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采蓮曲(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2:49:13 頁碼:8
采蓮曲(精選18篇)
2023-11-12 02:49:13    小編:zdfb

創(chuàng)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它可以引領(lǐng)我們走向成功。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整理和組織我們的思維,并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一個結(jié)構(gòu)框架。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相關(guān)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采蓮曲篇一

原文: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譯文:

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tài)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飛梭,畫面充滿了動感。后兩句轉(zhuǎn)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說話卻又怕人笑話而止住,羞澀得在那里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jié)精心刻畫,一個大膽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親的年代,小姑娘有這個膽是不容易的,過去的三從四德和封建禮法約束人,是現(xiàn)在我們不可想像的.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tài),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jié)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采蓮曲篇二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表達了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發(fā)出的愁思。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譯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創(chuàng)作背景:采蓮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擬之?!边@首詩是李白漫游會稽一帶所作。

賞析。

本詩通過描寫精心裝扮的采蓮少女們在陽光明媚的春日里快樂嬉戲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們對采蓮少女的愛慕。來表達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間微妙萌動的愛情。以及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發(fā)出的愁思。

李白詩將吳越采蓮女的嬌艷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xiàn),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采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艷、活潑、大方的采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一氣呵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tài)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采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采蓮曲篇三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賞析:

這首詩主要寫采蓮姑娘的美麗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美麗的臉龐。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妙和諧的圖畫。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俗氣,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后兩句寫動景,由于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一個“亂”字,一個“始”字,使整幅畫面充滿了情趣,這幅畫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自始至終不讓她們“露出廬山真面目”,而是讓她們?nèi)谌胩锾锖扇~和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趣意味。

菱葉縈波荷飐風,藕花深處小舟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賞析:

白居易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tài)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悠然劃出,畫面充滿了動感。后兩句轉(zhuǎn)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一個小伙子,正想說話卻又突然止住,羞澀得在那里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jié)精心刻畫,一個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采蓮曲篇四

若耶溪旁,三三兩兩的采蓮女正在采蓮子;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只見那高高舉起的香袖在空中飄蕩。

那岸上是誰家公子在游蕩?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采蓮曲:屬樂府清商曲辭。起于梁武帝蕭衍父子,后人多擬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

袂:衣袖。全詩校:“一作袖?!?/p>

游冶郎:出游尋樂的青年男子。

紫騮:毛色棗紅的良馬。

踟躕:徘徊。

采蓮曲篇五

作者:王昌齡。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1、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亂:混雜。“亂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

相互映照,人花難辨。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

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葉縈波荷s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翻譯:

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翻譯: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

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

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

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

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

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作者:賀知章。

原文: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采蓮曲篇六

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

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

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那岸上誰家游冶郎在游蕩?

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里。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

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采蓮曲篇七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亂入]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譯。

1、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fā)現(xiàn),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2、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烊肷彸刂胁灰娏僳櫽埃牭礁杪曀钠鸩庞X察到有人。

作者。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闭f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笆加X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借助動詞,展現(xiàn)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蓮曲篇八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亂入]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譯。

1、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fā)現(xiàn),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2、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烊肷彸刂胁灰娏僳櫽?,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作者。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笆加X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借助動詞,展現(xiàn)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采蓮曲篇九

朝代:唐代。

原文: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tài)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飛梭,畫面充滿了動感。后兩句轉(zhuǎn)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說話卻又怕人笑話而止住,羞澀得在那里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jié)精心刻畫,一個大膽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親的年代,小姑娘有這個膽是不容易的,過去的三從四德和封建禮法約束人,是現(xiàn)在我們不可想像的.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tài),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jié)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采蓮曲篇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采蓮曲字詞解釋:

1.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亂入:雜入、混入。

5.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6.聞歌:聽到歌聲。

7.始覺:才知道。

采蓮曲后世評價:

1.黃叔燦:“向臉”字卻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始覺,極清麗。(《唐詩箋注》)。

2.鐘惺:從“亂”字、“看”字、“聞”字、“覺”字,耳、目、心三處參錯說出情來,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則失之遠矣。(《唐詩歸》)。

3.楊士弘、顧u:此篇纖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別。(《批點唐音》)。

4.周敬、周e:容貌服色與花如一,若不聞歌聲,安知中有解語花也?景趣天然,巧絕、慧絕。

采蓮曲賞析:

詩歌在開始就展現(xiàn)出一幅人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美麗畫面,“荷葉羅裙一色裁”,采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采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

下句是對采蓮女撥開滿池荷花乘舟前行情景的描繪:“芙蓉向臉兩邊開?!眿善G的芙蓉花似乎都朝著采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采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艷,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為雋永。

“亂入池中看不見”,有了前兩句的.鋪墊,這一句的出現(xiàn)也自然可信了?!皝y”字既指采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yīng)上文,也更顯荷葉羅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時也虛寫了荷塘中花葉繁茂,人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之景,并引出下句:“聞歌始覺有人來?!边@一句描寫細膩入微,仿佛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始覺”與上句“看不見”呼應(yīng),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蓮花過人頭”的意境?!奥劯琛币才c“亂”字呼應(yīng),悠揚動聽的歌聲表現(xiàn)出她們活潑開朗的天性,同時也為整個采蓮的場景添上了動人的一筆。

這首詩句與句聯(lián)系緊密,意蘊深遠,精雕細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王昌齡故事:

話說唐代出了個“七絕圣手”王昌齡,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他于開元十五年中了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調(diào)汜水尉,后因故遭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為江寧縣丞,人稱“王江寧”,天寶七年又貶為龍標尉,人稱“王龍標”。他的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人稱“詩家夫子王江寧”。王昌齡看到當時社會如此黑暗,到處是貪官,那受苦的農(nóng)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覺得自己很沒用,只能寫詩發(fā)發(fā)牢騷。

他在邊塞從軍的時候,騎馬巡邊,滿目蒼涼,心中煩悶,就信馬由韁,走了不知多久,離開唐軍駐地已經(jīng)十分遙遠,他正要回轉(zhuǎn)馬頭,忽然看見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唐軍戍卒孤獨地走上了望臺。從青海湖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王昌齡猜想,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王昌齡素知此地已無唐軍,《軍事報》上說前段時間有一隊唐軍在此地全軍覆沒,唐軍就放棄了此地,現(xiàn)在卻有唐兵守著,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個究竟。卻見戍卒走上高臺,坐下了。此時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題為“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guān)山月》。只聽得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五昌齡想到,這笛聲就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zhàn)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xiāng)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齡思緒紛亂,走上前去,卻見此兵甲胄破了一個小洞,便問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見到軍官問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單手行禮,答道:“我叫閭丘曉?!?/p>

原來閭丘曉是個武林高手,所屬唐軍曾與數(shù)倍于己的敵軍遭遇,經(jīng)過激戰(zhàn)之后,全殲敵軍,但全隊唐軍也只剩下他一個了,他殺光敵軍后自己也體力不支,昏倒在地,醒來后想起自己的任務(wù),就堅守著崗位。王昌齡問道:“你怎么能在亂軍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門神功,我靠它消滅了敵人?!薄敖探涛野?!我把你帶回我軍駐地!”于是王昌齡與閭丘曉回到了大部隊的駐地,然后秘密從閭丘曉那里學了一門名為“七絕掌”的神功。為了表示感謝,王昌齡就替閭丘曉寫了七首《從軍行》,每一首詩都內(nèi)含一式七絕掌法。其中的《青海長云暗雪山》還高度贊揚了極度困苦的閭丘曉無怨無悔、在國家邊境進行正義戰(zhàn)爭的豪情壯志。此詩傳到朝廷,閭丘曉很快就升官調(diào)到別處做了刺史。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在王昌齡半夜騎馬回家的途中,突然從路邊跳出一個人來,嚷道:“王某某,你還認得我嗎?”王昌齡定睛一看,是師父閭丘曉。王昌齡有君子風范,抱拳說道:“原來是師父,不知在此攔路所為何事?”“朝廷聽說你總是發(fā)牢騷,叫我來警告你一下?!蓖醪g冷冷一笑,說:“好啊,你就試試看!”閭丘曉運功發(fā)掌,但王昌齡更快,先一步將閭丘曉的人頭掃落。王昌齡心想:我現(xiàn)在這個樣子不免總是被人暗殺,不如借用一下師父的臉皮好了!于是動手將閭丘曉的臉皮剝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臉上,將閭丘曉的尸體埋了,到閭家去冒充閭丘曉,對外宣稱已經(jīng)殺死了王昌齡。

作者資料: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采蓮曲篇十一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袂一作:袖)

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若耶溪旁,三三兩兩的采蓮女正在采蓮子;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xiàn)一片光明。只見那高高舉起的香袖在空中飄蕩。那岸上是誰家公子在游蕩?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采蓮曲:屬樂府清商曲辭。起于梁武帝蕭衍父子,后人多擬之。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袂:衣袖。全詩校:“一作袖?!庇我崩桑撼鲇螌返那嗄昴凶?。紫騮:毛色棗紅的良馬。踟躕:徘徊。

通過描寫精心裝扮的采蓮少女們在陽光明的的春日里快樂嬉戲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們映采蓮少女的愛慕。來表達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間微妙萌動的愛情。以及詩人映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映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發(fā)出的愁思。

首聯(lián)閑說溪邊采蓮花的女孩,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或閑和風細雨,或閑嬌喘微微。荷葉田田,芙蓉朵朵,與春風滿面的姑娘的粉頰交相輝映,正如王昌齡《采蓮曲》中所道“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备糁徎?,似有似無的朦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氣息?!靶Ω艉苫ā睂⒉缮徟w手撥荷花愉快交談的神態(tài)細膩的表現(xiàn)出來,生動形象。

頷聯(lián)閑說溫和的陽光,濃抹的新妝,清澈的流水,風飄香袖的嫵的,勾勒出一幅清新明麗的采蓮圖,節(jié)奏輕快,活潑自然。采蓮女不知閑在揮手還閑在故意擺弄,將香袖高舉,河面倒映著采蓮女精心準備的新妝,最閑那一低頭的閑花照水,露出她嬌羞的神態(tài),靦腆不勝涼風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鏡,畫面交相映”,人花難辨。這兩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讓人感受所一股勃勃生機,領(lǐng)略所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頸聯(lián)兩句寫歡聲笑語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我們可以想象出此時的采蓮女面映岸邊的游冶郎會有多么的嬌羞,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筆下的嬌羞之態(tài)并未點明,只閑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聯(lián)想所的,有著明麗可人的浪漫情調(diào),自有一種清新脫俗。詩人將她們置于青翠欲逝的荷葉叢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來襯托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寫羅敷的手法,從而更加委婉傳神。

最后尾聯(lián)則閑說詩人騎著紫騮,馬兒嘶鳴著,驚花,花落,空見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愴斷腸。這里充斥著詩人映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及映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志難伸而發(fā)出的愁思,這與他平素灑脫自信、率真不羈、清新飄逸的風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種細膩溫婉的筆觸,引人遐思?!磅剀X空斷腸”,似閑斷腸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獨酌》中一身孤傲與月為伴,與影為伴,還閑免不了蒼茫寂寥、清絕孤獨之感,一向大氣豪邁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李白詩將吳越采蓮女的嬌艷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xiàn),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采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艷、活潑、大方的采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一氣呵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tài)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采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采蓮曲篇十二

六一兒童節(jié),正是家鄉(xiāng)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

小時候,我無論對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賞。媽媽總是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桂花,那是水仙花……但我除了記些名字外,并不喜歡。我喜歡的是荷花。荷梗的頂端是綠色的葉子,綠得那么新鮮,一張張圓形的'綠葉均勻地鋪在水面上,有時像一把把小扇子。透過荷葉的空隙,只見一根根帶著刺兒的荷梗在水中亭亭玉立。

故鄉(xiāng)靠海,六月是臺風的季節(jié)。荷花一開,母親就開始擔憂:“可別來臺風??!“母親每天都要在湖邊走一回,嘴里念著:“只要不來臺風,我就可以收幾筐。煲一鍋蓮藕湯分給鄉(xiāng)民?!?/p>

看,荷池中長滿了綠油油的荷葉,可見兒一片片挨挨擠擠的,好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真像一片荷花林!微風習習,水面上泛起微波,荷葉和荷花也輕輕的搖曳起來,好像在翩翩起舞,引來了幾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飛來飛去,這真是一幅高雅素潔的“荷花林”畫。

采蓮子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則母親問:“媽,怎么還不采蓮子呢?”母親說:“還早呢,蓮子還沒長齊?!笨墒悄赣H一看天上烏云密布,就知道要來臺風了,趕緊叫大家提前采蓮子,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把蓮盤采下,把蓮子推出來。

采蓮子以后,曬上幾天太陽,收在袋子里,可以做煲湯材料。

我念幼兒園的時候,全家到了東莞。東莞有一處湖,湖里長滿了蓮花。我經(jīng)常到那欣賞荷花。

“接天蓮葉無窮碧,印日荷花別樣紅?!边@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泳荷佳句。我喜歡這句子,更喜歡荷花。

采蓮曲篇十三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采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子勞動生活情態(tài),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描寫采蓮生活的詩歌很早就出現(xiàn)了,漢樂府中就有《采蓮曲》《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南北朝出現(xiàn)了不少寫采蓮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頭?!钡搅颂拼?,寫采蓮更是成為一種時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齡、戎昱、崔國輔、皇甫松等都寫過這類詩歌。白居易的《采蓮曲》寫得尤為細膩動人。

白居易這首詩寫采蓮少女的初戀情態(tài),喜悅而嬌羞,如聞紙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兩句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而傳神,如靈珠一顆,使整個作品熠熠生輝。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悠然劃出,畫面充滿了動感?!傲馊~縈波荷飐風”,在碧水蕩漾一望無際的水面上,菱葉荷葉一片碧綠,陣陣清風吹來,水波浮動,綠葉隨風搖擺,菱葉在綠波蕩漾的湖面上飄飄蕩蕩,荷花在風中搖曳生姿。正因為綠葉的搖動,才讓人們看到了“荷葉深處小船通”。荷花深處,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廣闊,而“小船通”,則告訴讀者有人有活動。這就像一組電影長鏡頭,先見一片風光,然后將人物活動呈現(xiàn)在其中,給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處小船通”而來,由寫景轉(zhuǎn)為寫景中之人。荷花深處,遮天蔽日,涼風習習,是水鄉(xiāng)少男少女在勞動之余私下相會的極佳場所。這里并沒有說明他們是故意尋找還是無意撞見,也許是兼而有之吧。詩歌僅以欲語而止、搔頭落水兩個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就活靈活現(xiàn)刻畫出一個癡情、嬌羞、可愛的少女形象。戀人相遇,互訴衷腸,何止千言萬語,而此時此地,這個嬌羞的少女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惟有低頭含笑而已;而且情貫一心,甚至不小心將碧玉搔頭落入水中,這些都是初戀少女在羞怯、微帶緊張的狀態(tài)上才會有的情態(tài),被詩人細心地捕捉住并傳神地再現(xiàn)出來。

《采蓮曲》為民歌體裁,但是白居易沒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中,既寫景,又寫人,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層層深入,活靈活現(xiàn)。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tài),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jié)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猶如一卷望不盡的畫面,使人百讀不厭。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采蓮曲篇十四

作詞:呂國秀,小敏作曲:趙季平。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

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

頭上的烏云。

心中的憂傷。

全都灑落。

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

頭上的烏云。

心中的憂傷。

全都灑落。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

采蓮曲篇十五

【內(nèi)容】。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zhuǎn)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tài)。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lián)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jīng)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xiàn)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xiāng)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yǎng)出勤勞的品質(zhì)。聯(lián)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勞??!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shù)語,涵蓋萬千。

(宛新彬)。

采蓮曲篇十六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羅裙:絲綢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烊肷彸刂胁灰娏僳櫽?,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此詩雖然寫美麗自然的采蓮少女,卻始終沒有讓她們在詩中明顯出現(xiàn),而是巧妙地將她們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田田荷塘,荷花盛開,聞歌卻不見人,不禁讓人心馳神往。全詩別具一格,悠然不盡。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

1.結(jié)合詩句,概括采蓮女的形象特點。(3分)。

2.從修辭角度,賞析“芙蓉向臉兩邊開”一句的妙處。

二、

1.談?wù)勀銓η皟删湓姷睦斫猓?/p>

2.三、四句寫出了佇立凝望著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感覺,請你談?wù)勥@種感覺:

3.③請談?wù)勥@首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

三、

1.王昌齡的《采蓮曲》中寫出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采蓮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景是:

2.這首詩刻畫的是怎樣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畫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詩中的“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一、

1.從“采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2.用襯托的手法,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描繪出一群采蓮女撥開滿池荷花劃船前行的情景。

二、

1.答:詩人巧妙地將采蓮女與周圍的環(huán)境組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荷葉像羅裙,羅裙似荷葉,一樣綠來一樣美;少女的臉龐似荷花,荷花的嬌艷又映襯著少女的臉龐,一樣的紅來一樣的艷。

2.答:是一種人花難辨的朦朧飄渺之境,令人情飛思動,禁不住會問:“花耶?人耶?”又禁不住會自答道:“花也,人也?!被匚恫槐M,品咂不盡,余韻無窮。

3.答:如果說可以把這首詩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蓮圖》的`話,那么畫面的中心自然應(yīng)該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也沒有讓采蓮女們在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將她們“隱”在了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與荷花,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全詩洋溢著浮動著一種飄渺朦朧的美。

三、

1.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2.【答】刻畫的是美麗、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麗來襯托采蓮少女的活潑美麗,使少女的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意味。

3.【答】“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

采蓮曲篇十七

原文: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tài)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飛梭,畫面充滿了動感。后兩句轉(zhuǎn)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說話卻又怕人笑話而止住,羞澀得在那里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jié)精心刻畫,一個大膽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親的年代,小姑娘有這個膽是不容易的.,過去的三從四德和封建禮法約束人,是現(xiàn)在我們不可想像的.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tài),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jié)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采蓮曲篇十八

原文:

菱葉縈波荷s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翻譯:

菱葉在水面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闭f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笆加X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借助動詞,展現(xiàn)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