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大全(優(yōu)秀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0:03:32 頁碼:10
最新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大全(優(yōu)秀10篇)
2023-11-12 10:03:32    小編:LWC

總結是一種思考和回顧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運用科技創(chuàng)新改善醫(yī)療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醫(yī)學界的目標。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一

中秋節(jié)起源于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禮俗。日月這兩大天體,分別為陰陽的代表,日月的正常運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因此古人很重視對日月的祭祀。

殷人已將日月分稱東母與西母,周代依據(jù)日月的時間屬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禮:“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仿)于日月。”

春秋戰(zhàn)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沂南漢畫像石中西王母與東王公分坐在柱狀物上(有說是昆侖山),西王母兩旁跪有搗藥的玉兔。由此可知,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昆侖月精,水之靈府”的說法言之有據(jù),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

皇家壟斷了祭月權。

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為皇家禮制。此后北魏、隋唐以致明清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F(xiàn)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祭月的壇場。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jié)祭祀儀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間缺少了祭月的消息。這可能與古代社會的神權控制有關,在“絕地天通”之后,像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一般百姓自然是無緣祭享的。月亮對于平民來說,是一種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無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華夏文化系統(tǒng)內民間祭月的習俗,在漢魏時期不見著錄,更不用說出現(xiàn)以拜月為中心的節(jié)日。

隋唐以后,隨著天文知識的豐富與時代文化的進步,月亮的神圣色彩明顯消褪。這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占權威。唐朝雖沒有中秋節(jié)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古代傳承下來的有關月神的神話,月宮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被貶謫來的吳剛。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

宋代中秋節(jié)已成為民俗節(jié)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賞月為中心。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員還取消例行的宵禁。

明清之后,社會生活中現(xiàn)實的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中秋成為民眾時間生活中的重要節(jié)點。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二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chǎn)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傳說與楚文化。

七夕節(jié)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詩經(jīng)·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边€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織女星座,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jié)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庇秩纭段骶╇s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p>

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jīng)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丶遥@時,有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shù)弥脑庥龊?,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yǎng)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guī)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亓思??;丶液螅┳訉λ耘f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yǎng)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后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于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牛郎織女的傳說源于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fā)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chǎn)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xiàn)了大量表現(xiàn)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于南陽的有力證據(jù)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jù)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yǎng)蠶業(yè)和絲綢業(yè)。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chǎn)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本统鲎阅详?,名揚天下。

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fā)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yǎng)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jié)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懔《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據(jù)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睋?jù)此可知,南陽位于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中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chǎn)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chǎn)生地區(qū)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

根據(jù)現(xiàn)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于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jié)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fā)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辟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谷,它將天倉中的五谷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后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yǎng)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征。

南陽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qū)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qū)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chǎn)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chǎn)生了許多“?!钡墓适拢骸胺I健?、“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yǎng)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yè)大區(qū),漢代的農業(yè)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xiāng)的《南都賦》有“百谷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長于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于養(yǎng)牛,在落魄生涯中,于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yǎng)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斗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淵源的“?!蔽幕?,從而產(chǎn)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三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jié)從20xx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缎绿茣?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jié)也稱為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也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節(jié)日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四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此刻《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齊,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明白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但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四——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jù)說玉兔跪地搗藥,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于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及兔子乞食。狐貍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闭f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于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之后,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并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云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必須十分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閱讀精選(2):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五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抖Y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chǎn)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觀潮、猜謎、吃月餅。

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傳說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諺語: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jié)氣。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六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之后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簡單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此刻,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磥懋敃r的月餅和此刻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此刻《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閱讀精選(2):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構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之后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構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向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十分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dd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齊,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明白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但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傳說之二dd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dd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閱讀精選(3):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之后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簡單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此刻,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此刻《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十分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齊,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明白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但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主要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于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日美點。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磥懋敃r的月餅和此刻已頗為相近了。

吃鴨子。

吃鴨子我國云南的仫佬族鄉(xiāng)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說從前仫佬人居住的地方,山好水好,四季如春。村村六畜興旺,年年五谷豐登。但是有一年,突然來了“番鬼佬”,到處殺人放火,搶劫奸淫,害得仫佬日夜不寧。村中有個賣糖佬夫婦和兒子三人,決心帶頭反抗。他們想了一個計謀:以游村賣糖來串聯(lián)村民,在八月十五晚上一齊動手殺番鬼佬。果然大部分“番鬼佬”被打死,一部分跳到河里,都變成了鴨子。仫佬人就把鴨子捉回村,殺掉當作慶祝勝利的美餐。從此,仫佬人為了紀念賣糖佬一家三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斗爭。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田螺,能夠明目。據(jù)分析,螺肉營養(yǎng)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么必須要在中秋節(jié)個性熱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個性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吃芋頭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桂花不僅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咽窍喈斁眠h了。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七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起源介紹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起源是什么?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jù)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jié)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八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唐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蹦纤挝膶W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jīng)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jīng)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xiàn)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九

中秋節(jié)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jù)《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yǎng)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jù)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眳亲阅痢秹袅轰洝氛f:“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畡t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資料。

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蓖瑫r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jié)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寓意作文素材篇十

風箏節(jié)起源于唐朝的中國,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jié),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jié)。不過可能是歷經(jīng)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jié)都已經(jīng)不在同一個季節(jié)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jié)加起來的話,節(jié)日的期限幾乎延續(xù)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帮L箏”這個名字,大約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據(jù)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fā)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風箏是怎樣發(fā)明的?有人說是我們的祖先受到風吹斗笠、樹葉的啟發(fā),有人說是受帆或帳篷的啟發(fā),也有人說是受了飛鳥的啟發(fā),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風箏出現(xiàn)在中國,卻是國際風箏界一致的公論。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翟(公元前468-376年)居魯山(今山東濰坊青州西南部一帶)時曾“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箏,別具匠心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后來,墨翟把制造木鷂的方法傳給他的學生公輸班(又稱魯般、魯班),公輸班又加以改進,用竹為材料制成“竹鵲”,能在空中飛三日之久。公輸班還曾“制木鳶以窺宋城”,把風箏用于軍事。早期的風箏還被用于傳遠消息、測量風力等。據(jù)獨異志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臺城,簡女獻計作紙鳶藏詔于中,飛空傳書,以謀援軍,因風箏被敵方射下來而不果。

風箏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大約從唐代開始。公元720xx年,唐玄軍李隆基曾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觀看“八仙過海”風箏的放飛。宋代的宣和風箏譜有多處記載著帝王貴族玩賞風箏的情況。由于造紙述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用紙糊,大大降低了費用,很快傳入民間。此后,隨著國際交往,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fā)明之一。恰如一位外國風箏專家所說的:“中國人民在兩千年前就發(fā)明了風箏,這是舉世公認的。風箏引起人類飛向天空的遐想,導致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飛機的發(fā)明?!睍r代的進步使得風箏的作用也隨著發(fā)生的變化。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經(jīng)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jù)說是用于軍事,許多歷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將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jù)風箏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jīng)記載過,公元559年,齊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丈(大約26米高,今殘臺高12米)高的金風臺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紙鴟以飛”。結果,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箏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但后來又被捕,餓死在獄中。

唐代前的風箏可能多為尺寸比較大的風箏,可以進行載人飛行,成功與否另當別論,只能推測放飛的技術已經(jīng)成熟?!葱绿茣飷倐鳌涤钟洠平ㄖ卸?公元781年),唐將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后“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于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到了唐代中期,進入了繁榮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風箏的功能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于紙業(yè)的發(fā)展,使得風箏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開始使用紙張。風箏走向民間,風箏的類型也多了起來。中唐詩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紙鳶〉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有關全文詳見參閱風箏詩詞欄目)。其他一些詩人也在唐詩中多次寫有詠風箏詩詞。通過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盛唐時期的風箏活動情況。

到了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風箏的熱心倡導者。他除了自已在宮中放飛風箏外,據(jù)說還曾主持編撰了一本,〈宣和風箏譜〉。因有文人的參加,象形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當時,風箏已成為兒童們的普通玩具。小兒競放風箏已成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時由于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使制作風箏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另外還出現(xiàn)了一種專門放風箏的職業(yè)人”趕趁人”。在當時,許多畫家也樂意取放風箏的題材入畫。宋代著名畫家、文學家郭忠恕的畫很受人們的歡迎。

而到了明清時期,風箏的發(fā)展達到了鼎盛。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遠,有不少的文獻資料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明清時期的風箏無論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放飛技藝上都比從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明清風箏的裝飾手法上也較過去豐富。風箏和各種民間工藝開始有機地結合起來。當時的年畫作坊還用木版年畫來印刷風箏紙,民用紙扎藝人所用的裝飾手法和材料也多樣化起來:有貼紙、紙塑浮雕、剪紙、描金銀、加紙花等。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fā)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shù)、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箏上,發(fā)音雄渾,周圍幾里均能聽到。明清時代,許多文學家、畫家還以風箏為題材,吟詩作畫,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畫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時畫了許多風箏畫,并題了許多風箏畫詩,據(jù)后人統(tǒng)計有30多首。在楊家埠和楊柳青年畫中也有以放風箏為題材的。當時,許多文人也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朋友,并認為這是件極風雅的一事。這其中以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鷂北鳶考工志〉對風箏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介紹,據(jù)傳在這部書中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風箏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風箏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和健身休閑娛樂活動開始普及,國內外的風箏比賽促進了風箏這項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家中來。

風箏節(jié)的節(jié)日分布。

濰坊。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截止至20xx年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二十九屆風箏會,也為濰坊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1984年舉辦第一屆濰坊風箏節(jié)以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游者以4月20日前抵達濰坊為宜。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不但是交流風箏技藝的節(jié)日,也是了解風箏民俗文化的好機會。整個濰坊風箏節(jié)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活動。傳統(tǒng)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xiàn)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嘆。

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yōu)美,放飛平穩(wěn),易于起飛。位于市區(qū)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xiāng)。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wěn)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筑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jié)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yè)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同時,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又是與發(fā)展外向型經(jīng)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jīng)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

武漢。

20xx第三屆華中木蘭草原風箏節(jié)于20xx年4月12日開幕。本屆風箏節(jié)將云集全國風箏高手,本次風箏節(jié)由木蘭草原風景區(qū)和湖北省風箏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本次風箏體形之大,品種之多,數(shù)量之眾為華中地區(qū)之最。在為期一個月的風箏節(jié)中,將有上萬只形態(tài)各異的風箏與廣大游客見面。屆時,木蘭草原上將出現(xiàn)上萬只紙鳶齊飛,上萬個夢想齊飛的盛景。

此次風箏節(jié)不僅有專業(yè)的空中風箏表演,20余組2米以上的巨型風箏和數(shù)千只來自全國各地、形態(tài)各異并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風箏,讓游客在參觀的同時,了解我國的風箏文化和歷史。

地處武漢市黃陂區(qū)的木蘭草原是華中唯一的aaaa級蒙古風情景區(qū),位于武漢黃陂區(qū)王家河街道聶家崗,荊楚名山——木蘭山東面,湖北十大休閑度假區(qū)——木蘭湖的南面,屬“木蘭八景”之一。

景區(qū)距武漢市中心36公里,最近的高速出口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4月的草原,綠草如茵,廣袤無垠,山花爛漫,景區(qū)內一片自然、寧靜而祥和。記者看到,游客們一到景區(qū),都要魚貫而入先在標志性建筑門樓前合影,然后自由自在地在清澈的白鷺湖邊和寧靜的蒙古部落前的草原上散步,還有很多游客走進蒙古包去欣賞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樂器演奏。

由于木蘭草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在草長鶯飛的4月里,特別適合放風箏?!笆种形罩桓毦€,看那萬千紙鳶飛翔在無邊的天際里,悠然悠哉”。據(jù)悉,此前木蘭草原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成功舉辦華中最大的風箏節(jié),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黃陂區(qū)王家河觀看風箏大賽,并領略武漢的草原文化和塞北風情。

多名曾在國際、國家級風箏比賽中獲獎的全國各地專業(yè)風箏高手將齊聚木蘭草原,為大家?guī)硪粓鲆曈X盛宴!其中氣勢磅礴的中華龍、由十名美女組成的特技女子風箏表演,絢麗多彩的圖案編隊飛行,帶來最震撼的視覺沖擊,讓現(xiàn)場觀眾感受到空中芭蕾的藝術享受。還有由著名漫畫家田恒玉先生親手繪畫制作的各種漫畫風箏、世界上最小的微型不對稱風箏、紅樓夢風箏系列等讓您大飽眼福。

陽江。

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xiāng)”的美稱,與“風箏之都”山東濰坊并稱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大流派。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陽江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

陽江風箏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據(jù)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jié),就邀請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陽江縣志》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钡搅饲宕瑘雒娓鼮閴延^。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笨梢姰敃r之盛況。

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傳統(tǒng)風箏又叫“生氣風箏”,有“百足”(蜈蚣)、“靈芝”、“崖鷹”等10多種,放起來隨風飄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種能鼓風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觀賞的,叫“排蓬風箏”,常見的造型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10多種。還有一種“風蛾風箏”,能在空中自動點燃炮仗,猶如飛機發(fā)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風箏高達10米,直徑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幾個人拉著跑,乘五六級風才能上天。最長的“龍利風箏”,長達30米,由100~200個糊著彩紙的小竹圈串成,圈兩旁插上掃帚枝,狀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縮,左右晃動,形神畢俏。其中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

重慶。

放風箏的運動意義。

放風箏是一項全身的運動,益處是多方面的:

5、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仰觀扶搖直上的風箏,可催人奮發(fā)向上,意氣風發(fā)。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后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后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后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如同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