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 軍事博物館寄存(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08:10:09 頁碼:14
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 軍事博物館寄存(7篇)
2023-01-10 08:10:09    小編:ZT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一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里面,就其發(fā)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zhàn)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么文化呢?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qū)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qū)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fā)展。我們知道,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zhàn)爭頻繁,群雄割據(jù),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qū)域文化。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fā)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于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范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于周,又不屬于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fā)掘的意義不亞于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fā)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么還是讓我們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guī)模是較大的。

現(xiàn)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jù)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年出土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xiàn)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xù)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zhàn)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shù)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赐瓯鞑糠?,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zhàn)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yōu)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yōu)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xiàn)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于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后在大門口集合上車。)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二

曹魏正始八年墓:該墓于1956年被發(fā)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后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 成。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盤、燈、俑、井、磨、灶、碗、雞、豬、豬圈等48件,銅 器有鍋、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玉杯高13厘米,口徑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 品。帷帳架是以圓鐵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 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 年代提供了依據(jù)。

4、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fā)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為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 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yōu)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zhèn)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 釉均勻,色彩鮮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為 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厘米,重4.3克,正面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為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 文。據(jù)鑒定,這是東羅馬皇帝??怂沟蔫T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fā)現(xiàn)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 別是安菩墓志,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20xx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 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 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布,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里。舊時這里的一些窮苦人,為了糊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 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為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0xx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筑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 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shù)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贊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 為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后,雖又曾發(fā)現(xiàn)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 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制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xiàn)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 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 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峰。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fā)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 時的中國處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于發(fā)展對外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里,就呈現(xiàn)出姹紫嫣紅、欣欣 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與其它藝術并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xiàn),同唐代統(tǒng)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 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著窮奢極欲,死后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 量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 均有出產。制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淀、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干凈,才能保證胎色潔白, 使制品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 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后從煙囪 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溫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后,掛上配好的彩料釉 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xiàn)出各種鮮艷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 度,升降溫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xiàn)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于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系數(shù)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 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脫釉剝落現(xiàn)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制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 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為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制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 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制后器物表面仿佛鑲上一層锃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 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為鐵、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各種青綠色為銅或鉻、藍色為銅和鈷、紫黑為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 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yōu)榱诉_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 施于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變幻無窮的色彩。這里需要說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 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guī)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三彩工匠們的杰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 低也有很大的關系。為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涂以,在唇和面頰上加朱紅,在眼眸、眉 睫、髭須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涂畫,以示為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并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 的裝飾,主要采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 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涂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 混合繪制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為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xiàn),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 彩,又是后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xiàn)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shù)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于模印制成的器型。 而貼花多飾于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為采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后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干前貼上的,有的是在 釉燒以后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并多飾于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后用各種色釉分色平涂后燒制。所以要施在 器物的平面上,是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卷成圓柱,然后取其斷面,制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xiàn)出樹木年 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 進晶體礦石,燒成后器壁上就呈現(xiàn)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 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缽、盆、 杯等;化妝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 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第二,唐三彩繼承了我國古器 物奇特別致、制作精巧的造型特點。第三,仿效其它工藝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點。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銀器、 銅器、木漆器、藤編和少數(shù)民族、甚至外國生活用具的優(yōu)秀造型及裝飾藝術,創(chuàng)造了自己別開生面的風格,也為它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動 物、禽鳥數(shù)量最多,工匠們對這些形象的塑造,的確達到了我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高峰。唐三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特征,它反映了唐代國家的 統(tǒng)一和在藝術上熔鑄北方渾厚雄健與南方清新柔潤的特點。首先從三彩俑來看,工匠們不僅能表現(xiàn)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態(tài)、不同裝束、不同民族的特征, 還能塑造出不同等級、不同地位和他們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陽出土的三彩女俑頗多,有的悠閑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揚 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65年洛陽北窯出土的女坐俑,紅唇粉面,豐頰腴腮,頭梳環(huán)頭,身穿袒胸絳色窄袖襦衫,胸束長裙,雙手置于胸前,端坐在墩 座上,神氣十足,顯然是達官貴婦的形象。屬于這種身份的還有1970年洛陽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龐俊俏,眉目清秀,發(fā)髻梳成鸚鵡欲飛之形,上穿淺綠圓領 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黃裙,長袖飄飄如溪泉傾流,很有點超然不群的樣子。這種形象恰似《新唐書·五行志》記載的那樣:“天寶初年,楊貴妃常以假發(fā)為首飾, 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義發(fā)拋河里,黃裙逐水流’。”這件女俑的裝扮就是工匠們特地為她設計的。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還有頭梳丫髻、上罩短襖、腰束長 裙的金雀丫環(huán),她體態(tài)婀娜,年僅十五六歲,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造,從生活到藝術確實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 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帶,長袍闊袂,端嚴直立,神情拘謹,溫順虔誠。有的雙目迷離,抿嘴微笑;有的兩手捧物,舉在胸前;還有兩手相交,置于腹 下。他們或在深思熟慮,準備為上司獻策,或在唯命是從地聆聽吩咐。工匠們雖然用簡約的手法著意塑造這類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們矜持尊嚴的內心世界也刻畫 得淋漓盡致。對于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鎮(zhèn)墓獸的塑造,工匠們是采取夸張手法,著重從外形上突出表現(xiàn)。天王俑頭戴盔冠,身穿鎧甲,背生雙翼,腳踏臥?;蚬?魔。武士俑或持劍撫盾、或拉弓射箭,無一不是肌肉發(fā)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兇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鎮(zhèn)墓獸是工匠們巧妙地綜合多種動物形象 想象出來的一種怪獸,放在墓門內作為辟邪用。形象多為人面獸身或獸面獸身,更有的頭長獨角,身生雙翼,背披火焰,豎耳怒目,異常兇猛,好像準備隨時躍起捉 拿妖魔。有人說它是《周禮》中記載的“黃金四目”、頭戴銅制面具、“持戈揚盾”、率眾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變,看來頗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頭戴尖 帽、身穿翻領袍、腳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稱為“胡俑”或“昆侖俑”。洛陽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幾件胡俑,多是眉發(fā)蒼 郁、絡腮胡須、顴骨高隆、體格彪悍。有人認為他們是中亞西亞人的形象。另一件傳世的牽駝男俑,極像維吾爾族的相貌。他頭戴小帽,身穿褐綠長袍,袒胸佇立, 側頭嘻笑,連濃重的眉須也帶著耐人尋味的樂觀性格。他牽著一頭腿短頭小、身軀龐大的駱駝,據(jù)說是波斯或大秦國的品種。駝背上滿載著各種貨物,大概因為買賣 興隆才使他那樣神采飛揚吧。洛陽出土的樂舞俑也很有風采,其中騎馬樂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別為四男四女。男的擊鼓或手舉儀仗器;女的發(fā)髻奇異,長袖飄舉。 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有五個伎樂人在歡快地歌舞。他們無不姿態(tài)姍姍,感情奔放,簡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樂舞的再現(xiàn)。唐三彩中的動物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 物的個性特征都塑的比較典型,如駱駝、牛、驢、豬、羊等,都塑造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駱駝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它適宜長 途跋涉,被人們喻為“沙漠之舟”。當時往來在長安和洛陽的商旅駝群紛至沓來。這兩地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是形體高大、茸毛蓬松、兩峰間馱著巨大的虎頭紋行囊 及絲卷、綢布、水壺、魚、兔、肉食等物,它們或在穩(wěn)步行進,或在昂首嘶鳴。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駝背上還騎一人,完全是漢人的裝束。他一手控制韁 繩,另一手揚鞭催駝,儼然是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馬匹勁健有力,能役善戰(zhàn),又較易馴養(yǎng),在古代軍事、農業(yè)、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唐 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yǎng)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來的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臨摹。他還讓人在他的御廄里畜養(yǎng)良馬多達四十三萬匹。他赴泰山祭祀,布置數(shù) 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群,望之如云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所以馬也成為唐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人們對塑造描繪馬的形象 要求甚高。韓干是當時善于畫馬的名家,然而杜甫卻給以“畫肉不畫骨”的譏評。不過,從出土的唐三彩馬來看,倒是會使詩人滿意的。三彩藝人們,以熟練的技 術,靈巧的刀法,流暢的線型,生動地塑造出比例勻稱、彪健有力、神氣完備的各種駿馬形象。洛陽關林出土兩件形體高大的三彩馬,可以說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一件通體施白釉,昂首挺立,兩耳豎起,高達76厘米,與黑馬相配,顯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馬,膘肥雄渾,剪鬃挽尾,雙耳后抿,頸若彎弓,四蹄抓地,依稀 倔犟地將要飛奔啟程。。這種黑釉馬除近來在洛陽龍門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還藏一件,并且均為一黑一白,與上述的兩件作風一致,宛如出自一 人之手。這都是我國藝術史上難以尋覓的珍品。如前所講,唐三彩以鮮艷奪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動的雕塑為特點,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情趣。它同洛陽龍門石窟的唐人 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異曲同工,都是盛唐時期豐富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與唐代繪畫互相輝映,都閃爍著燦爛的光彩?,F(xiàn)在大家再來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 加深一下對唐三彩的認識和了解。

5、宋四郎墓:該墓于1983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 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墻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 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幞頭,身著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發(fā)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 和菜肴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仆和兩名女仆,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夸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 地都經常采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并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xiàn)出封建 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 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 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huán)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風,前 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系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幾一 件,幾乎進一半凸出于墻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梁畫 棟。不過,墓室無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 主生前生活的再現(xiàn)。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 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筑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xiàn)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筑形式和 “朝著柔和絢麗的方向發(fā)展”的建筑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征。這是因為宋代建筑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 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梁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shù)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征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說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qū)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說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說”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xiàn)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 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后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后,喪葬制度的體現(xiàn)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 僅存在于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里,更活生生地存在于現(xiàn)實中的高冢深穴里。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 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后,我們車上集合。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三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武漢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身旁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他有著5年的駕駛經驗,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們的旅游大巴。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再這次旅游活動中玩的高興、玩的開心!

按照行程,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是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qū)。博物館始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同時,它也是湖北最重要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公益性文化機構。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約70萬件,這些藏品絕大多數(shù)來自考古發(fā)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基本反映了湖北地區(qū)古文化的面貌。館藏文物豐富、器類齊全,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qū)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fā)展。我們知道,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zhàn)爭頻繁,群雄割據(jù),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期不斷擴張。于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qū)域文化。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展館去領略那古色古香的悠久文化吧。

現(xiàn)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jù)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的靈魂,防止鬼怪的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的是它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其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歷史出土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時間里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久的古文化。

欣賞完禮器展廳,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樓上繼續(xù)參觀。

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新穎的作戰(zhàn)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shù)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革新的反映??赐瓯鞑糠郑蠹乙欢〞谀X海中呈現(xiàn)出群雄割據(jù)、諸侯爭霸的戰(zhàn)爭場景。

最后大家將要看到的是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于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桐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yōu)美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的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色優(yōu)美、音頻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xiàn)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復制出來,面對這些古代的杰作,真叫人嘆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大概也不為過吧?為了滿足各種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于那悠久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現(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從長廊傳來的編鐘之樂。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的省博之旅到此就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與服務能夠成為大家今后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祝大家工作順利,生活順心,期待我們下次再見!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四

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非常的榮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今天就由我倆為大家服務,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盡量提出來,我們將盡力幫您解決。希望能用我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換來您的放心、開心。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guī)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于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余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多數(shù)來自考古發(fā)掘和各地征集,既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qū)古代文化的面貌,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筑規(guī)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guī)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另外兩座建筑分別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仿楚式建筑,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格局,猶如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qū)總體布局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組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建筑的格局和風格.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給游客提供了幽雅,舒適的參觀環(huán)境和休閑場所.

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接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xiàn)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八具陪葬館,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jù)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guī)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fā)現(xiàn)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是根據(jù)墓內頭骨制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征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征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fā)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xù)往前走。這里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shù)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guī)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shù)的鼎和雙數(shù)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xù)發(fā)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里,它叫鑒缶是這個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huán)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鑒里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鑒中,鑒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里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嘆于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shù)一數(shù),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fā)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fā)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奧秘在那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fā)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鐘雙音的現(xiàn)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yōu)于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fā)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xiàn)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xiàn)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xiàn)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guī)X》、《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 歡送詞略。

根據(jù)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游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并有所收獲。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并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著屬于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xiāng),所以該館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zhèn)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墒怯捎诮裉鞎r間的關系我們就只能重點游覽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fā)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xiàn)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qū)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 那么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拷鼊Ω裉幱袃尚绣e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傍F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xiàn)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為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采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制作的青銅劍。復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后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于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復合為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并非夸張之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fā)現(xiàn)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shù)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并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zhàn)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yǎng)晦,終于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并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yè)。

他發(fā)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fā)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xiàn)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為什么沒有留存于越國故地,卻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并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zhàn)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為戰(zhàn)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zhàn)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lián)姻的禮品。據(jù)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為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銹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為何不生銹?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銹。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銹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條件,并且浸泡于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越王勾踐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復制了一件,陳放于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chuàng)造出新世紀的現(xiàn)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游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里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里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并有所收獲。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武昌東湖之濱,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并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著屬于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xiāng),所以該館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zhèn)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墒怯捎诮裉鞎r間的關系我們就只能重點游覽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fā)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xiàn)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qū)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 那么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拷鼊Ω裉幱袃尚绣e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贊嘆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xiàn)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為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采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制作的青銅劍。復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后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于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復合為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并非夸張之說。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fā)現(xiàn)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shù)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于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于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并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zhàn)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yǎng)晦,終于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并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yè)。

他發(fā)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fā)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xiàn)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為什么沒有留存于越國故地,卻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并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zhàn)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為戰(zhàn)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zhàn)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lián)姻的禮品。據(jù)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為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銹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為何不生銹?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銹。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銹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條件,并且浸泡于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越王勾踐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并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復制了一件,陳放于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chuàng)造出新世紀的現(xiàn)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推薦博物館進軍營協(xié)議書(精)七

各位游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陜西、山東、四川和中國臺灣,而陜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并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余方,現(xiàn)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游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F(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里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現(xiàn)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筑的格調。游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式的古建筑群,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qū)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建有孔廟,規(guī)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于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由唐長安國子監(jiān)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于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著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墻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fā)懷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xù)下未了。今天,這里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學街后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彩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斗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guī)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岳廟遷建過來的,由于門外是城墻,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 “屈就”在這里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并在泮池洗筆。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于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筑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蔼q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于宋代。這里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桿,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上?,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于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里的魁星樓,建于明神宗朱栩釣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20xx年)。原樓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jù)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墻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云鐘—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云鐘。

景云鐘,鑄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故稱景云鐘,也叫景龍觀鐘。此鐘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余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鐘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布于鐘身各處。據(jù)說它們具有裝飾鐘表面和調節(jié)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云鐘的贊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于戰(zhàn)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陜西省博物館后, 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鐘展,被選入世界名鐘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云鐘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云鐘的錄音。

各位游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后大家數(shù)一數(shù),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于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qū)的分裂割據(jù)勢力作戰(zhàn),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guī)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于監(jiān)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志士仁人,為西安碑林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chuàng)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于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為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于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字數(shù)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臺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著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并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寬120厘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 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游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jù)說當年碑刻好后,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為這里陳列著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fā)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jiān)大學內。由于這套石刻經書刻于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于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于戰(zhàn)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游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么在這體現(xiàn)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xiàn)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著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厘米,寬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按笄亍笔侵袊糯鷮α_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里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凈述事,呂秀巖書寫。看到這里,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臺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么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斗艷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后為維護唐朝統(tǒng)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 “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采眾家之長、獨創(chuàng)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里,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游客們可以根據(jù)顏體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游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記碑》。游客們會問,古人為什么要堅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里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于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先后共在外20xx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xiàn)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于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后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兩處3 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臺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這里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圣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事后,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于拘謹,現(xiàn)場發(fā)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秘書郎,后任征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jù)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余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臺之的書法珠聯(lián)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0xx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游覽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謝謝!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