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精選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11:01:02 頁碼:10
精選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匯總12篇)
2023-11-13 11:01:02    小編:ZTFB

發(fā)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本大計,離開了發(fā)展,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在寫總結時要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清晰地陳述觀點和結論。感謝小編為我們搜集了這些總結范文,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總結的重要性和方法。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一

一下是小編整理的幾則。

數學。

學習。

吧!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少。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開?!叭恕弊中蔚慕嵌仁?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結的“八卦”形網,是既復雜又美麗的八角形幾何圖案,人們即使用直尺和圓規(guī)也很難畫出像蜘蛛那樣勻稱的圖案。

冬天,貓睡覺時總是把身體抱成一個球形,這其間也有數學,因為球形使身體的表面積最小,從而散發(fā)的熱量也最少。

真正的數學“天才”是珊瑚蟲。珊瑚蟲在自己的身上記下“日歷”,它們每年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出365條斑紋,顯然是一天“畫”一條。奇怪的是,古生物學業(yè)家發(fā)現3億5千萬年前的珊瑚蟲每年“畫”出400幅“水彩畫”。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當時地球一天僅21.9小時,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于是他就去問他的當數學老師的媽媽:“0-9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了,媽媽對嗎?”

媽媽搖搖頭,說:“阿拉伯數字實際是印度人發(fā)明的。大約在1520xx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經用一種特殊的字來表示數目,這些字有10個,只要一筆兩筆就可以寫成。后來,由于各國之間的接觸,這些數字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覺得它們很簡單,于是在自己的國家開始廣泛使用并且把他傳到全歐洲。就這樣,它們慢慢地就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數字。因為阿拉伯人在傳播這種數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們也就習慣了稱這種數字為‘阿拉伯數字’?!?/p>

小明高興地說:“原來是這樣。媽媽,這可不可以叫做‘將錯就錯’呢?”小明和媽媽都笑了。

數學學校舉行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聰聰第一個舉手。聰聰清了清嗓子,開始朗誦道:“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準?!?/p>

聰聰剛剛說完,小狗佳佳興起手,說:“我的兒歌和聰聰的很相似?!贝笙罄蠋熣f:“好!那我們聽聽你的兒歌。”佳佳大方地走上臺,朗誦道:“退位減法并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個一。十位數字怎么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為他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他們的兒歌主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所以,我們覺得他們兩個人都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老師的意見,高興的鼓掌祝賀他們倆。

雅各布·伯努利是歐洲著名的數學家,他于1654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

從13歲開始,雅各布悄悄地寫起了日記,他把自己在學習中所取得的收獲及遇到的難題,統統記了下來。翻開他的日記,有閱。

讀書。

報雜志的體會,有與別人討論數學問題時得到的啟發(fā),有解決數學難題突發(fā)的奇想……日記成了雅各布學習數學的問題集,解決問題的思路集、辦法集,研究數學問題的收獲集、成果集。

雅各布對數學的執(zhí)著追求,終于使他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他33歲就成為巴塞爾大學數學教授。

小熊不喜歡學習,。一天,它忽然覺得做生意挺有意思,于是在學校旁邊開了一個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學,它們商量好,要整整這個不愛上學的懶家伙。

它們來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么賣呀?”小猴問。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說。

小猴又說:“如果我從兩筐拿5公斤,就要付你12元,對嗎?”

小熊點點頭。

“那我全買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是不是?”小猴說。

“正是,正是?!毙⌒苤v。

于是小猴買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錢,和小兔高興地走了。

到了晚上,小熊結賬,怎么算怎么虧本。它想,除了小猴,沒有其他人來買過東西呀。第二天,小兔來找小熊,小熊把情況和小兔說了。小兔笑著說:“這都是因為你學習不好,我們來教訓你一下?!闭f完,就把少給的錢補給了小熊。

小熊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后,小熊每天上課都認真。它們三個成了好朋友。

時間。

王國的全體國民剛剛舉行完一次數學考試,時間博士邀請數學王國的對對博士來做閱卷指導。對對博士高興地拿起一份試卷,可是他越看越生氣,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在檢查試卷的時候,發(fā)現所有人的試題都做錯了,例如:

7+6=1;6+6=0;3-7=8。

對對博士把問題反映給時間博士,時間博士看著試卷,笑著對他說:“博士,他們做的并沒有錯誤。因為在時間王國中晚上12點就是0點,所以6=6=0;7點鐘再過6小時是13點,也就是1點,即7+6=1;3-7就是表示3點鐘前7個小時是8點鐘”

對對博士一拍腦袋,說:“對呀!哎,看來我這個博士還得繼續(xù)學習啊?!?/p>

事故講完了,小朋友們,你認識鐘表嗎?你會計算時間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比如說:買菜、賣菜、算多少錢……。

下面就是一個小故事,是一個數字之間的故事。

有一天,數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最小的一位說起話來了。

0弟弟說:“我們大家伙兒,一起拍幾張合影吧,你們覺得怎么樣?”

0的兄弟姐妹們一口齊聲的說:“好啊?!?/p>

8哥哥說:“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錯,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應照相機和膠卷,好吧?”

老4說話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煩了一點,到不如用我的數碼照相機,就這么定了吧?!?/p>

于是,它們變忙了起來,終于+號幫它們拍好了,就立刻把數碼照相機送往沖印店,沖是沖好了,電腦姐姐身手想它們要錢,可它們到底誰付錢呢?它們一個個呆呆的望著對方,這是電腦姐姐說:“一共5元錢,你們一共十一個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錢?”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二

此刻人買狗,有些是為了看家防盜,有些是為了上山打獵,有些是為了偵查破案,有些是為了觀賞消遣。古代人也會為了各種目的買狗。下方是中國古代數學書《九章算術》里一道關于買狗的應用題:

今有共買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適足。問人數、犬價各幾何?

題目的大意是說,此刻有幾個人合買一條狗,每人出5文,還差90文;每人出50文,剛好夠了。問有多少人,狗的價錢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錢數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剛好補足了原先短缺的錢數90文,所以人數是90÷45=2,狗的價錢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兩個人,買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術》里還有一些類似的問題,幾個人合買一件東西,拿出來的錢有時候多了(盈),有時候不夠(不足),有時候剛好(適足)。這種算術題型很常見,至今還叫做“盈虧問題”或“盈不足問題”,保留了《九章算術》的傳統。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三

假設你在參加一個由50人組成的婚禮,有人或許會問:“我想知道這里兩個人的生日一樣的概率是多少?此處的。一樣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時間完全相同?!?/p>

也許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概率非常小,他們可能會設法進行計算,猜想這個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確答案是,大約有兩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參加這個婚禮。如果這群人的生日均勻地分布在日歷的任何時候,兩個人擁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換句話說就是,你必須參加30場這種規(guī)模的聚會,才能發(fā)現一場沒有賓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會。

人們對此感到吃驚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兩個特定的人擁有相同的出生時間和任意兩個人擁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問題感到困惑不解。兩個特定的人擁有相同出生時間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卮疬@個問題的關鍵是該群體的大小。隨著人數增加,兩個人擁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會更高。因此在10人一組的團隊中,兩個人擁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約是12%。在50人的聚會中,這個概率大約是97%。然而,只有人數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時,你才能確定這個群體中一定有兩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其實數學是非常有趣的,大家一定要開心學數學!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四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guī)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fā)現了“0”這個符號。

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五

祖沖之(公元429-500),字文遠,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代南朝杰出的科學家,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萊源縣),因戰(zhàn)亂,他的祖先遷居江南。公元429年,祖沖之誕生在南方宋朝一個士大夫的家庭。這家有幾代研究歷法,祖父掌管土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學技術,所以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家傳的科學知識,他少年時代就開始鉆研古代的經典。思想機敏。勇于創(chuàng)新,勤奮地學習,對各種事物敢于大膽設想,勇于創(chuàng)新,并且勤于實踐。他搜集和閱讀了大量有關天文、數學等方面的書籍與文獻資料,并經常進行精密的測量和仔細的推算。就象自己說的那樣;“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軍籌策”。由于他既崇尚抽象的理論,又注重理論的應用,突破了天命論、神秘主義的桎梏,敢于實踐,勇于改革,因此在當時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高度發(fā)達的物質財富的基礎上,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科學成果,特別是天文歷法和數學方面的成就更為突出。

我國古代曾經長期采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作為歷法來計算陰歷。祖沖之經過仔細推算和研究,發(fā)現這種歷法雖然可以使兩種(陰歷和陽歷)天數大致相符,但還不夠精確,過了二百年就會相差一天。因此,他決心打破傳統觀念改革閏法??偨Y了前人經驗,經反復實驗,科學計算,改為第三百九十一年中有一百四十四個閏年。這樣就相當精確了。他在一文歷法中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在歷法計算中第一次應用了歲差,即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五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點的現象。他算出了歲差為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后退一度(一度等于60分),并在他的《大明歷》中加以應用。雖然尚不夠準確,但這在天文學史上卻是一個空前的創(chuàng)舉。為了使歷法更精確,他還算出交點月,即月亮連續(xù)兩次經過黃白交點所需的時間是27。21223日,這與現代測得的21。21222日極相近似。這為準確地算日食月食婦生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上述基礎上,他制成了當時最科學的歷法——《大明歷》。那時他才三十三歲,公元462年,他把《大明歷》交給朝廷,請求予以頒行。但遭到以貴族官僚戴法興為首的堅決反對。戴法興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物,又稍稍懂一點歷史,但思想非常保守,戴硬說太陽轉動一周(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有快有慢,沒有規(guī)律。祖沖之反駁說:“太陽的轉動是有一瞇規(guī)律的,這是有事實根據的”。戴又說:“日月星辰的快慢變化,凡人是測算不出的”。祖沖之說“這些變化并不神秘,只要人們進行精密的觀測和細致的推算,是完全可以算出來的。事實上人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把戴批駁得啞口無言,祖沖之終于擊敗了保守勢力,取取得最后勝利,然而直到他死后十年在他兒子祖恒再三推薦下,新歷法才在公元510年被正式采用。

祖沖之在數學研究方面,特別是在圓周率的研究上,做出了在數學史具有深遠影響的巨磊貢獻。古代最早求得的圓周率是“3”,西漢末年劉又得到3.1547的圓周率值。東漢的張衡算出3.1622的值,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chuàng)造了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方法,得出3.141024的值。祖沖之地吸收了其中一些有的東西,又不為前人結論束縛,經過自己的精密測算,算出圓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并以22/7和355/113作為用分數表示圓周率的疏率和密率。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最精確的圓周率,歐洲人奧托和安托尼茲直到公元1573年,才先后求出這個數值。實際上早在他們一千一百多年前,祖沖之就得到這個數值了,因而,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主張稱名為“祖率”。

祖沖之在推算圓周率時,對九位數的大數目,需要反復進行包括加減乘除與開方等方法的運算五百三十次以上。而且當時他還是用籌碼(小竹棍)來計算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后來,祖沖之把數學上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做“綴術”,內容很豐富,可惜早已失傳了。

除了在天文、歷法和數學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外,在他五十歲那年,曾經仿制成功一輛指南車,這車子不管怎么轉動,車上木人的手總是指著南方。他又看到群眾用人力磨數值非常吃力,于是開動腦筋,反復實驗,制成了水碓磨。同時還制造成功一種“千里船”,經過試驗,日行百余里。此外,他還懂得音樂,注過多種經典。因而祖沖之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杰出而又博學多才的一位科學家。

祖恒是祖沖之的兒子,字景爍,生卒年月已無可考。他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數學家,曾在公元504年、509年和510年三次上書建議采用祖沖之的《大明歷》,終于實現了父親的遺愿。

祖恒的主要工作是修補編輯祖沖之的《綴術》。

祖恒推導球體積公式的方法非常巧妙,其理論依據是這樣一條被他當作“公理”使用的命題:“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其中“冪”是截面積,“勢”是立體的高。把這命題翻譯成現代漢文并寫得詳細一點就是:“界于二平行平面之間的確良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這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命題在國外通常稱為“卡瓦列利原理”或“卡瓦列利定理”??ㄍ吡欣?1598-1647)是意大利米蘭人,伽利略的學生,波倫拿大學教授,為十七世紀意大利數學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這定理是他于1635年在波倫拿出版的名著《連續(xù)不可分幾何》一書中提出的,但卻比祖恒遲了1100多年。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六

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想借上課的時光處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

1+2+3+4+5+6+7+8+9+10=?

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自我也就能夠藉此機會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光,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里。老師看了,很生氣地訓斥高斯。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嚇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fā)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因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這么算出來了。”老師同學聽了以后,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之后的高斯長大后,成為了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七

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發(fā)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與其一邊的長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邊長是1,則對角線的長不是一個有理數)這一不可公度性與畢氏學派“萬物皆為數”(指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這一發(fā)現使該學派領導人惶恐、惱怒,認為這將動搖他們在學術界的統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競遭到沉舟身亡的懲處。

不可通約的本質是什么?長期以來眾說紛壇,得不到正確的解釋,兩個不可通約的比值也一直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數。15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稱之為“無理的數”,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之為“不可名狀”的數。

然而,真理畢竟是淹沒不了的,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人們?yōu)榱思o念希勃索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可敬學者,就把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這便是“無理數”的由來。

同時它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八

今天,我在數學書上看到一道題目:在學校里,同學們排隊伍要一個人排過三秒鐘再排,有32人,一共要排多少秒?然后我就去問剛上四年級的妹妹,妹妹說:這題也太簡單了吧,就連一年級的小孩子都知道,肯定是96秒。我大叫一聲:錯。先排第一個人,過了3秒鐘后排了一個人,過了3秒鐘后又排了第二個人……一直過了93秒,就排了32人,所以只用了93秒。妹妹說:我上當了。媽媽在一旁聽到我在給妹妹考數學題,就說:其實在生活中還有好多這樣的問題,比如排隊、爬樓梯、排桌子,然后媽媽考了我一道題目:小明排一個桌子要12秒,排了19個桌子,一共用了多少秒?我說12×18=216秒,媽媽聽到我的答案是對的,就夸獎我說,思路很清晰,很會思考。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無論是在玩,工作上……都會有數學,只要你留心觀察,多動腦筋,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九

一天,一個理發(fā)師掛出了一塊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發(fā)的人都由我給他們理發(fā),我也只給這些人理發(fā)。”于是有人問他:“您的頭發(fā)由誰理呢?”理發(fā)師頓時啞口無言。因為如果他給自己理發(fā),那么他就屬于自己給自己理發(fā)的那一類。但是,招牌上說明他不給這類理發(fā),因此他不能自己理發(fā)。如果由另外一個人給他理發(fā),他就是不給自己理發(fā)的人,而招牌上說明他要給所有不自己理發(fā)的人理發(fā),因此他應該自己理。由此可見,不管做怎樣的推論,理發(fā)師所說的話總是自相矛盾的。這是一個著名的悖論,稱為“羅素悖論”。這是由英國哲學家羅素提出來的,他把關于集合論的一個著名悖論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來。1874年,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創(chuàng)立了集合論,很快滲透到大部分數學分支,成為他們的基礎。到19世紀末,全部數學幾乎都建立在集合論是基礎上了。就在這時,集合論中接連出現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結果,特別是1902年“羅素悖論”的提出,它極為簡單、明確、通俗。于是,數學的基礎被動搖了,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次“數學危機”。此后,為了克服這些悖論,數學家們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產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帶來了數學觀念的變革。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十

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于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采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范例。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十一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明白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必須規(guī)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一樣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fā)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fā)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十分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光,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明白了。

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十分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十分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之后“0”最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又有趣的數學小故事通用篇十二

拋硬幣是做決定時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對當事人雙方都很公平。因為他們認為錢幣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樣,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這種非常受歡迎的想法并不正確。

首先,雖然硬幣落地時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們排除了這種很小的可能性,測試結果也顯示,如果你按常規(guī)方法拋硬幣,即用大拇指輕彈,開始拋時硬幣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時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約是51%。

之所以會發(fā)生上述情況,是因為在用大拇指輕彈的時候,有些時候錢幣不會發(fā)生翻轉,它只會像一個顫抖的飛碟那樣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選出將要拋錢幣的人手上的錢幣在落地后哪面會朝上,你應該先看一看哪一面是朝上的,這樣你猜對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個人是握起錢幣,又把拳頭調了一個個兒,那么,你就應該選擇與開始時相反的一面。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