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9:35:25 頁碼:11
最新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匯總8篇)
2023-11-12 09:35:25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一個反思和自我提醒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寫心得體會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自省和思考能力,能夠觀察和總結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和回顧過往的經驗,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開啟了人類自古以來幾千年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序幕。辯證地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見,向世人闡釋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如何修身養(yǎng)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過去是最好的?!痹诠糯?,按照法律辦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確的,地球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帶來和平,河流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滿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無窮無盡的,侯軍國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是它造成的”?!疤炜涨缋?,會裂開;如果土地上沒有和平,人們就會害怕;神沒有靈,要懼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會枯竭;萬物不能生,必滅;王厚不正直,會害怕的?!币馑际牵觳磺?,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顯靈,可能消失,河流無水干涸,萬物不能生長,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會厭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靜,什么都不做,你會很滿足,很快樂,否則你會帶來災難。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他的辯證哲學的治國安民思想?!兜赖陆洝非鞍氩糠种饕懻撝螄铰?,后半部分主要討論如何治國。

第一段“道可說,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意思是道作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個名稱,而不是一個常量名稱."它是一個可以被調用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常量名?!拔粗斓刂?;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剛呈現(xiàn)的時候沒有名字,萬物逐漸出現(xiàn)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八?,總是沒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尷尬的欲望?!币馑际俏覀兂3T跊]有欲望的時候去探索它的奧秘,有時候去探索它的倪端。"這兩個名字相同,但名稱不同."也就是說,存在和不存在都來自道,但名稱不同?!巴痪湓捳f的神秘”,也可以說是深奧微妙,難以把握?!吧衩囟衩?,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門?!币馑际钦f這種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開篇就用具體抽象的“道”介紹了“常無欲見其美,常無欲見其悲”,即他寫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無欲”。這和他“清廉無為”的想法是一樣的?!盁o欲”是貫穿《道德經》的主旨。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本純。人類的各種丑惡行為,應該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導致的扭曲人性的變態(tài)現(xiàn)象。所以老子堅持存真離偽,保存人性的善與美,順應自然之道,拋棄一切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難理解。他理想社會里的人都很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物質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會被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或知識所困擾。他是一個歷史循環(huán)者。在他眼里,讓人們在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人類簡單純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質文明發(fā)達但充滿危機、斗爭、謀殺、陰謀的社會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強調“無為”就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有效性顯然比用法律、法規(guī)、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的這一社會理想與其“道”論密切相關。

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xiàn)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二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shù)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xiàn)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三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大明江山,之后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應對失意,應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崩献痈嬖V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我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終,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比藗儍H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四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終于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窘榻B: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兜赖陆洝返娜績热?,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fā),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yǎng)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xiàn)。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兜赖陆洝废褚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币簿褪钦f,《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fā)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fā)現(xiàn)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guī)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一面鏡子。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五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shù)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道”是老子哲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guī)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qū)分,又緊密聯(lián)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后,就體現(xiàn)為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xiàn)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xiàn)著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暗馈笔强床灰?、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xiàn)”,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順應。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吧系隆表槕暗馈保缤蟮啦豢傻酪粯?,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zhí)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yōu)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吧系隆焙汀跋碌隆敝q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另外,在《道德經》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xiàn)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六

《道德經》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xiàn)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歷時,有幾點經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人觀察、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構成了書籍和數(shù)據的文字記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記錄的數(shù)據會是片面的,后續(xù)的結論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我就開始試圖通過文本的表面來還原事實。當我無法回到錄制的場景時,我會有疑問。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過書、人、事來學習,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一些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正確。當我沒有欲望,頭腦安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就越高;當我的情緒起伏不定,被貪婪、無知等雜念包圍的時候,我一定會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導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結論,我總是多看幾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結論。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是陰陽中性線,屬于陰陽蟹。不至于走極端,但我覺得應該保證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最多的幫助,最多的解決方案,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走向極端意味著不斷減少自我獲得的可能性。極端的話,只有一條路:“痛苦之海無邊,回頭是岸”。

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沒事干的學習,沒事干的發(fā)展。有收獲,卻無話可說。

如果你想少出問題,那就努力平時多出問題。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你通常不會以錢為目標。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時的成就讓給伴侶,不要一絲一毫的成就。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實。此刻的中國,因為嚴重西化,對外國的東西越來越渴望,所以無法乞求,內心不平,偏見偏激。中國的追求是不敗的,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不斷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贏,這是在不斷提升自尊的環(huán)境下的最高極限。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動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動作越頻繁,反彈壓力越大。在追求權力主宰的過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七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shù)的炎黃子孫,并且?guī)е袊盼幕木枳呦蛄耸澜?,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p>

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于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tǒng)一是現(xiàn)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有無欲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xiàn)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