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優(yōu)質(zhì)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8 06:39:09 頁碼:8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優(yōu)質(zhì)15篇)
2023-10-28 06:39:09    小編:念青松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一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核心內(nèi)容是讓學生發(fā)展起來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觀念。讓他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處理自然與社會、自然與人之關系等活動中能有一種科學的、正確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學主題”作為認識工具;

什么是科學主題?自然界本身是統(tǒng)一體,人類認識自然的活動形成了科學,科學常常被看作是對自然界的事物與現(xiàn)象、事實與數(shù)據(jù)的無盡的描述,或者對實驗事實和探索活動的展示,而一些科學的核心概念可以將這些分立的信息片斷融入廣闊的、有邏輯內(nèi)聚力的結構中,在這樣的結構中,信息片段的關系可以被顯現(xiàn)出來,這種核心概念就是科學主題。

自然科學具有6個主題:能量、演化、變化的形式、尺度與結構、穩(wěn)定性、系統(tǒng)與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學主題在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中的表現(xiàn)分解為最基礎的重要概念(我們稱之為核心概念)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草案》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科學教育主要包括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等四大領域、相關基礎知識。前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最重要的領域,是適合于兒童學習的最基本核心概念,為兒童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對物質(zhì)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zhì)的一些基本性質(zhì)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現(xiàn)象、生命活動的特征、過程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人具有一個高級功能的腦。

通過對地球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基本情況及運動的規(guī)律,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第三步:從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尋找哪些科學事實和探究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構核心概念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不是簡單把核心概念的講解告知,而應在教學活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進行細致的設計,并能巧妙的深入學生心中。小學生學科學需要學習的是科學家的科學思維、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學家運用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類未知領域的問題;而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則是人類已知領域的知識。換言之,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是人類社會已知的一些經(jīng)驗。在學習這些經(jīng)驗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學生經(jīng)歷科學家當初探索這些經(jīng)驗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進而有所創(chuàng)造。

課標指出科學的教學活動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動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過程建構科學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務的設置應有非常好的連貫性,并能符合兒童生理和心智的發(fā)展規(guī)律;探究目標的表述也是直接影響學生認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標比事實性的知識性掌握目標對學生更有意義;教師在一個探究活動過程中的眾多的事實性知識的基礎上引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進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發(fā)展;同還得處理好探究過程與核心概念建構的關系,誰主誰次、是不是每一個探究過程都有必須引導學生去建構核心概念;另外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應注重考察學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應用。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二

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fā)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fā)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fā)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fā)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

第一課中學生已經(jīng)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chǎn)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發(fā)電的方法有多種。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重點

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fā)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難點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chǎn)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fā)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jié)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nèi)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jié)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fā)電機

實驗記錄單一份

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分鐘

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這里面其實也包含著,可逆性這一認知。比如,我們可以從一樓走到三樓,那么反過來,我也能從三樓下到一樓。

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fā)電

分組實驗

(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shù)姆椒ㄒ粯?,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手搖發(fā)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fā)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fā)電器發(fā)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

a、電能產(chǎn)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chǎn)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c、……

3、給每組下發(fā)手搖發(fā)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fā)電機的原理。

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fā)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新授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

(10分鐘)

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

大家一定對電池很 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nèi)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

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chǎn)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

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chǎn)生電流。

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

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個水果電池。

新授

活動三:(5)

發(fā)電站的電是哪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了解了電池里的電是哪里來的,那么發(fā)電廠的電呢?

我們使用的絕大部分電是來自發(fā)電廠,發(fā)電廠都是用發(fā)電機來發(fā)電的。發(fā)電機和我們剛才做的簡易發(fā)電器類似。

煤電

是用煤燒鍋爐,化學能變成熱能,并把熱量傳給水,高溫、高壓的水蒸氣帶動蒸汽輪機轉動,熱能變成動能,蒸汽輪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動能變成了電能。

風力、水里發(fā)電就是靠風力和水流動的力量,推動渦輪機,渦桿轉動磁鐵產(chǎn)生電流。

填寫:64頁表格

課堂小結

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電是哪里來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

布置作業(yè)

1分鐘

做一個水果電池

閱讀課外讀物,關于電學知識。

板書設計

電從哪里來?

來回移動纏著線圈的電磁鐵

銅片和鋅片 放入濃鹽水

產(chǎn)生了電流

電流檢測器里的小磁針轉動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10字生字。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興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奮是成功的鑰匙。

在朗讀中感受達爾文對科學的熱愛,從而明白興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奮是成功的鑰匙。

達爾文圖片

1課時

1、小朋友,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出示達爾文畫像)你對他有了解嗎?

3、師相機揭題:科學的大門。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劃分自然段。

2、交流讀書感受,相機板書生字新詞:大自然、觀察、浪費、談起、科學、釣魚并認讀。

3、交流:你從文中了解到達爾文小時候都喜歡做哪些事情?并相機指導朗讀。

4、學到這,你想對達爾文說些什么?

5、達爾文的同學對達爾文說了些什么呢?達爾文又是怎樣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讀)

6、從達爾文的話中你明白什么?帶著你的理解再讀讀這一段。

1、多年以后,達爾文成了英國著名的科學家。一次,他遇見了小時說他“把時間都浪費在沒有用的玩意上”的那個同學。你知道他們會怎樣說,怎么做嗎?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把故事往下編,看哪組編得最精彩。

2、展示續(xù)編及表演

3、師生共談體會

繼續(xù)用多種方式搜集有關送爾文的資料,并制成“手抄報”。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四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fā)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fā)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fā)時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

每組一塊手絹,培養(yǎng)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一、初步了解蒸發(fā)現(xiàn)象

2.學會匯報,(變干了,變成水蒸氣,蒸發(fā)掉了等等)

3.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么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么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xiàn)象,我們就叫做蒸發(fā)。(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fā)現(xiàn)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fā)的三個條件。

2.學生思考后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么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后,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

10. 現(xiàn)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fā)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fā),關于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五

1.能夠做出正確的預測并用測量的方法掌握水位變化的規(guī)律; 2.能夠采用先說預測依據(jù)后說預測結果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預測。

4.懂得即使有根據(jù),預測也會有錯誤。

1.保持對現(xiàn)象的好奇心,愿意進行預測; 2.關注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fā)展。

重點:懂得預測就是有根據(jù)的推測。

難點:初步學會對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科學預測。

乒乓球、漏斗、紙、燒杯、食鹽、塑料袋、粉筆。

1.觀看幻燈片,你能解釋地上的雞蛋為什么打破了?師生小結:當你在做地上雞蛋破碎原因的解釋時,你就在進行推理;在科學探究中,推理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和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板書:推理。

3、學生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嗎?(讓學生說出推理是已經(jīng)發(fā)生,而預測是沒有發(fā)生)

(1)往燒杯中放入鉤碼,燒杯中的水位會上升嗎?學生判斷會上升。學生做下

這個實驗。

(2)吹紙實驗 提問:往兩張紙之間吹氣,紙片會怎樣呢?還有沒有其它的預測。

(3)用長頸漏斗吹乒乓球?qū)嶒?,提問:乒乓球會怎樣呢?學生匯報預測結果。 實驗驗證。 在漏斗口吹氣,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來經(jīng)驗對預測很重要。(已有經(jīng)驗與預測的結果有時會不一樣,要有真憑實據(jù),必須要實踐。

珍妮通過長期的艱苦的觀察,獲得了一些經(jīng)驗,對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過黑猩猩的表情等預測黑猩猩的行動。

你能通過觀察來預測嗎?下面考考你。談話:我們也學著珍妮預測一下粉筆落地的實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

1、提問:在下面情況下粉筆掉地不容易碎?為什么?

情形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筆,用紙將其包起來,讓包裹好的粉筆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筆,放在充氣的塑料袋里,讓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師演示三只粉筆大家預測的結果是什么?預測的根據(jù)是什么?

(1)學生預測。

(2)匯報預測的結果、根據(jù)。

(3)學生實驗驗正。

2、學生進行預測。

3、小組實驗進行驗正。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由此看來,只是根據(jù)正確,預測才可能正確。

6 教師小結: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而是生活經(jīng)驗的推測。要想知道預測正確不正確,必須要經(jīng)過實踐。但是,如果根據(jù)只是個人經(jīng)驗,未經(jīng)科學證實,也是經(jīng)常要出錯的。

1、師:看來預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例讓學生預測。

(1) 傍晚時分,聰明的小狗糾纏著主人,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會??

(3) 過度開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帶來什么危害?

(4) 烏云從天邊飄過來,天氣可能??

4.師:生活離不開預測,更離不開科學的預測。生活中科學預測的事有哪些呢?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預測的事例還真是不少呢。

談話:其實生活就是科學,只要你經(jīng)常關心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fā)展,你會發(fā)現(xiàn)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希望每名同學認真觀察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科學家。

讓學生預測掉光葉子的植物的生死情況。你認為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要我們作出預測?

預 測

推理

預測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六

教學設計是以系統(tǒng)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了解空氣》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著重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力圖貫徹“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把知識的獲取過程看作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引領學生經(jīng)歷一個個探究過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氣》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也是學生探究“空氣”的第一課。學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認識到空氣的一些顯著特征: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雖然學生知道有空氣這么一種物質(zhì),但對空氣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尤其是對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存在,并且占據(jù)空間的事實缺乏認識,學生也沒有真正嘗試去揭開空氣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氣》這一課是引導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zhì)的開門課,其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對空氣形成科學的認識。

本課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知道空氣就在自己身邊。第二部分:通過“紙團不濕”、“水下倒空氣”這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具有魔術般神秘色彩的實驗活動,并借助可見媒介――水,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空氣占據(jù)空間,能流動。同時使學生感受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見物質(zhì)對可見物質(zhì)的“擾動”來研究不可見的物質(zhì)。

從而得出結論。這樣做就能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是積極主動、有效的,探究的經(jīng)歷是真實而深刻的。

【學生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認識到空氣的一些顯著特征: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雖然學生知道有空氣這么一種物質(zhì),但對空氣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尤其是對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存在,并且占據(jù)空間的事實缺乏認識,學生也沒有真正嘗試去揭開空氣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氣》這一課是引導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zhì)的開門課,其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對空氣形成科學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知道空氣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空氣占據(jù)空間,能流動。同時使學生感受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見物質(zhì)對可見物質(zhì)的“擾動”來研究不可見的物質(zhì)。

【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觀察、體驗、實驗等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一些性質(zhì)。

2、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借助其他介質(zhì)來觀察空氣,從而學到一種新的探究方法。

3、樂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中的困難與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存在、以及空氣占據(jù)著空間。

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一個透明的、不漏氣的塑料袋,一個大頭針。學生四人一小組,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兩個透明的玻璃杯,兩三張32k的廢作業(yè)本紙,一個干抹布。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做一個“水下點蠟”的魔術游戲。

?猜猜關于空氣的謎語?!翱床灰?摸不著;沒顏色,沒味道。人們離開它,誰也活不了。”

?播放課件,引出問題。

?我們來研究空氣,誰來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空氣的知識。

?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你還想知道空氣的什么問題?

【評:在激活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引起他們對空氣的研究欲望?!?/p>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空氣是怎樣的一種物質(zhì)。

二、.感覺空氣。

1、收集空氣。

?要研究空氣就要先想辦法“逮住”它,怎樣才能“逮住”它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我們用塑料袋來收集空氣,大家一起動手,看誰收集的空氣多?

2、感覺空氣。

?我們可以用手來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覺?

?別忘了填寫你們的科學文件夾??!

3、交流對空氣的感覺。

我們剛才運用感官觀察了空氣,大家肯定有許多發(fā)現(xiàn),我們來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交流會使我們每個人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三、.紙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廢紙片做魔術。

?把紙揉成團,放到玻璃杯里,緊壓在底部,要壓緊,杯子倒過來時不能掉下來。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著壓到水的底部,紙團會不會濕?

?實際做一做看究竟會不會濕。

(教師深入到各個小組,看看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引導他們將實驗做成功。)

2、解釋紙團為什么不會濕?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釋。

?再做一次,仔細觀察壓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現(xiàn)象?

?解釋玻璃杯里那段“空”著的地方是什么?

3、認識魔術的秘密是空氣占據(jù)空間。

?水已經(jīng)沒過了杯子,為什么杯子里有空氣的那一部分水進不去呢?這一部分讓空氣占著,所以水進不去。這叫空氣占據(jù)空間。

?現(xiàn)在知道紙團為什么不會濕了嗎?

四、誰趕走了杯中的水

1、再來做一個魔術。

會做一個魔術還稱不上魔術師,大家還能用桌子上這些材料再做一個魔術嗎?讓我們再來變一個魔術,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這一次讓你們自己來變。

1.科學課件教學設計

2.初中科學教學設計反思

3.小學科學五年級上《運動與設計》教學設計

4.小學頂碗少年教學設計

5.小學《身邊的設計》教學設計

6.小學作文課教學設計

7.小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

8.小學微課教學設計

9.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反思

10.小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七

第一次作業(yè)

1、你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有何看法?

2、國外科學課程標準對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制定有何啟示? 第二次作業(yè)

1、如何實現(xiàn)多種課程資源的合力作用?

2、為什么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第三次作業(yè)

1、闡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兩種理性假設。

2、闡述小學科學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構成。

具體要求:

(1)字跡清晰,書寫認真

(2)要點準確,內(nèi)容充實

(3)統(tǒng)一用學校大的作業(yè)紙,分開寫,每次作業(yè)單獨存檔

(4)不做或整篇抄襲的,0分

二、副卷作業(yè)

任意選擇一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進行教學設計,并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具體格式見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來,手填具體內(nèi)容;“教師意見”不用填。

三、期末考試

題型: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業(yè)的提交時間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點。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八

我國是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水流有力量,我們可以利用它是本課的重點。

讓學生認識到水力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自然資源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們?nèi)祟惛脑旌屠玫模瑥亩庾R到從小要熱愛自然,關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課的難點。

1、 能夠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認識人類 對水力以及對風力、太陽、礦產(chǎn)等自然資源的利用。

2、 認識到水力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識到從小要熱愛自然,關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目標檢測

一、觀察導入 激活思維

1、 出示小水輪的模型,演示小水輪轉動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小水輪是如何轉動起來的?!?/p>

2、 出示“木排順流而下”及“洪水沖毀樹木、房屋”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

3、 引導學生針對實驗和投影片上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展開討論,議一議自己的感受,說一說自己的看法,談一談小組的共識。

4、 小結學生發(fā)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1、 學生仔細、全面地觀察實驗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組活動

3、 通過小組交流認識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認真傾聽老師小結。

1、 學生能仔細、全面地觀察實驗和圖片,并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認識。

2、 能主動地、熱烈地開展小組活動,各抒己見。

3、 大部分同學通過小組互動,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積極爭取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二、觀察討論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錄象、投影出示人類在生產(chǎn)、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關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看了這么多資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組中議一議。

2、 巡回了解學生討論情況,并適時給以幫助和指導,尤其應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明水力的利用。

3、 組織學生把自己收集的相關信息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認真傾聽學生發(fā)言及時捕捉閃光點,給于鼓勵;抓住分歧點,激起矛盾沖突,引導他們進行爭辯。

4、 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總結人類對水力利用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

1、 學生看錄象及投影呈現(xiàn)的資料,了解資料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

2、 針對這些內(nèi)容,小組展開討論,各自發(fā)表看法。

3、 每組選一名代表總結小組發(fā)言,并在全班展開討論、交流、評價。

4、 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針對同學的發(fā)言及時補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

5、 通過討論交流和傾聽教師的總結,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有較完善的認識。

1、 學生能認真仔細地觀看資料,能把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

2、 能在組長的組織下協(xié)作學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小組內(nèi)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

3、 結合老師同學提供的資料和信息,能簡要闡述人類對水力利用的現(xiàn)狀。并初步構建這部分內(nèi)容的認知體系。

4、 能從老師的總結中加深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認識。

三、激活思維 深化認識

2、 利用錄象資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現(xiàn)在你想說什么?先說給小組同學聽一聽。

3、 巡回了解小組討論情況,及時加以指導。

教師小結自然資源的豐富性。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前景的廣闊性,以及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1、 學生展開設想,各抒己見

2、 針對錄象結合自我認識,積極開展小組討論。

3、 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4、 對他人發(fā)言作評價并可提出異議。

1、 能積極動腦大膽發(fā)言。

2、 通過錄象資料傾聽他人發(fā)言,初步了解自然資源。

3、 能從老師的總結,同學的看法中,深化對自然資源的認識。

四、全課小結 拓展延伸

1、 教師課堂小結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九

1、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溫度。

2、知道在不同環(huán)境下氣溫是有差異的。

3、知道白天氣溫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是早晚氣溫低,午后氣溫高。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備測量氣溫用的寒暑表,記錄氣溫用的紙筆。

2、百葉箱。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氣溫有多高嗎?

2、今天我們一齊來學習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學習

1、介紹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讀寫溫度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2、測測今天的氣溫有多高。

(1)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

a、先測測教室的溫度。

b、再到室外去測測。(測陽光下,背陰處)

c、觀察百葉箱。

(2)把室外空氣的溫度記在活動記錄上。

(3)從測量的結果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分組討論后匯報。

2、教師小結。

(一)課后作業(yè)

判斷題

1、百葉箱里放置的測量儀器有干濕計、氣壓計、溫度計。

2、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在中午12點。()

3、全國各地的百葉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區(qū)高,內(nèi)陸地區(qū)低。()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

1.知識目標:

(1)為了保證對營養(yǎng)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會發(fā)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2)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3.情感目標:

細致認真地完成食物生與熟的比較活動。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給每組學生準備:切開的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兩小塊生雞肉(或豬肉),酒精燈、支架、石棉網(wǎng)、水、燒杯、鑷子。

演示實物:大米、黃豆、蘋果、葡萄、黃瓜、豆角、土豆、草莓、雞肉、豬肉、鱔魚……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

2.揭示題目。

3.小結:有些食物經(jīng)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yǎng)。

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

2.從生到熟,食物發(fā)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a.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匯報:馬鈴薯的營養(yǎng)會變化嗎?

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的馬鈴薯一樣富有營養(yǎng),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1.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wǎng)放在支架上部—燒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網(wǎng)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2.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1)觀察生雞(豬)肉

顏色、氣味、用鑷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匯報: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雞肉為什么不適合直接食用?

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fā)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yǎng)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yǎng)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yǎng)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導入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采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究)

師: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學生匯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不同環(huán)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shù)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果,師生進行評價。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學生進行猜測,試著說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nèi)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并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壤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類土壤停止?jié)B水后,比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nèi)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水,同樣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并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zhì)土:

黏質(zhì)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黏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弱。)

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由于砂質(zhì)土的含砂量多,顆粒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知道了土壤可分為三類:砂質(zhì)土、粘質(zhì)土、壤土。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二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diào)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qū)嵨?、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diào)查:小組或者獨立調(diào)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調(diào)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diào)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nèi)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三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在進行了“植物”和“動物”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在這個單元里開始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當學生們對各種物體進行探索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現(xiàn),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梢园凑战M成物體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來描述這些物體。而材料的物理性質(zhì)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材料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響著周圍的環(huán)境。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1課,是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認6種常見材料并用詞語描述它們。這一課將通過觀察和辨認來引導學生探究材料。他們將觀察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里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這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學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經(jīng)驗,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fā)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明確研究材料的意義。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diào)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常見材料

教學準備:

1、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紙、牙刷、毛巾、鑰匙、玻璃杯、木梳)。

2、我們身上的物品、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統(tǒng)計表

2、摸獎猜謎活動

3、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后師說:是的,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材料人們使用,今天咱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材料。(板書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要研究的問題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越感興趣。用摸獎猜謎的形式導入新課,似乎沒有什么新穎之處,但對小學生來說也很意外,在興趣盎然的摸獎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來。

1、讓學生觀察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帶的、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試著把它們寫在表格中。

2、讓學生觀察書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測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學生邊觀察邊做好記錄。

3、觀察活動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2、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的材料,一起來討論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孩子們的交流既是對研究成果的交流匯報,又是對研究方法的梳理,學生們共同分享著集體的勞動成果,在交流、匯報中學會了贊美,學會了理解,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堅定了他們繼續(xù)研究、探討的信心。

師問:關于“材料”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問題,你們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師告訴學生我們將在以后的幾節(jié)課中繼續(xù)研究。

設計意圖:這樣探究從問題開始,至問題結束。在研究了“常見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這一問題后,再讓學生提出關于“材料”還想研究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成新的問題,繼續(xù)研究下去,這樣充分說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識。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四

1、抓住文章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運用“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感受父愛的偉大。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jīng)過,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愛與信任。讀中感悟,讀中表達。

多媒體課件。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二、大聲快讀、整體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讀全文,了解課文故事的梗概。讀的過程中畫下面不

認識的字詞,自己查字典解決。

三、接讀課文、復述故事

操作:選定幾名同學接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記錄出問題的地方,然后集體糾正;指定一二名同學復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聲細品、提出問題

要求:輕聲讀課文,可以通篇讀,亦可選擇重點段落細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線畫出來打上問號,把自己讀懂的地方,用鉛筆在空白處寫出感悟。

五、歸納問題、小組探討

操作:老師歸納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以小組的形式集體探討,邊探討、邊讀文、邊記錄。老師巡視深入小組與其共同討論,要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六、整理思路、班機匯報

各組指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七、整理筆記、反思收獲

整理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所提過的問題、參加討論的問題及得到的收獲。

一、課前談話,引出課題

學生談生活中的幸福小事。引出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談生活中的幸福小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愛與幸福,并借此引學生走進文本,在閱讀中感悟真愛、享受幸福。)

二、回憶課文,整體感知

1、回憶文中哪些人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出理由。

2、地震中的這對父子的所作所為,緣自于父親曾經(jīng)說過的

一句諾言,找出來(“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設計理念:由生談印象深刻的人物,引出文章的重點句子,培養(yǎng)學生初步閱讀后對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把握能力。)

三、把握重點,深入體會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找出“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句話首先出現(xiàn)在課文的哪一

段?

2、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父親想到這句話前后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

3、透過父親的表現(xiàn)體會父親的心情、態(tài)度上的變化,理解“不論發(fā)生什么,

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含義,初步感悟父親堅定的愛的新年。

3、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二)學習(4——11)自然段

1、父親帶著堅定的新年開始挖掘時,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樣的表現(xiàn)?結合課

文說一說。

2、透過這些孩子的父母的表現(xiàn),體會他們心情、態(tài)度的變化。

3、還有誰阻擋父親的挖掘?他們是怎樣阻擋的?

4、播發(fā)錄象:《大地震》片段

5、帶著堅定的信念齊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三)學習12自然段

1、從哪一段中可以看出父親抱著堅定的信念挖掘兒子,找到后讀一讀。

他挖了很久,沒人再來阻擋它。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它。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2、讀一讀原文,這段話少了哪寫內(nèi)容?加上這些內(nèi)容有哪些好處?

同桌討論后,大家一起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1)抓住數(shù)字和外貌描寫體會父親在漫長的挖掘過程中,憔悴不堪、極度疲憊。從救助兒子的艱辛中體會父親那堅定的信念。

2、想象父親挖掘的畫面,體會父親的偉大。

(四)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聽到對方聲音的激動與喜悅。

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生分角色讀后,學生互評。

(設計理念: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交流,重在提高朗讀能力。)

(五)閱讀課文,想想阿曼達所處環(huán)境里會怎樣想,會對同學說什么?

過度:愛、信任讓廢墟下的兒子執(zhí)著等待38個小時,廢墟上的父親頑強挖掘38個小時,他們共同堅守同一個信念、一句愛的諾言。

廢墟上的父親和廢墟下的兒子圖及“不論發(fā)生什么,我(你)總會跟你(我)在一起!”這句話。

生齊讀。

(設計理念:師運用語言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想象,從中體會到阿曼達靠著對父親的信任執(zhí)著等待,深刻感悟父子的愛與信任。)

(六)學習23自然段

1、借助文中的一幅插圖,結合文章內(nèi)容現(xiàn)象父子會說什么?

斧子鄉(xiāng)間圖及下段文字: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把!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p>

2、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阿曼達?

(設計理念:再次感悟父親的這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跟我在一起!”給了兒子力量,讓兒子如此堅強,如此偉大。)

(七)學習最后一段

父子擁抱圖及最后一句話。引導學生朗讀,體會阿曼達父子的了不起。

(設計理念:“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要想促進學生進行廣泛閱讀,教師有必要向?qū)W生有選擇地推薦課外的文章、書籍,把他們引向課外,這樣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還能借此廣大閱讀量,激發(fā)閱讀興趣。)

教師總結:

同學們,閱讀是一個感悟的過程,也正是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這人間偉大的愛。這樣的災難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但這樣的愛、默契、信任卻源于每個家庭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正如課前,同學們談到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那種幸福的愛,正因有了這些愛的基石,災難中才會出現(xiàn)奇跡。讓我們用心去感受愛,用心去給予愛,用愛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奇跡與輝煌。

板書設計: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堅強

勇敢

責任心強

富有愛心

14個孩子脫險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的理念篇十五

1、教學內(nèi)容:晝夜的形成。

2、教學內(nèi)容的地位和意義:

本課在小學中年級初步直觀了解地球、太陽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法認識探究晝夜交替現(xiàn)象和原因,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人類對地球認識的歷程,引導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探索地球奧秘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使用地球儀、手電筒、蠟燭,紙人,遮光窗簾等模擬晝夜的形成,形成直觀地球晝夜現(xiàn)象。

(2)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通過學生開學術小組討論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難點:觀察地球儀,弄清楚地球自轉方向、周期、晝夜形成過程。

1、教法提示

學生已經(jīng)學習并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觀察了地球儀,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并試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及通過太陽觀察地面影子、溫度、方向等知識。教學晝夜的形成同樣采用直觀教具演示,以生動、形象、直觀的實驗,富于啟發(fā)地提示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明白太陽、地球之間的關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為一天,需要24小時這些知識通過直觀教具演示和學生活動小組的實驗活動,富于啟發(fā)地揭示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學生明白發(fā)生晝夜的形成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lián)系,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晝夜的形成,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空間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2、學法提示:

教師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實驗、探究活動中,使之產(chǎn)生學習興趣,自覺主動地學習新知。故本節(jié)課先是采用了操作實驗法,讓學生親手發(fā)現(xiàn)新知,感受學習樂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形象、逼真地體驗到晝夜變化的產(chǎn)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練習中,采用討論輔導法,指導學生自學,培養(yǎng)自學能力。

1、復習上節(jié)課已學過的地球知識,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白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根據(jù)課題,學生分組研究探索,小組長到教師處領實驗器材,教師發(fā)研究記錄卡,教師到各小組輔導實驗研究,從而為學生動手操作和理解“晝夜的變化”作好鋪墊,小組長記錄研究成果。

3、各小組上臺展示研究成果,臺下學生補充評價優(yōu)缺點,教師注意點評。

4、教師示范實驗,重點解釋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讓學生按教師實驗過程摸擬實驗,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質(zhì)疑問難,課堂小結。

7、為加深學生對“晝夜的變化”的理解,根據(jù)實驗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烏魯木齊、中國和美國,哪個地方先被太陽照到?(把握地球自東向西自轉)

晝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陽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陽面——黑暗

地球自轉——光明黑暗交替

——晝夜形成

這樣的板書,能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迅速直觀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課前搜集信息;

2、實驗;

3、討論辯論;

1、討論法;

2、探究法;

3、實驗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1、地球儀;

2、電筒;

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開學術小組討論會、學會使用地球儀、手電筒模擬晝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觀地球晝夜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他們觀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間概觀念。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