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 申請修建寺廟申請書(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6 04:34:35 頁碼:10
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 申請修建寺廟申請書(七篇)
2023-01-16 04:34:35    小編:ZT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huán)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wèi)著中間的寶珠峰,規(guī)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也十分優(yōu)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十景: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云、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飛泉夜雨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zh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20xx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qū)責令景區(qū)撤除違規(guī)功德箱。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由于寺后有龍?zhí)?,山上有柘樹,故一直稱為“潭柘寺”。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現(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yōu)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幾年還修建了現(xiàn)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使景區(qū)成為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1997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僧團進駐,潭柘寺恢復了宗教活動。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臺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zhí)?、御碑等。塔院中共?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后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tài)莊嚴,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后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筑,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筑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 潭柘寺白華松(2張)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筑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5]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

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是現(xiàn)今北京懷柔縣人,9歲時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禪師傅為師,學習禪宗中臨濟宗佛學。后來云游遼東和齊魯等地,遍訪名山古剎,向各地高僧學習佛法,歸來后在馬鞍山竹林寺弘揚禪學。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禪師帶領僧眾來到竹林寺,恭請開性回潭柘地任住持。開性任住持期間,在朝廷的資助下,對潭柘寺進行了長達20xx年的大規(guī)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煥然一新。使潭柘寺的禪學從此中興,開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區(qū)公認的禪宗臨濟宗的領袖,使潭柘寺成為了臨濟宗的中心寺院。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xiàn)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zhí)惰纤伦〕盅径U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jiān)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tǒng)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tǒng)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guī)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qū)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今在寺中所見到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竹。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現(xiàn)今這四條金光閃閃的吻帶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嘉慶皇帝也像其前輩一樣,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進香禮佛,游玩賞景,現(xiàn)留有其所作的《初游潭柘岫云寺作》五言詩一首。

1920xx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為名勝古跡景區(qū)向游人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qū)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游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xié)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文革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筑也受到了損壞,因而于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游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正式向游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復宗教活動。

20xx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周年。經考證潭柘寺創(chuàng)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20xx年),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xx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20xx年周年慶?;顒印?/p>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所以華嚴祖師就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愿,向其求建寺之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于是華嚴祖師帶張仁愿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xié)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愿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后就沒有飯吃了?!比A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只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迭的答應,并且請張仁愿做中人。華嚴祖師見張仁愿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眾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愿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倍艘豢凑娣鹪诖?,哪敢反悔。于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筑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后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后山的龍?zhí)逗狭骱?,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后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yōu)椤疤惰纤隆薄?/p>

景區(qū)

進香古道

潭柘寺[1]歷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從金代以后,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里來進香禮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數不勝數,平民百姓則更是難以勝記,特別是從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經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個固定廠所。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于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筑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筑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蘆潭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并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臺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在去潭柘寺時,走的就是這條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qū)的龐村,過永定河后,經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xiàn)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詩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韻》,詳細地記述了這條路線,以及沿途的風光和見聞。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奉福寺管理著屬于潭柘寺的13座糧莊,并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現(xiàn)今門頭溝永定鎮(zhèn)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歷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zhèn)。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于商業(yè)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產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F(xiàn)今從萬佛堂至紅廟嶺的一段古道仍保持著原貌。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qū)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后,經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門公路,并開通了門頭溝區(qū)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只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長只有三四公里。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陽坡園、趙家臺、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宅舍臺、玉皇廟、東板橋、千軍臺,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內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qū)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齋堂地區(qū)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根據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里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qū),打擊敵人,將潭柘寺一帶由敵占區(qū)變?yōu)橛螕魠^(qū),并以此為依托,向永定鎮(zhèn)一帶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qū),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qū)。這條古道既是一條西北部地區(qū)進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時又是一條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通要道。

潭柘二寶

寶鍋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xiàn)在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fā)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后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現(xiàn)在寺中的石魚為后來復制的。

潭柘十景

平原紅葉

潭柘山的紅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冠京城。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節(jié),古剎所處的平原村,山上長滿了柿子、紅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樹以及黃櫨、丹楓。金風過后,這里“霜草縈淺碧,霜梨落半紅”,可謂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紅葉。

九龍戲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渾圓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寶珠峰,當地人則稱其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衛(wèi)環(huán)護,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耙环瀹斝?,九峰環(huán)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圍成了一個半圓形的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寶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條巨龍圍繞著一顆寶珠,在爭搶、玩耍、嬉戲。由于有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為屏障,從而擋住了從西北襲來的寒流和風沙,寶珠峰才能松柏蒼翠,花繁草盛。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環(huán)顧四周,但只見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滿目青綠,賞心悅目。近在眼前的寶珠峰松柏蒼翠,蒿草新綠。清代詩人王嗣槐有詩贊曰:"山足崗低夕杳冥,樹藍坐隱九峰青。含桃紅點祗園樹,修竹蒼浮曲水亭。"就連那位遍游全國青山綠水的乾隆皇帝見到了此處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綠如洗,四面作佳鄰"的詩句。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萬壑堆云

夏日天氣變化無常,山區(qū)尤甚。炎炎烈日西斜,涼風驟起,抬頭遠望西北天際,但只見烏云翻卷而來,西山爽氣朝來歇,倏忽玄陰滿四陲。如錢塘潮涌,如天兵布陣,滾過山坡,溢滿山谷,風穿林吼,空谷傳音,洶涌屢欲崩,與山相吞吐。這時候若登上寺內的毗盧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韻味。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萬壑堆云。

殿閣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盧閣,只見眼前殿宇嵯峨,整座寺院香煙繚繞,每座殿堂前的鐵焚爐、銅香爐內,成炷成把的高香燃盡一層又一層,煙霧升騰,彌漫全寺。透過青煙,鐘馨聲悠,幡幢微蕩。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國的祥云慈霧之中,頗有一種出凡入圣之感。

御亭流杯

流杯亭,位于行宮院內,是當年清代乾隆皇帝為得"曲水流觴"之趣而建。這種建筑僅在中南海、故宮乾隆花園等少數幾座皇家御園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見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間稀有的一座了。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環(huán)境清幽,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民國時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樹藩有詩贊曰:"猗亭畔景殊出,修竹風清送晚秋。隔院鐘聲傳耳底,石間泉水入亭留。"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中國的許多旅游勝地都有觀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觀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觀音殿前的月臺,舉目望去,只見雄偉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靄中逐漸清晰。須臾,東方漸明,一輪紅日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攏的巨手將紅紅的太陽緩緩地托起,這種雄渾壯麗的景觀,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飽眼福。詩人黃叔琳贊曰:"曉鐘聲度白云層,霞氣冥蒙冷翠凝。扶杖獨來峰頂望,四山浮黛日初升。"

層巒架月

夜靜觀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馳心醉。夜幕降臨,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內佛像前的香火燭光透過窗門,在星星點點地閃爍。這時候你登上延清閣,遙望天際,只見宛如波濤起伏,高低錯落的峰巒映在星光點點的天幕上。一輪明月漂浮在由峰巒組成的波濤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著宛如銀盆的明月,不愿讓她墜落下去。"珠斗橫斜碧漢低,夜涼風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誰留得?影在蒼松翠嶺西。"

錦屏雪浪

quot;天然一架錦屏開,不費人間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別具一格。瑞雪初霽,層巒重嶺,茫茫一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尤其是南面的錦屏山更是秀美,抬頭望去,恰如一幅錦繡玉雕的美麗圖畫。起伏的山巒宛如玉龍盤繞,又像蠟雕銀鑄。皚皚的白雪好似滿山梨花,又像海上銀波,若身處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會由內心里呼喊出來,"好一派北國風光!"

飛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朧,可享受仙宇神宮之妙趣。從東側門走出寺院,順著寺院墻邊的小路漫步北行,閑步山谷,靜聽著淙淙流水和聲聲蟲鳴,愜意非常。"巖巒幛開豁耳目,嵐霧翠低濡衣襟。"這就是明初名臣姚廣孝對這種景色的描述,當年他隱居在潭柘寺時,所居住的少師靜室就在寺院的東北側,離這道斷崖很近,他經常到此來散步。正因為他親身領略了這番意境,才會吟出如此美妙的詩句。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二

靈隱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0xx年),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浙江靈隱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直指堂(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聯(lián)燈閣、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筑構成。

飛來峰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guī)r構成,與周圍群山迥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矯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仿佛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jié);巖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飛來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凈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飛來峰奇石嵯峨,鐘靈毓秀,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中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殿

天王殿上懸“云林禪寺”匾額,為清康熙帝所題。據靈隱寺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靈隱,一日早晨靈隱寺住持諦暉法師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見靈隱寺籠罩在一片晨霧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諦暉法師請康熙帝為寺院題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題了“云林禪寺”,但靈隱寺已名揚天下,人們依舊稱云林禪寺為靈隱寺。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已有700多年歷史,很具觀賞價值。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tài)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氣勢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中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后兩邊為十二圓覺坐 像。

大殿后壁有“慈航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zhí)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見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很有藝術價值。

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寶殿正梁因白蟻蛀空倒塌時被毀?,F(xiàn)在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采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氣宇軒昂,低眉細目,極具風采。

藥師殿

藥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跡。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臺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筑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亦雕造于吳越末年。據說建于公元969年。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

玉乳洞

在玉乳洞深處有一石徑可通往龍泓洞,又名通天洞,洞內壁上有一尊天冠觀音,是觀音造像中難得見到的一尊。西過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線天,舉首可在石隙中見到一線天光,因名一線天,一線天前即為冷泉。過冷泉,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韜光金蓮池,為杭州第四名泉。

理公塔

理公塔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處,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層,是一座石塔,位于飛來峰巖旁,與周圍景色頗為協(xié)調。

冷泉

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飲宴賦詩。唐時冷泉上有5座亭子,后因山洪四亭俱毀,冷泉也于明萬歷年間移建岸上。現(xiàn)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于宋代,蘇東坡有詩“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詩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對聯(lián)“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寫得很有意趣。

白居易與靈隱之緣尚不在此,他所題的《冷泉亭記》,使得他與亭子都籍名千年。杭州官府有個習慣,每有一個刺史來杭州,必會在好山好水處建亭寓志,那時,刺史相里在靈隱山谷中建了虛白亭,刺史韓皋建候仙亭,刺史裴常棣建觀鳳亭,刺史盧元輔建見山亭。后來,右司郎元寫出任杭州刺史時,建了冷泉亭。白居易在《冷泉亭記》中說:“東南山水,余杭為最。就郡則靈隱寺為尤,就寺則冷泉亭為甲?!?/p>

墓塔林

墓塔林位于靈巖寺千佛殿西側,為該寺唐至清歷代住持高僧墓地。依山而建,分上下兩層,現(xiàn)存大小墓塔167座,另附志銘碑刻81通。其中除l座磚砌墓塔外,均為全石構筑。按建造年代區(qū)分,計有唐初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馀皆為元明所建。其造型多似經幢、闕柱,少數為立鐘、豎瓶狀。各種墓塔,體量不一,高低錯落,各具時代特征。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三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huán)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wèi)著中間的寶珠峰,規(guī)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也十分優(yōu)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十景: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云、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飛泉夜雨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zhí)叮缴嫌需蠘?,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20xx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qū)責令景區(qū)撤除違規(guī)功德箱。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由于寺后有龍?zhí)?,山上有柘樹,故一直稱為“潭柘寺”。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F(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yōu)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幾年還修建了現(xiàn)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使景區(qū)成為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1997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僧團進駐,潭柘寺恢復了宗教活動。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臺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zhí)?、御碑等。塔院中共?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后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tài)莊嚴,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后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筑,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筑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 潭柘寺白華松(2張)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筑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5]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

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是現(xiàn)今北京懷柔縣人,9歲時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禪師傅為師,學習禪宗中臨濟宗佛學。后來云游遼東和齊魯等地,遍訪名山古剎,向各地高僧學習佛法,歸來后在馬鞍山竹林寺弘揚禪學。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禪師帶領僧眾來到竹林寺,恭請開性回潭柘地任住持。開性任住持期間,在朝廷的資助下,對潭柘寺進行了長達20xx年的大規(guī)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煥然一新。使潭柘寺的禪學從此中興,開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區(qū)公認的禪宗臨濟宗的領袖,使潭柘寺成為了臨濟宗的中心寺院。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xiàn)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zhí)惰纤伦〕盅径U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jiān)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tǒng)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tǒng)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guī)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qū)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今在寺中所見到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竹。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現(xiàn)今這四條金光閃閃的吻帶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嘉慶皇帝也像其前輩一樣,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進香禮佛,游玩賞景,現(xiàn)留有其所作的《初游潭柘岫云寺作》五言詩一首。

1920xx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為名勝古跡景區(qū)向游人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qū)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游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xié)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文革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筑也受到了損壞,因而于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游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正式向游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復宗教活動。

20xx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周年。經考證潭柘寺創(chuàng)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20xx年),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xx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20xx年周年慶祝活動。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所以華嚴祖師就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愿,向其求建寺之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于是華嚴祖師帶張仁愿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xié)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愿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后就沒有飯吃了?!比A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只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迭的答應,并且請張仁愿做中人。華嚴祖師見張仁愿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眾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愿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倍艘豢凑娣鹪诖?,哪敢反悔。于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筑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后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后山的龍?zhí)逗狭骱?,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后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yōu)椤疤惰纤隆薄?/p>

景區(qū)

進香古道

潭柘寺歷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從金代以后,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里來進香禮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數不勝數,平民百姓則更是難以勝記,特別是從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經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個固定廠所。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于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筑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筑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蘆潭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并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臺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在去潭柘寺時,走的就是這條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qū)的龐村,過永定河后,經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xiàn)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詩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韻》,詳細地記述了這條路線,以及沿途的風光和見聞。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奉福寺管理著屬于潭柘寺的13座糧莊,并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現(xiàn)今門頭溝永定鎮(zhèn)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歷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zhèn)。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于商業(yè)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產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F(xiàn)今從萬佛堂至紅廟嶺的一段古道仍保持著原貌。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qū)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后,經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門公路,并開通了門頭溝區(qū)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只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長只有三四公里。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陽坡園、趙家臺、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宅舍臺、玉皇廟、東板橋、千軍臺,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內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qū)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齋堂地區(qū)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根據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里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qū),打擊敵人,將潭柘寺一帶由敵占區(qū)變?yōu)橛螕魠^(qū),并以此為依托,向永定鎮(zhèn)一帶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qū),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qū)。這條古道既是一條西北部地區(qū)進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時又是一條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通要道。

潭柘二寶

寶鍋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xiàn)在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fā)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后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F(xiàn)在寺中的石魚為后來復制的。

潭柘十景

平原紅葉

潭柘山的紅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冠京城。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節(jié),古剎所處的平原村,山上長滿了柿子、紅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樹以及黃櫨、丹楓。金風過后,這里“霜草縈淺碧,霜梨落半紅”,可謂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紅葉。

九龍戲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渾圓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寶珠峰,當地人則稱其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衛(wèi)環(huán)護,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耙环瀹斝?,九峰環(huán)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圍成了一個半圓形的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寶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條巨龍圍繞著一顆寶珠,在爭搶、玩耍、嬉戲。由于有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為屏障,從而擋住了從西北襲來的寒流和風沙,寶珠峰才能松柏蒼翠,花繁草盛。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環(huán)顧四周,但只見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滿目青綠,賞心悅目。近在眼前的寶珠峰松柏蒼翠,蒿草新綠。清代詩人王嗣槐有詩贊曰:"山足崗低夕杳冥,樹藍坐隱九峰青。含桃紅點祗園樹,修竹蒼浮曲水亭。"就連那位遍游全國青山綠水的乾隆皇帝見到了此處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綠如洗,四面作佳鄰"的詩句。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萬壑堆云

夏日天氣變化無常,山區(qū)尤甚。炎炎烈日西斜,涼風驟起,抬頭遠望西北天際,但只見烏云翻卷而來,西山爽氣朝來歇,倏忽玄陰滿四陲。如錢塘潮涌,如天兵布陣,滾過山坡,溢滿山谷,風穿林吼,空谷傳音,洶涌屢欲崩,與山相吞吐。這時候若登上寺內的毗盧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韻味。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萬壑堆云。

殿閣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盧閣,只見眼前殿宇嵯峨,整座寺院香煙繚繞,每座殿堂前的鐵焚爐、銅香爐內,成炷成把的高香燃盡一層又一層,煙霧升騰,彌漫全寺。透過青煙,鐘馨聲悠,幡幢微蕩。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國的祥云慈霧之中,頗有一種出凡入圣之感。

御亭流杯

流杯亭,位于行宮院內,是當年清代乾隆皇帝為得"曲水流觴"之趣而建。這種建筑僅在中南海、故宮乾隆花園等少數幾座皇家御園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見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間稀有的一座了。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環(huán)境清幽,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民國時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樹藩有詩贊曰:"猗亭畔景殊出,修竹風清送晚秋。隔院鐘聲傳耳底,石間泉水入亭留。"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中國的許多旅游勝地都有觀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觀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觀音殿前的月臺,舉目望去,只見雄偉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靄中逐漸清晰。須臾,東方漸明,一輪紅日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攏的巨手將紅紅的太陽緩緩地托起,這種雄渾壯麗的景觀,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飽眼福。詩人黃叔琳贊曰:"曉鐘聲度白云層,霞氣冥蒙冷翠凝。扶杖獨來峰頂望,四山浮黛日初升。"

層巒架月

夜靜觀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馳心醉。夜幕降臨,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內佛像前的香火燭光透過窗門,在星星點點地閃爍。這時候你登上延清閣,遙望天際,只見宛如波濤起伏,高低錯落的峰巒映在星光點點的天幕上。一輪明月漂浮在由峰巒組成的波濤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著宛如銀盆的明月,不愿讓她墜落下去。"珠斗橫斜碧漢低,夜涼風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誰留得?影在蒼松翠嶺西。"

錦屏雪浪

quot;天然一架錦屏開,不費人間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別具一格。瑞雪初霽,層巒重嶺,茫茫一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尤其是南面的錦屏山更是秀美,抬頭望去,恰如一幅錦繡玉雕的美麗圖畫。起伏的山巒宛如玉龍盤繞,又像蠟雕銀鑄。皚皚的白雪好似滿山梨花,又像海上銀波,若身處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會由內心里呼喊出來,"好一派北國風光!"

飛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朧,可享受仙宇神宮之妙趣。從東側門走出寺院,順著寺院墻邊的小路漫步北行,閑步山谷,靜聽著淙淙流水和聲聲蟲鳴,愜意非常。"巖巒幛開豁耳目,嵐霧翠低濡衣襟。"這就是明初名臣姚廣孝對這種景色的描述,當年他隱居在潭柘寺時,所居住的少師靜室就在寺院的東北側,離這道斷崖很近,他經常到此來散步。正因為他親身領略了這番意境,才會吟出如此美妙的詩句。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四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_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五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F(xiàn)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

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zhí)惰纤伦〕盅径U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jiān)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tǒng)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tǒng)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guī)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qū)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六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huán)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wèi)著中間的寶珠峰,規(guī)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也十分優(yōu)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十景: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云、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飛泉夜雨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zh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20xx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qū)責令景區(qū)撤除違規(guī)功德箱。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由于寺后有龍?zhí)叮缴嫌需蠘?,故一直稱為“潭柘寺”。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F(xiàn)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qū)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yōu)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幾年還修建了現(xiàn)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使景區(qū)成為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1997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僧團進駐,潭柘寺恢復了宗教活動。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臺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zhí)?、御碑等。塔院中共?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后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tài)莊嚴,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后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筑,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筑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 潭柘寺白華松(2張)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筑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臺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

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是現(xiàn)今北京懷柔縣人,9歲時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禪師傅為師,學習禪宗中臨濟宗佛學。后來云游遼東和齊魯等地,遍訪名山古剎,向各地高僧學習佛法,歸來后在馬鞍山竹林寺弘揚禪學。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禪師帶領僧眾來到竹林寺,恭請開性回潭柘地任住持。開性任住持期間,在朝廷的資助下,對潭柘寺進行了長達20xx年的大規(guī)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煥然一新。使潭柘寺的禪學從此中興,開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區(qū)公認的禪宗臨濟宗的領袖,使潭柘寺成為了臨濟宗的中心寺院。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xiàn)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zhí)惰纤伦〕盅径U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jiān)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tǒng)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tǒng)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guī)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qū)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今在寺中所見到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竹。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現(xiàn)今這四條金光閃閃的吻帶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嘉慶皇帝也像其前輩一樣,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進香禮佛,游玩賞景,現(xiàn)留有其所作的《初游潭柘岫云寺作》五言詩一首。

1920xx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為名勝古跡景區(qū)向游人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qū)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游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xié)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文革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筑也受到了損壞,因而于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游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正式向游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復宗教活動。

20xx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周年。經考證潭柘寺創(chuàng)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20xx年),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xx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20xx年周年慶?;顒印?/p>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所以華嚴祖師就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愿,向其求建寺之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于是華嚴祖師帶張仁愿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張仁愿對華嚴祖師說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xié)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愿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后就沒有飯吃了。”華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只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迭的答應,并且請張仁愿做中人。華嚴祖師見張仁愿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眾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愿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倍艘豢凑娣鹪诖?,哪敢反悔。于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筑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后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后山的龍?zhí)逗狭骱?,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后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yōu)椤疤惰纤隆薄?/p>

景區(qū)

進香古道

潭柘寺歷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從金代以后,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里來進香禮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數不勝數,平民百姓則更是難以勝記,特別是從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經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個固定廠所。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于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筑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筑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蘆潭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并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臺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在去潭柘寺時,走的就是這條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qū)的龐村,過永定河后,經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xiàn)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詩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韻》,詳細地記述了這條路線,以及沿途的風光和見聞。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奉福寺管理著屬于潭柘寺的13座糧莊,并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現(xiàn)今門頭溝永定鎮(zhèn)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歷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zhèn)。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于商業(yè)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產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現(xiàn)今從萬佛堂至紅廟嶺的一段古道仍保持著原貌。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qū)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后,經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門公路,并開通了門頭溝區(qū)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只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長只有三四公里。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陽坡園、趙家臺、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宅舍臺、玉皇廟、東板橋、千軍臺,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內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qū)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齋堂地區(qū)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根據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里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qū),打擊敵人,將潭柘寺一帶由敵占區(qū)變?yōu)橛螕魠^(qū),并以此為依托,向永定鎮(zhèn)一帶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qū),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qū)。這條古道既是一條西北部地區(qū)進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時又是一條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通要道。

潭柘二寶

寶鍋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xiàn)在那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fā)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后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F(xiàn)在寺中的石魚為后來復制的。

潭柘十景

平原紅葉

潭柘山的紅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冠京城。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節(jié),古剎所處的平原村,山上長滿了柿子、紅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樹以及黃櫨、丹楓。金風過后,這里“霜草縈淺碧,霜梨落半紅”,可謂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紅葉。

九龍戲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渾圓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寶珠峰,當地人則稱其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衛(wèi)環(huán)護,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一峰當心,九峰環(huán)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圍成了一個半圓形的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寶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條巨龍圍繞著一顆寶珠,在爭搶、玩耍、嬉戲。由于有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為屏障,從而擋住了從西北襲來的寒流和風沙,寶珠峰才能松柏蒼翠,花繁草盛。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環(huán)顧四周,但只見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滿目青綠,賞心悅目。近在眼前的寶珠峰松柏蒼翠,蒿草新綠。清代詩人王嗣槐有詩贊曰:"山足崗低夕杳冥,樹藍坐隱九峰青。含桃紅點祗園樹,修竹蒼浮曲水亭。"就連那位遍游全國青山綠水的乾隆皇帝見到了此處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綠如洗,四面作佳鄰"的詩句。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萬壑堆云

夏日天氣變化無常,山區(qū)尤甚。炎炎烈日西斜,涼風驟起,抬頭遠望西北天際,但只見烏云翻卷而來,西山爽氣朝來歇,倏忽玄陰滿四陲。如錢塘潮涌,如天兵布陣,滾過山坡,溢滿山谷,風穿林吼,空谷傳音,洶涌屢欲崩,與山相吞吐。這時候若登上寺內的毗盧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韻味。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萬壑堆云。

殿閣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盧閣,只見眼前殿宇嵯峨,整座寺院香煙繚繞,每座殿堂前的鐵焚爐、銅香爐內,成炷成把的高香燃盡一層又一層,煙霧升騰,彌漫全寺。透過青煙,鐘馨聲悠,幡幢微蕩。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國的祥云慈霧之中,頗有一種出凡入圣之感。

御亭流杯

流杯亭,位于行宮院內,是當年清代乾隆皇帝為得"曲水流觴"之趣而建。這種建筑僅在中南海、故宮乾隆花園等少數幾座皇家御園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見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間稀有的一座了。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環(huán)境清幽,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民國時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樹藩有詩贊曰:"猗亭畔景殊出,修竹風清送晚秋。隔院鐘聲傳耳底,石間泉水入亭留。"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中國的許多旅游勝地都有觀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觀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觀音殿前的月臺,舉目望去,只見雄偉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靄中逐漸清晰。須臾,東方漸明,一輪紅日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攏的巨手將紅紅的太陽緩緩地托起,這種雄渾壯麗的景觀,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飽眼福。詩人黃叔琳贊曰:"曉鐘聲度白云層,霞氣冥蒙冷翠凝。扶杖獨來峰頂望,四山浮黛日初升。"

層巒架月

夜靜觀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馳心醉。夜幕降臨,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內佛像前的香火燭光透過窗門,在星星點點地閃爍。這時候你登上延清閣,遙望天際,只見宛如波濤起伏,高低錯落的峰巒映在星光點點的天幕上。一輪明月漂浮在由峰巒組成的波濤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著宛如銀盆的明月,不愿讓她墜落下去。"珠斗橫斜碧漢低,夜涼風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誰留得?影在蒼松翠嶺西。"

錦屏雪浪

quot;天然一架錦屏開,不費人間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別具一格。瑞雪初霽,層巒重嶺,茫茫一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尤其是南面的錦屏山更是秀美,抬頭望去,恰如一幅錦繡玉雕的美麗圖畫。起伏的山巒宛如玉龍盤繞,又像蠟雕銀鑄。皚皚的白雪好似滿山梨花,又像海上銀波,若身處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會由內心里呼喊出來,"好一派北國風光!"

飛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朧,可享受仙宇神宮之妙趣。從東側門走出寺院,順著寺院墻邊的小路漫步北行,閑步山谷,靜聽著淙淙流水和聲聲蟲鳴,愜意非常。"巖巒幛開豁耳目,嵐霧翠低濡衣襟。"這就是明初名臣姚廣孝對這種景色的描述,當年他隱居在潭柘寺時,所居住的少師靜室就在寺院的東北側,離這道斷崖很近,他經常到此來散步。正因為他親身領略了這番意境,才會吟出如此美妙的詩句。

精選修寺廟的申請書范本七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xx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chuàng)時規(guī)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fā)展緩慢。以后又出現(xiàn)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發(fā)展,后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業(yè),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qū)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后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于幽州地區(qū)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fā)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潭柘寺先后出現(xiàn)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chuàng)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于寺中,現(xiàn)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后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終老于寺中,圓寂后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終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F(xiàn)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

寺極為青瞇,元順帝曾請?zhí)惰纤伦〕盅径U師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后,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后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里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jiān)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歷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lián)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tǒng)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tǒng)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并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xx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guī)模。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并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余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并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qū)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并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須竹8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并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lián)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瑯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