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fā)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于靜態(tài)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前醫(yī)藥水平不發(fā)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fā)出來的氣味驅(qū)散夏天的蚊蟲。
同時,做香包屬于女紅,也有很多女孩子做來送給意中人。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五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F(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nèi)ヂ私?,慢慢的認識。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六
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家鄉(xiāng)——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jié),當?shù)氐睦先嗣窬蜁谧约业拿恳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jié)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七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其中喪葬也不例外。下面小編帶你去看看滿族喪葬風俗。停靈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順炕放三塊木頭,俗稱“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邊。要頭朝西,腳朝東。死者的嘴里要放一個銅大錢,或者硬幣,叫“含殮”。要停靈三天。第一天,報喪。通知遠近親友,當晚家人不能睡覺,叫做“守靈”。死者頭前放一盞豆油燈。用棉花捻成長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邊,豆油燈一夜不滅,俗稱“照尸燈”。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殮、祭奠。當人們抬尸首時,不能走門,要走窗戶,因為門是留給活人走的。第三天出靈,即出殯。祭奠第二天,中午開始“祭奠”。親朋好友得信前來,要獻上“帳子”和禮錢?!皫ぷ印本褪钦撞?,上邊別上用白紙寫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萬世流芳”等,喪家要把帳子懸掛在靈棚里,供人觀看。棺材頭旁邊,站著一個主持儀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兩旁,叫做“陪孝”。吊唁的親友要站在棺材前頭,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聽真,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來給你老吊孝來了!”隨后向憑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憑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頭。主持人喊:“平身!”憑吊人起來走開。下面繼續(xù)第二人。順序是先長輩,后晚輩。滿族人家死人成殮后,在院內(nèi)要掛紅色幡旗,有一尺多寬,一丈多長,掛在院內(nèi)西邊一根兩丈多高的木頭桿子上,滿族人認為幡是死者的靈魂。每天太陽出來之前,將紅幡掛起,太陽落山之后,將幡取下,放在棺材蓋上。出殯出殯的時候,長子手舉“靈頭幡”,走在靈車前頭。靈車后,其他子女們打著“銘旌”,就是細長的布條,像旗幟一樣,結(jié)在一根長棍上。布條的周圍鑲著狼牙邊。旗的顏色,要根據(jù)死者是哪旗人而定。滿族死人,不寫“殃榜”,這點與漢族不同。所謂“殃榜”,就是在一張白紙上寫明某人某日某時“含殮”,某年某月某日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避忌日”,告知親友,按時參加儀式,按時回避。喪葬分類滿族人的棺材與漢族人的不一樣,漢族人的棺材是平頂?shù)模瑵M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寬,跟起脊的房屋一樣。滿族人叫“旗材”或稱“滿材”。棺材不能白茬,要著色,一般是紅土色。兩邊棺材幫,要畫上山水花紋、云子卷兒,俗稱“韃子荷包棺材”。棺材頭要畫云子卷兒和仙鶴等,也有的畫上各種花卉,俗稱“花頭棺材”。棺材頭的橫批,一般是“駕鶴西去”。棺材后頭,要畫上蓮花,叫做“腳踩蓮花上西天”。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八
娘家的粽子不可以吃,其實對于這個的禁忌也是因為在中國的民間里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因為閨女都出嫁了,而且對于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不可以回娘家過的哦。
2、不可以游泳。
在中國的有些地區(qū)里,都是不會給孩子們在端午當天游泳的。
3、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丟失。
在中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都是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著佩戴香包的一個習俗,而且孩子們?nèi)绻宕髁讼惆脑挘敲丛诋斕烨f不能弄丟的,因為有一個說法,如果一個小孩子的香包不見了,那么在一整年里可能都會不順利的。
4、忌惡日惡月。
因為在古代,人們都會認為五月份就是一個惡月,所以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就有了一些躲午的習俗了,如果是在周歲以內(nèi)的小嬰兒,都是會直接送到了外婆家去直接躲災難的,這樣也是有著可以避免到災禍的說法的哦。
5、忌諱最多的一日。
其實端午節(jié)也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內(nèi)容就是祭祀先人了,而且端午當天很多地方都是會包上粽子丟到河里。而一些喜慶的活動或者是搬家、上任或者是動工等等這些都是不適合在這天里進行。
過端午節(jié)的意義是什么。
一、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二、端午節(jié),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天長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九
滿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nèi)プ呓?,了解它吧?/p>
滿族,現(xiàn)有人口982。1余萬人。滿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山東、福建等省區(qū),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廣州等大中城市。居住在農(nóng)村的滿族的人,其住房繼承了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院落圍以矮墻,院內(nèi)有影壁。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
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勢”、“空齊”是傳統(tǒng)舞蹈,多在節(jié)慶的宴會上跳。舞時二人相對,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稱為“莽勢”;舞者歌唱時眾人拍手以“空齊”二字相和,叫“空齊”。“清音子弟書”是八旗子弟于18世紀中期創(chuàng)作的一種只有唱詞,沒有說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詞,是滿族的人民喜愛的一種曲藝形式。
滿族的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的人重禮節(jié),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fā)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人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tǒng)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jīng)成為典型的東方婦人服飾,風靡全球。
最能代表滿族飲食文化的莫過于“滿漢全席”。這種宮廷佳宴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的滿族菜肴無論在選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例如人參、鹿茸等大都還是來自滿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滿族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薩其瑪”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種。
這就是滿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后,你熟悉它了嗎?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
同學們,你知道滿族嗎?滿族的來源可往上追溯到商周時期的肅慎,兩漢的挹婁,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和遼、宋江、元、明的女真人。這些都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滿族祖先。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后半部留發(fā)。束辮垂于腦后,穿馬蹄袍褂,兩側(cè)開叉,腰中束環(huán),穿寬大的直統(tǒng)旗袍,足登高底花鞋。入關后在很長時期我國婦人流行旗袍。
滿族的住房,一般際內(nèi)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于采花。東次間開門,也稱口袋房,目的在于保暖。屋內(nèi)北、西、南三面有炕,稱萬字炕。滿族以西為上,西炕不堆放雜物,不坐人。在飲食方面,滿族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適年過節(jié)吃餃子,除夕必吃手扒肉。滿族重視禮節(jié)。最主要和常見的禮儀有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三大類。其中抱見禮是滿族的大禮,滿族打狗、殺狗,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因為狗曾救過努爾哈赤所以滿族不用狗。
滿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薩滿教。直到解放前,在東北的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和愛輝等地,滿族民間仍保持有薩滿教,薩滿祭祖、祭天是每年的大事。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鼻迕骷仁枪砉?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惫糯L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罢哿泟e”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好象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
詩詞。
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quán)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鼻宕惥S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比藗儾坏娏藯盍鴷饎e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逼鋵?,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jié),這樣正好是清明節(jié)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jié)前一日為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日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qū)分了。
清明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tǒng)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打馬球,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xù)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今日是清明節(jié),是掃墓踏青的日子。清明節(jié)是中國漢族的節(jié)日,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我們也叫寒食節(jié),已有20xx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
飯后我們到山上掃墓,祭拜先人,踏青尋春。老爸說,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是清明節(jié)前一日寒食節(jié)的內(nèi)容,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今日我了解了很多清明的知識,我們中國有很多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一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p>
端午節(jié)的來歷——屈原故事介紹。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
“端午節(jié)”為我國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還要喝雄黃酒,賽龍舟。
傳說端午節(jié)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zhàn)國末期楚國歸鄉(xiāng)樂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屈原與端午節(jié)有什么關系?
在公元前278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他雖然有心報國,但是也無法挽救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選擇了以死明志,毅然決然的寫下絕筆詩《懷沙》之后,便抱著石頭投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的百姓聽聞此事,因為怕屈原的身體被江里面的魚蝦吃掉,于是都劃著小舟去打撈,也有一位老醫(y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了江里。這樣子是為了驅(qū)趕蛟龍水怪以免傷害了屈原的身體。看到老醫(yī)師這樣子做,百姓們也紛紛將米糧投進江中,希望魚蝦吃飽了米糧,就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
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二
大年三十,我和爸爸買了一些禮品,到姑姑家里面去拜年,到了姑姑家以后把禮品給他們,當時姑父和姐姐還在睡覺,只有姑姑一個人起來了。
爸爸和姑姑在客廳里面說話,我在旁邊看電視機,沒過了一會兒,我和爸爸就準備回家,姑姑把我的壓歲錢給爸爸,和爸爸說,本來想拿這些錢給我買衣服的,現(xiàn)在就把這個錢當成了我的壓歲錢,爸爸拿過錢回家一看,姑姑竟然給了我1800元錢,這個時候爸爸說,留五百給你當壓歲錢,剩下的1300給姑姑送回去好嗎?我說,反正我也拿不到這些錢,隨便你們。
是我們又來到了姑姑家,把錢還給姑姑,誰知道姑姑不要,說著,這是給小龍的壓歲錢,給小龍買衣服買吃的,大家都是高興,高興的一點小意思,爸爸說,哪能給小孩子這么多錢呢?只留五百給小龍當壓歲錢,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剩下的還是還給你。
我聽了爸爸的話,氣壞了,說你說的倒好聽,把壓歲錢給我用,到時候還不是進了自己的腰包,還說用這些錢來交學費?交學費,我當然沒意見,但是這個時候姑姑給我的壓歲錢應該我自己決定,現(xiàn)在我自己長大了,一定不會亂花錢,如果你能把壓歲錢給我,太陽會從西邊升起來。
爸爸和姑姑一直在說話,從樓下說到路上,然后又說到樓下,沒有一點累的意思,我早就站得累了最后,爸爸把100元放在我的壓歲錢里面,姑姑還說不行,后來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把姑姑的錢放在了他家的一個蘋果下面。
折騰到了十點多我們才回家,回家以后不出所料,爸爸并沒有把壓歲錢交給我,理由就是交學費,如果把壓歲錢給我,我會亂用,我說那我把這些錢用來買書,但是他還是不肯,說這些錢對我來說太多了,我真是氣死了,每次壓歲錢我都是拿不到手。
雖然每次我都拿不到壓歲錢,但是春節(jié)對我來說還是很高興的。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三
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就是紀念屈原。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后,當?shù)氐睦习傩章動嵑?,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fā)現(xiàn)屈原的尸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托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漸發(fā)展為龍舟競賽。
二、吃粽子。
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傳說,和賽龍舟一樣,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后,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qū)趕蛟龍。后來,粽子便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品。
三、懸掛鐘馗像。
在江淮地區(qū),每到端午節(jié),都有家家懸掛鐘馗像的習俗,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
四、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jié)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jié)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據(jù)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稱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裝上各種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藥,還有茶葉、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撲鼻,還可以防病健身。因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xiàn)在的香包做得越來越精致,已經(jīng)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七、飲雄黃酒,殺毒避邪。
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后,人們?yōu)榱瞬蛔岒札埑缘羟倪z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y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于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黃酒涂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
八、采百藥,防御疾病。
采百藥,也叫“采百草”。農(nóng)歷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很多毒蛇害蟲都開始繁殖活躍起來,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于是,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體,人們在端午到來之時,就開始遍尋百草,采集藥材,然后將這些藥材用于飲食、沐浴、熏煙,或者當作門飾,以防御各種疾病。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遠早于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后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2、拴五色絲線。
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3、佩香囊。
端午節(jié)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jù)說有避邪驅(qū)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nèi)通常會裝有中草藥、香藥、朱砂、雄黃等,具有驅(qū)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著,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后再用彩綢刺繡,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4、飲雄黃酒。
雄黃酒有驅(qū)蟲解毒的功效,多喝還能養(yǎng)顏美容。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寓意驅(qū)除病魔。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qū)毒蟲。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5、懸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可以驅(qū)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會把家里打掃干凈之后,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qū)別于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藥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
6、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重大習俗,至于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于歷史典故。根據(jù)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劃船去拯救屈原。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劃龍舟來驅(qū)散湖中的魚。后來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于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后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diào)雨順。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四
人間四月天,春*滿江南,作文-民族風俗。茅山廟會,是傳統(tǒng)民俗與春天的一場約會:4月13——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鎮(zhèn)今天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節(jié)慶的氣息,威風鑼鼓,激揚茅山福地;龍騰獅舞,躍動古鎮(zhèn)春風。來自周邊城鎮(zhèn)的老百姓們匯集一堂爭相觀望茅山廟會的盛況,頗有“平民狂歡節(jié)”之感。
追溯茅山廟會,約始于清乾隆年間,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組織規(guī)劃的第二十二屆廟會,廟會雖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賈,交流物資,供應春耕生產(chǎn)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興經(jīng)濟,搞活市場的作用,另有文藝青年,發(fā)揮特長,化裝表演,比賽娛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點,“哐哐哐”的鑼聲聲解開了廟會的帷幕,威風凜凜的舞龍隊率先登場,在空中飛舞翻騰的舞龍引得眾人高聲歡呼。這些舞龍隊由各個鄉(xiāng)鎮(zhèn)組成,一般一個鄉(xiāng)出兩條龍,多則四條,舞龍由專門的船運送,到達茅山后被安置在當?shù)氐膹R中,待到廟會正點,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舞龍從廟中請出來。龍身大多用竹扎成圓龍狀,節(jié)節(jié)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shù)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動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小學六年級作文《作文-民族風俗》。
舞龍穿過東岳廟,東岳廟會源于東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每一條舞龍都在東岳大帝像前三叩頭以示祈福,最終到達景德禪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點的掃街。香客們跟隨龍隊進廟拜佛,寺廟里摩肩接踵,人煙鼎沸,漫天的煙霧讓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剎之稱的景德禪寺更是香煙繚繞,梵鳴悠長,大雄寶殿也在今日舉行上梁儀式。寺內(nèi)臥佛殿、藏經(jīng)樓、方丈室上梁和山門殿已經(jīng)重修完畢,對外開放,臥佛殿最為熱鬧,造價大約一億的臥佛由緬甸進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約6噸,他靜靜地接受來往香客的膜拜,聆聽他們的心聲,潛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著藏青的法袍在臥佛殿外等待,滿眼的虔誠和期待,滿身的坦然和靈氣。
來自興化的淮劇團在景德禪寺里搭臺表演,老百姓們?yōu)榱丝吹们宄?,早早地就用條凳占上了地方,茅山號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節(jié)奏穿過天空,站在老遠就能聽見,柔軟纏綿的舞蹈,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同臺演繹,給臺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臺充滿歡聲笑語的視覺盛宴。
下午一點,舞龍匯合,組成一條百米龍隊,環(huán)繞茅山鎮(zhèn)游行掃街。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龍隊前面有一人敲亂棒鑼,以示緊急,繼由馬皮清路。馬皮是當?shù)厝苏垇淼奈讕?,在社祭前進行掃街,以驅(qū)除妖魔和邪氣,馬皮帶領龍隊穿過大街小巷的'每一戶人家,眾人夾道歡迎,十多面顏色異同的彩旗,迎風招展,以助陣威,家家戶戶,秉燭焚香,燃放煙花鞭炮,以保來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濃厚的鄉(xiāng)土風情讓人陶醉,古鎮(zhèn)老百姓在納新同時不忘傳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農(nóng)具深受群眾喜愛。在沿襲傳統(tǒng)的同時也吸取新經(jīng)驗,謀求新發(fā)展,文化溝通的背后是經(jīng)濟的融合。所謂亂世的黃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來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況下,自發(fā)恢復茅山廟會,其目的是挖掘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化古跡,開發(fā)旅游經(jīng)濟,弘揚民族宗教文化,促進地方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擴大市場,振興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風水,拉動一方經(jīng)濟,也促進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融。我們堅信福祉茅山!好運茅山!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五
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并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tài)。
我先來說說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著糯米和棗子。煮熟后,剝開蘆葉,只見米團里仿佛鑲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非常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fā)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六
中秋,八月中旬之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中秋勝春朝。
中秋有一大習俗,別地兒也有,就是回娘家,對于媽媽來講當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而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游山賞水的好日子。
車緩緩的在河邊停下來,我和妹妹一縱身跳下了車?!翱┼饪┼狻钡南铝撕脦讓哟笫^,俯下頭來看,在這里水清的沒有一點雜質(zhì),沒有任何一點鋼筋混凝土的味道,拿天然大石頭做臺階,拿青樹做欄桿,十分舒適。我一步步邁下這些大石頭,急忙跑到水流邊,俯身細看,還有幾只小魚小蝦在水中蹦來蹦去,石上碧苔清秀,十分富有詩意。在那仿佛置身于畫中,昂頭即是藍天白云,低頭即是清泉汩汩,側(cè)頭最親的親人就在身邊。我很羨慕,那時的媽媽整天嬉戲玩耍,是這樣的美景。
我們回到姥姥家里,進門就聽見姥爺自言自語的抱怨著:“你說你小姨也真是的,中秋節(jié)也不知道帶月餅回來?!蔽以谛睦锿敌?,但是雖是送月餅是物質(zhì)上的,但也是一種代表美好的象征?!懊鏖g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薄段骱斡[志》曾這樣說道。東坡也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贊月餅為覽涼秋,以此登山望遠。
我們順著蜿蜒的小路往上爬,路上有棘針,有野花,有我們炙熱的心。月明星稀,鳥鵲南飛。蒙德在躍馬橫刀的亂世征途中仍有欣賞風景的逸情,無怪乎在那飄零的亂火中能夠“攜天子而令諸侯”,煮酒論英雄。
終于看見了大路,抬頭竟望見滿樹紅紅的山楂,隨風搖曳著。媽媽臉頰紅紅的,像這山楂一樣給我們講著她小時候經(jīng)常在這偷吃山楂。
看那藍寶石般的碧空中飄著幾朵悠閑的白云,高大的樹木似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只漏下斑駁細碎的日影。小溪猶如流動的水晶緩緩向前。鳳姑娘撥弄著琴弦,發(fā)出美妙的天籟之音。前面是有小柿子,小花,小山楂,小棗樹。世間的萬物都因為媽媽的小時候變得可愛極了。
惜中秋,誰說秋朝悲?
秋有親人,有果實,有月圓,有野花相伴,相比春朝,秋朝清,秋朝甜,故言秋日勝春朝。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七
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節(jié)全中國的人都在隔離當中。當我被“關”得無聊到翻起了以前的相冊解悶時,一張照片映入了眼簾:。畫面上的兩個小孩正慌張地往前跑,手里還捏著沒放完的小鞭炮呢。這張過年時和弟弟在老家拍的照片,讓我立馬回想起幾年前的那個大年初一。
每年大年初一,我們都會回到老家。小孩兒們飛快吃完午飯,就從車里拿起鞭炮,來到一個大山坡上,這是每年放鞭炮的必選之地。不要提醒我小孩不能玩火,弟弟可是這方面的專家,打火機的安全使用方法早已爛熟于心。先放小巧的“擦炮”。這個不需要點火,鞭炮盒子的一側(cè)會有一條紅色的小線,拿著鞭炮對著紅線一擦,當擦炮的一頭燃起了輕輕的煙,就馬上往遠處扔,隨著灰色的煙霧,一聲炸響沖擊耳膜。乒乒乓乓,不一會兒我們就放掉了所有的擦炮。
再放“火箭炮”。這是一種火箭外型的鞭炮,火箭下面插著一根小棍子,當火苗觸到木棍,插在地里的火箭,就會隨著導火索的燃燒飛出去,在空中開了花,又飛速地往下落。有一次,還落在了三姨婆家的彩鋼豬棚里,引起了所有豬的恐慌?!澳銈儍蓚€小兔崽子,等著!”當三姨婆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怎么辦?只好溜之大吉了!
正當我和弟弟踉踉蹌蹌地躲著三姨婆的“追殺”時,一旁笑得不行的姐姐,順手拍下了這張毫無美感,卻又溫馨滿滿的照片。
去年放鞭炮的快樂,今年沒有體會到了,但是我相信:只要等疫情結(jié)束了,明年,又將會是一個美好的新年。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八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的一個古城,我自小生活在農(nóng)村,家鄉(xiāng)的人勤勞,樸實,很重視先人留下的傳統(tǒng)習俗!
中秋自不在話下,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提前半個月以上就開始準備了,按家鄉(xiāng)習俗晚輩必須給長輩送節(jié),大致是上買一些:月餅、紅糖、還有肉,這三樣是必須的,如果有錢人,還可以多買一些酒和糕點!
送節(jié)必須是在8月15之前完成,送去的時候一定要說:***我來送節(jié)啦。表示尊重,一般送節(jié)對象是:父母家,奶奶家,外婆家,叔叔家,舅舅家,干媽家。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可以不送!因為家鄉(xiāng)有句俗話,娘親,親舅。父親,親叔。也就是叔叔跟舅舅是必須送的。那是尊重自己的爸爸媽媽。
說來說去,其實送節(jié)就是針對嫁出去的女兒,以前老人們總是說,養(yǎng)個女兒就是為了吃肉的,一年最少要送三個節(jié)《娶湖北某些地方的女子要有心理準備》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這三個節(jié)日,嫁出去的閨女是一定要送節(jié)的!但也不是白送哦!按找習俗,禮送到后,必須在他家好好吃上一頓,臨走還必須還禮。也就是受禮者必須給你一些東西,你帶回去,一般都是:雞蛋,花生,蠶豆,一些家里常有的東西。
我結(jié)婚三年,因為一直離家里比較遠,總是給父母一些錢,讓他們買,實際上如果在家,肯定花不了多少錢,可即便是這樣,父母拿著超出過節(jié)的錢,心理也不高興,目前曾不止一次的對我說:別人養(yǎng)女兒吃肉,我養(yǎng)女兒從來沒有給我送過節(jié)!一直以來我都不在乎,說煩了,我就加上一句:那么想吃肉啊,我給你買頭豬,想啥時候吃啥時候吃。母親總搖頭說我不懂。結(jié)婚后,懂得了生活,才慢慢知道母親的心思,養(yǎng)女兒不是為了要吃肉,是想每年有更多的時間看見閨女。想必先人也一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為了能常見見出閣的閨女而發(fā)明了過節(jié)這一習俗,目的就是為了一年能盡量多一點正當理由見見閨女。意表相思之情。
今年中秋,我提前給母親打電話,叫他們準備一塊大月餅,我要回去跟他們一起過節(jié)!最主要的:我要給他們送節(jié)。因為我愛他們,跟他們愛我一樣。
傳統(tǒng)風俗作文200字篇十九
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就是紀念屈原。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后,當?shù)氐睦习傩章動嵑?,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fā)現(xiàn)屈原的尸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托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漸發(fā)展為龍舟競賽。
二、吃粽子。
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傳說,和賽龍舟一樣,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后,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qū)趕蛟龍。后來,粽子便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品。
三、懸掛鐘馗像。
在江淮地區(qū),每到端午節(jié),都有家家懸掛鐘馗像的習俗,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
四、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jié)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jié)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據(jù)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稱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裝上各種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藥,還有茶葉、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撲鼻,還可以防病健身。因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xiàn)在的香包做得越來越精致,已經(jīng)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七、飲雄黃酒,殺毒避邪。
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后,人們?yōu)榱瞬蛔岒札埑缘羟倪z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y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于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黃酒涂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
八、采百藥,防御疾病。
采百藥,也叫“采百草”。農(nóng)歷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很多毒蛇害蟲都開始繁殖活躍起來,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于是,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體,人們在端午到來之時,就開始遍尋百草,采集藥材,然后將這些藥材用于飲食、沐浴、熏煙,或者當作門飾,以防御各種疾病。
1、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2、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3、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兩節(jié)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屈原日、浴蘭節(jié)、午日節(jié)、女兒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午日、燈節(jié)、五蛋節(jié)等等。
1浴蘭節(jié)。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2解粽節(jié)。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
3女兒節(jié)。
明沈榜《宛署雜記》上記載著:“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p>
4端禮節(jié)。
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qū)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qū)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jié)。
5菖蒲節(jié)。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qū)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6端陽節(jié)。
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7重午節(jié)。
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
8天中節(jié)。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
端午節(jié)其真正來源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后來經(jīng)過歷史發(fā)展才衍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傳說。從古至今,端午節(jié)由來最普遍認可的是用來紀念屈原,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紀念,要賽龍舟比賽,十分熱鬧。
對屈原來說,寧可遠離那混沌的廟堂也不能忍受與他們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這汩羅江中葬身魚腹,也不愿讓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潔的污垢。”于是屈原懷抱石頭,以身投汨羅江。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jié)聯(lián)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xù)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zhuǎn)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2023年春節(jié)作文600字作文(模板17篇)
- 家鄉(xiāng)風俗作文450字以上9篇(大全13篇)
- 2023年超市主管工作總結(jié)(實用8篇)
- 春聯(lián)作文500字(優(yōu)質(zhì)18篇)
- 西藏注冊會計師報名實用
- 重慶注冊會計師成績復核時間查詢(優(yōu)質(zhì)20篇)
- 2023年三重一大檢查情況報告匯總(大全11篇)
- 最新重陽節(jié)祝福語150字(匯總12篇)
- 2023年同學服裝廠開業(yè)祝福語模板
- 服裝訂購合同書(精選15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