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范文(精選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0:04:05 頁碼:13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范文(精選15篇)
2023-11-20 00:04:05    小編:ZTFB

教案不僅僅是一份教學計劃,更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和整理。教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通過閱讀他人的教案,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和技巧。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一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jié)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第一課時。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jié)。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

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

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jié)的情節(jié)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要點:

1、周樸園曾經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

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一、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討論。

1、周樸園有沒有顧父子之情,為什么不顧?

2、劇中通過魯大海的話交代了什么?

3、侍萍為什么不認兒子周萍?

二、討論總結人物性格。

1、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的反動資本家。

2、魯侍萍:

3、學生自己歸納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討論。

劇本為什么以“雷雨”為題?

四、歸納主題。

通過一個封建資產階級的家庭內錯綜復雜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

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20年代中國的社會現實。

五、課堂練習。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學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討論。教師可點拔。

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臺詞中能表現人物心理的'句子。)。

(第二課時)。

戲劇語言的特點。

——《雷雨》人物語言及性格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戲劇語言(主要指人物語言)的一般特點:

1、普遍了解個性化語言(cba)。

2、進一步了解潛臺詞(ba)。

3、再進一步掌握動作語言和前兩種語言的運用(a)。

(c-b-a為能力要求層次)。

二、戲劇語言的種類。

1、舞臺語言:

除人物語言之外的所有語言,包括舞臺說明,背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tài)描寫,旁白、畫外音以及其他敘述語言等。

2、人物語言——。

三、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

1、高度個性化——。

2、豐富的潛臺詞——。

3、富于動作性——。

四、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臺——。

魯大海——。

守財奴的語言。

“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p>

“啊,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

(什么性格?)。

魯大海的語言。

1、p102。

魯大??墒悄銈兺耆e了?!?。

2、p103。

魯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們三個人簽了字?

3、p104。

魯大海(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

(什么性格?)。

周樸園、魯侍萍性格分析。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二

1.理解“禮”和“仁”的含義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背誦重點章節(jié)(12.1,3.1,16.2,13.3)。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以及謂語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禮的闡述。

通過賞析孔子的問答,理解“禮”與“仁”的關系,思考“禮”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孔子的傳說:

(1)龍生虎養(yǎng)鷹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

2.前面我們學過了他的為政篇,下面我們集體朗讀要背誦的5章:

3.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他的說禮篇。

二.翻譯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謂語前置的特點和作用。

1.朗讀1-5章。

2.一個學生朗讀翻譯,其他同學看原文。

3.兩個同學說明重點詞語(實詞、虛詞),另外同學補充。

克:克制復:回歸一日:一旦,表示假設,有一天。

歸:贊許由:依靠非禮:不符合禮。

事:做,從事監(jiān):通“鑒”,借鑒郁郁:文彩豐富的樣子。

文:完美謂:評論。

4.掌握三個句子的句式特點:

(1)克己復禮為仁:判斷句。

(2)八佾舞于庭:狀語后置。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謂語前置,用來強調前置的謂語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三.理解文章內容:

1.解題:

克己復禮: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主要指周禮)。

2.這個觀點孔子在第一章就開篇提出,請找出能反映這個觀點的兩句話:

(1)克己復禮是為仁。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教師歸納:

這一章孔子論述了“仁”和“禮”的關系:

克己復禮就是“仁”的內涵,“禮”是“仁”的目標和外現。要義是“克己復禮”。

3.那么,孔子要回歸的是什么禮呢?那里看出來?

推崇周禮。

“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教師歸納:

錢穆先生:“孔子為中國儒學傳統(tǒng)之大宗,而孔子平生為學,其最所尊仰者,實為周公。

4.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guī)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那么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右哪些例子?

(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歸納: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p>

四.小結。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復禮是為仁”的主張,提出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認為周禮最傳統(tǒng)的禮樂思想。

對當前禮樂崩壞的現狀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不滿。

第二教時。

一.復習提問。

1.昨天我們學習了《論語》選修的第二專題:克己復禮。集體朗讀第1-5章。

2.提問: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克己復禮為仁。

(2)孔子要恢復的是什么禮?

周禮。

(3)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要恢復周禮的?請具體說明。

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下提出的,具體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二.翻譯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現實中提出了要恢復周禮的主張,那么周禮到底有哪些內涵?請看后面6-10章。

1.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六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有道:政治清明自出:由發(fā)出命令希:通“稀”,少。

蓋:大概陪臣:重臣,隔了一層的臣子執(zhí)國命:掌握國家的.命運。

庶人:老百姓不議:不非議朝政(指政治清明了)。

朗讀這一章??鬃诱J為禮的首要條件是什么?

天下有道。

2.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七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奚:哪一個,什么。疑問代詞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糾正名分(與禮樂制度向違背的各種名分)。

奚其正:正名干什么?其,語氣助詞,表反問闕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適當錯:通“措”,放置名(之):給名分。

無所茍:沒有什么馬虎。茍,馬虎而已:(才)罷了。

四個句子:

(1)子將奚先:子將先奚,賓語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謂語前置,強調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賓語前置。其,語氣助詞,表反問。

(4)野哉,由也:謂語前置,強調子路粗野之深,表達了孔子對子路不認可正名強烈的不滿和批評。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認為禮的含義是什么?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八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個“君”,名詞,君主;第二個“君”,動詞,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誠然,這里表示假設雖:即使諸:“之乎”,它么。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么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九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孝弟: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弟,同“悌”,敬愛兄長犯上:冒犯長官。

鮮:少務:致力,從事本:根本。

道:原則。

兩個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情況。賓語前置。

(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斷句,其與,大概吧,表揣測。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么做?

孝弟。

5.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十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色:在侍奉父母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弟子:為人弟,為人子。

服其勞:盡力效勞。服,做,從事先生:年長者饌:吃喝。

曾:竟以為:把作為。

一個句子:

曾是以為孝乎:曾以是為孝乎。賓語前置。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的內涵是什么?

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三.歸納。

這五章語錄闡述了恢復周禮的內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進該和悅的神色。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么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后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yǎng)方法,然而對于“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里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zhàn)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zhàn)勝自我的私欲,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jié),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yǎng)方法;這里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guī)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zhàn)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guī)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么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克己復禮。

讀音:kejifuli。

解釋;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

出處:《顏氏家訓.歸心》:“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p>

“克己復禮”背后站立著一個怎樣的孔子?

一、導入:國學熱中說《論語》。

生(齊聲):于丹。

師:于丹她講得最紅的是。

生(齊聲):《論語心得》,還有《莊子心得》。

生:喲,孟子。

師:孟子又是誰?

生:是儒家學說的代表者之一。

生:(大笑)孟子當然是老了。

生:是一個很嚴肅的人,但很有學問。

師:對,還可以再進一步說說。

生:是一個大教育家,有弟子八千。

師:應該是三千,有七十二賢人被封建帝王稱為“萬世先圣師表”了解他的思想學說嗎?

生:主張仁政,很崇拜周禮。

師:這你們從哪里了解?

生:文章中說,“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等等,還說,“吾從周”“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二、孔子堅守仁政的意義:一個人的悲劇與時代。

師:孔子為什么要主張克己復禮呢?他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為了實現自己復禮的理想。

生:同“人”有關,是兩個“人”

生:應該是指人自己。

生: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生:

師:大家知道,孔子生活在什么時代?

生:(齊聲)春秋末年。

生:禮崩樂壞。

生: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克制自己的一種浮躁的欲望的東西,從而達到“禮”

生:仁,仁政。

生:同祭祀宗教及藝術有關,主要是指道倫理及規(guī)范秩序等。

師:《左傳》里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矣”

師:我們了解《左傳》嗎?

生:《左傳》是解讀《春秋》的著作《春秋》傳說是孔子編訂的,也是儒家的代表著作。

師:對于仁與禮我們大體了解了那么這里誰在發(fā)問“仁”的問題?

生:顏回。

生:他思想比較好,心胸比較開闊。

生:他忠誠于孔子的學說。

師:《論語》孔子怎么表揚他的嗎?

生:好象是一碗飯,一碗湯。

生:不行因為子夏、子路等人沒有這個資格,在孔子眼里常常有不仁之言行。

三、克己復禮的背后:指向人心。

生:“天下歸仁”

師:這“歸”字,怎么理解?

生:課本里的注解說“贊許”,而譯文里是回歸的意思。

師:兩種理解都可以,權威的解釋是“贊許”顏回問到底怎么做呢?

生:孔子回答,對于非禮的東西,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師:顏回怎么說呢?他很謙虛哪里表現了他的謙虛?

生:不敏。

師:對,“不敏”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不聰明”但他會怎么樣?

生:照著做。

師:哪個字表明他會照著做。

生:“請事”

師:“請”是一個謙敬詞“事”就是“執(zhí)行”

生:“郁郁乎”

師:什么叫“郁郁乎”?

生:文采豐富的樣子。

師:或者可以說“文明昌盛的樣子”這個還不能說明他對禮的崇敬,更特別的是哪個詞?

生:從。

師:什么叫做“從”?

生:依從。

生:尊重。

生:“克己”

師:第二則呢?

生:從周。

師:為什么要從周,從什么呢?

生:周禮。

師:為什么要從周禮呢?

生:我們歷史中也學到過,因為周禮是當時是西周時期,周天子所制定的一套制度。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三

1、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2、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3、學習作者凝煉的語言技巧。

簡介作者。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上京赴試,發(fā)動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9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往日本,一度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有接觸。先后辦《清議報》、《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

他也是一位著名學者,撰寫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能字。

《少年中國說》寫于1900年,全文共十段,約三千多字。課文選錄其開頭兩段及末尾一段,并作了適當刪節(jié)。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贊頌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fā)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文章從帝國主義者譏諷我中國為老大帝國開篇,接著點出老大之說是“日本人”“襲譯歐西人之言”,這樣就概括了東西方帝國主義者當時對中國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駁的靶子,然后馬上用一設問句“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駁文字。作者標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負責。

重疊“是何言”,語氣強烈,更足以表達憤激不平的情緒。段末一語“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是從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處事態(tài)度來比擬國家之強弱。開頭兩句,針對開篇“老大帝國”之說,以人之老少喻國之盛衰,挈領全段方案,而后列舉、對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種種不同性格。段末再標作者的姓名,莊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國亦宜然”,這既對前面列論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內容作一概括總結,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論主旨,與段首句相呼應,且照應了“少年中國”這一論題。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國是老朽者的罪過,號召和激勵我中國少年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而奮斗,熱烈謳歌少年中國的光輝未來。此段分兩層闡論。第一層(從段首到“則國雄于地球”),闡明中國少年肩負建設重任。段首把文意轉到建國立業(yè)上來,突出少年承擔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首先從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時間長短來說明少年人對建設未來中國的重要作用。接下去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強調國家命運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內容的排列,從小到大,從部分到全體,步步發(fā)展,并且合理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使文章氣勢磅礴。第二層(從“紅日初升”至段末),熱烈謳歌少年中國。這一層用四字句寫出,熱烈贊頌我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種象征、比喻:以“紅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國的燦爛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國發(fā)展的無可限量;以“潛龍騰淵,鱗爪飛揚”的生動形象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巨大聲威,以“鷹隼試翼,風塵吸張”的沖天氣勢,喻我中國少年創(chuàng)建的少年中國的英姿;“奇花”“干將”兩句,前者是歌頌少年中國在發(fā)展中的壯麗前景,后者以剛剛磨礪過的無比鋒利的寶劍比擬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立功的中國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寫中國少年像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視整個世界;“縱”“橫”兩句,一指時間之長,一指空間之廣,為下句所表現的少年中國的“前途”展現了無比廣闊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贊頌少年中國不斷發(fā)展與天長存的壯美遠景,謳歌中國少年永遠向前的精神?!吧倌曛袊薄芭c天不老”,而“中國少年”則“與國無疆”,表現兩者的前途和命運是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的。這里,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感情,歌頌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的中國少年,贊美有著無限壯麗前景的少年中國。語調高昂,給讀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由于時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響,文章中也反映出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片面認識。例如:作者把國民按老年、少年來區(qū)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與進取,怯懦與豪壯,無為與有為等等,僅僅歸結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異,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進,老年人全部斥為保守,并且把舊中國的衰弱,僅僅歸根于官僚的老朽,這些認識并不完全符合實際,甚至有些偏激,對于這些提法都應歷史地加以認識。本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

1、自由運用語言,“縱筆所至不檢束”。為了曉暢地表達思想,作者使用詞語無所顧忌,不求雕飾,不以文害意。

2、務求說得詳盡,不嫌反復強調。如第二段寫老年人和少年人種種不同性格的對比、推論,以及老與少對比的比喻、象征句,都充分顯示出梁文這方面的特色。

3、感情充沛,“別有一種魔力”。

本文便是這樣。為了表達他那奔縱的思想感情,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反復、重疊的修辭法,文章酣暢淋漓,熱情洋溢奔放,如第二段運用重疊排比層層推進的手法,從正反兩面加以反復闡發(fā);又如結尾部分也是用重疊、反復、排比、對偶寫法,在對稱中富于變化,在整齊中飽含氣勢。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四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為圣人,后者被尊為亞圣,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把他們相提并論,說其中的一個,必然會說另一個;他們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嗎?讓我們閱讀《》,看看黃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閱讀文后補白文字。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練習一。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論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內容。

1、完成練習一。

2、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個性、書的記載體裁不同的原因,是明顯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沒有展開論述,而“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點。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認識中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條分縷析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拓展訓練。

思考:李杜雖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詩的題材、風格迥異。運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異的深層原因。

明確:(1)李白一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有治國安邦的遠大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濃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貴,糞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始終奉行“醫(yī)時濟世”“仁政愛民”的儒家信條。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國經過一百多年發(fā)展已經達到昌盛的'頂點,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親身體驗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3)禮拜出身于富商,輕財好施。杜甫窮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經濟上的貧困,把他推向了現實,推向了人民。

五、布置作業(yè)。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五

訓練學生全面準確理解話題詞語的含義,選好切入口,化大為小。

2、寫作指導。

命題作文,是作文命題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題目已經確定,不必再自行擬題。如:《愿景》、《北京的符號》、《肩膀》、《財富》、《紀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提籃春光看媽媽》《舉手投足之間》《好奇心》《帶著感動出發(fā)》《他們》等。這看似沒有審題的難度,其實命題作文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指向性。

我們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仔細分析題目本身的含義。

(2)題目由哪些詞語構成,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關系怎樣。

(3)命題作文的材料范圍往往是個人經歷與社會生活。

(4)命題作文一般各種文體都可以寫。

3、審題指導。

示例一。

請以“高度”為題目,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60)。

高度。

人生匆匆,只有追求高度,創(chuàng)造輝煌,才無悔在人間走這一遭。

人的一生就像在爬一座高山。若止步不前,只能見到平凡不過的風景。若勇敢攀登,奇花異草,天地湖海盡收眼底。試想,若你心存高遠,想成為天空中那最燦爛奪目的明月,我想你通過不懈努力,就有可能真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就算不能,你至少也能成為天空中那最耀眼的明星。明星不也為人們所欣賞的嗎?可見追求高度的重要性。

大鵬從一出生就努力向天空中騰翔,高度雖不可觀,可其一直不愿放棄。斥晏(池邊的小鳥)譏笑說:“你何必費如此大的力氣?我們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何不在雜草間嬉戲游玩?”然而,結果是大鵬從東海飛往南海,在更廣闊的海面上自由翱翔,斥晏只能在雜草間荒度一生?!把嗳赴仓欩]之志?”斥晏不愿追求高度,一生只會碌碌無為。大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泰勒斯與常人一同行走,泰勒斯走高地,常人走低地。泰勒斯不小心從高處滑落下來,常人恥笑他。泰勒斯卻說:“你無需笑我,你連想掉下來的機會都沒有,你是悲哀的?!庇谑牵├账褂仲M力重新走在高地上。是啊!如果你只甘于現狀,連從高處掉下來的機會也沒有。偉大的人必能在掉下來后自省,通過繼續(xù)奮斗,到達一個更高的高度,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天才,創(chuàng)造無數首世人推崇的名曲。而他后來失聰,就如從高高的云端掉落到深淵中一般。他不甘于命運的作弄,扼住命運的咽喉,創(chuàng)作了《月光》等更加優(yōu)美動人的曲子。我想他后來的成就應該比先前的成就更加珍貴難得。他所達到的新高度是令人敬畏的。

曾聽朋友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做人低調,做事高調?!边@里的“高調”或許就是指做事要追求高度,追求完美吧!我正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點評:文章縱橫捭闔,頗有馳騁之意。開篇立意,何其簡潔有力。文章骨架既定,走筆收放有度,“大鵬”與“斥晏”,讀自《莊子》,悟于心,而行諸文,是文章精彩處。先“大鵬”而后“泰勒斯”“貝多芬”,由鳥及人,循序漸進,用喻形象生動而有厚重感。文章首尾呼應,突出追求高度至于“無悔”的情感,又不落痕跡。如果用例還鮮活些,時代些,就更靚了。

示例二。

請以“情在不言中”為題,寫一篇作文。

[分析]。

靜水流深,大愛無言。面對世間最真摯的情感,一切言語都是蒼白的,本命題作文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從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中發(fā)現蘊藏著的美,從而提升人生境界。寫作時,可以從身邊的生活入手,提取讓你感動的細節(jié),從而表現他人對你的深摯情感。也可以跳出個人的小圈子,贊揚那些為他人、為社會默默奉獻,顯示人間至情大愛的典型人物。寫作時應緊緊扣住“不言”與“至情”的關系。

[例文]。

情在不言中。

孔子曰“予欲無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手段,但語言不能代替一切。當我們情感的波濤拍打海岸,心靈的洪水沖決堤壩時,我們需要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不露痕跡的化妝是最高超的化妝,無需言語表達的情是最真切的情。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的深沉?!睖I水,晶瑩的淚水足可以取代一切傾訴、一切吶喊、一切抒情的朗誦,因為這其中包含著詩人最深沉的愛。

橡樹和木棉相互依偎,沒有甜蜜的言語,沒有??菔癄€的誓言,有的只是深情的凝視。語言在此時已成為累贅,因為他們的愛已經穿越時空。

生而為人,我們生活在各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身邊每個人的愛戴——的包圍中,同時我們也被身邊的人默默地愛著。

天使叢飛,默默無聞地幫助失學兒童,用堅強的翅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他沒有炫耀,沒有自夸,而是在無語中做著人世間最偉大的事業(yè),付出著人世間最偉大的真情。不言的情讓叢飛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人民的好兒子孔繁森,赴藏工作十余年,在地廣人稀的高原上默默地奉獻著。寂寞擋不住他對藏族同胞的愛,無語掩蓋不了奮斗的激情,他在默默無語中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言語。我們用無言接受著他人的愛,同時也應默默無聞地奉獻出自己的愛。正如《圣經》上所說,愛是恒久忍耐,愛是不自夸。情感的表達會因無言而更加原始真切。

情,在不言中!

[簡評]。

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在于從“接受情感”與“付出情感”兩個層次展開,既論證了別人對自己的最真摯的愛往往是無言的,又深化一步,論證了每個人也應該對別人付出無言的情。構思的精巧,議論的深刻,陡然提高了文章的層次。

4、跟蹤訓練。

訓練一:

以“平衡”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寫成詩歌,不少于800字。

【構思指津】。

“平衡”是指對立的各方面在數量和質量上相等或相抵,或幾個力同時作用于一個物體上;各個力互相抵消,物體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繞軸勻速轉動狀態(tài);平衡是跳水運動員優(yōu)美的弧度;平衡是劉翔百米跨欄高舉的雙臂;平衡是任長霞心中懲惡揚善的天平;平衡是鳥兒的翅膀;平衡是船的雙槳;平衡是飛機的雙翅??v觀世界,平衡造詞很多,平衡的自然,平衡的心態(tài),平衡的代謝等。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平衡。如果自然界生態(tài)失去平衡,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如果營養(yǎng)失去平衡,新陳代謝失調,就會產生疾?。蝗绻膽B(tài)不平衡,就會受壓抑,生嫉妒;如果國家發(fā)展不平衡,就會出現以強凌弱———那么,我們如何做到平衡呢?通過你的文章可盡情講故事,抒感想,發(fā)議論;從人事、歷史、自然等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

訓練二:

以“微笑”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寫成詩歌,不少于800字。

【構思指津】。

這道命題作文,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構思能力,引導其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與人為善的處世方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風霜雨雪,也有電閃雷鳴。成功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微笑著去享受它;失敗的時候,不要捶胸頓足,微笑著去接受它;失意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微笑著去面對它————生活的經驗證明,用微笑把自己推銷出去,成功的機會往往會更大。你若是微笑著,干同樣的工作你就能比別人省不少力氣;相反,如果整天繃著臉,你就可能事倍功半————構思時,應注意將立意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如學習中的某一次成功或失敗、跟同學的某一次矛盾沖突與和解等,從而給讀者以啟迪。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六

知識和能力:理清課文各部分所寫內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經歷,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方法和寫作特色。

過程和方法:通過作者重回故鄉(xiāng)觀察的“變”與“不變”串聯課文。

分析魯鎮(zhèn)的“不變”

分析祥林嫂的“變”,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變化?

通過人物對話分析“我”,四叔四嬸,柳媽等人物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探討作品批判性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中的“變”與“不變”

難點:通過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復”手法。

【教學層次設計】三課時。

課前預習:讀準課文,給課文各部分加上小標題—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經歷。

第一課時:故事導入—“不變”的環(huán)境及習俗—三次肖像分析“變化”的祥林嫂—個人不幸經歷造成的變化—周圍接觸的人加速了變化(部分若講不完留在第二課時講)。

第二課時:活動課,學生討論自主賞析課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變?yōu)槠蜇?。

第三課時:課文寫作手法總結——標題分析。

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學內容濃縮為幾個“三”:祥林嫂命運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寫,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為《祝?!分械摹拔摇睂懭沼?。

12月23日,回到魯鎮(zhèn),住在魯四老爺家。

12月24日,午飯后,防朋友回來在河邊見到祥林嫂,她問我三個問題。回來覺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飯后還是看朋友。魯鎮(zhèn)人都忙著準備“祝?!?。傍晚,聽到祥林嫂的死訊。晚飯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驚醒。天亮,離開魯鎮(zhèn)。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入(2分鐘)。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紹興魯鎮(zhèn)發(fā)生了一樁命案。據說是一個年輕的老婦人在新年祝福的時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個人正好見證了整樁命案的發(fā)生,于是便將他所知道的敘述了出來。那么,這個年輕的老夫人到底是誰呢,在他身上到底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誰是這樁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這個故事的見證者又是怎樣為我們展現這個故事的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魯迅先生的《祝?!?,一起去深入了解體會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二、知人論世(8分鐘)ppt。

1、作者介紹。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浙江紹興人,為2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紹。

《祝?!肥囚斞傅男≌f代表作之一,它是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學階段唯一一篇選自《彷徨》的小說。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寫于1924年2月7日。20世紀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時期。魯迅正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可是殘酷的現實不久就讓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婦女是中國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魯迅就選取了婦女題材,寫作了《祝?!愤@篇小說。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喜劇”、“悲劇”、“慘劇”這種名稱,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說上來:比如《祝?!贰O榱稚┑胶髞?,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如果有鬼,她將被鋸開身子來;如果無鬼,將永遠見不到惟一親愛的阿毛了,悲慘到了極點。但這種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尋出來的。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無可奈何,所以是慘劇。

4.小說集《彷徨》。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寫的小說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當時舊中國農村以至整個社會復雜的階級關系,發(fā)掘了農民悲慘生活的根源;不僅反映他們長期受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而造成的肉體上的痛苦,而且著重描繪了他們長期以來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縛與毒害下的精神狀態(tài),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著深刻的思想意義。另一方面是諷刺封建余孽,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在個人反抗失敗后的不同表現及其空虛、動搖的弱點。

三、“變”與“不變”(30分鐘)。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重回故鄉(xiāng)所觀察到的“變”與“不變”之處?

明確:不變的是魯鎮(zhèn)人及風俗習慣。見文章前兩段“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改變,單是老了些”“他們也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就是說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tǒng)治依舊。透過不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沒有封閉封建的魯鎮(zhèn)。變化的的是祥林嫂,見文章第三段“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

2、再瀏覽課文,找出祥林嫂發(fā)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三次肖像描寫)。

明確:

(1)初到魯鎮(zhèn):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笆帜_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a、提問:“臉色青黃“這個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生活條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擊比較重。

b、“順著眼“是順從的樣子,二十六七歲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年輕女性,很活潑、開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卻是順著眼,這應當是長期受到一些無形的規(guī)則規(guī)矩的限制所致。

c、“兩頰還是紅的“以及來了之后,在勞動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來魯鎮(zhèn),讓我們看到了經歷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擊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欣慰。

(2)再到魯鎮(zhèn):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2.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生命中已經多了許多悲哀。

(3)最后來到魯鎮(zhèn):

五年前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a、“臉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沒有著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黃中帶黑“強化了這幾年所受的苦。原來是“青黃“,現在是“黃中帶黑“,已經失去了正常的膚色。

c、“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來魯鎮(zhèn)的時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現在已經看不出任何喜怒哀樂,沒有任何表情,沒有任何神態(tài)上的變化。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說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個木雕,只有眼珠動一動,才知道原來是個活人。

3、為什么短短幾年,她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她經歷了什么?(預習的任務)。

明確:喪夫——出逃——被迫改嫁——又喪夫——喪子——被歧視——淪為乞丐。

祥林嫂最后帶著絕望和恐懼死去了,除了個人的不幸經歷外,還有什么使一個活生生的人變得不復存在?她真的是窮死的嗎?誰是幕后真兇?(重點)。

明確:首先要從死者生前接觸的人入手調查。

最后目睹人——“我”。分析“我”和死者的對話。

祥林嫂對我的三問是什么?

明確:有無魂靈,有無地獄,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見面。

她希望得到怎樣的回答?理由是?

明確: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無”。她對死亡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對死亡充滿了向往,因為死亡意味著解脫和團圓;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懼死亡,因為死亡意味著懲罰和被據為兩半。

我對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

明確:“也許有”“也未必”“說不清”

我在回答的時候心理活動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悚然,躊躇,支吾,膽怯。因為我不知道實情,不愿意說假話更不愿意承擔責任。由此看出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又軟弱逃避的知識分子。

5、思考“我”對祥林嫂的死有沒有責任?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回答。

明確: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兇。

接觸最多的人——四叔四嬸。分析與死者的對話。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七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真情出質文,體會文章表達的藝術。

文學即人學,真情滋潤心靈的綠洲。

(一)導入(營造氛圍,體會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寫過一篇文章《喜歡蘇東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問:如果你同蘇東坡活在同一時代,你是不是會嫁給他?方方回答:當然,只要蘇東坡肯娶我。可見蘇軾在女孩子心目中還是很有市場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蘇軾是一個什么形象?結合學過的詩句回答。

(課件)。

(豪放、豁達、浪漫、幽默)。

今天來體會蘇軾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講一個故事。(課件)。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新郎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新娘也是年輕美貌,天資聰穎,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烧偾甯咧孙嫶嘶ㄏ隆!睎|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蓖醺ベt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yè)、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梢娡醺ド?,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yè)上的賢內助??上於柿季?,紅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這對詩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

(二)教師范讀。

(三)學生讀。

(激發(fā)情感。)。

(四)課文分析。

寫“夢”,上闋是寫夢嗎?是否刪除?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

不能,是一個情感鋪墊。有了上闋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闋的“夜有所夢”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逼叫亩?,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長。對作者來說長不長?為什么?(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今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生離死別)。

“茫茫”看不清楚?為何看不清?

(黃泉生路,人各一方,無從知曉?;淙送鰞刹恢?。

有人說,文章中出現了一些邏輯問題。是不是思念過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請同學思考這些問題。(課件)。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實在太苦,太傷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結果卻是“自難忘”。?!安凰剂?,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所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一敘述的跌宕,更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說自己“塵”,而其時不過40歲,如何理解?(僅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臉,又是什么讓他早生華發(fā)呢?)。

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蘇軾被卷進了這場漩渦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斷地放外任,左遷,流徙,歷盡蒼桑,備嘗艱辛,已是“塵滿面,鬢如霜”了。“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僅是大地上的灰塵,也是歲月的風塵、情感的風塵,“鬢如霜”是艱難苦恨煩霜鬢,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下闋首五句為第一個層次。請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進行描繪,加入想象,越細膩逼真越好。

(學生活動)。

還是那個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終于見到魂牽夢縈的'你,那個嬌小溫柔的你,你還在對鏡梳妝,還沒有看見我呢?我是該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讓你看看我是誰,還是給你一個甜蜜的擁抱呢?可是作者與妻子相見,卻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共訴衷腸,而是“相顧無言,淚流滿面”!太殘忍了,讓他們說一句話好不好。

(學生活動)還是“相顧無言”好。為什么?

夫妻相見,自有萬端感慨;萬語千言,從何說起呢?語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蒼白啊。還是讓他們流淚吧,就讓那又驚又喜又憂又痛的淚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那就讓他們“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吧。淚眼凝望,自會讀出對方的關切、愛撫。

下闋五句愈是生動細致地描繪夢境情狀,就愈是使人酸鼻。因為這一切只是夢啊,了無痕跡的春夢啊。如果真能夠執(zhí)手相看淚眼,也是好的啊。就這樣執(zhí)手到永遠,站成兩尊塑像。然而,只是夢啊。

板書:夢。

夢醒了,展現在作者腦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huán)境氛圍。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詩人推想妻子的亡靈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樹的墳地上,該是何等傷心斷腸!

且慢,明月是象征團圓與祝福的?!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月亮團圓“千里共嬋娟”。為什么不改成“殘月夜”呢?“楊柳岸曉風殘月”,多好。月殘人殘同病相憐,月圓人更殘。

“料得年年腸斷處”年年,每一年,如果說作者帶著對妻子的思念走過十年,注定這輩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圍城了。

李白為了“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煜“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陸游“鐵馬冰河入夢來”

可以斥責他們白日做夢。但是這一點小小的安慰不應該給他們嗎?

(學生活動)。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復國大業(yè),可謂錚錚鐵骨的男子漢,可是寫出了“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啊。

齊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生活中有類似的體驗嗎?

(學生活動)。

不是為了讓我們心情沉重,而是因為太多輕浮的東西,很少有來自靈魂深處的觸動?!坝旰蟮那嗌?,像淚洗過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讓我們在以后的歲月里懂得愛,更懂得珍惜,呵護每個人記憶里那永遠的“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一】。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驅憪蹅H去后,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fā)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上烀鼰o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師。六月甲午,殯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庇谄届o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fā)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xiāng),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八

《勸學》是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聆聽其中濟世忠告,借鑒古人的議論藝術,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鑒于文言文讀的訓練重點是讀準字音,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嚴抓學生讀準字音的訓練和文言基礎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結合本冊書的“表達交流”模塊中的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本文的內容和藝術特色來講,可以為學生就如何選取理論角度,如何選擇和使用論據,提供典型的說理材料。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誦全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包括掌握“強、假、聞、”等實詞的意義,積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虛詞。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4.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

1.結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達標訓練之《全程設計》語文必修三,學生可以了解有關荀子的基本常識和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通過反復誦讀學生養(yǎng)成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

3.通過討論學生明確并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的態(tài)度。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端正對學習的認識,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及明白學習必須要做到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1.誦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文章行文脈絡。

四、教學難點:

1.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正字正音、辨詞析句、疏理文意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五、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結合《全程設計》以及課后思考練習題預習課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齊背《三字經》的前面幾句內容,進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惡”。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來。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戰(zhàn)國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

主張明禮義而化之即后天的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惡。

所以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體現在荀子一書中。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比喻排比,這些在《勸學》中有所體現。

1.解題:“勸”:勸勉。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勸學》為題目,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彌補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學生聽課文朗誦音頻,邊聽邊標上小節(jié)號,給生字注音,嘗試標出節(jié)奏記號。

聽完后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然后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學生一齊朗誦全文,注意停頓和發(fā)音的標準。

3.解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

1)這句話告訴一個觀點?(明確:學習不可以停止。)。

4.解讀第二自然段:

先讓學生一起大聲朗讀背誦。教師解讀第二自然段:

2)翻譯第二自然段。

3)荀子用了一組比喻的手法,請大家找出有幾個比喻?

(明確:共有“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五個比喻。即染料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取得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所結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筆直而符合墨線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車輪,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圓規(guī)的要求,即使把它曬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屬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鋒利。)。

4)學生課堂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1.解讀第三自然段: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情節(jié),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借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jié)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jié),其次要根據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jié),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jié)。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為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彪鼥V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梢哉f,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zhí)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xiāng)。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fā)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xiāng)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碧鞂毢蛢蜑樗鴽Q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p>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1、學習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钡诙?,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钡谌?,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钡谒奶?,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p>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fā),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粗先擞崎e安逸的神態(tài),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闭f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yōu)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類似這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huán)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yōu)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yōu)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tǒng)美德的心意。

傳統(tǒng)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yè)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yōu)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tǒng)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防锩鑼懙哪欠N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yè)。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探討詩歌中的鄉(xiāng)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惫湃苏J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凄美。

今天我們就來接著學習詩經里的詩歌。

(二)檢查預習。

在講解新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復習和預習情況。

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小游戲,文學常識搶答。

請聽題: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什么主義的詩歌總集?----------現實主義。

2,詩經共有多少首詩?--------305首。

3,詩經共分為哪幾個部分?-------風、雅、頌。

4,詩歌的主要表現手法有哪三個?-------賦、比、興。

5,它所收錄的詩歌是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

6,“風包括了多少個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個,“十五國風”

(三)初讀課文。

老師:大家都看完了嗎?詩經大都是四言詩,朗讀的時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大家根據這樣的方法,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大家讀得都不錯,不過朗誦的感覺還是缺了一點,現在老師給大家放一段音頻,聽聽看名家是如何朗誦的。(放音頻)。

老師:大家都已經默讀了,也一起朗讀了這首詩,相信現在應該對這首詩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的翻譯這首詩歌。

就著課下注釋,弄懂詩歌的意思,并將詩歌按照上節(jié)課所教的節(jié)奏朗讀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莖葉變粗硬。說回家呀說回家,今年陽月又已臨。王室公事無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靜。憂思在心真痛苦,我今遠行難歸省。

評說:這三章說了兩層意思,一是歸途中追憶思歸之情,二是敘述難歸的原因。

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復沓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fā)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fā)急切難忍。詩以采薇起興,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邊生活的艱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循序漸進,除了刻畫薇菜從破土發(fā)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還同“歲亦莫止”、“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眼見著歲初而暮,物換星移,總是“曰歸曰歸”卻總不能歸,使我對能不能再見到家人由“憂心烈烈”到“憂心孔疚”。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后四句做了層層的說明:遠離家園,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為戰(zhàn)事頻頻,以致音訊難遞;無暇休整,因為王差無窮。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戀家思親的個人情結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相互交織著,它們雖然互相矛盾卻同樣真實。在詩的開始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反復詠嘆,形成了詩歌的感情基調。

朗誦這三章。感受《詩經》重章復沓的章法所帶來的音樂美。

《詩經》的這種結構。

來自于民歌,勞動者的歌聲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疊章,它能一層一層增強情感的抒發(fā),

受到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使詩歌充滿音樂的節(jié)奏美。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士。

卒們在采食薇菜時,思念家鄉(xiāng)的嘆息聲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詩人所寫的那樣:“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夫望鄉(xiāng)?!?/p>

3、解讀4~5章:?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薄榜{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p>

翻譯:

那是什么花盛開?棠棣爛漫一叢叢。那是誰乘坐的高頭大馬?那是將帥所專用。駕御的兵車已起行,四馬壯碩氣勢雄。不敢安居戰(zhàn)事頻,一月三次捷報送。?駕起四馬驅車行,四馬強壯神采奕奕。將帥乘車作指揮,士卒靠車作掩護。四馬步子多整齊,弓飾以象牙,魚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擾勢緊急。

評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因而我遠離家鄉(xiāng),共赴國難。可是久久不能歸家且鄉(xiāng)音渺渺,這使我內心備受煎熬。而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讓我們奮力趕走他們,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因而接下來的這兩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語氣中充滿了自豪之感。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讓他們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軍容“四牡業(yè)業(yè)”、“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高昂的士氣、訓練有素的作戰(zhàn)“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戰(zhàn)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zhàn)車沖鋒陷陣)和頻傳的捷報“一月三捷”。戰(zhàn)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zhàn)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

朗誦這兩章,讀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讀第6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

莫知我哀。”

翻譯:當初離家從軍去,楊柳依依輕搖曳。如今返鄉(xiāng)解甲歸,雪花飄飄飛滿野。道。

路長遠慢慢行,又渴又饑愁腸結。我的心中真悲傷,誰知我有多凄切。?

評說:

“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知,當此之際,又產生了“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懼心理。這種.種的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曉更無人安慰: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

朗誦這一章,感受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疊字“依依”、“霏霏”、“遲遲”,它們不論在寫景抒情還是擬聲狀物上都產生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帶來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涼與感傷。

(四)細讀文章。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一

1.誦讀法。

(解說:語感的培養(yǎng)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說: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亂。)。

4.研究法。

(解說: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tài)度。)。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二

2、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

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zhàn)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琵琶行》教學雜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筆者在教研中發(fā)現,有許多教師還沒能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沿用“工具說”的教學模式。以《琵琶行》為例,許多教師仍是僅以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作為重點來處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多次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詩中寫琵琶女飄零憔悴淪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發(fā)出自己遭讒受貶政治失意的滿腹怨憤,表現了對琵琶女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抒寫了自己天涯淪落之恨。長詩對琵琶女的演奏技藝作了出色的描寫,把抽象的音樂寫得生動可感,令人擊節(jié)稱賞、津津樂道。如果在教學中僅把重點放在對音樂描寫分析上,比喻運用如何形象、動詞如何準確、對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顯等,是否又回到工具價值取向上去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要解讀其“豐富的人文內涵”。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筆者認為學習《琵琶行》,在重視對音樂描寫的同時,還要重視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對音樂描寫分析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點已多有論述,這兒重點對琵琶女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一解讀。琵琶女的經歷可分為得意和失意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從出場來看,詩人在邀請她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個不善于交際的女子,非常難請。她年輕時是否會這樣呢?當時是長安有名的倡女,“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一定以寵為榮,樂于見人?,F在不愿見人,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經從良,在這樣的夜晚,不愿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見面,何況詩人邀見她也只是因為“舉酒欲飲無管弦”,是為了他們自己飲酒助興。

其次,從彈奏的技藝與效果來看,少年時的她彈奏技藝已經很高超,“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一曲紅綃不知數”,十三歲時就已學有所成,彈奏技藝能讓琵琶師心悅誠服,彈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貴重物品不計其數。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為欣賞她的彈奏技藝,而是為了她“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顏。隨著年齡的增大,彈奏技藝越來越精,但“暮去朝來顏色故”,容顏漸漸衰老,這時五陵年少又去另覓新歡,不再寵她,自己“門前冷落鞍馬稀”,即使擁有“未成曲調先有情”技藝,也無人欣賞。與詩人相遇,彈奏了兩首曲子,彈者與聽者陶醉在“仙樂”中,感情產生共鳴,“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溝通,找到真正的知音,這時的彈者與聽者情感均達到高潮,“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讀者也無不為之動容。

再次,從生活狀況與思想狀態(tài)來看,年輕時“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珍貴的妝飾品被打碎,貴重的服飾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風秋月等閑度,今年歡笑復明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就過去了,是何等的快樂、得意!后來容顏衰老,門前冷落,只好“委身為賈人婦”,可是“商人重利輕別離”,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潯陽江邊獨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縹緲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覺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無限的酸楚,孤獨寂寞的夜晚在夢中每每想起往日快樂的時光,禁不住啼哭,以淚洗面,又是何等的傷感、失意!

縱觀琵琶女的經歷,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造成的,

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雖然自己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五陵年少爭著送給她各種財物,只是因為她的姿色,等她容顏不在,這些人也不再寵她,可見五陵年少是把她當作一個供自己消遣的“玩物”來對待的,足見其命運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給一個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錢財,而不是夫妻間的感情,自己的感情無處寄托,感覺比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時所謂的“快樂”“幸?!?,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陀^的說,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可見其是有家的)不歸,以在風月場上飄搖為樂,后來還不能認清這一悲慘現實,著實令人可嘆。

以上對琵琶女的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了剖析,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豐富的人文內涵”所要求的,在學習中應作為一個重點。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三

一、了解詩歌欣賞的美學特性和詩歌欣賞的主要方法。

二、運用課文里的觀點進行詩歌欣賞的實踐活動。

這篇文章首先說明詩歌欣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這是全文總綱,然后具體說明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包括“泡”和“猜”。教學中,可指導學生用下定義的方法,了解“再創(chuàng)造”的實質,并且通過文中實例具體把握“再創(chuàng)造”的豐富內涵。“泡”和“猜”是依據詩歌的特點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欣賞方法,這是文章的兩個目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弄清這兩種方法的依據及其具體內容。教學中要進行詩歌欣賞的訓練,使學生通過欣賞活動印證課文的觀點,嘗試“泡”和“猜”。

一課時。

一、閱讀課文,討論問題。

1.什么是詩歌欣賞中的再創(chuàng)造?為它下一個定義。

提示:性質定義應是一個判斷句,包括“屬”和“種類”兩個內容。再創(chuàng)造歸屬于“想像活動”,它的特質是讀者通過想像讀懂了詩。利用文中現成語句可組織成下面的定義:

詩歌欣賞中的再創(chuàng)造是讀者正確把握詩人的藝術構思并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的一種想像活動。

提示:

欣賞《我愛這土地》說明欣賞中的想像活動,圍繞詩中形象(意象)展開;。

欣賞《長干曲》說明詩中形象和情感通過讀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展現;。

欣賞《沙揚娜拉一首》說明在想像活動中,欣賞者可以將自己或聯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從而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畫面。

三例說明欣賞詩歌的實質是對于詩人想像活動的再經歷、再體驗,還說明這種再創(chuàng)。

造的特點是了解詩人的感情活動,寄托自己的情思,希望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3.什么是詩歌欣賞中的“泡”?提倡“泡”的原因是什么?“泡”有哪些具體內容?

提示:

“泡”是在欣賞中把詩人由繁復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精煉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tài)中去。

提倡“泡”是因為詩歌的語言含蓄,即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眾多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

“泡”的具體內容包括:(1)把握以少量字詞包蘊著的豐富而深遠的含義;(2)尋找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3)尋求詩句之外包含的不盡的韻味。

4.什么是詩歌欣賞中的“猜”?提倡“猜”的原因是什么?“猜”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提示:

“猜”是欣賞過程中對詩和詩人的綜合性思考。

提倡“猜”是因為詩歌形象以一代十,以少勝多,極精約,極概括,給讀者留下極寬闊的猜想空間;還因為詩的語言跳躍性很大。

“猜”的具體內容包括:(1)欣賞者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對詩歌形象和詩人情思加以補充和闡發(fā),如課文對聞一多《口供》的分析。(2)對詩歌語言不連貫的地方(省略了許多關連,隱藏了許多闡發(fā)和判斷的地方)加以填補。

(討論中指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篩選、梳理、概括,從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要結合文中實例體會作者觀點,防止空對空。)。

二、學以致用,欣賞名詩。

閱讀葉紹翁《游園不值》,討論幾個問題。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猜想一下,這杏園主人是何等人物?

提示:只看泥徑、柴扉即可推知,主人應是一位安貧樂道的隱者。他種了杏花,徜徉于滿園春色之中,與世隔絕而自得其樂?!熬貌婚_”這一細節(jié)耐人尋味。顯然,主人只愿親近自然,不愿交接世人,具有高雅脫俗、孤芳自賞的品性。

能不能猜成主人不在家或生病而無法見客呢?當然也可以,但那樣猜,詩就沒有味道,讀詩也就沒有意思了。

2.綜合詩中的細節(jié)描寫,體味一下詩人的性格情趣。

提示:“蒼苔”是雨后景象,苔呈蒼綠色說明春雨連綿,多日不放晴?!板忑X”是木頭鞋,下有兩齒,可在泥地行走?!板忑X印蒼苔”說明詩人惦念春光,盼春心切,不辭雨后泥多苔滑,探訪芳園。詩人對春光的熱愛已達到癡情的地步:執(zhí)拗的杏園主人不放詩人進園賞春,只讓詩人在園外翹首瞻望,而詩人流連不去。神游芳園,擁抱春天,既多情又浪漫。

3.“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描繪了怎樣的形象和意境?

提示:“關不住”、“出墻來”的擬人描寫刻畫了一枝紅杏的鮮艷、俏麗、倔強、頑皮,可以想像成一位從墻頭上探出身來好奇地打量、指點園外的美麗、活潑的紅妝少女。由一枝紅杏可想到滿園春色姹紫嫣紅,旺盛蓬勃。

4.結合《游園不值》的欣賞過程,談談對詩歌欣賞中的“泡”和“猜”的體會。

提示:特別注意這首詩以粹概全、以實顯虛的藝術手法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要注意“泡”和“猜”的合理性:尊重詩作的語言實際、形象特征、藝術特點和詩人的情感邏輯,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合理地闡發(fā)、補充、推斷。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四

設想:

在把握形象的基礎上多角度探討主題。

1、梳理情節(jié),構成項鏈式板書。

2、從末節(jié)入手,溯源而上,落實對結尾及女主角的形象把握。

1)、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探討。

2)、作用。

3)、這樣的事為什么會在瑪蒂爾德身上發(fā)生?

抓第一、二……段細膩的心理描寫加以揣摩,如“也”字,如“痛苦”、“夢想”

4)、經歷過這樣的事后,她怎么樣了?

結合真相大白前的幾段文字加以討論,基本歸結到從錯位到復位,從物質的貧瘠到精神的富有的轉變上。

5)討論一難點和爭議點:是否虛榮依然?

她坐窗前懷念的那段描寫很有味道,值得咀嚼。就我看,從后文的議論來說,這是人之常情,符合藝術和生活的真實。

3、歸納主題一:人生是多么奇怪啊,成全與敗壞盡在一念間。

4、發(fā)現路瓦栽。

1)、再次跳讀課文,找其語言、動作諸細節(jié)感受這是怎樣的男人。

2)、十年后,她會如何評價他?想象發(fā)揮。可和十年前比較。

3)、

用一兩句話寫“愛就是……”

(……付出,為了讓你愛的人幸福;容忍,包容你愛的人的種種缺陷;責任,撐起一個叫家的地方……)。

5、歸納主題二:一曲愛的贊歌。

6、面對這樣的突發(fā)事件,假如你為當事人會如何?(逃、離、跳……)。

但他們選擇了還債,而且決然毅然,在他們眼里,什么東西最重要?那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線!

(誠信、尊嚴、信用)。

7、|歸納主題三:……無價。

8、作業(yè)。

1)、兩篇作文,一是續(xù)寫,二是假如舞會后,項鏈沒丟,情節(jié)如何?合理想象。

2)、對下聯:一夜風光項鏈成鎖鏈。

高三語文采薇教案篇十五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1.復習前兩首學過的唐詩,先齊聲背誦,再提問(出示幻燈片):

第一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流淚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家人和詩人狂喜之態(tài)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歌的句子:

明確:

絕句。

律詩。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2.導入:再學另一類體裁,樂府詩《賣炭翁》(板書課題),這一單元我們已經學過了一篇樂府詩體裁的文章是什么?《木蘭詩》。

補充介紹: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后來人們將樂府采集或創(chuàng)作的詩篇稱為“樂府詩”。

3.簡介白居易(擇要寫入幻燈片)。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自號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長慶集》?!顿u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燈片顯示: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4.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錄音。

5.串講課文(討論式)。

問:這是一首敘事詩,到底敘什么呢?(讓學生看注釋5回答)什么叫“宮市”呢?

明確: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也叫“太監(jiān)”)到市上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首詩揭露了這種殘酷的剝削方式。它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那么什么地方寫燒炭,什么地方寫賣炭送炭,什么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師生讀畢)問文中寫了哪兩種人?明確:賣炭翁,宮史。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fā)耳邊鬢角的顏色?!盁熁鹕?、“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

為什么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毕茸詥?,后自答,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边@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勺约荷砩蠀s“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讀:“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問:“一尺雪”說明什么?

明確:雪大,路必難行。

這兩句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賣炭翁的?行動。

問:“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明確:說明老人滿懷希望,想賣個好價錢,實現“衣食”的愿望,賣炭心切。

問:“碾冰轍”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冰凍路滑道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饑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饑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边@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

明確:“困”、“饑”、“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讀第一部分,教師小結:這一節(jié)寫賣炭翁燒炭、運炭的艱辛。作者分別從外貌、心理、行動三個方面刻畫賣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時也表現詩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讀課文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詩人掉轉筆鋒,故事情節(jié)也急轉而下。“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么樣的人呢?“黃衣使者白衫兒”,作者通過對他們衣著(“黃衣”“白衫”)的描寫,點明來者的身份,原來是宮使和他的爪牙。

問:“偏偏”一詞寫出了他們什么樣的'情態(tài)?(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

明確: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態(tài)。

學生回顧賣炭翁又是一副怎樣的形象(結合第一節(jié)的外貌描寫的字句以及再次對照插圖)。

這就同蓬頭垢面、老態(tài)龍鐘的賣炭翁形成了鮮明對比,接著寫他們的行為,“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p>

問;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說明了什么?

明確:動詞有“把”、“稱”、“叱”、“牽”。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薄扒в嘟铩?,言炭的數量之多,暗示賣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問:“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tài)和地位?

明確: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半匹”“一丈”極言其少,與“千余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說這些無用的綃、綾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饑,又不能遮體。賣炭翁一年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就這樣成了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可怕的宮市制度!

8.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從中細加體會。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9.教師小結歸納:(主題思想,先讓學生根據板書說一說)。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jié)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后一詩節(jié)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jiān)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1、復習鞏固有關白居易的文學常識;。

2、積累重點字詞及品析詩句;。

3、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4、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作者對他的深切同情;。

5、背誦、默寫詩歌。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皩m”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jiān)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jiān)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