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主題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一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采取存疑態(tài)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
五、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有的學者以為,“論說”之“論”其名“始于《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的文字并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fā)展的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的第一個階段,為語錄體。《論語》的價值,在于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的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之良書也”。它所記載的孔子的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
2.課文分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罔”,誣罔,受欺?!按?,危險。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離經叛道。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yǎng)懂得“禮”的君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p>
本章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鬃幼约簩W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的注腳。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絕”,一點也不,絕對沒有?!耙狻?,臆測,“必”武斷,“固”,固執(zhí)拘泥,“我”,唯我獨是?!敖^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p>
“空空如也”,我本來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認為學習是增加自身學問,完善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不是評價個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學者學習的目的是在于修養(yǎng)自身的學問道德,而現代學者的學習目的卻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以圖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倡導的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p>
“多學而識之”即博聞強志。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jié)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fā)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傊寂c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陳亢問于伯魚曰:“自亦有異文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p>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陳亢”字字禽,一說孔子的學生?!安~”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奥劇?,教誨?!摆叀?,小步快走。此章為對話體,是孔子弟子陳亢和孔子之子孔鯉的一段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禮等古典文化的倡導和推崇,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無論是對待弟子還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視同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表現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養(yǎng)。
子曰:“小人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興”,啟發(fā)?!坝^”觀察?!叭骸?,合群?!霸埂?,諷怨。“邇”,近。此章孔子指出了學詩的重要性,認為《詩》的作用很大,可以“興”、“觀”、“群”、“怨”等等,指出《詩》這一傳統(tǒng)文化經典著作對君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3.課文難點討論
討論《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
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4.相關評論
①錢穆《論語新解(選)》中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p>
②李澤厚《論語今讀(前言)》中提到孔子的回答時說“而所有這些都并非柏拉圖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爾式的邏輯建構,卻同樣充分具有哲學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它是中國實用理性的哲學?!?/p>
③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中說“《論語》一書,竟體是一種教育思想。讀其書,當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為真切。”
5.課文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新發(fā)現,就可以做老師了?!?/p>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p>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么一樣,就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掉它?!?/p>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p>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p>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又記得住的人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p>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一厝ゾ蛯W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p>
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床粚W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fā)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六、練習
1.選擇題
“而”的用法主要有“順接”和“轉接”兩種,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轉接”是( )
a.溫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學
c.學而不思則罔 d.學而識之
答案:c
2.填空題
① 《論語》一書的作者是 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們 ,全書共 20 篇,體例主要有語錄體、 對話體 、 敘述體 三種。
② “多而識之”中“識”的讀音為 zhì 。
3.翻譯題
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答案: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②《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學《詩》可以激發(fā)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
4.簡答題
簡要說明課文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答案:《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笨鬃幼约簩W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同時,孔子還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的莫過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內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的目的在于“為己之學”,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習與思考
閱讀以下文字,說說你對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1。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2。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4。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5。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6。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7。學莫便乎近其人8?!抖Y》、《樂》法而不說9,《詩》、《書》故而不切10,《春秋》約而不速11。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勸學》
答:君子通過學習來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價值,學習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則能立人。而不是通過學習來沽名釣譽,謀求利祿,或者是為學而學。前者便是為己之學,后者便是為人之學。錢穆先生說:“為已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見《論語新解》)
附:《荀子·勸學》注釋及譯文
注釋:
1 乎:于。箸:通“貯”。布:表露,流露。形:顯露,顯現。
2 端:輕聲說話。端:通“喘”。蝡:通“蠕”,微動,輕微的舉動。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則:準則,規(guī)則。
3 則:轉折連詞,卻,只有。曷(hē):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
4 學:求學,學習。
5 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犢:古代用作饋贈的禮品,用來比喻那些小人用此來做為進身之物。
6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所以別人沒有向你求教而你卻告訴他,這叫做急躁,向你請教一個問題你卻回答了兩個問題,這叫做嘮叨。問:請教,提問。傲:急躁。囋:語聲嘈雜,反復地說。
7 向:同“響”。即回響,也就是有問必答。
8 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沒有比靠近好的老師更為便捷的了。莫:沒有。便:簡便,方便。其:代詞,指老師一類的人。
9 說:詳說,細說。
10 不切:不切合實際,指不合現在的實際情況。
11 約:簡略,不詳細。
12 方:通“仿”,仿效。習:練習,這里是指按君子的學說去實踐。遍:普遍、廣泛。周:全。
譯文
君子的學習,聽在耳朵里,記在心中,表露在身體的儀態(tài)上,顯現在行動舉止上。輕聲的說話,小心的行動,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準則。小人的學習,從耳朵里聽進去,又立刻從嘴說出來。嘴與耳朵之間的距離只有四寸遠,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軀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學是為了自己,現在的人求學是為了他人。君子學習,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完美。小人學習,是為了拿學來的東西去討好別人。所以,別人沒有向你提問你卻告訴他,這叫做急躁,別人向你提一個問題,你卻回答了兩個問題,這叫嘮叨。急躁不對,嘮叨也不對。因此,君子對別人的提問應該像回聲似的,問什么回答什么。學習沒有比接近老師更便利的了,《禮經》《樂經》雖然記載了一些法度標準,但是卻不夠詳細,《詩經》《尚書》雖然記載了舊的政治事理,但卻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春秋》的內容過于簡單,因此不能讓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師并且親自學習實踐君子的學說,才能培養(yǎng)出高貴的品質而學習到廣博的知識,對于世事也就通曉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接近良師更快的了。
八、相關藝術作品展示
1.孔子像(見ppt)
2.孔子故居(見ppt)
3.海外孔子學院(見ppt)
九、延伸閱讀
大家讀《論語》會發(fā)現,這里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fā)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p>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p>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化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yǎng)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職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于人、取悅于人。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yè),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你要想著提高修養(yǎng),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使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在一條小街上,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想招攬最多的客人。
第一個裁縫掛出了一個塊子,上寫:我是本省的裁縫。
第二個裁縫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啊,于是做了一塊更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全國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想了想,難道我還能寫是全世界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掛出去,結果這條街上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
這第三個裁縫的牌子寫得是什么?上面寫道:我是這條街上的裁縫。
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于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還不是。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使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后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yǎng),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詩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們不會感到杜甫是在說大話,而是會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熾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出江湖之遠”都應該系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這樣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志向,不難看到孔子和《論語》影響。
談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嗎?
其實孔夫子并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盡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占小便宜??追蜃诱J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
他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中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呢?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個人他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樣能夠多買一套房,我怎么樣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計著自家的衣食居住,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么一點點利益上,為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當這點限制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鉆小孔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里面潛藏著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還是拿走路來說,一看紅燈、綠燈中間閃著黃燈,趕緊跑過去吧,覺得這個事情占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里面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說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個君子不妨從倡導的恒心開始。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是缺乏“恒心”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么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恒心”不夠。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境界,即使沒有達到“無恒產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是很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標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邦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邃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形式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
“比”這個字,字形像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這句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比如說開一個party,一個君子會讓這里面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會和他的人躲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們兩個人好得不得了。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還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一個君子之道。
因為君子和小人有著許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處和同小人相處,情形會很不一樣。
孔夫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論語》的這種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就是因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較。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后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是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jié),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
一個君子的言行,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個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先說出來;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標達到了,才淡淡地說出來。這叫“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
孔子十分討厭那些夸夸其談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少言寡語,但他的內心無比堅定、剛毅。
《圣經》說世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說出去的話有時候就像覆水難收,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說。
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這在今天成為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多過他做的,是君子之恥。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實干,那么,一個真君子應當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yè)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yè)中,他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guī)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yè)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的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也就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做的事情大體相同,但對這些事情的解釋各有不同。
我曾經看到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家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而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呢?
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tài)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堵墻啊。
后來他又去問了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磚放下,抬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的態(tài)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態(tài)度。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對的是當下的辛苦,當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態(tài)度我稱為職業(yè)主義的態(tài)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墻,這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個職務和職稱,所以他的態(tài)度不低于職業(yè)化的底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事他沒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種人的態(tài)度我稱為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知道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它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此時,他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而是關系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夢想,關系到我們最終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時,因為有了這個教堂夢想的籠罩,也就成就了一個超出平凡的個體。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小哦能夠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主題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二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 ,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逾矩(yújǔ ) 簞(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粢缓勈??!羧瞬豢捌鋺n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yè)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朗讀背誦 ①朗讀課文。 ②背誦課文。
三、賞析課文
理解后六章內容
1、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2、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tài)度 ③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四、當堂練習:(具體內容見練習冊)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 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態(tài)度: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個人修養(yǎng): 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成 語: 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p>
主題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三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恚且I我么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笨梢娋拥奈镔|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叭收邜廴恕保@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傊墩撜Z》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幾句論語,我也是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边@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復習,每次復習后,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fā)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復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fā)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fā)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fā)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韌不拔,是那么經得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jié)!!抗戰(zhàn)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勇往直前!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題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四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墩撜Z》對中國影響深遠,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更是每個中國人必讀的書。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代的人若只讀古漢語的《論語》,并不能完全參透其中的奧妙,甚至連其中的意思也無法明白。因此便有志向宏大的有識之士,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奉獻,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供后人學習。這樣,我才能在寒假閱讀到《論語譯注》這樣意義深遠的書。只怪我才疏學淺,不能參透其中的精髓,下面是我的一點感想,希望有人讀后不要笑我。
《論語譯注》一共分為20個章節(jié),分別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xiāng)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等等。《論語》內容之多,大多晦澀難懂,但還是有些內容令我印象深刻,略有所感。
學而篇中有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從基礎做起,只有基礎牢固了,才能夠持續(xù)地發(fā)展。這對我也是一個啟示,當我畢業(yè)以后,一開始很可能只是到基層工作,也許沒有我曾經期望的那么美好,但只要我努力,把基礎打好,就能產生自己的
“道”。為政篇中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是:“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這個人怎樣隱藏的住呢?”這句話告訴了我如何去了解一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就應該謹慎交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與那些品行端正的人交友,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然而,人的善惡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這世上不僅有君子和小人,還有偽君子。偽君子內心是小人,卻假裝成君子,我們若不擦亮眼睛,難免會被蒙騙過去。正所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善于偽裝的人,內心是不會太善良的!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边@句話體現了孔子的主張——仁。君子的核心就是“仁”。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是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因為這是不仁的;貧窮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是君子不會用不正當的方法去拋棄掉它,因為這違背了仁。君子一旦拋棄了他的仁德,就不能稱之為君子,無論什么時候君子都一定和“仁”同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每一個想成為君子的人,都應該先把仁德放在心里。
《論語譯注》幫助我了解了《論語》中的古文的意思,但其中的深意我卻不是十分理解。譬如泰伯篇中的這句話:“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么?!笨鬃哟蟾攀钦驹诮y(tǒng)治者的角度說的這句話,但我還是有疑惑,為什么不能讓老百姓知道為什么呢?如果是對人民有益的,百姓知道了應該會更加積極的配合,如果是有害的,也可以幫助君主改正過來。孔子雖然是圣人,但他也擺脫不了時代的約束。在那個時代人是有等級之分的,孔子的主張更多地是為統(tǒng)治者考慮,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民眾知道的太多,也許并不利于統(tǒng)治?!墩撜Z》畢竟是古時候的經典,如果現代人要學習,應當謹慎思索,不能盲目地全盤接受。
讀《論語譯注》是我寒假里最大的收獲。第一,我充實了自己,使自己的寒假不至于虛度。第二,我開闊了眼界,讀著這本書,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我能看到古人所思所想,這也是一種樂趣。我后我提高了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沒有比這更值得讓人高興的事了。
主題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五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這一節(jié)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并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于君子來說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愿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www.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梢哉f,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于《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著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后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著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著“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恒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guī)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爸恰本褪侵R、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yǎng)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鄙頌榻陶撸枰洺Wx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yǎng),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靶拧本褪亲鋈艘\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于教學的言論??鬃釉谥螌W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fā)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單片機創(chuàng)新設計心得體會及感悟 單片機創(chuàng)新設計心得體會及感悟總結(2篇)
- 2023年食品包裝學心得體會及收獲(精選15篇)
- 中國文明發(fā)展史心得體會和感想 中國文明史感悟(四篇)
- 最新第五次黨會心得體會及感悟(通用18篇)
- 學黨史三個飛躍心得體會簡短(優(yōu)質9篇)
- 2022控制情緒不要哭的心得體會(二篇)
- 論語泰伯子罕篇心得體會范本 論語泰伯篇讀后感(3篇)
- 保持正念活在當下心得體會實用 積極正念,感受當下(9篇)
- 大學生對多邊主義心得體會報告 多邊主義論文2000字大學生(4篇)
- 英雄手抄報的心得體會實用 英雄人物手抄報 感悟(8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