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7:40:29 頁碼:13
2023年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大全15篇)
2023-11-12 07:40:29    小編:HLL

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和工作記錄。在教案中,我們應該明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尋找適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借鑒學習吧。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一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了解新聞結構上的特點。

2、掌握課文整體結構、體會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3、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2、學習科學家不斷探索勇于進取的精神。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jīng)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國的“嫦娥一號”飛天,開始月球之旅。這是我國航天之路的繼續(xù)。四年前,我國的“神舟五號”第一次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的太空之旅,可謂喜報頻傳。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四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味一下那個曾讓十三億人倍感自豪的經(jīng)典時刻。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寫新近發(fā)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節(jié)?

[第1、2、3和最后兩節(jié)。]。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jié)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xiàn)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2、第4~28自然節(jié),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05)――可將此材料打印發(fā)給學生。

1、根據(jù)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lián)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边@四位科學家是:

(五)、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shù)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jīng)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六)、作業(yè):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二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yǎng)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

三、聯(lián)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三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jù)。

依據(jù)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jù)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到底如何讓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生動性、完整性、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

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xiàn)“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jù)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色(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四

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jīng)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jīng)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fā)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lián)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__在中共__屆__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wèi)星;第三步,再發(fā)射幾千公斤重的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豎立在了上海南匯海灘20米高的發(fā)射架上。今天,已經(jīng)可以透露的一個秘密是,這枚火箭的飛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中國后來的衛(wèi)星上天開辟了通路,使中國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歷史的腳步終于跨進了一個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茖W家們研究了許多防熱材料,做了許多大型試驗,甚至連飛船運輸車和航天員吃的食品都做了出來。

而對航天員的挑選則早在1969年就開始醞釀了。1970年,19位優(yōu)秀的飛行員被列入了預備航天員的名單。他們都經(jīng)過了近乎苛刻的各種身體測試。

然而,由于經(jīng)濟實力有限等各種原因,中國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lián)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__批準。這就是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jīng)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__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國已經(jīng)有了解決的基礎: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jīng)形成五大型譜,成功發(fā)射了60多次,其中“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fā)射成功率達,“長征”三號乙火箭可以把5噸以上的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早在70年代,中國就掌握了衛(wèi)星返回技術,1980年發(fā)射的返回式衛(wèi)星已經(jīng)和原蘇聯(lián)的飛船重量相當。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xiàn)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tǒng);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海基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wǎng)和飛船著陸場。

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fā)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tǒng)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1月9日,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xiāng)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致意。美國一家報紙發(fā)表評論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

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升空。9個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fā)射成功?!吧裰邸憋w船四戰(zhàn)四捷,創(chuàng)造了我國航天的奇跡,實現(xiàn)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tài)下連續(xù)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進入新的一年,整個中國都在期盼著這一時刻的早日來臨。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五

1、知識目標:掌握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即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

2、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1、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2、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經(jīng)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lián)之后,中國已經(jīng)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在“神五”載人飛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陜西多家航天科技單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飛船的火箭發(fā)動機由航天六院提供,飛船逃逸塔動力系統(tǒng)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時代公司的電子設備則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說,飛船的升天,可以說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千千萬萬獻身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幕前幕后英雄集體智慧的結晶,正是他們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神箭”,是他們共同托起了華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賈永、曹智、白瑞雪,新華社記者。

三、重點字詞。

聳入云天翌年扭轉乾坤橫亙。

[課文分析]。

一、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通訊報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實的材料敘述了中國人近半個世紀的飛天夢想。敘事清晰,語言流暢生動。

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比绻褜懳恼卤茸鳌爱孆垺?,那么擬題就是“點睛”.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簡約,同時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的范圍。新聞通訊的標題非常重要,因為讀者拿起來之后會先看標題,然后才決定看還是不看。所以記者在寫新聞標題時下力氣很大,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可見對新聞標題的重視。

按照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可把本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導語。點明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時間是月15日,地點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事件是中國發(fā)射載人飛船成功。

本文的導語用了兩種寫作方式:描述式和評論式。

寫發(fā)射的環(huán)境是“朝陽輝映”,發(fā)射架是“聳入云天”,“神舟”五號是“乳白色”,而寫到楊利偉則是“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發(fā)射時,“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這些都是細致的描繪,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時的情景精雕細刻的描寫出來,給人以立體感、現(xiàn)場感。這樣的描寫還把讀者帶入了一種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去,同學們請想一想,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有過飛天夢想了,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實現(xiàn)了,怎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這就是描寫式導語的寫法。

本文的導語不僅于此,作者還對這個壯舉加以評論,是謂評論式寫法。在描寫發(fā)射情景之后,又對其意義作了闡釋:“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彼砺兜牟粌H是作者個人的感情、傾向、觀點,而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對這件大事的傾向、觀點。

這樣,文章一開始的導語就把讀者引到了這樣一個宏大而激動的場景中,同時,又對這次發(fā)射的意義作了評論,大張了中國人的志氣。所以說,這個導語寫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東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訴了讀者,又寫得生動感人,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新聞效果。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六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能力目標: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自主合作。

多媒體網(wǎng)絡視頻。

一課時。

一、導入——視頻導入。

利用神舟五號發(fā)射的`網(wǎng)絡視頻導入,讓學生初步了解神舟五號的發(fā)射狀況。

二、神舟五號發(fā)射的相關資料介紹。

神舟五號。

發(fā)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fā)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fā)射連續(xù)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fā)射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qū)。

飛行時間/圈數(shù):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lián)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nóng)作物種子等。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1、根據(jù)新聞結構,理清本文脈絡。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2、本文以什么為線索?

時間事件。

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1980年,返回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lián)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飛天,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含義?

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jīng)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作者是如何說明“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

數(shù)字列舉法。

3、文章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在哪兒?為什么這么說?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自己選題,就身邊的熱點新聞做一不少于三百字的報道。

(略)。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七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三、聯(lián)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與探究。

1、請根據(jù)導語、主體、結尾的結構將文章劃分成三個部分。

1~3——導語。

4~29——主體。

30——結尾。

2、這則新聞的導語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3、按照時間順序,概括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

1958.5.17,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wèi)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幕;

1960.2.19,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4.24,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9.21,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fā)射成功;

19,“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

325,“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230,?“神舟”四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015,?“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

4.【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5、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

7、探討交流?:?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八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欲望,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這一天就是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段落結構內容1-3導語??“神五”發(fā)射,舉國關注,不同凡響?4-26主。

體新聞。

事實??“神五”發(fā)射成功?30結尾??中華民族飛天夢圓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九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jù)。

依據(jù)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jù)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

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jù)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jù)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xiàn)“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jù)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

教師:我國從古至今對飛天的夢總是抱有很深很濃厚的憧憬,這個夢想終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實現(xiàn)。這一天可以說是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一天,也是我們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這一天,讓我們用一些定語來給它下定義。

同學們看書,自己找詞語,或者自己形容(時間為3分鐘)。

教師歸納、概括、點評:中國第一位宇航員、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xiàn)了幾百年的夢想……(這些詞語可以由同學們自己找、自己說,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這一天的意義有所了解)。

教師:在課文的開始,開頭的三段,給我們介紹了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叫作新聞的導語。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的精辟議論組成。

明確: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

教師: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可以以本文為例來看這些部分的作用。標題,告訴我們新聞的內容;電頭,告訴我們時間和發(fā)布新聞的報社等情況;導語,剛才說過了,是介紹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圍繞導語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結語,就是結束。

新聞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這種結構叫作倒金字塔結構。

教師:同學們,再從整體上看看課文,課文結構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記述“神五”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對中國航天史的回顧(這個回顧是簡要的),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這是一種首尾四合型結構。

(提示:按照時間順序。)。

參考答案:。

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

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jīng)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提示,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師:困難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總算走過來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國力會更強,未來藍天上將會有很多中國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飛機上都寫著“madeinchina”。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xiàn)了飛天夢。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三、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jīng)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jīng)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shù)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jīng)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xiàn)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jīng)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xiàn)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四、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

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jīng)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

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jīng)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

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二

2、知識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潛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大事,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樹立為祖國繁榮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時事政治,培養(yǎng)其多讀報紙,增長見聞的好習慣。

2、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教學難點】。

1、初步學習撰寫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

2、體會本新聞的寫作特色:標題的雙重含義,背景材料占導主體地位,首尾圓合型結構;

【教學準備】。

彩圖系列《萬戶飛天》《嫦娥奔月》《太空風光》《“神六”雙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屈原的仰望宇宙發(fā)天問,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聞名中外的“愛國飛行師”馮如……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明白夢想到底是如何變成現(xiàn)實的。這天,我們有幸了解到這個歷程,解開先前的種種疑惑。那么,就讓我們立刻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盼已久而驕傲自豪的“飛天”歷程。

(二)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時間為線索,特點為“時間為經(jīng),事件為緯”)。

航天大事記。

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1980年,回到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lián)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神五”成功飛天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資料――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干凈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shù)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以及群眾力量的可貴。

明確:“我們”――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航天員……。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個人力量……。

點評:他們將幾千年來民族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譜寫了一曲飛天壯歌。以前有那么多樸實無華卻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著我們的心靈:

(1)“神四”發(fā)射時工作人員為了扶住即將傾斜的儀器而雙手嚴重受傷亦無怨無悔;

(2)“非典”隔離時期的電話指揮、堅決不下火線,保證“神五”的成功發(fā)射;

……。

所以,我們要為他們鼓掌,要感謝他們的付出。這倒是讓我們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話:“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最可愛的人,還是最敬業(yè)、最偉大、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2、航天事業(yè)的成功離不開一系列強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術與人員的投入以外,其實還需要什么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提及的`知識進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確:(1)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和決策。如:毛澤東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鄧小平的“863計劃”、江澤民的“下決心搞載人航天”等關鍵時刻作出的正確決策,極有力地推動了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2)厚實的物質基礎――強而有力的物質保障。這是離不開改革開放,更準確來說是離不開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一切物質財富的全國勞動人民。沒有經(jīng)濟實力,根本談不上航天工程近十億的經(jīng)費。夢想的實現(xiàn),沒有勞動人民的付出是絕對不可能實現(xiàn)的,過去就是因為經(jīng)濟跟不上而無奈地讓飛天夢想塵封在一張張構圖中;如今最后有條件實現(xiàn)了,是因為經(jīng)濟與綜合國力的提升。所以說,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焙教焓聵I(yè)的成功,有國家的功勞,更有人民的功勞。

小結: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要具體指出誰的功勞最大,確實很難,就應說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團結的群眾、一個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里的一個建設成就。

(四)探討文章的寫作特色:作為新聞報道,忠實地傳遞現(xiàn)場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職責,但是這篇新聞關于“神五”升天的現(xiàn)場報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讓給了背景材料――中國航天史的敘述,僅在首尾談及現(xiàn)實場景――“神五”升天。這樣的新聞是不是有點不像新聞了?你怎樣理解這樣的寫法呢?能夠回想前面幾篇新聞(個性是《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寫作特色,結合本文思考。

預設:補充過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說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進文章使文章更有歷史厚實感/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航天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理解潛力)。

明確:(1)背景材料雖然不必須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建立在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應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擁有自豪感,同時也迫切想明白當中的一些細節(jié),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艱辛的歷程到底是怎樣的。所以,針對這樣的狀況,本文帶給了翔實的資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且把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此刻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這就體現(xiàn)了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好處更加突出,從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就應只是關注現(xiàn)實的場景,還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文章的結構分析: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神五”發(fā)射是重大新聞,關于它的現(xiàn)場報道千千萬萬,如果只把目光聚在這個現(xiàn)實場景上,那就沒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在安排結構上巧動腦筋,以飛船發(fā)射作為線索,以“神五”發(fā)射為引子巧妙地回顧了中國航天史,讓讀者較全面地了解有關信息后,又以“神五”的發(fā)射作為結束。這樣,首尾都是最新消息,體現(xiàn)出新聞的時效性,中間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補充說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就使得文章的資料充實,結構合理了。這樣首尾呼應的寫作結構又叫“首尾圓合型的結構”。我們明白,“圓”給人的感覺是和諧、圓融、平穩(wěn)的,在中國文化中,它也代表著一些特殊的含義,個性是和諧圓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這篇文章也就給人舒適平穩(wěn)的感覺了。

(五)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

明確: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jīng)過幾千年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點撥: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如果把寫文章比喻成“畫龍”,那么擬題就是“點睛”,這對于新聞來說就更為明顯,因為新聞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閱讀,標題的吸引度往往決定了文章的閱讀率,所以標題就是新聞的“眼睛”。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可見新聞標題、導語、主體是新聞的必要要素。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三

《太空之旅》是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傳播報道。作者用大量詳實的材料描述了中國人民近半個世紀的飛行夢想。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二、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能力;。

2、能力目標:繼續(xù)學習新聞的寫作特色和方法,學習擬定標題和撰寫導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大事,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樹立為祖國繁榮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念。

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2、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時事政治,培養(yǎng)其多讀報紙,增長見聞的好習慣。

五、教學難點:

2、初步學習撰寫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

六、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七、教具:彩圖系列《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神六”雙雄》、《太空風光》。

八、教學課型:略讀、導讀課。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屈原的仰望宇宙發(fā)天問,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聞名中外的“愛國飛行師“馮如……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邊講解邊展示彩圖,讓學生輪流傳閱)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夢想到底是如何變成現(xiàn)實的。今天,我們有幸了解到這個歷程,解開先前的種種疑惑。那么,就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而驕傲自豪的“飛天”歷程。

(二)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時間為線索,特點為“時間為經(jīng),事件為緯”)。

航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lián)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事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記2003年,“神五”成功飛天,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干凈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shù)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以及集體力量的可貴。

明確:“我們”——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航天員……。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yǎng)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

三、聯(lián)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步驟。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xiàn)了飛天夢。(板書課題)。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jīng)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jīng)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jīng)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shù)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jīng)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xiàn)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x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jīng)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xiàn)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jīng)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jīng)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應用新聞結構的類型。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新聞結構圖,快速掌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選用合適的新聞結構,記錄身邊的新聞事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中國航天人在科學探索之路上不畏艱險的崇高之美;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成為理性讀者。

教學重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難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方法。

微課教學、任務驅動法、例文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創(chuàng)新亮點一、例文教學舉一反三。

《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新聞在學生閱讀之前,有如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徑。本課我從新聞結構入手,讓學生讀懂新聞。通過學習這“一文”的閱讀技巧,實現(xiàn)從“一篇文章”到“一類文”的閱讀技巧的提升,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新聞的閱讀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離新聞。

突破了實用文教學窠臼。實用文實用的特征,決定了實用文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學鑒賞。常規(guī)課堂教學信息獲取與分析枯燥無趣,學生始終是一個看客,游離與教學之外。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新聞任務,設置了播音員、編輯、記者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自主代入。學生在新聞中完成新聞知識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主人。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學生觀看微課視頻。

(以上為微課視頻截圖)。

2、發(fā)放導學案。

第一課時:

1、我是播音員——我播新聞。

重溫新聞這一刻:

給定新華社新聞報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讀。

2、我是編輯。

(1)畫圖解惑。

本文刊發(fā)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報》上。第二天就收到個別讀者來信,表示本文文不對題,且結構混亂不符合新聞要求。如果你是編輯該如何解答?嘗試用結構圖的方式解決讀者疑問。

(2)填補結構圖。

請在已畫出結構圖的基礎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補結構圖。

(3)撰寫結語。

為紀念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報社想做一個中國載人航天歷史回顧專題展。如果你是編輯,請在該專題片撰寫結語。要求:結合文本,依據(jù)作者觀點進行書寫。

(4)提煉情感關鍵詞。

為了更好地推廣圖片展,請身為編輯的你為此次專題展設置幾個情感關鍵詞。

第二課時。

我是記者——我寫新聞稿。

1、組織學生變身現(xiàn)場記者,書寫新聞稿。

專題圖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覽反響熱烈取得了極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現(xiàn)場,請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宣傳本次展覽。

(引導學生完成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

課后作業(yè):

以新聞發(fā)言人答記者問的形式,展示完成新聞稿。

1、學生課前預習新聞相關知識,利用網(wǎng)絡平臺收集資料。

2、看微課思考問題并完成導學案。以此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1、學生分組。

2、找出本課對應新聞內容。

3、變身播音員朗讀本課對應新聞內容,談談朗讀感受。

1、小組合作,理解本文標題的含義。

2、結合微課視頻知識,辨析本文新聞結構類型。

3、小組合作發(fā)揮想象,畫出本文新聞結構圖。

1、快速閱讀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將航空事件按時間順序,填補結構圖。

3、最后為圖片展書寫專題結語。

4、理性分析神舟五號升空背后的故事。

5、概括提煉關鍵詞。

1、思考運用什么樣的新聞結構。

2、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作為新聞事件的主體。

3、有什么樣的新聞目的。

1、學生展示以微視頻形式上傳班級qq群,學生課下觀看打分評價。

2、展示要求:闡述自己構思構成,以及采用的新聞結構類型與寫法。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微課視頻,消解了學生對新聞知識的厭倦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聲音與圖形營造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對于新聞知識的理解。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角色代入,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本文標題一語雙關的含義。

2、消化微課教學知識,實踐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3、使學生在合作畫結構圖的過程中,明白新聞結構可以根據(jù)不同內容不同寫法進行微調。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鍛煉學生摘取搜索新聞信息的能力。這是新聞閱讀的要求,也是新聞教學的要點。

2、結語撰寫,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引領學生分析新聞背后的事實。明確神舟五號升空的背后是幾代航空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3、概括關鍵詞,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成為理性的閱讀者。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鞏固學生對于新聞結構與寫法知識的記憶。

2、從新聞結構輸入,以新聞寫作輸出,實用文的教學目的最終指向生活,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3、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讓學生不懼怕寫作,讓新聞寫作soeasy!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

1、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強調:學生用講解方式教別人可以記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

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相互探討,相互學習的過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學生對本課知識點記憶最大化。

教學反思。

《飛向太空的航程》語文老師是在教航天史嗎?作為一篇新聞稿,語文老師應該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教什么,也應該更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從結構走入新聞,學生完成了他們可以完成的事情(讀懂新聞,讀對新聞);從結構走出新聞套路,學生完成了他以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寫新聞,說新聞)。出入之間,學生已然人在新聞中,學在新聞中。

為所可能,為所不能,學習就是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理解到應用的過程,更是學生從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經(jīng)之路。希望用這樣一堂課,帶領學生飛向新聞閱讀的彼岸!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四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中,使現(xiàn)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jù)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jù)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

一課時。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jù)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jù)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xiàn)“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jù)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略)。

飛入太空的航程教案優(yōu)質篇十五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