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關寶塔中隊心得體會報告一
高聳于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jīng)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F(xiàn)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nèi)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皾L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shù)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fā)了青春,成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jīng)350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古塔也獲得新生。陜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huán)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 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鐘亭。在這個鐘亭里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制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0xx年)鑄造。該鐘高150厘米,直徑160厘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志。這口鐘原置于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邊區(qū)保安部把它移到這里,作為報警之用。鐵鐘音質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fā)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wèi)士,巋然屹立于寶塔山崖,為保衛(wèi)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于原址,供游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zhèn)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zhàn),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筑此臺。此臺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zhàn)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墻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xiàn)在育才小學附近,現(xiàn)在人們?nèi)苑Q“南門坡” 現(xiàn)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墻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岳廟的遺址。東岳廟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岳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jù)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xx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岳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于遭到歷次戰(zhàn)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后,東岳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jù)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zhèn)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里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筑的四棱臺?,F(xiàn)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范公鎮(zhèn)守延州時,一面筑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梁之才。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nèi)塑范公像;五經(jīng)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jīng)教學之用;院內(nèi)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余株,環(huán)境幽靜,特別優(yōu)美,對當時文化的發(fā)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跡。此碑先立于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后人稱為范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占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凹巍笔敲篮玫囊馑?,“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后被涂成紅色(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說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重崗疊翠”、“云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余幅,供游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陜西彬縣)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后,開始對延州地區(qū)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范公井等就是其遺跡。范仲淹抵達延州后,勵精圖治,竭力醫(yī)治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于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他選賢任能,并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杰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xiàn),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xiàn)。后人曾于延安東關(現(xiàn)電業(yè)局地帶)建 “韓范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有關寶塔中隊心得體會報告二
各位游客: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qū)最早開發(fā)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jīng)傳遍九州。古老的黨項族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xiàn)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游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qū)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qū)、新城區(qū)、郊區(qū)三個縣級區(qū)和永寧、賀蘭兩縣。據(jù)統(tǒng)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qū),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后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后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jīng)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征。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布著數(shù)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主要的農(nóng)林牧漁生產(chǎn)區(qū)。
銀川位于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fā)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nèi)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jù)統(tǒng)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nóng)作物的生長,易于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qū)高出15%—20%。據(jù)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里盛產(chǎn)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艷。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yǎng)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qū)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jīng)果林等。隨著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準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chǎn)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nèi)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chǎn)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fā)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y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里就是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著引黃灌區(qū)的開發(fā),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于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后歷經(jīng)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qū)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著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qū)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xiāng)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游客們,銀川城區(qū)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qū)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qū)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里,又為商業(yè)區(qū)。新城位于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qū)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958年以后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qū)。從前銀川市內(nèi)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筑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現(xiàn)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xiàn)代韻味于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有關寶塔中隊心得體會報告三
《夕照山》
游客們,雷峰塔在西湖十景中被冠名“雷峰夕照”,一聽這個名字就使人浮想聯(lián)翩,出現(xiàn)詩意盎然的畫面,湖光瀲滟,塔影婆娑,青山秀麗,夕陽殘美。的確,雷峰塔的賞景角度情趣獨到令人嘆為觀止。在雷峰新塔上看西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九大勝景歷歷在目,近看南屏晚鐘,花港觀魚,蘇堤春曉,三潭印月, 柳浪聞鶯,遠眺曲院風荷,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整個西湖仿佛濃縮成了一座盆景,讓你目不暇接。雷峰塔之所以賞景角度極佳,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又稱雷峰頂偏東的平崗上,這里是南平山蜿蜒而來的支脈,山高海拔僅僅48米,山勢起伏,三面環(huán)水,直嵌湖中,樹木蔥蘢,分外秀麗,是西湖風景最美的一塊地方,至于雷峰一名的來歷,據(jù)《臨安府志》記載,南宋有個姓雷的隱者在此筑庵隱居而得名。
《雷峰塔的歷史》
很多游客會詢問雷峰塔因何而建,有何典故?
關于其建造歷史要追溯到公元10世紀的五代,當時杭州屬于吳越國管轄,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在那一段戰(zhàn)亂頻繁的時期,這個小國卻一直相對太平、安穩(wěn)的地方,吳越王國的創(chuàng)立者是來自臨安的錢镠,他雖以“一劍霜寒十四州”取得江南的統(tǒng)治權,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孫輩錢弘俶主政時,國力已經(jīng)比較強盛,佛事活動也十分興旺。公元975年,錢弘俶的寵妃黃氏生了個兒子,為紀念這一喜慶事件,錢弘俶在當時杭城西關外的雷峰上建寶塔,977年落成,初名黃妃塔。因寶塔建在西關外,用磚壘砌,又名西關磚塔。此后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
從南宋李嵩所繪的《西湖圖》分析,當時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磚身木檐的閣樓式塔。塔內(nèi)八面砌以《華嚴經(jīng)》石刻,塔下供有金銅羅漢十六尊。塔上重檐飛棟,窗戶洞達,人們可登臨其中眺望湖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斜橫,一片寂靜,滿湖金波,分外艷麗,所以從南宋以來,雷峰夕照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就成為了建筑史上宋塔造型的一個精品。1000多年來,文人墨客對傲立余暉的雷峰塔風姿贊嘆不絕。元朝詩人尹廷高在詩中寫到: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 充滿傳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來厄運更多,其倒塌前先后經(jīng)歷了初建,復建,燒毀三個階段。初建時寶塔為7層,南宋時因遭雷擊,塔頂受損,修復時減為5層。到了元朝,它還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偉姿態(tài),明朝時遭到了極大破壞,那是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懷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回廊,欄桿、塔頂全部燒光,僅存磚制塔心。劫后余生的雷峰塔,頹然蒼老,全塔通體赭紅,猶如醉翁酡顏,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熏似醉翁。來描寫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于湖畔,與西湖北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風格迥異,于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
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皇帝御書西湖十景時,改名雷峰西照,并刻碑建亭,盛極一時。后其孫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西照改為夕照。經(jīng)歷戰(zhàn)爭后,社會動蕩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于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盜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終于在1920xx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左右轟然倒塌了,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堵塔身殘軀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觀全虛。
xx年金秋颯爽,桂子飄香的時候,金碧輝煌的雷峰新塔在闊別人們78年后聳立起來了,雷峰塔的重建,不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現(xiàn),更使人們的古塔情節(jié)有了一定的寄托。我們下面就蹬塔游覽。
《雷峰塔與白蛇傳的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的白蛇傳及歷代文人墨客歌頌雷峰塔的詩詞,將雷峰塔詩化神化。使雷峰塔聲名遠播,家喻戶曉。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之后結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兒子夢蛟滿月的那天,鎮(zhèn)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趕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為由,用金缽將其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揚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白蛇方能重見天日。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許多游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般地來到斷橋,遙想著白娘子與許仙這段凄美婉轉,頗費周折的古代婚姻。于是這座橋,這座塔,還有這個美麗的故事,深深地嵌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再也抹不去了。大半個世紀以來,民眾對雷峰塔的重建十分關注,世紀之交,杭州市政府終于做出了重建雷峰塔的決策,于是“夢回苦憶雷峰塔,誰是湖山再造才”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
有關寶塔中隊心得體會報告四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xiàn)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nèi)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于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jīng)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xiàn)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nèi)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皾L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shù)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fā)了青春,成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jīng)350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古塔也獲得新生。陜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睿瑢毸M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huán)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 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鐘亭。在這個鐘亭里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制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0xx年)鑄造。該鐘高150厘米,直徑160厘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志。這口鐘原置于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邊區(qū)保安部把它移到這里,作為報警之用。鐵鐘音質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fā)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wèi)士,巋然屹立于寶塔山崖,為保衛(wèi)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于原址,供游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zhèn)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zhàn),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筑此臺。此臺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zhàn)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墻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xiàn)在育才小學附近,現(xiàn)在人們?nèi)苑Q“南門坡” 現(xiàn)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墻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岳廟的遺址。東岳廟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岳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jù)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xx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岳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于遭到歷次戰(zhàn)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后,東岳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jù)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zhèn)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里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筑的四棱臺?,F(xiàn)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范公鎮(zhèn)守延州時,一面筑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梁之才。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nèi)塑范公像;五經(jīng)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jīng)教學之用;院內(nèi)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余株,環(huán)境幽靜,特別優(yōu)美,對當時文化的發(fā)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跡。此碑先立于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后人稱為范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占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凹巍笔敲篮玫囊馑?,“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后被涂成紅色(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說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重崗疊翠”、“云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余幅,供游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陜西彬縣)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后,開始對延州地區(qū)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范公井等就是其遺跡。范仲淹抵達延州后,勵精圖治,竭力醫(yī)治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于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p>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他選賢任能,并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杰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xiàn),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xiàn)。后人曾于延安東關(現(xiàn)電業(yè)局地帶)建 “韓范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有關寶塔中隊心得體會報告五
游客們,雷峰塔在西湖十景中被冠名“雷峰夕照”,一聽這個名字就使人浮想聯(lián)翩,出現(xiàn)詩意盎然的畫面,湖光瀲滟,塔影婆娑,青山秀麗,夕陽殘美。的確,雷峰塔的賞景角度情趣獨到令人嘆為觀止。在雷峰新塔上看西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九大勝景歷歷在目,近看南屏晚鐘,花港觀魚,蘇堤春曉,三潭印月, 柳浪聞鶯,遠眺曲院風荷,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整個西湖仿佛濃縮成了一座盆景,讓你目不暇接。雷峰塔之所以賞景角度極佳,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又稱雷峰頂偏東的平崗上,這里是南平山蜿蜒而來的支脈,山高海拔僅僅48米,山勢起伏,三面環(huán)水,直嵌湖中,樹木蔥蘢,分外秀麗,是西湖風景最美的一塊地方,至于雷峰一名的來歷,據(jù)《臨安府志》記載,南宋有個姓雷的隱者在此筑庵隱居而得名。
《雷峰塔的歷史》
很多游客會詢問雷峰塔因何而建,有何典故?
關于其建造歷史要追溯到公元10世紀的五代,當時杭州屬于吳越國管轄,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在那一段戰(zhàn)亂頻繁的時期,這個小國卻一直相對太平、安穩(wěn)的地方,吳越王國的創(chuàng)立者是來自臨安的錢镠,他雖以“一劍霜寒十四州”取得江南的統(tǒng)治權,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孫輩錢弘俶主政時,國力已經(jīng)比較強盛,佛事活動也十分興旺。公元975年,錢弘俶的寵妃黃氏生了個兒子,為紀念這一喜慶事件,錢弘俶在當時杭城西關外的雷峰上建寶塔,977年落成,初名黃妃塔。因寶塔建在西關外,用磚壘砌,又名西關磚塔。此后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
從南宋李嵩所繪的《西湖圖》分析,當時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磚身木檐的閣樓式塔。塔內(nèi)八面砌以《華嚴經(jīng)》石刻,塔下供有金銅羅漢十六尊。塔上重檐飛棟,窗戶洞達,人們可登臨其中眺望湖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斜橫,一片寂靜,滿湖金波,分外艷麗,所以從南宋以來,雷峰夕照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就成為了建筑史上宋塔造型的一個精品。1000多年來,文人墨客對傲立余暉的雷峰塔風姿贊嘆不絕。元朝詩人尹廷高在詩中寫到: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 充滿傳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來厄運更多,其倒塌前先后經(jīng)歷了初建,復建,燒毀三個階段。初建時寶塔為7層,南宋時因遭雷擊,塔頂受損,修復時減為5層。到了元朝,它還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偉姿態(tài),明朝時遭到了極大破壞,那是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懷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回廊,欄桿、塔頂全部燒光,僅存磚制塔心。劫后余生的雷峰塔,頹然蒼老,全塔通體赭紅,猶如醉翁酡顏,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熏似醉翁。來描寫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于湖畔,與西湖北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風格迥異,于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
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皇帝御書西湖十景時,改名雷峰西照,并刻碑建亭,盛極一時。后其孫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西照改為夕照。經(jīng)歷戰(zhàn)爭后,社會動蕩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于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盜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終于在1920xx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左右轟然倒塌了,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堵塔身殘軀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觀全虛。
xx年金秋颯爽,桂子飄香的時候,金碧輝煌的雷峰新塔在闊別人們78年后聳立起來了,雷峰塔的重建,不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現(xiàn),更使人們的古塔情節(jié)有了一定的寄托。我們下面就蹬塔游覽。
《雷峰塔與白蛇傳的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的白蛇傳及歷代文人墨客歌頌雷峰塔的詩詞,將雷峰塔詩化神化。使雷峰塔聲名遠播,家喻戶曉。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之后結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兒子夢蛟滿月的那天,鎮(zhèn)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趕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為由,用金缽將其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揚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白蛇方能重見天日。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許多游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般地來到斷橋,遙想著白娘子與許仙這段凄美婉轉,頗費周折的古代婚姻。于是這座橋,這座塔,還有這個美麗的故事,深深地嵌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再也抹不去了。大半個世紀以來,民眾對雷峰塔的重建十分關注,世紀之交,杭州市政府終于做出了重建雷峰塔的決策,于是“夢回苦憶雷峰塔,誰是湖山再造才”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最新園長歷程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4篇)
- 最新法警支隊心得體會(模板15篇)
- 2023年古代化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
- 閱讀專題心得體會和方法(大全19篇)
- 2023年黨章《總綱》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
- 2023年聚焦總目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3篇)
- 2023年被告的心得體會及感悟(大全10篇)
- 夜游柳林心得體會實用 夜游洛陽十字街心得體會(5篇)
- 2023年刷牙禮儀心得體會和感想(通用17篇)
- 最新食堂考察心得體會怎么寫(模板10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寶 塔 中 隊 心得體會(實用16篇)47下載數(shù) 864閱讀數(shù) -
寶 塔 中 隊 心得體會報告寶 塔 消防救援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五篇)21下載數(shù) 777閱讀數(shù) -
寶 塔 中 隊 心得體會報告寶 塔 消防救援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九篇)19下載數(shù) 797閱讀數(shù) -
膳食
寶 塔 心得體會及感悟 膳食寶 塔 的內(nèi)容(9篇)20下載數(shù) 388閱讀數(shù) -
幼兒園膳食
寶 塔 心得體會實用 認識膳食寶 塔 幼兒園(六篇)24下載數(shù) 942閱讀數(shù) -
幼兒園膳食
寶 塔 心得體會總結 認識膳食寶 塔 幼兒園(八篇)46下載數(shù) 702閱讀數(shù) -
走進延安
寶 塔 區(qū)心得體會及感悟 參觀延安寶 塔 山有感(九篇)22下載數(shù) 816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