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體驗是一種主觀的感知體驗,會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怎樣寫一篇有深度的總結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經典案例和成功故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學習和借鑒的經驗。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一
中國少數(shù)民族眾多,土家族就是其種一個,這個民族的風俗古老,且伴有濃重的“民族色彩”,歷史傳承至今,儼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風采,相比較漢族而言,這個傳奇的民族又會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傳統(tǒng)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yè)??椑C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龍船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xiāng)。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jié)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里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包谷飯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jié)慶食俗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禮儀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藜迺r,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薜膬热萦小翱薜铩薄ⅰ翱薷缟?、“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喪葬禮儀
喪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jù)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繞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并認為,人死后,會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興跳喪。
節(jié)日
土家族節(jié)日民俗較多。從節(jié)日內容看,有祭祀節(jié)日、紀念節(jié)日、慶賀節(jié)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jié)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巖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jié)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jié)。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shù)亓餍兄v"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尸遍地,牛王據(jù)實稟告玉皇大帝,據(jù)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喂養(yǎng)。
趕年節(jié)是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么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于十二月二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關于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于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jié)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后,手執(zhí)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蕩秋千”、“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于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jié),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二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馓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于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jié)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后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禮節(jié)。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禮儀。過去婦女懷孕后,要請土老師行法事“安胎”、驅邪。分娩,一般要請“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嬰兒降生后,父親懷抱“報喜雞”去岳母家報喜,男孩用公雞,女孩用母雞。三天后,岳母家以及親友們挑著禮品前來賀喜,即“打三朝”。滿月那天,岳母家要送來衣物,給嬰兒“放腳”,正式穿上衣褲,稱作“滿月酒”或“祝米酒”。在當代,實際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與“滿月酒”(祝米酒)合二為一,統(tǒng)稱“打三朝”。
土家族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jié)、禮行,講友好,尚文明,并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情禮文明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
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疏。土家族有句諺語,“親戚象把梭,往來腳跟腳”。土家族不僅親族往來,有優(yōu)良的道德風尚,就是與一般人往來,也很講究社交道德。
一切都講究文明禮貌,維系民族傳統(tǒng)道德。人生四禮土家族在人的一生生活中,禮儀較多,但歸結起來,只有四大禮儀,即誕生禮,成年簪冠禮、婚禮、葬禮。現(xiàn)將人生四大禮儀,分別記述之。
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土家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行誕生禮,它既含有為新生命祝福,祈禱長命富貴之意,也有為產婦驅邪避禍之意,在禮儀中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土家族逐漸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層次禮儀,這些禮儀是十分復雜和隆重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禮儀過程,但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這一天舉行的男、女冠禮和一系列其它禮儀活動。
壽禮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禮儀之一。土家人祝壽,對小孩子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叫“過生日”,50歲后方稱“祝壽”。葬禮,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悼亡儀式和祭祀活動。土家族俗稱葬禮為“白喜”、“白會”、“老龍歸山”等,一般要跳唱喪鼓歌。
土家族的四大禮儀,是土家族人民禮儀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這四大禮儀也充分表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和生死觀,表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孝順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表現(xiàn)了土家族是一個具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民族。
宗教信仰。
過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現(xiàn)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風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的先后傳入也對土家人的信仰產生了一定影響。
土家人每逢出獵,要祭祀獵神。龍山、來鳳、永順等地把獵神稱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嫦”,長陽、五峰、鶴峰一帶則供奉張五郎。獵神神像供在堂屋中,凡進山打獵,獵人必先敬獵神,祈求護佑平安,多獲獵物,并許愿:“大財大謝,小財小謝”。土家族地區(qū)土地廟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協(xié)助狩獵、保護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喪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臉、擺尾、行走、捕食的動作。
土家族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祭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祭。清明時節(jié)要給祖先上墳。七月中旬左右為月半,又稱亡人節(jié),要祭祖掃墓或在家里祭祀祖先,民間有“年小月半大”之說。
土家地區(qū)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漢為土王神。逢年過節(jié),均須祭祀。特別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擺手堂舉行的“擺手”調年或過“社日”的祭拜甚為莊嚴。永順、龍山還有“八部天神廟”,傳說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的贊將,死后升為神靈的土官、土將。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帶信仰冉、馬、田、楊幾姓土王。
由于受到漢族的影響越來越大,廣大土家地區(qū)修宗祠,供家先的逐漸增多,只有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著土主或土王廟祭祀的遺跡。土家族重巫信鬼,巫術活動極為盛行。土家語稱巫師為“梯瑪”,漢語叫“土老師”,舉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許愿、還愿、婚喪生育、排解糾紛、疑難占卜和典禮擺手等等活動,都請?zhí)莠斨鞒?。道教和佛教傳入土家族地區(qū)較早。東漢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蠻”地方就流行一時。道教與土家族以敬祖神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滲透,雜陳互化。
的進入則相對晚得多,且影響較小,規(guī)模不大,還因其作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眾的強烈反對。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三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四
每年春節(jié)的開始,應該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了。除夕一早,四處都是手上、胳膊上拿滿春聯(lián)的人們。這時,總有幾個小孩子圍在大人身旁幫忙,嘻嘻哈哈地把舊春聯(lián)撕掉,換上新的,這舉動好像是代表辭舊迎新,把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寄托在大門上的春聯(lián)。
從早晨起,屋前房后都充滿飯菜香味,而大部分家庭的飯菜中必定少不了魚,我家也這樣。老爸常說:“吃魚就會年年有余。”所以過年前人們就會帶回家?guī)讞l魚。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算重頭戲。在外工作、學習的家人會回家團圓,吃團圓飯。這時大街上幾乎所有商鋪都關了門,宛如平常凌晨十一二點一樣安靜。
飯后就是一年一度地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在桌前,拿出提前和好的面和拌好的肉餡,在包餃子時,往往會挑一兩只餃子,在里面放枚硬幣,第二天誰吃到了,就意味著誰一年的運氣就會好。
第二天就是小孩子們最期盼的大年初一了。家長們總是會早早叫孩子起床,還會用“今天起不來,一年都起不來”或“起晚了就沒有紅包”這些話嚇唬孩子。
吃完早飯,到街坊鄰居家串門是最受孩子歡迎的活動了,長輩們對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然后孩子再跪地磕頭,有些家庭甚至還會用個鐵盆,最后就是孩子笑逐顏開地收下紅包。
在除夕與大年初一中間的傍晚,天空上會飄有許多孔明燈,它們寄托著主人新年的美好愿望,隨風飄向遠方。
春節(jié),它不僅僅是人們情感得以釋放,親人們得以團聚的好日子,更是中華民族象征團圓與興旺的永遠的精神支柱。我愛這4000多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愛我們獨特的!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五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土家族的有哪些風俗習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吃新節(jié),舍巴日,趕年,牛王節(jié),花朝節(jié),洗神節(jié)等。
土家族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jié)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里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包谷飯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jié)慶食俗
石耳燉雞鴨
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后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禮儀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薜膬热萦小翱薜铩?、“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喪葬禮儀
喪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jù)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繞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并認為,人死后,會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興跳喪。
節(jié)日
土家族節(jié)日民俗較多。從節(jié)日內容看,有祭祀節(jié)日、紀念節(jié)日、慶賀節(jié)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jié)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巖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jié)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jié)。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shù)亓餍兄v"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尸遍地,牛王據(jù)實稟告玉皇大帝,據(jù)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喂養(yǎng)。
趕年節(jié)是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么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于十二月二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關于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于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jié)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后,手執(zhí)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蕩秋千”、“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于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jié),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擺手堂
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河東鄉(xiāng)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擺手堂,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擺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的集會場所。
來鳳縣現(xiàn)存擺手堂3處,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擺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長方形,大門形似牌坊狀。在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墻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披黑色布瓦,無雕梁畫棟和斗拱飛檐,顯得古樸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塑像?,F(xiàn)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維修擺手堂時所立。這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幾百年的古堂,為渝東、湘西、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發(fā)祥地,因而被譽為“擺手之鄉(xiāng)”、“神州第—擺手堂”。
民族風情
土家族地區(qū),山崗纏繞,物產豐富。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jù)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zhàn)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xù)齊諧記》),便使以后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fā)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jié),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jié)實際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亦稱“龍舟節(jié)”、“端陽節(jié)”。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jié),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shù),然后按人數(shù)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shù)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六
在石門土家山區(qū),常??煽吹絻蓚€嗩吶手領著一隊花枝招展的送親人兒招搖過市,引出不少眼熱的青年男女欣賞走在前面的大紅艷裝姑娘。這個穿大紅襖的女子就是新姑娘無疑,因為石門土家女子出嫁結婚都要穿大紅衣,稱“露水衣”。
這件大紅衣是新郎特意為新娘準備的,多是大紅棉襖、出嫁前夜新娘穿戴好新裝后,把大紅棉襖套在上身,敞襟不扣。據(jù)說穿著它可以避邪,婚后幸福無邊。
湘西北土家族女子出嫁一定要穿一件大紅襖?這與土家族先祖巴楚崇火,尚赤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本身折射出在土家族地區(qū)曾流行過“初夜權”風俗。
什么是“初夜權”?就是女子在結婚之前,初次的性交必須與丈夫以外的男子進行。誰享有“初夜權”?據(jù)專家介紹:執(zhí)行初夜權的人各有不同,一般為祭司,僧侶或術士,如印度的某種族和柬埔寨便是;有些部落的社會,由酋長或族人執(zhí)行,如新西蘭和加納利島的土人便是;歐洲在封建時代,則由君主、諸侯、領主執(zhí)行這一習俗。更有些地方把這種權利讓給新郎的親友,如澳洲及日本的古俗,或給族中的長老……但湘西土家族的“初夜權”執(zhí)行者則是“土老司”或土王。據(jù)介紹,明洪武年間,湘西俄梯城俄梯土王無道,不但要土民年年進貢,還要實行新婚“初夜權”。王姓首領墨拉秘密邀約土民提前在臘月二十九過年,然后在臘月三十向俄梯土王拜年,輪翻進獻豬羊果酒,乘其不備將他殺死。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后,“初夜權”也逐漸廢止,土家女兒從此免除一大災難。但出嫁女子經過“土王廟”時,不論背著或坐轎都必須下來步行,男方還必須準備好一個豬頭,一只雞,敬土王,九叩八拜祈求土王保佑婚姻吉利。如果不敬土王失了禮,婚姻就不安寧。
那么這個初夜權是怎么來的?謝彬的《云南游記》說,云南有請宗教人士為少女“開窟窿”的習俗。又據(jù)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載,“室女應于每歲四月內由僧道為之去童身?!庇秩纭坝《鹊哪撤N族,到近時為止,把由僧侶行使初夜權一事看做榮譽,特別是僧侶年紀老的,愈受尊敬,以由那些禿頭的僧侶去施行這個初夜權為感激呢?!鄙罏槭裁聪碛羞@種“權利”?他這種“權利”是誰賦予的呢?既然讓他享用“初夜權”,讓他嘗了新,為什么還要“感激他?”原來僧侶、土王的`“初夜權”并不是他固有權利,是神對人擁有的權利,他們只是代表神來行使權利的。既然僧侶土王是神靈的代表,那么人們把女子最珍貴的東西敬獻給神當然會得到神的保佑了。得到了神的賜福獻貞的女子當然要感恩戴德了。
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外面的時代早已進入封建時代,土司地區(qū)還處在原始氏族統(tǒng)治時代,氏族統(tǒng)治的土王依靠自己的絕對王權對自己的屬民任意統(tǒng)治包括“初夜權”,因而“初夜權”的最初意義獻貞于神來祈福的方式變成了氏族土王的所有權了。土家族新郎眼看著忠貞于自己的新婦要無端地讓給土王去“嘗新”,當然心生怨恨和反抗,自然就有了前面故事中反抗“初夜權”的犧牲。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七
春節(jié)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定是會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對于我來說,安徽的美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
在這眾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當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實踐過幾回。第一步不消說,用水與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團子,那外形跟吃撐了的“年畫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餃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幾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塊面團,拇指輕輕按住中間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變皮在手下“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圓起來。我最享受也最喜的當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專場”。她熟練地將蔥、蒜整齊地切成小段,肉沫和著豆角、蒜泥、小蔥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鍋鏟輕盈地翻炒著,小火炒后的香味總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綠油油的小蔥,“奶奶牌內餡”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贊不絕口。第四步的步驟與包餃子大相徑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曉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來的花紋,這個得講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紋路。
全部步驟完畢,上鍋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雖軟糯綿密,但畢竟無味。因此各家會備上一碟自制辣醬,辛爽入味,辣醬各不相同,像我家,便會有一種舌頭發(fā)麻的感覺,卻不是太過于辣。
春節(jié)是一年最熱鬧的時節(jié),鞭炮聲聲聲入耳,酒肉味絲絲入心,大紅“?!弊钟橙胙酆?,美好的一年總在這樣的團圓中開啟,總在米粑鮮美的味道中開啟......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八
1、儺堂戲: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
2、擺手舞: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jié)舉行,并發(fā)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3、茅古斯舞: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且傳統(tǒng)的毛古斯是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主要于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九
土家族農民常常掛在嘴上的“子”,有些是無法轉換成書面語言來表達真實意思的。不熟悉這些語言,有時還真的不懂得他們所表達的真實意思。
我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土家族應有自己的語言,但到底什么才是正宗的土家族語言?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資料能夠界定?;蛟S是閱歷太少吧。倒是覺得“子”在當?shù)赝良易遛r民之中,有它的一些有趣用法,就權作是土家族農民的語言,或者叫方言罷了。
“房子”、“車子”、“票子”曾風行一時,盡管帶“子”,但在當?shù)剞r民的口中使用的頻率卻極低。原因非常簡單,經濟發(fā)展速度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太慢。這些“子”土家族農民還不敢奢望。
看來,老百姓口邊的“子”真不少,可謂啥“子”都有,聯(lián)糸到具體某個人的身上,啥“子”顯得多?真的還很難定論,當然每個人都能套上幾個“子”。
還是多與這些老百姓打交道,收集他們中間語言流傳的“子”,閑時也來套套自己吧!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美食極為豐富,每一個地區(qū)、每一個民族的食品都各有特色。
我的老家在永順縣列夕鄉(xiāng)昔車村,是一個典型的土家族村寨。那兒每年都有做糖散的習俗。
團撒是土家族人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團撒質地脆,易碎,所以稱“團撒”。它最主要的成份就是糯米。要做糖散,首先得選出優(yōu)質的糯米,在水中浸泡一夜,待米泡脹后,洗凈,把糯米裝在蒸籠里,放在灶上用旺火蒸,過不了多久,就變成了又香又綿的糯米飯。接下來,純樸的土家人便拿著抹了水的(免得糯米粘?。┖Y子,把糯米飯捏成一個個糯米團,放在篩子上,用竹篾做的大竹圈子(有碗口大)罩住糯米團,輕輕壓一下,雙手靈巧地用竹圈在篩子上帶動著糯米團旋轉……不一會,一塊塊不薄不厚,大小適中的糯米餅便大功告成,最后,把這些餅放在干凈的稻草鋪成的墊子上,待它們晾干后用茶油炸,炸熟后再曬干,這樣氣味芳香、美味無比的團撒就做好了。做好后的團撒,吃起來十分脆、酥,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有滋味,吃起來“喀吱喀吱”響。
團撒既可以干著吃,還可以泡著吃,吃起來那一個香啊,比徐福記的薩其馬都好吃!
團撒不僅吃起來香、酥、脆,而且它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列夕鄉(xiāng)昔車村環(huán)境惡劣,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造就了土家族人飲食崇尚儉樸的特點。因為團撒是糯米做的,耐餓,先輩們在耕種之余,吃個團撒,又可以接著勞作,漸漸地就有了做團撒的這個習俗。團撒是圓形的,象征著團團圓圓、幸福美滿。每到逢年過節(jié)時,團撒就成了每家每戶的必需品,每家每戶都絕對做。要是遇上娶妻嫁女這樣喜慶的日子,那團撒更是一筐筐地送給親朋好友。次日早上新媳婦給長輩敬的茶,也是用團撒敲碎后做成的點心茶。
如今這團撒已深受當?shù)厝嗣裣矏郏@象征著團圓、美滿的團撒也給我們土家族人帶來了美好的寓意和無盡的歡樂!它那種獨特的香味永遠印在我的記憶里!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一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吃新節(jié),舍巴日,趕年,牛王節(jié),花朝節(jié),洗神節(jié)等。
土家族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jié)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里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包谷飯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jié)慶食俗
石耳燉雞鴨
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后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禮儀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藜迺r,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薜膬热萦小翱薜铩?、“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喪葬禮儀
喪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jù)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繞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并認為,人死后,會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興跳喪。
節(jié)日
土家族節(jié)日民俗較多。從節(jié)日內容看,有祭祀節(jié)日、紀念節(jié)日、慶賀節(jié)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jié)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巖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jié)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jié)。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shù)亓餍兄v"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尸遍地,牛王據(jù)實稟告玉皇大帝,據(jù)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喂養(yǎng)。
趕年節(jié)是土家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么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于十二月二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關于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于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jié)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后,手執(zhí)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蕩秋千”、“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于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jié),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擺手堂
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河東鄉(xiāng)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擺手堂,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擺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的集會場所。
來鳳縣現(xiàn)存擺手堂3處,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擺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長方形,大門形似牌坊狀。在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墻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披黑色布瓦,無雕梁畫棟和斗拱飛檐,顯得古樸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塑像?,F(xiàn)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維修擺手堂時所立。這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幾百年的古堂,為渝東、湘西、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發(fā)祥地,因而被譽為“擺手之鄉(xiāng)”、“神州第—擺手堂”。
民族風情
土家族地區(qū),山崗纏繞,物產豐富。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jù)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zhàn)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xù)齊諧記》),便使以后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fā)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jié),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jié)實際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亦稱“龍舟節(jié)”、“端陽節(jié)”。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jié),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shù),然后按人數(shù)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shù)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龍船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xiāng)。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二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及風俗。
身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與風俗。
土家族自稱華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熱愛藝術的魔力,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力量。村里過喜事,都要請村里的藝術團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歌舞,并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結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們,旁觀者與長者也要起吃宵夜。整個寨子沉浸在那高聲激昂的歌聲與人們大笑聲和震耳欲聾的掌聲中。
土家族食品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卻有著香濃、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以小麥、紅薯、土豆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具具有鐵銹的味道而不影響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著有一種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飯,甚是好吃干燥、香濃的米飯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飪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這個寨子里簡直像到了美食倉庫里任你吃任你選。
土家族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種類很多。土家族的工藝美術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制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各種門類。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賞到各種工藝品時常讓人流連忘返。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chuàng)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風俗習貫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xiàn)自己著為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魅力。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三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聚居區(qū)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xiàn)時使用1984年創(chuàng)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四
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說,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結合全由父母包辦。而在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還沿用了一些婚嫁的習俗。你知道土家族婚嫁風俗是怎樣的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婚姻嫁娶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風俗之一,少數(shù)民族結婚與城市里面的結婚有很大的不同。沒有高檔的小轎車,也沒有隆重的結婚典禮,一切都是顯得那么的簡樸。但是并不失熱鬧,可以說更加的熱鬧和喜慶。
對于湖南鳳凰這邊的土家族來說,豬腿就是結為良緣,巧遞婚期的暗號。土家族的男女青年在訂婚的時候,姑娘都會仔細查看情郎帶來的背簍,看里面豬腿所傳遞的信息。而這個豬腳,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如果豬腿光光蕩蕩,則表明他們的婚期男方尚未擇定。如果靠蹄處有一吹氣的窟窿,則暗示男方來催(吹)親了,女方要做好出嫁的準備。如果這豬腳還帶有一條豬尾巴,則今年的'農事忙得差不多了,豐收后這門婚事就要了結收尾了。這時候,如果女方來不及辦理出嫁的事或一時舍不得女兒離開,就把那條生豬腿上的尾巴砍下來,放在回送的禮物中,男方看到后就明白意思了。
土家族另一個很有名的風俗就是女孩子出嫁的時候要唱出嫁歌,而且土家族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所以,姑娘們都很重視哭嫁,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學“哭嫁歌”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的覺醒和成熟,或者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氣越積越多,出嫁時淚水就會如決堤的河水,傾瀉而出。
當然,地域的不同,哭嫁內容也各有特色,不過一般都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罵媒人”等幾個部分。而哭嫁的時間,也是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是一周左右,但是也有長達一個月的。如今,時代變遷,青年們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戀愛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無須因襲舊時代的婚俗了,所以哭嫁現(xiàn)在基本上也很難在見到。
現(xiàn)在,如果還想一睹土家族人結婚時的哭嫁等場面,就得到晚會等表演性質的地方去觀看了。在鳳凰以及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中,基本上很難在找到這樣的場面。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后,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
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后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tǒng)統(tǒng)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yǎng)大的,要由他娘作主?!庇腥苏f,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與之成婚,個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濕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鞍验T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娘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娘家出嫁前要拜別娘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濕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tǒng)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tǒng)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
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鞍⒆ⅰ币鉃椤芭笥选薄ⅰ鞍閭H”。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禮物,并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里生產、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后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并歸母親家庭撫養(yǎng),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于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lián)系,所以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五
土家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但是你知道土家族的傳統(tǒng)風俗有什么能吸引到這么多人的嗎?你了解土家族的傳統(tǒng)風俗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希望能幫到你。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土家族人由漁獵轉而學會農業(yè)技巧后,辛勤勞動、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guī)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氣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無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住山靠山,靠山吃山。”這是土家族生活經驗之談,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長壽秘訣。
節(jié)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干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jié)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jié)日里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后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三下鍋兒、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臘肉、粽子、水酸菜燉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面(綠豆磨面制成的面條),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別香純);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干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于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jù)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常。
1、請帶傘的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帶禮物外,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晴天,都要自備一把傘,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禮物,親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諾婚事,以示對這門親事的慎重態(tài)度。如果女家不收禮物,便表示拒絕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沒用。女方同意男方求親,雙方議定財禮之后,即選擇吉日定親。定親時,男方要準備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為禮物送到女家。女家設酒席款待男方來客和媒人,并把女兒的"八字"送給男方,表示兩家正式聯(lián)姻。
2、豬腿傳遞婚期
對于湖南土家族來說,那結為良緣的豬腿,是巧遞婚期的暗號。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間,姑娘一般會仔細查看情郎帶來的背籠,看里面豬腿傳遞的信息。這里面很有講究。豬腿若光光蕩蕩,表明他們的婚期男方尚未擇定;若靠蹄處有一吹氣的窟窿(土家殺年豬,在肥豬的后腳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氣鼓脹,用以褪毛)則暗示男方來催(吹)親來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準備;若豬腿上帶有豬尾巴,則表明今年的農事忙得差不多了,豐收后這門婚事就要了結收尾了;若女方家來不及辦理出嫁的事或一時舍不得女兒離開,就把那條生豬腿上的尾巴砍下來,放在回送的禮物中,男方看到后便會明白。
3、迎親的小伙成"包公"
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土家族舉行婚禮時,要在迎親隊伍中選一位比新郎年齡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當"摸米"。偷聽新娘哭嫁的內容和給女青年們分發(fā)禮物。在夜晚哭嫁休息時,女方的一些年輕姑娘便三三兩兩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給少了,紛紛往"摸米"臉上抹鍋煙子。"摸米"怕被抹黑臉,只好設法躲藏。姑娘們也不輕易地放過他,到處尋找,凡見到男方前來迎親的小伙子,便都將鍋煙往他臉上抹。到天亮時,迎親隊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臉上都有了黑。據(jù)說,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愛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會更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及風俗。
身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與風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地區(qū)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稱華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熱愛藝術的魔力,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力量。村里過喜事,都要請村里的藝術團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歌舞,并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結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們,旁觀者與長者也要起吃宵夜。整個寨子沉浸在那高聲激昂的歌聲與人們大笑聲和震耳欲聾的掌聲中。
土家族食品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卻有著香濃、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以小麥、紅薯、土豆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具具有鐵銹的味道而不影響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著有一種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飯,甚是好吃干燥、香濃的米飯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飪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這個寨子里簡直像到了美食倉庫里任你吃任你選。
土家族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種類很多。土家族的工藝美術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制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各種門類。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賞到各種工藝品時常讓人流連忘返。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chuàng)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風俗習貫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xiàn)自己著為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魅力。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jié)日。第一個是過春節(jié),土家族過春節(jié),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后溪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xiāng)和沙灘鄉(xiāng)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xiāng)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后,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澳觑垺弊龊?,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一個節(jié)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還要再提前一天過年,人們稱之為過“趕年”。關于提前過年的來歷,土家人有幾種傳說,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明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到江漸沿海,參加抗倭,為不耽誤戰(zhàn)事,土家人提前一天過年,后取得“東南戰(zhàn)線第一功”凱旋。過趕年便是從那時沿襲下來,讓土家后人不忘記先輩的赫赫戰(zhàn)功。
土家人過年時,要在堂屋神龕下擺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們土家族的節(jié)日還有許多我就不一一介紹。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jié)。正臘月間的年節(jié)(過趕年)、元宵節(jié),二月社日、花朝節(jié),三月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四月初八牛王節(jié),五月端午節(jié),六月初六向王節(jié),七月乞巧節(jié)、女兒會、月半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jié)日。
在眾多節(jié)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xiàn)只有部分地區(qū)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節(jié),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存在3種說法。一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一說清明節(jié)既為鬼節(jié),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的介子推。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這是中國古代的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以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六
土家族由于山川隔阻,很少與外界來往,生活相對比較封閉,也比較少受到外界的影響。土家人是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歡迎大家閱讀。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jié)。正臘月間的年節(jié)(過趕年)、元宵節(jié),二月社日、花朝節(jié),三月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四月初八牛王節(jié),五月端午節(jié),六月初六向王節(jié),七月乞巧節(jié)、女兒會、月半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jié)日。
在眾多節(jié)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xiàn)只有部分地區(qū)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節(jié),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存在3種說法。一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一說清明節(jié)既為鬼節(jié),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的介子推。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這是中國古代的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以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七
1、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起,無論大人小孩,都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土家人叫做“正月忌頭,臘月忌尾”。任何人不得說兇、死、殺等非吉利的字。小孩說了要挨打。大人說了,會讓人嗤笑。
2、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坐樹頭火取暖團年,等待新年到來,這叫做“守歲”,若說成“守夜”,就視為不吉利,來年會有孝服。所以無論大人小孩均要記住只能說“守歲”,不能說“守夜”,否則要被長輩“封印”。
3、吃團年飯時,大人們都說小孩不能吃雞爪,其理由是“吃了雞爪長大了寫不好字”。而根源是教育孩子講清潔衛(wèi)生。因吃雞爪速度慢,孩子吃不了多少飯,又吃不到多少肉,手拿雞爪反而把滿手的油膩往衣服上擦抹,弄臟了衣服不好洗。
4、小孩不能吃豬蹄爪。大人說男孩吃了找不到媳婦,女孩吃了會東逃西走不落屋。
5、吃年飯時,不能泡湯。泡湯了象征做事不成功或者不吉利,有的更傳說成泡湯后洪水要沖垮田坎——垮崩缺。
6、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禁忌用針線,傳承的理由是,這兩天用了針線,種的莊稼會長過節(jié)蟲——易受蟲災。
7、大年初一,不準向外潑水。若潑了水,則保不住財。土家人以大年之水為“財”。初一趕早出門,挑水回家,這叫搶“銀水”。誰先挑到井水,誰就搶到了“銀水”,象征新年發(fā)財,求財順利。
8、初一不梳洗頭,因“梳”與“輸”諧音,初一只能贏,不能輸。
9、正月不洗被條,因被子的里子(布)大多用白布做成,洗被意即“洗白”,由富變窮,故正月不洗被,誰也不破例。
10、除夕夜洗腳,不能洗過膝蓋,原因是洗過膝蓋后,到親戚家就吃不上午飯,土家人叫住“趕過了嘴”。
1.歲時節(jié)日禁忌。農歷臘月二十九日,年飯上甑后,婦女忌動針線。臘月三十忌挑水,否則觸動龍王而導致水災、旱災;不準殺生,意為讓各種動物安全愉快地過年。正月初一早,未吃東西前,忌言及“死”、“病”、“窮”、“殺”、“沒有”、“不要”等字眼以及與此相似相近的字音;是日,不說不吉利語,忌吵架、罵人、哭泣;對去睡覺的守夜人,忌說去“睡覺”,要說“去挖金窖銀窖”;忌見稱桿,否則長年見蛇。正月及農歷七月的初一至十五,忌給孩童剃頭。每年小暑前,從辰日到丑日止,禁宰殺、釣、獵,忌穿紅衣,忌舉樂。
2.飲食禁忌。吃飯時忌端碗立于他人背后,面向其背吃,據(jù)信,如是會使人“背時”背食。忌幼童吃雞爪,否則認為日后寫字似雞爬;亦忌吃豬鼻,信其日后睡覺打鼻鼾;忌吃豬尾,恐其日后事事落后;忌吃敬神祭品,否則記憶力差。
3.回門忌。新娘回門時,忌為娘家掃地,恐將娘家財氣掃光?;亻T日,新郎吃岳丈家頭一餐時,忌將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飯吃光,忌將酒杯中事先投入的兩粒黃豆金豆吃掉,酒后應留在杯中,以免將岳家吃窮喝光?;亻T時,忌新婚夫婦在岳娘家同房。
4.孕期禁忌。孕婦在屋不可用刀砍物,否則認為胎兒身上會有刀痕;不可將線繞于頸間,否則胎兒臍帶會盤于其頸;禁在孕婦屋中釘木樁或釘子,以免胎兒出生后排不出小便;禁在孕婦家中動土、折門窗、隨意移動已固定的家俱,重撞房屋等,以免胎兒被振墮胎。
5.禮俗禁忌。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場中打3、4以外數(shù)目的雞蛋。俗言:1個雞蛋為獨吞,2個為罵人,5個銷五谷,6個是賞祿,7、8、9個則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故習慣于打3個或4個荷包蛋待賓客。
婚俗。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shù)鹊兀小芭畠簳钡牧曀?,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后,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婚姻法,從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儀禮大致包括“打樣”、“求婚”、“討紅庚”、“定親”(俗稱“插茅香”)、“看期”、“親迎”等程序,與漢族古代“六禮”類似。較有特點的婚姻儀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與哭嫁。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舉行盛大的成年禮。清《長陽縣志》卷三記載:“古冠婚為二事,長邑則合而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發(fā)合笄,曰‘上頭’。設席醮女,請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親友合錢為金匾,鼓樂導送,登堂稱賀,曰‘賀號’,不謂字也。是日設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動,在整個土家族地區(qū)至今遺風猶存。土家新娘出嫁時興“哭嫁”,有的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開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藜薷栌小翱薷改浮薄ⅰ翱薷缟?、“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八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連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區(qū)。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土家族風俗禁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家界土家人最忌諱的數(shù)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這個數(shù)是個“劫數(shù)”,甚至連3斤6兩、3元6角、3尺6寸等數(shù)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記序號,當排到35后,便又從第一開始記。一生中,最怕36歲生日。屆時,要穿上紅布內褲,或扎一條紅腰帶,據(jù)說如此可以禳解掉36歲所帶來的煞氣。民諺云:“三十六,接跟頭,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賣屋?!庇械娜说搅?6歲這一年,邀請親友,擺設宴席,提前賀生祝壽,來賓們要在主人屋內放鞭炮,以避煞氣,席上,親友們還要向過生日者祝賀一番,以求吉祥。
交際禁忌
土家人對外族人忌用土家語,忌用粗話、鄙話和不禮貌語言;晚輩對長輩忌直呼姓名、平輩呼叫姓名忌不帶姓,男女之間忌呼“逮、喂”;晚輩對長輩忌呼“逮、喂”;忌長聲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說“不高、不長、死、亡、完了”等語;有人去世,忌直說“死亡”,而改用“作古”、“歸天”、“走了”等替代,對生意人忌說“折、虧、損、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條板凳或相對坐視,忌男人觸及女人腰部。忌遇見別人時或當總別人面吐口水。忌留胡子?;榧尴矐c之際,不準說“分開、分離”之類的話,更不能談喪葬之事,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
出行忌諱
旅行忌七、九日出門,忌八日起程歸家,建間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土家人還認為,農歷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雞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為“紅煞日”,忌出遠門。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之說。人們出門走親訪友或辦事,最忌諱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婦女,若是遇見,則不宜出門,等至第二天再出門。若第一個遇見是男性,第二個是女性,則不忌。
摸頭禁忌
土家族男子嚴禁別人觸摸自己的頭,無論善意的或其他什么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諺云“男兒頭、女兒腰,只許看,不許撓?!彼仔牛凶宇^,是侵犯男子漢的尊嚴,再好的朋友,也必須嚴守這一禁忌,否則會使友誼化為仇怨。
兆頭禁忌
1、如遇日蝕或月蝕,便認為國家有亂、人民有災,要敲鑼打鼓相救。
2、認為烏鴉叫有人死或遭兇事;半夜雞叫會有火災和盜賊。
3、忌打噴嚏,認為背后有人說自己的壞話,或是用巫術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隨即咀咒:“好人講我好心腸,歹人講我爛牙框。”即可消禍。
4、忌夢象,夢清水要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夢跳坎有病災,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事......
動物禁忌
1、忌烏鴉叫,凡烏鴉清晨在屋脊上鳴叫,或飛在人的前面、頭頂上盤旋鳴叫,并且你趕開后,又重新飛來叫,人們便認為是禍事開頭的不吉利之征兆,每當人們遇此事,便當即頓足痛罵:“短你的命!”隨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兇災,化兇為吉。
2、忌聞杜鵑嘀鳴,每年春天,陽雀開鳴,若人廁時第一次聽到陽雀鳴叫,則認為不吉利,必須進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聞者(倘若年幼,須由母親代為禳解)裝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討得米,須在不聞雞犬之聲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災。土家人還以杜鵑偶氮染料啼鳴之聲以占卜自己一年的運氣之俗。若睡在床上初聞杜鵑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際或者勞動生產之際初聞,意味自建將一年勞動奔波。
3、忌聞貓頭鷹叫,在土家人心目中貓頭鷹屬不祥之鳥,尤其忌諱聽到其鳴叫,相傳聽到貓頭鷹叫村上就會死人。
4、忌見蛇相纏,所謂蛇相纏即蛇交尾。相傳人若見之,必遭災禍。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趕快將自己外面的一條長褲脫下,罩于自己的頭上或罩于蛇纏處。二是嫁禍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喚同伴姓名,若對方答應了,則災禍將降臨于應者之身。然而一般情況是見者用石頭或木棍將兩條蛇打死,即可消災。也有不打而用語言化解詞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絞繩穿銅錢”;土家族化解詞詞曰:“是龍的升天,是蛇的鉆草,是人的發(fā)財”
5、大年節(jié)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凡外出做買賣或說親,聽到烏鴉叫,謂不吉利,必返。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qū)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yè)??椑C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
習俗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馓;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jié)慶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yè)??椑C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洱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xiāng)。
土家族家鄉(xiāng)的風俗范文簡短篇十九
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很多,而土家族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歷史悠久,主要是分布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qū)。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矶魇┩良易宓娘L俗習慣,希望大家喜歡!
恩施土家族地區(qū)至今保留古老的習俗―――射蟲,定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驚蟄節(jié)頭一天為射蟲日,如今年農歷正月二十五為驚蟄節(jié)(公歷3月5日),正月二十四即射蟲日。射蟲日這天晚上,在田地邊用石灰畫一把弓箭,意指射殺所有的害蟲。蟄是藏伏的意思,指動物在冬天藏伏起來。蟲類是種類最多的昆蟲類動物,冬天藏伏起來,叫入蟄,春天天氣變暖,開始蘇醒,這時正是雷雨天氣,古人認為是雷聲驚醒了它們,因此定了驚蟄這個節(jié)氣。
蟲類蘇醒,對農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發(fā)達,沒有好的辦法對付它們,幻想用神力和某種利器消滅之,故產生了畫弓箭射蟲的習俗,意欲把害蟲消滅在萌動之中,不讓它生殖繁衍,以免損害莊稼,貽誤農事。
這種習俗還可能與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歷史有關。南朝范曄著《后漢書西南蠻夷列傳》,說到巴人首領廩君務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遷時,有這樣的記述: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恩施市有鹽水溪,歷史上曾設鹽水縣)有女神,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有學者論證在今恩施境內)。雖然此蟲非彼蟲,但由此可見恩施土家族祖先早有射蟲的經歷,其間應有一定因果關系。
1、土家族的飲食習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土家族人由漁獵轉而學會農業(yè)技巧后,辛勤勞動、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guī)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氣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無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白∩娇可?,靠山吃山?!边@是土家族生活經驗之談,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長壽秘訣。
2、節(jié)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干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jié)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jié)日里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后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3、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4、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三下鍋兒、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臘肉、粽子、水酸菜燉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面(綠豆磨面制成的面條),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別香純);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2023年國稅打印資料申請書(優(yōu)質11篇)
- 聲樂聯(lián)考老師演講稿范文 聲樂演講發(fā)言稿(九篇)
- 河北省扶貧協(xié)議書怎么寫(通用9篇)
- 部隊通信學兵申請書通用 部隊通信技術學兵申請書(9篇)
- 學歷提升報名申請書怎么寫 學歷提升報名表模板(3篇)
- 最新建設草棚申請書范文通用(大全16篇)
- 因工作需要加班通知范文簡短 關于加班通知的范文(2篇)
- 最新單身農村貧困申請書(模板12篇)
- 最新一分半中文演講范文匯總(通用11篇)
- 最新教師購房住房申請書范本(優(yōu)秀14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