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12 23:11:34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擾。一篇完美的總結應該具備簡明扼要、準確完整的特點??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一
翻看歷史的畫卷,如浪花淘盡,那過去的一幕幕歲月流轉,一位位英雄偉人展現在眼前,我不禁走上前去同他們對話。
我看到了屈原,他沉吟著《離騷》,向汨羅江畔走去,“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讒而見疏到流放漢北,最后放逐江南,一路均是奸臣當道,懷王偏聽不明。他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潔的蓮花,象征他不會被世俗所污。最后的最后,他縱身躍入汨羅江,留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絕唱。
我看到了張騫,他是東方的哥倫布,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第一次出使,張騫帶領使團走在河西走廊,但是出使西域,哪有這么容易,匈奴扣留軟禁了他們,威逼利誘,破壞漢朝與月氏的往來,一晃十年。張騫從不動搖,終于贏的機會,幸運逃脫,“不辱君命”、“持漢節(jié)不失”。大漠灼黃沙,狼煙熏晚霞,夏季熱浪滾滾,冬季寒風刺骨。一路風餐露宿,終于到達。二次出使,他去往了更多的國家,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這一次,幾乎打開了大漢通往西域的所有道路,從此世界上多了一條名為“絲綢之路”的大道,從此大漠不再只有孤煙。
我走近嵇康,與他對話,他默默不語,只是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從琴音里我聽到,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豎子們同流合污。在死刑場上,三千多太學生向朝廷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嵇康,他其實不怕死,此時此刻,他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送給所有為他送行的人。錚錚琴聲,從此刻在了汗青之上。
夢回大唐,我遇到詩仙李白,他時而高舉酒杯,吟誦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時而望著月兒,低語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廬山,他滿是豪情;“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在蜀道,他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甚至在夢中,游歷天姥山,也要“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不放過美景。飄逸、灑脫,就是他的性格?!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有雄心壯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自信滿滿,“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告訴我要不畏強權......對話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我從歷史的畫卷走出來,回顧著與歷史先賢的對話,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張騫為國奉獻,風雨無阻,嵇康潔身自好,不囿于世俗,李白自信豪放,灑脫自由......讀史使人明智,我不斷地與歷史對話,也是不斷地在向先賢們學習。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二
(1)筆者在學案的使用過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出現學案“問題化”、“知識化”、“大眾化”等問題,把學案設計成一本“練習冊”,或簡單地把答案直接呈現給學生;只強調知識技能,而忽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思考題設計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樣做效果會大打折扣。
(2)課堂操作不當。由于學生的基礎相差比較大,預習的程度也不一樣,導致課堂上具體的環(huán)節(jié)很難把握,從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
(3)學習小組效果不明顯。在有的班級,學生的探討和交流是很少的。以前沒有上課交流的機會,現在給了這個機會,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用。還有一些學生在思想深處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從而對于小科采取放棄或者不重視的.態(tài)度。同時,小組評價機制僅僅適合本學科,不少學生對此根本不在乎,導致小組評價如同虛設,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習小組的課堂討論效果。
(4)課堂駕馭能力不夠。有時候,我們的課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亂。小組的討論很難展開,又很難收住。有的放不開,導致課堂沉悶,根本就不像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有些課堂過于活躍,影響到正常的課堂秩序。
二、思考與對策。
(1)學案教學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學案就可以了,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把學生關注的問題引入課堂,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新知識中。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很好奇,做他們感覺是有意義的事情,并獲得成功的喜悅,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學習。
(2)在使用學案前做好每個板塊問題的優(yōu)化和課堂時間的預設等,設計出更符合自己授課風格的學案教學??梢哉覀€別同學看看,做一做,根據其反映做調整,使學案更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情。
(3)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平等自由交給學生,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主導者,采取學生感興趣的鼓勵措施,比如小組長輪流坐莊,小組競賽,評選最佳主持人或表現獎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
三、結語。
筆者認為要根本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就要大膽嘗試探索出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而學案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它會讓他們樂學、會學、學會,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達到學習目的,從而使歷史課成為學生長知識,長見識,長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課程。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三
至誠仁慈倫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善于治軍,同時在他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也非常注重倫理道德,把“至誠”“仁慈”作為道德原則,提倡團結統(tǒng)一,贊美勇敢,斌于婦女很大的權力與自由。同時按照“君懷巨忠,父慈子考”的封建圖式及其觀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統(tǒng)治,其豐富的倫理思想對后世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成吉思汗作為一位空前的草原霸主,他以政治家獨有的視野與魅力,在軍事征戰(zhàn)與鞏固王位的斗爭中,把自我的聰明才智和非凡才干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位草原霸主的輝煌命運。他改寫了草原的歷史,也改變了世界的歷史。
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依靠一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和謀士,利用蒙古騎兵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震撼世界的業(yè)績,不僅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外交、軍事、政治、倫理方面等所體現出來的一些東西,也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哲學思想。探討成吉思汗的倫理思想對現代社會具有很強的指導與教育意義。
一、成吉思汗倫理思想概要。
(一)在政治上成吉思汗把“至誠”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和根本的政治原則。他不但要求自己的臣民對他自己絕對的忠誠,并且也不允許他的敵手的臣民欺壓他們的領主。他經常講,對自己的主人不忠的人是不能信任的,甚至還說應該讓他們斷子絕孫!他曾不止一次殺過這樣的人。比如一次戰(zhàn)斗中有個叫桑昆的人跟成吉思汗打仗,被打敗后逃跑途中被他的馬夫遺棄于荒原,馬夫前來投降時,成吉思汗認為他是乘人之危棄而不顧的不道德的小人,是無情無義之徒。還有個叫扎木合的部落首領雖然與成吉思汗是兄弟,但扎木合多次在蒙古部落內部和蒙古部落與其他部落首領之間挑撥離間。當他的陰謀被暴露,戰(zhàn)爭中遭到失敗,對他不利的時候,他表面上承認錯誤說好話,保證不會再犯,并請求寬恕,而成吉思汗一方面述說他過去的安答之情,另一方面又揭露其兩面派的行為,指出他的不忠誠,以事實教育別人。
成吉思汗以“至誠”作為最高道德原則,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決定的。只要分析一下“至誠”應天的思想就可以一目了然。當時的蒙古,不但是處在金、宋等強國包圍下的弱小民族,并且本民族也是極不統(tǒng)一,互相傾軋的被壓迫民族。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當中,一方面滋長著依強凌弱隨風倒的“風派”思想,另一方面在嘗夠了“風派”之苦的人們當中又滋長著鄙視“隨風倒”,而崇尚忠誠的道德思想。這個忠誠在民族、斗爭殘酷的環(huán)境下,最高標準則是忠誠于人民翻身事業(yè)。成吉思汗這種重義守信、知恩圖報的品德,在蒙古民族中很有代表性。在戰(zhàn)爭年代,重義守信更顯重要。特別是在聯合作戰(zhàn)時,信守誓約就成了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
成吉思汗作為這種被壓迫民族的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尤其是在以“至誠”爭得了部眾的擁護,從而也較為順利地打敗那些昏庸的人物軋木合之后,把“民意”看成“天意”,“應天命唯以至誠”的思想觀念便牢固地樹立起來了。由此可知,成吉思汗的邏輯是:“應天命唯以至誠”。我即“至誠”必承“天命”。我即已承天命,則以“至誠”,順我者昌,不以“至誠”順我者必亡。這些觀點雖然帶有個人很強的英雄觀,但是他以“至誠”爭得部眾的擁護無疑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極為正確的。
(二)在隊伍內部,成吉思汗提倡團結統(tǒng)一,贊美勇敢、忠誠、仁慈,強調個人修養(yǎng),同時告誡部下要戒驕戒躁。有次部將哲別把白嘴馬一千匹送給他時,成吉思汗說:王汗塔陽汗與金國皇帝的失敗,都是因為驕傲所致,你可不要忘掉呀。他還經常教導自己的臣民,對敵斗爭要像猛虎撲食,而在部落內部則應像溫順的花牛犢。所以成吉思汗的臣民們對外則向敵人拼命進攻,在部落內部則團結和氣。這是成吉思汗辯證法思想在道德上的表現。成吉思汗還非常愛護部下,他成了大汗以后,他把戰(zhàn)友之情法規(guī)化了,在他的法典中規(guī)定由九名戰(zhàn)士和一名班長組成一個生死與共的團體,他們之中如果有拋棄戰(zhàn)友者,會毫不容情的處以死刑。有一次當他在和王汗的戰(zhàn)爭中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下,他排除眾議不撤退,一直等到最后一個戰(zhàn)士歸隊,才下令撤退。他也常常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當國君,不是依靠他的強壯而是靠偉大的上天的仁愛,他之所以能當合罕,不是靠他的勇敢,而是靠偉大上天的仁愛。由于上天的仁慈,他才能夠殲滅了外敵。同時他要求人們要絕對地忠順其主。強調個人修養(yǎng),要求人們善于自制,做事有度,慎于言行。成吉思汗本人是這方面的榜樣,他本人被人評價是個英勇果斷,有度量,善于容眾,敬天地重信義的人。
(三)在家庭建設方面,成吉思汗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建設者,成吉思汗賦于婦女很大的權力與自由,這在當時亞洲任何地方都沒有。婦女們可以自由地監(jiān)視家產,有權隨意出售和交換。他既要妻子相信自己的男人,也要求男人相信妻子,要求妻子努力提高丈夫威望,丈夫有威望,被認為是好妻子的象征。
成吉思汗按照“君懷臣忠,父慈子孝”的封建圖式及其觀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統(tǒng)治秩序。他宜稱:“人假如有點孝順之心,天必知曉”,認為天有思想、有意志,并試圖把敬天作為他整個倫理思想的基礎。他強調指出:“凡一個民族,子不遵從父敬,弟不聆聽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贊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那么這個民族的倫理綱常就會亂套,從而必定要滅亡。因此,他“嚴切告誠”臣民們:凡子不敬父敬,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件其夫,男虐待其已聘之女,女慢視其已字之男,長者不約束,富貴之家不急公而吝財,若是之人,必致流為匪類,變?yōu)榕奄\,家則喪,國則亡。這些話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強調處理好各種人倫關系的重要性,因為若不能協(xié)調并處理好這些關系,就會導致家喪、國亡。他堅信“能治家者即能治國”。
另外他十分重視家庭和睦,特別認為與他人妻子通奸等行為是最不道德之惡行,對這樣的人他制裁很嚴厲。成吉思汗大扎撒》規(guī)定:“通奸者,不論有無妻室,都應處死刑?!蓖瑫r規(guī)定如果男方結婚后負義出逃,須向女家償付一定數量的牲畜。如果女方悔約改嫁,則罰以牲畜和其他財富,并將聘禮如數退還。這些都反映了成吉思汗重視家庭和睦,保護婦女貞操等家庭倫理觀。
(四)在人生道路上,成吉思汗還常常教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決不能畏縮不前,要敢于排除千難萬險。成吉思汗始終堅信,依靠天力和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現實。同時成吉思汗指出,人雖長得聰明,不學沒有智慧,強調人的道德和智慧要通過后天學習才能得來,否則,即使夭資再聰明,也會一無所有。在幸福觀的向題上,成吉思汗希望鞏固其國家疆土,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和利益,以保持“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的政治道德要求。實際上這種幸福觀,乃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五)在道德標準上,他把“仁慈“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美德。成吉思汗晚年為誰繼承大汗曾大傷腦筋。他認為長子粗劣,不宜繼承王位;次子性烈如火、魯莽,由他繼位也不合適;四子幼弱,唯有三子被大家公認為是具有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具備的“仁慈”,因而成吉思汗讓他繼承汗位。
在成吉思汗的言談中,還有“上天阻止我吧”,“上天的仁慈”,“長生天知道”,“不符天意”等說法。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哲學及倫理、政治、宗教、法律的思想基礎,也是他具有仁慈的一面。
成吉思汗的“天力論”是以“至誠”為基礎的,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客觀唯心主義??v觀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他通過自己的審慎籌劃和果敢行動,再加上深沉的理性思考,以小勝多,戰(zhàn)勝了那些強國和部落,建立了新型的國家。在倫理道德方面,他講“至誠”與“仁慈”等作為道德原則教育臣民,他本人也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從這方面來看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二、成吉思汗倫理思想對現代杜會的啟示。
在現在這個社會人際關系淡漠,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屢見不鮮;為了金錢、地位置親情、友情、良心于不顧的不道德現象比比皆是。人們?yōu)榇藦娏业睾魡救蕫鬯枷氲幕貧w,社會迫切需要提倡和獎勵熱心公益、扶危濟困、多向他人奉獻愛心的人道行為。再如一些企業(yè)做假賬、提供虛假信息已成為一個公開的“游戲規(guī)則”,但作假的企業(yè)極少受到懲處,反而還會從不誠信、做假帳中得到實際的利益和好處。一些擅長做假帳、精于做假帳的人,在企業(yè)里則被當作“人才”爭相聘請。再如,一些地方官員虛報統(tǒng)計數據,擴大政績,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熱心于“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往往會受到重用,致使“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現象一再發(fā)生。由于制度方面的缺失,為失信者和弄虛作假行為提供了機會,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另外家庭倫理方面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
成吉思汗倫理思想分析啟示我們,應該在現代社會對公民進行三大公德教育,即加大對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另外還得建立誠信道德教育體系,加大對失信者的懲罰和制裁。只有這樣社會風氣才能好轉,人們活著才有安全感。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四
嘉祥一中是我的母校,我和我的很多同事曾在這里走過了三年高中生涯。如今在縣委縣政府“三校合一”的大背景下,她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因為學生的成分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入一個集體學習,各種問題凸顯出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很大。依據蘇聯巴班斯基的“可接受原則”,要求我們的教育要符合學生實際,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根據差異性的原則組織教學,就是我們所說的分層次教學。
一、分層教學是解決教育史上由來已久矛盾的有效方式。
分層教學本質上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是依據學生不同個性而進行的教育。公元前五世紀,萬世師表孔子就實踐了分層教學,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保ā墩撜Z雍也第六》)。在教育發(fā)展的最初階段,東西方都是個別教育,但是隨著西方文藝復興的興起,班級授課制和因材施教存在著矛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地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圍繞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學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素質得到發(fā)展,打破原來班級授課制的一次備課一勞永逸的局面。
二、分層教學是解決嘉祥一中大融合后的必由之路。
山東嘉祥一中建于曾子書院舊址,文化底蘊豐富,人文積淀厚重,儒風浸潤深遠,是一所傳統(tǒng)的縣域普通高中名校,建校六十余年來,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已發(fā)展成為全省同類學校中的佼佼者,是當地教育的一面旗幟。2011年9月,新校區(qū)正式啟用,原二中、三中并入嘉祥一中,實現了縣委縣政府“高中進城”“三校歸一”的`宏大目標,并為全縣普通高中發(fā)展均衡教育掃清了障礙。目前,學校一校兩區(qū),每個校區(qū)一級兩部,層層競爭,12個教育科,教職工近千人,204個班,學生12000人,規(guī)模極其龐大。但是,新的起點總是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高中進城,嘉祥一中一統(tǒng)嘉祥普通高中教育,這種近乎理想的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了校舍、設施、生源、師資大均衡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科教師優(yōu)劣搭配,一個班級的各學科任課教師極不均衡;學生優(yōu)劣搭配,每個班內學生成績參差不齊,有的班級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中考錄取分差達到28分,54名學生成績呈陡立階梯排列。這種狀況令教師感到上課無所適從,講深一點中后進生因不理解睡一大片,講淺一點優(yōu)等生早已厭倦,課堂效率低,家長意見大,很多教師感到異常困惑。與此同時,每個班內師資和優(yōu)質生源被稀釋,難以出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高校學生,優(yōu)等生被學困生所困擾,同時給班主任的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龐大的學校規(guī)模面臨著復雜的問題和嚴峻的考驗。面對這些情況,如果我們正確運用分層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目標上、具體落實上、評價機制上都得到客觀落實,達到穩(wěn)定優(yōu)秀生,提高學困生,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高中文科歷史的分層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一)學生分層堅持宏觀分層與微觀分層的有效結合。
1.宏觀分層原則依據學部的現在分班編制,所有的文科班大面上分三個層次:科技班、普文班、特長班??萍及鄠戎赜谕卣箯V度,提升高度,加快進度,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挖掘出學生個性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和觀點,在優(yōu)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普文班側重于落實“雙基”,講練結合,少講多練,以練促學,強化技能。特長班重在抓實課本知識,抓好正常進度。重點難點內容要反復講,反復練,達到熟練自動化,使大部分學生能做好低檔題。2.微觀分層原則把學生高一、高二兩次期末考試、高三入學考試五次考試的歷史成績相加后取平均數,排好順序,然后按3:4:3的比例分為甲(上)、乙(中)、丙(下)三個小組。丙組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弱的“學困生”,即能在教師和甲組同學的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乙組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向上的精神,成績忽起忽落不穩(wěn)定,但潛力較大的中游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啟發(fā)下能獨立完成部分練習題;甲組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質均好,學習興趣濃,求知欲望高,基礎知識扎實,整體素質較高的優(yōu)等生,既能夠獨立學習新的知識,完成作業(yè)以及老師的補充題,又可以通過協(xié)作幫助后兩組同學解決疑難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層。
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結合學生的分層情況,可將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掌握、運用四個層次,不同層次的目標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是甲乙兩組同學需要達到的中級目標,而“運用”則是甲組同學所達到的高層次目標。
(三)教學內容分層。
四個層次,基礎、方法、能力、情感。其中,“基礎”層次是甲、乙、丙三組同學均要熟練掌握;“方法”“能力”是乙組、甲組要求達到的目標;“情感”雖然是高級目標,但不受智力因素的影響,要求甲、乙、丙三組同學都要達成。
(四)輔導分層。
輔導具體的基礎知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就必須從精神理念、方法、動力上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這樣不僅可以把教師解放出來,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另外,還可以動員優(yōu)等生去輔導學困生,讓二者達到雙贏的效果。
(五)考試類型分層。
題型層次分為選擇題和材料選擇題;能力層次分為基礎題目和能力題目;考查類型分為背景類、概括類、評價類、認識類、變化類、比較類、特點類、開放類八大類??傊?,分層教學可有效解決班級授課制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問題,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嘉祥一中實現大融合之后面臨問題的各種思路。落實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自然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五
歷史教學是關于歷史學的教育,而社會科與歷史學有密切的關系,由此,便可知歷史教學與社會科可以發(fā)生聯系。全美社會科協(xié)會對社會科課程的解釋為:“社會科是一門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領域進行整合研究的課程,旨在促進公民能力的發(fā)展。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恰當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相互聯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統(tǒng)的社會研究機會?!保?]從社會科定義的角度可知,歷史學可以作為材料為社會科所用,進行綜合的研究。在韋斯里的社會科課程“六型說”(包括各科目獨立型、非系統(tǒng)相關型、系統(tǒng)相關型、統(tǒng)合型、中心統(tǒng)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統(tǒng)合型”便是以歷史學為中心的。反之,社會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質的課程,當然也可以為歷史學所用。這體現在如果運用社會科的研究視野,當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時,思路就會更加寬廣些,研究的角度會更加靈活多變,同時更能夠較容易地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六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學生的基礎教育尤為重要。新課標以教學中師生的“雙邊”理論為核心,指出了教師是“教”而學生是“學”的角色關系。這表明了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溝通是很關鍵的,這對加強教師和學生教學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策略。
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說在新課標形勢下形成一套創(chuàng)新型的師生互動模式對教學質量來說尤為關鍵。初中歷史教師同樣要深刻地認識到這點的重要性,加強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能動性,全方位豐富教學內涵,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質,將互動教學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一、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師沒有肩負起引導者的責任。
歷史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詳細的課程計劃,尤其是針對課上的互動活動,都要提前做好籌備工作。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許能掌握好互動的規(guī)律,但是大多時候只有學生自己在行動,而教師缺乏指導能力的話,很容易讓學生偏離課程中心。所以說教師的主導性還是有一定作用的,給學生討論空間的同時更要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保證課程的正常開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躍的氛圍。
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是卻忽略了學生間的交流和互鑒。對于傳統(tǒng)的分組式學習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就減少了交流探討的機會。教師可能覺得學生之間的探討過于淺顯達不到效果,無法抓住課程的重點,會延誤課程的進展。但是這樣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沒有共享的.學習過程著實讓人覺得無趣。
(三)課堂互動內容學習價值不夠高。
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一些教師單純地認為互動就是給學生提問題,太多的問題設置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厭倦。教師過多地關注課程進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來給不同的學生講解,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性,這樣會給學生拘束感。目前我們需要的還是更加深入的教學。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共同學習的平臺,師生之間相互了解才是關鍵,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師要明白,與學生創(chuàng)造出融洽的關系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師生關系處于比較和睦的狀態(tài)下學生會感覺更加輕松,學習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和教師互動就像是一個交朋友的過程。學生會逐漸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氛圍,對歷史的學習更加有信心和樂趣。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給學生營造和諧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讓教與學變得更加簡單和容易,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師要做好課前的預備工作。
好教師不但要好好上課,更重要的是對于每節(jié)課都要提前做好課程計劃安排,提前想好互動的形式和方案,對于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要提前想好應對政策,以免正常上課時節(jié)奏被打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問互答的環(huán)節(jié)之外增添多一點和歷史有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分步分組地引導,讓學生盡快融入歷史學習的主題,教師監(jiān)督學生把握好學習節(jié)奏,以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上完這節(jié)課。比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提示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前預習一下,對里面的精彩內容先進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課時可以讓有意向的學生現場表演,根據課本情節(jié)內容來進行自己的表演,增強大家對歷史情節(jié)的印象,有助于歷史課程的學習。
(三)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
現在的初中生可能處于比較桀驁的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學生教師要用更溫和的教學方式指引他們。相對來說他們的思維形式比較獨特,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做出有效地應對方案。注意多帶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活動,體會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樂趣。對于一些浮躁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責問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師要多和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溝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的地方,多進行鼓勵,多發(fā)現學生的講課時要有歷史情節(jié)感,將學生帶入歷史的發(fā)展中。
(四)利用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對歷史人物情節(jié)的好奇心,針對課本里的故事情節(jié)加以擴展,將學生帶入情節(jié)發(fā)展之中,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過程。比如說在學習《春秋》這門課時,教師課前收集好相關的典故,然后向學生提問,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歷史知識滲入其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活動,還可以降低知識的難度,便于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改正和擴充,學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時做出解釋。
(五)通過多媒體形式教學。
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已經被應用到歷史課堂學習中,并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學習模式。這樣最大形式上優(yōu)化了歷史教學。初中生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比較注重形象問題,歷史原始的教材還是不夠有吸引力,書本上的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偉大,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更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情節(jié),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自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歷史情感隨著教學視頻慢慢地發(fā)散出來,整個課堂充滿愉悅的氣氛。教師給學生播放《虎門銷煙》的視頻,學生通過幻燈片觀察硝煙的壯闊前景,同時思考當時的政治格局,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此過程中歷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三、結語。
根據以上論述,在初中歷史互動教學不僅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還對學生本身的學習互鑒有莫大的益處。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送同學互相探討,得到更豐富深刻的知識,同時全方位加強了學生整體素質,對教師的教學經驗也有很大作用。教師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學習渠道給學生,以互動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興趣點,活躍課堂氣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七
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對于學生們了解歷史真相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教師而已,在學生的眼中,教師的語言就是歷史故事的重現。歷史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避免摻雜個人的感情因素,應該客觀地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另外,陳述歷史事件,要注意查找歷史資料,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們去博物館或歷史紀念館等進行更深刻的參觀和學習。在參觀和學習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為學生答疑解惑,將真實的歷史情景再現,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中,運用講解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研究與興趣。
(二)盡量與課程教學目的相關聯,有針對性
在歷史課上,教師一定要注意避免為學生講重復講過的故事,另外,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歷史故事可能很多,歷史老師講課時不需要將所有歷史故事一一道來,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挑重點,挑選聯系最大的一個故事進行生動的描繪也可以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三)盡量結合現實,以史喻論今
我們之所以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把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把古人的偉大事例展現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們在學習歷史故事的同時,能夠傳承祖輩們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孩子們今后的道德發(fā)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身,進行適當的吸收,這就是教授歷史課的目的。
(一)新課導入前設置懸念故事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堂引入是關鍵,歷史課的引入選定歷史故事作為開頭,那么這個故事一定要為學生做好伏筆,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輸,學生自己不動腦筋,這堂課是很難進行下去的。課堂引入中為學生留出空間去思考,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教師必須控制理論與故事的時長,如果一節(jié)課中都是理論知識或都是歷史故事,這樣會讓學生的思維感到疲乏。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善于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知道什么時間應該穿插歷史故事來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課文涉及到不同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傊寣W生們產生興趣才是一堂課的成功。例如,我在備課時,如果本節(jié)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眾多,為了避免學生們對故事當中的`人物混淆,我會分時段為他們講述相應人物的故事。除了課本上的事件,為他們分別講述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更方便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對人物進行記憶。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馬遷的著作,為學生們講述這篇著作艱難產生的過程,讓他們學習司馬遷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達到了學習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課堂結束前巧用歷史故事
完美的結束課堂是考驗歷史教師最后的一關,既然開頭過程都是歷史故事,當然是有頭有尾的用歷史故事來結束一堂課程。巧妙地選用一則可以讓學生們回味的故事,具有積極能量的故事結束這一堂課,能夠再次刺激學生們的對知識的渴望,能夠讓學生在課下還不停地討論關于課上的知識,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例如在講述商鞅變法這節(jié)課時,快要下課時我為學生們講述能夠讓他們課下也可以討論的故事,課上講到商鞅最后被處以“軍裂之刑”,同學們都很憤怒,為這樣的變法感到惋惜,我為他們講述商鞅逃到邊關住宿,客棧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絕他,說明雖商已死,變法卻已經興起。同學們對當時的形勢充滿了期待。
總而言之,歷史課中歷史故事現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讓課堂氣氛活躍,想讓學生們學到更靈活的歷史知識,如何選用適當的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師長期需要學習交流的部分。然而,選定歷史故事,怎么科學靈活的將歷史故事運用到課堂中也是歷史教師必修一門學問。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八
(1)在每節(jié)課設置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的學生自主時間。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最多專注30分鐘。新課改下,全國很多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進行了很多嘗試。如武漢市十二中的教學課堂是這樣的:前一節(jié)課結束時,老師會把新課內容印成預習學案,發(fā)到每個學生手中。學校有專門時間,供學生自學預習。上課時,老師只講15分鐘,梳理學生集中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解題思路。其余時間以學生講解題目、討論為主。在課堂最后5分鐘,老師對學生進行測試,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實際情況,我認為在每節(jié)課設置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在現階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這個自主時間設立出來,不是隨意的,它應服務于課堂教學,有針對性,有預期目標,它的內容要由課程需求來決定,其表現形式可以是歸納總結、提問釋疑;也可以是練習、討論;還可以是演講、辯論和觀看視頻等。(2)閱讀歷史人文書籍,撰寫歷史小論文。作為人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是一種開放自由、潛移默化的細水長流過程,需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若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對待文科學習和成績,是不可取的。除了學有余力的學生外,指導學生利用假期閱讀歷史人文書籍,堅持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好的.引導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學科的獨特優(yōu)勢,在重大事件或周年事件上,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人文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
2.課堂教學中的措施。
(1)讓學生參與課堂,讓歷史貼近現實?!皩W習金字塔”是啟發(fā)式教學和合作探究學習的理論依據,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學習方式,學習者在24小時內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況的百分數,其中僅聽老師講授、被動獲得知識能夠保存下來的只有5%;而通過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學內容所保存下來的知識容量則相對更多,達到了50%、75%、90%。讓學生參與課堂,必須讓學生動起來,跟上節(jié)奏。如可督促學生堅持“五到”法則,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著黑板、看著老師,不能埋頭聽課;要“耳到”,聽課當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時回答老師的問題;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畫畫,把老師講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筆記不是越多越好,應該只記重點和最有啟發(fā)的部分,盡量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當前面“四到”都具備的時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讓學生參與課堂,必須相信學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學過程中,建議學生在每節(jié)課后自己歸納知識要點和體系,定期檢查歸納本,效果很好;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讓歷史貼近現實,一些復雜的問題可由老師作專題講座,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為鑒的重要。(2)教學內容要抓中心。教學實踐反復表明:一節(jié)課內,如果教學面面俱到,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疲于奔命,喪失熱情。一節(jié)課只能有一個中心。原因何在?第一,從人腦的心理特點來看,人的大腦皮層中不可能同時有兩個興奮區(qū)域,一課一個中心有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二,從學生思維特點來看,高中生正處在抽象思維發(fā)展的初期,一課一個中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第三,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要求來看,一課一個中心,學生圍繞中心能將紛繁的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教學內容要精整合。新課程反對機械地教教材,提倡靈活地用教材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己整合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合教科書的內容,二是整合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整合教科書內容就是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構建教學內容體系,突出主干,減少枝葉。由于新教材知識重疊部分較多,有些課目甚至要敢于動大手術、作大整合,這雖然對我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但卻是歷史新課程教學所必須為之的。(4)教學內容要深探究。探究學習需要依靠問題,但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探究。短短一節(jié)課內學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歷史概念、歷史名詞、歷史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課堂上依靠聽講、閱讀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學設計的探究性問題應圍繞本課的中心,在教學重難點上展開,一般一課有一個深度探究的問題就夠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重難點掌握。(5)教學活動要重實效。這里所說的教學活動是指為常規(guī)知識傳授服務的學生活動形式。這種活動的形式有個人活動和分組活動。個人活動和分組活動又有自由辯論、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實踐表明,學生對這類活動非常感興趣,也樂于參加。一般來說,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一節(jié)課設計一個這類的學生活動,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類活動若設計多了,課堂反而顯得華而不實,沖淡了主題。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九
在16世紀下半葉,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八旗也被逐漸的建立,每個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眾子侄,也就是八和碩貝勒。在八旗的建立當中,互相之間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沒有統(tǒng)一的隸屬,只對清太祖努爾哈赤服從。在這個時期,軍事民主制對其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關的文獻中有記載,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在他之后要實行八王共治國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選制的實施與皇太極繼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還在世的時候,四大貝勒在后金政權中實力非常的高,大貝勒為代善,二貝勒為阿敏,三貝勒為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在四個貝勒當中,四貝勒皇太極本人行事較為穩(wěn)重,人很機敏,而且對漢語比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更青睞于四貝勒皇太極。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繼承汗位,在皇太極繼位期間,他通過各種對策將三大貝勒的權勢逐漸的削弱,1636年,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被尊號稱帝,定國號大清,并且改為元崇德。這也標志著清朝皇權的誕生。
(三)順治帝福臨繼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極未立儲嗣,更對新的建儲制度未進行設立,這給汗位推選制的再度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給最高權力傳承制度進行了新內容的加入,其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皇太極死后,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特別的激烈,使得繼統(tǒng)危機一度的發(fā)生。后由五宮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臨居長,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其中母孝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選制向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過渡與康熙帝玄燁繼位。
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在這個時期,逐漸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權勢,汗位推選制也就此而終。1661年,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因發(fā)生天花去世,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此次皇位的繼承,是以個人的意志選擇的繼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兩廢太子。
嫡長子皇位繼承是在康熙朝實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廢黜,雖然其在紫禁城內被軟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繼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繼承人的事實,傳出假圣旨,告訴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機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實施的建儲計劃也成為了秘密。
(一)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歷史過程。
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政策的創(chuàng)新,一個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由三個皇帝經過多年的摸索、創(chuàng)新、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這三個皇位為康熙、雍正、乾隆,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最終完成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創(chuàng)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對秘密建儲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從而完成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渡。
(二)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創(chuàng)新。
這里所說的建儲制度創(chuàng)新,其實就是對皇位傳承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延續(xù)王朝統(tǒng)治的基礎上,將常規(guī)打破,建儲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規(guī)則,在實際當中被成功的落實。可以說,秘密建儲制度的出現,對我國古代建儲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創(chuàng)新。
(三)秘密建儲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儲制度它是在封建社會晚期而誕生,以本質的角度來講,它依然是沿襲王朝最高權力子孫后代皇位的傳承,更是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秘密建儲制度有著自身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皇儲身份不是公開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參政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使得皇儲培養(yǎng)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國逐漸的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為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所擁有的決策權也只是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秘密建儲制度也畫上了句號。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權,歷經四十七年,在此期間,慈禧懿旨確立嗣君,使得傳承皇位和傳承皇權長期的分離。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獨有的一種制度,它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型帶來一定的阻礙性,更是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選制度的發(fā)展路徑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湯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儲與訓政[j]。蘭臺世界,2016(19):120—147。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十
人工智能(ai)是一門極富挑戰(zhàn)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這可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如果希望做出一臺能夠思考的機器,那就必須知識什么是思考,更進一步講就是什么是智慧,它的表現是什么,你可以說科學。
家有智慧,可你決不會說一個路人什么也不會,沒有知識,你同樣不敢說一個孩子沒有智慧,可對于機器你就不敢說它有智慧了吧,那么智慧是如何分辨的呢?我們說的話,我們做的事情,我們的想法如同泉水一樣從大腦中流出,如此自然,可是機器能夠嗎,那么什么樣的機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學家已經作出了汽車,火車,飛機,收音機等等,它們模仿我們身體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類大腦的功能呢?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僅僅知道這個裝在我們天靈蓋里面的東西是由數十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器官,我們對這個東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許是天下最困難的事情了。
在定義智慧時,英國科學家圖靈做出了貢獻,如果一臺機器能夠通過稱之為圖靈實驗的實驗,那它就是智慧的,圖靈實驗的本質就是讓人在不看外型的情況下不能區(qū)別是機器的行為還是人的行為時,這個機器就是智慧的。不要以為圖靈只做出這一點貢獻就會名垂表史,如果你是學計算機的就會知道,對于計算機人士而言,獲得圖靈獎就等于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一樣,圖靈在理論上奠定了計算機產生的基礎,沒有他的杰出貢獻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東西,更不用說什么網絡了。
科學家早在計算機出現之前就已經希望能夠制造出可能模擬人類思維的機器了,在這方面我希望提到另外一個杰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布爾,通過對人類思維進行數學化精確地刻畫,他和其它杰出的科學家一起奠定了智慧機器的思維結構與方法,今天我們的計算機內使用的邏輯基礎正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
我想任何學過計算機的人對布爾一定不會陌生,我們所學的布爾代數,就是由它開創(chuàng)的。當計算機出現后,人類開始真正有了一個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工具了,在以后的歲月中,無數科學家為這個目標努力著,現在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幾個科學家的專利了,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學的計算機系都有人在研究這門學科,學習計算機的大學生也必須學習這樣一門課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現在計算機似乎已經變得十分聰明了,剛剛結束的國際象棋大賽中,計算機把人給勝了,這是人們都知道的,大家或許不會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計算機幫助人進行其它原來只屬于人類的工作,計算機以它的高速和準確為人類發(fā)揮著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終是計算機科學的前沿學科,計算機編程語言和其它計算機軟件都因為有了人工智能的進展而得以存在。
現在人類已經把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人工智能也在下世紀領導計算機發(fā)展的潮頭,現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因為受到理論上的限制不是很明顯,但它必將象今天的網絡一樣深遠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世界各地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但對人工智能的真正實現要從計算機的誕生開始算起,這時人類才有可能以機器的實現人類的智能。ai這個英文單詞最早是在1956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在此以后,因此一些科學的努力它得以發(fā)展。人工智能的進展并不象我們期待的那樣迅速,因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還不完整,我們還不能從本質上解釋我們的大腦為什么能夠思考,這種思考來自于什么,這種思考為什么得以產生等一系列問題。但經過這幾十年的發(fā)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它巨大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讓我們順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來回顧一下計算機的發(fā)展,在1941年由美國和德國兩國共同研制的'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了,從此以后人類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開始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第一臺計算機的體型可不算太好,它比較胖,還比較嬌氣,需要工作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如果希望它處理什么事情,需要大家把線路重新接一次,這可不是一件省力氣的活兒,把成千上萬的線重新焊一下我想現在的程序員已經是生活在天堂中了。
終于在1949發(fā)明了可以存儲程序的計算機,這樣,編程程序總算可以不用焊了,好多了。因為編程變得十分簡單,計算機理論的發(fā)展終于導致了人工智能理論的產生。人們總算可以找到一個存儲信息和自動處理信息的方法了。
人類智力的結果都是一種反饋的結果,通過不斷地將結果反饋給機體而產生的動作,進而產生了智能。我們家的抽水馬桶就是一個十分好的例子,水之所以不會常流不斷,正是因為有一個裝置在檢測水位的變化,如果水太多了,就把水管給關了,這就實現了反饋,是一種負反饋。如果連我們廁所里的裝置都可以實現反饋了,那我們應該可以用一種機器實現反饋,進而實現人類智力的機器形式重現。這種想法對于人工智能早期的有著重大的影響。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fā)了thelogic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采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個程序在人工智能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于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能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就是右圖的那個人)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能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能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并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點開始變?yōu)榻嵱玫哪軌蜃孕薪鉀Q問題的系統(tǒng),并要求系統(tǒng)有自學習能力。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fā)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problem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并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fā)系統(tǒng)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chuàng)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現在許多人工智能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fā)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學院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支持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國政府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在冷戰(zhàn)中保持與蘇聯的均衡,雖然這個目的是帶點火藥味的,但是它的結果卻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其后發(fā)展出的許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學開發(fā)出了shrdlu。在這個大發(fā)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統(tǒng)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sir系統(tǒng)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現導致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70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tǒng)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他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如統(tǒng)計分析數據,參與醫(yī)療診斷等等,它作為生活的重要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了。在理論方面,70年代也是大發(fā)展的一個時期,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個人工智能語言prolog語言誕生了,它和lisp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為人工智能離我們很遠,它已經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讓計算機這個機器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但我想對科學真理的無盡追求才是最終的動力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十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實的需要,應構建一個與現有體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體系。錢乘旦提出的“現代化體系”具有很多優(yōu)長之處。但是在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時,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體性、內容與主題的聯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其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應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結束的標志。
關鍵詞: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現代史;現代化體系。
世界近代史的體系問題,是國內史學界,特別是世界近代史教學和研究工作者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樣的思路來編寫世界近代史,或者說以什么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主題、主線或中心思想,并按這個中心思想將近代時期的世界歷史系統(tǒng)地、有機地組合起來。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先后出版了多種《世界近代史》。這些著作大多作為高校教材使用,內容大同小異,由于主導思想和史實編排的差異,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不同的體系。
就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最具代表性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主要有三種。一是楊生茂等主編、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該書是周一良、吳于廑主編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按照社會形態(tài)(社會制度)來確定近代時期,即近代是人類歷史的資本主義時代,起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止于19俄國十月革命和19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二是劉祚昌等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卷。該書是崔連仲、劉明翰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也是將世界近代史確定為資本主義的歷史,起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下限原來定為1917年十月革命,后來改為19。三是劉祚昌、王覺非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編。
該書是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雖說是按照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的觀點來編寫世界近代史,但仍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將世界近代史的起點定在1500年,終點則定在1900年。綜合起來看,第一種與第二種起點相同,終點不同;第二種和第三種終點相同,起點則不同。三種體系的共同點是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種體系強調世界歷史是在近代時期(即資本主義時期)由分散而發(fā)展成為整體的。
以上三種世界近代史體系,從上個世紀60年代直至今天,在我國史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來說,這三種體系無疑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對于這三種世界近代史體系,我們不擬詳加評論,但是本著“百家爭鳴”的精神,本文提出與之不同的世界近代史體系新看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實的需要,有必要構建一個新的世界近代史學科體系。而在這個方面,我國著名學者錢乘旦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稱之為“現代化體系”。錢乘旦在《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一文中認為,自世界進入近代以來,幾乎一切事件、一切變化都圍繞著現代化這個主題。因此,他主張“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錢乘旦根據現代化這個主題或主線,將世界近現代史劃分為五個階段。他所劃分的第一個階段到第四個階段(從離現在約六七百年的中世紀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也就是世界歷史的近代時期。雖然這個體系目前只是一種設想,還沒有出版按照這個體系編寫的世界近代史(以及世界現代史),但是這個新體系的提出,很有新意和創(chuàng)見。從總的方面來說,我們贊同錢乘旦的意見,認為世界近現代史的確是世界各國走向和實現現代化過程,可以將現代化作為世界近現代史的主題、主線或中心思想。但是,就“現代化體系”涉及的諸多方面的問題,我們還想談點補充意見。
我們認為,世界近現代史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近代和現代。第一個時期的歷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個時期的歷史是世界現代史。在我們看來,所謂近代,就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第一個時期。
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世界近代史)開始于工業(yè)革命。這是因為,工業(yè)革命使人類開始進入工業(yè)社會(或工業(yè)經濟時代)。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是劃分農業(yè)經濟時代和工業(yè)經濟時代的一個界標。我們認為,世界近代史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世界歷史,或者說是工業(yè)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因此,我們主張以工業(yè)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起點。
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其下限是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945年)。這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第一個時期。但是,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因此現代化道路呈現出多樣性?,F代化不僅沒有同一模式,而且也不是同步進行的。因此,在近代時期(即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俄國的現代化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實現的),亞非拉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雖然(以另一種地位和方式)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可是它們在近代時期并沒有實現現代化,以致其現代化任務還要留到現代時期(即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去完成。
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即錢乘旦所提出的新體系的第五個階段)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社會發(fā)展到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技術革命興起。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均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人類開始走向知識經濟時代,進入信息社會。雖然亞非拉國家尚未實現現代化(個別國家例外),就整個世界范圍來說,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并沒有結束,因此也可以將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看成是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經濟時代)的繼續(xù)、發(fā)展和延伸,但是,由于20世紀40年代以后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已經使世界歷史具有了不同于現代化第一個時期(近代時期)的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我們將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第二個時期的歷史,稱之為世界現代史。為什么贊同“以現代化為主題”?我們認為,“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具有很多優(yōu)長之處:
首先,從指導思想來說,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而這個觀點正是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理論根據。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社會歷史主要是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歷史。社會生產方式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筑。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從而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演進。因此,從古至今,才會出現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更替。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也就是社會生產方式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題或主線,就是現代化。
其次,這個主題抓住了世界近代時期歷史發(fā)展的核心和實質。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來看,經歷了農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經濟時代,直到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也可以看成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繼續(xù)、發(fā)展和延伸(有學者稱之為“后現代”、“后工業(yè)”社會)。從古至今的歷史,也就是從傳統(tǒng)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歷史。人類進入現代社會,開始于近代時期,如果將世界近現代史視為一個整體的話,那么,近代時期的歷史則是它的上部。因此,將現代化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正是體現了世界近代時期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實質,也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問題之所在。
在這里,我們想對老一輩世界史學者提出的“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談點看法。“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把世界歷史形成為整體看成是“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相互交叉發(fā)展的結果。這一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在我國世界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史發(fā)展事實表明,世界的確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的,世界近代史的新體系也必須包含“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的內容。但是,我們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容易使人感到這個提法只是著眼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表面現象,而沒有反映出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內在實質?!皬姆稚⒌秸w”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正如提出這一觀點的吳于廑先生所說過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發(fā)展,是決定歷史縱向和橫向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歷史的這兩個方面結合在一個統(tǒng)一的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總序》)因此,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實質,應該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就是現代化。
再次,“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新體系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新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在建立過程中曾受到“蘇聯體系”的影響。包括世界史在內的蘇聯歷史著作強調階級斗爭,把歷史寫成了階級斗爭史。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國的史學無不突出歷史上的階級斗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在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著多方面的表現。例如,對于世界近代史的界定,過去就曾表述為它是“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和走向衰亡的歷史”。后來編寫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則將“走向衰亡”去掉了。這表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史學工作者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去掉“走向衰亡”的提法,已初步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束縛,而今天“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提法,則可以說是完全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再如,過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強調革命斗爭,對改革則頗多微詞,甚至斥之日“改良主義”而進行批判。其實,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都是為了實現現代化,只不過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革命的作用和改革的作用,同樣都應該受到重視。在世界近代時期,英國、美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現代化道路,德國、俄國通過改革走上了現代化道路,日本通過革命加改革的方式也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在中國近代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孫中山的革命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其目的都是為了中國實現現代化??梢姡袁F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就不會單純強調革命而忽視或者貶低改革的作用。
復次,新體系有助于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本來,歷史發(fā)展過程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過去某些歷史著作往往不能實事求是地敘述和解釋歷史發(fā)展過程。就世界近代史來說,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者總是把歐洲資本主義勢力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掠奪說成是“白種人的負擔”,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的主角,從而形成史學中的“歐洲中心論”?!皻W洲中心論”漠視東方各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這當然是錯誤的,理應予以擯棄。但是,重視東方各國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沒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東方中心論”。應當承認,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東方各國,到近代時期的確是落后了。正是認識不到這種落后,近代東方各國人民雖然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斗爭,但其結果大多歸于失敗或者造成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的某種曲折。因此,無論是“歐洲中心論”,或者是“東方中心論”,都不符合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情況。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tǒng)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雙重使命”,以及在造成東方國家的“社會革命”(指自然經濟的崩潰)時西方資本主義“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的觀點,雖然并不是直接論述世界近代時期的現代化問題,但是卻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西方和東方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因此,圍繞著“現代化”這個主題或主線來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就能夠防止片面性,避免產生“歐洲中心論”或者“東方中心論”,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本來面貌敘述世界近代時期的歷史。
最后,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新體系具有涵蓋寬廣的優(yōu)點。世界近代史有著十分豐富而生動的內容。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大多偏重在政治史方面,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很少,使讀者感到歷史著作非常單調和枯燥,以致閱讀興趣不大。盡管有些學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且作了一些改進,但是似乎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并在這一體系框架下編寫出的世界近代史,我們相信將是一部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文字生動、富有特色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原因就在于現代化這個主題。我們認為,所謂“現代化”,實質上是一個經濟概念,或者說首先是一個經濟概念。它指的是人類歷史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的工業(yè)社會的轉變,即從舊的生產方式向新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現代化”首先體現于經濟領域,即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它的核心是工業(yè)化。由于工業(yè)化(或工業(yè)現代化)的完成,就為現代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于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必然要隨之而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思想觀念、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都要適應現代社會而發(fā)生改變,或者說它們本身也都需要實現現代化。因此,現代化涉及世界近代歷史的全部內容。正如錢乘旦所說的:“事實上,近代以來,世界上幾乎一切事關全局的大事或體現著大方向的進展都以現代化為中心,而不論這些進展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還是社會生活的?!庇纱丝梢?,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既有著學術上的深度,同時也具有內容上的廣度。按照這個新體系來進行編寫,肯定能夠將一部豐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呈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
構建世界近代史的新體系,是一個重大課題。作為一個體系,它不僅是本門學科的“主心骨”,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時候,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我們在思索這個課題的過程中,聯系已有的多種世界近代史體系,避免可能產生的缺陷,想到了若干要求(也可以視為“原則”或“規(guī)則”)。至于這些要求是否合適和恰當,謹提出和同行學者商討,并望共勉。
我們認為,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時,需要考慮到以下一些要求:
首先,應注意世界通史的整體性。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即近代時期的世界歷史。作為世界通史組成部分的世界近代史,應該從世界通史的整體結構來考慮。也就是說,必須考慮到它在整個世界通史中所處的位置。世界近代史上接世界古代史,下聯世界現代史;它的起點即世界古代史的終點,它的終點即世界現代史的起點。因此,在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的時候,就不能孤立地只著眼于近代,同時也需要看到古代和現代。正是出于對這種整體性的考慮,我們將從古至今的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三個時代。也就是說,將世界通史劃分為三個部分:世界古代史是農業(yè)經濟時代(或者稱為農業(yè)社會)的歷史;世界近代史是工業(yè)經濟時代(或者稱為工業(yè)社會)的歷史;世界現代史是知識經濟時代(或者稱為信息社會)的歷史。這種劃分,不僅反映出人類歷史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為現代工業(yè)社會的過程,而且也體現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題,并說明了世界近代史是現代化第一個時期的世界歷史。
其次,應注意內容與主題的聯系性。世界近代史雖然不是地區(qū)史和國別史的拼湊,但它必然要涉及世界各國的歷史,因此其內容是十分紛繁復雜的。不過,無論多么紛繁復雜,無論是縱向或橫向的敘述,無論是經濟發(fā)展、政治變革、科技進步、教育興盛等等,都應該圍繞著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體系,必須考慮到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聯系;如果沒有這種內在聯系,那就只能看到歷史知識的堆集和羅列了。那么,怎樣才能使歷史發(fā)展(無論縱向或橫向)具有內在聯系呢?這就關系到主題或主線。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的作用,就在于圍繞著它,就能使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具有內在聯系,因而才能使世界近代史形成一個體系、一個整體。用主題或主線將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聯系起來,這種做法好有一比:“以線穿珠不見線。”就是說,諸多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好象一顆一顆的珠子,只有用一根線將它們串聯起來,才會形成一個整體(體系)。當然,在敘述諸多歷史事件(歷史知識)的時候,這個主題或主線并非顯露于外,而是隱藏于內的,這不正表明了它們之間具有的內在聯系嗎?!
再次,應考慮到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其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如前所述,世界近現代史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近代是這個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現代是這個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因此,世界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我們把世界近代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來構建它的體系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它在內容上與主題或主線的內在聯系,而且在解釋什么是世界近代史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它同世界現代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要使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保持某種一致性。之所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現有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這方面存在著不一致之處。我們看到,當前國內有代表性的兩種世界通史著作,一種是崔連仲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種是吳于廑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兩種版本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都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稱“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資本主義上升發(fā)展的歷史”;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編則稱“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fā)展、向全世界擴張并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和反響的歷史”。而關于世界現代史,人民版《世界通史》現代卷表述得比較含糊,沒有明確地說什么是世界現代史;高教版《世界史》現代史編則籠統(tǒng)地說“世界現代史大體上相當于20世紀的歷史”。顯然,對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的上述界定,在提法和表述上不具有連續(xù)性。這種提法和表述的不一致,使人們看不到世界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之間的有機聯系。
最后,應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結束的標志。世界近代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應該有一個時間范圍;作為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或一個時期,也需要有它的上限和下限。不管世界近代時期之內如何具體分期或分段,但是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卻是構建體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時間斷限也是構建體系的一個要素。這個時間斷限,應當同重大歷史事件結合起來,作為起始和結束的明顯標志,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定在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編定在1500年(“地理大發(fā)現”在此前后)。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下限,這兩種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都定在1900年。之所以定在這一年,其理由是“1900年可以視為已在支配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標志”。這個“巨大變化”,指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說,帝國主義在這時(1900年)最終形成了。作為帝國主義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的確發(fā)生在1900年前后,即:18的美西戰(zhàn)爭,1899―19的英布戰(zhàn)爭和1904―19的日俄戰(zhàn)爭。雖然我們對這兩種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的具體時間有著不同的看法(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這兩種斷限都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標志,因此應該說,這是符合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的要求的。
綜上所述,我們對現有世界近代史體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贊同“現代化體系”的設想。但是,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還需要史學工作者下大力氣才能完成,我們就此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和討論。
第一,現有的幾種世界近代史體系(包括定義、分期、斷限等)各有千秋,可以諸說并存。這些體系,代表了眾多學者對世界近代歷史的各種觀點,都有他們的依據和理由。這些不同的學術見解,很難說誰對誰錯。我們雖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現有體系的否定。同其他學術見解一樣,對世界近代史體系的主張也不一定要強求一致。希望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相互尊重對方的意見,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人。
第二,在相互尊重、諸說并存的基礎上,開展各抒己見的學術討論。在討論中充分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學者提出,為了構建新的世界史體系,現在應該從“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并在成熟的條件下實現相對而言的“大一統(tǒng)”。這個意見很好。希望對世界近代史的體系(包括定義、分期、斷限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達成基本共識。
第三,目前,我國高校歷史院系使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和要求。除了正式出版的《世界近代史》之外,也可能還有各高校教師自己編撰的教材。教材雖然不同,但是世界近代時期的歷史事實卻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改變的。因此,關于世界近代史體系的學術討論,并不會對高校歷史院系的世界近代史教學工作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作為高等學校歷史院系的學生,應該對有關世界近代史體系的不同學術觀點有所了解。因此,我們建議,無論使用哪一種世界近代史教材,都應該將其他體系的不同觀點加以簡要介紹,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也可能促使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師生互動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且也有利于推動世界近代史體系的討論。
第四,積極啟動按照新體系編撰世界近代史著作的工作。如前所述,世界近代史不同體系的著作已有多種。“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主張雖然提出來了,但是還沒有按照這個主題編撰的世界近代史著作。看來,從新體系的提出到最后完成著作,還有一段路程要走。我們建議,高校歷史院系和科研機構應組織人力對新體系及其框架的設想繼續(xù)進行探討,使“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的世界近代史新體系日臻完善。然后,結合具體史實,編撰成書。我們盼望著新體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早日問世。
參考文獻。
[1]錢乘旦.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j].世界歷史,,(3).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十二
歷史的塵埃滾滾而來,掩埋了無數的輝煌與奢華。
面對那浩瀚的歷史長河,數風流人物發(fā)出了自己的感慨。他們知道,從炎黃帝到現在,在整個人類歷史面前他們有如歷史塵埃中的一葉孤舟。但他們都渴望觸摸那歷史的脊梁。他們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但他們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那首詩一樣,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仰望星空,感嘆歷史滄桑;俯視大地,感受歲月痕跡;環(huán)視四周,感慨時光流逝。歷史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
歷史是美好的,也是遺憾的。歷史是善良的,也是殘酷的。這不正如那大自然一樣嗎?偉大而渺小,充滿著美好又充滿著遺憾,善良而又殘酷。
關于歷史小論文通用篇十三
1.分析學生心理變化,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問題,其實,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奇心激發(fā)的求知欲,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引導作用。歷史教學涉及面廣,“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正是對歷史學的一種最好概括。雖然初中歷史教學不必進行太深入的延伸,但在施教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突發(fā)奇想,進行由此及彼的關聯性思考。如果教師能及時給予科學的解答,學生的心理訴求便能得到滿足,創(chuàng)新熱情便能被激發(fā)出來。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得”與“失”
創(chuàng)新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學生應正確看待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得”與“失”。實踐證明,創(chuàng)新總是伴隨著風險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日益發(fā)達,創(chuàng)新的難度也與日俱增,要承受的代價也越來越大。面對創(chuàng)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教學者應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在此過程中,教學者可結合歷史長河里各種勵志故事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催人奮進的力量。
二、關注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關于“發(fā)散性思維”概念的研究,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念,即激勵人們尋找多種方法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思維發(fā)散的過程中,學生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無疑將獲得質的提升。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單一性”現象較為普遍,學生根據所謂的“唯一標準”進行學習,限制了個人思考的空間,不能從多角度獲得對事物的感知與體悟,這也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例如在分析歷史上的“楚漢之爭”事件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多種聯想:聯想一,“楚漢之爭”是以劉邦為代表的農民集團與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集團之間的一場爭奪天下的戰(zhàn)爭,劉邦集團的勝利實質是先進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制度戰(zhàn)勝落后的分封制和奴隸制度的`表現;聯想二,縱向來看,劉邦漢家王朝的建立為今后中華民族的薪火相傳和社會發(fā)展軌跡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諸如此類的發(fā)散性聯想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師也應積極指出學生思考中的不足。
三、關注學生個性思維的發(fā)展。
1.鼓勵學生表達不同意見,提出個性化見解。
“質疑精神”歷來都是每個取得輝煌業(yè)績的人所必備的優(yōu)秀品質,教師應加強學生這方面品質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的學習重在交流討論,其中很多問題尚無定論,一定的交流討論有利于我們理清思路,確立正確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講述三國歷史時,有些學生指出蜀國快速滅亡的原因時,強調了地域位置的防御作用。首先,他們肯定了蜀國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然而在研究蜀、吳存在時間長短時提出如果蜀國也擁有和吳國一樣的長江天塹,或許還能再存活幾十年。此類學生從地域的角度闡述蜀國滅亡原因,雖然有失偏頗,但不失為一個充滿個性化的見解。
2.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求變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求變,教師應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
在思想方面,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使其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創(chuàng)新的真正內涵。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要盲從一切,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形成自我認識。另外,教師還應積極創(chuàng)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行為方面,教師可通過改革教學模式,開設更多的歷史實踐課,成立“歷史小講堂”、“歷史討論組”,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歷史小講師”,讓他們走上講臺向學生講述自己的歷史觀點。初中歷史教學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既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要求。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中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更加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綜上所述,探究初中歷史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法就是要突出創(chuàng)新的作用,既包括教師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服裝品牌營銷方案范本(大全15篇)
- 運動會開幕式方陣策劃方案如何寫(匯總18篇)
- 學習保健推拿心得體會范文簡短(實用14篇)
- 最新廉潔從業(yè)狀況自查報告范文如何寫(優(yōu)質8篇)
- 交通執(zhí)法柔性執(zhí)法總結范文范本(通用11篇)
- 交通執(zhí)法柔性執(zhí)法總結范文范本(大全12篇)
- 2023年有關公司獎勵通告(精選13篇)
- 我想要這樣的生活如何寫 我想過這樣的生活作文怎么寫(5篇)
- 2023年他改變了我(優(yōu)秀8篇)
- 最新健康領域的教案(匯總18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