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的散文(實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6:53:15 頁碼:14
中國的散文(實用8篇)
2023-11-12 16:53:15    小編:ZTFB

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是指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所產(chǎn)生的特殊情感體驗。準備一篇精彩的演講稿的技巧有哪些?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些總結(jié)的例子,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中國的散文篇一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2年)獲獎名單:

1、姚雪垠:《李自成》。

2、古華:《芙蓉鎮(zhèn)》。

3、魏?。骸稏|方》。

4、莫應豐:《將軍吟》。

5、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1985年)獲獎名單:

1、劉心武:《鐘鼓樓》。

2、張潔:《沉重的翅膀》。

3、李準:《黃河東流去》。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88年)獲獎名單:

1、路遙:《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劉白羽:《第二個太陽》。

4、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5、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榮譽獎。

1、肖克:《浴血羅霄》。

2、徐興業(yè):《金甌缺》。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4年)獲獎名單:

1、陳忠實:《白鹿原》。

2、劉斯奮:《白門柳》。

3、劉玉明:《騷動之秋》。

4、王火:《戰(zhàn)爭和人》。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0年)獲獎名單:

1、阿來:《塵埃落定》。

2、王安憶:《長恨歌》。

3、張平:《抉擇》。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2005年)獲獎名單:

1、熊召政:《張居正》。

2、張潔:《無字》。

3、徐貴祥:《歷史的天空》。

4、柳建偉:《英雄時代》。

5、宗璞:《東藏記》。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08年)獲獎名單:

1.麥加《暗算》。

2.賈平凹《秦腔》。

3.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4.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為以下五部:。

1、張煒《你在高原》。

2、劉醒龍《天行者》。

3、畢飛宇《推拿》。

4、莫言《蛙》。

5、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

中國的散文篇二

我們生長在黃河孕育幾千年的土地上,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接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沂侵袊耍沂茄S子孫,我是龍的傳人,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千千萬萬勇敢的炎黃子孫為堅守這片土地頑強拼搏,用生命譜寫一曲曲壯歌。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炎黃子孫,創(chuàng)造、書寫著華夏文明,留下了無數(shù)的輝煌,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

歷史上,中華民族曾經(jīng)數(shù)度淪陷在侵略者的鐵蹄下。特別是“一八四零”一千多個不平等條約,中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拖住巨龍騰飛的身軀,在世界各國飛速發(fā)展的時刻,中國落在了后面。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艱苦奮斗,逐步走向繁榮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的昨天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長風破浪會有時——共圓中國夢。

中國夢,一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是十三億中華兒女共同擁有的偉大夢想?!肮Τ缥┲?,業(yè)廣惟勤?!睂崿F(xiàn)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幾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中國夢也將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那一串串名字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厥帯A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江山多嬌,無數(shù)英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雕。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無論身在何方,牢記:我是炎黃子孫,我是龍的傳人。歷史使命責無旁貸,讓我們自尊,促我們自強,奮斗仍將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

神州大地上的炎黃子孫,為中國夢而前行!

中國的散文篇三

他年輕時在雜貨店工作。由于生性怯弱,不善言談,進店顧客的詢問都使他緊張得要命。雜貨店老板常常嘆氣說:“弗蘭克,你是我見過的最沒用的售貨員!”

老板不得不刻意鍛煉他。一次,老板決定把他單獨留在店里買貨:“弗蘭克,你看見這些盤子了嗎?還有這些刀子和刷子!今天你要獨自把它們賣出去?!?/p>

結(jié)果,情況出乎意料,商品賣得非常走俏。這種意外的成功完全鼓舞了他,1879年,借了300美元,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自己開了一家商品零售店,賣的全是5美分的貨物。后來,他的5美分連鎖店一家接著一家,遍布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

他創(chuàng)立的連鎖店數(shù)量成為世界之最達到八千多家。

這個曾一文不名而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叫弗蘭克·w·伍爾沃斯。他是現(xiàn)代商業(yè)的“鼻祖”,他的經(jīng)營理念就是:明碼標價、薄利銷售、連鎖經(jīng)營。

奇跡的始末是——復雜能夠簡單,而微小可以宏大。

中國的散文篇四

(1897.7.16-1984.5.17)、徐遲、徐懷中(1929-)、徐志摩(1897~1931)、徐坤、張辛欣、張賢亮、張愛玲、張煒、張潔(1937~)、張欣、張曼娟、張抗抗、張承志、張恨水、張弦(1934年-)、張小嫻、張宇、張?zhí)煲恚?906~1985)、廖沫沙(1907.1.16-)、廢名廬隱(1898.5.4?1934.5.13、)席慕蓉席娟、尤鳳偉、宗璞、季羨林(1911.8.6-)、孫甘露、孫犁、孫幼軍、姚雪垠、夏衍(1900.10.30-1995.2.6)、周而復(1914~)、周立波(1908~1979)、周國平、周作人、吳組湘、葉靈鳳(1905~1975)、葉圣陶(1894~1988)、葉兆言、史鐵生衛(wèi)慧劉震云劉醒龍、劉紹棠(1936~)、劉索拉、劉慈欣、劉心武(1942~)、劉慶邦、劉墉、劉半農(nóng)、冰心、馮驥才、三毛、萬方、丁玲。

中國的散文篇五

梁實秋在《文藝批評論》一書的《自序》里,說編這書的經(jīng)過道:當時手邊參考書可說等于零,故很有一部分是憑記憶寫的。簡略闕漏之病,自知甚多。然而,手邊若是有充分的參考書,這一本小冊子也許根本寫不成了。我對于批評這一門學問若是知道得較多些,這一本小冊子也許又根本寫不成了。像文藝批評論這樣性質(zhì)的書,大概只能在自己學識尚淺和手邊缺乏參考書的時候才會寫得成的罷。

兩個“若是”,一個“大概……的罷”,真勾人迷離恍惚了??墒请m然是“大概……的罷”的句法,但“罷”字的底下,沒有用疑問號,就用句號,想來是肯定的而非假定的了。

依此類推,“大概”也可說是“大概只能在自己沒有學識和手邊沒有參考書的時候才會不寫而成的罷”“的罷”。那么,就是這一本《文藝批評論》,也是多寫的了。

中國的散文篇六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定會發(fā)現(xiàn)中國。

散文。

也有一番味道。大家讀了之后都有很多感慨。不妨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中國散文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不到5天的時間,我便把爸爸20xx年前從廣州買來的《巴金散文精編》看完了。每當我讀著這一篇篇的散文,心里就會像澎湃的海潮,跟著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編》這本書中,有的寫他記憶中的木匠老陳;有的寫他望著繁星發(fā)出嘆息;有的寫他鄰家那條大黃狗;有的寫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還有的寫他對老舍同志的懷念……這些散文,每篇都那么生動,那么感人。你讀了,一定會被這些散文里的小故事感動,也會讓你潸然淚下,久久回不過神來。

就說《“再見罷,我不幸的鄉(xiāng)土喲!”》這篇散文吧,他寫了他在踏上輪船,離開中國的土地時,心里充滿悲哀和離愁,想起鄉(xiāng)土曾扶持他,賜于他苦樂,讓他享受幸福。可是,鄉(xiāng)土也給他帶來不幸,也幾次都瀕于滅亡,使他遍體鱗傷;他的一些親人被舊禮教給殺了,他只好用眼淚和嘆息埋葬了他們;中國的人們想爭取自由,不得不從事殘酷的斗爭。這一個個慘酷的景象,使他無可奈何地離開這不幸的鄉(xiāng)土。讀到這兒,我便被巴金的處境和鄉(xiāng)土給他帶來的不幸所感動了。想想我們現(xiàn)在新中國帶來我們幸福的生活,比巴金當時的處境好多了。所以,我們不能忘記舊社會給人們帶來不幸,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珍惜我們幸福的生活;應該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讓世界更平安和-諧!

春天來了,百花吐芽,百鳥齊鳴,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這美好的日子里,重讀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節(jié),想在秋季里獲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種。

作為一個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別喜歡春。因為春有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機。在這大好春光里,你別忘了一件事:耕耘與播種。

便是“炒冷飯”,都是學過的東西,再學沒有必要。我的觀點卻不同。復習應該更認真,用平時上新課的那種精神去復習,將小學6年學過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系統(tǒng)地復習,要像一塊干海綿吸水一樣,盡自己的力量去復習。就像蘇東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歸》中所說的:。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一樣,讀一百回,復習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徹。

同學們,有一位作家說過,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剎那。來吧,讓我們一起抓緊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種。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風里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cè)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嫡子的聲音,因為蕭的聲音沒有那么清晰,也沒有那么高揚。

由于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么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里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么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jié)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xiāng)下的農(nóng)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麻竹林,而后面的遠方仿佛也在回響。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所有的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guī)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guī)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現(xiàn),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fā)生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fā)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于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刮風天里濤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贊嘆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里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里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座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jīng)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shù)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jīng)驗的美,有時不遜于在山中聽蟬。

后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撫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

中國的散文篇七

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是非常長遠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中國猿人骸骨化石,證明了大約五十萬年以前我國已有人類居住。這些原始人類經(jīng)過長期勞動,他們自身和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據(jù)文獻記載,大概到了傳說的五帝時代,可能已經(jīng)進入氏族社會后期。我國儒家所樂道的堯舜禪讓,天下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會議以及氏族長和部落酋長推選制的反映。那時的社會沒有階級,生產(chǎn)資料公有,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曾稱贊它為理想的“大同”時代。

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少數(shù)人占有了生產(chǎn)資料,人類開始出現(xiàn)了階級,社會更有了保護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會逐漸解體,國家組織也逐漸形成。我國古代文獻多有夏禹“家天下”的傳說,認為是“小康”時代的開始。按照這個傳說看來,夏代可能就是階級社會即奴隸社會的起點。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推移的過渡狀態(tài),真正的奴隸制社會是到了殷商時代才完成的,這有許多文獻及地下發(fā)掘材料可以確切證明。后來生產(chǎn)力進一步發(fā)展,生產(chǎn)關(guān)系起了變化,奴隸社會才逐漸向封建社會轉(zhuǎn)化。這個轉(zhuǎn)化的完成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及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大帝國,于是我國封建社會制度由完成走向鞏固。

我國民族文化的歷史也是非常長遠的。從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看,生產(chǎn)工具已相當進步,且有紅色陶器,其時代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們一般稱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時代約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龍山文化”,這是山東濟南的龍山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其文化遺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這些考古學上的材料,使我們看到遠古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縮影。

從野蠻到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文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文字的發(fā)生一般是在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候。我國何時開始有文字,現(xiàn)在還不能斷言,但自從甲骨卜辭的發(fā)現(xiàn),證明至遲在殷商后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時也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標志著我國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后來文字的應用漸漸推廣,史前時期流傳的原始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如詩歌、神話故事等,有不少被記錄下來,使我們得以從文獻中窺見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學藝術(shù)的萌芽。

但文學藝術(shù)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遠在文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前,文學藝術(shù)早已產(chǎn)生。上古時代文學的具體情況不能知道,所可推測的就是上古文學同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得非常緊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爭的神話,有和生產(chǎn)密切相聯(lián)系的詩歌,也有表示愿望、趨吉避兇的咒語式的禱祝辭。還不難推測:由于上古時代人們的群居生活和集體勞動,決定它的文學藝術(shù)活動一般是集體的;又由于那時候既沒有文字,也沒有社會分工,文學就只有口頭創(chuàng)作,沒有書面創(chuàng)作;只有文學和其他藝術(shù)如詩歌和音樂、舞蹈那樣互相結(jié)合的形式,沒有單純的文學作品獨立存在。所有這些集體性的口頭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和其他藝術(shù)相伴隨的現(xiàn)象,都是上古文學的特點。

文學藝術(shù)是現(xiàn)實生活通過人們頭腦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又是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形象的表現(xiàn),它不可能超階級而存在。但上古時代的社會還未分裂為兩個對抗性階級,所以那時的文學藝術(shù)沒有階級性。到了階級社會形成以后,一切文學藝術(shù)就不可能不打下階級的烙印,同時也揭開了兩種文化斗爭的序幕。

夏代有無文字,不得而知。文獻所載有關(guān)夏代的歷史多屬傳說性質(zhì),其詩歌、謠諺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這樣的詞句反映了尖銳的階級斗爭,即奴隸堅決反抗奴隸主的斗爭,相傳為夏桀時人民大眾的呼聲,卻是比較可信的。(此據(jù)《尚書?湯誓》引,與《孟子》、《史記》稍異。俞樾謂二句是韻語,疑為夏民歌謠。)。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無定居生活。成湯以前就遷徙過八次,成湯至盤庚,又遷都五次。那時牧畜業(yè)異常發(fā)達,從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祭祀時大量用牲的現(xiàn)象。中葉后由牧畜進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渡袝?盤庚》屢次提到農(nóng)事;甲骨文中有“禾”、“黍”、“稻”、“麥”、稷”、“粟”等字,證明殷代確有很多種類的農(nóng)產(chǎn)品。由牧畜發(fā)展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很自然的。游牧過程中,既易發(fā)現(xiàn)農(nóng)作物,又能馴服牛馬。文獻中常有殷的先公服牛乘馬的記載,不難設(shè)想,役使牲畜減輕人力,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關(guān)鍵。

殷代的主要生產(chǎn)者都是奴隸。甲骨文中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隸的名稱。為了防止奴隸的怠工,鎮(zhèn)壓奴隸的反抗,統(tǒng)治者制定極為嚴酷的刑法來管制他們,所謂“商有亂政而作湯型”(《左傳》昭公六年),其目的就是為此。據(jù)《韓非子?七術(shù)》,“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這固然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殘酷,同時也反映了那時奴隸和奴隸主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斗爭。

隨著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手工業(yè)和文化藝術(shù)都有很大的進步。就拿工藝來說,殷代青銅器中有各種各樣的祭器、食器和兵器,有的上面還有銘文。近年出土的“司母戊鼎”重一千七百市斤,花紋精美,可見殷代的冶煉工業(yè)技術(shù)已達到高度的成就。而那時奴隸主貴族為了祭祀和享樂,音樂歌舞也極為發(fā)達。文獻所載湯時的樂歌樂舞如“大氵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之類,或不可信。但“恒舞于宮,酣歌于室”的“巫風”早已普遍流行,以至懸為禁令(見《墨子?非樂》?!昂ǜ栌谑摇彼淖謸?jù)晚出古文《尚書?伊訓》補。)。直至殷末紂王之時,還使樂師作新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周武王數(shù)其罪狀,斥為“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史記?殷、周本紀》)。這些都證明殷代的音樂歌舞是十分發(fā)達的。不難想象,在此種情況下,必有不少詩歌配合演唱,但因年代久遠,沒有流傳下來。

殷代宗教迷信之風最盛,鬼神權(quán)威至高無上。國王事無大小,必須請示鬼神,預測吉兇禍福,作為一切行動的指南,從事這方面活動的有兩種專職人員,那就是巫和史。他們通過卜筮方法代表鬼神發(fā)言,凡繇兆、祝辭、神告、占卜的記錄以及國王的講話等,無不寫成書面語言,或刻于甲骨,或書于典冊,這些就是殷墟中的甲骨卜辭,《周易》中的卦、爻辭,《尚書》中的殷商文告等。

巫史在當時都是為迷信服務的,巫能歌舞娛神,史掌文字記錄,他們對后來的詩歌、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國陜西涇、渭流域的一個部族。它最初的根據(jù)地是邰(今陜西武功),傳到公劉時,人口漸漸繁衍,于是南渡渭水,北至于豳(今陜西橡邑)。這時周部族雖然一面仍在遷徙,一面已有定居,似乎正處在由游牧生活過渡到初期農(nóng)業(yè)階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時候,為另一部族所逼,不得已放棄豳地,翻過梁山,遷到歧山下(今陜西歧山一帶)居住。他們在遷徙中發(fā)現(xiàn)一塊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個理想的莊稼地,就在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來,督率人民繼續(xù)生產(chǎn),奠定了一定的農(nóng)業(yè)基礎(chǔ)。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迅速地充實和加強了周部族的力量,到了殷末,逐漸沿著黃河向東擴張,成為威脅殷國的勁敵。文王時,黃河西岸一帶的部族都歸他控制,于是自歧遷都于豐(今陜西雩阝縣),勢力日益強大,不到十幾年,文王之子武王遂一舉滅殷,建立一個版圖更大的王國,這是公元前十二世紀初期的事。

武王死,子成王繼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攝政,平管蔡之亂,征伐奄國,鎮(zhèn)壓了殷人及其舊屬的反抗。并制禮作樂,大興文教,配合統(tǒng)治,使王朝政權(quán)日益鞏固,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礎(chǔ)。大概周初鑒于殷紂的滅亡,對待奴隸稍寬,組織他們從事耕種,積極生產(chǎn),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好轉(zhuǎn),社會秩序相當安定,這是成康年代獲致短期太平的主要原因。懿王以后,周室漸衰,外患漸起。傳至厲王,貪財暴虐,禁止誹謗,被國人驅(qū)逐。宣王時,南征北伐,東平淮徐,號稱中興。及幽王立,荒淫錯暴更甚于厲王,人民怨恨,貴族離心,后竟為犬戎所殺,西周遂亡。

周既滅殷,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多所改革。從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為諸侯者,兄弟、同姓和異姓凡數(shù)十人,對保衛(wèi)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屢有封建,除土地外,還分給一部分勞動力,其實就是奴隸,幫助他們生產(chǎn)。例如分魯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懷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遺民和舊屬當作奴隸來賞賜和使用。雖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歸王室所有,而且從王公到仆臺,把人分為十等,圉和牧還不在內(nèi)。庶民或眾人,實際上都是農(nóng)民,更處于最下層,是最受壓迫的階級。所以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北山》)這就是西周時代政治社會組織的一個輪廓。

中國的散文篇八

近來十個做文章的人,就有九個喜歡批評;十個做文章批評的人,就有九個喜歡罵人。一般關(guān)心世道人心的人,都個個搖頭嘆息;然而,做文章來批評,是很好的現(xiàn)象;批評的時候罵人,是正常的行為。

然而,批評的時候,雖可以罵人,罵人卻不就是批評。兩個洋車相撞,車夫回過頭來,你一句,我一句,那是罵人,那不是批評;聽差的打破了一件古玩,老爺捶幾拍桌,口口聲聲,那是罵人,那不是批評;說人家做文章有用意,說人家的批評為的是出風頭,為的泄憤,為的報仇,為的“三角戀愛”,為的謀奪位置,那也是罵人,不是批評。一個人因為肚里有點氣,想發(fā)泄發(fā)泄,于是乎罵人,是個很壞的習慣,我們應當“有則戒之,無則加勉”。

一個朋友看了我的這篇文章,很嚴厲的責備我;說“你還要在那里教人罵人!你看見了本月七日《政治生活》上毛壯侯罵胡適的那篇文章沒有?什么‘新思潮中的巨子,卻不想做人’,什么‘胡適人格降下’,什么‘這位精蟲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這真是什么話?”我說,別忙,別忙,我贊成的是一個批評家罵《人》,甚而至于丟《人》的臉,我決不贊成一個人亂罵人,因而丟了自己的臉。

發(fā)表于《現(xiàn)代評論》1卷2期1924年12月20日。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相關(guān)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