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古代美學鑒賞論文(實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5:11:35 頁碼:8
2023年古代美學鑒賞論文(實用8篇)
2023-11-11 15:11:35    小編:zdfb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用簡明扼要的標題概括內容,快速吸引讀者的興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l(fā)。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一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形態(tài)來表達情意,歡快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緩解生活中的壓力。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比較迅速,音樂美學對音樂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美學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詮釋音樂的內涵。通過了解我國音樂美學的興起與發(fā)展,闡述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的內涵,分析音樂美學在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具體作用,并且針對音樂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美學內涵給出幾點合理化建議。

:音樂文化產業(yè);音樂美;相互聯(lián)系。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需要完美的表演技術與美學思想作為指導,人們對音樂的接受與滿意程度取決于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意境,音樂的流傳要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體現(xiàn)音樂的自身價值,需要在音樂作品中融入美學元素,人們在創(chuàng)作音樂的同時就會對美學的問題進行思考,音樂的美學是研究音樂與人們感官理智的學科,通過美學促使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更加完美,人們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音樂美學近幾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是一門對音樂進行哲學式的思考學問學科,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思想家結合當時的音樂實踐,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進行論述與思考,從音樂的本源方面及音樂的美感方面,甚至從音樂的內容及形式方面對音樂進行闡述,這些闡述都以音樂思想的形式存在,當時還沒有形成專門意義的學科。美學是一門學科的特指概念,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提出,他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可以分為情、意、知三個方面,理性可以通過邏輯學來研究,意志可以通過倫理學來研究,只有情感,一直沒有相應的學科來進行研究,所以建立以一個全新的學科專門來研究人們的情感,從而產生了美學這一學科。

音樂美學在我國出現(xiàn)是在20世紀20年代,距今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由中央音樂學院美學教學起到了帶頭與骨干的作用,音樂美學是音樂與美學有機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音樂美學是通過美學的方法與觀點來研究審美與音樂美的美學,同時也是音樂學中比較側重于研究音樂藝術規(guī)律與特征的一門基礎性理論學科,音樂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通過美學的原理來研究藝術中的美學問題,音樂美學的建設與發(fā)展會使美學研究的內涵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說服性。音樂美學同時又是一門具有哲學性質的基礎理論學科,音樂美學作為基礎理論,其作用在于對音樂的評論提供強有力的原理。作為音樂評論者自身也要有較高的美學修養(yǎng),能夠自覺地把美學作為音樂品論的理論基礎。音樂美學主要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guī)律,把音樂美學的發(fā)展歷史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與音樂的審美關系問題,分析人與音樂的本質關系,揭示音樂藝術的美學本質相關問題。

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中,音樂曲式的結構是對客觀事物運動過程以及人的情感運動過程的邏輯概括,音樂在時間發(fā)展過程中會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在不同的音樂文化中,人們的審美追求是大有不同的,不同的曲式結構體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特征,在追求音樂結構美的同時,不但有人們文化心理的原因,而且還有人們普遍存在的審美心理需求,是音樂文化產業(yè)從生活事件到藝術事件的有效轉變,藝術性質強的音樂是存在一定結構的,作曲家們通常把音樂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層面:感官層面、音樂層面和表達層面,感官層面是通過音樂來刺激自身的內在感覺,音樂層面是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進一步關注音符組合的方式,表達層面是要研究樂曲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如果不去認真分析樂曲的音樂結構,優(yōu)美的音樂就會變成一團亂麻。

音樂文化產業(yè)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受到人們的一致認同,我國獨特的美學特色理論推動著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無論是社會心理、大眾文化的載體,還是娛樂媒介與音樂藝術,都需要獨特合理的美學特點,美學觀點建立的重要指導思想就是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要建立起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意蘊,用流行音樂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學的思想要滲透到音樂當中,使音樂更加具有開拓性,相互依存,開創(chuàng)出流行音樂在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之路。美學在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功能如下:

1.對音樂的傳播與發(fā)展。美學在音樂文化產業(yè)中起到傳播與發(fā)展的作用,很多音樂作品都是通過表演者的二度創(chuàng)造之后才被聽眾們所接受的,對社會產生廣泛與深刻的影響,在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作品要通過作曲家反復的磨合,才能成為經久不衰的巨作,只有藝術中含有美的元素,才能被人們廣泛地流傳。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二

“美學”一詞源于西方,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18世紀,隨著西方哲學和科學的蓬勃發(fā)展,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門類開始確立。鮑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學”這個術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情感的理論,并把美學看作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后的康德、黑格爾等人賦予美學更進一步系統(tǒng)的理論形態(tài),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西方美學系統(tǒng)理論,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學思想,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中國哲學體系中沒有西方謂之的“美學”理論,但對美的本質、美的意識的感覺、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詮釋,在儒家、道家的哲學體系和理論體系中卻比比皆是,這種理學體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當?shù)纳?。對事物本質、意識的認知,古籍《易經》、《尚書·洪范》、《論語》、《大學》、《詩經》等皆涵蓋其中??陀^世界的主觀意識起點高,主觀世界的客觀意識視野廣,傳統(tǒng)文化中以儒家、道家為主導的哲學理論延續(xù)至今,與西方哲學體系中建立的美學理論有所不同,這就是中國學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學理論較容易,西方學者真正明了中國文化的內涵相當不易的道理。

當然,文化本身不是用來比較的,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研究中。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著眼現(xiàn)實世界,認知中西文化的優(yōu)秀與偉大,使之堅守與傳承,保持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快樂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深入探究美學的意義,真正理解人類哲學思想的建立與發(fā)展,從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長期社會實踐經驗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并促進社會進步和美學理論的完善提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美學追求的特點。

中西文明的歷史進程、哲學體系不同,宗教、倫理及社會制度的發(fā)展不同,所以對美的本質的認知、審美意識、審美對象有明顯的區(qū)別,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結果。舊石器時代,人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神,只有圖騰,圖騰是禁忌符號。對美的感知是“牙飾”。新石器時代以后,人們開始感覺有神的存在,神存在于大自然,也是大自然本身。神應是美的,光明的。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臘的地中海文化,城邦的建立、氏族的解體、商業(yè)的興起,這是人世之事,孕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倫理意識。人憑借對自然的感知,創(chuàng)造出諸神,并將神人形化。男神,健壯的身體,發(fā)達的四肢,剛毅的面容;女神,豐盈的體態(tài),柔美的線條。神是美的,古希臘的幾何學(點、線、面)對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美學意識之美的形態(tài)認知,體現(xiàn)在諸神的雕像和為其建造的神廟中。哲學理念的建立,使其顯示出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力量和超越自我的精神。由此建立的古希臘哲學也是西方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篇》第七卷給出著名的“洞穴之喻”,極為形象地闡明這一抽象的二元論哲學概念。柏拉圖認為,在我們生活的可見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超越可見世界之上的更為真實的理念世界。沒有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常人,走出“洞穴”來到理念世界的人喻指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二元論不僅體現(xiàn)在本體論的哲學領域,且始終貫穿于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在內的所有哲學領域;二元論是古希臘哲學的爭論主題,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爭論的焦點,還直接影響后來西方美學對美的本質的認知。

在古希臘人的哲學思想中,真假與善惡密切相關,美丑是善惡的評價。和諧與沖突,現(xiàn)象與實在,精神與物質,自由與必然;宇宙論中事物是“一”還是“多”,是“簡”還是“繁”,有限、無限等問題,至今仍是哲學家議論的熱門話題。這種二元論對立關系使得西方哲學出現(xiàn)“天人二分”的紛爭精神。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靈與肉的對立。追求競爭與武力征服是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當然,也由此建立了西方的數(shù)學和物理學。這種二元論導致西方在建立美學理論的過程中對美的本質的認知不免走向或唯物或唯心的傾向。

隨著奴隸社會及蠻族入侵,希臘文明被后來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所替代,并由此中斷,二元論的基本思想被宗教意識所異化。盡管西方人也存在其他論說,但二元論的主體精神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有了猶太教的“上帝”和基督教的“耶穌”。由此,美學的范圍除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外,神學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宗教的介入,影響著西方“美學”研究的方向。注重有形的、物的真實存在,即存在決定意識。一切有形之物皆為上帝所造,唯有上帝不可言形。也言精神、信念和力量,由上帝所賜。也言“情感”,世間一切感恩于上帝。人的主觀意識要遵循上帝的旨意而行。人生下來就帶有“原罪”,必須通過“禱告”方可獲得“救贖”。肉身為己,靈魂屬上帝,通過“懺悔”而贖罪。對上帝的尊崇是西方美學理論的萌芽,體現(xiàn)在教堂的建筑、繪畫、頌歌和主(耶穌)及其弟子的雕塑中。受希臘古典哲學和后來的猶太教及基督教的影響,他們建立的美學理論,原則上沒有跨越因果邏輯思維的范疇。無論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對美的認知始終停留在“存在”即“有”的層面。宗教把神著色,與大自然就有了隔閡?!安邸彼枷肟梢暈槲鞣矫赖恼J知的基礎與前提。如果說古希臘的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有些許相同之處,那么東西方宗教則截然不同。

中國的文明產生于農耕社會河生文化的基礎之上。因為古時只有黃河稱為“河”,其他河流稱為“水”,華夏文明發(fā)源于黃河流域。

我們的祖先依黃河流域而居,農耕社會以部落、氏族、家族形式維系,以姓氏、血緣關系為紐帶。播種依“季節(jié)”,耕作靠黃河水系,收獲仰賴于天。先民們在農業(yè)文明的長期實踐中很早就感悟到宇宙是以整體形式存在。對“天”的理解,即“德”;對“水”的認知,即“性”;對“季節(jié)”的確定有著更接近自然的“覺、悟”,由此逐步形成“天—地—人”為一元整體宇宙觀的思想。

這種整體宇宙觀的形成奠定了提出陰陽、五行基本概念的基礎。幾千年前,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六十四卦,西周的《易經》八卦、六十四卦(卦象、爻辭)。《尚書·洪范》提出五行(水、火、木、金、土)的概念,是宇宙間天“—地—人”運動變化的總貌之圖像化描述。它們不是獨立或對立關系,而是“相應”或“生克”關系,“生”即發(fā)展,“克”即抑制,形成了中國人對自然法則的獨特認知。

這種宇宙觀的真正形成與建立是在春秋時期。儒家的宇宙觀以《易傳》為標志。在本體論上提出人“與天地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與萬物的關系“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應做到“盡心,知性,知天”。儒家重孔子,講“羞恥心”,講“愧疚感”,得一個“善”字為先,強調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和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吧啤奔词侨诵缘膬仍诿?。我族人人頭頂有個“天”,是心中最大的神,即是“德”,不可視,無具象,“天”有性,性若水,故“上善若水”?!暗隆笔侨寮颐赖谋举|?!洞髮W》中闡述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是知,好之樂之必修行才有。這種修行是美的思想基礎。中國人不藉宗教的染色,直接于“神無方而易無體”的大自然,知大自然的意志是向善的,也是難測的。道家此時形成了宇宙系統(tǒng)生成理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兇吉,兇吉生大業(yè)?!薄疤臁亍恕钡淖匀谎h(huán)法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講自然狀態(tài)下的“真”和“美”,道家相對儒家則是向著超越界開放。儒家和道家都只是一種經驗的提供,人最根本的是要設法面對和理解自己的生命。道家的“真”是指自然法則的真,這種“真”涵蓋一切,“美”盡在其中。道家提出“象”的概念,即自然的氣息。物生有“象”,象后有形。由自然的一切形,感悟自然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這種意志是由“象”的變化決定的,它是存在而不可見的,體現(xiàn)一個“無”的概念??陀^世界真與美的認知取決于美的主體是否達到“象”或“無”的境界。

至秦漢時期,以儒為核心,陰陽五行論結合為框架,綜合當時并存的道、法、墨、兵、農、名、雜、縱橫等諸家學說,進一步充實“天—地—人”整體宇宙觀的模式,明確提出了“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的中國理學體系。對美的概念和認知,沿襲至今,與西方的認知迥然不同。天、地為“乾、坤”,只可感悟而認知?!盁o為而治”是思想理念,“有為而用”是行為,二者統(tǒng)一,禮制是嚴格的,精神是自由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融合了5世紀前后正式進入中國的佛教文化,其中“禪”的思想對主觀意識及美的認知有一定的影響。佛教“慈悲”的理念,“禪”的修行,闡明人與自然之間行為與意識的關系,但沒有上升到“無”的真正境界。因為佛教講“出世”,故它在對美的認知、客觀世界和社會實踐中有局限性。

雖然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和朝代更迭,但是理學體系基本完整。雖有外族入侵,經過一段時期,皆被融合同化,乃因這種文化的博大。文化是有生命的,它的發(fā)生、生長、消亡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西方文化有文藝復興的再生,而中國文化至今衰退而沒有消亡皆因其博大精深,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幾千年文化根基的有力支撐,這也是西方人面對中國文化常常感到困惑的問題。

現(xiàn)代中國學者也研究西方美學,但國人心中對美的意識、美的品評仍然受濃厚的文化和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其原因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意識思維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傳統(tǒng)文化意識正在淡化,西方現(xiàn)代思維確有成為主流的趨勢,這也是值得我們警覺和思考的。

西方美學的基本問題是美的本質、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的關系問題。哲學是以整個客觀世界為對象,研究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美學的研究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之上,只是研究社會現(xiàn)象中的一個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其成果反過來也是對哲學的印證和補充。美學的研究與哲學最為密切,也與倫理學(善惡)、心理學(客觀世界的美的主觀反映,即審美意識)、教育學(引導)相關聯(lián),但又有明確的區(qū)分。美學理論與藝術理論密不可分,彼此滲透,相互轉化,但不等同于藝術理論。

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藝術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究其共性是人對客觀世界美的反映或產生的審美意識,所以美學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隨著歷史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著的審美觀念科學。

西方美學對美的本質長期紛爭。柏拉圖唯心的“理念說”,批判者亞里士多德唯物的“感性說”,普羅丁“神賦予萬物美”,他們在唯物與唯心間不斷糾結。文藝復興至18世紀,西方許多美學和藝術家(如達·芬奇、威廉·荷加斯等)仍然繼續(xù)從事物的自然形式探求美的本質和規(guī)律。包括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唯物的“實在美”,德國康德唯心的“快感對象美”,黑格爾擺脫康德直接論證“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的唯心說等等。概括起來不外乎兩點:其一,唯精神世界的主觀意識;其二,唯客觀世界的物質形式及自然事物的某種性能或屬性。但因忽略了人與社會的實踐,對美的本質在認知上是一種缺陷,這樣的結果也是西方早期因果邏輯思維的產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它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立的哲學體系具有陰陽意象思維特征,對于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和對象既有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認知,更注重社會實踐的探究。我們不必拘泥于在西方美學的框架下研究中國文化中的美學思想,否則會落入以小看大的怪圈。

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是天地自盤古開,是個渾沌的整體。道家文化認為世間天地萬物由“一”而生,即“易”,非上帝所造。而“易生兩儀”,即“陰陽”。萬事萬物皆有陰陽。老子有“萬物負陰而抱陽”,“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之說。陰陽概念是對宇宙萬物空間橫向運動現(xiàn)象的總體概況和運動原因的主觀推測。對于事物,陽剛謂之美,陰柔也謂之美。至剛至柔為美的.本質,其認知也只有在中國文化中存在。

萬物之間的轉化存在著“氣息”,這種氣息的變化直接影響客觀世界(自然)的物質形狀和性質的變化,與主觀世界(精神)的變化(意、象)隨之?!霸谔鞛橄?,在地為形”,人處在形象之間,隨著形象的變化而變化?!跋蟆庇钟兴膫€層面的認知,即物象——人、自然、社會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實象;性象——事物象中抽象出的某一方面屬性之象;意象——反映事物屬性本質聯(lián)系之象;道象——規(guī)律之象。這種陰陽意象的思維對人的情感、品行、命運,社會的興衰,倫理的正、邪,生活的朝、暮,活力的勇、氣等對美的藝術的認知形成了長期的、比較穩(wěn)定的影響。

由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獨特性,農耕文明的持久性,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演化,中國文化中還存在著獨特的“王權文化”(皇權文化)——“帝王文化”。這種帶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的文化,也同時左右著人們的自然認知、社會意識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

文化的獨特性產生審美意識的多主體與客體的現(xiàn)象。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形成相互交替、疊加,互為反映。如“天”既是客觀存在,又有主觀意識。帝王稱自己為“天子”,天子不是神,要祭天、祭地、祭祖。這種祭祀集中表現(xiàn)在古代的禮樂文化(頌樂、雅樂)。臣民庶民(百姓)除上述三祭外,還須尊崇帝王,敬仰仙人(道教八仙),叩拜漢化的外來神(佛祖釋迦、菩薩、觀音等),尊崇閑人——“子”(老子、孔子等),躬親神話的族人(關公、媽祖、黃道婆等),還有對“節(jié)氣”的崇拜,對逝去者的追悼與祭奠??芍^是萬物皆神,萬法歸宗。這種民間的神話傳說與對歷史人物的歌頌體現(xiàn)在大量的戲曲、戲劇中。如果問國人什么是美,則答案多樣,不可明確界定。西方有明確的宗教,但沒有完整的宗教理論。中國文化有完整的哲學理論,但沒有西方概念上的宗教,許多學者稱中國的宗教為“宗法性宗教”,有待商榷。由于文化的獨特性導致審美意識和審美對象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呈現(xiàn)混沌且清晰、深遠而具體、具象與意象為一體的特質。體現(xiàn)了天地人合一,靈與肉一體的世界觀。

美學與藝術互為滲透,各有特征。幾千年來建立起來的中國文化體系和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欣賞、品評方面獨樹一幟。

中國文化中審視人、事物、行為、藝術作品是否存在美感,品評和認知的依據并非只依感性或理性,社會實踐的認知和體驗及生命的活力尤為重要。審美對象必須符合審美意識,且具有明確的時效性和地域性。中國文化探究的美一定是完整的美,殘缺則不美。原因在于天地是完美的,人的肢體、魂魄、意識也要與天地氣息相對應。

中國文化中對藝術的品評概括起來分為三個層面,即“形”的完整,“意”的體現(xiàn),“象”的高度。中國文化比較注重文化傳承中的教化意義??陀^世界美的認知必須符合自然法則,主觀世界美的認知必須符合倫理道德標準,同時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并彰顯出生命的力量。如中國古代的書法、武術、詩詞歌;“形”的完整,技能的表現(xiàn)——情緒之快感(品評為不難看);“意”的內涵,藝術的體現(xiàn)——視覺、聽覺之美感(品評為好看,生命之動感);“象”的高度——心靈的愉悅(品評為感悟天地之氣息)。專業(yè)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審美意識本應高于一般品評者,卻有時駕馭不了品評者的審美意識,出現(xiàn)審美意識的差異,這是因為審美主體的社會意識存在共性和個性的原因。同時中國文化中的“帝王文化”存在,原來社會意識中的共性意識轉變?yōu)榈弁醯膫€性意識,對美的界定出現(xiàn)了個人意志化。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普遍存在。由此,品評美的本質的標準也常常取決于帝王的個體意識,這也是中國文化在對美的認知過程中獨一無二的。

總之,在中國文化中,儒家的至善唯美,以“德”的意識存在;道家的至真唯美,以“自然”的意識存在,沿襲并影響至今。這種意識是對其它任何客觀存在或主觀意識的美的形態(tài)的認知及品評的基礎與源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瀚海中,對美學的思考,試圖追尋出某種有規(guī)律性、有生命力的東西,也許只有把所有已有的認知放棄,建立新的思路才能認清。好比杯子已盛滿,清空后重新注入新的東西,才能尋求到新的、另一個整體的機理?;磺欣碚?、觀念、認知為無形,再升華無形為一切有形,以至于有限與無限之中。

研究美的本質、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的關系問題,其目的在于從一個側面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哲學思想的了解,以便欣賞古人之佳作,創(chuàng)作真正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時代風景的美的作品。

無論如何考量美學的問題,美的或藝術的作品,一定是創(chuàng)造,而不是制造。無論如何品評藝術的作品,符合客觀的規(guī)律,自然的、有生命的是其準則。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三

民族的生命力說到底來源于文化的生命力。從審美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審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審美精神不僅滲透在以儒、道、佛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領域,而且集中體現(xiàn)在漢字這一具有獨特美學魅力的傳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歷史進程中,都會積極而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喚醒人性的自覺,推動文化的發(fā)展最終凝聚成中國文化的生命本質。

中國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是舉世公認的。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大自然帶來的滅頂之災、種族斗爭、外敵入侵造成的亡國之患,使不少的賓化形態(tài)由盛轉衰,走向滅亡。而中國文化綿延數(shù)千年,其間雖然也無數(shù)次地出現(xiàn)過足以亡族滅種的巨大災難,但其完整的文化形態(tài)卻一脈相承,始終沒有中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國文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抵御了無數(shù)天災人禍而生生不息?本文擬從審美精神的視角,談些管窺之見。

中國文化中存在著濃重的輕功利、重精神,輕經驗、重感悟的特點。不管是人們在政治活動過程中極力推崇的“無為而治”,還是在宗教信仰中追求的天、地、人多種崇拜的有機統(tǒng)一,特別是被視為文化精華的“夭人和一”思想,都在凝聚了大量智慧的同時,體現(xiàn)出在具體感悟中升華精神,在融會貫通中追求盡善盡美的超越性。以這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現(xiàn)象,萬事萬物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渾然一體、有機統(tǒng)一的生命形態(tài)。從春秋時期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到漢代董仲舒推崇的“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的天地人和思想,再到唐代劉禹錫所說:“天,有行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優(yōu)者也。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耳”的說法,都十分明顯地反映出人與自然天地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中國文化中,世間的一切事物“首先作為與人打交道起作用的東西展示出來。人在認識世界萬物之先,早已與世界萬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活動在世界萬物之中”。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間便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是先天地相互關聯(lián)著,具有一種與人為善,符合人性的對象化特征,使得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能從人與自然先天存在的應然和諧關系中得到寬慰,并在本質力量得以對象化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

意大利思想家維科認為,每個民族在幼年時期都先天地具有一種“詩性智慧”,使這一時期的人們在進行各種文化活動時都具有實用與審美不分的特點。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從古代西方哲學家留下來的大量對話里,從先秦諸子的思想記載中,看到現(xiàn)象與理性并存、感悟與哲思融會的大量美父,感受到先人思維中的“詩性智慧”的無比魅力。在由“詩性智慧”向哲學智慧過渡的過程中,中國的哲人們在保持著自然生化觀的基礎上,將以種族繁衍為目的的生存體驗與對自然宇宙運行規(guī)律的宏觀揣摩相結合,形成了天地自然與人相容共生的文化形態(tài)。在中國哲人眼里,“萬物本原與吾人真性原非有二。

均主體與客體是不能須臾分離的,主體既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又是吾人真性,即“真的自己”的體現(xiàn)。這樣,人們在與宇宙萬物接觸過程中所形成的功利判斷與審美判斷也相融相通,不能分離。在中國哲人看來,提煉“智慧”的過程完全沒有必要將其中原生態(tài)的“詩性”隱去,將人們獲得“智慧”之前的生命感悟隱去,進而虛構出一個遠離生活,遠離形象,純粹抽象的理性世界。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談到自己由哲學研究轉向藝術研究時就曾深有感受地說過這樣的話:“我已經從哲學中覺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藝術表現(xiàn),不是純粹的名言所能寫的,所以我認為將來最真確的哲學就是一首宇宙詩?!懫鋵崳沁@種源遠流長的詩與哲學融合的文化氛圍,不僅孕育了王國維、宗白華、錢鐘書這樣具有“詩性智慧”的近代宗師,還孕育了曹雪芹、鄭板橋、朱熹、蘇軾、王羲之、司馬遷等一大批具有“詩性智慧”的古代藝術家。中國歷史上盡管沒有出現(xiàn)獨立的美學學科,更沒有專門的美學家,但是,翻開各個歷史時期留存下來的文化典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前人對自然、人生,尤其是對各種藝術現(xiàn)象的思考與總結,形成了“情志”、“氣運”、“形神”、“豪放”、“飄逸”、“心性”、“意境”等等具有中國特點的美學范疇,并從先秦一直貫通到現(xiàn)代,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重要資源,也積淀成為中國文化的美學因子。

千百年來與農業(yè)生產方式息息相關,融會貫通了各方面思想精華,最終凝聚為以儒、道、佛為主要代表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

盡管這三家思想對世界的看法、生活觀念和哲學立場上各有側重,但是,在超越世俗,建立理想境界,共同追求審美精神的生成方面卻是相似的。以作人為例,儒家以積極人世的態(tài)度努力塑造完美的“君子”為己任,并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君子的形象進行規(guī)范。認為君子不僅應該具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內在美德,而且在行為上還應該具有以“乘殷之格,服周之冕”為標志的簡樸、合理的外在形式,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門后來,儒家學說中對人的社會價值越發(fā)看重,對人的美學評價也越來越朝著有所作為的方向發(fā)展,提出“舍生取義”的“大丈夫”思想(孟子);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構成了儒家以追求人與社會和諧、對社會有所奉獻的人生價值標準。而道家則以出世的態(tài)度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的太極世界,明顯帶有對生命終極意義進行關照的特點。從思想形態(tài)的構成上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精神是由儒、道、佛三家造就的。但是儒家比較重視人的倫理規(guī)范,佛家更加關注宇宙間的空茫虛無之境,其產生的美學效果凝重而又空靈,而道家的學說是最富有生命精神的,其精神氣質莫不與藝術款款相合,在某種程度上說,道家學說對中國文化審美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莊子》論“道”側重于感悟和體驗,認為真正的“道”不應該遠離人心,而應當對人心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人們經過各種努力趨于“道”的過程,就是向自己真實生命的復歸過程。這種過程不是利益的獲得,也不是道德的歸宿,而是一種精神的升華。在這種升華中,人可以體味生命之樂,暢想未來之境,充分感受人與天地萬物豁然貫通所產生的無限快慰。禪宗作為中國化的佛教,其基本宗旨是教化人們經過“戒”、“定”、“慧”等修煉方法,達到解脫生死、佛我同一的極樂境界。這是一種“外去眼境,內凈心塵,不與不取,不愛不慎,”根除情欲,讓心靈光明潔凈的美好境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的“凝神遐思,妙語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審美狀態(tài)正好吻合。

雖然儒、道、佛三家各自獨立,甚至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分歧與對抗,但是,其信仰中都不約而同地包含有“和”的思想,在追求美的問題上殊途而同歸。這樣一來,三種xxx不僅能夠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共存,而且還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增強著自身的生命力。中國文化的審美精神還與其主要的傳播形式漢字具有密切關系。從藝術形式上看,漢字是由最初的記錄符號逐漸上升到書法藝術的,漢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象形藝術,具有音律、形象、意義三位一體的特征。

從藝術思維上看,漢字不僅提供了一套社會交際系統(tǒng),也提供了一套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種獨特的符號系統(tǒng)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漢字不僅是中國藝術之根,也是中國文化之根。從漢字的命名上看,漢字最早叫“文”,顧炎武說:“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倍诠湃搜劾铮拔恼?,象也?!笔钦f漢字以“象”為本,“象”乃是漢字的根本。有“形”有“象”的漢字在人際交往、表情達意的同時,也間接地充當著人與自然的中介。在接觸漢字時,人們觀其形,玩其意,好像進人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多彩世界,使人在有限的世界里感受到無限的情趣和意味,領悟到中國文化中獨特的審美精神。已故的美籍中國藝術史學家蔣黎先生曾經指出:“中國字有力的簡化線條,是理想主義的??梢哉f,早期的甲骨文字就開始與繪畫分道揚鐮,帶有明顯的抽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漢字中抽象的成分也越加濃重,筆畫也由繁到簡,最終導致了書法藝術的產生。而書法藝術之美,恰恰也就是在筆畫結構的繁簡搭配,形與意的似與不似,真與不真之間得到形象體現(xiàn)的。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能表現(xiàn)人格,創(chuàng)造意境,和其他藝術一樣,尤接近于音樂的、舞蹈的、建筑的構象美(和繪畫雕塑的具象美相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藝術中那種追求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的意象之美、韻味之美、境界之美,明顯是在受到漢字的影響而得以廣泛傳播,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的。

每當社會轉型,人文精神受到挑戰(zhàn)的時候,社會上總會出現(xiàn)一種力量來呼喚人們的審美精神,美學也會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巨大的批判精神,清除弊端,為當時的社會注人新的精神力量,將文化推向一個新境界。

如,20世紀初期的中國,西學東漸,新舊勢力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王國維、蔡元培等人還是選擇了通過提高國民素質的辦法來改造國民性。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是以審美為主要內容,具有自由性和超功利、無利害的特點,可以幫助人們提升思想境界,拋棄腐朽沒落。因此,他們的主張并不完全在教育,而是想喚起國民的自覺意識,以科學精神武裝人們的思想,實質上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中國又出現(xiàn)了一次美學高潮,以致帶來了整個文化的全面復興。在經過十年災難之后,剛剛復蘇的思想界人士首先想到的便是美學,意在讓那些被政治折磨得麻木了的國人意識到人性的存在和尊嚴的重要。只有當美學站出來之后,人們才不再滿足于回憶那段苦難的往事,開始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去思考造成災難原因的同時,也思考如何重新建立美好的生活秩序。在那段時間里,美學在恢復人們的生活希望,復蘇人性的尊嚴,恢復中華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應當指出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曾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過審視,得出過各種論點和評價。比如,從政治的角度,封建王朝統(tǒng)治所形成的“皇權至上”、“文以載道”傳統(tǒng),人們會很自然地說中國文化“保守”;從經濟的角度,目睹‘舊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方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慢節(jié)奏,人們會很自然地說中國文化“落后”;從哲學的角度,不管是古代典籍文言表述的艱澀難懂,還是概念意義上的含糊不定,都難免使人們對中國文化望而生畏。應該說,這些評價和判斷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復雜性,但卻不能說明中國文化頑強生命力之所在。

康德當年將無目的、無利害作為美的事物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盡管學界對這種觀點是否能夠揭示美的本質有所質疑,但對其中反映出來的和諧思想卻是一致公認的。因為,只有在和諧狀態(tài)中,人們才可能不去計較自身的利益得失,忘掉功利目的,進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在狹隘的政治環(huán)境和落后的經濟條件下盡管存在著不少劣根性,但是,不管是天、地、人和的宇宙觀,還是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的儒、道、佛三位一體,還是能將形與神、意與情、書與畫完美結合到一起的漢字,都具有一種將多種因素交融統(tǒng)一,從各自的角度體現(xiàn)和諧的共同屬性,并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審美精神??梢哉f,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文化具有了海納百川的巨大包容性,并在相互融通和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使本來可能對立的因素變得相輔相成,在融會貫通中轉化成新的文化因子,煥發(fā)出新的精神之光,最終凝聚并生成了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四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層內涵。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xiàn)在的文明成果是我國歷朝歷代的人民群眾在發(fā)展中凝聚出來的智慧和精神的結晶。設計是在現(xiàn)有科學技術和社會人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滿足需要、創(chuàng)新生活和改變生活,而非產品或金錢。設計具有人文精神,具有對美的認識追求和傳承創(chuàng)造,這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yǎng),如俗語說:“根深才能葉茂”,我國的設計美學只有深深扎根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汲取養(yǎng)分,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設計美學的關系正如太陽與花草樹木。

:傳統(tǒng)文化;設計美學;時代特色;發(fā)展融合。

設計美學的概念。

當人類自身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間、物質等條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對生活需求的要求,當人類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生活出現(xiàn)空缺急,由此產生對美的需求,學習研究創(chuàng)造美學的體系應運而生,即設計美學。設計是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它將社會、生活、經濟、文化、歷史、現(xiàn)代科技、現(xiàn)代審美等種種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作品,滿足人類對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設計使人類更加完整和豐富。

設計美學的產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滿足生理層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層面的需要。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空余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進步,人類已經不再困頓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圍中,人類的思想緊跟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取得跨時代的進步,對事物的要求不僅僅局限在單純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類從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題,喜愛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設計美學應運而生。嚴格來說,設計美學究竟從何時產生,人類又是從何時對設計美學概念產生意識,我們并沒能準確地對此查找追究,筆者認為,人類對美所有的追求遠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時間要早,也許在人類有意識之初,便對事物之美存在潛在的意識覺醒。

設計美學的種類。

設計美學包含了很多種類,建筑設計美學、服裝設計美學,環(huán)境設計美學、視覺傳達美學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甚至腦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與其相關,遵循著形式美的法則將其轉化成物態(tài),供鑒賞交流。如建筑設計,在遠古時期,始于人類的動物性,人類的祖先會尋找洞穴居住,這也是各類野生動物的生存方式,為遮風擋雨、躲避猛獸天敵的襲擊。人類發(fā)展至今,隨著科技進步、思維開拓,人類對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服裝設計中,遠古時期的人類由赤身裸體到以樹葉蔽體,現(xiàn)代社會則產生了專門以研究服裝之美的獨立體系。環(huán)境設計美學在當今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體系,人類由有地可居到對生存環(huán)境的美學研究,整個發(fā)展過程都離不開人類對于美的向往這一內在根源,它是推動著這一切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內容體系龐大。何為文化,籠統(tǒng)來講,文化是一種包容性和綜合性極強的產物,它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人類發(fā)展至今,所經歷的民族歷史、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為傳統(tǒng),著名藝術家張授一先生對傳統(tǒng)的解釋,認為:“‘傳’即傳布和流傳,‘統(tǒng)’即一脈相承的系統(tǒng)?!眰鹘y(tǒng)就是我們對我國前人的歷史、思想、文化、行為方式的傳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傳承。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傳統(tǒng)國度,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再恰當不過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為重要的至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都包含其中,現(xiàn)代的人民應當從中學習,結合新的文化知識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經典的文化經得起時間漫漫長河的洗禮,不會因人類的向前發(fā)展而黯淡無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時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輝。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將如同生命的火種,一代一代相繼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龐大的多民族,中華文化也是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xxx解》中所稱的:“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非一血統(tǒng)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p>

設計與文化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v觀歷史,每個時代的設計審美都與該時代的文化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經典的藝術作品體現(xiàn)所處時代整體的文化、歷史、思想和審美。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皆能從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學中,判斷未記載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質變化有著一定的歷史規(guī)律和發(fā)展順序,通過對統(tǒng)計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變化順序,就可以推導出它們之間相對的年代關系。在母系社會,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為背景,所以眾人皆以女性的結實粗壯為美。而在古代唐朝,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皆以胖為美,究其緣由,也與其文化背景關系甚密,唐朝國運繁榮昌盛,文化文明開放,統(tǒng)治者與人民百姓充滿自信,對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個時代的設計美學都與該時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由于設計美學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擔著如文化一般的傳承使命與時代印記,對設計的審美追求從未能離開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綜上所述,文化是設計美學的土壤,美學在文化中汲取精華,吸收養(yǎng)分,發(fā)展壯大。追求設計的美學是人類自身的行為,人類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條件下,言行與思維毫無疑問帶有這個時代文化的烙印。

設計美學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補了人類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設計的美學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更加豐富了整個的文化體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設計美學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設計的美學思想依賴于人類生存的地域文化與傳承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作為設計美學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經受時代的考驗,優(yōu)勝劣汰,傳承至今的文化將成為人類日后學習和研究的營養(yǎng)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得此傳承,離不開前人的智慧。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五

總之,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體系。各文體的實踐性學習各成體系:既有分散進行、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性學習,又有相對獨立、承擔多項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

作為廣義的概念,詩歌在中國古代涵蓋了古詩、詞、曲、民歌等內容。從認知、能力、素質三方面的教學目標來說,古詩、詞、曲的實現(xiàn)途徑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對這一部分內容,我們設計了三個實踐教學目標:識記、背誦名篇;理解、鑒賞古詩;對古詩進行文本解讀、設計教學方案并付諸實踐。下面依次談談具體操作。

1、識記與背誦。在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職業(yè)及專業(yè)技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有本專業(yè)的學生在入學初就按學號順序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導老師,按照系部制定的職業(yè)及專業(yè)技能訓練方案在兩年理論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也依賴于這一前提,二者緊密配合,互為體系的組成部分。一定階段的內容結束后,老師給出必背篇目,每個小組的成員到本組小組長那里背誦過關,小組長做出詳細記錄并評分;小組長集中到學習委員那里過關并評分;學習委員的背誦情況則由任課教師直接負責。同時,老師在課堂上會進行不定時不定人數(shù)的隨機抽查背誦,抽查到的同學的背誦情況若與小組長記錄情況不符,本組同學需抽時間接受學習委員的檢查過關。這種方法比之期末試卷中的填空默寫更能落到實處。此外,職業(yè)技能訓練中每學期都有古詩背誦的任務。

2、理解與鑒賞。這一目標和實踐任務安排在第二學期專業(yè)技能訓練中的“文學作品欣賞”中,學生對給出的古詩篇目進行鑒賞,寫出書面的小文章,同組成員間互相交流,老師評改。

3、古詩解讀、講好一首古詩。古詩解讀安排在第三學期專業(yè)技能訓練的“文本解讀”中,學生從分析文本的角度寫出書面的文章,小組交流教師評改。詩歌部分結束后,安排時間由各組準備教案,選派一人在課堂上講一首古代詩詞。

4、在識記、理解、鑒賞、深入認識之后,分班組織古詩詞朗誦會,使學生對古代詩詞有一個感情上的升華。給出一定的準備時間,期間參賽選手可以請老師指導。班委做好會務工作。朗誦完畢,由學習委員、普通同學、老師組成的評委評分并確定名次,給出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扎實的過關,到綜合性活動朗誦古詩詞、講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學生基本上可以表現(xiàn)的游刃有余,也為他們今后在中小學課堂上講授古詩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散文一個是語言的隔閡,一個是與政治、道德的緊密聯(lián)系,都使得學生學起來比較費勁。而要集中在課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現(xiàn)實的。因此需要學生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去自主學習,搞清楚文中的字詞、特殊用法、句式等,大體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課堂上,大家先互相匯報自主學習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組討論文章的主題、寫法、結構等。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六

我們講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首先要弄清中國美學歷史發(fā)展的特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蘊含了大量的美學思想。中國其他的傳統(tǒng)藝術例如,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tǒng)藝術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融合。各種藝術門類既有自身的美學特性,又在審美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在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從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的大量工藝產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v觀歷史的長河,數(shù)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大量的文學家和美學家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專研和探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色的、博大的中國美學的脈絡。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思維更看中的是所謂的整體意識,其具體表現(xiàn)在就是合和的美學觀。中國文化中美學觀是建立在中國哲學觀念的整體意識上的。以和為美,是在要求我們在評價或審美的同時要具有整體意識。在古人的美學觀中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這正是中國美學的整體觀。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對和合觀念的提出也正是是從孔子那里延續(xù)下來的。由此我們不能看出,和合觀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學觀念源頭??鬃犹岢拿缹W觀念,主要是要強調道德內容要包含到藝術中去,凸顯善與美的高度一致。

從整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上來分析,儒家的美學觀念在中國美學觀念中都是影響深遠和地位顯赫的。不論是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還是現(xiàn)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在處理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間的關系的問題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反對在二者之間進行不恰當?shù)钠?。以此為鑒,從儒家的美學思想的文質統(tǒng)一的觀點,從而建立了自己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行為標準。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求社會和諧的理念源遠流長,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首先從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蘊含著陰陽兩面,這兩個面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認為這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本源??鬃拥摹墩撜Z?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他把和合作為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相比較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綜上,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緣關系和智慧的關聯(lián)。這種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學觀,是古人對待自然與精神關系之間所認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內涵是: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人必須得服從自然之規(guī)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準則需要與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與天的和諧統(tǒng)一。對于古代先哲來說,他們認同的是自然、歷史、人生、思維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源起和演變的過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著,它橫向貫穿于古代的科學、哲學和藝術發(fā)展中。其二,和合觀念的普遍運用,時刻彰顯了中國美學的智慧之力,在處理審美范疇的問題時,始終把握住對應性、和諧性、辯證性、相融性。

縱觀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美學體系,得出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征如下: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情與理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認知與直覺的統(tǒng)一。在這種文化的審美下,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既是這個民族的真性情,也是上至中國文化下至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被當做一種人生追求的終極境界。中庸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之中??鬃拥摹墩撜Z?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如孔子的五美之說,出自孔子的《論語?堯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其核心思想講的就是中庸之道。那么中庸我們如何來理解呢?宋儒理學里是這樣說的,不偏不倚謂之中,恒常不易為之庸。這正是儒家文化所強調的這種中庸之道,這種理想境界的追求無不滲透中國人的人格境界和行為準則之中。中庸即把兩個極端統(tǒng)一起來,采取適度的中間立場,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堅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溫不火,過猶不及,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諦。

綜上,中國歷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學家、哲學家們一直都是在沿用于的和合觀念的為創(chuàng)作的準則,即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成一種生機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機整體。無一例外的表現(xiàn)在了藝術創(chuàng)作和作品欣賞,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觀、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因此,從這層面上來講,中國古代的內斂、內涵、氣場、和諧觀等審美主張,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觀的要求和自覺表現(xiàn),與西方審美觀念中的張揚、個性化、唯美主義、跳躍思維、片斷性思維等等相比較,中國文化中特有美學觀,更關注于全局性和整體性。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濃郁的美學精神,中國古代美學深植于天人合一、美善統(tǒng)一等哲學基礎,并在古人們的心理、意識、趣味、好尚之中得以充分地體現(xiàn)。文章旨在通過對其精神取向以及在藝術作品中的具體表現(xiàn)來探討中國古代美學的審美趣味特質。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從遠古的石器時代開始,就已創(chuàng)造了舉世罕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也衍生了人類歷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滅的美。中國古代美學形成了我們民族獨有的美學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更深深地滲透到了我們民族的意識、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現(xiàn)在藝術作品中,組成我們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對整個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本文擇以審美趣味視閾,探討中國古代美學的特質。

從意識形態(tài)的范圍來看,我國古代的奴隸社會以至整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無疑是一切行為方式的最高準則,這一點在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哲學和中國藝術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美學。而如果從哲學范疇來看,中國古代美學指的實際上就是以古代儒家和道家學派為代表的美學思想。

首先,“天人合一”的觀點,即宣揚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基礎。它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念,認為天與人有著共同的本性。正如孟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本褪钦f,善的本性得到了充分地張揚,也就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道家也有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而作為美學范疇,“天”與“人”所探討的是關于美的本原與審美的歸宿問題。“天”在古人看來即是“人”及萬物的本原與歸宿,因此,對于美來說,也是其本原以及審美的歸宿。中國古代美學由于深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無所不適作為其最高審美境界,因而在追求美、表現(xiàn)美的過程中也總是追求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以及人與社會倫理道德的統(tǒng)一。

此外,中國古代美學還特別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作為一種美學范疇,“善”指的是對人有用、有益、有利的功利價值。與倫理學上所講的“善”的概念相比,它有更為廣泛的涵義,不僅包括人的道德行為方面的功利價值(即對人有用有益),還有各種社會事物的功利價值(即是否與人類的目的性相符)。而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儒家學派的鼻祖孔子最先將“善”的概念引入審美領域。他的哲學思想以“仁”為核心,也為其美學理論打上了鮮明的倫理烙印。據說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時,竟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他感嘆:“《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在這里,“美”即是對美的形式的最高評價,而“善”則是對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的內容的最高評價。在孔子對“美”與“善”的論斷中,他提倡的是盡善盡美,美善統(tǒng)一,不僅把“善”和“美”聯(lián)系起來,甚至把二者直接等同起來。同樣,孟子的“充實之謂美”里的“充實”也是指將仁、義、禮、智等道德規(guī)范化為自己的精神,使之充盈全身,這就是一種美。荀子也曾說:“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在這里的美就是善??傊?,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文藝家、美學家都肯定了道德感和審美感的一致性。

中國古代美學以審美境界為其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和“美善統(tǒng)一”兩個觀點之上的?!懊郎平y(tǒng)一”的觀念中,雖然儒道兩家在關于“善”的最高境界上有所爭執(zhí),但最終都遵從“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有所不同的只是在于達到此境界的途徑以及對其意義與價值上的理解。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是一種既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境界,由于它的高度自由,因而也是一種審美的境界。在古代美學中,如果達到了至善,也就是在最廣闊最根本的意義上達到了一種美的境界。

綜上可見,中國古代美學是以“天人合一”為源頭,而從中分流出“美善統(tǒng)一”、“情理統(tǒng)一”、以“審美境界”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幾股純樸的如清流般的觀念。也正是它們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獨特品格,成就了我們民族獨有的美學傳統(tǒng)。

“趣”與“味”,二字的解釋在古代頗多。

古代美學鑒賞論文篇八

現(xiàn)代廣告是現(xiàn)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可是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廣告?zhèn)鬟_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

現(xiàn)代廣告設計傳統(tǒng)中國美學。

廣告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被譽為xxx第八種文化xxx,廣告因為具有明顯的大眾性,商業(yè)性和民族性,因此與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廣告只有服從、融匯、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運用本民族最為貼切而生動的元素,穿透人類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開深藏在人的潛意識背后的“民族記憶”和“種族記憶”,才能被消費群體接受,才能最終達到溝通的目的??v觀廣告業(yè)發(fā)展的百年歷史長卷,廣告學理論的發(fā)展脈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產品的特點定位(usp理論)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論)再到受眾心理定位直至文化心理溝通,這條主線清楚地反映出在廣告訴求重點的轉移過程中,廣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變得舉足輕重。如今的廣告早已不再是從前那種叫賣或是告知,而是包含著更為豐富內涵,具有著更多社會功能的社會公器,一則優(yōu)秀的,打動人心的廣告一定包含有某種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現(xiàn)代設計當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元素融入到其設計作品中,中國風的設計在國際上越來越收受到歡迎和追捧。中國傳統(tǒng)美學廣博深湛,有周易的極簡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莊的天然之美,種種美的觀點如何附加在現(xiàn)代的設計當中,以表現(xiàn)絕美的中式情懷,而不是單純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簡單堆砌,這對于研究中國現(xiàn)代廣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國際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審美追求越來越多的在現(xiàn)代廣告設計中出現(xiàn)和運用,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傳統(tǒng)的美學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風的廣告設計在讓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時也給中國人帶來了深深地宗族認同感和家國溫暖。

在現(xiàn)代廣告設計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xiàn)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xù),在招貼藝術的設計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yōu)勢和獨特風采。

中唐以后,中國美學的藝術觀念的顯著變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哲學觀念的影響。從總體趨向上可以看中國審美觀念的變化和形成:追求空靈淡遠的境界,重視古拙蒼茫的氣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寧靜精澄代替楚莽闊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韜利,易淡逸素樸代替絢麗堂皇,正如理論上對境界的重視,強調妙悟而貶斥技巧等。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現(xiàn)代廣告設計中有所觀照。

現(xiàn)代廣告是現(xiàn)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可是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廣告?zhèn)鬟_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單純的藝術作品,講求的是在細細審視中的獨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時效性讓它必須一目了然,簡潔明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簡約是終極的復雜,最簡約的設計往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已經在中國未然興起??v觀現(xiàn)代成功的廣告往往是構圖概括集中,形象簡練夸張,用強烈鮮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主題,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并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lián)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F(xiàn)代的廣告設計越來越走向的是一種簡約,大氣的表現(xiàn)方式,任何藝術,都不能說明一切,特別是像廣告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能使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那就需要做到“以少勝多”“一以當十”。

中國傳統(tǒng)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chuàng)造了不少規(guī)范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于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淀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耙陨儆枚唷焙汀坝纱思氨恕笔撬囆g技巧的標志,特別是廣告藝術,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是從一切側面來再現(xiàn)現(xiàn)實。選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張(強調形象的特征)、經營位置(構圖)、表現(xiàn)(選項用恰當?shù)募挤?,而這一切,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jié)律,講究形神兼?zhèn)?,講究概括與變形的運用和表現(xiàn),也恰恰是我國廣告設計者構思時的主要手段。以靜凸現(xiàn)動,以余白凸現(xiàn)主題,是靳先生海報創(chuàng)作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觀者產生一種沉靜空靈之感,以凸顯主題之凝重強烈,使之產生出一種對比與和諧。同時,靳先生“用墨以嗇”而使主題“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獲得奪目之感。

現(xiàn)代廣告設計中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式設計美學還包括十分廣大的部分,東方生活所蘊含包容的設計元素是博大的,絕不僅僅是現(xiàn)今流行的京劇臉譜、大紅燈籠,旗袍……中國式的設計美學遠沒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簡單。就像日本的設計是理性、細膩的,德國的設計是穩(wěn)重而精致的,美國的則大氣而開放的,這和各個國家的國情不無關系。挖掘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并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發(fā)展的時尚審美設計潮流,建立起適合創(chuàng)造和維護這種形象而進行設計的體制和環(huán)境,包括建立傳統(tǒng)文化專門研究與推廣機構,提高傳統(tǒng)文化在大眾文化的導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國平面設計作品中國式設計美學形成的關鍵。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