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黨史中的小故事800字 黨史中的小故事三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1-05-27 09:59:54 頁碼:11
黨史中的小故事800字 黨史中的小故事三則
2021-05-27 09:59:54    小編:HLL

黨史中的小故事800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一定知道堅毅的紅軍精神,但是黨的領導人們在生活中也會發(fā)生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則黨史小故事,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黨史中的小故事:毛澤東的拐杖情緣

毛澤東一生熱愛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愛好。拐杖,成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對拐杖沒有什么講究,不管木制的還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眾多拐杖中,他特別喜歡一根竹拐杖,這根拐杖來自杭州丁家山。

毛澤東喜歡杭州,稱杭州為第二故鄉(xiāng),生前先后40多次來杭州。20世紀60年代初,有一次毛澤東登丁家山,上山前,隨行人員沒有帶拐杖,就到附近農家砍了一根竹子,簡單處理了一下,當作拐杖,毛澤東就拄著這根散發(fā)著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鄭重地問工作人員:“這根竹子有沒有付錢?”工作人員回答說:“老鄉(xiāng)本來不收錢,但我們還是付了。”毛澤東很高興,贊揚工作人員做得對。毛澤東對這根拐杖喜愛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員不要丟掉,要帶回北京去。

后來,無論是在中南海散步,還是外出視察,毛澤東一直使用這根未經雕琢的拐杖。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曾有人給毛澤東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卻從不留用。對于從野外帶回來的這根竹拐杖,他卻敝帚自珍,視為珍寶。

有一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考察,隨身帶著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過的竹拐杖。其間,越南主席胡志明來中國訪問,到長沙拜見毛澤東。毛澤東與胡志明交情很深,兩人相見甚歡。有一天散步時,胡志明突然向毛澤東提出交換拐杖,以資紀念。毛澤東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揚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風趣地說:“就這根打狗棍跟你換?換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過毛澤東,只好帶著遺憾回去了。

生活作風絕不僅僅是一己的好惡問題,還是一個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體反映。生活儉樸是毛澤東的一貫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質享受,一向嚴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儉樸。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說明。

毛澤東喜歡拐杖,寧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擔架,更不愿坐轎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進逼延安,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部分人員離開延安轉戰(zhàn)陜北。其時,他肺炎初愈,身體虛弱。衛(wèi)士們考慮到他行軍困難,為他準備了一副擔架,可他堅決不坐,非與大家一起徒步行軍。毛澤東不坐擔架,這讓大家很傷腦筋。警衛(wèi)員孫振國找了根柳木棍,送給毛澤東說:“您就用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這樣走起路來也許會省力一些。”毛澤東拄著木棍,試走了幾步,很是滿意。此后毛澤東就拄著這根木棍轉戰(zhàn)陜北。

晚年,毛澤東的登山愛好沒有改變,但他有一個原則即上山不坐轎。有一次,毛澤東邀張治中同乘專列外出考察?;疖嚨搅税不眨瑥堉沃薪ㄗh毛澤東上黃山看一看,毛澤東心有所動,但是,當他得知不能開車上山,只能坐轎登山時,就毅然放棄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轎”。

很多人對毛澤東不坐擔架、不坐轎子感到不解,對此,他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解釋說:“坐轎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我毛澤東不能坐!”

作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他比誰都更有權力和條件要求好的物質享受,可他從來不搞特殊化。寧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轎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體現(xiàn)。“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當主席也不能比別人特殊,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愛戴和懷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廣大黨員謹守樸素的生活作風,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記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關系到黨的建設的重大命題。對此,也許可以從毛澤東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啟示吧!

黨史中的小故事:王震愛才惜才

在老一輩革命家中,王震以愛才而聞名。他曾說:“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沒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變多,否則,多就會變少,有等于沒有。”

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時只讀過幾年私塾和小學,但在他指揮的部隊里,積極主張吸收知識分子入伍。

1937年11月,時任三五九旅旅長的王震參加八路軍會議,他說:“我想要一些人。”賀龍笑著說:“你胃口真不小,一個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馬,還嫌少?”王震笑著說:“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還要一些讀書識字的知識分子,給部隊教授文化知識。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軍隊,打不敗日本帝國主義。這不是我們常說的嗎?”

于是,賀龍將從北平來根據地參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劉亞生、趙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分給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學畢業(yè)生劉亞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初、高中畢業(yè)生入伍,在連隊鍛煉一段即委以恰當?shù)穆殑铡?/p>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王震率軍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親自去動員知識青年參加部隊?!锻跽饌鳌返木幷哒f:“王震像磁鐵一樣,在自己周圍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農學家涂治、水利專家王鶴亭、鋼鐵專家余銘鈺、地質學家王恒升、紡織專家劉鐘奇……他們都是王震領導新疆建設的高級參謀,為新疆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6年,王震任農墾。在“反右運動”后期,王震心里總在想著一件事:被定為“右派”的人,也要給個出路。這些知識分子的知識還是有用的,別的部門不要,可以到農墾部門來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年,北大荒不僅接納了10萬轉業(yè)官兵,還接納了1500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聰、吳祖光、尹瘦石、黃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年10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紅星農場,他從各地請來了很多科技人員。李汝慶是農場一位學畜牧獸醫(yī)的科技人員,因為海外關系和“反右”期間的問題,在場里被當作重點“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調查和了解情況后,王震通知李汝慶到總場開會,“我和你們黨委研究過了,現(xiàn)在決定解放你,你就坐下來和大家一起開會。”李汝慶參加批斗會,不是站就是跪,現(xiàn)在一聽見讓他坐下來,激動得潸然淚下。從此,李汝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農場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史中的小故事:彭德懷開解下屬

夏納是抗大總校的學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作戰(zhàn)科當參謀,但他對分配給他的工作有點意見,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懷知道這一情況后,決定親自找他談一談。

一天,彭德懷來到夏納的住處,一見面就開門見山地說:“你就是夏納同志嗎?我叫彭德懷。”一聽是彭德懷,夏納頓時緊張起來。彭德懷看到他這個樣子,溫和地笑笑,盡量把神態(tài)放得隨意一些,說:“聽說你是從抗大總校來的,我們很歡迎。咱們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這樣的知識分子前來工作??墒?,據說讓你到作戰(zhàn)科你不很滿意,是嗎?”夏納局促地說:“我學的專業(yè)是工程技術,沒有專門學過軍事知識,我怕到作戰(zhàn)科完成不好任務。”

“是呀,”彭德懷深有感觸地說,“按照你所學的知識,本該讓你去搞工程才對。但是,現(xiàn)在的形勢不允許我們這樣安排,我們正在打仗。根據地里又沒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戰(zhàn)勝利才行。眼下,擺在我們面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跟日本帝國主義打仗。特別是作戰(zhàn)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強工作。為了對付日本鬼子,暫時只好讓知識服從抗戰(zhàn),你說是不是?”

聽了彭德懷這番話,夏納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彭德懷趁熱打鐵,繼續(xù)開導他說:“其實,什么知識也是從實際工作中學來的。別以為軍事這門學問高不可攀,實際上也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學習多動腦子,許多科學知識也都是可以學習到的。到那時,你就會覺得學習軍事,指揮打仗,還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懷在作戰(zhàn)科看到夏納寫的一篇題為《論敵人的“鐵壁合圍”戰(zhàn)術》的文章,便坐下來認真地閱讀起來。原來,這年夏天,日本侵略軍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對華北根據地施行了殘酷的“鐵壁合圍”,后來,在八路軍前方總部的指揮下,經過廣大軍民的同心協(xié)力,奮勇抗敵,最終粉碎了敵人的“鐵壁合圍”。夏納親自參加了兩次反“掃蕩”的激烈戰(zhàn)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寫出了這篇論文。

彭德懷看完文章后,說:“小夏,你這樣做是很對的。實踐出真知。一個青年應該好好研究點實際問題,尤其是敵人使用的那些戰(zhàn)術,非常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嘛。不過,你寫的這篇文章還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從表面上說了一下敵人戰(zhàn)術上的一些形式,沒有從本質上明確指出敵人‘鐵壁合圍’戰(zhàn)術的特點和弱點。如果能夠就如何打破‘鐵壁合圍’戰(zhàn)術做進一步的研究,這篇文章就會生動有力,有理有據,說得讓人心服口服,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

彭德懷又說:“另外,文章的題目也有點大,不夠貼切。”說罷,他摸出鋼筆,在原標題上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關于‘鐵壁合圍’戰(zhàn)術的研究”幾個大字。彭德懷走后,夏納從實際工作和實戰(zhàn)中學習研究軍事知識的勁頭就更大了,將那篇文章做了認真修改,又拿給彭德懷過目。不久,這篇文章就在八路軍總部創(chuàng)辦的《前線》雜志上發(fā)表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則小故事,看完以后你是否對黨的領導人們有了更深的了解呢?閱讀更多優(yōu)秀作文,請持續(xù)關注美德網。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