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08 13:26:46 頁碼:10
最新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六篇)
2023-03-08 13:26:46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一

千古之謎

崖洞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zhì)和結(jié)構(gòu),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塞石之謎南

甬道在發(fā)現(xiàn)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jù)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時處于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zhì)地來源于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于什么地方?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并塞進甬道?

甬道設(shè)計施工精度之謎

墓葬開口位于龜山西側(cè),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時的技術(shù)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之謎

楚王棺室北面墻上清楚地顯示著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xiàn)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后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于巖石石質(zhì)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么偏偏出現(xiàn)在楚王棺室呢?

星宿分布圖之謎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規(guī)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布,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注上應(yīng)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說,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劉注前殿未解之謎

劉注前殿位于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gòu)造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該布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壸門之謎

據(jù)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yīng)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fù)瓿傻?。當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shè)計技術(shù)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里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里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guī)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說,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fā)生誤鑿,為什么偏偏發(fā)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墻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二

到了合肥,可以不去三孝口,四牌樓,也可以不逛長江路、淮河路,但是不可以不去包拯墓。

關(guān)于包拯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是正義的化身和弱勢者的的保護神。因此,人們尊稱他為“包公”。

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讓許多人誤以為包公是河南開封人。其實,包公在開封為官才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他的出生地和歸葬地都在合肥。包拯一生六十余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合肥這片土地上度過,他在這里出生、成長、讀書、守孝,留下了許多遺跡,千載高風(fēng),引人憑吊、詠嘆。

包公出生于肥東縣的解集鄉(xiāng)小包村。至今,該村仍留有包氏宗祠、衣胞冢、包公井、放牛崗、鳳凰山、十三墩、荷花池等許多和包公有關(guān)的遺跡。

包公墓園原在合肥市東郊15公里處的大興集。該墓始建于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199年即南宋慶元五年重修。重修后的墓道祭享有堂,墓道有門,植以松檜,繚以圍墻,規(guī)模甚大,成為瀘州一大名勝。

現(xiàn)在,包公墓已遷移到合肥市城南包河南畔,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占地面積3公頃,園內(nèi)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南臨蕪湖路,北近包河邊。墓園外有神墻圍護,內(nèi)有神道貫通。園區(qū)規(guī)模宏大,建筑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fēng)閣遙相輝映。

該墓園于1985年10月破土,1987年9月竣工,完全是按宋代《營造法式》建造而成。歷時近兩年。

進入墓園大門,一方高大的壁照首先映入眼中,上刻有“包孝肅公墓園”六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該字乃是著名書法家方紹武所寫。這方照壁乃是安徽目前最大的照壁。

一條神道穿過神門,直通享室,神道二旁乃是石人石馬等石刻群。神門后是享堂,享堂中央高支神龕,放置著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設(shè)有香臺,供瞻仰、祭祀者進香叩拜。這里是后人祭拜包拯的地方。

享堂之后是包拯的墳?zāi)?,石龜背馱墓碑,碑上刻著“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之墓”??磥戆匐A最高為樞密副使,相當于國務(wù)院副。

包公墓綠樹圍護,青草覆蓋,顯得肅穆、威嚴。

我是在《七俠五義》、《小五義》等武俠小說中知道包公的,烏盆鳴冤,齊天廟遇李娘娘等故事伴著我走過了童年的時光。如今,站在包公墓前,一樁樁有關(guān)于包公的故事、傳說紛紛涌上心頭,敬畏之情油然而起。

在包公墓園內(nèi)除了包公墓以外,還有附葬區(qū)和包拯墓室。附葬區(qū)有包拯的夫人董氏及嫡系子包繶和其孫墓葬,共五座。包拯墓室位于墓冢正下方,包拯遺骨就安放在金絲楠木棺具內(nèi)。墓前置包拯墓銘,銘文石刻三千二佰余字,乃是其同僚吳奎所撰寫。墓道進口朝北,自北向南再往東彎就是墓室。

墓道二側(cè)石壁上刻有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圖”和“接迎圖”,一位年輕的講解員口齒清楚,態(tài)度和藹,舉止大方,對其講解的內(nèi)容十分熟悉,有問必答,并在其中插入一些傳說和歷史掌故,娓娓道來,游者聽來十分滿意。

包拯為何被謚為孝肅?據(jù)講解員解釋,孝為孝敬父母。包拯在29歲中進士,但因母年邁而供養(yǎng)母親,至母亡又守孝三年才出門做官,此時已39歲。而肅的意思是忠直無畏,孝肅則為忠孝二全的意思。

安放包拯遺骨的棺木乃是用金絲楠木制成,據(jù)說甚為珍貴。當時工作人員聽說福建有該木,就派員前往福建尋找。福建某山林承包者聞?wù)f遷移包拯墓需該木,就不顧年老體弱,帶領(lǐng)子孫山上伐木,并免費贈送給墓園,結(jié)果僅用了九百多元錢就制成了棺木。恰巧,該承包者也是姓包,一時傳為佳話。

出包拯墓向西就到包公祠。包祠始建于1066年,但也屢建屢毀,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曾一度毀于戰(zhàn)火。晚清其間,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鴻章捐資2800兩白銀重建包公祠,如今的祠堂建筑就是由李鴻章當年修建的。因此在合肥流傳了這么一句佳話:“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園的香花墩上,坐北朝南,雖不是很大,但四面環(huán)水,風(fēng)景秀麗,徜徉其間,另有一種風(fēng)味。包公祠四周由運河圍繞,為包公祠的護“祠”河,稱為包河。

包公祠主殿內(nèi)放置包拯銅像一座,略清瘦,長須,并不象人們想象中那樣油黑锃亮,額有月牙。據(jù)說,生活中的包公是“面目清秀,白臉長須”。

寫著“色正芒寒”的楹匾懸置在包拯銅像的正上方。左側(cè)放置著御賜的龍頭、虎頭、狗頭等三口鍘刀,當然這些鍘刀只是重修包公祠時的仿造品而已。

包公祠左邊是徊廊和水榭,右邊有一口“廉泉井”,據(jù)說若貪官污吏或為人心術(shù)不正者,若飲用廉泉井之水,將上吐下泄。后人為了保護廉泉井,在廉泉井處蓋了一座八角亭,名曰廉泉亭。我往井里看了看,沒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的東西,但也不敢取而飲之。萬一不干不凈,上吐下瀉事小,被人以為心術(shù)不正事大。

據(jù)說,在于寧波的包氏一脈,出了一個世界聞名的船王包玉剛。他們留存下來的家譜和埋在包公墓的家譜一字不差。原因是包氏這支血脈的祖先,當年被任命到浙江去做官,后來南宋滅亡。這些人淪為百姓,以商為主,不僅躲過了這場惡運,就連家譜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浙江出土的家譜和包公墓里的家譜,可以說是1020xx年來發(fā)生的家譜流傳奇跡。

人們歌頌包拯的鐵面無私,乃是對正義和公平的一種企盼。也是弱勢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不畏權(quán)貴者為民做主,抑制豪強,還百姓以公道。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三

朋友們,古今聞名的"南包公"海瑞是海南瓊山人。他那樸直、耿介、剛正不阿的品格,不為豪強所屈、不為失敗所嚇倒的堅強意志,始終為世人所祟敬,因此到海南旅游的客人,都要到海瑞墓去憑吊一番。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區(qū)的濱涯村,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員監(jiān)督修建的。傳說海瑞靈柩運至今墓址時,棺繩突然斷開,人們以為是海瑞自選風(fēng)水寶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園坐北面南,呈長方型,長約100米,寬近40米,占地約七八畝,四周有圍墻。院內(nèi)廣植綠草,遍種椰樹、松柏和綠竹、鮮花,顯得蔥郁蒼翠凝重靜穆。"翠竹綠椰千古長,猶留正氣在人寰"。參天椰樹那臨風(fēng)挺拔的雄姿,似是在顯示著海瑞生前的凜然正氣。

進入陵園神道南端,南門之內(nèi)有一高高聳立的石牌坊,橫額上書"粵東正氣"四個大字,陰刻丹紅,莊重古樸。這是明萬歷皇帝御筆所賜,是對海瑞生前為官的褒揚。

進了石牌坊正門,只見用花崗石條鋪砌的一百多米長的墓道,筆直伸向陵墓。墓道兩側(cè)對稱排列著神態(tài)各異的石羊、石馬、石獅、石龜和石人。原來的石壽龜背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曰:孰云公無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無孫?天下之人皆公孫。可惜這只石壽龜在中被砸毀了,但對聯(lián)所表達的對傳說沒有后代的海瑞的無比愛戴,卻世代相傳。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節(jié),海瑞墓前人山人海。眾多濱涯村民和??谑忻袷峙跫榔返胶9骨鞍葸担€請來劇團在墓前公演三個晚上,幾百年來很少間斷。

神道盡頭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頂部圓錐形,用花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鐘。墓前有石碑,高3.3米,寬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這是海瑞生前的官銜及死后的榮譽封號。"皇明敕葬"是說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資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稱。"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職。當時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職(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贈的榮譽性官階,屬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給的溢號,意為事上竭誠,教人以善,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釋為"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塵之想",大體也符合海瑞為人的實際。墓碑的右上方題"欽差督造墳塋兼齋諭祭 文行人司行人許子偉撰",說明許子偉是奉皇帝派遣護送海瑞棺樞回故里并督造墓莖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寫人。左下方的落款刻"萬歷十七年己丑歲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吉日敬建",說明建墓的時間是明萬歷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園最珍貴的文物。

1961年,海瑞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96年11月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海瑞墓在中被毀,幸而墓碑保存下來了。1982年1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海南行政公署撥款修復(fù),并增設(shè)"海瑞陳列室"。傳說當年紅衛(wèi)兵把把海瑞墓砸了個稀巴爛,連墓道旁的石龜也砸了。濱涯村的老百姓崇敬海瑞,認為石龜是海瑞的化身,便到了一只小海龜,放置在海瑞墓園中原來安放大壽龜?shù)牡胤?,供人們祭祀?982年政府主持重修海瑞墓時,按原樣重新雕刻了大壽龜,并在龜背上鐫刻重修記文。政府理解民情,把中老百姓祭祀了十幾年的小石龜移到墓園的草坪上,現(xiàn)在仍可看到。

海瑞墓室后面的部分,是近年海口市政府擴建的。先是海瑞雕塑坐像一尊,像前立六根燭臺華表,以表旌海瑞精神熠熠生輝,光照后人。塑像后面是扇形四柱亭,稱"揚廉軒"。亭柱掛著海瑞所撰的兩副對聯(lián)。其曰:“政善民安歌道泰,風(fēng)調(diào)雨順號時清";另一曰:"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表現(xiàn)了海瑞對國政、對為官的見解。亭院建三層結(jié)構(gòu)的圓形樓,稱"清風(fēng)閣";閣里陳列著海瑞的生平事跡及有關(guān)文物。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美麗古樸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譽的的漢中參觀游覽,我是此次陪伴大家的國際旅行社的導(dǎo)游員劉軍波,大家可以叫我小劉或者劉導(dǎo),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簡師傅,簡師傅雖然姓簡,但是他的駕駛技術(shù)卻是很不簡單的,漢中武侯墓導(dǎo)游詞。接下來的兩天將由我?guī)ьI(lǐng)大家暢游漢中的名山秀水,希望漢中的好山好水能給大家?guī)砗眯那?,希望大家在漢中能玩的開心吃的安心住得舒心,并預(yù)祝我們此次的漢中之旅能順利結(jié)束,謝謝大家!

今天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在中國歷史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象征智慧化身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武侯墓。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由于其輔佐劉備從無到有,終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因此他被借地封為武鄉(xiāng)侯,去世后后主劉禪又追封他為忠武侯,于是千百年來他的墓地就被人們尊稱為武侯墓。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于山東瑯琊陽都的武鄉(xiāng),少年時便父母雙亡,于是姐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的時候,他的叔父不幸因病去世,于是姐弟五人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于是輾轉(zhuǎn)來到了湖北襄陽的隆中隱居了下來,以耕種維持生計。諸葛亮十九歲的時候,他與友人徐庶和龐統(tǒng)師從于水鏡先生司馬徽,常自比于管仲和樂毅,后來娶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

公元2xx年,諸葛亮二十七歲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之大計,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提出了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南撫夷越,西和諸戎,以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略思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最后他欣然接受了劉備的邀請并允諾出山相助,他忠心耿耿的輔佐劉備和他的兒子劉禪,嘔心瀝血建功立業(yè),用行動和生命詮釋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武侯墓的前面是書案梁,后面是筆峰山,左邊是土地嶺,右邊是武岡山,四面環(huán)山,可謂真正的風(fēng)水寶地。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山門,一進山門,兩幅壁畫便映入眼簾,左邊的這幅就是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當年思賢若渴禮賢下士,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右邊的這幅是將星隕落,講的是諸葛亮盡心盡力27年后死在北伐前線臨終前給姜維和楊儀托付遺囑的場景。兩幅畫有始有終,從諸葛亮出山時的二十七歲到去世時的五十四歲,中間恰好是他半生波瀾的二十七年。

站在院中,古柏參天,綠樹成蔭。柏樹是常青樹種,木質(zhì)堅硬,有壽與天齊之說。古柏栽在院中既可以裝點綠色有可以記載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武侯墓原有古柏54株,象征著他在世的五十四個春秋,由于天災(zāi)現(xiàn)在只剩下了22棵。高30多米,直徑都在一米以上,冠幅可達19米左右。1978年經(jīng)北京林學(xué)院專家的測定,這些古柏都有17xx年的歷史了,這些古柏為什么這么茂盛呢?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舊時來武侯墓拜謁諸葛亮的人常自帶清油二斤,伴以草木灰或者沙土,刨開樹根將其埋入以資營養(yǎng)。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也非常重視對這些古柏的保護,包括在我們國家非常困難的時期,政府每年都會定量給這些古柏撥360公斤供油。22株古柏現(xiàn)已全部編號入檔,其中4號古柏最為特殊。樹身上纏繞著一種蔓生植物凌霄。每年夏天開花,立秋結(jié)束,花期長達百日之久?;ㄩ_時節(jié),遠遠望去宛如千年古柏開紅花,紅綠相映,嬌艷至極。

大殿門上的這塊“三代遺才”匾是清朝光緒年間民間團體贈送的,因為這個“才”字的落筆反向內(nèi)讓許多游人產(chǎn)生誤會,其實筆者這樣寫只是為了讓這塊匾的結(jié)構(gòu)緊湊、重心突出罷了,當然比著這樣寫有可能也是為了突出諸葛亮與眾不同的奇才吧!

大殿中間的神臺上端坐的就是中華智多星諸葛亮先生。羽扇綸巾栩栩如生。他左手扶膝右手持卷,似運籌于帷幄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印劍二童侍立左右,其下關(guān)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體態(tài)威嚴,使人肅然起敬。

武侯坐像后面有屏風(fēng)式壁畫四張,從走往右依次是劉備取得定軍山之戰(zhàn)的勝利后打算返回四川,留大將魏延鎮(zhèn)守漢中;第二幅是定軍山之戰(zhàn)中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的精彩瞬間;第三幅是諸葛亮在北伐中調(diào)兵遣將的場面,最后一幅就是劉備去東吳娶親時的的情景。

大殿兩側(cè)是木刻的諸葛亮的作品《隆中對》和劉備的《誡子書》,其中一側(cè)的廚師表示有南宋著名抗金將領(lǐng)岳飛親筆書寫的,情真意切,一筆喝成,堪稱兩絕。

出大殿來到墓冢前,有四角攬尖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上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墻壁上有壁畫一幅,描繪的是襄陽名士黃承彥踏雪尋梅圖。劉備第二次去隆中的時候,劉備不在家,于是他就寫了一封信讓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轉(zhuǎn)交給諸葛亮,當他出門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騎著一頭毛驢正往這里走,劉備以為是諸葛亮,于是忙上前鞠躬說道“聞之諸葛先生冒雪而歸,劉備在此等候多時”。黃承彥忙下驢還禮,諸葛均忙出來說道,此乃家兄岳父黃承彥先生。這個故事為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諸葛亮的陵寢了,呈漢制覆斗式,高五米,周長60多米。關(guān)于墓冢,一說為南北方向,頭朝北腳朝南,取“北顧中原興復(fù)漢室”之意。一說為頭朝西腳朝東,取“永懷西蜀興復(fù)漢室”之意,不管武侯墓的方位如何,孔明先生當年為建立蜀漢帝業(yè)所立下的汗馬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在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他死之前說道:我死后就把我葬在定軍山下,目中不要太大,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殮師就穿平常的衣服,可不要陪葬物品。由此可見,我們的諸葛亮先生雖貴為一國之相,但它是多么的清廉啊!

諸葛亮一生所到之處甚多,為什么偏要遺命葬于定軍山下呢?因為漢中是當時魏蜀爭奪的軍事重鎮(zhèn),又是蜀漢創(chuàng)立帝業(yè)的根據(jù)地。為奪取漢中,這里發(fā)生了著名的定軍山之戰(zhàn),老將黃忠在這里刀劈魏國大將夏侯淵,挫敗的魏軍的銳氣,使蜀漢奪取了漢中。不久劉備又在漢中稱王,他別是孔明戎馬生涯的27年中,八年北伐是他輔佐蜀漢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最后拼搏,五次北伐皆以漢中為根據(jù)地,故而“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大家可能對武侯墓上的這棵樹有疑問了,因為我們知道,一般墳?zāi)股鲜遣荒荛L一草一木的,但這棵樹為什么偏偏長在武侯墓上呢?前面給大家講了諸葛亮后來去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而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zhàn),所以夫妻兩人聚少離多,知道武侯死后,黃月英來到這里為丈夫守墓,整日以淚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終。黃月英死后不久,墓上便長出了這棵樹,人們說是黃月英的化身,既然他們夫妻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讓他們死后相守在一起吧!

墓后有古桂兩棵,名曰“護墓雙漢桂”,高達十九米,胸圍有一米多,冠幅二十米左右。濃蔭蔽日。桂樹四季常青,清雅幽香,芳香持久,喻示了諸葛亮“高風(fēng)亮節(jié)與天齊,蜀漢遺骨萬年香”的內(nèi)涵。寄托了人們對孔明的敬仰和懷念。雙桂的奇特之處一是結(jié)籽,二是比其他桂花的花瓣多。

在陵墓的偏后方的半山腰上,還有一座號稱是真墓的武侯墓。據(jù)考證,清嘉慶年間,陜甘總督松筠根據(jù)一位風(fēng)水先生的妄說臆斷,附會說平地上的墓是假的,真墓應(yīng)該在半山腰上,就是就命令勉縣的知縣在這里填土為墳,壘起了所謂的真墓。從此便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的說法。

武侯墓離得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刻滄桑的古樹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每一株綻放的花而又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五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落雁,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于是,從空中掉了下來。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xiàn)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y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宮,昭君入掖庭后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關(guān)于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后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nèi)牒髮m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宮爭得“三千寵愛集于一身”的優(yōu)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fēng)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

于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xx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fā)現(xiàn)她并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qū)在內(nèi)的整個漠南和平發(fā)展的60年,出現(xiàn)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fēng)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fēng)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云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fù)蘇。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shù)的百靈、布谷、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

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于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后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xiàn)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谷種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長出了五谷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nóng)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鐘,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鐘,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烈士墓導(dǎo)游詞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篇六

提起包公,人們很自然就想到開封,很多人認為包公是開封人,其實包公是合肥東鄉(xiāng)小包村人。因為包公鐵面無私,秉公斷案,故而得到人們的愛戴和贊揚。隨之出現(xiàn)很多有關(guān)包公的評書、小說、戲劇、電視。在古代官吏的知名度,包公當推第一。

包公并不像戲曲“小包公”那樣,小小年紀就中了獨榜御進士,當了縣令。其實包公28歲才中進士,被放到建昌當縣令,當時包公父母年事已高, 包公為照顧二老,請求皇上改派和縣當縣令,可包公父母還是不肯出來,包公依然辭官,在家侍奉父母十年,直到包公父母謝世,又服喪二年,才出來做官,這在古代也是很少見的。這樣包公亡宦十年,博得了孝親的好名聲。包公先后任過天長、端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還做過三司使、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他當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大學(xué)士,所以有包龍圖之稱。

我是開封人,以包公的第二故鄉(xiāng)而感到自豪。這次來合肥,絕不能漏掉瞻仰包公祠、祭奠包公墓的機會??催^古逍遙津后,向南不遠,就到了 包河公園,包公祠、包公墓、清風(fēng)閣等有關(guān)紀念建筑都圍繞包河而建。包公清正廉明,很得宋仁宗賞識,宋仁宗欲把巢湖賞給他。包公堅決不要,而只要了合肥的一段護城河。因為河不同于田地房產(chǎn),賣不掉也搬不走。他的后代依河而住,靠捕魚挖藕為生。傳說河中鯽魚脊背黑亮,蓮藕質(zhì)嫰無絲。兩者象征包公鐵面無私。這段護城河后來就叫作包河了。

順著包河岸邊彎曲的小路,來到包河景區(qū)的核心建筑“清風(fēng)閣”。這是1999年為紀念包公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清正廉明精神而建的。大門面開三間,屋頂四角分別飾有仙人、牛、馬、羊,平臺四角為四角獸。進大門主道兩側(cè)各有三根引路燈柱,由天然石料雕成。燈柱下有蓮花寶座,上有花瓣燈托,方形石柱,方形燈籠,四面洞開,中間安燈,頂部為四角小亭。燈飾蓮花有“廉明”的特除意義。明月亭是碑亭,在大門與清風(fēng)閣的主道中間。碑文記載了設(shè)計、修建清風(fēng)閣的過程。從明月亭向前十來步,便是宋代特色建筑一魚沼飛梁,這是一種石雕十字架橋梁制式,在晉祠我曾看到過。清風(fēng)閣坐西朝東,高42米,共九層。一樓為“耿光讓日月廳”,廳內(nèi)置有一幅《清風(fēng)贊》的大型椴木浮雕。中心為包公像,兩側(cè)是《運糧戍邊》、《西辦鹽務(wù)》,背面是《回鄉(xiāng)盡孝》、審牛舌案》、《陳州放梁》、《彈劾王魁》浮雕。其余幾層都是介紹安徽及合肥的自然景觀,站在最頂層,可以遠觀全市,近觀包河,美景一覽無余。

出清風(fēng)閣來到包公墓園,墓園照壁有方邵武所書“包孝肅公墓園”。過神門,神道兩側(cè)有一對望柱,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石翁仲。享堂有包公神龕,供后人祭拜。堂內(nèi)懸匾三塊,依次為劉海粟題“正氣凜然”、劉炳森題“為政者師”、趙樸初題“清正廉明”。享堂還后是包公墓冢,墓前有石香爐一座、石燭臺一對,稱為三供。墓前石碑上刻有“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之墓”。順墓道可下到包公墓室參觀,墓道兩旁有“二十四孝圖”,墓室內(nèi)有包公墓志銘,包公遺骨安放在金絲楠木棺內(nèi)。

包公墓原來并不在這里。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乙未,包公正在朝里處理公事的時候,突然得病退朝回家,宋仁宗專門派宦官去賞賜良藥。但包公已病入膏肓,于庚午日去世。噩耗傳出,整個京城處在悲痛之中。京師吏民,莫不感傷,紛紛赴包家祭奠,無不痛哭流涕。宋仁宗也親自去包家祭奠,并下旨讓包公的女婿扶靈柩回合肥擇地修墓。墓地選在合肥東郊大興集,后來包公夫人、兩個兒子兒媳也葬于包公墓附近。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生清廉的包公,他的墓地多災(zāi)多難,屢遭洗劫。包公死后70多年,金兵鏟平了包公高大的土堆,打開了5米深的地宮,盜走了所有珍貴的隨葬品,并把墓志銘砸成數(shù)塊,只有棺材和遺骨幸存下來。十年動亂中,包公墓又一次遭到破壞。墓頂封土被鏟掉,條石地宮被撤除,龐然大冢包公墓成了爛泥坑。后來這塊地皮又被鋼廠征用,包公的34世孫包遵元和35世孫包先正,用小木箱收斂了包公及夫人兒孫的遺骨,趁夜偷偷運到肥東縣文集鄉(xiāng)大包村,葬于大包村和小包村的龍山荒冢之中。他們擔心走漏風(fēng)聲,一切都在暗中進行,所以埋葬十分倉促。1985年,重建包公墓,墓園就選在包河公園東南岸的蒼松翠柏之中,按照宋墓形制,以墓志記載為依據(jù),用二品官的規(guī)格建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包公墓。

在包河中有一個幽靜的小島,叫香花墩,包公小時在那里讀書,包公祠就建在那里。包公祠建于明代,太平天國運動中兩度遭破壞。光緒八年(188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母親丁憂,回合肥住了三個月,目睹包公祠殘墻碎瓦,決意捐資重建,第二年建成,李鴻章撰寫了《重修包公祠碑記》,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包公祠。祠前有一座粉白影壁,上書“包孝肅祠”四個大字。祠堂大門前一對石獅威風(fēng)凜凜雄踞兩旁,朱紅的門扇上有“忠賢將相,道德人家”的門聯(lián)。祠內(nèi)有正殿五間,大殿正中有包公銅像,面南端坐。橫梁上高懸李鴻章手書“色正芒寒”金字匾額,襯得包公更加正氣凜然。祠堂西間有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象征包公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quán)貴。祠堂東側(cè)有一古井,井上有一涼亭,并有“廉泉”二字匾額懸掛亭檐下。井水清澈,四時不竭。據(jù)說一天一個姓臧的知府信步至此,聞聽廉泉水清冽甘甜,時置盛夏,便叫隨從打水解渴。誰知一口水下肚,臧知府便感頭痛不止,肚疼難忍。后來一了解,原來臧知府乃是一個貪官。后來一個叫李國衡的舉人游覽至此,也乘興飲了廉泉之水,只覺口中甘甜,并無不適之感。于是就寫了《井亭記》一文,文中說:“廉泉之水,廉者飲而可潤腸解渴,貪者飲而可致頭痛。從此廉泉可辨清廉和貪腐的傳說就傳開了。直到今天,仍然是人們樂道不止的一個話題。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