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2:53:36 頁碼:12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通用8篇)
2023-11-23 12:53:36    小編:zdfb

報告的撰寫需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條理性,以便讀者能夠清晰理解內容。制作一個成功的報告需要事先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計劃。每一篇范文都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其中的經(jīng)驗和技巧。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一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yōu)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取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jù)我國環(huán)境污染的現(xiàn)狀,以及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jīng)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一水污染問題;二水的凈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組成員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jù)。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審核。

(1)各課題小組匯報研究狀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構成有必須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jīng)驗。

三。研究資料。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huán)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資料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

一、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并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xiàn)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并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

二、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污染和浪費的現(xiàn)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吁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三、節(jié)約能源。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此刻,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一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四。建立綠色社區(qū)。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huán)保潮流正朝著社區(qū)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熬G色社區(qū)”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huán)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huán)境,參與環(huán)保。公民參與環(huán)保正成為世界環(huán)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tài)建設、污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huán)境保護體系。

三。研究方法。

系統(tǒng)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fā)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和個人主頁資料,借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用心探索培養(yǎng)中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zhàn)性。培養(yǎng)學生地理素養(yǎng),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zhàn)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務必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wǎng)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用心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yǎng)學生實踐潛力和創(chuàng)新潛力,構成基本的地理素養(yǎng)。

四。研究成果及其鑒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鑒定。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_年9月-20_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_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4.20_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_年3月-20_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_x。

20_年x月_日。

從居民出行角度分析太原市19路公交車站點設置的合理性。

研究背景和好處。

(一)背景和好處。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油價的上漲,一種綠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取——即乘坐公交,公交車在城市發(fā)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主角,同時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為了使公交更好地為市民出行服務,公交站點的設置和選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條公交線路上的公交站點的布局不僅僅影響著這條公交線路的優(yōu)劣,而且與公交企業(yè)和出行者的利益密切相關。一條好的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位置和數(shù)目的確定,不僅僅影響著公交車輛在路段上的運行速度和停靠次數(shù),而且決定著出行者的效率。

太原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一向高度重視公交事業(yè)的改善和發(fā)展,2009年5月13日,太原市規(guī)劃局出臺了《太原市公共交通規(guī)劃》,面向全體市民進行公示;2010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對全市公共交通未來10年的發(fā)展做了前瞻性的整體規(guī)劃和展望,但是這些都是宏觀的總體的設計和管理,我們試圖透過對公交系統(tǒng)中某一路車的站點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微觀研究,一窺全豹。

19路公交車作為太原公交線路中的一員,開通較早、線路較長、站點較多,沿途經(jīng)過多個城市功能區(qū),所以,研究19路公交車站點位置分布,探討站點位置附近居民出行時間,并對站點位置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就成為我們小組選取的研究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于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公共交通換乘線路的設計研究、公共交通專用道路的研究或者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至于公共交通評價方面,主要是針對公共交通的整體評價,如汪江洪的《公共換乘系統(tǒng)及其評價》,主要是從方便性、快捷性、準時性、安全性、經(jīng)濟性等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價。而那里的經(jīng)濟性評價又主要是從交通費率來思考的。目前對于公交站點的選址問題,國內外還沒有較為系統(tǒng)、詳細的研究,個性是針對某一路車的站點設計的案例研究更為缺乏,為此,我們透過對19路車站點設計對行人出行的利弊的案例研究,總結在公交線路上設置公交站點的合理性,填補公共交通研究方面的細節(jié)的研究,使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統(tǒng)。

現(xiàn)階段公交站點設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道路交通影響上面,而忽略了公交站點設置和居民出行之間的關系。部分城市公交站點的位置原理居民區(qū),居民出行受到極大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選取了居民出行這個角度,探討居民出行對公交站點設置的影響。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二

關于合作的概念定義,我國學者有以下幾種表述:

“合作”:綜合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合作”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三位教育學者均認為合作學習具有異質分組、積極互助、分工合作、獎勵體系、資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對象是學生。合作學習并非僅僅是讓學生們圍坐在課桌帝,邊做作業(yè)邊說話,真正的合作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們在身體上接近別的學生,而且還要求他們共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相互依賴,小組成員有均等的成功機會。

“交往”:典型的表述當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往與溝通活動,是“對話”關系,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主一一主)通過教學內容(客體)中介的“雙向理解”的交往關系。在這種交往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主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際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際關系、教師間的主體際關系、學生間的主體際關系等。這種多重主體關系實質上體現(xiàn)了師生的交互主體性關系,即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交往就是這種交互主體性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反過來,借助于這種交互主體性,教學才能成為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交往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范疇包含了學生間關系、師生間的關系及教師間的關系,本課題主要方向就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進行研究。

“調控策略及其評價”: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合作與交往中,教師承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組織、參與,并對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不確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有著高度反應并適時做好調整和控制,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調控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

(1)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論(socialinteractiontheory)。

社會互動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互動的個人組成,他們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chuàng)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tài)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斷變化著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長中但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huán)境不是某種靜態(tài)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和塑造著我們,但這本質上也是互動的過程,因為環(huán)境正是互動的產物。人有內心活動,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舆^程首先是一個符號過程,符號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這種我們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關于社會世界的定義以及對現(xiàn)實的感知和反應,均產生于互動過程?!边@些觀點告訴我們,合作與交往伴隨著人的成長,合作與交往與我們息息相關,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既促進學生發(fā)展,又能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2)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即知識與理解是由認識主體構建的。這種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作為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腦袋決不是一個空著的、準備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白板,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豐富經(jīng)驗已經(jīng)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所以,教師不能無視這種預結構和先經(jīng)驗,而必須看到這種預結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是不能通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來自于學習者個體內部通過新舊經(jīng)驗的作用而建構,但這種內部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學習群體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協(xié)調完成的。面對某一知識,某個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者擁有不同思維水平,所以要進行經(jīng)驗的分享,達成理解的豐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視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進行合作、協(xié)商。社會建構主義召喚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動,要重視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結構。

(3)多爾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三

為了促進我縣中小學及幼兒園立項課題的深入研究,認真做好結題工作,撰寫好結題報告,現(xiàn)搜集以下結題報告范例,供老師們在課題研究中參考和借鑒。

范例1:

《培養(yǎng)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xx市朱xx。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yǎng)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笨梢?,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yōu)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p>

而現(xiàn)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诖耍掖_立了《培養(yǎng)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yǎng)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xiàn)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guī)范、合理。

經(jīng)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jīng)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guī)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9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tài)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tài)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09年10月――2010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jù)實際情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wǎng)頁。

第三階段:(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tài)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tài)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tài)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tài)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日?;顒?。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10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10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10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tài)作文結題會。

2010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10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10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qū)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yǎng)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10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墩n標》特別強調要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yǎng)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币卜先~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tài)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xiàn)。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鑒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guī)范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jīng)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fā)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fā)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皩W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個性和創(chuàng)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弊寣W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鑒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輕松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fā)現(xiàn),大膽發(fā)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yōu)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zhàn),一次提高。它激發(fā)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fā)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11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tài)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為了分數(shù)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創(chuàng)作能力和批評鑒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chuàng)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xiàn)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tǒng)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yǎng),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p>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tài)作文教學?;ヅジ淖魑淖钅芊从成拘栽瓌t,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tài)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7.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能力。

2009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干教師上了一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范,2010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jié)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tài)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fā)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tài)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yǎng)――生態(tài)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fā)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xiàn)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fā))。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fā)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09年9月和2010年11月),在2010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jié)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文和學生優(yōu)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jīng)驗。尤其是對于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致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tǒng)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鉆研。比如說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tǒng)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注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范例2:《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研究》結題報告。

西安雁塔區(qū)航天二一o小學黃忠孝。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古詩詞作文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在現(xiàn)行各類小學語文教材中均占相當?shù)谋壤?。古詩詞教學對小學生的文化熏陶是無可替代的。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存在許多困惑和盲點;對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對古詩詞教學在各學段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各學段的教學方法沒有明顯的區(qū)分。這些因素導致古詩詞教學目標不統(tǒng)一,教學方法單一。

我們認為,古詩詞教學方法各學段的目標應該有所不同,那么,各學段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區(qū)別。另外,即使同一學段,古詩類別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應雷同。根據(jù)這種情況,我們將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力求通過學習和實踐,總結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學方法。

二、理論依據(jù)及意義。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的熏陶,還要促進他們的語言的發(fā)展,以及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在教法研究上要本著實用、高效、發(fā)展的原則,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充滿語文味,方法簡便,效果明顯,學生從文化上得到浸潤,能力上得到提高,達到能借助工具書自學古詩詞的程度。

我們提倡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方面依賴于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還要輔之于高效率的教學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學古詩詞教法研究有其現(xiàn)實作用,課題的設置體現(xiàn)了教師成長的幾個步驟:學習、反思、行動、總結。

三、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四

不是我自各的,在網(wǎng)上摘的,希望對你有用。

偏科,是我們在評價學生時經(jīng)常用到的一個詞。在平時學習中,學生在成績上反映出來的某科分數(shù)持續(xù)低下,我們稱之為偏科?;驅W生對某學科的態(tài)度特別冷淡,不感興趣,我們也稱之為偏科。

有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在某門課上表現(xiàn)非常好,而在有些課上顯得特別差,甚至出現(xiàn)不及格現(xiàn)象。學習偏科,作為高中生學習過程普遍出存在的現(xiàn)象,一直以來令家長頭痛不已。

偏科存在著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謂假性偏科就是無論成績突出的,還是成績特別差的,都是暫時性的,而長期以來都是偏科狀態(tài),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課程上,補課,強化做題等等方法用盡,依然成績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著個人的發(fā)展,而且對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社會和諧發(fā)展都產生著不利的影響。其中以下三種原因:

(一)教師問題:學生偏科學習,受教師影響較大。學生偏愛某一學科,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反之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huán)。

(二)家庭影響:家庭特殊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某些愛好,以及家長職業(yè)差異,也會誘發(fā)學生偏科。

(三)學生原因:

1.學生偏重什么學科學習,跟不同智力發(fā)展有一定關系。

2.學生偏科往往也是由“興趣差異”造成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或不學討厭的學科,學生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就產生了學習動力,便能主動積極的專學這門課,反之,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興趣,學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對學習科目的導向作用,對很多同學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動偏科。

二、目的和意義:

為此,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希望通過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能夠引起社會對人文科學的重視,并為高中生的選科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促使個人及社會能夠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三、內容:

為了使課題研究更有意義,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義是什么?

二.高中生為什么大多數(shù)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什么影響?(社會、家長、教師.……)。

四.高中生如何正確科學的選科?

五.應該從那些方面來扭轉偏科的局面?

四、過程:

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隨著高考模式在全國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了一個新課題,但是,高中生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著偏科現(xiàn)象,為了準備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現(xiàn)象的成因,時間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為了從人才成長過程中探索中糾正偏科的辦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導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我們高二(3)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為單位,進行全員問卷調查;。

二是對典型的偏科生進行個案調研;。

三是采訪有關專家和教師。

(1)問卷調研。

為了使問卷調查科學全面具有操作性,我們談論設計出問卷調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們以6人一表發(fā)放操作,調查前進行了細致系統(tǒng)的指導,同學們的配合很協(xié)調。調查是真實可信的。對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從表中我們發(fā)現(xiàn)喜歡科目人數(shù)最多的是微機占78.72%,然后是音樂70.71%,再次就是語文,英語,數(shù)學分別為27.66%、30.80%、25.61%,其中語文的厭惡率最低為13.83%,次之為微機14.89%,厭惡率在20%以上的有:數(shù)學21%,化學25%,美術22%,體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先說喜歡的原因,在眾多調查對象中,有的認為“從小就喜歡文科,基礎一直也很好,沒有掉隊,所以喜歡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庇械膮s是認為“由于班主任,家長或其它課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蓖瑫r形成偏科的原因還和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有關系。譬如,有的同學認為“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希望通過學習這些科目進而了解現(xiàn)實生活。”由于媒體的影響或是看書籍等影響,比如因愛著歷史性的電視劇而喜歡學歷史?!痹倬褪呛妥陨淼恼J識有關,如有的說:“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進去?!睂W起來心情舒暢,有種美的享受,可以增強興趣、自信心。

接下來再說形成厭惡的原因。有的同學認為“天賦較差”、“從小不感興趣”、“基礎一直很差”、“討厭背誦和記憶而不愿學文科”。有的則是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感到乏味、難學”,由于一項成績不理想就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自信心?!蓖瑫r對周圍的環(huán)境也是有影響的,如“因為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朋友影響?!庇X得所學科目在實際生活中用處不大,所以不想學。還有人說“自身性格,愛好有關,”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對高考和人才成長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認識和評價也是復雜多樣的,有的同學已有所認識,如他們說:“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綜合后,每科都要考,為了高考,不得不學?!睂W習不單是為了考試,認真思考從中可以體會到無窮樂趣。要盡力學習較差的科目,學習是為以后的生活打基礎,是我們將來立足于社會的必要途徑。“對于自己擅長的學科或特長,要再接再厲,發(fā)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不管哪一科對自己都有益處,我已認識到偏科的嚴重性,努力改正,爭取做一名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將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們將來的事業(yè)的發(fā)展。就算自己學不好,也要為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努力去拼搏、奮斗。為自己的前途,父母,國家而學習,應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特長。

對偏科時間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61.7%的同學在初中階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學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學生對操作性強和娛樂性的科目比較感興趣,此外對三門主科也具有較大興趣,對美、體、政厭惡率也較高。

這次研究性學習的調查活動,我們有以下一些體會和認識:

(1)中學生的偏科現(xiàn)象,是人才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似乎個別人的偏科并沒有影響到他以后的發(fā)展和成長,我們估計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現(xiàn)象。

(2)從問卷調查訪問的過程中,不少同學認為為了高考,主觀上希望糾正自己的偏科現(xiàn)象,可見高考“指揮棒”對偏科是有導向作用的。

(3)從調查了解中,偏科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高峰期,在初中這恐怕與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比如說他們會因為同學的一句話,社會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響。

(4)從成功人士的調查來看,偏科還是應糾正的,堅持全面發(fā)展,會使人終生受益,可見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以及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尤其要加強對初中時期預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們能對偏科現(xiàn)象予以正確的,適時的引導培訓,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文學班。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學也會走上一條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五、結果:

實踐證明,高中生偏科的現(xiàn)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現(xiàn)象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fā)學生的才能,為以后的生活打基礎。反之偏科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影響其他學科。學習上的弱科往往會導致整體成績下降。學生一旦出現(xiàn)偏科現(xiàn)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由于各學科都是相互聯(lián)系,融會貫通的,學習上出現(xiàn)“瘸腿”現(xiàn)象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并給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習帶來困難。同時,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記憶力較差或記憶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對策:

1.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厭學往往只是孩子心理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其背后隱藏的原因不盡相同,而家長們卻往往只看成績單,缺乏對孩子真正的關注。

2.激發(fā)學習興趣:偏科往往是學習沒有興趣,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是糾正偏科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1)用目標激發(fā)興趣;(2)用興奮形成興趣;(3)用優(yōu)勢引導興趣;(4)用意志強化興趣;(5)用成功來激發(fā)興趣。

3.解決心理的問題:偏科是指在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同時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或較差,我們稱之為偏科。這些現(xiàn)象有些可以納入學習心理范疇,有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問題,或者說,在某學科的學習上,這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是不健康的。

4.從零做起:學習偏科現(xiàn)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每當學生們的學科出現(xiàn)“瘸腿”時,不僅學生自己著急,家長和老師更是甚為頭疼。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去看待和應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存有焦慮的心情,要敢于從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謂“有效偏科”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越是感覺困難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頭”。這與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時間過得真快,兩年已過,我收獲很多,開心多,傷心過。在研究性學習這門課上,我更是領會頗多,一個小組(團隊),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會成為好的團隊,一個再強的也強不過一群人要認真的觀察生活。只有平時多努力,學習方法正確,我的學習也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巨大收獲。

—李進。

轉眼間,和研究性學習這門課已經(jīng)相識兩年了。對于這門課剛開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對于這門課的喜歡也隨著時間增加了。

在研究活動中我最開心的就是組員在一起討論問題,尤其是討論到最令人難忘的。當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會因為種種原因爭得面紅耳赤,有時不免鬧矛盾。也有一些組員不合作,這也是令人煩惱的。在活動中我學會了合作、團結。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增強了我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了我的思路,讓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語,而是開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是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養(yǎng)了我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給我們以后的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呂純慧。

兩年的研究性學習課已接近尾聲了。我們既失敗過,也成功過;既付出過也努力過.再過去的兩年里,團結,研究性學習的各項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成長了許多,更讓我領悟了很多,一個小組,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去做,只有這樣,研究才更有意義.在學習上,我們要多問為什么,如:“我們?yōu)槭裁囱芯克?把它換成“我們?yōu)槭裁磳W不好”,這樣對于學習,做人都有極大的幫助.研究性學習對我們好處多,在這不展開了,因為好處太多,經(jīng)歷了這些過程,我很后悔,如果當初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那該多好,時間如風,轉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為我不能回頭,我要盡我自己的全力,為研究性學習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一個結束,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我要掌握真確的學習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王昌勇。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對我們來說有一點點的挑戰(zhàn)性。雖然課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討論的焦點和熱點,但在研究,調查,討論,制作等方面也讓我們吃盡了苦頭。在制作調查問卷時,要提什么問題也讓我們想了好久時間,各成員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與見解,但我們卻不知該采取哪一種,在散發(fā)調查問卷時,許多同學都抱著懶散,無所謂的態(tài)度,讓我們拜托半天才肯填寫。我想,或許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很敏感,很有壓力吧!

在這學期結束后,我接觸研究性學習也有一年半的時間了。隨著時間的飛逝,我對這門課的認識與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充滿知識,充滿探索,蘊涵著無盡寶藏的學科。

—牧園園。

研究性學習,教會了我很多。如:團結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等。轉眼間,兩年已過,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過了一半,往事如云,我不想去追憶,我只想為我的研究性學習生活劃上圓滿的句號。投身到學習當中,研究性學習,一個很奇妙的課,不久的將來,它會更好的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完成自己的夢想。

—葛亮。

時間過的可真快,轉眼間,我們小組的課題研究已接近尾聲。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小組的成員都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終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課題。為此,大家都很高興。同時,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們小組成員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們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團體取得成功的基礎,是個人更快更好的發(fā)展途徑。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合作,是產生偉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讓我們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奇跡。我們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團體的成功,是團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類需要合作,社會需要合作。那么,讓我們人類中的每一分子都積極參與合作中去吧。因為,合作是偉大力量之源。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五

對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以提高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教學水平,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教學;改革。

工程結構設計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經(jīng)驗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概念原理及理論發(fā)展很多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因此,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是工程結構設計原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格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形式所不能替代的[1-5]。通過做實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工程結構設計基本原理的理解,讓學生對建筑工程結構的受力過程及破壞形態(tài)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yè)的興趣及研究熱情[6-7]。

筆者結合學校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工程結構設計原理的實驗教學方法、實驗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探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運用工程結構設計原理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意識和科研素養(yǎng),為今后從事土木工程領域的技術工作或科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一、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教學現(xiàn)狀。

為:(1)實驗指導教師在每學期初與理論課授課教師根據(jù)授。

課進度及時間,確定每項實驗的具體安排;(2)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指導書及實驗報告分發(fā)給學生,學生根據(jù)要求在每項實驗前先進行預習;(3)實驗指導教師準備實驗試件;(4)學生分組完成實驗,教師巡回指導;(5)學生撰寫并提交各自的實驗報告;(6)實驗指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驗操作情況及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出成績。以上模式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雖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實驗前預習準備不夠充分。

雖然每學期初,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指導書及實驗報告發(fā)給學生,并多次提醒要課前預習,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很多學生未預習就參加實驗。

由于學生缺乏有效的預習,導致實驗效果大打折扣,學生未得到應有的實驗鍛煉。

(二)學生創(chuàng)造性調動不夠充分。

以往每學期開始,實驗指導教師會將標準統(tǒng)一的實驗報告交給學生。每位學生在實驗完成后,根據(jù)實驗報告的格式將空白處補充完整,缺乏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實驗課變成了簡單的機械式的重復體力勞動,未能起到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三)實驗報告存在抄襲現(xiàn)象。

由于實驗分組進行,抄襲現(xiàn)象難以避免,實驗指導教師也無法分辨。

(四)實驗報告批改后缺乏交流。

以往學生在提交實驗報告后,整個實驗過程就意味結束。實驗指導教師會根據(jù)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登錄實驗成績。此時,雖然很多學生的實驗報告在實驗結果分析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由于此時成績已定,實驗報告也已交學校存檔,學生無法知曉實驗結果分析中的錯誤,即使知道了,由于實驗成績已定,也缺乏改正錯誤的動力。

二、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實驗預習環(huán)節(jié)。

針對學生實驗預習不充分的問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六

近年來,西方節(jié)日悄然傳入中國,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母親節(jié)、圣誕節(jié)等越來越受中國人青睞.而我國中學生既喜聞樂見又積極參與的圣誕節(jié)是什么樣子呢?時值圣誕節(jié)前夕,各地學生正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為節(jié)日準備著;各商店也不失時機,裝點著圣誕樹,其店員扮成圣誕老人兜售著精美小商品;一些媒體也在大肆渲染,積極營造節(jié)日氣氛.鑒于此,本人認為這是一個利用圣誕節(ji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好時機,一方面,這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臨近的節(jié)日又為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1.了解西方文化習俗,學習英語背景知識.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西方人特有的風俗習慣給英語學習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影響了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習俗,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英語背景知識,為其最終掌握這門語言做好知識鋪墊.

2.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形成團結協(xié)作風貌.

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學會從實踐中去獲取知識,從而樹立主動學習、敢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觀念.該項活動將課堂由校園內移到了校園外,求知的空間更為廣大,同時亦更為艱難,這就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協(xié)作,共同克服困難,從而達到培養(yǎng)良好學風的目的.

3.學會收集處理信息,養(yǎng)成科學求知態(tài)度.

該項活動的另一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和推斷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去獲取信息.同時要學會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去求得結論,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該項活動的重點是比較西方圣誕節(jié)與具有中國特色的圣誕節(jié)的差異.對于西方的圣誕節(jié),學生大概了解一些.縱觀周圍的節(jié)日氣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慶祝節(jié)日的模式,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人慶祝圣誕節(jié)的方式兼帶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誕節(jié)在中國悄然地發(fā)生了變化,這也正是學生需要仔細了解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過圣誕節(jié)時要裝點圣誕樹,吃圣誕大餐,唱圣誕頌歌,甚至還有圣誕老人.可這一切是怎么來的呢?這些節(jié)日特征是同時形成的嗎?它又是怎樣傳播到中國來的?所以西方圣誕節(jié)的由來、演變與擴散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信息查詢和整理方能解決.

由于學習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領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師可以預先設計好學習的內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動建議和活動提示.為了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能互相幫助、互相配合,建議活動分小組進行.如果學習者是已經(jīng)有了研究性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可根據(jù)學生的能力,逐步減少活動建議或活動提示,直至完全由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

《圣誕節(jié)在中國》的學習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領域的高一學生,所以給出了“圣誕節(jié)文化”、“中國式的"圣誕節(jié)"”兩個方面的子課題,并附上了活動建議和提示.(見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誕節(jié)文化。

活動建議:。

1.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談談大家所知道的圣誕節(jié).

2.到圖書館或網(wǎng)站查詢相關資料.

活動提示:。

1.“圣誕節(jié)”是怎么來的?它興起于什么時候?是為了紀念誰?

2.圣誕頌歌有哪些?圣誕禮拜時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誕老人是怎樣出現(xiàn)的?在節(jié)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誕樹是節(jié)日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義?

5.常用的圣誕祝福語有哪些?

6.你吃過或見過圣誕大餐嗎?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樣慶祝圣誕節(jié)的?

附二。

中國式的圣誕節(jié)。

活動建議:。

1.詢問親戚朋友,了解他們過圣誕節(jié)的情況.

2.深入社區(qū),聽取群眾意見.

3.上網(wǎng)查詢其他相關資料.

活動提示:。

1.圣誕節(jié)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2.全體中國人都喜歡過圣誕節(jié)嗎?有沒有年齡特征和區(qū)域特征?

3.中國人過圣誕節(jié)時用的圣誕樹有無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國人是怎樣慶祝圣誕節(jié)的?會舉行崇拜儀式嗎?

6.喜歡圣誕節(jié)都是為了享受節(jié)日的快樂嗎?有沒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說,商家為了贏利.

7.你對圣誕節(jié)的態(tài)度如何?

根據(jù)活動的內容和難度,整個活動時間為兩個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問題提出與選定(提出所需學習的內容,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組分工與合作(五人一組,責任到人).

3.素材搜集與整合(上網(wǎng)、進圖書館、社區(qū)調查、整合).

4.成果商討與定稿(剪輯錄音、圖片,組織書面材料,寫出學習心得).

5.成果展覽與評價。

1.從研究性學習這一角度來考慮,活動后掌握的內容要反映出來,所以要求每組學生搞一個成果展.

要求:(1)關鍵詞及圣誕節(jié)祝福用語要求用英語表述.

(2)每個小組成員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處.

(3)要注意圖片的排版及相應的文字說明.

2.從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信息道德角度來考慮,要求學生把活動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資料都匯集在檔案袋中,并標明出處.

要求:檔案袋中應包括活動中搜集的所有相關資料及一份活動小結.

3.從信息的交流與討論的角度來考慮,要求學生上一堂匯報課,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就有關內容向全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共同分享成果,學會發(fā)現(xiàn)和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要求:把活動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內容,用一次獨具特色的匯報介紹給大家.

對學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過程中的態(tài)度、方法和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情況都應該給出一個公正、客觀、科學的評定,具體評價方法如下表.(見附三)。

附三。

1活動是否積極參與,有無責任感。

2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是否團結協(xié)作,共同克服困難。

3獨立查詢資料的數(shù)量以及檔案袋的建立(具體展示、說明)。

4個人承擔的任務有無完整的記錄(文字、錄音和攝影均可)。

5活動中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用實例加以說明)。

6活動成果的展示。

7活動成果的匯報。

評價等第。

優(yōu)良中差。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際和國內的聯(lián)系愈來愈緊密,當代教育不再是封閉在校園內,而是與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各國都把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擺在國家未來戰(zhàn)略的高度,以滿足當代社會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識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可以說在合作雙贏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個人和社會生存的需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國際上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具體實踐中各國有一定的差異。

我國關于合作學習的系統(tǒng)研究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后,各學科制定了相應的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成為新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目標?!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歷史學科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歷史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學會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jīng)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的是課程評價,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力求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可以說,合作與交往成為歷史學科最主要學習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學的第三年,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教育的民主性、“四個學會”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終身學習、轉變學習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從課堂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往的問題仍然存在著“流于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甚至“無效”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滯后,學習指導經(jīng)驗不足,對理論吃不透,導致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學的意識,但在實施中往往過于隨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統(tǒng)性,沒有給自己確定新的合適位置,所以大多數(shù)教學設計是預設的,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仍處于被動和服從的地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個性差異和全員參與這些真正問題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導致參與的水平和深度遠遠不夠,同時由于多數(shù)學生進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課堂合作和交往的實效性更難說了,再加上課時安排和空間限制,大多數(shù)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嚴格控制著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切;學生間的交往嚴重缺乏,在教學交往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并且這種交往也只是單向的靜態(tài)的溝通,“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交往從本質上說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師壟斷的、獨裁的交往”。由此導致教學目標仍以知識與技能為主,教學評價強調學習的評比和排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關注少數(shù)精英而忽視大多數(shù)學生,并最終影響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這些顯然與新課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鐘啟泉語),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要講究實效性,越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對教師的指導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說,高水平的學習指導,才能夠帶來高質量的學習。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和評價者,如果只憑激情和愛心,而不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調整和研究,恐怕很難收到預期的實際效果。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最明顯的角色就是教學的促進者,除了把人類文明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各種良好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讓學生成為自主發(fā)展的主人。

我們期望通過《普高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及其評價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能夠立足本市實際,準確理解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理念,正確掌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策略,適時調控,并科學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構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成教師的實際行為,進而推廣變?yōu)槿w教師長期的自覺的行動,提高教學質量。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理論依據(jù)。

本課題研究的是圍繞著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核心問題,針對近幾年普高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理論等知識,積極探索與研究調控教學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普高歷史學科進行教學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鑒的實踐模型。

關于合作的概念定義,我國學者有以下幾種表述:

“合作”:綜合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合作”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三位教育學者均認為合作學習具有異質分組、積極互助、分工合作、獎勵體系、資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對象是學生。合作學習并非僅僅是讓學生們圍坐在課桌帝,邊做作業(yè)邊說話,真正的合作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們在身體上接近別的學生,而且還要求他們共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相互依賴,小組成員有均等的成功機會。

“交往”:典型的表述當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往與溝通活動,是“對話”關系,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主一一主)通過教學內容(客體)中介的“雙向理解”的交往關系。在這種交往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主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際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際關系、教師間的主體際關系、學生間的主體際關系等。這種多重主體關系實質上體現(xiàn)了師生的交互主體性關系,即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交往就是這種交互主體性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反過來,借助于這種交互主體性,教學才能成為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交往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范疇包含了學生間關系、師生間的關系及教師間的關系,本課題主要方向就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進行研究。

“調控策略及其評價”: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合作與交往中,教師承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組織、參與,并對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不確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有著高度反應并適時做好調整和控制,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調控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

(1)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論(socialinteractiontheory)。

社會互動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互動的個人組成,他們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chuàng)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tài)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斷變化著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長中但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huán)境不是某種靜態(tài)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和塑造著我們,但這本質上也是互動的過程,因為環(huán)境正是互動的產物。人有內心活動,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舆^程首先是一個符號過程,符號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這種我們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關于社會世界的定義以及對現(xiàn)實的感知和反應,均產生于互動過程?!边@些觀點告訴我們,合作與交往伴隨著人的成長,合作與交往與我們息息相關,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既促進學生發(fā)展,又能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2)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即知識與理解是由認識主體構建的。這種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作為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腦袋決不是一個空著的、準備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白板,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豐富經(jīng)驗已經(jīng)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所以,教師不能無視這種預結構和先經(jīng)驗,而必須看到這種預結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是不能通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來自于學習者個體內部通過新舊經(jīng)驗的作用而建構,但這種內部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學習群體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協(xié)調完成的。面對某一知識,某個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者擁有不同思維水平,所以要進行經(jīng)驗的分享,達成理解的豐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視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進行合作、協(xié)商。社會建構主義召喚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動,要重視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結構。

(3)多爾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篇八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qū)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yè)、農業(yè)、交通、商業(yè)、旅游、文化等,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未來發(fā)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xiàn)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chuàng)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tǒng)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fā)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wǎng)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yè)。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于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