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一種反思和思考的過程,對我們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非常重要。組織和規(guī)劃是寫一篇完美總結(jié)的基礎(chǔ),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思維和素材準(zhǔn)備。下面是我為大家準(zhǔn)備的一些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一
1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4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5伯樂不可欺馬,君子不可以欺人。
6公生明,偏生暗。
7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
9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0兵事以民為本。
11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
1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4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15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二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xué)》。
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盾髯印ば奚砥?。
4。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shù)?!盾髯印し窍唷?。
5。仁者愛人,義者循理。仁者愛護人,義者遵循道理?!盾髯幼h兵》。
6。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髯印抖Y論》。
7。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髯?。
8。人性本惡,但如果一直固執(zhí)己見,最終害得只是自己?!髯?。
9。不學(xué)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髯印?/p>
10。物類之起,必有所始?!盾髯印駥W(xué)》。
1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髯印?/p>
1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盾髯印駥W(xué)》。
1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髯印?/p>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三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問,然后能才。
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shù)。
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
言而當(dāng),知也;默而當(dāng),亦知也。
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伯樂不可欺以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
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
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四
1)多知而無親,博學(xué)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4)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5)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6)篤志而體,君子也。
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8)思索以通之。
9)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0)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11)公生明,偏生暗。
12)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13)賢能不待次而舉。
14)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15)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16)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8)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
19)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20)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xué)”。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jié)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先秦哲學(xué)進行了總結(jié)。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天、天命、天道的問題一直是先秦時期各家關(guān)切的問題。殷商西周時期,“天”、“天命”是被作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親親之情論仁德,而視天命為一種盲目的主宰力??鬃又?,其弟子和后學(xué)力圖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貫通,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獲得存在論的支撐,另一方面又將“天”、“天命”、“天道”義理化、價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觀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論宗旨卻不在于走向自然主義,而在于凸現(xiàn)“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為基礎(chǔ),建構(gòu)自己的“人道”學(xué)說。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guī)律化,見于他的《天論》一文?!傲行请S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fēng)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fēng)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jié)果。
2、“天行有?!钡乃枷?。
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于人間的好惡而發(fā)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guī)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天道不會因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對傳統(tǒng)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態(tài)度,認為自然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吉兇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認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種宗教儀式,僅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盡“人道”而非“鬼事”。(《禮論》)。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guī)律和職分。天道不能干預(yù)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亂吉兇,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職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禮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論》)。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quán)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guī)律以為人服務(wù)。荀況強調(diào)“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對天的態(tài)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biāo)準(zhǔn)。強調(diào)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chǎn)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惡”——一自然資質(zhì)為性的性惡論。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使確認人在道德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作為前提與起點的,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荀子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fā),否定而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jù)。在他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xiàn)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6]。其實質(zhì)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zhì)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guī)范相沖突的。他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紛亂理而歸于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荀子這里的情性觀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關(guān)。然而性自命出以“情”為天的觀念引出的是自然主義、情感主義的生存論調(diào)。荀子沒有沿著這一個路向發(fā)展,這是因為,他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因而順應(yīng)他的發(fā)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dǎo)致社會的混亂,這就是性惡論。
2、“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論。
荀子認為,凡是沒有經(jīng)過教養(yǎng)的東西是不會為善的。對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命題。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的剛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為圣人。荀子以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惡,后天的賢愚不肖的差別是由于“注錯習(xí)俗之所積耳”。后天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對人性的改造其則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其禮義,制法度”,轉(zhuǎn)化人的“惡”性,則“涂之人可以為禹”。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善的,而荀子論證涂之人可以為禹是因為人本來是智的。
3、“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的意義與目的。
性惡論的價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從人的實然層面來看待人性;(2)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對人發(fā)展的作用。(3)進而說明禮樂教化的價值與意義。
性惡論的限制在于:(1)從性惡出發(fā),固然可說明禮樂教化之“偽”的現(xiàn)實必要性,但由于否認了人的道德先驗性,圣人治禮作樂的“化性起偽”的教化行為就失去了堅實的存有論根據(jù)。(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會道德之惡,沒有真實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會性“惡性”之間具有人的意識的造作性。如此將使社會性的“惡行”具有自然存有論根基,以至于“惡”成為了價值的合理性行為。(3)性惡論使人性的超越幅度喪失殆盡,人完全成為社會宗法等級的奴隸。
性惡論的目的:性惡,或性善,對儒家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其價值僅僅在于如此的人性論奠基可以為現(xiàn)實社會的禮樂教化提供內(nèi)在人性的根據(jù)。
三、所積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習(xí)而言,荀子認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堅持自己的理論的一貫性,認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與普通人沒有什么不同。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戰(zhàn)果末年貴族和平民依血緣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還認為圣人與普通人一樣,也只有經(jīng)過后天的努力,才能夠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圣人與一般人,君子與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別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論的意圖并不在于從根本上廢棄這種差別,反而要從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現(xiàn)這種差別。凸現(xiàn)后天努力修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強調(diào)精神氣質(zhì)、文化教養(yǎng)上的貴族性,荀子學(xué)說有濃重的知識化、工具化的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貴族性的精神氣質(zhì)與品格的這點上,與孔子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荀子講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會大眾得以轉(zhuǎn)變性情,以至于善。
四、“明分使群”與古今、禮法之爭。
荀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轉(zhuǎn)變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認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夠“使天下皆出于治”,這就是儒家的外王學(xué)。不過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識論重組了這種外王學(xué)。
1、“明分使群”的社會(禮義)起源說。
以往的儒家學(xué)者都曾建筑過自己的外王學(xué),而且大都把這種外王學(xué)的正當(dāng)性訴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夠從現(xiàn)實社會組織、社會結(jié)構(gòu)的源出處證明自己的外王學(xué)。荀子的經(jīng)驗知識的立場使他得以面對現(xiàn)實,回到現(xiàn)實社會組織、社會結(jié)構(gòu)的源出處。
荀子注意到,人與動物的不同而且得以優(yōu)異于動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組織社會。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胺帧奔词墙⑸鐣燃墸瑥氖虏煌纳鐣止?,將社會協(xié)同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以面對自然、戰(zhàn)勝自然?!胺帧笔墙M織社會的根本法則。而“分莫大于禮”。通過圣人的治禮作樂,將社會分為上下有序的等級,以解決基于物欲的爭斗?!胺帧钡臉?biāo)準(zhǔn)就在于“禮義”,即封建的倫理道德和禮法制度。]關(guān)于分靠什么維系,荀子有兩個說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義”。一是“分莫大于禮”。顯然前一種說法側(cè)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種說法則側(cè)重于禮法制度。
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人性論出發(fā),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會起源說,以論證禮樂教化之必要性。
2、“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隆禮重法。
在國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禮”。荀子認為禮從區(qū)分與調(diào)節(jié)不同人的利欲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在治禮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及人的欲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在物質(zhì)的增長和欲望的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來,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禮的作用則在對人的利欲的無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間不免有沖突。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zhuǎn),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于一種強制性。由此,禮轉(zhuǎn)為法。因此,荀子常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禮法并稱。在荀子那里,禮是介于義和法之間的一個范疇。在義禮并稱時,禮多是指道德。在禮和法并稱時,禮多指制度。荀子說禮是法之大分時,既是指禮為立法的原則,又是指禮作為原則的道德立場。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純屬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有一個道義問題;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貴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禮的持守卻仍然使得有學(xué)養(yǎng)的人們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說是顧及到現(xiàn)實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堅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jié)。
對禮法、王霸之爭,荀子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命題。其含義兩點:(1)禮法并舉、王霸統(tǒng)一。他認為“治之經(jīng),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成相》)“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為用。只是法的特點表現(xiàn)為通過賞罰來維護等級秩序。(2)禮高于法,禮為法之大本。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一有機會仍會作亂。他把“法治”成為“暴察之威”,“禮治”稱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極也不過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了:“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會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致士》)。荀子以為,禮義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們愛好禮義,其行為就會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傊?,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統(tǒng)一,是對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jié),開創(chuàng)了漢代儒法合流、未爆雜用的先河。
五、“虛壹而靜”的認識論。
1、“天官薄類”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經(jīng)驗的認識發(fā)展階段。
荀子依據(jù)其自然主義思想,建立自己的認識論。在他看來所謂“知”就是主觀與客觀有所合?!胺惨灾?,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認識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將人的認識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緣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覺器官。在這一階段人首先依靠感覺器官來把握事物。第二階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維器官稱為“天君”或“心”,其功能為“征知”?!罢髦本褪菍Ω杏X印象進行分析、辨析和驗證,形成概念和判斷。
2、“虛壹而靜”的解蔽方法。
荀子認為人在認識上的最大隱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確的認識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虛壹而靜”。所謂“虛”就是不讓以有的知識妨礙即將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時兼知兩物,如果能做到使兩物不互相妨礙以影響認識,謂之“壹”。不以混亂的胡思亂想淆亂正常的認識就是“靜”。即要在認識中排除干擾、精力專一、發(fā)揮思維的能動性。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叫“大清明”,這是認識的最高狀態(tài)。
3、“學(xué)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觀。
在知行觀上,荀子提出“學(xué)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題。他認為認知的落腳點在于“行”,“行”不僅是知的來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謂行,不可作社會實踐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為。因而所謂“學(xué)至于行”,也就是“學(xué)至于禮”,讓主觀的道德行為符合現(xiàn)實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終達到“德之極”(《勸學(xué)》)的地步。
4、“制名以指實”的邏輯思想。
對名實關(guān)系,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實”的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1)“所以有名”,即制名的必要性:“明貴賤”、“辨同異”、統(tǒng)一思想,以維護社會的秩序?!懊髻F賤”是指倫理和政治上的正名,使貴賤有等,親疏有別。“辨同異”,是由倫理的正名發(fā)展到邏輯和法律的正名,要區(qū)別士、農(nóng)、工、商的職業(yè)分野和各種等級稱謂。(2)“所緣以同異”,即名稱同異的根據(jù):“緣天官”,使同類同情者,共約其名以相期。(3)“制名之樞要”,即制名的原則:“同實同名”、“異實異名”、二者一致則用“共名”的原則,以及“約定俗成”、“稽實定數(shù)”的原則。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五
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2、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
5、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8、樸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
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10、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xué)至于行而止矣。
1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12、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13、兵事以民為本。
14、多知而無親,博學(xué)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1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6、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17、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18、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19、篤志而體,君子也。
20、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
21、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22、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24、思索以通之。
2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6、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27、公生明,偏生暗。
28、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29、賢能不待次而舉。
30、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六
4.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xué)》。
5.學(xué)無止境。
6.非我而當(dāng)者,吾師也;是我而當(dāng)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xué)》。
8.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9.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10.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11.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1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14.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15.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16.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17.酒亂其神也。
18.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19.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2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1.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4.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盾髯?王制》。
25.學(xué)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xué)。
26.公生明,偏生暗。
27.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8.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
29.人之于文學(xué)也,猶玉之于琢磨也。
30.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31.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32.良醫(y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33.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七
3、學(xué)不可以已。--荀子。
4、思索以通之。--荀子。
5、酒亂其神也。--荀子。
6、惡之者眾則危。--荀子。
7、良醫(yī)之門多病人。--荀子。
8、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9、務(wù)本節(jié)用財無極。--荀子。
10、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荀子。
11、篤志而體,君子也。--荀子。
12、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荀子。
13、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荀子。
14、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
15、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荀子。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
17、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18、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
19、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
20、濁明外景,清明內(nèi)景。--荀子。
21、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22、君戒專欲,臣戒專利。--荀子。
23、習(xí)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荀子。
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
25、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荀子。
26、不誘干譽,不恐于誹。--荀子。
27、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
28、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子。
2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
30、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
32、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荀子。
33、名聲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34、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
35、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荀子。
3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
37、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荀子。
38、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荀子。
39、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
40、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
41、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荀子。
42、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
43、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
44、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45、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荀子。
46、君子之學(xué)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
47、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荀子。
48、騰蛇無足而飛,鼫?zhǔn)笪寮级F。--荀子。
49、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荀子。
50、縱性情而不足問學(xué),則為小人矣。--荀子。
5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52、滿則慮嗛,平則慮臉,安則慮危。--荀子。
5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54、言而當(dāng),知也;默而當(dāng),亦知也。--荀子。
55、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荀子。
56、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荀子。
57、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荀子。
58、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59、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
60、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荀子。
61、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
6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6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
64、形相雖惡,而心術(shù)善,無害為君子也。--荀子。
65、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
66、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荀子。
6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6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69、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荀子。
70、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71、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
7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7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7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荀子。
75、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荀子。
76、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荀子。
77、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
78、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
79、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荀子。
8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81、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82、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
83、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經(jīng)典語錄--荀子。
8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
85、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
8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
87、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
88、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荀子。
8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90、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荀子。
91、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荀子。
92、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荀子。
93、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荀子。
94、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
95、故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
96、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經(jīng)典語錄--荀子。
97、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荀子。
98、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99、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荀子。
100、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經(jīng)典語錄--荀子。
10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
102、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荀子。
103、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
10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
105、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經(jīng)典語錄--荀子。
106、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07、非我而當(dāng)者,吾師也;是我而當(dāng)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108、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
109、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110、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
111、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
112、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荀子。
113、先義而后利者榮,先榮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荀子經(jīng)典語錄--荀子。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八
1)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
2)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后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后深。故圣者眾之所積也。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5)樸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
6)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7)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xué)至于行而止矣。
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9)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10)兵事以民為本。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九
看完《荀子》一書,回想書中他的那些言論與思想,不禁讓我感嘆不已。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當(dāng)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時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充滿了哲理與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同時他還系統(tǒng)地論證了“人性惡”的理論,與儒家的天賦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學(xué)習(xí)改造的結(jié)果,也以此來說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他的“性惡論”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在政治上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有嚴明的律令來約束人民,應(yīng)依法治來治國;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獨樹一幟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君為舟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此勸告君主應(yīng)愛惜人民,只有愛民才可使國家存在,否則,是自取滅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當(dāng)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卻被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所束縛,也用等級觀念來闡釋民服于君的理由。但無可否認,荀子的大多數(shù)思想與主張是符合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的。
在《勸學(xué)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p>
在這里荀子提出學(xué)習(xí)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藍勝于藍與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學(xué)習(xí)。最后還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經(jīng)木匠的制作,可以作為圓,制成車輪。之后無論怎么曝曬也無法回復(fù)原狀了,以此論證人的先天資質(zh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經(jīng)歷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們在學(xué)習(xí)上時常是遇難則止,微懂則過,這樣又怎么會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邊的人有所成就之時總是羨慕他們,但拿自己與之相比時,又總以別人的天資比自己好作為理由搪塞自己。卻不知道其實別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資質(zhì)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學(xué)習(xí)呀。木材由直變曲才可做車輪,金屬礦經(jīng)過煉化打造磨練才可煉出寶劍,難道只因它們天生就是如此的嗎?其實都是因它們后天的際遇不同而已。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p>
在這荀子又進一步對學(xué)習(xí)要堅持作出了深入的論證。先以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來勸誡我們要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隨后又以與駑馬本身資質(zhì)的不同來做對比,論證出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對半途而廢的人與堅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評價。其實人的資質(zhì)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資質(zhì)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學(xué)習(xí),也猶如所說的神童仲永一樣,變作普通人。資質(zhì)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學(xué)習(xí),那么也會變高,就像從一個曾讓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認的人到最后榮極一時的連縱家一樣,靠的就是他以錐刺股來使自己努力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呀。當(dāng)我們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時,它們都是經(jīng)過一刀刀的累積而成的,絕不是一日就可達到的!所以每個有輝煌成就的人,他們亦是靠平日里一點一滴地堅持不懈的學(xué)習(xí)才能如此的。
在《富國》中他寫道:“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p>
在這段中可以讓我們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認為要富國就要節(jié)省費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禮所規(guī)定的不同等級地位的享用標(biāo)準(zhǔn)來節(jié)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財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將增產(chǎn)百倍。國家再按法規(guī)收稅,而人民又依禮規(guī)定按等級節(jié)約,那么國家的余糧將會堆積成山。此處,荀子透徹地讓君主們明白富國必先富民。以此來勸誡君主應(yīng)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會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為他已看到了當(dāng)時多數(shù)君主們無法看到的社會治理規(guī)律,這一遠見卓識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各國征戰(zhàn)頻繁,對農(nóng)民的剝削越來越重,各國君主卻只知要國庫充足即是國富,卻不知道民窮即為國窮,如此下去國家只會積貧積弱。在進行戰(zhàn)爭時,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糧草供應(yīng),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常理。人民已經(jīng)貧困,國家還一味征戰(zhàn),那么又怎么還會有糧食供應(yīng)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會有多余的糧食,加上田地沒有荒廢四時都辛勤耕種,加之人們節(jié)省食物,那么國家也漸漸富裕了。此時也將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征戰(zhàn)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這一政治主張無可否認是具有遠見性的,同時是體現(xiàn)出了他重農(nóng)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卻依舊隱約在他的言論中感受到他的博學(xué)善辯,他那充滿著哲學(xué)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間,讓我對他更加傾慕,同時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認知與做法。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駥W(xué)》。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盾髯印ね踔啤贰?/p>
6、學(xué)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xué)。
7、公生明,偏生暗。
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
10、人之于文學(xué)也,猶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2、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13、良醫(yī)之門多病人?!盾髯印しㄐ小贰?/p>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盾髯印こ上唷?。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9、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盾髯印駥W(xué)》。
20、學(xué)無止境。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盾髯印駥W(xué)》。
2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盾髯印ば奚怼贰?/p>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盾髯印ご舐浴贰?/p>
29、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盾髯印駥W(xué)》。
30、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盾髯印s辱》。
31、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盾髯印駥W(xué)》。
32、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34、先義而后利者榮,先榮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35、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36、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盾髯印ぷh兵》。
38、惡之者眾則危?!盾髯印ふ摗贰?/p>
39、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盾髯印ご舐浴?。
40、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盾髯印ば奚怼贰?/p>
41、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盾髯印じ粐?。
42、言而當(dāng),知也;默而當(dāng),亦知也?!盾髯印し鞘印贰?/p>
43、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xué)》。
44、務(wù)本節(jié)用財無極。——《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盾髯印げ黄垺?。
46、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盾髯印s辱》。
47、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48、亂則國危,治則國安?!盾髯印ね醢浴?。
49、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盾髯印し鞘印?。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52、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53、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54、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55、酒亂其神也。摘自:名人名言網(wǎng)。
56、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5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58、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59、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61、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62、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64、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69、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70、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髯?。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73、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74、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盾髯印ば詯骸?。
75、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髯用?。
76、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77、篤志而體,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7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髯?。
80、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
81、不知則問,不能則學(xué),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髯用?。
84、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8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盾髯印駥W(xué)》。
86、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87、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一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yīng)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fēng)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zhǔn)笪寮级F。《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xué)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xué)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xí)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xué)莫便乎近其人。
學(xué)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xué)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學(xué)也者,固學(xué)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xué)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創(chuàng)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jīng)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對當(dāng)時的社會變革,發(fā)表不同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統(tǒng)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yīng)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wù)。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勸學(xué)》鑒賞:
《勸學(xué)》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xué)習(xí)的重要意義,勸導(dǎo)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xué)習(xí)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勸學(xué)》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diào)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xué)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xué)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xué)》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shè)喻(“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shè)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shè)喻,有的連續(xù)設(shè)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shè)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shè)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佸\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zhuǎn)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xué)》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xué)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xué)》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xué)習(xí)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xué)習(xí)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xué)習(xí)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二
荀子是戰(zhàn)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是先秦儒學(xué)最重要的三個人物。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漢代人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生卒年代已經(jīng)無考,大約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間。根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五十歲來到齊國,曾在齊襄王的稷下學(xué)宮講學(xué),三為祭酒,后因被讒,到了楚國,被春申君用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廢,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
荀子的思想資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單篇流傳,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漢劉向校書的時候,將其整理校訂,編輯成書,定為三十二篇,十二卷,當(dāng)時稱為《孫卿新書》。后來唐人楊驚為其作注,將其編為二十卷,才更名為《荀子》。這就是今天所看見的《荀子》。關(guān)于這本書的.寫作,據(jù)劉向《敘錄》記載應(yīng)該是茍子晚年在蘭陵時寫的?!皩O卿卒不用于世,老于蘭陵,疾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乎巫祝,信機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但其實《荀子》一書,并非全部出自茍子本人。
本書以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在注釋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前人和時賢的大量集解注釋及翻譯的著作,由于體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茍子其書,錯訛難解之處頗多,脫誤不可讀處時或有之,本書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參閱、斟酌了諸家之說,盡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個別窒礙難通之處,不敢強解,則闕如?!锻踔啤菲蓮堄窳翀?zhí)筆,由我修改潤色。筆者學(xué)力有限,在注釋和翻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不當(dāng)或錯訛之處,凡此,尚祈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勸學(xué)。
此為《荀子》開篇之作,主旨在勸勉人努力學(xué)習(xí)。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說明后天努力和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指出學(xué)習(xí)貴在鍥而不舍、長期積累,用心專一,無所旁顧。需要注意的是,茍子之學(xué),以禮為歸,他所論的學(xué),并非我們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學(xué)習(xí)的概念,而是指為士、為君子、為圣人之學(xué)。他特別強調(diào)學(xué)習(xí)之根本目的是為了積善成德,培養(yǎng)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說的學(xué)習(xí)方法就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并接近賢師益友。這也是貫穿在他全書中的一個觀點。文章詞藻豐富、比喻繁多,是《茍子》書中最美麗的篇章,也是最膾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君子說:學(xué)習(xí)是不能停止的。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由水凝結(jié)而成,卻比水更寒冷。筆直的木材,合乎墨線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彎成車輪?彎曲的程度能夠合乎圓的標(biāo)準(zhǔn)了,這樣即使再暴曬,木材也不會再變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過了。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jīng)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对姟啡眨骸班禒柧?,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xué)問有多么博大。吳國、越國、東夷、北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長大后風(fēng)俗習(xí)慣卻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們?nèi)绱说??!对娊?jīng)》上說:“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恭謹?shù)貙Υ愕谋韭殻瑦酆谜敝?。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沒有比無災(zāi)無禍更長遠的。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三
看完《荀子》一書,回想書中他的那些言論與思想,不禁讓我感嘆不已。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當(dāng)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時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充滿了哲理與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同時他還系統(tǒng)地論證了“人性惡”的理論,與儒家的天賦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學(xué)習(xí)改造的結(jié)果,也以此來說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他的“性惡論”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在政治上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有嚴明的律令來約束人民,應(yīng)依法治來治國;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獨樹一幟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君為舟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以此勸告君主應(yīng)愛惜人民,只有愛民才可使國家存在,否則,是自取滅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當(dāng)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卻被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所束縛,也用等級觀念來闡釋民服于君的理由。但無可否認,荀子的大多數(shù)思想與主張是符合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的。
在《勸學(xué)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在這里荀子提出學(xué)習(xí)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藍勝于藍與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學(xué)習(xí)。最后還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經(jīng)木匠的制作,可以作為圓,制成車輪。之后無論怎么曝曬也無法回復(fù)原狀了,以此論證人的先天資質(zh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經(jīng)歷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們在學(xué)習(xí)上時常是遇難則止,微懂則過,這樣又怎么會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邊的人有所成就之時總是羨慕他們,但拿自己與之相比時,又總以別人的天資比自己好作為理由搪塞自己。卻不知道其實別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資質(zhì)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學(xué)習(xí)呀。木材由直變曲才可做車輪,金屬礦經(jīng)過煉化打造磨練才可煉出寶劍,難道只因它們天生就是如此的嗎?其實都是因它們后天的際遇不同而已。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p>
在這荀子又進一步對學(xué)習(xí)要堅持作出了深入的論證。先以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來勸誡我們要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隨后又以與駑馬本身資質(zhì)的不同來做對比,論證出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對半途而廢的人與堅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評價。其實人的資質(zhì)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資質(zhì)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學(xué)習(xí),也猶如所說的神童仲永一樣,變作普通人。資質(zhì)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學(xué)習(xí),那么也會變高,就像從一個曾讓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認的人到最后榮極一時的連縱家一樣,靠的就是他以錐刺股來使自己努力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呀。當(dāng)我們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時,它們都是經(jīng)過一刀刀的累積而成的,絕不是一日就可達到的!所以每個有輝煌成就的人,他們亦是靠平日里一點一滴地堅持不懈的學(xué)習(xí)才能如此的。
在《富國》中他寫道:“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
在這段中可以讓我們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認為要富國就要節(jié)省費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禮所規(guī)定的不同等級地位的享用標(biāo)準(zhǔn)來節(jié)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財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將增產(chǎn)百倍。國家再按法規(guī)收稅,而人民又依禮規(guī)定按等級節(jié)約,那么國家的余糧將會堆積成山。此處,荀子透徹地讓君主們明白富國必先富民。以此來勸誡君主應(yīng)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會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為他已看到了當(dāng)時多數(shù)君主們無法看到的社會治理規(guī)律,這一遠見卓識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各國征戰(zhàn)頻繁,對農(nóng)民的剝削越來越重,各國君主卻只知要國庫充足即是國富,卻不知道民窮即為國窮,如此下去國家只會積貧積弱。在進行戰(zhàn)爭時,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糧草供應(yīng),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常理。人民已經(jīng)貧困,國家還一味征戰(zhàn),那么又怎么還會有糧食供應(yīng)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會有多余的糧食,加上田地沒有荒廢四時都辛勤耕種,加之人們節(jié)省食物,那么國家也漸漸富裕了。此時也將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征戰(zhàn)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這一政治主張無可否認是具有遠見性的,同時是體現(xiàn)出了他重農(nóng)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卻依舊隱約在他的言論中感受到他的博學(xué)善辯,他那充滿著哲學(xué)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間,讓我對他更加傾慕,同時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認知與做法。
文檔為doc格式。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四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xué)習(xí)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聰慧明達,行為就會沒有過錯。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xué)習(xí)的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增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fēng)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增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xué)習(xí)啊。
積土成為山,風(fēng)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以生存,這是因為心思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五
64、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
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
69、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70、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73、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74、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
——《荀子·性惡》。
75、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76、凡斗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77、篤志而體,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7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80、不足于行者,說過;不足于信者,誠信。
81、不知則問,不能則學(xué),雖能不讓,然后為德。
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84、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8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86、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87、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荀子經(jīng)典語錄100句篇十六
原文: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歟?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歟?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歟?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歟?匹夫隆之則為圣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Y。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yè)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后泰寧。臣愚不識,愿問其名。
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修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為動靜待之而后適者邪?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后寧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謂君子之知——知。
有物于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往來惛憊,通于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陳,君子設(shè)辭,請測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yún)s穴而不偪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托地而游宇,友風(fēng)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云——云。
有物于此,(人蠡)(人蠡)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yǎng)老長幼,待之而后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處于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yè)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xiāng)。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fù),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xué),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時幾將矣。與愚以疑,愿聞反辭。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何其塞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
琁、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這里有個重要東西,既不是絲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陽也非月亮,但給天下帶來明亮?;钊丝克肀M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殯葬;內(nèi)城外城靠它鞏固,全軍實力靠它加強。完全依它就能稱王,錯雜用它就能稱霸,完全不用就會滅亡。我很愚昧不知其詳,大膽把它請教大王。
上天降下一種東西,用來施給天下人民;有人豐厚有人微薄,常常不會整齊平均。夏桀、商紂因此昏亂,成湯、武王因此賢能。有的混沌有的清明,浩瀚無涯靜穆無聞。四海之內(nèi)全部流遍,竟然不到整整一天。君子靠它修身養(yǎng)心,盜跖靠它打洞進門。它的高大和天相并,它的細微不顯其形。德行道義靠它端正,事情功業(yè)靠它辦成。可以用來禁止暴行,可以用來致富脫貧;百姓群眾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太平安定。我很愚昧不知其情,希望打聽它的名稱。
在這里有種東西,停留時就周遍地靜處在極低點,活動時就極高而廣大無邊。圓的合乎圓規(guī)畫的圓,方的和角尺畫的能相掩。大得可和天地相并列,德行比堯、禹還敦厚慈善。小的時候比毫毛還細微,而大的時候可充滿寥廓的空間。迅速啊它們到達了很遠很遠,分開啊它們互相追逐而返回山邊,高升啊天下人就都會生活維艱。它德行敦厚而不丟棄任何人,五種色彩齊備而成為花紋,它來去昏暗,變化莫測就像天神,它進出很急,沒人知道它的進出之門。天下人失去了它就會滅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學(xué)生我不聰明,愿意把它陳述給先生。君子設(shè)置這些隱辭,請您猜猜它的名稱。
在這里有種東西,赤裸裸啊它的形狀,屢次變化奇妙如神,它的功德覆蓋天下,它為萬代修飾人文。禮樂制度靠它成就,高貴卑賤靠它區(qū)分。奉養(yǎng)老人撫育小孩,依靠了它然后才成。它的名稱卻不好聽,竟和殘暴互相鄰近。功業(yè)建立而自身被廢,事業(yè)成功而家被破壞。拋棄了它的'老一輩,收留了它的后一代。它被人類所利用,也被飛鳥所傷害。我愚昧而不知道,請長老們把它猜一猜。
在這里有種東西,產(chǎn)生于山崗,放置在內(nèi)屋廳堂。沒有智慧沒有技巧,卻善于縫制衣裳。既不偷盜也不行竊,卻先打洞然后前往。日夜使分離的相合,從而制成花紋式樣。既能夠聯(lián)合豎向,又善于連結(jié)橫向。下能夠遮蓋百姓,上能夠裝飾帝王。功勞業(yè)績非常巨大,卻不炫耀自己賢良。有時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時,它就躲藏。我很愚昧,不知其詳,大膽把它請教大王。
如今天下無秩序,請把怪詩敘一敘:天地交換了位置,四季顛倒了方向;天上恒星都墜落,早晚昏暗不明亮;陰暗小人登顯位,光明君子在下藏。正直為公無私心,卻被說成結(jié)私黨;心愛公利去做官,卻被以為要樓房;沒有袒護有罪人,卻被作敵來嚴防;道德純潔又完備,橫遭毀謗瞎嚷嚷。仁人被廢遭窮困,驕橫暴徒逞兇狂;天下黑暗又兇險,時代精英恐丟光。蛟龍被當(dāng)作壁虎,鴟梟被看成鳳凰。王子比干被剖腹,孔子被困在陳匡。明明白白啊他們的智慧是這樣聰明亮堂,憂憂郁郁啊他們碰上的時運是這樣不祥。違背時世啊他們想把禮義普遍推廣。黑沉沉啊天下是這樣的昏暗不明亮!光明之天不復(fù)返,憂思無邊無限長。千載定有反復(fù)時,古來常規(guī)是這樣。弟子努力去學(xué)習(xí),上天不會把你忘。圣人拱手來等待,即將重見好時光。弟子全都愚昧無知,希望聽您反復(fù)說。
文檔為doc格式。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2023年競賽開幕式致辭簡短(優(yōu)質(zhì)18篇)
- 病歷管理制度(大全13篇)
- 2023年小學(xué)期中考試激勵會教師發(fā)言(大全19篇)
- 打印機使用規(guī)章制度及流程(匯總20篇)
- 發(fā)短信結(jié)婚請柬(精選8篇)
- 2023年解除裝修合同樣板協(xié)議書(匯總8篇)
- 2023年新學(xué)期開學(xué)校長講話稿(匯總18篇)
- 員工處罰通告標(biāo)題(模板8篇)
- 最新幼兒園畢業(yè)感言60字(通用19篇)
- 最新辦公用品銷售合同(精選19篇)
- 探索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xué)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jié)(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shù)員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8篇)
- 大學(xué)學(xué)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jié)(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