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實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21:44:22 頁碼:14
2023年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實用15篇)
2023-11-17 21:44:22    小編:ZTFB

總結是對過去的一種回顧,同時也是對未來的一種規(guī)劃和指導。在總結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議。下面是一些總結的范文供大家參考。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一

記得在兒時的夢里,我每每想像著兵馬俑那支曾經深埋地下秦王衛(wèi)隊,又每每盼望著它在重見天光后的壯麗。

在夢里,我抓起一縷時代的光,打上兵馬俑的印記……。

說起兵馬俑,大家都會想起那神秘的秦陵地宮——在八千強秦兵馬俑的守衛(wèi)下,當年叱咤風云的秦王嬴政就在這里靜靜的躺著,等待著時代將它喚醒。

在俑坑中,一種撲面而來的豪氣與壯麗將你的五官折服,你仿佛游弋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處可感受秦帝國的強盛與秦王的霸氣?,F世的武功讓秦王有了超越生死的妄念,于是,一對集豪邁與勇猛于一身的強秦兵馬俑,就這樣屹立在那個時代的高峰。

在這里,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兵馬俑臉型、發(fā)型、體態(tài)、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兵馬俑都富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身處這個歷史的奇跡中,你仿佛搖身一變,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員,你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著兵馬俑粗獷的氣息與豪邁的.脈搏,那秦時生命的繁華與喧囂都深鎖在這一排排整齊而各異的秦俑中。充斥在這地宮里的鮮活的秦俑,帶著它時代的使命,與泥土瓦礫一同守候著千年的寂寞,在無數個薄霧氤氳的夜晚,仰望著明月孤云,向大地訴說著一個王朝的命運。

望著這些寧靜而生動的陶俑,戰(zhàn)場的喧嘩仿佛在耳邊呼嘯,戰(zhàn)士的勇猛仿佛在眼前重現。而現在,卻只剩下坑前無數的閃光,與坑中凌亂的碎瓦。

我仿佛在這里,乘著歷史的光榮,在無邊的大地上,馳騁,前進。

而歷史,終究被大地湮沒,徒留下一片無助地哀嘆……。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思來,雨雪霏霏。翻開我國的歷史長卷,就像是桂林山水連綿不斷,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圖案燦爛無比,《中華上下五千年》正是記載了我國從盤古開天地到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誕生,再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政府的滅亡。讀完這篇長長的歷史畫卷,不禁令我思絮萬千,一個個王朝的興起到它的衰敗,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輝煌功績,一個個奸臣的陰謀詭計……象一幕幕電影在我眼前展現。

有些帝王一心治國,于是就像包公斬包勉——正人先正已,比如齊桓公,他重用忠臣管仲,最后當上了春秋的第一個霸王;有些帝王為了權力和欲望,紛爭不斷,戰(zhàn)火連綿,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橫尸街頭,最后國家消亡,就像殷商被妲己妖精迷惑,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國破家亡。

只有遍訪能人,廣納忠言,制定安邦興國的好辦法,才能讓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如果貪圖享受,奢侈荒淫,昏庸殘暴,那必定會自焚鹿臺。兩種不同的皇帝結局完全不同,這說明了我們做人不能貪圖享樂,只有勵精圖治,才能做個有出息的人,才能干一番大事業(yè)。有些忠臣滿懷報國熱情,輔助國王治理國家,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冒死相諫,可是他們卻往往被奸臣暗算,就像伍子胥、屈原和岳飛因為奸臣的.無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諂害而喪失了生命;而有些奸臣知人知面不知心,他們在國王面前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劍,他們陷害忠臣就像白骨精騙唐僧——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不過我想惡有惡報,壞人終究沒有好下場,就像胡亥,謀權篡位,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些歷史人物說明了害人等于害已,做壞人終究沒有好下場,等于自尋死路。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三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國文化受其影響,也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發(fā)展,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多少沉淀于歷史中的中國文化瑰寶卻被人所淡忘,遺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就拿現在學生們的書寫來說吧,書法本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都蘊含了中國人對美的定義和對它滿腔的熱愛??墒?,你會發(fā)現,現在書寫較好的孩子絕對已經是稀缺人物,很多孩子的書寫連最基本的工整都談不上。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書法,其繼承者正在逐步減少,字體俊美乃至書寫工整成為了少數人引以為傲的.一項“特長”,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對當代的中國人來說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的博大精深卻成了很多人不去接觸它的理由。比如,在學校,對于唐詩宋詞或者文言文一類的古典文學,大多數學生都只是象征性的讀一讀,若是能背下來,那便是極好的了,不能背或是不想背,那也只是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這么“有內涵”的東西,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學好的。因此,他們從來不會認真去品味這些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文化精華,這中國文化的精髓,現在卻無人聽它訴說個中歡喜與凄涼。也許,長此以往,我們與古人之間的精神交流就將隔斷了吧!

古人說:“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敝袊幕腿缤ㄒ话?,莫要等到它消亡之時,方才醒悟,只怕真到那個時候,就悔之晚矣。

因此,讓我們整裝待發(fā),去重新拾起那些沉淀于歷史中的中國文化吧!讓我們重新找回我們民族精神的根!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四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歷史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開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現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教師要學會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課前故事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開始講起,講到秦始皇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這時可以設置懸念。通過這樣一個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來。通過這樣的故事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更為高漲,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注意力集中了,對課文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更為深刻。

2.抓住時機進行歷史故事講述。

教師選擇的歷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相結合,在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最為強烈的時候推出課程的內容。在進入課堂10~20分鐘之后,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和難點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解決。例如,在進行“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概念的講解時,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概念的解釋,只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越來越糊涂。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時我國沿海的一部分地區(qū)被外國人占領的故事對概念進行闡述,這樣一來,學生容易理解,教師講起來也更加輕松。初中歷史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單調,教師如果可以抓住時機進行一些歷史故事的講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初中歷史課堂也可以活躍起來了。

3.教師要用語言魅力再現故事。

歷史是一門嚴謹而科學的學科,教師在講課中一字一句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而歷史故事的講解更需要講解者在表情、語言以及動作上的生動與熟悉,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夠將聆聽者帶入故事里的情景,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可以適當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講到歷史英雄人物時可以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而講到奸臣賊子時可以表現出厭惡和痛恨的情感。善惡分明,可以將學生的價值觀引向正確的方向。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歷史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以免誤導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將歷史故事完美地呈現到課堂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動人的故事里學習知識,學習道理,分明善惡美丑。

4.課末總結故事吸引學生興趣。

一堂完美的課堂,必須要有一個美好的結尾。初中歷史課堂可以在課末收尾的時候利用歷史故事來進行有效的收尾,這樣不僅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對下一堂課產生期待的情緒,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進行對歷史的學習。若教師留下一兩道思考題或者設置一個懸念,在滿足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又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腦能力,加深對知識的印象。例如,下節(jié)課要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么教師就可以在本堂課的結尾適時對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有所提及,讓學生課下去了解。通過具體事例感受人民的苦難,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這樣的收尾故事可以讓學生因為好奇心去主動了解一些歷史情況,從而增強對歷史這門學科的熱愛,更好地學習這門學科。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化教學在初中歷史中是很有必要的。初中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所以可以在故事的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更深地理解歷史知識和背景,從而更好地學習和認識歷史。在對故事的選擇和應用中進行初中歷史的創(chuàng)新教學,對于初中生以及初中教師來說都是很有益處的,值得研究和推廣。

文檔為doc格式。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五

翻開歷史的畫卷,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透過那泛黃的紙面,向我們緩緩走來。他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有“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倔強;他們如深潭微瀾,朗月照花,有不論順逆、不論成敗的超然。我們的世界,因他們而光彩煥發(fā)。

1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一代詩仙李白以他獨有的氣質高吟著那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向我們走來。玄宗親迎,力士脫鞋,貴妃研墨。在當時這是何等的耀目;功名利祿,唾手可得。歌妓侍從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又是何等的榮光。然而李白終究是李白,一個小小的長安怎容得下這位“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仙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歷史終究將他記住,記住了這個鑄就中國文學巔峰的楚狂了。

2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秋天的黃昏,西風夾雜著蒙蒙細雨在向我們襲來,落在鼻尖,落在臉頰,寒冷徹骨。于是一代詩史杜甫向我們走來?!懊M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位在生命的盡頭仍苦吟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大詩人注定是要被歷史所銘記的,直至今天我們仍在品味著他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醒世之言。

3

“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庇谑?,曹雪芹來了,如果非要給曹雪芹安一個職位不可,那非“釀酒師”莫屬了。悼紅軒中苦釀著他那“千紅一窟,萬艷同杯”。人們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他卻是個例外,從少時的.風柳繁華到如今的“繩床瓦灶,舉家食粥酒常賒”,他依然那么從容??嘈娜?,天不負,他終于釀成了這芳香甘冽的藝術之酒,最終也鑄就這中國古典小學的最高峰,也就有了后世的“大哉!《紅樓夢》再論一千年!”

……。

輕輕合上書本,這些偶像,仍然那么清晰地浮現在腦際。他們伴我成長,令我深思,啟我智慧,開我心門,讓我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學會了自信,讓我在“零落成泥碾作塵”中學會了奉獻,讓我在“要留清白在人間”中學會了高潔。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我國領導人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下簡稱“核心價值觀”),對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提升個人的精神道德修養(yǎng),促進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國家競爭力。

作為“京津冀”三核文化中一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在新時期抓住歷史機遇,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促進發(fā)展,肩負起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保定擁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底蘊,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保定人民發(fā)揮聰明才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悠”、“義”、“教”、“善”、“趣”的特點。這些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區(qū)域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一、保定人文歷史的內涵。

保定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多樣化的文化相互交融,積淀了悠久的人文歷史底蘊,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形成了“崇信、重義、尚和、爭先”的新時期保定人文精神。筆者將保定的人文歷史歸納為“悠”、“義”、“教”、“善”、“趣”這五個特點,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保定的人文歷史內涵。

(一)“悠”

“悠”取悠久長遠之意,又有閑適自得之感,而保定的`歷史文化便給人這樣的感覺。保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1986年被選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淶源閣院寺、易縣燕下都遺址、清西陵、曲陽北岳廟等眾多文物古跡,年代久遠,造型精美,氣勢磅礴,見證了古城保定悠久的歷史文化。多樣化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彰顯著保定歷史文化的魅力。

(二)“義”

“義”是古往今來君子所追求的高尚品格,即正義、義氣。保定人文歷史悠久,是“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刺秦王報國家的荊軻,桃園結義的劉備等,都體現著保定人文歷史中的俠義之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保定更是“紅色之都”,作為革命的主要陣地,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紅二師“七六”**等革命斗爭和工人運動體現著保定人民的勇敢無畏,正義凜然。而狼牙山精神、白求恩精神、雙擁精神等紅色精神更是新時期保定人追求發(fā)展的精神支柱。

(三)“教”

“教”指因材施教,指導教導的含義。保定擁有豐富的學府文化,更是著名的體育冠軍之城。蓮池書院、保定陸軍學校等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而現今的保定更是堪稱“大學之城”,河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農業(yè)大學等高校,為學生打造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如此,保定還培育出大批的優(yōu)秀體育人才,涌現出多位世界冠軍,在世界大賽中為國家爭得了無數榮譽。

(四)“善”

“善”有善良、美好之意。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保定人民熱情好客,道德誠信,涌現了無數的全國道德楷模。“油條哥”堅持不用“復炸油”,為商家做出了榜樣;“河北農大9301班”的事跡更是感動了無數人,將真情傳遞,這些事例都彰顯著保定人民的精神風貌。保定人民積極建設現代化開放城市以迎接四方游客,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覺悟,擁護國家的政策、方針,以迎接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五)“趣”

“趣”取其美學藝術上的概念,指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志趣、情趣和意趣等。保定擁有特色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河北梆子、北昆、老調、評劇、京劇等多種曲藝劇種深受人們的喜愛;曲陽石雕、白溝泥塑、徐水獅子舞等民俗文化在全國享譽盛名,“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面醬春不老”的民謠更是讓人民津津樂道,體現著保定人民生活的志趣。

二、保定人文歷史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

核心價值觀是各地區(qū)思想精華的總結與凝練,來源于地方而又高于地方。保定的人文歷史精神是保定人民長期奮斗所凝結的思想動力。保定的人文歷史精神以核心價值觀為思想統領,同時又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奠定政治、群眾、地域文化等基礎,是促進其發(fā)展的重要載體。

(一)政治保障,優(yōu)先發(fā)展。

保定自古以來便是政治軍事要地,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奠定了政治基礎。一方面,保定為核心價值觀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前提。悠久古老的保定城池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河北省重要的政治中心??谷諔?zhàn)爭時期,作為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所在地,爆發(fā)了黃土嶺戰(zhàn)役、平原游擊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zhàn)役;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保定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現代工業(yè)城市,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因此保定地區(qū)有著堅定的政治立場,保定人民有著極高的政治素養(yǎng)與覺悟,形成了忠義的品格,這與核心價值觀的“愛國”、“誠信”等內涵相得益彰,為其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另一方面,保定作為“京津冀一體化”重要戰(zhàn)略中的組成部分,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政策支撐?!熬┙蚣揭惑w化”的提出旨在探索出一條科學持續(xù)的協同發(fā)展道路,保定依托悠久的人文歷史,努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yè),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利于核心價值觀的融入與發(fā)展。

(二)群眾支持,加快推進。

人民群眾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是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杰地靈的保定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中提供了人的因素。一方面,保定是著名的“名人之鄉(xiāng)”,趙國將相廉頗和藺相如,精密計算圓周率的祖沖之等,都彰顯著保定人民的聰明智慧,能夠更好地挖掘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保定有著悠久的革命傳統,保定人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有著極高的政治覺悟與素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艱苦奮斗、團結奮進、不斷爭先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保定人民的心中,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一脈相承,為其發(fā)展提供廣大的人民支持。依托保定的人文精神,保定人民將會更加熱情,更加積極地推進核心價值觀的發(fā)展。

(三)文化支撐,提供借鑒。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指出文化在構建軟實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座城市發(fā)展的活力源泉。保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重視城市文化品牌的培育,近年來注重打造“紅色文化之城”、“旅游文化名城”等品牌優(yōu)勢,形成了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保定又位于京畿地帶,有著地域優(yōu)勢,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地域文化支撐。豐富的文化資源構成了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大環(huán)境,使得核心價值觀更加大眾化,有利于為核心價值觀在其他區(qū)域文化的培育和踐行提供借鑒。

(四)增強認同,便于理解。

核心價值觀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與升華,它來源于地方又高于地方,因此只有將區(qū)域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結合才能促進更好的發(fā)展。保定人文歷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價值觀是對保定的人文歷史有著“悠”、“義”、“教”、“善”、“趣”等特點,這些都與核心價值觀賦予的內涵相契合,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融入到保定人文歷史中,有利于保定人民更好地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更好地實現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指導功能。

(五)實踐平臺,開拓空間。

保定地區(qū)是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場,更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鋒,這些實踐經驗的總結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提供了借鑒,搭建了實踐平臺,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谷諔?zhàn)爭時期,保定人民偉大的革命實踐鑄就了他們艱苦奮斗,勇于實踐的優(yōu)良品格。

新中國建設時期,保定成為首批工業(yè)城市,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新時期保定人民開發(fā)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走在了國家的前列;努力建設“低碳城市”,打造“中國電谷”;鞏固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提升文化軟實力,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新時期的保定緊抓歷史機遇,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將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拉回到實踐的層面,而積極的實踐又為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引領作用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總之,保定的人文歷史精神與核心價值觀賦予的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依托保定的人文歷史,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保定的人文歷史中去,有利于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區(qū)域認同感,將理論付諸實踐,更好地發(fā)揮其指導引領的作用,促進區(qū)域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京花.依托保定人文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保定學院學報,2013,26(3):123―127.

[2]約瑟夫奈.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相較于一成不變的開門見山式講解,多媒體音頻、視頻再輔以教師幽默、新穎的開場白,一堂優(yōu)秀的初中歷史課已經成功在即。對老師而言,抽象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重點問題,往往涉及復雜的背景,講解起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靈活運用音像結合的多媒體再現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過程、結果,邊演示邊講解,可以適量降低講解難度,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節(jié)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提升了授課質量,這是再多的文字敘述都難以企及的?;顒拥氖挛锿菀滓鹑藗兊淖⒁猓嗝襟w教學方式使原本靜態(tài)的歷史知識動態(tài)化。例如,在講解新中國抗戰(zhàn)勝利的內容時,以畫面的方式呈現革命隊伍勝利會師,加上高亢嘹亮的音樂效果,必然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器官,產生巨大的視覺沖擊力,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多媒體的運用使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產生了變化,為死氣沉沉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歷史課堂重燃生命的活力,對于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水平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觀念。

歷史教學就是通過整理、歸納,使原本孤立、具體的線索融會貫通,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要準確理解多媒體教學,樹立正確的多媒體教學觀念,充分運用多媒體能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線索的功能,增強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把知識的復述轉變成知識的靈活運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是教師授課的有效工具,并非實現教學目標的唯一途徑。多媒體的運用并不能取代教師的板書和口述講解,更不能代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的最優(yōu)化。

2.多媒體輔助,學生參與,教師引導。

現代教學活動適宜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多媒體起輔助功能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教師充分發(fā)揮指導者的作用,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設各種有力的條件,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相關內容時,向學生視頻展示相關影視片段,讓學生自主搜集那個時代的背景故事,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此次和親事件取得圓滿成功的原因,以及它產生的巨大影響,帶給我們的啟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饒有興致的觀看,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化身于那個朝代,用當事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去揭開一系列問題的真相,主動獲取知識。

3.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手段具有提綱挈領、統攬全局的作用,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充分參與下,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回歸教材,重溫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知識。現在,多媒體運用已經融入到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在其應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影響多媒體發(fā)揮其應有的效用。要想使多媒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必須把它與教師獨具匠心的課堂導入、課堂講解、課后總結、課后聯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憑借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和多媒體形象逼真的再現功能,沖破以往歷史教學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性,使課堂效率不斷提高。

三、結語。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拉近了歷史史實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距離,很大程度上使歷史內容得以拓展,使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得以提高,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歷史課堂氛圍。在今后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密切結合多媒體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體現整體功能。在多媒體的設計上,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靈活處理,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效益最大化地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

文檔為doc格式。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八

雖然歷史不能重復,但是歷史是可以再現的,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再現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唐詩宋詞朗誦會、外出參觀、歷史小品表演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能力。比如,20xx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5周年,我們可以舉辦一個相關的知識競賽,在學生了解建國65年的風風雨雨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既掌握了歷史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再比如,中國古代史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有許多成語的典故,我們在學習七年級歷史的時候,可以上活動課,讓學生自己找古代史上出現的成語,把它以小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既學習了歷史,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和表演的能力。課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強化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改變那種大包大攬的作風,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多參與。而這種參與表現在教學中就是強化學生的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利用課余時間預習該課內容,初步了解自己將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有哪些問題自己不能解決。在上課時利用課堂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再次將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同時提出本節(jié)課問題,學生邊看書、邊思考,進而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銜接性和問題的層次性,既注意對優(yōu)秀學生的培養(yǎng),也要注意對基礎差的學生的培養(yǎng),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能力。

對于一個有經驗的歷史教師來說,我們要不斷的采取好的教學方式,做到有效講授,有效指導,有效提問,有效調控。比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或者是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也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變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論說教和單純語言講解的教學模式為靈活、生動、直觀的教學模式;或者也可以利用一些個小故事引出學習主題。比如,初中古代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成語典故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第7課《大變革時代》時,可以充分利用立木為信這個成語故事,課前讓學生們分好角色,在上課時由學生們表演這個成語故事引出商鞅這個人物,在指導學生看商鞅這個人物在歷史上都做了哪些事?同時代的社會變革還有什么?引導學生去探究本節(jié)課的內容。當然,也可以在課上教師自己設計一個短劇,比如上課時叫學生把什么東西拿到某地,然后給學生一定的錢,開始可能學生會不相信,可是就有學生敢于嘗試,結果教師兌現自己的諾言,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這樣也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本課的興趣。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九

第一步是確定歷史教學題目。我們調查的課題是《渭南地區(qū)歷史遺存的保護與開發(fā)現狀調查研究》。首先這一題目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陜西是歷史文化大省,渭南自古是關中東大門,歷史遺產極其豐富,有充足的素材可供調查。其次我校學生分布于渭南各個市縣,讓他們調查當地的文物遺存,能激發(fā)積極性,促進他們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對國家歷史文化的熱愛。最后是具備實用價值。如歷史遺存的保護開發(fā)現狀,有哪些經驗與不足,這對保護、開發(fā)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有重大現實意義。第二步是將學生分組。將同一地的學生分為一組,每組一個小題目,設組長一人,負責本組工作安排,如聯系組員假日調查,匯總調查材料,組織分析討論,總結討論結果等。分好組后,各小組討論決定本小組具體調查研究的對象。第三步是教師示范。到附近某處歷史遺址進行現場示范。先講解相關史實,再查看周邊環(huán)境,或測量,或拍照,或咨詢相關管理部門,或周邊居民,對其保護開發(fā)現狀做深入了解。最后分析討論,發(fā)現長處或不足,形成書面材料。這樣就使學生對具體調查研究過程有了初步了解。第四步是學生分組活動。先查找文獻,初步了解調查對象。再實地調查,匯總材料,寫出初步研究成果。這能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筆去討論、寫作。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使每個組員積極參與,保證調查研究過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成果展示。利用課堂,每小組派代表將本組調查結果、發(fā)現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的解決辦法向全班同學匯報。各組取長補短,完善本組研究。教師適時引導、點評,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經過展示,每組成果進一步完善,形成最終研究結論。

二、實踐結果。

這次歷史教學調查由于選題恰當,分組合理,示范充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歷史教學首先加深了學生對本地歷史文化的了解。有小組調查了白水縣的倉頡廟,調查前大多數學生只知道古廟歷史悠久,但里面紀念的是誰,為何紀念都不甚了解。這次調查使他們對這座古廟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使他們發(fā)現某些歷史遺跡保護中的問題。如有小組調查了某鄉(xiāng)鎮(zhèn)的唐朝慧照寺寶塔。經過實地調查他們發(fā)現,由于當地農民的開墾和年久失修,塔基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最后,對歷史遺跡的開發(fā)提出自己的設想。例如,韓城小組調查的是司馬遷祠。這個遺跡保存很好,旅游價值高,但游客不多。他們對此提出自己的設想:將司馬遷祠與當地其他自然、人文景點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線路,將自然風光游與歷史文化游相結合,充分展示當地迷人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次擴大宣傳,使更多人了解司馬遷的豐功偉績。這些方案有借鑒,更有獨創(chuàng)。在對方案教學進行分析比較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總之,社會實踐調查課收獲很大,但畢竟起步不久,還在摸索,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待日后不斷完善。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

人工智能(ai)是一門極富挑戰(zhàn)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這可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如果希望做出一臺能夠思考的機器,那就必須知識什么是思考,更進一步講就是什么是智慧,它的表現是什么,你可以說科學。

家有智慧,可你決不會說一個路人什么也不會,沒有知識,你同樣不敢說一個孩子沒有智慧,可對于機器你就不敢說它有智慧了吧,那么智慧是如何分辨的呢?我們說的話,我們做的事情,我們的想法如同泉水一樣從大腦中流出,如此自然,可是機器能夠嗎,那么什么樣的機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學家已經作出了汽車,火車,飛機,收音機等等,它們模仿我們身體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類大腦的功能呢?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僅僅知道這個裝在我們天靈蓋里面的東西是由數十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器官,我們對這個東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許是天下最困難的事情了。

在定義智慧時,英國科學家圖靈做出了貢獻,如果一臺機器能夠通過稱之為圖靈實驗的實驗,那它就是智慧的,圖靈實驗的本質就是讓人在不看外型的情況下不能區(qū)別是機器的行為還是人的行為時,這個機器就是智慧的。不要以為圖靈只做出這一點貢獻就會名垂表史,如果你是學計算機的就會知道,對于計算機人士而言,獲得圖靈獎就等于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一樣,圖靈在理論上奠定了計算機產生的基礎,沒有他的杰出貢獻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東西,更不用說什么網絡了。

科學家早在計算機出現之前就已經希望能夠制造出可能模擬人類思維的機器了,在這方面我希望提到另外一個杰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布爾,通過對人類思維進行數學化精確地刻畫,他和其它杰出的科學家一起奠定了智慧機器的思維結構與方法,今天我們的計算機內使用的邏輯基礎正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

我想任何學過計算機的人對布爾一定不會陌生,我們所學的布爾代數,就是由它開創(chuàng)的。當計算機出現后,人類開始真正有了一個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工具了,在以后的歲月中,無數科學家為這個目標努力著,現在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幾個科學家的專利了,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學的計算機系都有人在研究這門學科,學習計算機的大學生也必須學習這樣一門課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現在計算機似乎已經變得十分聰明了,剛剛結束的國際象棋大賽中,計算機把人給勝了,這是人們都知道的,大家或許不會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計算機幫助人進行其它原來只屬于人類的工作,計算機以它的高速和準確為人類發(fā)揮著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終是計算機科學的前沿學科,計算機編程語言和其它計算機軟件都因為有了人工智能的進展而得以存在。

現在人類已經把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人工智能也在下世紀領導計算機發(fā)展的潮頭,現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因為受到理論上的限制不是很明顯,但它必將象今天的網絡一樣深遠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世界各地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但對人工智能的真正實現要從計算機的誕生開始算起,這時人類才有可能以機器的實現人類的智能。ai這個英文單詞最早是在1956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在此以后,因此一些科學的努力它得以發(fā)展。人工智能的進展并不象我們期待的那樣迅速,因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還不完整,我們還不能從本質上解釋我們的大腦為什么能夠思考,這種思考來自于什么,這種思考為什么得以產生等一系列問題。但經過這幾十年的發(fā)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它巨大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讓我們順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來回顧一下計算機的發(fā)展,在1941年由美國和德國兩國共同研制的'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了,從此以后人類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開始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第一臺計算機的體型可不算太好,它比較胖,還比較嬌氣,需要工作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如果希望它處理什么事情,需要大家把線路重新接一次,這可不是一件省力氣的活兒,把成千上萬的線重新焊一下我想現在的程序員已經是生活在天堂中了。

終于在1949發(fā)明了可以存儲程序的計算機,這樣,編程程序總算可以不用焊了,好多了。因為編程變得十分簡單,計算機理論的發(fā)展終于導致了人工智能理論的產生。人們總算可以找到一個存儲信息和自動處理信息的方法了。

人類智力的結果都是一種反饋的結果,通過不斷地將結果反饋給機體而產生的動作,進而產生了智能。我們家的抽水馬桶就是一個十分好的例子,水之所以不會常流不斷,正是因為有一個裝置在檢測水位的變化,如果水太多了,就把水管給關了,這就實現了反饋,是一種負反饋。如果連我們廁所里的裝置都可以實現反饋了,那我們應該可以用一種機器實現反饋,進而實現人類智力的機器形式重現。這種想法對于人工智能早期的有著重大的影響。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fā)了thelogic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采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個程序在人工智能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于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能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就是右圖的那個人)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能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能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并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點開始變?yōu)榻嵱玫哪軌蜃孕薪鉀Q問題的系統,并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fā)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problem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并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fā)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chuàng)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現在許多人工智能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fā)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學院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支持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國政府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在冷戰(zhàn)中保持與蘇聯的均衡,雖然這個目的是帶點火藥味的,但是它的結果卻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其后發(fā)展出的許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學開發(fā)出了shrdlu。在這個大發(fā)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統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sir系統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現導致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70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他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如統計分析數據,參與醫(yī)療診斷等等,它作為生活的重要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了。在理論方面,70年代也是大發(fā)展的一個時期,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個人工智能語言prolog語言誕生了,它和lisp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為人工智能離我們很遠,它已經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讓計算機這個機器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但我想對科學真理的無盡追求才是最終的動力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一

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對于學生們了解歷史真相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教師而已,在學生的眼中,教師的語言就是歷史故事的重現。歷史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避免摻雜個人的感情因素,應該客觀地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另外,陳述歷史事件,要注意查找歷史資料,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們去博物館或歷史紀念館等進行更深刻的參觀和學習。在參觀和學習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為學生答疑解惑,將真實的歷史情景再現,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中,運用講解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研究與興趣。

(二)盡量與課程教學目的相關聯,有針對性

在歷史課上,教師一定要注意避免為學生講重復講過的故事,另外,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歷史故事可能很多,歷史老師講課時不需要將所有歷史故事一一道來,可以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挑重點,挑選聯系最大的一個故事進行生動的描繪也可以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三)盡量結合現實,以史喻論今

我們之所以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把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把古人的偉大事例展現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們在學習歷史故事的同時,能夠傳承祖輩們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孩子們今后的道德發(fā)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身,進行適當的吸收,這就是教授歷史課的目的。

(一)新課導入前設置懸念故事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堂引入是關鍵,歷史課的引入選定歷史故事作為開頭,那么這個故事一定要為學生做好伏筆,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輸,學生自己不動腦筋,這堂課是很難進行下去的。課堂引入中為學生留出空間去思考,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教師必須控制理論與故事的時長,如果一節(jié)課中都是理論知識或都是歷史故事,這樣會讓學生的思維感到疲乏。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善于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知道什么時間應該穿插歷史故事來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課文涉及到不同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傊寣W生們產生興趣才是一堂課的成功。例如,我在備課時,如果本節(jié)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眾多,為了避免學生們對故事當中的`人物混淆,我會分時段為他們講述相應人物的故事。除了課本上的事件,為他們分別講述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更方便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對人物進行記憶。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馬遷的著作,為學生們講述這篇著作艱難產生的過程,讓他們學習司馬遷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達到了學習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課堂結束前巧用歷史故事

完美的結束課堂是考驗歷史教師最后的一關,既然開頭過程都是歷史故事,當然是有頭有尾的用歷史故事來結束一堂課程。巧妙地選用一則可以讓學生們回味的故事,具有積極能量的故事結束這一堂課,能夠再次刺激學生們的對知識的渴望,能夠讓學生在課下還不停地討論關于課上的知識,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例如在講述商鞅變法這節(jié)課時,快要下課時我為學生們講述能夠讓他們課下也可以討論的故事,課上講到商鞅最后被處以“軍裂之刑”,同學們都很憤怒,為這樣的變法感到惋惜,我為他們講述商鞅逃到邊關住宿,客棧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絕他,說明雖商已死,變法卻已經興起。同學們對當時的形勢充滿了期待。

總而言之,歷史課中歷史故事現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讓課堂氣氛活躍,想讓學生們學到更靈活的歷史知識,如何選用適當的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師長期需要學習交流的部分。然而,選定歷史故事,怎么科學靈活的將歷史故事運用到課堂中也是歷史教師必修一門學問。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二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實的需要,應構建一個與現有體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體系。錢乘旦提出的“現代化體系”具有很多優(yōu)長之處。但是在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時,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體性、內容與主題的聯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其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應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結束的標志。

關鍵詞: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現代史;現代化體系。

世界近代史的體系問題,是國內史學界,特別是世界近代史教學和研究工作者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樣的思路來編寫世界近代史,或者說以什么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主題、主線或中心思想,并按這個中心思想將近代時期的世界歷史系統地、有機地組合起來。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先后出版了多種《世界近代史》。這些著作大多作為高校教材使用,內容大同小異,由于主導思想和史實編排的差異,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不同的體系。

就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最具代表性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主要有三種。一是楊生茂等主編、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該書是周一良、吳于廑主編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按照社會形態(tài)(社會制度)來確定近代時期,即近代是人類歷史的資本主義時代,起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止于19俄國十月革命和19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二是劉祚昌等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卷。該書是崔連仲、劉明翰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也是將世界近代史確定為資本主義的歷史,起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下限原來定為1917年十月革命,后來改為19。三是劉祚昌、王覺非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編。

該書是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組成部分。這部著作雖說是按照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的觀點來編寫世界近代史,但仍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將世界近代史的起點定在1500年,終點則定在1900年。綜合起來看,第一種與第二種起點相同,終點不同;第二種和第三種終點相同,起點則不同。三種體系的共同點是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種體系強調世界歷史是在近代時期(即資本主義時期)由分散而發(fā)展成為整體的。

以上三種世界近代史體系,從上個世紀60年代直至今天,在我國史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我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來說,這三種體系無疑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對于這三種世界近代史體系,我們不擬詳加評論,但是本著“百家爭鳴”的精神,本文提出與之不同的世界近代史體系新看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現實的需要,有必要構建一個新的世界近代史學科體系。而在這個方面,我國著名學者錢乘旦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稱之為“現代化體系”。錢乘旦在《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一文中認為,自世界進入近代以來,幾乎一切事件、一切變化都圍繞著現代化這個主題。因此,他主張“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錢乘旦根據現代化這個主題或主線,將世界近現代史劃分為五個階段。他所劃分的第一個階段到第四個階段(從離現在約六七百年的中世紀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也就是世界歷史的近代時期。雖然這個體系目前只是一種設想,還沒有出版按照這個體系編寫的世界近代史(以及世界現代史),但是這個新體系的提出,很有新意和創(chuàng)見。從總的方面來說,我們贊同錢乘旦的意見,認為世界近現代史的確是世界各國走向和實現現代化過程,可以將現代化作為世界近現代史的主題、主線或中心思想。但是,就“現代化體系”涉及的諸多方面的問題,我們還想談點補充意見。

我們認為,世界近現代史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近代和現代。第一個時期的歷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個時期的歷史是世界現代史。在我們看來,所謂近代,就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第一個時期。

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世界近代史)開始于工業(yè)革命。這是因為,工業(yè)革命使人類開始進入工業(yè)社會(或工業(yè)經濟時代)。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是劃分農業(yè)經濟時代和工業(yè)經濟時代的一個界標。我們認為,世界近代史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世界歷史,或者說是工業(yè)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因此,我們主張以工業(yè)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起點。

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其下限是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945年)。這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第一個時期。但是,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因此現代化道路呈現出多樣性。現代化不僅沒有同一模式,而且也不是同步進行的。因此,在近代時期(即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俄國的現代化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實現的),亞非拉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雖然(以另一種地位和方式)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可是它們在近代時期并沒有實現現代化,以致其現代化任務還要留到現代時期(即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去完成。

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即錢乘旦所提出的新體系的第五個階段)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社會發(fā)展到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技術革命興起。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均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人類開始走向知識經濟時代,進入信息社會。雖然亞非拉國家尚未實現現代化(個別國家例外),就整個世界范圍來說,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并沒有結束,因此也可以將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看成是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經濟時代)的繼續(xù)、發(fā)展和延伸,但是,由于20世紀40年代以后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已經使世界歷史具有了不同于現代化第一個時期(近代時期)的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我們將人類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第二個時期的歷史,稱之為世界現代史。為什么贊同“以現代化為主題”?我們認為,“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具有很多優(yōu)長之處:

首先,從指導思想來說,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而這個觀點正是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理論根據。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社會歷史主要是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歷史。社會生產方式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筑。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從而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演進。因此,從古至今,才會出現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更替。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也就是社會生產方式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題或主線,就是現代化。

其次,這個主題抓住了世界近代時期歷史發(fā)展的核心和實質。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來看,經歷了農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經濟時代,直到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也可以看成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繼續(xù)、發(fā)展和延伸(有學者稱之為“后現代”、“后工業(yè)”社會)。從古至今的歷史,也就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歷史。人類進入現代社會,開始于近代時期,如果將世界近現代史視為一個整體的話,那么,近代時期的歷史則是它的上部。因此,將現代化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正是體現了世界近代時期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實質,也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問題之所在。

在這里,我們想對老一輩世界史學者提出的“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談點看法。“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把世界歷史形成為整體看成是“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相互交叉發(fā)展的結果。這一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在我國世界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史發(fā)展事實表明,世界的確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的,世界近代史的新體系也必須包含“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的內容。但是,我們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觀點,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容易使人感到這個提法只是著眼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表面現象,而沒有反映出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內在實質?!皬姆稚⒌秸w”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正如提出這一觀點的吳于廑先生所說過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發(fā)展,是決定歷史縱向和橫向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歷史的這兩個方面結合在一個統一的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之中。”(《總序》)因此,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實質,應該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就是現代化。

再次,“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新體系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新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在建立過程中曾受到“蘇聯體系”的影響。包括世界史在內的蘇聯歷史著作強調階級斗爭,把歷史寫成了階級斗爭史。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國的史學無不突出歷史上的階級斗爭?!耙噪A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在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著多方面的表現。例如,對于世界近代史的界定,過去就曾表述為它是“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和走向衰亡的歷史”。后來編寫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則將“走向衰亡”去掉了。這表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史學工作者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去掉“走向衰亡”的提法,已初步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束縛,而今天“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提法,則可以說是完全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再如,過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強調革命斗爭,對改革則頗多微詞,甚至斥之日“改良主義”而進行批判。其實,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都是為了實現現代化,只不過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革命的作用和改革的作用,同樣都應該受到重視。在世界近代時期,英國、美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現代化道路,德國、俄國通過改革走上了現代化道路,日本通過革命加改革的方式也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在中國近代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孫中山的革命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其目的都是為了中國實現現代化??梢?,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就不會單純強調革命而忽視或者貶低改革的作用。

復次,新體系有助于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本來,歷史發(fā)展過程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過去某些歷史著作往往不能實事求是地敘述和解釋歷史發(fā)展過程。就世界近代史來說,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者總是把歐洲資本主義勢力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掠奪說成是“白種人的負擔”,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的主角,從而形成史學中的“歐洲中心論”?!皻W洲中心論”漠視東方各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這當然是錯誤的,理應予以擯棄。但是,重視東方各國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沒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東方中心論”。應當承認,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東方各國,到近代時期的確是落后了。正是認識不到這種落后,近代東方各國人民雖然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斗爭,但其結果大多歸于失敗或者造成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的某種曲折。因此,無論是“歐洲中心論”,或者是“東方中心論”,都不符合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情況。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p>

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雙重使命”,以及在造成東方國家的“社會革命”(指自然經濟的崩潰)時西方資本主義“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的觀點,雖然并不是直接論述世界近代時期的現代化問題,但是卻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西方和東方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因此,圍繞著“現代化”這個主題或主線來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就能夠防止片面性,避免產生“歐洲中心論”或者“東方中心論”,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本來面貌敘述世界近代時期的歷史。

最后,以現代化為主題的新體系具有涵蓋寬廣的優(yōu)點。世界近代史有著十分豐富而生動的內容。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大多偏重在政治史方面,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很少,使讀者感到歷史著作非常單調和枯燥,以致閱讀興趣不大。盡管有些學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且作了一些改進,但是似乎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并在這一體系框架下編寫出的世界近代史,我們相信將是一部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文字生動、富有特色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原因就在于現代化這個主題。我們認為,所謂“現代化”,實質上是一個經濟概念,或者說首先是一個經濟概念。它指的是人類歷史由傳統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的工業(yè)社會的轉變,即從舊的生產方式向新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現代化”首先體現于經濟領域,即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它的核心是工業(yè)化。由于工業(yè)化(或工業(yè)現代化)的完成,就為現代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于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必然要隨之而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思想觀念、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都要適應現代社會而發(fā)生改變,或者說它們本身也都需要實現現代化。因此,現代化涉及世界近代歷史的全部內容。正如錢乘旦所說的:“事實上,近代以來,世界上幾乎一切事關全局的大事或體現著大方向的進展都以現代化為中心,而不論這些進展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還是社會生活的。”由此可見,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既有著學術上的深度,同時也具有內容上的廣度。按照這個新體系來進行編寫,肯定能夠將一部豐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呈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

構建世界近代史的新體系,是一個重大課題。作為一個體系,它不僅是本門學科的“主心骨”,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時候,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我們在思索這個課題的過程中,聯系已有的多種世界近代史體系,避免可能產生的缺陷,想到了若干要求(也可以視為“原則”或“規(guī)則”)。至于這些要求是否合適和恰當,謹提出和同行學者商討,并望共勉。

我們認為,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時,需要考慮到以下一些要求:

首先,應注意世界通史的整體性。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即近代時期的世界歷史。作為世界通史組成部分的世界近代史,應該從世界通史的整體結構來考慮。也就是說,必須考慮到它在整個世界通史中所處的位置。世界近代史上接世界古代史,下聯世界現代史;它的起點即世界古代史的終點,它的終點即世界現代史的起點。因此,在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的時候,就不能孤立地只著眼于近代,同時也需要看到古代和現代。正是出于對這種整體性的考慮,我們將從古至今的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三個時代。也就是說,將世界通史劃分為三個部分:世界古代史是農業(yè)經濟時代(或者稱為農業(yè)社會)的歷史;世界近代史是工業(yè)經濟時代(或者稱為工業(yè)社會)的歷史;世界現代史是知識經濟時代(或者稱為信息社會)的歷史。這種劃分,不僅反映出人類歷史由傳統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為現代工業(yè)社會的過程,而且也體現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題,并說明了世界近代史是現代化第一個時期的世界歷史。

其次,應注意內容與主題的聯系性。世界近代史雖然不是地區(qū)史和國別史的拼湊,但它必然要涉及世界各國的歷史,因此其內容是十分紛繁復雜的。不過,無論多么紛繁復雜,無論是縱向或橫向的敘述,無論是經濟發(fā)展、政治變革、科技進步、教育興盛等等,都應該圍繞著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體系,必須考慮到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聯系;如果沒有這種內在聯系,那就只能看到歷史知識的堆集和羅列了。那么,怎樣才能使歷史發(fā)展(無論縱向或橫向)具有內在聯系呢?這就關系到主題或主線。世界近代史的主題或主線的作用,就在于圍繞著它,就能使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具有內在聯系,因而才能使世界近代史形成一個體系、一個整體。用主題或主線將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聯系起來,這種做法好有一比:“以線穿珠不見線。”就是說,諸多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好象一顆一顆的珠子,只有用一根線將它們串聯起來,才會形成一個整體(體系)。當然,在敘述諸多歷史事件(歷史知識)的時候,這個主題或主線并非顯露于外,而是隱藏于內的,這不正表明了它們之間具有的內在聯系嗎?!

再次,應考慮到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其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如前所述,世界近現代史是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近代是這個現代化過程的第一個時期,現代是這個現代化過程的第二個時期。因此,世界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我們把世界近代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來構建它的體系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它在內容上與主題或主線的內在聯系,而且在解釋什么是世界近代史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它同世界現代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要使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內涵的提法和表述上保持某種一致性。之所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現有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在這方面存在著不一致之處。我們看到,當前國內有代表性的兩種世界通史著作,一種是崔連仲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種是吳于廑等主編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兩種版本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都將世界近代史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稱“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資本主義上升發(fā)展的歷史”;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編則稱“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fā)展、向全世界擴張并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和反響的歷史”。而關于世界現代史,人民版《世界通史》現代卷表述得比較含糊,沒有明確地說什么是世界現代史;高教版《世界史》現代史編則籠統地說“世界現代史大體上相當于20世紀的歷史”。顯然,對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的上述界定,在提法和表述上不具有連續(xù)性。這種提法和表述的不一致,使人們看不到世界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之間的有機聯系。

最后,應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結束的標志。世界近代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應該有一個時間范圍;作為世界通史的組成部分或一個時期,也需要有它的上限和下限。不管世界近代時期之內如何具體分期或分段,但是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卻是構建體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時間斷限也是構建體系的一個要素。這個時間斷限,應當同重大歷史事件結合起來,作為起始和結束的明顯標志,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定在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編定在1500年(“地理大發(fā)現”在此前后)。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下限,這兩種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都定在1900年。之所以定在這一年,其理由是“1900年可以視為已在支配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標志”。這個“巨大變化”,指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說,帝國主義在這時(1900年)最終形成了。作為帝國主義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的確發(fā)生在1900年前后,即:18的美西戰(zhàn)爭,1899―19的英布戰(zhàn)爭和1904―19的日俄戰(zhàn)爭。雖然我們對這兩種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關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的具體時間有著不同的看法(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這兩種斷限都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和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標志,因此應該說,這是符合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的要求的。

綜上所述,我們對現有世界近代史體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贊同“現代化體系”的設想。但是,構建世界近代史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史學工作者下大力氣才能完成,我們就此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和討論。

第一,現有的幾種世界近代史體系(包括定義、分期、斷限等)各有千秋,可以諸說并存。這些體系,代表了眾多學者對世界近代歷史的各種觀點,都有他們的依據和理由。這些不同的學術見解,很難說誰對誰錯。我們雖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現有體系的否定。同其他學術見解一樣,對世界近代史體系的主張也不一定要強求一致。希望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相互尊重對方的意見,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人。

第二,在相互尊重、諸說并存的基礎上,開展各抒己見的學術討論。在討論中充分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學者提出,為了構建新的世界史體系,現在應該從“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并在成熟的條件下實現相對而言的“大一統”。這個意見很好。希望對世界近代史的體系(包括定義、分期、斷限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達成基本共識。

第三,目前,我國高校歷史院系使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并沒有統一的規(guī)定和要求。除了正式出版的《世界近代史》之外,也可能還有各高校教師自己編撰的教材。教材雖然不同,但是世界近代時期的歷史事實卻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改變的。因此,關于世界近代史體系的學術討論,并不會對高校歷史院系的世界近代史教學工作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作為高等學校歷史院系的學生,應該對有關世界近代史體系的不同學術觀點有所了解。因此,我們建議,無論使用哪一種世界近代史教材,都應該將其他體系的不同觀點加以簡要介紹,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也可能促使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師生互動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且也有利于推動世界近代史體系的討論。

第四,積極啟動按照新體系編撰世界近代史著作的工作。如前所述,世界近代史不同體系的著作已有多種?!耙袁F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代史新體系的主張雖然提出來了,但是還沒有按照這個主題編撰的世界近代史著作??磥恚瑥男麦w系的提出到最后完成著作,還有一段路程要走。我們建議,高校歷史院系和科研機構應組織人力對新體系及其框架的設想繼續(xù)進行探討,使“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的世界近代史新體系日臻完善。然后,結合具體史實,編撰成書。我們盼望著新體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早日問世。

參考文獻。

[1]錢乘旦.以現代化為主題構建世界近現代史新的學科體系[j].世界歷史,,(3).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三

在16世紀下半葉,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八旗也被逐漸的建立,每個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眾子侄,也就是八和碩貝勒。在八旗的建立當中,互相之間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沒有統一的隸屬,只對清太祖努爾哈赤服從。在這個時期,軍事民主制對其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關的文獻中有記載,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在他之后要實行八王共治國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選制的實施與皇太極繼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還在世的時候,四大貝勒在后金政權中實力非常的高,大貝勒為代善,二貝勒為阿敏,三貝勒為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在四個貝勒當中,四貝勒皇太極本人行事較為穩(wěn)重,人很機敏,而且對漢語比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更青睞于四貝勒皇太極。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繼承汗位,在皇太極繼位期間,他通過各種對策將三大貝勒的權勢逐漸的削弱,1636年,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被尊號稱帝,定國號大清,并且改為元崇德。這也標志著清朝皇權的誕生。

(三)順治帝福臨繼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極未立儲嗣,更對新的建儲制度未進行設立,這給汗位推選制的再度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給最高權力傳承制度進行了新內容的加入,其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皇太極死后,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特別的激烈,使得繼統危機一度的發(fā)生。后由五宮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臨居長,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其中母孝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選制向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過渡與康熙帝玄燁繼位。

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在這個時期,逐漸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權勢,汗位推選制也就此而終。1661年,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因發(fā)生天花去世,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此次皇位的繼承,是以個人的意志選擇的繼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兩廢太子。

嫡長子皇位繼承是在康熙朝實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廢黜,雖然其在紫禁城內被軟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繼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繼承人的事實,傳出假圣旨,告訴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機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實施的建儲計劃也成為了秘密。

(一)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歷史過程。

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政策的創(chuàng)新,一個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由三個皇帝經過多年的摸索、創(chuàng)新、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這三個皇位為康熙、雍正、乾隆,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最終完成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創(chuàng)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對秘密建儲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從而完成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渡。

(二)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創(chuàng)新。

這里所說的建儲制度創(chuàng)新,其實就是對皇位傳承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延續(xù)王朝統治的基礎上,將常規(guī)打破,建儲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規(guī)則,在實際當中被成功的落實。可以說,秘密建儲制度的出現,對我國古代建儲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創(chuàng)新。

(三)秘密建儲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儲制度它是在封建社會晚期而誕生,以本質的角度來講,它依然是沿襲王朝最高權力子孫后代皇位的傳承,更是統治國家的工具,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秘密建儲制度有著自身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皇儲身份不是公開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參政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使得皇儲培養(yǎng)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國逐漸的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所擁有的決策權也只是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秘密建儲制度也畫上了句號。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權,歷經四十七年,在此期間,慈禧懿旨確立嗣君,使得傳承皇位和傳承皇權長期的分離。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獨有的一種制度,它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型帶來一定的阻礙性,更是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選制度的發(fā)展路徑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湯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儲與訓政[j]。蘭臺世界,2016(19):120—147。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四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據說這是譚嗣同臨刑前寫在監(jiān)獄墻壁上的一首絕命詩,還據說這首詩被梁啟超“篡改”過,

原詩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p>

證據不足,難以采信?!巴T投止思張儉”,這句說的張儉這個人的典故。后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張儉是東漢末期的高平人,初為山陽東部督郵,嚴劾宦官侯覽及其家屬為非作歹,為太學生所敬仰。后來黨錮之禍又起,他被迫逃亡,人們敬重他的人品,都冒著破家滅族的危險接待他?!巴T投止”指的是找上門請人留宿,張儉在逃亡時害得很多人因為收留他而滿門抄斬,甚至“郡縣為之殘破”,其于心何忍!“忍死須臾待杜根”,這句說的是杜根這個人的典故。

根據《后漢書·杜根傳》的記載,杜根性格耿直,東漢安帝時任郎中,當時鄧太后攝政,權在外戚。安帝年長,杜根上書要求太后歸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裝在麻袋里摔死。執(zhí)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載出城外待其蘇醒。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裝死三日,目中生蛆,僥幸逃脫,躲了。鄧太后死后,杜根復出,官拜侍御史。譚嗣同在詩中提到這兩個歷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選擇他們的避難方式,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他不愿意選擇逃亡而給別人添麻煩,也不可能憑借執(zhí)法者手下留情而暫時躲過一死,他要以“橫刀向天笑”的方式大義凜然地去刑場就義?!拔易詸M刀向天笑”,表現慷慨赴死的氣節(jié)。

其實譚嗣同是被關在囚車里拉到北京菜市口開刀問斬的,由不得他橫刀向天,雖然壯懷激烈,但是身不由己。至于“去留肝膽兩昆侖”一句,歷來解釋頗多。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稱“兩昆侖”一個是指康有為,另一個是指大刀王五;后來有人把康有為換成唐才常,認為唐才常是譚嗣同肝膽相照的朋友,像昆侖山一樣堅毅;有人認為是指當時跟譚嗣同私交深厚的兩個俠士胡七和王五,因為他們兩人的武藝屬于昆侖門派;有人把“昆侖”理解為“昆侖奴”,認為是譚嗣同的兩個仆人;有人說其實就指的是譚嗣同自己一個人,“去留”可以作死生講,嵇康的《琴賦》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有“曷不委心任去留”,無論生還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有人認為“去留”不是“去”和“留”兩個對比的意思,是偏正結構,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面對要斬盡殺絕的敵人,需要有的人犧牲,用流血犧牲的方式昭告同胞大眾,鼓舞未死者和后來者繼續(xù)做長期的奮斗?!拔乙晕已]軒轅”(魯迅詩句),譚嗣同的做法或許可以稱為“血薦”,他要用自己的鮮血警醒世人?!案鲊兎o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彼悯r血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生在北京,是湖北巡撫的三公子,戊戌變法前他的身份是江蘇候補知府。據說他12歲的時候在北京的大疫中被傳染,昏迷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活過來,所以取字“復生”。在這場大疫中他的母親、大哥和二姐都被死神奪去了性命。后來死在臺灣的是他的二哥譚嗣襄。譚嗣同的夫人李閏在他就義后取“忍死須臾待杜根”之意自號“臾生”,做悼亡詩:“盱衡禹貢盡荊榛,國難家仇鬼哭新。飲恨長號哀賤妾,高歌短嘆譜忠臣。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塵。慘淡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譚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寫的對聯:“壯矣,維新欲殺賊而未回天,終成國恨;快哉!喋血屹昆侖以昭肝膽,長醒吾民?!闭腔昧诉@首《獄中題壁》的詩意。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解讀譚嗣同的內心世界,但這首《獄中題壁》卻在百年來不斷引發(fā)我們的深思。我們可以從詩中感受殉道者的凜然正氣以及從容不迫。

為了信仰,為了追求的事業(yè),不惜生命,以身殉道,其精神確可感召后人。讀這首詩,自然要了解譚嗣同這個人,于是也就關心他所參與的戊戌變法的背景。順便說幾句題外的話,談詩詞和作者的背景,自然涉及到一些方方面面的史料記載,正史也罷,野史也罷,顯然都不完全是真實的,只能說盡量選取接近真實,自己認為比較可信的'說法??偸莵碜缘诙值馁Y料居多,即使是抄自原始的史料,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看到別人引用,再以此線索核查第一手的史書。有時候,看到第二手的資料說的頭頭是道,自己認可或者偷懶,也未必再一一查對原始的記載。于是便有些說不清的“抄襲”的爭議。

寫這篇文章之前看過好幾遍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受到很大影響,包括知識和思想。戊戌變法又被稱為百日維新,因為前前后后才不過103天的光景。變法維新是從18的公歷6月11日正式開始的。

這一天,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自強(《清德宗實錄》卷四一八),接著就是緊鑼密鼓地實行一連串除舊布新的改革。當時慈禧太后雖然名義上已經“還政”給光緒皇帝,但實際上一直都在暗中操縱實權。才不過4天,6月14日,西太后就趕走了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而且還把自己的心腹榮祿安置做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接下來,“帝黨”和“后黨”明爭暗斗,甚至有苗頭顯示太后那邊要發(fā)動政變趕光緒下臺,變法力量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

9月18日晚上,譚嗣同找袁世凱密談,希望掌握著新建陸軍的袁世凱能夠幫忙。袁世凱表面上同意了譚嗣同的計劃,但譚嗣同前腳一走,他后腳就向榮祿告了密。榮祿是慈禧太后的親信,住在頤和園的西太后很快知道了真相。9月20日清早,康有為上了去天津的火車。在他離開后不久,官軍在南海會館抓到了他的弟弟康廣仁。僥幸脫身的康有為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逃亡上海。與此同時,梁啟超被日本公使館收容保護起來。9月21日,西太后正式“臨朝訓政”,光緒皇帝被軟禁,103天的維新變法就此宣告結束。9月25日,農歷戊戌年八月初十,梁啟超被日本人護送離京,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清官軍帶走。

鄭師渠主編的《中國近代史》關于“詩界革命”的論述中曾這樣評介譚嗣同的《獄中題壁》一詩:“充分顯示了這位激進的維新志士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本瓦@首詩而言,是作者志意的反應,有激昂慷慨,有悲壯從容,也有無奈和期待。用典貼切,一氣呵成,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生命誠可貴,信仰價更高。舉世最惜者,死,而其不知惜也,這正充分體現出譚嗣同的癡。癡其實就是一種對于信仰的執(zhí)著,甚至執(zhí)著到不怕流血犧牲的程度。在今天,我們也許不必采取如此慘烈的方式以身殉道,但是這種對信仰執(zhí)著追求無怨無悔的精神卻不能不令我們肅然起敬。愿昆侖正氣長留天地之間。

歷史小論文范文譚嗣同通用篇十五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模式下,歷史教學越來越重過程與方法,提倡論從史出的教學理念,試著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與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學中發(fā)揮了越來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學的水平對歷史教學的效果影響很大。重視史料并且熟練地運用已經成為歷史教學的不二選擇。

高中歷史教師獲取史料的途徑或許相對偏少,但是我們應該給予史料充分的重視,充分利用手頭的資源,真正上好歷史課。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論述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證歷史,還原歷史,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理念和意識。

歷史已經過去,人們必須通過史料才能再現歷史。梁啟超在《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笨梢娛妨鲜菑氖職v史教學的基礎。

尊重歷史,追求真實,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歷史教材總是濃縮地反映某些內容和直接的歷史結論,它不可能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體的史料那樣形象生動,也不會告訴我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結論。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引用合適精彩的史料,將史料和課本中歷史結論結合起來,從深層次與歷史進行對話,使學生能更真實地了解歷史。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憑借史料的總結整理,讓學生體驗感悟歷史,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理念,增強其歷史意識。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歷史課充滿情趣與活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過分強調對知識點的講授,忽視過程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死記硬背,造成歷史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不喜歡歷史課的困境。在新形勢下,歷史教師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將圖片、文字、視頻等不同史料展示給學生。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一些生動的、有內涵的史料的呈現,會給他們以內心的觸動,給他們以感官上的強烈刺激,這樣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豐富多樣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有了血肉,極大地增強了歷史課的立體感。同時,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歷史課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這樣的課堂更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毙抡n程改革以來,歷史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習能力培養(yǎng)。高中學生都是以參加高考并且考取高分為主要目標的,如果在培養(yǎng)興趣的同時,不忽視其應試能力,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將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尤其是引入對某個事件原因、評價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充分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另一方面,通過理解、分析史料及運用史料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思維能力。閱讀史料是利用史料進行歷史教學的初級階段。大部分的史料都以文言文形式呈現,所以理解和研究的的前提是理解史料內涵。而最重要的是理解與分析史料。這是我們史料教學的第二個階段,需要啟發(fā)學生以所學的基礎知識為平臺,充分利用基礎知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慢慢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真正實現“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最難的是全面分析史料。這是利用史料教學的最后階段,在前一步的基礎上,深層次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和歷史思維。比如,講必修一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時,教師可同時展示兩段對其不同評價的材料,學生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評價的資料的閱讀理解分析,可以形成對太平天國的全面評價,既能了解太平天國運動在反封建中的功績,又能了解太平天國運動在社會發(fā)展層面的局限性。這就既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分析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看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四、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傳統的歷史學習重點在于對歷史知識和現成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而缺乏深層次的質疑。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核心是轉換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要想實現這種轉變,史料教學無疑是必然選擇。新課程改革后,史料教學帶給學生多樣性課程資源和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并且學會質疑。

史料教學改變了教師過去單純備知識點、講知識點的領導局面,要求教師將備課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開發(fā)利用上,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引導、訓練學生分析史料上。這改變了傳統教師角色,推動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隨著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整個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作用變?yōu)椤皩А?而不是“教”,學生也逐漸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總之,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學的優(yōu)勢,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當然,史料的運用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尤其應處理好史料與課堂時間和效果的關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課堂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改革新趨勢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進行史料教學,是一線高中教師長期的研究課題。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才能達到歷史教學的理想境界。

[1]龔愛琴。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歷史教學問題,2005(2).

[2]尚倫岳。新課程改革中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意義[d].陜西師范大學,2011.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