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優(yōu)秀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5:56:22 頁碼:13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優(yōu)秀12篇)
2023-11-13 05:56:22    小編:ZTFB

總結是一次回顧,它幫助我們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刻和寶貴的經驗。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呢?總結范文的風格和內容因人而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模板。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一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并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系。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并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于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為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采用多種體驗方式。

后面的圖示,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為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為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才會真正明白噸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里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里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jié)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系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讓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二

教育學認為,適度的練習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二是突出本節(jié)課內容設計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從開始的信息圖引入到結束的進一步理解信息數據的意義),三是通過開放的題目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使其靈活掌握知識。但由于我沒能準確地掌握時間,課堂調控能力差導致開放題沒能得到訓練。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三

課始從本班學生人數入手(48),以增加的一點(4和8之間加上小數點)為突破口,明確新產生的數與以前學的整數的區(qū)別,問學生認不認識這樣的數,以喚起學生對小數的感知,讓學生說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小數,以及讀情景圖,不但使學習素材變得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效的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讀數和寫數的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本著學生已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的原則,順利完成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教學。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四

這節(jié)課作為獨立的課時來上,未能從巖石風化形成土壤的層面導入,而是從資源的角度考慮。整節(jié)課以土壤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為主線,通過尋找土壤成分并判斷出各成分的對生物生長的作用,從而更加相信土壤的價值所在,首尾呼應。

通過一系列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單觀察轉為實驗觀察,逐步發(fā)現土壤成分。利用加水實驗,找到了土壤中存在空氣。學生看到的現象是,大塊干燥土壤放進水里冒泡了,便直接得出土壤中有空氣,值得深究的是,這種氣泡是土壤一放進水里馬上就有的還是土壤放進水里后在其表面冒出的氣泡,如果是前者,只能說明這氣泡是水里的空氣被土壤擠出來了,如果是后者,才能證明土壤中的確存在空氣。這塊的觀察應更加仔細些!沉積實驗中,學生能明顯地看到液體底部的沙子分層了,但具體是不是分為了四層,其實是有問題的,沙會把小石子覆蓋住的,在底部看不到一顆顆的石子的,基本上能看到沙、粉砂及表層粘土的分層,完全像教科書那樣典型分層的效果做不出。

燃燒土壤實驗,起初使用燃燒匙加熱土壤,發(fā)現不僅耗時長,且效果不明顯,后采用鑷子夾取土壤直接酒精燈加熱,氣味散發(fā)顯著。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五

“幾個幾相加”是認識和學習乘法的生長點,我通過引導學生在圖上數一數,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等數學活動,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含義,為學習乘法做好鋪墊。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我讓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同時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理解,練習反饋的提問,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但是在補充習題的作業(yè)中,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既可以橫著看,也可以豎著看的一幅圖,有極少數學習困難生就搞不清改填()個(),在集體講解時,我指著畫面比劃給學生看,一邊指一邊數,讓他們充分理解指的是哪里的幾個幾,訂正時就不會含糊了。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六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蘿卜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系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后,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么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倍”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艷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還創(chuàng)設帶小朋友游動物園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說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里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七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這里,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制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guī)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八

本課在《土壤有什么》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首先我出示各種土壤的`圖片(各種顏色),然后問:土壤可以怎樣進行分類呢?這個時候,學生很自然的根據顏色進行分類。然后我和學生一起復習了土壤的成分,又問:土壤還可以根據什么進行分類。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比剛才就有一些的難度了。通過這個提問:學生可以更加含水的多少將土壤分為干土和濕土,還可以根據土壤喊腐殖質的多少分為肥沃的土,和貧瘠的土。這樣學生根據土壤的成分又將土壤進行分類。最后根據含沙量的多少進行分類:沙土和含沙少的土。這個時候,可以將通過引導可以將土分為:沙土,壤土、粘質土。這樣學生就會較為容易的將土壤進行分類了。

后面就是各種類土壤:沙質土,壤土、黏質土的滲水性的實驗的設計。

這個我我想應怎樣進行提問呢?我是否問:這三種土壤含水量是否一樣呢?或者一樣對于三種土壤進行澆水,那么土壤中水的含量是否一樣呢?我想后面的一個提問會更好的。以后教學中,我這里還是需要進行操作的。

然后就是設計實驗的階段了。為了更好的教學和后面的教學活動的需要,我將原來需要漏斗進行的實驗改成了,用飲料瓶進行。只需要把飲料瓶從中間剪開就是一個好的漏斗了。這個活動還增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訓練。在課堂上我是直接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的,那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設計。這就需要學生在進行制作完成之后,然后利用自己的工具進行設計實驗。給出實驗的材料,我想學生設計應該不是很難得。

還有就是實驗用的土壤難找啊。黏質土,沙土比較的難找。我是用沙子,壤土進行配置的。效果雖好,但是是模擬的,實際的情況可能大有不同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九

這一課,看似內容較多,在試教中感覺時間還是足夠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談話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同學在三年級研究過土壤,在課堂中觀察新鮮泥土還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同學帶來驚喜。重點讓同學進行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同學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同學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qū)分顆粒大小的規(guī)范,讓同學看板書,介紹“直徑”的意思,用草圖協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規(guī)范,同桌指顆粒互相說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qū)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要事先準備好,所以教師演示實驗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積”,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嗎?老師來做兩個實驗,從中你能看到土壤中還有什么?(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布置,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同學便可以充沛掌握。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十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的學習,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教學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睆膶W生生活實際來看,學生對小數并非一無所知。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多的購物經歷,學生最熟悉的小數就是商品價格。但是,學生在此積累的關于小數的認識還屬于“街頭數學”,我們的數學課堂,需要建立在“街頭數學”的基礎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關注學生從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的理性認識,即讓學生獲得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學習特點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北京奧運會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喚起學生對已有小數表象的回憶,從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認識,進而引出小數。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懷。

2、聯系經驗,學習讀寫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試讀小數,自己進行分析、判斷。由于在四年級還要具體認識小數,所以在這里只是對小數的讀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初步感知該如何讀小數。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由于學生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所以通過課件展示商品價格,放手讓學生試著填寫價格表,再說說自己收集的商品價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導學生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元”,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右邊第二位表示“分”。讓學生產生對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意義的感受。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也是放手通過“做一做”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1分米、1厘米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米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guī)定,不需要孩子們去探究。因此,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時采取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而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兩位小數時采取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通過一步一步引導,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左邊表示“米”,右邊第一位表示“分米”,右邊第二位表示“厘米”。學生就會很快明白小數在長度單位中的實際含義,以及初步感知小數與分數的聯系。

4、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通過課件展示奧運會開幕式上姚明與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場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再通過猜一猜、寫一寫、說一說,以及緊接著的介紹自己的身高、猜老師的身高,既是鞏固小數讀法與意義,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形式活潑,吸引學生。

同時,注重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通過課件適時地展示小數的發(fā)展歷史,豐富學生對數學發(fā)展的整體認識,對后續(xù)學習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5、總結評價,促進發(fā)展

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用小數的形式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既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知識的快樂,又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求知欲。

預設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

2、在合作與探究過程中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小數,會讀寫小數。

2、會用小數表示簡單的米數和元數。

教學難點:小數與分數的聯系。

教學預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1、介紹有關奧運會中的數據

北京奧運會我國榮獲51枚金牌。福建小將何雯娜,以總分37.80 為中國奪得奧運歷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實現了歷史突破。 何雯娜,20歲,身高1.61米, 體重49.5千克。在比賽中她空翻高度驚人,最高蹦達8.65米。她的成功,使全體福建人為之歡呼雀躍。

2、引出課題

二、聯系經驗 學習讀寫

(一)讀一讀

嘗試讀——分析比較——總結提升

(二)寫一寫

介紹書寫——收集典型作業(yè)——展示——評講

(三)說一說

1、出示商品與價格,說說這些商品的價格是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2、介紹課前收集的商品價格。

3、小結

小數點的左邊是表示多少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是表示幾角,第二位是表示幾分。

(四)憶一憶

超市中的商品價格都是用小數表示,請你們回憶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里見過小數?

三、突出重點 理解意義

(一)、教學用“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1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這十分之一米還可以用小數表示寫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長度相等嗎?所以這句話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樣長嗎?所以小數點左邊寫0,小數點右邊的1是表示1米還是1分米?

(二)、教學用“米”作單位的兩位小數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單位的一位、二位小數的含義。

(四)、觀察比較 發(fā)現規(guī)律

像0.01 0.06 0.10這樣的小數,小數部分有兩位,我們把他們叫做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幾。

四、實踐應用 鞏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達到8.65米”中兩個小數表示的意思。

2、改寫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紹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數猜老師的身高。

5、介紹小數發(fā)展的歷史。

五、總結評價 促進發(fā)展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如果把這節(jié)課的最佳表現定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請用一個小數來表示。

教后反思:

數學新課程的實施,積極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要達成這一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努力走進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學生所想。

首先,我個人認為本節(jié)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數學。從新課引入到新課的展開,再到練習鞏固,無不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自己“看到過”、“用到過”、“聽到過”、“查到過”的經歷中,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使學生初步感悟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奧運會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紹自己收集的商品價格,介紹自己的身高等,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承載著小數,現實中孕育著小數,體現了新課程重視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理念。

2、借知識經驗促正遷移。

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與他們所學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本節(jié)課通過鼓勵學生讀小數和啟發(fā)探究式教學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和相關基礎知識,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本次課堂中發(fā)揮了積極的正遷移作用,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同時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比如,小數的讀法,學生似曾相識,通過分析比較學生中產生的兩種正誤讀法,喚醒生活經驗,并借整數讀法形成知識經驗的正遷移,明確小數的正確讀法。再比如,運用1米的直尺這一學生熟悉的實物,根據米和分米,厘米間的進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通過板書和課件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過“觀察-猜想-嘗試-初步認識-運用-總結-深化理解”這一系統過程,順利完成了由整數、分數到小數的自然過渡。并通過拓展練習,提高了學生將理論認識升華為實踐的能力。

3、還學生課堂的主動權。

本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構起小數與分數的聯系,進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認識了小數,明白了小數的含義。通過讀、想、議、說等活動,使學生在動口、動腦中參與了學習過程,為學生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于難點知識,本人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僅把學習的時間、空間留給了學生,而且教學內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饋強化,拓展了知識的寬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同時,整節(jié)課沒有教師的說教,只有師生間的探討和學生間的交流、討論;沒有教師的尖刻批評,只有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生動簡練,及時捕捉學生學習的錯誤,機智地加以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到新知,在愉悅的氛圍中提升了數學素養(yǎng)。

其次,整個教學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資源”方面,本人做得還不夠,比如,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當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過到8.65米,讓學生說說“8.65米是表示多少時,一個學生說成865米,此時本人只是簡單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如果課堂中巧妙地說:“看,對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樣高嗎?那她豈不是成了孫悟空?其實8.65米只比我們的兩層樓高一些,那8.65米應該表示多少呢?”通過如此引導,想必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十一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愿,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后,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后再從辨別陰影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認識幾分之一時,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互相說說創(chuàng)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么意思。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

3、提供數學交流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合作意識。

三年級認識計算機教學反思篇十二

倍的認識是本單元數學知識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學生第一次接觸“倍”的知識,對于他們是比較模糊而又陌生的。因此,課前我仔細研讀了教材和教師用書,也參考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教案,同時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反思如下:

1、把握關鍵,明確知識點。

首先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讓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二是在此基礎上,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2、循序漸進,逐步引導。

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掌握“倍”的知識,在學生大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我覺得形象生動的圖形是最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形式,我首先從大量的'形象的圖形出發(fā),由形找數,數形結合,為學生提供蜻蜓、蝴蝶、小狗等大量的生動圖形,讓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繼而引發(fā)新知,讓學生明白兩個數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系——倍數關系。接著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在學生心中建立“一份”的認識,也就是“一倍數”,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倍數”的重要,才能學以致用,得心應手。

3、圖文結合,動手操作。

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在設計練習時,我采取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運用擺一擺、畫一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形式的動手操作來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表象,和已學的“幾個幾”知識聯系起來,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并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經歷體驗了倍的建立過程,進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反思自己的課堂,不足是:

1、語言的歸納總結不夠到位。

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倍數關系,學生多數能夠理解,但是自我感覺在語言的訓練上不夠扎實,應該在充分認識倍的情況下,建立表象的認識,然后再加上語言的歸納總結,會使認識更加深化。

2、我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闖關的形式,一下子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但是只關注到中等及以上的孩子們,引導學生快速列式計算,掌握了方法,但是沒有過多的關注學困生的孩子們的接受程度,應對他們多加照顧。

總之,全課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關注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由、快樂和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倍”的概念。

文檔為doc格式。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