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從而更好地應對類似的問題。在寫總結時,要注重客觀客觀,避免主觀臆斷,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地反映所總結的事實和現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以下總結范文,它們都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后的表達。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一
歌圩盛行于壯族地區(qū)。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于春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于中秋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guī)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xù)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zhàn)”、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qū)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fā)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于戰(zhàn)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實耐用。壯錦的生產,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已有記載。到了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及壯族地區(qū),成為壯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壯錦得到新的發(fā)展,花紋圖案不斷創(chuàng)新,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臺布、坐墊、沙發(fā)布、窗簾等?,F在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壯拳在壯鄉(xiāng)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閑時節(jié),壯鄉(xiāng)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后。而今壯鄉(xiāng)的傳統(tǒng)武術又逐步恢復發(fā)展起來。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二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jié)”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jié)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jié)日,在廣西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亞于春節(jié)。每年,廣西12個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采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占全區(qū)總人口的54%。廣西壯族以善于唱歌為著稱。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jié)”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tǒng)歌節(jié)。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
關于歌圩節(jié)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歌圩節(jié)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jié)日。歌節(jié)一般每次持續(xù)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yè)、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
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三
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于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jié)日。大理乾隆舉人師范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边@就是三月街的'生動描寫。傳統(tǒng)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要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
人們按照傳統(tǒng)習慣,白天進行貿易,晚上在宿營地唱歌跳舞,熱鬧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關懷下,更加繁盛,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傈僳、回等族群眾,紛紛身著節(jié)日盛裝,趕著牲畜,手攜肩挑著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蒼山腳下的廣場上,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球類比賽等,還要演出白劇、花燈戲。
賽馬會是三月街上最高潮的盛會。膘肥體壯的大理馬以奔跑迅速、能騎善馱聞名全國,歷史上大批大理馬就是通過三月街的交易而流入內地的。在三月街的賽馬場上,千百匹馬如箭離弦、揚蹄飛奔。在飛馳的馬背上,騎手們展開了勇氣、智慧與速度的較量,令這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多了幾分陽剛之氣。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四
廣西三月三是農歷節(jié)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歷。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廣西地區(qū)都會舉行盛大的慶?;顒?,現在三月三這個節(jié)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廣西壯族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較為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壯族人民達桂而來的,到了三月三這一天,壯族的村村寨寨都會搭起大棚,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并且唱各種贊美的歌來感謝達桂對壯族人民所做的貢獻的,漸漸的就形成了現在的歌圩。由于三月三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從很早之前就有并且流傳下來的,而那時候的計時用的都是屬于陰歷的計時法的,所以廣西壯族三月三節(jié)日,是農歷舉行的。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jié),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jié)”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五
白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第年農歷三月三日在大理灣橋鄉(xiāng)南側的保和寺舉行。三月三歌會,一是按照民族傳統(tǒng),男女公開對唱,唱白調,從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盡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內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興旺,前來趕會的婦女中不少人懷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婦女多為還愿而來,中青年則為對歌、聽歌或者尋找知音而來。
三月三的這一天,大理壩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對歌,黃昏之后,對歌進入高潮。對對情侶在寺內或村間低吟淺唱,曲調悠揚。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六
農歷三月三,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xù)發(fā)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jié)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傳統(tǒng)情人節(jié),女兒節(jié)。
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年間《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jié)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壯族的三月三,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壯族人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還要蒸五色糯米飯等節(jié)日食品。
多于三月三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于三月三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人們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zhàn)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jié)相提并論的重大節(jié)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jié)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
節(jié)日里人們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三月三”節(jié)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但是,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fā)達地區(qū),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zhàn)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罢嫖渖教险嫖浔洝睂φ嫖浯蟮鄣膩須v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龋倜窠越e(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1、包五色糯米板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zhèn),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zhèn)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七
三月三是壯、漢、瑤、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節(jié)日,在當地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亞于春節(jié)。具體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下面為您介紹。
1、漢族。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jié),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漢族,有吃地(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當天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xù)發(fā)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
2、壯族。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盛大的節(jié)日,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開場,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個方塊都很有壯鄉(xiāng)特色,人們捧著五色糯米飯,抱著壯鄉(xiāng)的美酒,扛起勞作的鋤頭,精致的簸箕也被舉在手中。
3、侗族。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jié)。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于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清晨,姑娘們到菜園采來半籃蔬菜,洗凈,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樹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們伺機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便與姑娘約定還籃日期,屆時回贈水果與布料。從前有對青年男女相愛,而女方媽媽將她許給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這天,相愛的這對情侶在莫嘎樹下,悲憤欲絕,跳潭殉情。為紀念他倆,每年三月三,當地青年便來到這里吹笙對歌,掙脫了包辦婚姻的'枷鎖。
4、苗族。
“三月三”又稱“挑蔥節(jié)”,是從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戀愛節(jié)日演化而來,據傳每到三月三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蔥為名匯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親相愛,邊挖野蔥邊說話邊唱苗歌,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如果相互喜歡的話,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會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5、瑤族。
“三月三”又名“干巴節(jié)”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并且烤成干巴帶回家里。婦女們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于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
瑤族,也以三月三為歌節(jié),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類的。
6、布依族。
貴陽市烏當區(qū)新堡鄉(xiāng)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谷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葉節(jié)”。節(jié)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jié)日的禮物。
7、畬族。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jié)相提并論的重大節(jié)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jié)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
相傳在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各族人民起義,在一次戰(zhàn)斗中被困在山上。由于沒有糧草,起義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他們靠吃一種叫“烏稔子”的野果充饑,堅持了幾個月,在次年的“三月三”沖出包圍,反敗為勝。為了紀念這些畬族英雄,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就吃“烏米飯”作為紀念。“三月三”前后是春耕,所以吃“烏米飯”也有禱祝豐年之意。
8、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傳統(tǒng)的郊游節(jié)。相傳洪水時期,天妃和觀音兄妹,飄泊在五指山區(qū),幸免于難。為了傳宗接代,妹妹臉刺花紋,使兄認不出來,配成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使五指山富饒起來。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帶上竹筒香飯,手打花傘,來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會于曠野上,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飯,舉行打粉槍、射箭比賽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對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濃郁的民俗民風活動。屆時,還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雙成對進行“山戀”這一獨特的戀愛方式。
9、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jié)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土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雞蛋會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谷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其他如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tǒng)的三月三節(jié)日習俗,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八
農歷三月三,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xù)發(fā)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边@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jié)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傳統(tǒng)情人節(jié),女兒節(jié)。
臺灣、福建地區(qū)三月三為“三月節(jié)”,“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年間《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jié)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
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壯族的三月三,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壯族人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還要蒸五色糯米飯等節(jié)日食品。
侗族。
多于三月三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布依族。
于三月三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人們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畬族。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zhàn)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jié)相提并論的重大節(jié)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jié)日里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
節(jié)日里人們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三月三”節(jié)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但是,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fā)達地區(qū),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zhàn)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罢嫖渖教险嫖浔洝睂φ嫖浯蟮鄣膩須v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壯族三月三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zhèn),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zhèn)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九
廣西三月三是農歷節(jié)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歷。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廣西地區(qū)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現在三月三這個節(jié)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廣西壯族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較為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壯族人民達桂而來的,到了三月三這一天,壯族的村村寨寨都會搭起大棚,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并且唱各種贊美的歌來感謝達桂對壯族人民所做的貢獻的,漸漸的就形成了現在的歌圩。由于三月三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從很早之前就有并且流傳下來的,而那時候的計時用的都是屬于陰歷的計時法的,所以廣西壯族三月三節(jié)日,是農歷舉行的。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jié),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jié)”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白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第年農歷三月三日在大理灣橋鄉(xiāng)南側的保和寺舉行。三月三歌會,一是按照民族傳統(tǒng),男女公開對唱,唱白調,從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盡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內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興旺,前來趕會的婦女中不少人懷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婦女多為還愿而來,中青年則為對歌、聽歌或者尋找知音而來。三月三的這一天,大理壩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對歌,黃昏之后,對歌進入高潮。對對情侶在寺內或村間低吟淺唱,曲調悠揚。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zhàn)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罢嫖渖教险嫖浔洝睂φ嫖浯蟮鄣膩須v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笆窃律纤?,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并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篇十
歌婆節(jié),壯族傳統(tǒng)歌節(jié),又叫“三月三”、“歌圩節(jié)”。是壯族盛大的傳統(tǒng)文娛活動節(jié)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時間舉行。
歌婆節(jié)的來歷。
壯族人民自古以來以善唱民歌著稱。最早有載入漢朝劉向《說苑》的《越人歌》。民間傳說,初唐時有個叫劉三姐的著名的壯家民歌手,她的歌聲優(yōu)美,感情充沛,寓意深遠,并經常用樸實的語言謳歌勞動的喜悅和甜蜜的愛情,控訴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深受群眾的喜愛。同時也招來了財主們的忌恨,他們總想害死劉三姐。一天,趁劉三姐上山砍柴財主派奴才盯住了她。當她順著山藤往山上爬時,奴才斬斷了山藤使劉三姐墜崖身亡。廣大壯族人民知道這個不幸消息后人人悲痛欲絕。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遭災日即農歷三月初三唱山歌三日三夜——“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歌圩”又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產歌、季節(jié)歌、盤歌和歷史歌。壯歌人民善于觸景生情、托物喻志的手法,所唱山歌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內容涉及勞動、愛情、敘史、述事和訴苦等多方面。形式有“五四四句”和“七言四句”兩種;前者稱“歡”,后者叫“歌”。除農歷三月初三,春節(jié)、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jié)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廣西壯族仍然愛唱“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歌詞?!案枸坠?jié)”已經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大班語言教案搖籃下載(精選11篇)
- 最新我的球迷老爸作文精選(匯總13篇)
- 開學第一課觀后有感(匯總14篇)
- 最新唐詩宋詞選讀后感(通用14篇)
- 《牛郎織女》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實錄匯總
- 七年級數學有理數乘方教案(優(yōu)秀9篇)
- 2023年小學《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簡短(通用10篇)
- 中班社會京劇臉譜教案精選(精選18篇)
- 幼兒園大班語言夢姐姐的花籃教案(優(yōu)質10篇)
- 安全教案反思中班(精選15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有關學習“兩會”精神的主題班會策劃(匯總14篇)
50下載數 944閱讀數
-
2023年mba講座心得體會(通用10篇)
50下載數 721閱讀數
-
評課評語(模板16篇)
43下載數 773閱讀數
-
幼兒園中班優(yōu)質公開課教案一等獎(精選15篇)
10下載數 446閱讀數
-
2023年離婚協議書模板免費女方最新范本(優(yōu)秀20篇)
38下載數 532閱讀數
-
2023年歌手大賽校園新聞稿范文(優(yōu)質8篇)
23下載數 646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