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20:31:05 頁碼:13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通用12篇)
2023-11-12 20:31:05    小編:ZTFB

總結(jié)是對我們的工作和學習進行檢驗和評估的一種方式,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改進。編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我們對全過程進行全面的思考和總結(jié)。下面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的摘錄,供大家借鑒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一

沒有看《中國古代文學》之前,我是自傲的!高中時,語文試卷的基礎(chǔ)題我很少出錯,尤其是詞匯和拼音,特自信!

字典。

太多的生僻字,還好沒有放棄!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我國產(chǎn)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出自《呂氏春秋·古樂》。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背鲎浴秴窃酱呵铩す篡`陰謀外傳》。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背鲎浴抖Y記·效特性》。

《詩經(jīng)》婚戀詩的基本內(nèi)容:抒發(fā)戀愛和相思的甜蜜,表現(xiàn)戀愛的曲折,寫夫婦間深摯情愛,棄婦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背鲎浴蛾P(guān)雎》。

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文集《尚書》,它以記言為主。《逸周書》,本命《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余篇或逸篇。

《戰(zhàn)國策》雜記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它敷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zhàn)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經(jīng)西漢劉向整理編訂,成33篇。

諸子。

散文。

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1、春秋末至戰(zhàn)國初,有《老子》《論語》和《墨子》。

2、戰(zhàn)國時期,有《孟子》和《莊子》。它們開始擺脫語錄體,往往是長篇大論,說理暢達,文辭富贍,是說理文的進一步發(fā)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動,比喻,寓言疊出,行文的波瀾起伏,有比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3、戰(zhàn)國后期,有《荀子》和《韓非子》。它們議題集中,邏輯嚴密,說理透徹,文辭富麗,是先秦說理文的高峰。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組織其門客集體編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學到了一個知識點,“互見法”。

互見法:《史記》寫人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如《高祖本紀》。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體例,基本繼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傳”。全書100篇,分為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傳。

《古詩十九首》的離情別緒,表現(xiàn)為思鄉(xiāng)和懷人。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表現(xiàn)游士對生存狀態(tài)的感受和他們對人生的某些觀念。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評論《古詩十九首》說:“五言之冠冕也”。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了作者辭官歸隱的意志和純潔高曠的品行,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所寫的歸途情景,與家人團聚的情景以及來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詞,從中可見詩人對自由向往。文中不乏華采的段落,跌宕的節(jié)奏,輕快的行文,將作者擺脫官場回歸田園的欣喜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

南北朝時期文壇上的重要現(xiàn)象就是駢文的出現(xiàn)和流行。駢文是一種具有均衡對稱之美的文體,它實際上是廣義散文的一部分。

駢文的主要特征:對偶、用典、聲律、辭藻。

隋統(tǒng)一全國后,融合南北文學之長,探索創(chuàng)造新文學。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齊、北周的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平淡自然,不求工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盡管他的詩中也有刻畫細致,用字精審的工整偶句,如“無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時興到之語。觀其全詩,多以單行之氣運筆,一氣渾成,無刻畫之跡,妙在自然流走、沖淡閑遠,不求工而自工。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背鲎浴杜R洞庭湖贈張丞相》。

李白詩歌對后世的影響:

1、李白詩歌對后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jīng)吸引過無數(shù)士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人格意識受到正統(tǒng)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tǒng)中,李白狂放不受約束的純真的個性色彩,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

2、他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后來的詩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杜甫詩:一是虛心學習前人經(jīng)驗,不薄今人愛古人;二是作詩兼?zhèn)浔婓w,風格多樣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鑄偉辭。杜甫于各種詩歌體裁都很擅長,并能推陳出新。他的五言古詩、五言排律、七言古詩、七言律詩都很擅長,形成沉郁頓挫的主導風格,還有蕭散自然、平淡簡易和含蓄委婉等諸多變化。

韋應(yīng)物和劉長卿是大歷至貞元年間活躍于詩壇上的詩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白居易的諷喻詩在思想內(nèi)容上體現(xiàn)“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辭質(zhì)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的形式。在詩中充分暴露出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xiàn)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具有不朽的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二

一部記載唐代瑣聞軼事的筆記,張鷟著。張鷟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四)文言小說別集《游仙窟》?!冻皟L載》為作者耳聞目睹的社會札記,內(nèi)容十分廣泛,記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遺事軼聞,尤以武后朝事跡為主。書中反映了當時有關(guān)人物事跡、典章制度、社會風尚、傳聞逸事,也站在反對派的角度對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敗、酷吏橫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賄貨縱橫,贓物狼藉”的現(xiàn)實世相。因?qū)贂r人記時事,所載內(nèi)容,多為第一手資料,所以頗有參考價值,為《太平廣記》、《資治通鑒》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廣為引用。但因作者紀事好追求諧噱,間有鬼神怪異,瑣語瑣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獻價值,為后人所詬病,如洪邁《容齋續(xù)筆》卷12就說:“《僉載》記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語?!弊髡咚烙陂_元年間,書中載開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時事,當為后人增入。

《新唐書》、《宋史》均著錄《朝野僉載》為20卷,另有《補遺》3卷。尤袤《遂初堂書目》疑《補遺》乃后人附益,凡闌入中唐后事者,皆應(yīng)為《補遺》之文。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推測《僉載》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輯本。此書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說郛》、《歷代小史》、《古今說?!贰ⅰ剁茌o叢書》等本為1卷本系統(tǒng);《寶顏堂秘笈》、《叢書集成》等本為6卷本系統(tǒng)。

今有:《朝野僉載》商務(wù)印書館1966年版;《朝野僉載》趙守儼校點,中華書局1979年版,該版以《寶顏堂秘笈》本為底本,又從《太平廣記》、《通鑒考異》等書中輯出近百條遺文,作為“補輯”附印,較勝于舊本;《朝野僉載》唐宋史筆記叢書,中華書局版;《朝野僉載隋唐嘉話》袁憲校注,三秦出版社版。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三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專記南唐軼事。北宋鄭文寶撰。鄭文寶(953~1013)字仲賢,一字伯玉,汀洲寧化(今屬福建)人,父鄭彥華,為南唐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文寶以蔭授予奉禮郎,遷校書郎。入宋,補廣文館生,登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累遷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官終陜西轉(zhuǎn)運使、兵部員外郎。文寶好談方略,以功名為己任。久在西邊,參預兵計,心有余而識不足,又不護細行,所延薦屬吏至多,而未嘗擇也。其子在家鄉(xiāng)擾民亦疏于管教。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書,工琴,以詩名世,風格清麗柔婉,所作多警句,為歐陽修、司馬光所稱賞。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內(nèi)容基本相同。書成于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沒,故為此作。其自序稱:“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終開寶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蕩盡,惜乎前事十不存一?!北緯m多傳聞,但有一定史料價值,《四庫全書提要》評為“雖浮詞不免,而實錄終存,故馬令、陸游《南唐書》采用此書幾十之五六,則宋人固不廢其說”。則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

《南唐近事》有明萬歷本、崇禎本、《四庫全書》、《續(xù)百川學?!?、宛委山堂《說郛》本、《寶顏堂秘笈》、《唐宋叢書》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華書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張劍光點校,鄭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筆記”20xx年版。該書是以《四庫全書》二卷本為底本,參校明萬歷本、崇禎本、《寶顏堂秘笈》本、《唐宋叢書》本等,并據(jù)陳尚君輯錄成果續(xù)輯得佚文一卷。

歷史軼事故實筆記,專記唐代歷史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讜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宰相呂大防之婿。曾為京東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國子監(jiān)丞。后改少府監(jiān)丞。

《唐語林》共8卷,末有輯佚一卷。仿《世說新語》體例,按內(nèi)容分門系事,并將《世說新語》原有的35門(按今本《世說新語》共36門),擴大為52門。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50家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nèi)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端膸烊珪偰俊氛f:“是書雖仿《世說》,而所紀典章故實,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fā)明,視劉義慶之專尚清談?wù)卟煌?。且所采諸書,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沒?!庇捎谄渲泻芏嘀鼋褚咽?,故經(jīng)此書采錄而保存下來的資料殊為可貴。不足的是,卷首雖附采錄書目,但所采各條未注明出處。

《唐語林》原書在明初散佚。清代編《四庫全書》時,據(jù)明嘉靖初齊之鸞刻殘本及《永樂大典》所載,加以校訂增補,以后各叢書所收多用此本。今傳有聚珍板本、《惜陰軒叢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等。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據(jù)《守山閣叢書》本標點排印。

今有:《唐語林》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據(jù)《守山閣叢書》本標點排印;《唐語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語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三編,20xx年版。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歐陽修撰。歐陽修簡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歐陽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條。歐陽修晚年辭官閑居潁州時作,故書名歸田。此書之體例略近李肇的《國史補》,多記當代朝廷軼事,兼錄士大夫詼諧之言。其自序云:“《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笑談之馀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唐李肇《國史補》序云:‘言報應(yīng)、敘鬼神、述夢卜、近帷箔,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于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睍写蠖嘞涤H身經(jīng)歷、見聞,史料翔實可靠。如太宗知李漢超、仁宗恭儉、陳堯咨、賣油翁等條,含意深刻。卷一記仁宗朝屢改年號的原因,卷二記大宴時樞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補史闕?!稓w田錄》與司馬光《涑水記聞》中有的記載雷同但情節(jié)有出入,這可能是當時傳聞本身就有出入。

《歸田錄》對后人影響頗大,朝請郎廬江朱定國仿此著《歸田后錄》十卷,清代梁章鉅作《歸田瑣記》八卷。

《歸田后錄》通行本有《稗?!繁荆端膸烊珪繁?,《學津討原》本,《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等。

今有:《澠水燕談錄·歸田錄》呂友仁點校,中華書局1997年版,20xx年再版;《歸田錄》,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xx年版;《歸田錄》,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xx年版。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北宋司馬光撰。司馬光簡介見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資治通鑒”。

《涑水記聞》通行本16卷,比較詳盡地記載了北宋從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國故、時政、內(nèi)憂、外患,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為后世留下極其珍貴的史料。據(jù)說司馬光打算雜采實錄、國史、異聞,編撰《資治通鑒后紀。這部《涑水記聞》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馬光為山西省夏縣涑水鄉(xiāng)人,故以此作書名?!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該書“雜錄宋代舊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條皆注其述說之人,故曰《記聞》”。書中各條大都注明何人所說,采自它書者,亦標出處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詳述本末,頗近史體。如卷一載太祖用趙普之謀,削奪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兵權(quán);記太祖死后,宋后使內(nèi)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趙德芳,繼隆竟召太宗趙匡義嗣位;卷二記太祖長子魏王趙德昭在從太宗征幽州時,因遭太宗斥責而畏罪自殺,全是宋初宮廷軼聞,可看出當時的宮廷矛盾。其他記載,與”正史“傳聞不同者,也足資參考。

今有:《涑水記聞》鄧廣銘,張希清點校,中華書局唐宋史筆記叢書,1989年版;《涑水記聞》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xx版;《涑水記聞》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xx年版。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歷法、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的綜合類筆記,二十六卷,沈括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他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fā)現(xiàn)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guī)律加以研究。在數(shù)學方面,他創(chuàng)立“隙積術(shù)”(二階等差級數(shù)的求和法)、“會圓術(shù)”(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地質(zhì)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yī)學方面,對于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稱《良方》),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均有涉獵,如提及秋石之制備,論及四十四種藥物之形態(tài)、配伍、藥理、制劑、采集、生長環(huán)境等。其《良方》由后人與蘇軾之《醫(yī)藥雜說》合并,成《蘇沈良方》,現(xiàn)有多種版本行世。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fā)展和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情況,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wèi)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jiān)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成功地應(yīng)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zhì)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大約成書于1086年-1093年,包括《筆談》、《補筆談》、《續(xù)筆談》三部分,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豆P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shù)、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堆a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nèi)容中十一門?!独m(xù)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nèi)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zhì)、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nóng)業(yè)、水利、建筑、醫(yī)藥、歷史、文學、藝術(shù)、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lǐng)域。在這些條目中,屬于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shù)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從內(nèi)容上說,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并闡發(fā)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fā)明的泥活字印刷術(sh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guān)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稗q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我們了解從北宋就產(chǎn)生并沿襲下來的一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fā)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jīng)》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jié)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wèi)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shù),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yīng)用、“浸銅”的生產(chǎn)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yǎng),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fā)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英。

國學。

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已有多種外語譯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xù)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

《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nèi)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僅二十六卷本經(jīng)宋元明清刊刻,流傳下來。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現(xiàn)存最古的版本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書在元代曾藏宮中,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得之,贈與太子朱標,后又歸宮中“文淵閣”。清代從宮中流出,為汪士鐘的藝蕓精舍、松江韓氏先后收藏。后為著名藏書家陳澄中收入囊中。陳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將包括這部《夢溪筆談》在內(nèi)一批珍貴善本出讓。周恩來總理為避免珍貴文物外流,親自過問,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去洽辦,在國家經(jīng)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斥巨資購回,成為書林佳話。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四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時期,我國產(chǎn)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背鲎浴秴问洗呵铩す艠贰贰?/p>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背鲎浴抖Y記·效特性》。

《詩經(jīng)》婚戀詩的基本內(nèi)容:抒發(fā)戀愛和相思的甜蜜,表現(xiàn)戀愛的曲折,寫夫婦間深摯情愛,棄婦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背鲎浴蛾P(guān)雎》。

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文集《尚書》,它以記言為主?!兑葜軙?,本命《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余篇或逸篇。

《戰(zhàn)國策》雜記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它敷載當時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策謀或說辭,所記以戰(zhàn)國時縱橫家的事跡、言論為多。經(jīng)西漢劉向整理編訂,成33篇。

諸子。

散文。

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1、春秋末至戰(zhàn)國初,有《老子》《論語》和《墨子》。

2、戰(zhàn)國時期,有《孟子》和《莊子》。它們開始擺脫語錄體,往往是長篇大論,說理暢達,文辭富贍,是說理文的進一步發(fā)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動,比喻,寓言疊出,行文的波瀾起伏,有比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3、戰(zhàn)國后期,有《荀子》和《韓非子》。它們議題集中,邏輯嚴密,說理透徹,文辭富麗,是先秦說理文的高峰。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組織其門客集體編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學到了一個知識點,“互見法”。

互見法:《史記》寫人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如《高祖本紀》。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體例,基本繼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傳”。全書100篇,分為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傳。

《古詩十九首》的離情別緒,表現(xiàn)為思鄉(xiāng)和懷人。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表現(xiàn)游士對生存狀態(tài)的感受和他們對人生的某些觀念。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評論《古詩十九首》說:“五言之冠冕也”。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藝術(shù)特色:體現(xiàn)了作者辭官歸隱的意志和純潔高曠的品行,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所寫的歸途情景,與家人團聚的情景以及來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詞,從中可見詩人對自由向往。文中不乏華采的段落,跌宕的節(jié)奏,輕快的行文,將作者擺脫官場回歸田園的欣喜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

南北朝時期文壇上的重要現(xiàn)象就是駢文的出現(xiàn)和流行。駢文是一種具有均衡對稱之美的文體,它實際上是廣義散文的一部分。

駢文的主要特征:對偶、用典、聲律、辭藻。

隋統(tǒng)一全國后,融合南北文學之長,探索創(chuàng)造新文學。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齊、北周的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平淡自然,不求工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盡管他的詩中也有刻畫細致,用字精審的工整偶句,如“無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時興到之語。觀其全詩,多以單行之氣運筆,一氣渾成,無刻畫之跡,妙在自然流走、沖淡閑遠,不求工而自工。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背鲎浴杜R洞庭湖贈張丞相》。

1、李白詩歌對后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jīng)吸引過無數(shù)士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人格意識受到正統(tǒng)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tǒng)中,李白狂放不受約束的純真的個性色彩,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

2、他詩歌的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后來的詩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杜甫詩:一是虛心學習前人經(jīng)驗,不薄今人愛古人;二是作詩兼?zhèn)浔婓w,風格多樣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鑄偉辭。杜甫于各種詩歌體裁都很擅長,并能推陳出新。他的五言古詩、五言排律、七言古詩、七言律詩都很擅長,形成沉郁頓挫的主導風格,還有蕭散自然、平淡簡易和含蓄委婉等諸多變化。

韋應(yīng)物和劉長卿是大歷至貞元年間活躍于詩壇上的詩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白居易的諷喻詩在思想內(nèi)容上體現(xiàn)“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辭質(zhì)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的形式。在詩中充分暴露出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xiàn)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具有不朽的價值。

簡書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都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出處。

韓愈《山石》如何體現(xiàn)“以文為詩”的特點?

《山石》是有獨創(chuàng)性,將散文句法引進詩歌,汲取游記散文的特點,詳記游蹤,而又詩意盎然,體現(xiàn)出其“以文為詩的特點。

此詩氣勢遒勁,風格壯美,按時間順序,依次記述游蹤。全詩單行順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以濃麗的色彩來點染景物,以清淡的筆觸來抒發(fā)情懷;在表現(xiàn)手法上,較為自由的散文筆調(diào),極富詩意?!渡绞贰耙晕臑樵姟钡奶攸c表現(xiàn)在:

1、謀篇上:它是一般山水游記的順序,再加上后幾句的議論。通讀全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傳統(tǒng)的游記文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宿寺”到“天明辭寺”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

2、語言上:語句清新自然,特別是在煉字方面,非常新穎。如:“大”和“肥”,雖是很尋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葉和梔子花上,特別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征,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贊美它們。

3、取景上:選取的畫面具有獨到性,構(gòu)成獨特的意境。在這一夜到晨的所見所聞中,選用了色彩濃淡明暗變化的若干圖景,錯落交疊,如“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寫出暮色蒼茫中的“暗”;下兩句寫芭蕉與梔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寫以火把觀壁畫,是明中有暗;而夜臥無聲時“清月出嶺光入扉”,又是暗中來明;“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霖”,則是天色蒙蒙亮時的山嵐彌漫;而下接“山紅澗碧紛爛漫”,則又豁然一明。這樣,就在讀者腦際留下了視感極強的連續(xù)圖景。全詩流暢中見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顯得很自然。

綜上:

《山石》一詩,采用一般山水游記散文的敘述順序,從行至山寺、山寺所見、夜看壁畫、鋪床吃飯、夜臥所聞、夜臥所見、清晨離寺一直寫到下山所見,娓娓道來,讓人身歷其境。

全詩以時間為序?qū)懹污?,以移步換形法寫見聞,以議論突出主題,正體現(xiàn)出韓詩的散文化傾向;而詩境如畫,語言平易,風格清新。

李賀《李憑箜篌引》如何表現(xiàn)音樂?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被譽為。

唐詩。

中描寫音樂題材的名篇。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v觀全篇,此詩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出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把人們帶入了一個不同凡響的音樂世界。“吳絲蜀桐”寫箜篌的構(gòu)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把本來訴于聽覺的音樂聲響轉(zhuǎn)變成具體可見的生動形象。移情于物,把云彩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空山凝云和湘娥素女互相補充,極力烘托出箜篌聲響的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前四句,詩人先寫琴,再寫聲,后寫人,有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力量。

接著詩人從更多的側(cè)面描摹箜篌奇異變幻樂聲。五、六句正面寫樂聲?!袄ド健本湟月晫懧?,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變化?!败饺亍本鋭t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其中,“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币粋€“逗”字把樂聲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和奇幻瑰麗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后幾句運還用神話傳說的形象,進一步烘托出李憑演奏技巧的高超和樂聲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魅力。

1、異于常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幻想。

2、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3、浪漫主義的手法。

4、運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xiàn)音樂。

5、運用典故來表現(xiàn)音樂之美。例如:“女媧補天”的典故。

6、襯托的手法,運用“石破天驚”、“秋雨”襯托音樂的優(yōu)美。

7、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例如“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運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作出進一步的烘托。

8、將抽象感轉(zhuǎn)化為形象感。詩人將自己對于箜篌聲響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轉(zhuǎn)化成清晰可見的鮮明的具體形象。詩人取譬設(shè)喻意象,如昆山之玉、高貴的鳳凰、俏麗的芙蓉、幽蘭的香花,都能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感。

綜上:

李賀用大膽的夸張、神奇的想象、瑰麗的比喻,鬼泣神驚,極其浪漫。李賀此詩運用瑰麗的想象,新穎的比喻,奇特的夸張,把訴之于聽覺的音樂聲響表現(xiàn)為具體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創(chuàng)造出飄逸雋永的詩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

關(guān)于《長恨歌》的主題,歷來都有愛情說、諷喻說、兩者兼有的爭論。我持愛情說的觀點。我覺得通篇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chǎn)生共鳴,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詩人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向我們呈現(xiàn)了所謂的“長恨”。根據(jù)全詩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發(fā)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后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tǒng)領(lǐng)著全詩。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nèi)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chǔ)。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后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貙m后,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xiàn)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后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xiàn)于仙境。

《長恨歌》一篇歌頌愛情的詩篇。所寫的歷史題材是依照史實想像而成的愛情故事。而“情”的渲泄已超脫于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無余。結(jié)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捉弄,是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xiàn)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愛情說:1、文本的描寫—材料的取舍—美化楊貴妃的形象。政治比重小,大篇幅寫李楊的愛情,還原到人的高度,楚楚可憐的女性。2、白居易本人的表述(分類):諷喻詩、感傷詩。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五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將軍王賁攻齊,得齊王建,最后滅了齊,完成中國的統(tǒng)一,結(jié)束了二百年七國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專制國家。這是地主階級建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

隨著統(tǒng)一帝國的形成,秦王朝統(tǒng)治者進行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廢除西周以來分封侯王的舊制度,統(tǒng)一行政區(qū)劃和組織,“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疇、車涂、衣冠建制統(tǒng)一;簡省“史籀大篆”為小篆,又作便于獄務(wù)、更趨簡化的隸書,罷其不與秦文同者”,使文字統(tǒng)一;此外,法令、歷法等等,也得到了統(tǒng)一。這些改革,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無疑是有進步的作用的。

同時為了鞏固和加強統(tǒng)一帝國的統(tǒng)治,秦王朝也實行了一系列的反動措施。它企圖消滅人民的反秦武裝,“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并打擊舊貴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更有甚者,是企圖消滅一切反秦意識,“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翻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奔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它不僅焚毀古書,消滅歷史文化,而且也一舉坑殺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殘文化和刑法統(tǒng)治之下,秦代文學沒有什么成就。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呂不韋門客集體著作的《呂氏春秋》,有一定時代意義。它取材很廣,包含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各派思想,組成自己的完整的體系,是戰(zhàn)國末年的統(tǒng)一形勢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和先秦其他子書一樣,有不少片斷借寓言故事來說理,明晰生動,富于文學意味。秦代文學的唯一作家是李斯。統(tǒng)一前他的《諫逐客書》,指出秦統(tǒng)治者”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之非計,不僅表現(xiàn)了政治家的遠見,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戰(zhàn)國晚期斗爭劇烈、各國統(tǒng)治階級爭取人才的歷史。這是一篇富于文采、趨向駢偶化的政論。

散文。

統(tǒng)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禪,產(chǎn)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一般是四言韻語,阿諛歌頌,對后世碑志文有影響此外秦有《仙真人詩》和“雜賦”,今俱不傳。

由于秦始皇和二世濫用民力,筑長城、治馳道、修驪山墓等等,暴虐無比,賦稅無度,奢侈無窮,階級矛盾迅速尖銳化,不到十五年,秦王朝便被六國殘余貴族和廣大人民的起義反抗所推翻。經(jīng)過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代之而起的,是統(tǒng)一的漢封建王朝。

漢初統(tǒng)治者承戰(zhàn)亂之后,汲取秦王朝短期覆滅的教訓,一方面恢復分封侯王的舊制度,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chǔ),一方面“約法省禁,輕田租”,對廣大人民放松了壓迫,減輕了剝削。因而初步取得了社會安定、有利生產(chǎn)的局面?!靶⒒荨⒏吆笾g,衣食滋殖?!?《漢書?食貨志上》)文、景時代,統(tǒng)治者不斷強調(diào)“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漢書?景帝紀》),進一步減輕勞役、賦稅,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時土地尚比較平均,“未有并兼之害”(《漢書?食貨志上》),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也活躍了工商業(yè)。在社會經(jīng)濟獲得恢復和發(fā)展的安定局面下,景帝迅速削平了七國侯王的叛亂,進一步鞏固了統(tǒng)一的封建統(tǒng)治。

漢初除秦挾書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又除所謂“誹謗妖言之罪”,促進了學術(shù)文化的發(fā)展。在戰(zhàn)國以來百家之學的影響下,漢初的哲學、社會思想,還是比較活躍自由的。由于安定社會、鞏固封建王朝的需要,漢文帝、景帝、竇太后和相國曹參等俱好黃老,因而黃老思想成為漢初主要的統(tǒng)治思想。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對儒、墨、名、法、陰陽五家都有所批判,而完全肯定了道家,就是在黃老思想影響下產(chǎn)生的著名論文。

同時由于建立封建王朝秩序和制度的需要,漢初統(tǒng)治者也注意到制禮作樂?!鞍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樂的傳統(tǒng)作用,統(tǒng)治者是認識得很清楚的。在作樂的要求下,產(chǎn)生了相應(yīng)的舞和歌詩,同時也初步建立了管理音樂(當然包括歌舞)的“樂府”機關(guān)?!栋彩婪恐懈琛繁闶歉咦嫣粕椒蛉俗鞯募雷趶R的歌詩,它共有十七章,一般模仿雅頌,很少現(xiàn)實內(nèi)容。

漢初文學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散文和辭賦的發(fā)展上。漢初文士承戰(zhàn)國游士的馀風,一般積極參加現(xiàn)實政治生活,并從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出發(fā),圍繞著如何汲取秦王朝短期覆滅的教訓,促使封建政權(quán)迅速鞏固和上層建筑不斷完善等問題,發(fā)抒所見,解決現(xiàn)實政治社會問題,這就促進了政論散文的發(fā)展。著名作家有賈誼、晁錯等。他們的政論文大抵富有感情,暢所欲言,有戰(zhàn)國說辭和辭賦的影響。其中賈誼的某些文章如《過秦論》、《陳政事疏》等更著名,文學性亦較強。辭賦主要繼承騷體傳統(tǒng),也開始向新賦體轉(zhuǎn)化。漢初騷體賦的作者,由于時代和生活的不同,多缺乏屈原那樣先進的思想和強烈的感情,往往只是強為呻吟。但階級矛盾的緩和,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繁榮,以及統(tǒng)治階級驕奢享樂風氣的形成,也引起了封建文士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變化。因而辭賦的思想內(nèi)容也不免多少引起了變化,即由抒發(fā)個人的強烈感情變?yōu)殇亸埿麚P統(tǒng)治階級的華貴和享樂生活,由嚴峻的諷刺責斥變?yōu)闇睾偷闹S諭勸戒。辭賦思想內(nèi)容的變化,必然引起體裁、形式的逐漸變化。賈誼是漢初騷體賦的唯一優(yōu)秀作家。標志著新賦體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發(fā)》。

漢武帝即位后,由于漢初以來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王朝的經(jīng)濟力量已十分雄厚,“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在漢初的政治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日益鞏固的基礎(chǔ)上,漢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內(nèi)外經(jīng)營;鎮(zhèn)壓了陰謀叛亂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據(jù)東南沿海的東甌閩越等地;鑿山通道,開發(fā)并控制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斷地集中豪強于茂陵,削弱他們在地方上的封建勢力;堅決實行鹽鐵國有的政策,更打擊強豪和富商大賈的經(jīng)濟壟斷,這就進一步加強了漢王朝的封建集權(quán)制。同時大力抗擊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既打擊了匈奴的侵犯,也擴展了帝國的邊疆。正是由于“外事四夷,內(nèi)興功利”,以及統(tǒng)治階級無窮的奢侈浪費,以致民窮財盡,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為了鎮(zhèn)壓貴族、豪強的叛亂和廣大人民的起義反抗,漢武帝極端信任酷吏,不斷加強嚴酷的刑法統(tǒng)治。人民日益陷于痛苦的深淵。

漢武帝時代,西漢封建王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和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yīng),思想文化也表現(xiàn)著變化和發(fā)展。武帝即位,即逐斥“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武帝“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由于董仲舒、公孫宏的建議、興太學,立五經(jīng)博士,置博士弟子員,因而儒學大興,完成了思想的統(tǒng)一。這對偉大帝國的形成和封建集權(quán)制的鞏固是有促進的作用的。但從此也結(jié)束了百家論爭,思想定于一尊,嚴重地束縛著學術(shù)文化的發(fā)展。董仲舒是《春秋》公羊?qū)W派的大師,是武帝時代最大的思想家。他以陰陽、災異說明“天人相與之際”即天道和人事的相互關(guān)系,認為天命對帝王有最后的決定權(quán),“王都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但“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漢書?董仲舒?zhèn)鳌?,則刑亦不可少。董仲舒的思想顯然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包含著陰陽家和法家的思想,統(tǒng)一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思想,確實代表著當時的統(tǒng)治思想。它不僅解釋了漢王朝的所以統(tǒng)治,而且也教導了漢王朝怎樣鞏固統(tǒng)治。

武帝對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也采取了重要的措施,“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隨著偉大帝國的出現(xiàn)和百家論急的最后結(jié)束,以及物質(zhì)條件的日益具備,總結(jié)古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并從而給大一統(tǒng)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迫切的現(xiàn)實要求。偉大的《太史公書》即《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這種要求最充分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作者司馬遷不是從陰陽家的神學概念出發(fā),而是從客觀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在家世史官和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他以五種不同的體例,“略推三代,錄秦漢”,全面反映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完成空前的一部歷史著作。它以人物為中心,不僅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的歷史學,而且其中許多篇人物傳記又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因而也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這是歷史散文的重要發(fā)展。

以武帝為首的漢王朝統(tǒng)治者,隨著偉大帝國的日益隆盛,不僅需要哲學和歷史來解釋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合理,而且也需要祭祀天地鬼神,慶太平,告成功。這一需要與儒家的指導思想相結(jié)合,進一步制禮作樂就成為必不可少的文化措施。于是“樂府”有更大的發(fā)展?!爸廖涞鄱ń检胫Y,……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所謂武帝立樂府,只是意味著他自覺地把樂府機關(guān)擴大,充實內(nèi)容,規(guī)定具體任務(wù),即采詩、制訂樂曲和寫作歌辭?!安稍姟笔菫榱恕坝^風俗,知得失”,這就使那些“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趙、代、秦、楚等等地方民歌,有了記錄、集中和提高的機會。可惜除《鐃歌》十八曲外,西漢樂府民歌絕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由于文字訛誤過多,《鐃歌》一般很難讀,其中少數(shù)言情和反映戰(zhàn)場慘狀的篇章,明白可誦,表現(xiàn)了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樂府除搜集、歌唱民歌外,也創(chuàng)作詩篇以備歌唱,作詩者有宮庭文人“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可見一時之盛。但今存《十九章之歌》,卻很少文學價值。樂府作曲者則有“佞幸”和“外戚”的李延年。他能歌善舞,尤其善制“新聲變曲”。他原是民間樂人;他的“新聲變曲”的來源是西北外民族和民間的音樂??梢娢涞蹠r代的樂府,不僅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充實,更重要的是,它充滿了民間歌詩、民間聲樂的氣味。這是樂府的重大發(fā)展,有劃時代的意義。

由于“潤色鴻業(yè)”的需要,武帝時代的辭賦同樣有很大的發(fā)展。武帝好辭賦;他的“言語侍從之臣”,如司馬相如、吾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等,“朝夕論思,日月獻納”;“公卿大臣”,如兒寬、孔臧、董仲舒等,亦“時時間作”。司馬相如則是這個時期最大的辭賦家。他的作品歌頌了統(tǒng)一帝國偉大的氣魄和聲威,也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無比的驕奢和荒樂,有一定時代意義。他的作品典型地代表著新體賦發(fā)展的成熟階段。

武帝以后,西漢封建王朝逐漸轉(zhuǎn)入了衰微的時期。武帝晚年,“悔征伐之事”,并詔令“方今之務(wù),在于力農(nóng)”。昭、宣承之,不斷減免賦稅,并選用“良吏”,使“政平訟理”,社會安定,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而出現(xiàn)了宣帝的“中興”局面。但土地日益集中,大地主、大官僚與廣大農(nóng)民的深刻矛盾,根本不可能解決。哀帝時的限田之議,既無法實行;王莽改制,更加深了人民的災難。這樣,西漢封建王朝便不得不在農(nóng)民大起義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統(tǒng)治。

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經(jīng)學已成為士人仕進的工具。到了西漢后期,它自然更加興盛和深入人心。榮顯一時的今文經(jīng)學家,大抵受董仲舒的影響,以陰陽、災異說政治時事,日益荒誕迷信;而家法森嚴,章句煩瑣,更多的士人皓首窮經(jīng),則越來越變得空疏無用:這樣便嚴重地窒息著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今文經(jīng)學家用的經(jīng)書是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本;但自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發(fā)現(xiàn)了用漢以前文字(古籀文)寫的“古文經(jīng)傳”,經(jīng)學已有今古文之分。到西漢末,以劉歆為代表的古文學派開始揭穿了今文學派的盲目性和偏私的內(nèi)幕,這在學術(shù)思想上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西漢后期的文學也呈現(xiàn)著停滯或衰落的狀態(tài)。一般政論文(如奏疏),大都蒙著神秘的今文經(jīng)學說教的外衣,迂腐板滯,絕少生氣。宣帝時,桓寬根據(jù)昭帝始元六年鹽鐵會議的文獻,剪裁、組織而成的《鹽鐵論》是唯一可貴的作品。它不僅反映了西漢中葉許多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而且形式新穎,語言凈潔流暢,通過對話論辯,也刻劃了不切實際、迂腐可笑的儒生形象。劉向著書,引歷史傳說或寓言故事以說明一理的某些片段以及少數(shù)政論文或?qū)W術(shù)文有一定價值。宣帝效武帝故事,亦好辭賦,認為“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因而辭賦又盛極一時,王褒、劉向等都是著名的作者。實際此時辭賦已成為帝王貴族的娛樂品,如倡優(yōu)博弈之類,極少文學價值。今存王褒《洞簫賦》一篇,可見一斑。西漢后期最大的辭賦家是揚雄。他的賦初以模擬司馬相如為貴,曾不斷作賦以諷;后來始悟辭賦的諷諫作用實在微弱無力,“勸而不止”,遂不再作。揚雄對辭賦的批判的觀點較之他的模擬作品要有意義得多。倒是他的雜文如《解嘲》,雖形式上也多少出于模擬,但它指出封建取士制度對士人的束縛,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西漢后期,樂府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哀帝時樂府人員增加到八百二十九人。丞相孔光、大司農(nóng)何武審核的結(jié)果,認為“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yīng)經(jīng)法,或鄭衛(wèi)之聲,皆可罷”,因此哀帝就裁減了樂府半數(shù)以上的民間樂人。但“豪富吏民,湛沔自若”,樂府民間聲樂的影響是深遠的。

漢光武帝劉秀利用西漢末農(nóng)民起義軍,并依靠豪強勢力,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起東漢封建王朝。光武即位后,屢次釋放官私奴婢,并減輕田租,興修水利,實行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因此階級矛盾暫時緩和。但東漢豪強勢力很盛,西漢遺留下來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依然不能解決。建武十五、六年的“度田”,由于不敢觸動豪強,終于宣告失敗。但光武“頗以嚴猛為政”,信任酷吏,也打擊了一些豪強。明帝效法光武的統(tǒng)治,曾出現(xiàn)“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的年代。東漢初期,封建王朝對豪強勢力還有一定的控制力量。所謂豪強,就是上層的地主階級和商人,他們的政治代表,就是大貴族和大官僚。中葉和、安以后,皇帝都幼年即位,不能掌握權(quán)力,于是開始了外戚和宦官爭奪王朝統(tǒng)治的混亂局面。他們?yōu)榱吮3肿约旱慕y(tǒng)治,都要依靠豪強的支持,因此豪強勢力遂得不斷地擴張。外戚或宦官與豪強勢力相勾結(jié),就形成牢不可破的王朝黑暗統(tǒng)治。他們援引子弟徒黨或門生故吏,把持官僚系統(tǒng),胡作非為,毫無忌憚。外戚梁冀伏誅,除諸梁及妻孫氏中外宗親一網(wǎng)打盡外,“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shù)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馀人,朝廷為空”。“收冀財貨,縣官斥賣,合三十馀萬萬”(《后漢書?梁冀傳》)。宦官專權(quán),則“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搆害明賢,專樹黨類?!势渫接蟹?,敗國蠹政之事,不敢單書”(《后漢書?宦者列傳序》)。在外戚或宦官勾結(jié)官僚集團的統(tǒng)治之下,廣大人民既遭受無窮的災難,社會到處呈現(xiàn)饑餓、流亡的慘狀;而一般中下層地主階級出身的士人也仕進無門,或滯留太學,或窮居野處,或周游郡國,逐漸形成了士人集團。桓、靈之世,在宦官專權(quán)的壓迫下,士人集團便與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結(jié)合,“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zhí)政”,成為廣泛的“清議”力量,一時影響很大。因而引起宦官的恐懼和仇恨,終于釀成兩次“黨錮之禍”。這些“黨人”代表廣大的中下層地主階級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治上的出路,一方面要求罷逐宦官,改良朝政,挽救統(tǒng)治階級的嚴重危機。但接著而來的是以“黃巾”為首的農(nóng)民大起義,豪強統(tǒng)治集團迫于情勢危急,解除了黨禁,轉(zhuǎn)而鎮(zhèn)壓黃巾,并開始了豪強集團之間的大混戰(zhàn)和社會的大動亂,終于覆滅了東漢王朝,形成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

今文經(jīng)學特別是讖緯之學代表著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由于統(tǒng)治者的提倡,東漢經(jīng)學極盛。官、私學都很發(fā)達,大學生到東漢末增加到三萬人,不少私學門徒常達千人,“編牒不下萬人”。今文經(jīng)學西漢末已開始讖緯化。東漢讖緯大行,光武因讖記中的天命的預言,崇信非常,曾“宣布圖讖于天下”,并“多以決定嫌疑”。明、章承之,于是“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后漢書?張衡傳》)。統(tǒng)治者利用讖緯迷信來欺騙人民和束縛干人的頭腦,反映統(tǒng)治思想的遇昧和無力,東漢一朝政治不得不越來越黑暗。但從東漢初年以來,也不斷地產(chǎn)生反讖緯的科學思想,桓譚、王充、張衡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特別是王充,他的《論衡》,舉起鮮明的“疾虛妄”的旗幟,對一切神學迷信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現(xiàn)了唯物主義精神,在當時的思想界最有進步意義。同時,古文經(jīng)學也繼續(xù)和今文經(jīng)學展開了斗爭,今文經(jīng)學終因附會讖緯的愚妄和章句的煩瑣,力量越來越虛弱,而古文經(jīng)學的影響則越來越擴大,終于壓倒了今文經(jīng)學。

東漢的文學,在今文經(jīng)學和讖緯的迷霧籠罩之下,雖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良的影響,但也出現(xiàn)了新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和發(fā)展。

由于西漢以來散文和辭賦的發(fā)展,東漢開始出現(xiàn)“文章”的概念,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等散文家和辭賦家都被目為文章家。同時不少文士“以文章顯”,文章和學術(shù)著作主要是和經(jīng)學的共分愈來愈顯著?!罢摪l(fā)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jīng)藝之人所能為也?!薄逗鬂h書》在《儒林傳》之外,特立《文苑傳》,更具體地反映了文章家和經(jīng)學家的分化。既有今古文經(jīng)學家的對立和分化,又有經(jīng)學家和文章家的對立和分化。這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復雜的矛盾在學術(shù)文化上的反映。隨著文章家的出現(xiàn),文章與生活的關(guān)系更密切,用途更廣泛了,文學形式的運用和變化也愈來愈復雜了。文學思想仍以王充的觀點最為明確和進步。他注意到文章和經(jīng)學著作的區(qū)別,強調(diào)“造論著說之文”(諸子或政論散文),“發(fā)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的創(chuàng)造性和政治性;認為文章應(yīng)起“勸善懲惡”的批評教育作用,“豈徒調(diào)墨走筆,為美麗之觀哉?”他從“疾虛妄”的思想出發(fā),反對一切“華偽之文”。

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chǎn)生了不少歷史著作,班固的《漢書》則是它們的杰出的代表。它沿《史記》的體例,“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反映西漢一朝的歷史,是我國最早的斷代史。它的某些人物傳記,敘事細密準確,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政論散文繼承西漢的傳統(tǒng),以王符的《潛夫論》、崔寔的《政論》、仲長統(tǒng)的《昌言》為最著名。它們反映了東漢中葉以后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爭,有時代意義。但思想文采俱遜于西漢政論文。

東漢的賦不如西漢的興盛。司馬相如的影響還存在,如班固的《兩都賦》。中葉以后,政治極端黑暗,賦風亦開始轉(zhuǎn)變。張衡《兩京賦》在夸張鋪敘中引入針砭現(xiàn)實的議論,《歸田賦》則突破了舊傳統(tǒng),抒發(fā)抑郁的感情,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浮㈧`之世,更出現(xiàn)一些強烈挾擊社會黑暗的抒情小賦,如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趙壹是漢末名士,其作品憤世疾俗,完全是“黨人”精神的體現(xiàn)。

東漢“樂府”繼承西漢的傳統(tǒng),也采集民間聲樂與歌謠?,F(xiàn)存漢樂府民歌大都是東漢的作品。它們以多樣的形式,現(xiàn)實主義的方法,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東漢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思想感情。特別是真實地、典型地反映了東漢中葉以后在外戚、宦官、地主豪強的殘酷壓榨下,人民饑餓貧困、流亡漂泊的痛苦生活。東漢末年,還有不少謠諺,揭露政治社會的黑暗腐敗,直接痛快,簡短有力。偉大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正是在活躍的民間故事、民間歌唱的基礎(chǔ)上的產(chǎn)物。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反抗封建禮教壓迫的典型婦女形象。

東漢文人詩有四言的舊形式,也出現(xiàn)了五言的新形式。由于漢以來社會和語言的發(fā)展,西漢民謠即有整齊的五言形式。東漢樂府民歌中保存了更多的五言形式。東漢的文人五言詩是在樂府民歌的影響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今存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品。它們的基本內(nèi)容反映了沒落時期剝削階級的思想情緒。它們是漢末黑暗動亂社會中一般下層文士毫無出路的痛苦呻吟,反映了漢末尖銳的階級矛盾。它們以“比興”的方法,諧和而鮮明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的風格,成為所謂“溫柔敦厚”一派詩風的源頭之一。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六

又作《資暇錄》,三卷,唐代考據(jù)辨證類筆記,李匡乂撰。舊本或題李濟翁,蓋宋刻本避宋太祖趙匡胤諱,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濟翁,宰相李夷簡子,約生于唐憲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陽主簿兼圖譜官。據(jù)郁賢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間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隨至成都。昭宗時先后任太子賓客、賀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尋卒,年約八十多歲。著述除《資暇錄》外,尚有《唐皇室維城錄》、《十代鐲疑史目》、《漢后隋前瞬貫圖》、《兩漢至唐年紀》等凡十二種。

《資暇錄》上卷多糾正俗說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無別義,《左傳》“行李之往來”乃錯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應(yīng)作“押牙”等。下卷多談物品,如記畢羅、琴甲、茶托子、書題簽、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據(jù)。此外像論證《文選》五臣注盡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說等,亦有新意。書中雖有一些誤解、謬說,為宋人所駁斥,但就全書而言,還是有價值的?!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其價值云:“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談原,下篇本物。全書均考證之文….謂《論語》宰子晝寢作畫寢,乃梁武帝之說;傷人乎不問馬,不字斷句,乃經(jīng)典釋文之說,均不始於韓愈筆解;謂五臣注《文選》竊據(jù)李善之本;謂韓愈《諱辨》誤以杜度為名;謂有母之人不可稱舅氏為渭陽;謂作《詩疏》之陸璣名從玉傍,非士衡;謂萬幾字訛作機由漢王嘉封事;謂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閣下之別,竹甲題簽、門杖之始,皆引證分明,足為典據(jù)”。

叢書本:《說郛》本資暇集》三卷,明陶宗儀編,明·鈕氏世學樓抄本,清順治三年李際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書一百三種》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明胡文煥編,萬歷胡氏文會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學?!繁?,《資暇録》一卷,明吳永編;《學海類編》本,《資暇集》三卷,清曹溶編,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壺》本,《資暇集》三卷,清張海鵬編,清嘉慶十三年至十六年張海鵬刻本。

今有:《資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依“顧氏文房小說本”涵芬樓影明本為底本,校以“欽定四庫全書”本;《資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叢書集成初編”本,1988年版。

又名《唐新語》、《大唐世說新語》、《唐世說新語》、《世說》、《大唐新話》等,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劉肅著。劉肅,憲宗元和時人。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缎绿茣に囄闹尽氛f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書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銜為“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陽縣主簿”。

該書記載唐代歷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歷年間,多取材于《朝野僉載》﹑《隋唐嘉話》等書。體例則仿《世說新語》,分匡贊﹑規(guī)諫﹑極諫﹑剛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節(jié)義﹑孝行﹑友悌﹑舉賢﹑識量﹑容恕﹑知微﹑聰敏﹑文章﹑著述﹑從善﹑諛佞﹑厘革﹑隱逸﹑褒錫﹑懲戒﹑勸勵﹑酷忍﹑諧謔﹑記異﹑郊禪等30門類﹑13卷。書后有總論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圖是以前事為鑒戒。此書以記言為主,但皆因事而記,可由此窺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會風尚,其中有些記載較兩《唐書》為勝,還有一些地方可補兩《唐書》的缺漏:(1)有一些為兩《唐書》未載的重要人物事跡,如李淵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長安捕殺李淵親族,李淵克長安后欲殺之,臨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時,被誣告謀反,賴某御史解救,而兩《唐書》李靖傳皆失載。(2)有不少兩《唐書》無傳的官吏的事跡,賴此書得以流傳。(3)有些不見于兩《唐書》的疏奏、彈文、手詔、榜文的片段,賴此書保存下來。(4)書中也記載了不少有關(guān)詩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門,錄存初唐及開元初人所作詩歌多首,并敘其本事,間載時人評論,為后來編集和研究。

唐詩。

者所取材。如敘述玄宗命張說、徐堅、韋述等輯錄《初學記》的經(jīng)過。使我們得知古代類書是為了。

作文。

速成、取材方便而輯撰,也使我們了解《初學記》比前代類書在編排、體例上的優(yōu)長。另外,像張說對楊炯“恥居王后,愧在盧前”自白的。

評語。

也也首建于該書。

《大唐新語》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殘卷刻本,改題《大唐世說新語》或《唐世說新語》。《四庫全書》據(jù)《新唐書·藝文志》恢復原名;《四庫全書》文津閣寫本;《稗?!繁尽R浴栋藓!繁据^為通行。

今有:《大唐新語》商務(wù)印書館1965年版;《大唐新語》許德楠﹑李鼎霞點校,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4年版。該本以《稗?!繁緸榈妆?,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庫全書》本等對校,末附佚文及有關(guān)序跋;《大唐新語譯注》何正平、王德明等譯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20xx年版。

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趙璘著。趙璘,字澤章。平原(今屬山東)人生卒年不詳。大和八年(834)進士及第。開成三年(838)博學鴻詞登科,大中七年(853)為左補闕。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趙璘是唐德宗時宰相趙宗儒的侄孫、關(guān)中貴族柳氏的外孫,家世顯赫,多識朝廷典故,故所記多為第一手材料。《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書“雖體近小說,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

《因話錄》共6卷,分為5部,所記皆唐代事。以音樂“宮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宮部“為君,記帝王;卷二、卷三“商部”為臣,記公卿;卷四“角部”為人,記不仕者,并附以諧戲;卷五“徵部”為事,多記典故;卷六“羽部”為物,記無所歸附的見聞雜事。在唐人筆記中,《因話錄》涉及的方面較廣。如卷五談御史臺故實,極為詳細,又敘高宗時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尚書省為文昌臺,武后朝御史臺有左右肅政稱號,均可以印證《唐書》中有關(guān)官制的記載。書中敘及元和以后文壇情況(卷三)以及文淑僧講經(jīng)(卷四)、女優(yōu)弄假官戲(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學史、戲曲史者參考。該書文字比較淺近通俗,也是一大特點。但其中也有失實之處,如卷一記劉禹錫除播州刺史一條,其細節(jié)就與當時事實有出入,為司馬光《通鑒考異》所指摘。

今有:《因話錄》,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唐國史補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記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軼聞的筆記,1卷。崔令欽撰。崔令欽,生卒年不詳,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開元年間官著作佐郎,歷左金吾衛(wèi)倉曹參軍。肅宗朝遷倉部郎中,官終國子司業(yè)。

教坊是古代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唐代開始設(shè)置,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唱、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wù)。它是唐代宮廷樂伎聚居之地。教坊樂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樂曲,為皇家宮廷服務(wù)?!督谭挥洝废底邽樽蠼鹞?掌東城戒備防務(wù)的主官)倉曹參軍時,教坊中下屬官吏為其所述的教坊故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主要記述了開元年間教坊制度、有關(guān)軼事及樂曲的內(nèi)容和起源。開始部分記述樂伎日常生活以及學藝和演出情況,中間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獻天花》、《和風柳》、《美唐風》等大曲46個,一般曲目278個,最后還說明若干樂曲和歌舞的來源,是研究盛唐音樂、詩歌的重要資料。宋代晃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說開元中教坊特盛,令欽記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樂也。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然有同感,卻又看到本書后記諄諄于聲色之亡國,意在示戒,其風旨有中取者,同時特別指出書中所列曲調(diào)名足為詞家考證。

《教坊記》最早刻本為南宋《類說》本,曾慥編。另有《說郛》百卷本,元陶宗儀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儼山書院及青藜館原刻本;明嘉靖間(1522—1566)陸楫本;明天啟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錄本明弘治間(1488一1505)郁文博補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訂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禎間(1628—1644);《續(xù)百川學?!繁厩屙樦稳?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說薈》本,清陳蓮塘編,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慶、光緒間(1796—1908)重刻本,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復明刻本;民國四年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樓據(jù)明本排印本;《古今說海》本;《五朝小說大觀》收錄本;《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收錄本;《香艷叢書》收錄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上海圖書公司鉛印。今存較早善本為明鈔《說郛》本與《古今說?!繁?。

今有:《教坊記》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補足明刻景印本;《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收錄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收錄本,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記箋訂》,任半塘箋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教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20xx年版。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筆記。孫棨撰。孫棨,字文威,自號無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龍紀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書舍人。一說曾為翰林學士,岑仲勉《補唐代翰林兩記》以為此說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寫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記載中和以前長安(今陜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記大中進士游俠平康事。孫光憲以為棨意在譏當時宰相盧杞。書中反映了當時士人生活的一個側(cè)面,有少數(shù)條目也反映了歌妓們的痛苦和對愛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詩歌作品,為后來編集唐詩者所采錄。

《北里志》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記載娼妓的專著。它有助于我們了解唐代市井妓女這一歷史群體發(fā)展的整體特點,以及市井妓業(yè)逐漸成為一門行業(yè)所反映出的歷史內(nèi)涵,以及它在整個唐代社會及由唐入宋的社會變革所起的作用。如“東回三曲”一則所記妓女的級別、來源、老鴇與妓女的關(guān)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國娼妓史”和“中國社會史”提供原始資料:“平康里入北門,東回三曲,即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錚錚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墻一曲,卑屑妓所居,頗為二曲輕斥之。其南曲中曲,門前通十字街,初登館閣者,多于此竊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寬靜,各有三數(shù)事。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對設(shè),小堂垂簾,茵榻帷幌之類稱是。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記諸帝后忌日”?!凹酥付嗉倌敢?,亦妓之衰退者為之。諸女自幼丐,有或傭其下里貧家。常有不調(diào)之徒,潛為漁獵,亦有良家子為其家聘之,以轉(zhuǎn)求厚賂。誤陷其中,則無以自脫。初教之歌令,而責之甚急,微涉退怠,則鞭樸備至。皆冒假母姓,呼以女弟女兄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內(nèi)。諸母亦無夫,其未甚衰者,悉為諸邸將輩主之?;蛩叫钍虒嬚撸嗖灰苑蚨Y待。比見東洛諸妓,體裁與諸州飲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筋之態(tài),勤參請之儀,或未能去也”?!氨崩镏T妓以出里艱難,每南街保唐寺有講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牽率聽焉。皆納其假母一緡,然后能出于里。其于他處,必因人而游,或約人與同行,則為下婢,而納資于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極多,益有期于諸妓也”。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七

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三卷。李肇著。李肇,約唐憲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號、里居、生卒年均不詳,在世。累官尚書左司郎中,遷左補闕,入翰林為學士。元和中,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監(jiān)。據(jù)《國史補》卷首作者自序,本書成于穆宗朝,作者時為尚書左司郎中,系續(xù)劉餗《傳記》(即《隋唐嘉話》)而作,連卷數(shù)也同于劉書,不過比劉書少講些怪異,多講些史實習俗。除《國史補》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傳于世。

《國史補》共記事308條,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條,下卷102條,所記均是宣宗開元年間到穆宗長慶年間軼事瑣聞。每條全用五個字標題,如“李白脫靴事”、“張旭得筆法”、“王摩詰辨畫”等。上、中卷記事大體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卷則雜記各類典故制度。所記大致有:(1)唐代官場中的一些制度和習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還有官場中的稱謂,使職的設(shè)立及名目。(2)科舉制度方面的典故、軼聞,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軼聞,如韓愈登華山、李白脫靴等,這一類所占比例最大。(4)社會風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數(shù)萬者,流俗重碑志,以重價求文,以及達官爭娶士族女等。(5)各地產(chǎn)物,如酒、茶、紙的名品和產(chǎn)地。(6)流行的游戲,如長行、雙陸、彈棋、圍棋、博戲等。(7)工商業(yè)情況,如長安藥商宋清、揚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廣州的外國船等。作者在序中說他編這部書不談鬼神、報應(yīng)、夢卜等等,而要“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誡,采風俗、助談笑”,不過書中仍有少量像“淮水無支祁”、“烏鬼報王稹”等談怪異、言報應(yīng)的故事,但大多數(shù)皆為唐代人物傳說、典故風俗等種種記載,對全面了解唐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價值?!短綇V記》征引此書達133處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懷素筆?!边€被后人引為典故;李勉開脫的囚犯反以怨報德的故事也被明代馮夢龍改編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據(jù)《學津討原》本標點排印,收入”中國文學參考小叢書”。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學出版社本重印。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八

唐代考據(jù)辨證類筆記,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詳),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至德後為相衛(wèi)節(jié)度使薛蒿從事,檢校屯田郎中。大歷七、八年間(772-773)曾權(quán)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復佐其子。大歷十年隨其子投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為從事。承嗣卒,繼佐其子田悅。建中三年(782)田悅稱王,偽署司刑侍郎。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約卒貞元末。封演除《封氏聞見記》外,另有《古今年號錄》一卷、《續(xù)錢譜》一卷,皆佚。

《封氏聞見記》為研究唐代社會和文學的重要歷史資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記述掌故、考證名物;七八兩卷多記古跡,附以雜論;后兩卷則專述唐代士大夫的遺事軼聞。全書編排也極有條理,凡一百門,皆兩字為題,如道教、儒教、文字、貢舉等等。所涉及范圍很廣,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記、燒尾等官場習俗,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繩技等社會生活,此外還有碑碣、羊虎、紙錢、石鼓等名物的講說,緣此常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傳至今的唐人筆記中,《封氏聞見記》享有很高的聲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語必征實”、“源委詳明”。

《封氏聞見記》的版本《雅雨堂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封氏聞見記》趙貞信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該版以《雅雨堂叢書》本為底本,并補佚文,較為精善。再版。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九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jīng)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雜記類筆記。七卷,北朝顏之推撰。顏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nóng)(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jīng)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正由于顏之推“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入隋以后,便本著“務(wù)先王之道,紹家業(yè)之業(yè)”的宗旨,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他是當時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jīng)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鉆研過,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于后人頗有影響。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于自己身經(jīng)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jié)撚诓菝┲拢蕿轭爱€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guān)立身、處世、為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影響很大。其內(nèi)容涉及許多領(lǐng)域,強調(diào)教育體系應(yīng)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nèi)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典范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直齋書錄題解》)。

作文。

等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性。對于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jié)為服務(wù)于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

《顏氏家訓》在唐代即有鈔本流傳,宋代有淳熙臺州公庫本,今所見者,系元廉臺山氏補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靜石樓藏影宋鈔本及秦曼君校宋本,盧文弨抱經(jīng)堂校定本,董正功續(xù)家訓本,羅春本,傅太平本,、顏嗣慎本,程榮漢魏叢書本,胡文煥格致叢書本,何允中漢魏叢書本,朱軾朱文端公藏書十三種本,黃叔琳顏氏家訓節(jié)鈔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屏山聶氏汗青簃刊本。

今有: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顏氏家訓》余正平梁明譯注遠方出版社20xx年版;《顏氏家訓》四部備要本,第五十五冊,中華書局1957年版;《顏氏家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顏氏家訓》檀作文譯注,中華書局20xx年版;《顏氏家訓》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一部記載唐代瑣聞軼事的筆記,張鷟著。張鷟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四)文言小說別集《游仙窟》。《朝野僉載》為作者耳聞目睹的社會札記,內(nèi)容十分廣泛,記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遺事軼聞,尤以武后朝事跡為主。書中反映了當時有關(guān)人物事跡、典章制度、社會風尚、傳聞逸事,也站在反對派的角度對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敗、酷吏橫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賄貨縱橫,贓物狼藉”的現(xiàn)實世相。因?qū)贂r人記時事,所載內(nèi)容,多為第一手資料,所以頗有參考價值,為《太平廣記》、《資治通鑒》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廣為引用。但因作者紀事好追求諧噱,間有鬼神怪異,瑣語瑣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獻價值,為后人所詬病,如洪邁《容齋續(xù)筆》卷12就說:“《僉載》記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語?!弊髡咚烙陂_元年間,書中載開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時事,當為后人增入。

《新唐書》、《宋史》均著錄《朝野僉載》為20卷,另有《補遺》3卷。尤袤《遂初堂書目》疑《補遺》乃后人附益,凡闌入中唐后事者,皆應(yīng)為《補遺》之文。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推測《僉載》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輯本。此書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說郛》、《歷代小史》、《古今說?!贰ⅰ剁茌o叢書》等本為1卷本系統(tǒng);《寶顏堂秘笈》、《叢書集成》等本為6卷本系統(tǒng)。

今有:《朝野僉載》商務(wù)印書館1966年版;《朝野僉載》趙守儼校點,中華書局1979年版,該版以《寶顏堂秘笈》本為底本,又從《太平廣記》、《通鑒考異》等書中輯出近百條遺文,作為“補輯”附印,較勝于舊本;《朝野僉載》唐宋史筆記叢書,中華書局20xx年版;《朝野僉載隋唐嘉話》袁憲校注,三秦出版社20xx年版。

唐代考據(jù)辨證類筆記,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詳),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至德後為相衛(wèi)節(jié)度使薛蒿從事,檢校屯田郎中。大歷七、八年間(772-773)曾權(quán)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復佐其子。大歷十年隨其子投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為從事。承嗣卒,繼佐其子田悅。建中三年(782)田悅稱王,偽署司刑侍郎。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約卒貞元末。封演除《封氏聞見記》外,另有《古今年號錄》一卷、《續(xù)錢譜》一卷,皆佚。

《封氏聞見記》為研究唐代社會和文學的重要歷史資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記述掌故、考證名物;七八兩卷多記古跡,附以雜論;后兩卷則專述唐代士大夫的遺事軼聞。全書編排也極有條理,凡一百門,皆兩字為題,如道教、儒教、文字、貢舉等等。所涉及范圍很廣,既有科舉、銓選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記、燒尾等官場習俗,也有婚儀、服飾、飲食、打球、拔河、繩技等社會生活,此外還有碑碣、羊虎、紙錢、石鼓等名物的講說,緣此常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傳至今的唐人筆記中,《封氏聞見記》享有很高的聲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語必征實”、“源委詳明”。

《封氏聞見記》的版本《雅雨堂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封氏聞見記》趙貞信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該版以《雅雨堂叢書》本為底本,并補佚文,較為精善。20xx年再版。

唐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三卷。李肇著。李肇,約唐憲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號、里居、生卒年均不詳,在世。累官尚書左司郎中,遷左補闕,入翰林為學士。元和中,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監(jiān)。據(jù)《國史補》卷首作者自序,本書成于穆宗朝,作者時為尚書左司郎中,系續(xù)劉餗《傳記》(即《隋唐嘉話》)而作,連卷數(shù)也同于劉書,不過比劉書少講些怪異,多講些史實習俗。除《國史補》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傳于世。

《國史補》共記事308條,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條,下卷102條,所記均是宣宗開元年間到穆宗長慶年間軼事瑣聞。每條全用五個字標題,如“李白脫靴事”、“張旭得筆法”、“王摩詰辨畫”等。上、中卷記事大體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卷則雜記各類典故制度。所記大致有:(1)唐代官場中的一些制度和習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還有官場中的稱謂,使職的設(shè)立及名目。(2)科舉制度方面的典故、軼聞,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軼聞,如韓愈登華山、李白脫靴等,這一類所占比例最大。(4)社會風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數(shù)萬者,流俗重碑志,以重價求文,以及達官爭娶士族女等。(5)各地產(chǎn)物,如酒、茶、紙的名品和產(chǎn)地。(6)流行的游戲,如長行、雙陸、彈棋、圍棋、博戲等。(7)工商業(yè)情況,如長安藥商宋清、揚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廣州的外國船等。作者在序中說他編這部書不談鬼神、報應(yīng)、夢卜等等,而要“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誡,采風俗、助談笑”,不過書中仍有少量像“淮水無支祁”、“烏鬼報王稹”等談怪異、言報應(yīng)的故事,但大多數(shù)皆為唐代人物傳說、典故風俗等種種記載,對全面了解唐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價值?!短綇V記》征引此書達133處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懷素筆?!边€被后人引為典故;李勉開脫的囚犯反以怨報德的故事也被明代馮夢龍改編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據(jù)《學津討原》本標點排印,收入”中國文學參考小叢書”。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學出版社本重印。

唐代考據(jù)辨證類筆記,蘇鶚撰。蘇鶚,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陽川上,約唐昭宗大順初(890)前后在世。光啟中,(公元八八六年)登進士第。其余均不詳。著有演義二卷,杜陽雜編三卷傳于世。

《蘇氏演義》是一部考究經(jīng)傳、訂正名物、解釋詞語、辯證謬訛的筆記。原書十卷,今僅存二卷,系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由于《永樂大典》誤將崔豹《古今注》部分內(nèi)容刻入《蘇氏演義》之中,所以今本《蘇氏演義》有些條目與《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敘使臣所持之“節(jié)”的沿革,結(jié)合文字訓詁加以解說,極為詳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為參考。另外,像闡釋“狼狽”、“滑稽”、“嘍啰”、“龍鐘”等,也都言之成理,為后代字書所引用。敘述《玉臺新詠》所載的曹植代劉勛妻王氏所作的詩中“千里不瀉井,況及昔所奉”兩句,也較李匡乂《資暇集》所敘為詳。

《蘇氏演義》的通行本有《藝海珠塵》本和《函?!繁?,以《藝海珠塵》為好。

今有:《古今注·中華古今注·蘇氏演義》,商務(wù)印書館1956年版;《資暇集蘇氏演義中華古今注》,上海書店叢書集成初編本。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十

隋朝之詩,都還是處于南北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之中。

1.初唐。

a.上官體(貞觀、龍朔之間,由作家上官儀形成一種詩風,工五言詩,其詩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和聲辭之美,體現(xiàn)出較為健康開朗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和雍容典雅的氣度,題材狹窄,上承楊、李、虞,下開“文章四友”(名詞解釋)和沈宋)。

b.王績(詩風獨特,以平淡自然的語言表現(xiàn)自己的隱逸生活,創(chuàng)造出寧靜淡泊、樸厚疏野的詩歌境界。但并不構(gòu)成初唐詩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c.初唐四杰。

一是盧、駱約早王、楊十歲,四人創(chuàng)作個性不同,盧駱長于歌行,王楊長于律詩。但都確有文才自負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針對上官體為代表的宮廷詩風)。

三是重視抒發(fā)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詩中開始出現(xiàn)一種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在古體和歌行中表現(xiàn)充分。

盧駱七言歌行(名詞解釋:七言古詩與駢賦,吸收南朝樂府、近體詩;題材轉(zhuǎn)變,氣勢壯大,七言為主,雜有三五,流動感,四杰作用,適合剛健骨氣的抒情詩體)氣勢宏大,視野開闊,跌宕流暢,神采飛揚,開啟新詩風。如盧照鄰《行路難》、《長安古意》(至此,宮廷詩風轉(zhuǎn)變)。

四杰的五言律詩主要是在羈旅送別詩和邊塞詩中,在傷別之外,更有抱負氣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詩更是在題材上從臺閣轉(zhuǎn)向江山塞漠,如楊炯《從軍行》。

“初唐四杰”的影響:一是改變詩風,革除宮廷詩風的頹靡綺艷;二是擴大題材,將詩筆寫向江山與塞漠。寫向廣泛的社會生活;三是為唐詩體裁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四是為樹立風格典范。

d.宋之問、沈佺期。

具有代表型的館閣詩人,點綴升平,標榜風雅,辭藻文飾,內(nèi)容缺乏。

沈宋,是律詩定型的標志。律詩定型的意義在于:其在唐代近體詩演變過程中具有關(guān)鍵性的意義,不僅完成了永明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轉(zhuǎn)變,而且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律法則。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嶺》《渡漢江》、沈之《古意呈補闕喬知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樣版)。

e.陳子昂,張若虛、劉希夷。

陳子昂:一是與沈宋同時卻不同調(diào),其詩歌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明顯的復古傾向(復古實為新變);他的風骨、興寄、詩美,有明確的理論表述,還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lián)系起來,對唐詩變革具有關(guān)鍵意義。二是復歸風雅是其振起詩風的起點,《感遇》三十八首,與政治有關(guān),有強烈的政治傾向。三是陳是個政治色彩很濃的詩人,借《感遇》恢復風雅比興傳統(tǒng),使詩歌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干預現(xiàn)實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形象空洞,缺乏藝術(shù)感染力。四是陳子昂詩中體現(xiàn)出一種壯偉豪俠之氣,唐詩之風骨在陳處,正是唐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最初體現(xiàn)。

名詞解釋:吳中四士(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

純美詩境的創(chuàng)造:張若虛、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春江花月夜》:長篇歌行,用樂府舊題,賦全新內(nèi)容,將畫意、詩情及對宇宙人生的觀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玲瓏剔透而無跡可尋的詩境。

張、劉二人主要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生命體驗、詩情畫意、情思氛圍、空明意象,興像玲瓏、不可湊泊。

2.盛唐。

a.王孟。

王維:早年也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其邊塞之作以英豪之氣融于出色的景物描寫,詩境雄渾壯闊,如《使至塞上》;奠定地位: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明秀詩境(自然美與心境融為一體);空明境界與寧靜之美:聲光色、禪意、獨坐感悟。

孟浩然:終身不仕,但也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愿望,如《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但性格孤高;以山水自適的情懷,融入玲瓏興象,有單純明凈之美;與王維相比,孟詩更加生活化:“余”“我”,景物描寫即興而發(fā)、不假雕琢。如《春曉》;語言自然純凈,較王詩更顯淳樸,接近陶詩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詩境明秀,自然清淡,多以單行之氣運筆,不求工而自工。

裴迪、儲光羲、劉昚虛、常建(王孟之外成就最高)。

b.高岑:慷慨悲壯。

高適:唯一高官封侯者,但早年也傷不遇之悲慨,如《宋中別周梁李三子》“曾是不得意,適來兼別離。如何一尊酒,翻作滿堂悲”。非常自負,功名心極強之人,性情狂放,交結(jié)游俠。藝術(shù)上:一是詩句雖多用律句駢語,但不以文采華麗見長,而縱橫跌宕,以沉雄質(zhì)樸與渾厚骨力取勝。如《燕歌行》。二是除七言歌行外,題材上多用長篇詠懷的五言古詩,如《塞下曲》。三是雖以質(zhì)實古體見長,但其邊塞從軍絕句也顯得氣質(zhì)沉雄,境界壯闊。如《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p>

岑參:兩次出塞,熱衷于功名,強烈的入世精神,第二次出塞使其成為邊塞詩大師。藝術(shù)上,其具有感覺印象的藝術(shù)才能和好奇的個性,將大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表現(xiàn)出來,顯示出慷慨豪邁的語調(diào)與奇特的藝術(shù)手法,具有奇?zhèn)邀愔溃纭蹲唏R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作品意奇、語奇、調(diào)奇。擅長于七言歌行與七言絕句。七絕如邊塞生活為主題的如《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了詩人細膩的一面。邊塞詩留存最多。七十余首,在某些方面超過了高適。(注意高岑對比)。

其他詩人:王之渙《涼州詞》、陶翰《古塞下曲》等。

c.邊塞詩,豪俠詩人(豪爽俊麗、風骨凜然、清剛勁健)。

王翰:赤裸直接地追去功名,及時富貴行樂的思想。其詩多一氣流轉(zhuǎn)的壯麗俊爽之語,如《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昌齡(總有一種清剛之美在):以七絕聞名,是個慕俠尚氣的性情中人。但氣質(zhì)深沉,觀察敏銳,有歷史的厚重感。其詩也講究立意構(gòu)思,緒密思情,如《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其七絕思致深刻,講究作法,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連章組詩《從軍行》七首。送別詩與女性題材詩,清逸明麗,請剛爽朗。

其他詩人:崔顥《黃鶴樓》(變體,卻是唐人七律壓卷之作;留意其其他風格與體裁的作品,邊塞詩具凜然風骨);李頎《古從軍行》,玄幽剛健,《別梁锽》;祖詠《望薊門》。

d.李白。

青少年隱居讀書,漫游求仙任俠之中度過。后仗劍遠游,入京供奉翰林為一生得意時期,此后開始十年漂泊,六十二歲時離世。思想上:儒兼善天下、道遺世獨立、游俠思想,故呈現(xiàn)出一種狂的人格膨脹狀態(tài),強烈的自我意識、天真的自命不凡、與眾不同的個性,對后來中國士大夫影響甚深。

樂府(名詞解釋):大量沿用樂府古題、用本意、翻新意,盡擬古之妙:一是古題現(xiàn)事,鮮明的時代精神,如《丁都護歌》;二是古題己懷(重主觀抒情,更體現(xiàn)李白創(chuàng)作發(fā)興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寄托、感慨、神奇。如《蜀道難》;擬古中“我”的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無法模擬的個性特色,如《將進酒》《梁甫吟》。總的來說,李白善于發(fā)現(xiàn)樂府古題中的本意與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契合之處,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生發(fā)聯(lián)想,運用夸張與比喻突出主觀感受,縱橫恣肆的文筆形成磅礴的氣勢,將浪漫氣質(zhì),將樂府詩帶入了新的高峰,注意其對后來樂府詩的影響);三是在藝術(shù)上,抒情行云流水,奔騰回旋,表現(xiàn)為層次錯落的句式與韻律的跌宕舒展,雜言樂府中由為明顯,體制格調(diào)上與盛唐歌行無實質(zhì)性的差別,完成漢魏古體到唐代歌行的根本性轉(zhuǎn)變)。

歌行(名詞解釋):李白歌行成就高于樂府,歌、行、吟、謠為其縱情長歌歌行的代表作,如《古朗月行》《夢游天姥吟留別》,抒情意味濃,以情感為軸展開,不講平仄、對偶,又如《登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歌行創(chuàng)作完全打破一切固格,筆法多變,變幻莫測,搖曳多姿;句式變化,音節(jié)錯落,造成力度氣勢,豪邁飄逸,體現(xiàn)出盛唐詩歌氣來、情來的時代精神,具有壯大奇?zhèn)サ年杽傊馈?/p>

絕句:李白近體詩中絕句成就最高,了解一下李白的寫詩路程(p60),李白風格多樣,自然明快體現(xiàn)在隨口而發(fā)、神來之筆的絕句之中,如《獨坐敬亭山》《勞勞亭》,語言明白曉暢,景物簡單,情思一閃,蘊含深長:五言絕句的最高境界。.一、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風神瀟灑飄逸,情思清新俊逸,境界皎潔明凈,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二、李白七絕以山水、送別詩最為出色,天地自然人心的融合,風神情韻,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三、其七言絕以古入律、自由發(fā)揮,受樂府民歌影響,具有民間氣息、民歌情調(diào),總之,李白絕句成就無人可比。

簡述:李白詩歌的藝術(shù)成就:

一是氣勢奔放,縱橫馳騁,一氣呵成。

二是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傲世獨立的人格,強烈奔放的感情,是抒情方式的特點。如《行路難》。

三是想象。

四是意象壯美,吞吐山河、包孕日月。語言清新明快,人格魅力。

e.杜甫:盛唐(前半生)到中唐(后半生歷經(jīng)滄桑)的集大成、承前啟后,安史之亂,“詩圣”“詩史”;杜甫帶有濃厚儒家忠君思想,并與愛國愛民情懷交織在一起,詩中對政治無情的詛咒,歌頌堯舜的詞句。帶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引發(fā)共鳴,偉大的人民詩人。佛學思想中杜甫思想中是次要的,杜甫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兼濟獨善均未成的人生悲劇。

藝術(shù)上采用紀實描寫的手法,如《麗人行》,但飽含著淚水深情(《詩經(jīng)》《古詩》敘事中也很有感情)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次善于記事以抒情,記事敘事結(jié)合,具有“詩史”性質(zhì):首先是詩,但其興味遠勝過讀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生活歷史畫面,以情動人。如“三吏”“三別”。再者其寫實性還體現(xiàn)在杜甫之家事、自傳與紀行詩中。如開創(chuàng)了以家庭細事、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家事詩”寫作,如《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自傳詩如《壯游》;其紀行與山水相融合,意緒為先,寄托憂國憂民之情與遲暮飄零之感,區(qū)別于一般的游山玩水,如《旅夜書懷》。同時也極大地開創(chuàng)了山水詩的境界,包括宇內(nèi),成為后世風格流派的源頭??偟膩碚f,杜以敘事手法寫社會生活,情感動人真實;以紀行方式描繪山水,拓展詩歌寫實手法,為其重要藝術(shù)特征之一。

沉郁頓挫(名詞解釋):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chuàng)作風格的概括,出自于《進雕賦表》,初期指的是學養(yǎng)深厚、寫作技巧嫻熟;后來在其經(jīng)歷了離亂悲苦之后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nèi)轉(zhuǎn)而波瀾老成的含義。代表作《秋興八首》(有可能。

詩詞。

鑒賞,須作整體觀)。

論述:杜甫的律師成就。

一是把律詩的題材范圍擴大了,是七律第一位大家,打破體式,連章組詩,拗體,二是七律在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氣勢磅礴,感情深厚,詩律精嚴,如《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崔顥《黃鶴樓》被譽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對比)。

三是杜甫對律詩創(chuàng)作技巧的靈活運用,隨心所欲,已入化境。

四在于題材短小者則為絕句,論詩詩,開文學批評新方式。

論述:杜詩之成就。

集大成者,表現(xiàn)在:

一是虛心學習,平視今古;(寫實受《詩經(jīng)》、漢樂府影響,精神則是《離騷》;體式、語言上力崇古調(diào),兼取新聲)。

二是轉(zhuǎn)益多師,兼?zhèn)浔婓w;(五古《北征》、五排、七古、歌行、七絕、七律。風格多樣,是其創(chuàng)作成熟的標志)。

三是功力深厚,自鑄偉辭。(“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色彩詞句首,善用動詞、副詞,舉例;)。

四是精神昂揚,格調(diào)崇高。(人格,文格:下開元白、韓孟、江西詩派等等等等)。

3.中唐。

簡述大歷年間的唐詩發(fā)展。(盛唐到中唐的過渡時期,氣骨頓衰)a.韋應(yīng)物、劉長卿簡單了解一下;顧況、李益簡單了解一下;大歷十才子(名詞解釋:詩人群體,大歷年間,人物,與時代關(guān)聯(lián),作品的風格以及影響)。

b.韓孟詩派:尚怪奇、重主觀。

孟郊:尚奇峭,但出于苦吟,不同于韓愈之出于學力、才氣。詩中多患難感、憂郁感、幻滅感,如《嘆命》。寫了許多描寫?zhàn)嚭黄鹊脑?,是自己生活的寫照《病客吟》。藝術(shù)上:慣用白描,比擬形象,苦吟精警字句,夸張表現(xiàn)對象;有俠氣,但詩經(jīng)幽僻,風格峭硬,作不平之鳴,有透骨寒氣,如《秋懷》;詩重主觀,突破“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不平而鳴,散文化,議論傾向。

c.元白詩派:寫實尚俗。

元?。鹤钕茸⒁獾嚼罴潯缎骂}樂府》,大量運用古題或另擬新題作新樂府,內(nèi)容涉及社會時政,《田家詞》《上陽白發(fā)人》;真正代表元稹成就的是其艷情詩與悼亡詩,如《行宮》、《離思》其四;元白酬唱(名詞解釋)、元和體(名詞解釋p105,有廣義、狹義之分)。

張籍、王建(宮詞之祖)。

d.李賀:奇幻。

早期氣勢高揚,《雁門太守行》,也采用各種題材,揭示悲慘命運,如《公無出門》,較多個人被壓抑的不滿,如《南園》十三首。

短命、才華、失志、體弱、性僻:空虛、幻滅、敏感而向仙鬼世界尋找安慰,有病態(tài)美、頹廢傾向。

沉醉于陰森和死亡,營造怪誕境界,過分傷感,描寫天仙地鬼,被稱為“詩鬼”,如《天上謠》《蘇小小墓》,著意于吟詠失意的感傷、死的悲哀以及對幻美的追尋。

論述:李賀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及成就。

一是苦吟,情感較孟深;。

二是創(chuàng)新出奇,構(gòu)思奇特,想象詭奇,意象帶有主觀幻夢色彩:

五是冷艷怪麗的風格,自成一家,喜用冷色調(diào)的字眼,表現(xiàn)悲哀的美。如《長平箭頭歌》: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銅花。

六是繼承韓孟之險怪苦吟,而成為晚唐唯美主義的先導。由于生活狹窄等原因,有些作品奇僻晦澀,低沉陰郁。

劉禹錫、柳宗元:

劉禹錫:一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白居易譽為“詩豪”,七百余首,諷喻、感遇、詠史與民歌體詩,并稱劉白。

二是其詩善用典實而透脫不滯,辭采豐美,境界明麗清遠,氣度恢宏,骨力豪勁,如《九華山歌》。

三是諷喻詩多作于貶謫期間,針砭時弊,比興美刺,寓意深刻,如《聚蚊謠》。四是感遇詩受阮籍影響明顯,寄慨遙深,正氣凜然,如《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浪淘沙》。

五是詠史雖少,但卻藝術(shù)精湛、思想深刻,多登臨懷古,采用五七律絕,抒發(fā)千古興亡之感,如《西塞山懷古》《烏衣巷》。

六是以七絕寫民歌體竹枝詞、楊枝詞。吸收民間口語,學習民歌風格,情調(diào)、生活氣息、地方特色??偟膩碇v,劉詩明快,剛健爽朗,積極向上。

柳宗元:存詩百余首,貶官之作,抒寫被貶謫的抑郁悲傷與思鄉(xiāng)之情,憂憤深廣,風格清冷峭拔,如“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此外也寫了山水田園詩,以圖凈化心靈,消解困擾,境界??諘绻录?,如《江雪》。山水詩,韋柳并稱,蘇軾稱“發(fā)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

4.晚唐(言情寫意的近體律絕的天下)。

a.苦吟(名詞解釋p139)。

賈島、姚合:賈島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清寂、幽冷、奇峭,“郊寒島瘦”(名詞解釋,實則島不如郊)。賈島多寄贈酬唱,極少反應(yīng)社會生活,局獨狹窄,五律精深,如《題李凝幽居》。整體上,有好句無佳篇。

姚合:“武功體”(p142)。

b.杜牧。

紀行、寫景頗多佳作,如《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七律情意深切,如《早雁》?!靶±疃拧?名詞解釋)。

c.李商隱。

早期模仿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寫了許多愛情詩,后來經(jīng)歷變故,思想轉(zhuǎn)變,批判有力,如《哭劉蕡》。

五七言律技巧精進,情思悲憤哀婉,表現(xiàn)凄艷朦朧,其地位主要由無題詩與詠史詩奠定。

詠史詩:

一是從政治著眼,也與帝王個人行為聯(lián)系起來,如《隋官》。

二是注意構(gòu)思凝練與取材精當,借史托事,吊古傷今,具有諷刺意義,如《賈生》《馬嵬》。

三是感情、議論、形象相融。

寫得是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與思想情感,情思朦朧,旨意精密。寄托說、愛情說。大部分屬于純粹的情詩,運用比興象征手法,如《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境界惝恍迷離的朦朧美。

簡述:李商隱詩的藝術(shù)成就:

一是靈心善感,傷感哀苦、追求愛情,開創(chuàng)新風格、新境界。

二是成就最高為七絕、七律。七言律第二座里程碑,承杜謹嚴頓挫,融齊梁濃艷,學李賀奇幻想象,風格深情綿邈、富麗精工。

三是語言綺麗、音律婉轉(zhuǎn)、典故冷僻、意象美麗、旨意隱晦?!敖桓?,遠而不盡”,富于象征暗示色彩。

四是詩歌是心靈的象征,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

五是對后代晚唐韓偓、宋初西昆·,直到清代黃景仁、龔自珍都有影響。另外,婉約詞家、愛情戲曲作家亦多學習,詩而詞化。

d.皮陸、司空圖:了解一下即可。

1、名詞解釋:律詩。

唐代、近體詩體裁、格律規(guī)范、五律、七律、代表作家及作品。

2、簡述:韓孟詩派的基本創(chuàng)作特征。

一是不平而鳴的主張。二是推崇雄奇怪異。三是散文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四是融抒情、敘述、議論為一體。

3、簡述李商隱無題詩的表現(xiàn)特征。

一是情調(diào)的幽深朦朧,具有不可解性:通過迷離的意象與非邏輯的結(jié)構(gòu)布局。如《錦瑟》。

二是詩歌內(nèi)涵的多義性:用典冷僻、非現(xiàn)實意象,擴大了詩歌的空間感。

三是形成了凄艷綺麗的風格,晚唐詩歌藝術(shù)的最高峰,提升了無題詩的審美高度。

4、簡述李白絕句的表現(xiàn)特征。

自然明快:語言簡潔、情感灑脫。

清新俊逸:興到神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5、分析杜甫的敘事詩。(對樂府創(chuàng)作的突破)。

多用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精神上與《詩經(jīng)》、漢樂府一脈相承,為“新題樂府”,即為敘事詩。

學習民間樂府表現(xiàn)手法,對話描寫、細節(jié)描寫,采用民間俗語,內(nèi)容生動親切。如《新婚別》以新娘獨白表現(xiàn)矜持羞澀。

再者其“三吏三別”有史詩的悲壯氣氛。

再就是善于在敘事中融入對時事的感慨,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與議論性。筆法縱橫交錯,突破了漢樂府主體線條單一的敘事方法與結(jié)構(gòu)。

6、十年長安生活對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安史之亂、題材的擴大:戰(zhàn)亂、民生、代表作品、詩史、沉郁頓挫詩風的形成。

7、請分析李白詩歌中強烈的主觀色彩。

表現(xiàn)自己,外物只是憑借,在于自我情緒的宣泄。

高于生活的新奇想象,善于夸張、長于設(shè)喻、善用對比,講情感具象化。

8、簡析王昌齡《從軍行》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邊塞、七絕、連章組詩。第二次出塞的經(jīng)歷,寫戰(zhàn)場黃沙、寫戰(zhàn)士鄉(xiāng)愁,對歷史的反思,對現(xiàn)實的諷刺,悲中含豪,風格雄渾。(例舉詩句加以分析)。

9、論述元白之異同。

同:寫實尚俗,源出杜甫。一是承古樂府之形式,自擬新題;二是語言簡樸,口語入詩,求通俗淺顯。三是自覺向民歌學習。四是元白唱和對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

異:一是寫作手法上,白較元豐富;題材上,元的諷喻詩偏重于政治,涉及社會生活較少,白居易題材更加廣闊;人物選擇上,白居易涉及社會各階層,元稹單一;主題上,白居易有明確的主張,元稹較為模糊。

10、杜甫人民性體現(xiàn)在?

一是具有史的認識價值。

二是提供了比歷史事件更為廣闊生動的生活畫面。

三是沉郁頓挫的風格。

四是杜甫憂國憂民、仁民愛物的人格。

11、論述:建安文學對唐代文學的影響。

一是對詩歌內(nèi)容與詩歌體裁的開拓。

二是建安風骨的美學風格影響到了唐代文學。(政治理想的高昂、人生短暫的慨嘆、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濃郁的悲劇色彩)。

三是在藝術(shù)手法上為唐代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文辭、情感、聲色、語言)。

11、試談李白其人及其詩歌的理解。

一是濃厚的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

二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三是情感濃烈,想象、夸張、比喻、象征,意象的奇麗驚人。

四是體裁多樣,七古七絕。

五是語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六是地位。

12、結(jié)合具體詩人的作品,談?wù)勀銓Α霸姷皆腕w變新”的理解。

一是簡單介紹詩歌發(fā)展的大趨勢,這一時期主要有韓孟元白劉柳賀。

二是分別介紹這幾個作家的主張、作品及風格。

13、論述禪宗思想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影響。

一是個性恬淡,深受禪宗影響,被譽為“詩佛”。

二是對山居寂寞的歌詠。

三是摒除情緒,物我兩忘,與萬物冥合的境界?!翱铡薄吨窭镳^》《辛夷塢》。

四是感情平靜,很少表現(xiàn)內(nèi)心的矛盾與苦悶,很少有激烈的感情沖突。

五是藝術(shù)技巧上情思、感受、景物、形象混融一體。

六是風格清淡(境界)豐腴(文辭色澤)。

14、高岑詩風之比較。

一是兩者風格上都悲壯雄渾,但岑參也活潑奔放、雄奇瑰麗、飄逸峭拔。

二是高適境界闊大、形象鮮明,主觀情感色彩較濃,能夠感受到詩人的精神氣質(zhì)。岑參則顯得較為細膩:獨特的生活感受、敏銳的觀察能力、語言瑰麗、想象夸張、比喻新奇。高適質(zhì)樸,主觀;岑參注重藝術(shù)技巧,以物象傳情。

三是體裁上,高適善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詩,受漢樂府文人詩影響,受近體詩影響,風格質(zhì)樸,卻顯精煉,律詩特色。岑之七言歌行縱橫跌宕,靈活奔放。

四是意象上,高適主觀,個人見聞、功名志向融合于一體,蒼涼悲慨,冷靜色彩卻基調(diào)昂揚;岑參感性色彩,講究感覺印象,想象浪漫,描寫飄逸,奇?zhèn)衙馈?/p>

15、李杜對中晚唐詩歌發(fā)展的影響。

李白——韓孟——李賀——李商隱。

杜甫——元白之寫實尚俗——李商隱律詩。

16、蘇軾評價中唐詩人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請談?wù)勀愕目捶ā?/p>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十一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歷法、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的綜合類筆記,二十六卷,沈括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他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fā)現(xiàn)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guī)律加以研究。在數(shù)學方面,他創(chuàng)立“隙積術(shù)”(二階等差級數(shù)的求和法)、“會圓術(shù)”(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地質(zhì)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yī)學方面,對于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稱《良方》),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均有涉獵,如提及秋石之制備,論及四十四種藥物之形態(tài)、配伍、藥理、制劑、采集、生長環(huán)境等。其《良方》由后人與蘇軾之《醫(yī)藥雜說》合并,成《蘇沈良方》,現(xiàn)有多種版本行世。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fā)展和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情況,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wèi)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jiān)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成功地應(yīng)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zhì)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大約成書于1086年-1093年,包括《筆談》、《補筆談》、《續(xù)筆談》三部分,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shù)、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堆a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nèi)容中十一門?!独m(xù)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nèi)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zhì)、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nóng)業(yè)、水利、建筑、醫(yī)藥、歷史、文學、藝術(shù)、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lǐng)域。在這些條目中,屬于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shù)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從內(nèi)容上說,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并闡發(fā)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fā)明的泥活字印刷術(sh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guān)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稗q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我們了解從北宋就產(chǎn)生并沿襲下來的一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fā)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jīng)》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jié)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wèi)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shù),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yīng)用、“浸銅”的生產(chǎn)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yǎng),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fā)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已有多種外語譯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xù)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

中國古代文學讀書筆記通用篇十二

李商隱是。

唐詩。

發(fā)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以其獨具特色的美侖美奐詩歌登上了整個晚唐詩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最高峰。

一、他對于愛情的執(zhí)著,開創(chuàng)了詩歌上新風格、新境界。他的詩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律、七絕。如果說杜甫是唐代七言律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隱則為第二座里程碑。他繼承了杜甫的沉郁頓挫,有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艷色彩、李賀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

1.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征,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

2.愛用冷僻的典故,故詩中的意象特別美麗,而整體意旨往往隱晦。

3.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zhuǎn)。

4.“近而不浮,遠而不盡”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朧之美。

二、他的絕句寫得深情綿邈,沉博絕麗,有的比較隱晦,但可以在精工富麗的辭章中體會到他的婉轉(zhuǎn)情思,而且很傷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細膩,意境婉約,在藝術(shù)上的明顯特色便是細美幽約、朦朧含蓄,為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一、晚唐詩人中,他第一個大量用七絕寫詠史詩,用史論筆法,寓褒貶議論于含蓄詩味中,極大地發(fā)揮了絕句體的妙用,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的詠史作品。如《泊秦淮》通過對歷史曾有過的繁盛轉(zhuǎn)瞬即逝的傷悼,以及揭露統(tǒng)治者的荒淫誤國,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見識,其中深寓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諷刺,立意高絕的議論,表現(xiàn)出橫溢的才氣。

二、憂國憂民的壯懷與傷悼之情交織成一種俊爽的風格。

三、還寫過一些出色的傷別詩,紀行、寫景詩也頗多佳作。善于選擇清新明朗、能給人以快感的景物來抒寫他的情懷,用色彩鮮明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詩境,如《山行》“遠上寒山石經(jīng)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备挥谠娗楫嬕猓饩硟?yōu)美,以暢達的語言傳達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氣息,明麗而有立體感的畫面給人美妙的藝術(shù)感受。

名詞解釋:苦吟詩。

1.晚唐時期,苦吟詩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來有賈島、姚合。他們的詩風相近,都以苦吟著稱所以稱苦吟詩。

2.他們的詩風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詩中頗多患難感、憂郁感、以及人生悲劇與絕望心理交織成的幻滅感。

賈島詩多是寄贈酬唱之作,極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顯得比較狹窄。

姚合與賈島是詩風相近的詩友。

試敘賈島和姚合的“苦吟”與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

1.他們都以苦吟著稱,因此歷來有“郊寒島瘦”之說。

2.孟郊、賈島都寫貧病饑寒、窮困潦倒。

不同:

內(nèi)容:他們都寫貧病饑寒、窮困潦倒。

孟郊:寫“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終賚志以歿的悲劇性的一面。

賈島:徹底放棄雄心、醉心于琢磨詞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詩也有激烈奮發(fā)的一面,如《劍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別》。他的詩多是寄贈酬唱之作,極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顯得比較狹窄。反應(yīng)生活的深廣度不如孟郊。

藝術(shù)上:

孟郊成就最高。

賈島: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寫得很精深,能于細小處見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姚合:作詩的才華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賈島,他的大多數(shù)詩都顯得平淡無奇,境界與格調(diào)也并不很高。

試敘韓柳古文理論對散文革新運動的推動作用。(即韓柳古文理論有哪些觀點)。

唐代古文運動之所以至韓、柳始成,主要是因為韓、柳在批判繼承古文運動先驅(qū)之文論的基礎(chǔ)上對儒道進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許多反傳統(tǒng)觀念的新解,以文章內(nèi)容的變革帶動形式的變革,使“文以載道”說產(chǎn)生了實踐意義,并在理論上趨于完善。

一、韓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觀念,在總結(jié)前人關(guān)于文章作為表現(xiàn)儒家思想體系的“道”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明確了“道”與“文”的關(guān)系。

1.從“明道”的要求出發(fā),韓愈特別強調(diào)作家思想修養(yǎng)的重要性。

2.在具體的實踐中,韓愈提出了“不平則鳴”的。

口號。

二、提出“唯陳言之務(wù)去”和“詞必己出”的主張。

三、提出“文從字順”要求文字的表達要流利。

四、“氣盛則言”把文氣與文章的語言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認為文章氣勢就是從語言的短長和聲的高下而來。

柳宗元對于文體、文學語言的改革,他的意見也大體與韓愈相似。

試論韓愈古文成就的表現(xiàn)。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韓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單行、上繼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一、韓愈的古文在各類文體的上都有創(chuàng)新。

1.碑志。他的碑志雖然也有溢美隱惡的“諛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寫,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議論,真摯的感情運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畫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為“一人一樣”的生動傳記文。如《柳子厚墓志銘》形象鮮明,感慨深長,很有感染力。

2.贈序。融抒情、記事和議論為一體的雜文問題。如《送孟東野序》。

3.雜文中的“雜說”,短小精悍而內(nèi)容豐富,行文尤為不拘一格。如《雜說四》。

二、創(chuàng)作了一種簡潔精辟,清晰流暢,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四、語言接近口語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語推敲成新的詞語。提煉出一些生動的語言,如一些。

成語。

:“不平則鳴”、“落井下石”、“坐井觀天”等。句式的結(jié)構(gòu)也靈活多變,文從字順,也雜以駢儷句法。

韓愈古文總的風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一、突出的特點:主人公多是社會上地位不高或被壓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擔賦稅的捕蛇者,種樹的老人。

簡述元山水游記的藝術(shù)特色。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藝術(shù)特色的作品,多寫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藝術(shù)特色有:

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寫之外單獨的發(fā)議論和抒情,大量的情況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會在山水之美的藝術(shù)境界中。以山川之美來反映自己的見棄,發(fā)抒他的憤怒,悲哀抑郁的情緒。如《始得西山宴游記》自然美與他的精神切合,而與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現(xiàn)實相對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繪出反映著自己審美理想的自然,表現(xiàn)出了一種詩情畫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記》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寫得千嬌百媚,經(jīng)過藝術(shù)的升華,顯得單純、寧靜、清新呈現(xiàn)出一種幽麗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獨特最精微的變化情態(tài),予以生動的再現(xiàn)。如《小石潭記》。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調(diào)相糅合,構(gòu)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眾多作品的典型風格。確立了這種體裁在文學史上的獨立地位。

簡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驢》敘述一個無能無德又無自知之明的驢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當時具有諷刺作用,對后人也有教育意義。

二、善于繪聲繪影,因物肖形,創(chuàng)造了比較完整的、個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動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鮮明生動,有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臉,寓意深刻,如《蝜蝂傳》集中了許多善執(zhí)物、好上高的小蟲的特點,塑造了一個貪婪,愚頑的蝜蝂小蟲形象,嘲諷追求名位、貪得無厭的丑行的意義。

確立了寓言在文學史上的獨立地位。

名詞解釋:

唐傳奇。

一、唐傳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六朝志怪小說的基礎(chǔ)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民間說唱藝術(shù)而形成的新的小說文體。

二、在唐代,傳奇只是某些單篇作品或小說集的專稱,至宋代才開始將傳奇用作唐代新體小說的統(tǒng)稱,以區(qū)別于舊有的志怪小說。

變文。

一、“變文”是唐代明間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文體,其體裁是有說有唱的,為佛教俗講所借用。所謂“變文”之“變”,當時指變更了佛經(jīng)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

二、變文的體制是散文與韻文相結(jié)合而成。散文為講述之用,韻文用來歌唱。

三、變文分為三類:一是演說佛經(jīng)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說歷史故事講史作品;三是演說明間傳說題材的作品。

簡述唐傳奇與志怪小說的區(qū)別。

1.唐傳奇反映現(xiàn)實生活,志怪小說反映的是超現(xiàn)實的神靈鬼怪。

2.唐傳奇是作者的虛構(gòu),志怪小說收集奇記。

3.唐傳奇情節(jié)曲折離奇,篇幅加長,志怪小說粗陳梗概。

簡述唐傳奇的藝術(shù)成就。

唐傳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六朝志怪小說的基礎(chǔ)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明間說唱藝術(shù)而形成的新的小說文體。主要藝術(shù)成就有:

一、唐傳奇的藝術(shù)成就相當高,情節(jié)的傳奇性與現(xiàn)實性兼容,情節(jié)的虛構(gòu)、想象與作品的藝術(shù)性融合一體,起虛構(gòu)和想象已標志著文言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就。如《柳毅傳奇》寫充滿神話色彩的書生與龍女相戀故事,情節(jié)離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體裁豐富。有描寫愛情的,如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寓言諷刺題材有沈既濟的《枕中記》“黃粱夢”;歷史題材陳鴻的《長恨歌傳》《東城父老傳》;游俠題材杜光庭的《虬髯客傳》;神怪題材裴鉶的《傳奇》。

三、所寫故事情節(jié)化、細節(jié)化,注重寫人物的生活瑣事,尤其注重寫他們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類的細節(jié)。

四、敘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節(jié)中心、人物中心演進。

五、敘述語言雅俗兼采時莊時諧,用文言描寫物態(tài)人情以至瑣事,簡潔、準確、豐富、優(yōu)美,將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現(xiàn)力發(fā)揮到很高水平。

名詞解釋:花間詞派。

1.花間詞派是晚唐五代奉溫庭筠為鼻祖而進行詞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文人詞派。

2.得名于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共十八家詞共五百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

3.產(chǎn)生與西蜀,多用華麗的字面和婉約的表達手法,寫女性的美貌和服飾以及他們的離愁別恨。

簡述馮延巳的婉約詞風和優(yōu)美意境。

馮延巳是南唐詞人中的佼佼者。

一、馮延巳作詞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體真切,而是重在抒發(fā)觸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轉(zhuǎn),若有寄托,深婉而纏綿悱惻,將晚唐以來的婉約詞風又推進了一步。

二、寫思念、離愁,把男女之情作為抒寫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馮延巳和“花間”詞人共同之點。但較少對女人的容貌和體態(tài)進行刻畫,他寫的是一種感情的境界。如《鵲踏枝》。有的詞較多身世的凄愴感慨的抒發(fā),如《采桑子》。馮延巳詞中著力表現(xiàn)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優(yōu)美的意境,〈如謁金門〉以風吹皺水面起興,寫思春閑情,完全是一種優(yōu)美意境感發(fā)的心緒,開闔蕩漾,情調(diào)極為雅致。

試論溫庭筠《菩薩蠻》二首的藝術(shù)風格。

一、溫庭筠是“詞為艷科”的始作俑者,領(lǐng)導了五代詞的發(fā)展趨向。他的兩首有名的〈菩薩蠻〉詞,寫美女的體態(tài)裝飾及其閨閣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敘述,而以物象的錯綜排比和音聲的抑揚長短,增加直覺印象的美感,引人產(chǎn)生一種深美的聯(lián)想,成功地把形象鮮明的物語、景語與難以琢磨的情語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現(xiàn)的難以言狀的心緒,轉(zhuǎn)化成可感的優(yōu)美物象?!皯衅甬嫸鹈?,弄妝梳洗遲”通過將美女起床、梳洗的懶散的動作,把一種本來難以琢磨的閨閣情思,表現(xiàn)的可感知。

三、溫庭筠的詞常以靜態(tài)的描繪代替抒情,尤著力于細部的重彩描繪,富有裝飾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愛的人成雙成對,作者用一種含蓄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

試論李煜前期詞與后期詞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個皇帝,世稱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聲色、縱情逸樂的宮中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描寫精細、生動、且富有情趣。如專詠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艷情詞并未脫“花間”舊格,但寫得較為真切率真,如相傳寫與小周后偷情的〈菩薩蠻〉,用直白淺露的敘說,把熱戀女子約會的情態(tài)和放縱心理寫得淋漓盡致。

二、李煜后期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寫亡國之痛,故國之思。純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內(nèi)心極度悲痛,詞中時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發(fā)的感情以哀傷真實為主,能引起歷代讀者的共鳴。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庇冒酌璧氖址ㄊ惆l(fā)了對江山、故國的懷戀,充滿了悔恨、悲憤和哀愁等復雜的情感,感慨極深,詞境也極為闊大。

試分析溫庭筠與韋莊詞的異同。

相同:

一、都以詞名世,所以并稱“溫韋”。

二、兩人詞的內(nèi)容都是以男女情愛離別相思為主要內(nèi)容。如溫庭筠的〈菩薩蠻〉、韋莊的〈思帝鄉(xiāng)〉。

三、都開辟了一種新的詞風。反映了詞由僅供歌兒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詞,到抒情寫懷的士大夫之詞的漸變過程。如溫庭筠為了適應(yīng)舞艷歌席場合的實用要求,他的詞中都是精麗字面和綺麗意象的組合,適于花間酒下歌詠的香軟詞境,具有娛樂價值,這對于詞在晚唐五代迅速興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韋莊相對淡漠詞體佐歡酬賓的實用功能,開啟了文人詞自抒情懷的傳統(tǒng)。這不僅是韋莊詞的一大特色,也是詞的風格內(nèi)容一大轉(zhuǎn)變。

相異:

一、溫庭筠多“伶工之詞”。大膽的寫側(cè)艷之詞,是“詞為艷科”的始作俑者,領(lǐng)導了五代詞的發(fā)展趨勢。而韋莊多“士大夫之詞”。

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不同。

溫庭筠:以排比和音聲的抑揚長短,增加直覺印象的美感,引人產(chǎn)生一種深美的聯(lián)想,成功地把形象鮮明的物語、景語與難以琢磨的情語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現(xiàn)的難以言狀的心緒,轉(zhuǎn)化成可感的優(yōu)美物象。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常以靜態(tài)的描繪代替抒情,尤著力于細部的重彩描繪,富有裝飾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愛的人成雙成對,作者用一種含蓄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

注重文辭聲律的華美精工,艷麗如晚唐詩風,炫人眼目。少藻飾、多白描的語句寫離情別恨,如〈更漏子〉〈夢江南〉。詞境纏綿悱惻,凄麗而有情致,頗有民間曲子詞的風味。

韋莊:以疏淡之美,寫詞抒情為主,直述胸臆,風格趨向清麗,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風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寫得疏朗、顯直。他是一個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詞的作家,對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敘述。如〈思帝鄉(xiāng)〉寫的是常見的情愛題材,但長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筆調(diào)疏放秀美。

三、風格不同。

溫庭筠:開創(chuàng)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領(lǐng)導了五代詞的發(fā)展趨向。注重藻飾以艷麗見長,具有密麗的風格。

韋莊:對民間抒情詞給以藝術(shù)的加工,以疏淡為美。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