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大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8:40:11 頁碼:9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大全9篇)
2023-11-12 18:40:11    小編:ZTFB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目標和計劃??偨Y應該注重結合實踐,結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接下來是一些明星、名人的成功經(jīng)驗總結,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借鑒。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一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fā)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傳說,有一年魯班理解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筑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緊。

魯班的徒弟們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僅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們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里十分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

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能夠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當能夠鋸斷大樹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忙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fā)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fā):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二

翻開竺可楨日記后頁的通訊錄,可見其朋友圈之精彩,似乎所有現(xiàn)代史上的知名人物都與他有著往來。胡適、趙元任是與他同期的“庚款生”,陳寅恪是他的同學,還有中國科學社中的同人任鴻雋、楊杏佛等,每一個名字叫出來都響當當,或是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先驅,或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奠基人。

說起來,似乎那是個談笑皆鴻儒的時代,我們或許能從竺可楨及其所代表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代科學家身上,找到一些當時學人的共性及背后時代的特點。

§中西合璧的一代。

“他是最早一代受過嚴格科學訓練,進而以科學的眼光來生活、來看世界、看社會的中國人。”這是王作躍對竺可楨的評價,對于竺可楨代表的第一代科學家,他認為他們是具有很扎實的國學基礎,又接受了嚴格的現(xiàn)代科學訓練的一批人?!爸暗娜丝赡車鴮W基礎很好,但是沒有嚴格的科學訓練,后來的人現(xiàn)代科學訓練很好,但說實話國學基礎已經(jīng)很難跟這批人比了。”

談到第一代科學家的共性,在他們身上西方自然科學和東方傳統(tǒng)文化做到了最強聯(lián)合,是所有學者都感悟最深的。竺可楨的國學功底深厚,能從古書、俗諺中找到證據(jù)與自己的氣象專業(yè)結合,為眾多學人津津樂道,1926年發(fā)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一文,獲得學者徐炳昶“歡喜贊嘆,感未曾有”的評價,“以為必須如此才能配得上說是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這樣短短的一篇嚴謹?shù)奈淖钟〕?,很多浮煙漲墨的考古著作全可以抹去了!”他80多歲時完成的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更是集其研究之大成。

這樣一批學人在國學和西學上實現(xiàn)了“1加1大于2”,對于他們的出現(xiàn)原因,散木給出的答案很直接:他們站在中國歷史和中國科學發(fā)展的轉折點。

這一觀點與樊洪業(yè)的想法遙相印證:19世紀20世紀之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大的轉折期——當時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清王朝不得不把維新變法里的主張以新政運動的名義推出來。

新政運動總的來說并不成功,但是在教育制度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興學堂,廢科舉,出現(xiàn)了留學大潮?!芭d學堂”打破了中國以往的教育模式,移植了日本的學制、教材,聘請了日本、西洋方面的教習,學的是現(xiàn)代的數(shù)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jīng)法。而在此之前,中國推行的還是科舉制度,學的是儒學經(jīng)典,講究的是倫理綱常,學堂除了教會辦的,就是洋務運動中推出的幾個,主要用于培養(yǎng)軍工、外語人才,中國自己的學堂非常少。

“原來是想學堂跟科舉制度并行前進,逐步廢掉科舉興辦學堂,到后來看人才培養(yǎng)實在太慢了,1905年就索性把科舉制廢除了。”樊洪業(yè)認為廢除科舉制度,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給予多高的評價都不過分,現(xiàn)在人們對其意義還遠遠不夠看重:“通過廢科舉,整個教育制度改變了,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就跟著改變了,中國人的腦子里原來都是‘詩云子曰’那一套,一下子變成要學數(shù)理化才有出路,畢竟倫理綱常對抗不了洋槍大炮?!?/p>

竺可楨生于1890年,義和團起義時大約10歲,廢科舉那年15歲,在此之前,他已在故鄉(xiāng)紹興讀了新式學堂。后來到上海求學,讀的是復旦公學與澄衷學堂,先后與陳寅恪、胡適同學,這幾位都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領軍人物;再后來到唐山路礦學堂讀書,同學里有錢崇澍,是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1910年,剛滿20歲的竺可楨參加了庚款留學的考試,成為第二批庚款生?!扒迥└盍魧W生以理工科為主,是當時留學大潮中造就的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杰出代表。當然也不止他們,譬如地學方面還有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是歐洲留學的代表,對中國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功勞也非常大。但總的來說,他們和竺可楨都屬于一個時期?!狈闃I(yè)說,他們身處學制改革時期,在年輕學習的階段趕上了這個潮流,與比他們年長的學人相比,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大不一樣。

踏上美國國土的竺可楨,在大洋彼岸前后呆了8年,受到比較系統(tǒng)的西方教育。而且他與其他赴美留學生趕上了一個好時機——20世紀初年美國引進德國學制,改革了美國的大學,此舉使得美國大學開始走向世界前列,竺可楨等留學生選擇的一些大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竺可楨到美國后先到伊利諾伊大學攻讀農(nóng)業(yè),因為發(fā)現(xiàn)所學的東西與國內(nèi)實情不同,所以轉到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攻讀新興的氣象學,這兩所學校都是美國名校。

“關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中有一句話叫積累優(yōu)勢,每一個臺階都處在優(yōu)勢上,就造就了諾貝爾精英。就中國第一代科學家而言,他們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個情況。”樊洪業(yè)總結了一下:“首先,這批人底子打得好,其知識結構又走在國人的最前面。他們出去后,學到的內(nèi)容比如地學在科學最前沿,又適逢美國大學改革,很多的導師都是世界大師的水平。當他們學到西方的研究理論和科學方法后,結合自身的國學底子,再來研究中國的科學、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都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其中的翹楚自然就成為大師了。”

在散木看來,第一代科學家是弄潮頭的那撥人,這批人中很少有人受到后來人們所認識到的某種“過度化”、“極端化”的“文明污染”,對他們來說,沒有經(jīng)歷過科學主義、激進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平面化等過程,西方的科學知識是簇新的,但是他們完全沒有被貌似“先進”的東西左右,而是取其長處,因地制宜。“盡管當時的科學尚未展現(xiàn)出其負面性,但竺可楨等人已經(jīng)非常重視科學和人文的結合,避免彼此的負面,這個非常罕見?!闭缤踝鬈S所說,第一代科學家都不是死讀書的人,這源于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還有他們強烈責任感驅使下一顆學以致用的心。

“第一代科學家的知識范圍也非常廣,博學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樊洪業(yè)說:“竺可楨那一代的學人出去學習的時候處處都感到新鮮,什么都愿意看,他和胡適看書都看得非常廣,從專業(yè)性書籍到醫(yī)學、文藝、政論無一不包。而且他們沒有陷在學校的課本里,經(jīng)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文化交流活動,跟各國人打交道,廣泛地吸取國外的東西?!?/p>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三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一位創(chuàng)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后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后來辭職回鄉(xiāng),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后出現(xiàn)了三種關于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著的盤子。

渾天說主張?zhí)焓菧唸A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jù)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制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fā)明是制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fā)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鐘,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fā)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fā)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恒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四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diào)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雖然是杰出的數(shù)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shù)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

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日戰(zhàn)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fā)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shù)學機械化和中國數(shù)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shù)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五

曾老有一次去美國參加學術活動的時候,接到50年前在美國讀書時一位教師的邀請。

見到90多歲的老教授后,曾老驚喜萬分,但他還是不能確定老教授是否真的`還記得自我?!霸鯓硬挥浀媚隳啬憔褪悄莻€晚上從來不睡覺的中國學生嘛!”原先,曾老在美國讀書時的用功和勤奮在當時是全校最出名的,“當時你的勤奮在學校里無人不知!”老教授慈祥地回憶道。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六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zhàn)時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yōu)。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七

鄧稼先(1924—1986)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安徽人,后來在北京大學當物理老師,1948年10月,鄧稼先去美國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并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是安徽人,在同一個中學上學,從小兩人在一起彈玻璃球、打墻球、比賽爬樹,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耙恍恰眲t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chuàng)建的輝煌偉業(y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xiàn)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chuàng)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的偉業(yè),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chǎn)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鄧稼先等科學家研究的原子彈和氫彈就是非常厲害的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

光輻射,又稱熱輻射。核武器在爆炸時,可產(chǎn)生幾億攝氏度甚至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溫,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輻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膚,皮膚就會立即變成焦黃或黑色,并致使人體死亡。

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通過介質(zhì)震動傳播能量。核爆炸沖擊波與普通炸藥的震動波性質(zhì)相同。一枚當量為100萬噸tnt的核彈在爆炸時會即刻摧毀5.6公里范圍內(nèi)的全部建筑。沖擊波直接作用于人體可造成各種直接沖擊傷。

早期核輻射,又稱貫穿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幾秒內(nèi)放出來的y輻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種殺傷破壞因素。人體在早期受到核輻射影響時,易出現(xiàn)休克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diào),造成器官損傷、內(nèi)臟組織損傷和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退化等癥狀。

瞬間電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時,可使空氣發(fā)生電離,產(chǎn)生巨大的電磁場,電壓為幾百千伏。瞬間電磁波可破壞各種武器裝備的電子設備,殺傷人員。

放射性沾染,這是核爆炸所產(chǎn)生的放射性物質(zhì)對地面、空氣、人員和武器裝備等各種物體的污染,主要釋放粒子的y輻射。這些放射性裂變的小微粒懸浮在空氣中,造成地面、人員和物體表面沾染,可引發(fā)人體引起造血障礙、眼睛白內(nèi)障、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兒畸變等癥狀。

既然核武器有這么多的危害,為什么我們國家還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發(fā)表的聲明:中國發(fā)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fā)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御,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zhàn)爭,消滅核武器。此后,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戰(zhàn)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八

今天是葉企孫先生以及中國早期大學建立過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這里寫到的所有的科學家都早已乘鶴西去,老多還在嘮叨他們的故事,就是希望,現(xiàn)在的我們能接過他們留下的科學精神的接力棒,讓科學精神在我們手里繼續(xù)傳遞下去。中國要更加強大,中國人要更加文明,就像當年葉企孫先生含淚對王淦昌先生講的:“一個國家與一個人一樣,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我們的國家不遭到外國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學!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彼詻]有其他路可走,只有科學之路。

科學精神的接力棒不是背誦前人的名言,而是憑著我們的好奇心,站在前輩思考的肩膀上,用我們自己的思考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的一次次進步。就像葉企孫先生的學生們,他們不是背誦恩師的教誨,而是接過恩師手中科學精神的接力棒繼續(xù)前行,成為中國各個科學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兩彈一星的元勛。

葉企孫這次重回清華園是受梅貽琦(1898-1962)的邀請。梅貽琦是天津人,比葉企孫大9歲,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1914年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yè)以后回到北京,1916年在清華任物理學教授,1931年任校長一直到1948年,后來他在臺灣創(chuàng)辦新竹清華,直到1962年去世,梅貽琦是一位典型的謙謙君子,他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啟蒙者與奠基人,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他在清華當教授時,正是葉企孫再次考取清華,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梅貽琦就成了他的數(shù)學和物理老師,這兩門課又是葉企孫最喜歡的。梅貽琦十分喜歡葉企孫的認真和勤奮好學,而葉企孫也對恩師的謙謙君子風度和深厚的學問非常敬佩,師生之間的友誼從此開始。

1925年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已經(jīng)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此時梅貽琦開始醞釀清華改制的事情,他要把清華辦成一所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大學,這樣就必須把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的物理科、化學科等改為和西方大學一樣的物理系、化學系。要想辦一所牛叉的大學,首先要有牛叉的教授,在為將來的物理系招聘人才時,梅貽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多年前的學生,那個能認真地從《九章算術》的“商功”里挑出“一語之誤”的毛病的葉企孫。葉企孫接到梅貽琦的邀請,恩師邀請自己,而且又是回到母校,葉企孫哪里能推辭,而且他不但自己去了清華,還把東南大學的兩個高徒趙忠堯、施汝為(他們兩位都是中國現(xiàn)代物理學的大師和奠基人)也一起帶到了清華。于是在1925年8月,小荷才露尖尖角,葉企孫再一次走進離別了7年的清華園,從此開始了他當老師的一生。他就像一個貪玩的孩子王,帶著一群群和他一樣貪玩的孩子們,用自己心中的好奇、智慧,以及他優(yōu)美的品格,開始了中國的讀書人從未玩過的游戲——物理科學。

葉企孫不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卻可以把各種精密的物理學實驗玩得非常牛,從外表上看葉企孫不茍言笑,說話還有點口吃,他卻是一個具有優(yōu)美品格的,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是心靈手巧、說話還帶點口吃的葉老師,能教出啥樣兒的學生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簡短篇九

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貒?,他在浙江大學執(zhí)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帝國大學又發(fā)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