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體驗是一種主觀的感知體驗,會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怎樣鑒賞一幅藝術作品,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如果你想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總結心得,可以參考以下范文進行學習和借鑒。
外國文學論文篇一
作為一種思潮,唯美主義歷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義也仍舊在啟發(fā)著當代藝術思潮。
在古希臘時期,卡利馬科斯曾創(chuàng)造出一種亞歷山大里亞詩體,被認為是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來的古羅馬晚期詩歌和文學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8世紀,康德首先提出審美活動的獨立性,這是從理論上論證唯美主義的開端。康德之后,萊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對唯美主義進行探討,而19世紀戈蒂耶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的口號推動了唯美思想明確理論體系的建立。美國詩人、作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中響應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英國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亦積極回應戈蒂耶的主張。在19世紀的英國,唯美主義兩次達到高潮,王爾德是這一思想的中堅代表,是繼承者亦是。
實踐。
者。
唯美主義者反抗社會功利、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強調超然于生活的藝術純粹、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們尖銳批判物質社會,倡導應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個性。作為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對唯美主義的研究從來是藝術理論探討的重點話題。
唯美主義的特征在于超現(xiàn)實、超道德和無目的性,所謂超現(xiàn)實是指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高于生活,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模仿了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藝術可以反映道德,但藝術是純粹的,僅受藝術家道德觀念的影響,藝術本身并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無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應該被利用來獲得任何經(jīng)濟或社會效益,或者鞏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義與功利主義觀點相對,不僅開拓了題材,也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論文。(王柯童,曾海珠,2015,p68)。但對唯美主義理論的批評也不少見,比如有學者認為唯美主義反對為教義而藝術,這是進步的,但是他們矯枉過正,宣揚藝術并非來源于生活,力圖以藝術來美化生活,顛倒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并是藝術脫離現(xiàn)實,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過分強調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張莉、劉曉茜,2015,p38-39)。
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也很深遠。20世紀初,隨著林紓等人譯介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中國問世,唯美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本土。
周作人對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的譯介是唯美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端,隨后陳獨秀對王爾德喜劇《莎樂美》的介紹,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雜志對王爾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紹,使中國現(xiàn)代文壇出現(xiàn)一股王爾德熱潮,還有朱維基翻譯的《謊言與頹敗》,林語堂翻譯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以及梁實秋的《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等等,將王爾德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譯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世紀90年代,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又受到中國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重視,認為唯美主義雖然唯心,卻明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極端,卻構建了真、善、美相結合的審美觀;雖然片面,卻主張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
本選題的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本選題撰寫框架。
擬參考的書目。
專著:
[1]王佩蘭.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2]龔翰熊.歐洲小說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3]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外國文學論文篇二
摘要: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成了伴隨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永恒話題。外國文學著作中涵蓋的人文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本文以美國文學巨匠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窞槔?,簡要分析其中所折射出的純樸人文精神以及在面對生存、發(fā)展中的阻礙表現(xiàn)出來的不放棄的進取精神。同時主人公對人生目標執(zhí)著追求的奮斗精神、不畏艱險敢于拼搏的犧牲精神和作者對構筑理想社會的深刻觀點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借鑒。
一、人文主義的發(fā)展及內涵。
回顧歷史,歐洲人文主義精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精神以“提倡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神為核心”的觀點與封建宗教神學思想水火不容。至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出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發(fā)展更趨理性,但與封建宗教神權依然是冰火兩重天。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漸漸被視為國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各國紛紛倡導“以人文本”的治國理念。人文精神始終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其本源的一面體現(xiàn)了人類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目標的自我關懷、關愛并尊重生命、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然而究竟何為人文精神?至今仍未有定論。這里本文簡要將人文精神概括如下:首先提倡人性、尊重人(包括其價值和任何尊嚴);其次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后建立人類與未來發(fā)展的良好關系,構筑自己內心的理想世界。
人文主義精神對于充實人的精神品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文明發(fā)展都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為此,人文主義也成為了被許多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文學家們進行文學探索的目標。外國文學作品中,人文主義思想體會較為深刻的有文藝復興時的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和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文學巨匠海明威。其中海明威筆下的人文精神更趨向理性思考,面臨困難重重的環(huán)境仍保持最初的信念不被摧毀,面對他人的不屑與冷落依舊堅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這種純摯的人文品質在今天依舊值得我們去探討與學習。
二、海明威筆下的人文主義。
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是始終以人的精神為主體,具有社會科學性并且傾向于對人們現(xiàn)實生活和人類社會命運的一種反思與理性思考。就社會科學性而言,人類是有思想有大腦的高級動物,他們有追求真理的權利和能力。海明威在其小說《老人與?!分芯统浞值卣蔑@了主人公的這種真摯理性下的人文主義品質,正是這種精神品質讓其成為了最終的贏家。盡管海明威和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歷史時期不同,兩人對人文精神的思考都各持己見,但對于人的價值則有許多相同的見解?!独先伺c海》中老人桑迪亞哥將捕魚視為自己此生的信念。每次出海都并非只為生存,更多的是在為信念、為自己的存在價值而拼搏奮戰(zhàn)。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毫不退縮,并且堅信,只有不放棄才會獲得成功。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與海鯊進行了整整三天的殊死搏斗依舊毫無結果時,老人非但沒有絲毫氣餒,而且依然樂觀地說,“人寧可被毀滅,也不能被打敗。”正是這句簡單而又純樸的話語塑造了老人堅毅偉岸的形象。整部作品都是圍繞老人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和堅毅果敢的性格開展,除了這些外,海明威向我們呈現(xiàn)的還有其在追求創(chuàng)造完美文學藝術的無限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本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面對艱險毫不動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始終堅定自己的信仰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對美好未來始終保持一份熱枕。
三、《老人與?!纷髌分姓凵涑龅娜宋木?。
(一)越挫越勇,始終堅持的進取精神。
面對失敗,永不言棄始終是一個人通往成功殿堂的金鑰匙。小說一開始,桑迪亞哥就是一個憔悴不堪、傷痕累累、已經(jīng)八十余天連一個魚子兒都沒收獲的“失敗者”,甚至他連吃飯都要靠男孩救濟,而他始終沒有為霉運而退縮反而越挫越勇,依然堅持黎明到來前撐起桅桿決心向勝利的曙光駛進。在遇到真正的大魚時,盡管熟知自己的力量大不如對方,他依舊不肯甘愿認輸并以“我跟你奉陪到死”的態(tài)度與大馬林魚展開殊死搏斗。待鯊魚再度襲來,他仍然是盡己所能地去與其戰(zhàn)斗,魚叉丟了用小刀槳把,刀子斷了用短棒,短棒丟了他便直接用舵。到最后所有的魚肉都被鯊魚吃盡但老人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卻更加堅定。支撐他不惜一切去戰(zhàn)斗的就是他的信念和他證實自己能力的決心,出海打魚只是他證明自己生命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他才不會被前八十多次的失敗而擊垮,而是去下一次的嘗試和戰(zhàn)斗。他明白,生命的路途上困難重重,也許更大的困難和失敗還在后面,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絕不放棄拼盡全力博取勝利。如作品中言“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xiàn)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清新了?!敝魅斯5蟻喐绲钠焚|與精神不僅是海明威自身人格的外顯,更是此時美國社會的社會精神所在:不言棄、不認輸、堅持到底。
(二)正視自己、勇于挑戰(zhàn)自我的斗爭精神。
《老人與海》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硬漢”形象,如果生命是一張任自己去揮寫的畫板,那么他們的畫作應該名為奮斗,他們畢生都在與海鯊與暴風驟雨甚至大海不屈不饒地戰(zhàn)斗著,并以此向社會展示其活著的價值。他們大都有著令人敬仰的過去,但卻并沒為此在這些曾經(jīng)的豐功偉績上流連,而是更加勇猛,更加器重,始終活在奮斗中的自己。小說中主人公桑迪亞哥一面因八十余天未捕到魚而遭受同行的冷嘲熱諷甚至連小孩子也無奈最終失望地離他而去;另一方面,他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體力不足在精神上還頂著幾十次失敗帶來的巨大壓力,生活環(huán)境可謂是內憂外患。對此,他只有兩個選擇:放棄或者堅持奮斗。放棄就是認輸,從此在眾人的譏諷下生活;堅持奮斗或許會成功并贏回尊嚴,但也可能會一直失敗,最終在別人的羞辱中死去。兩個選擇對此時的桑迪亞哥而言都近乎絕境,但只要有一絲希望他都勇于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和力量,毫無疑問,他選擇后者。作品中老人這種敢于向自己發(fā)出挑戰(zhàn)的斗爭精神是當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元素,仍然值得我們去學習。
(三)頑強拼搏,不畏強敵的犧牲精神。
整部小說除了對敵對雙方力量嚴重不平衡的展示外,還有主人公敢于斗爭的勇氣與精神氣節(jié)讓我們?yōu)橹畡尤?。首先,廣袤無垠的碧海藍天下,消瘦不堪的老人撐著一艘破敗的小船與體形是他幾十倍的馬林魚和“每一顆牙齒都比其手指還長”的鯊魚群較量,這是老人英勇氣概的體現(xiàn)。其次,先是被嘲諷的對象最后卻成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這一變化正是整個社會人文氣息所在。一個有信念有理想并且不為通往理想和信念之路的艱難險阻所屈服的人,一個立足當下努力活出自我價值、永不言棄的人,一個放眼未來內心充滿希望的人,無論其最終的成敗如何,他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可以說,主人公桑迪亞哥身上所折射出的飽含了人類的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品質是千百年來人類在危機前的鮮活寫照。另外,需要清楚的是,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勇敢頑強,敢于斗爭,但他并不是一個只曉得去拼殺的人物形象。智慧、平和、遇事不急不躁,處理問題井井有條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小說借助老人的形象與事跡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目標的達成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除了具有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勇于挑戰(zhàn)、頑強拼搏、不畏犧牲的精神品質外,還要保持積極向上、健康平穩(wěn)的心態(tài)。作品中老人在出海捕魚之前總是“寧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會錯過時刻都可能降臨的好運氣;在與馬林魚抗爭中他堅信“一個人在海上決不會孤單”,并最終靠著智慧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取勝;和鯊魚抗衡時,老人懷揣希望全力拼殺,并在魚群來襲時明白“斗也不會贏了”這一事實。面對敗績,老人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只怪“走得太遠”。成功總結經(jīng)驗、失敗反思自己,老人始終對未來抱有希望。堅毅的人文精神與桑迪亞哥樂觀平穩(wěn)的心理品質是分不開的?,F(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亦是如此,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處理生活中的事情是我們當學習并具備的'良好性格品質之一。
結語。
參考文獻。
[1]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m].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外國文學論文篇三
外國文學在我國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通過學習外國文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和認知外國文化。
外國文學教學與大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思考。
摘要:價值觀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大學生心智的成長與成熟。
外國文學教學不僅要傳授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積極向上的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該文以《遠大前程》中皮普的命運起伏為例,揭示了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遠大前程》;皮普;外國文學教學;價值觀。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國民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利益格局也在進行深刻調整,多種價值觀共存。
大學生的價值觀、思想觀念也深受影響,呈現(xiàn)出多元化、實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點。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否具有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
1大學生價值觀現(xiàn)狀。
部分大學生人生職業(yè)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中,其中部分女大學生沉迷于各類選美選秀,功利型婚戀觀念嚴重,傍大款,充當外圍女等。
大部分大學生思想還不成熟,容易搖擺,在社會急劇變化和轉型的特殊環(huán)境下,他們無所適從,加上對某些貪腐行為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許多大學生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確的價值觀、該怎樣實現(xiàn)人生價值、怎樣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把金錢作為評價成功的標準,信奉拜金主義抑或把當官作為一生求職的奮斗目標,崇尚權力,有的把出名作為職業(yè)的支撐,追求虛榮。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xiàn)出了多元的不穩(wěn)定態(tài)勢。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亟待加強,學校應該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多樣化,各門學科教師應努力挖掘學科的人文內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人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現(xiàn)人文精神的機會,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外國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人文實踐機會,能讓學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質。
以下將以《遠大前程》為例,分析皮普的價值觀的變化及后果,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
2皮普的價值觀。
1)童年的夢想。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
故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當時的英國社會等級秩序分明,造成了窮人攀龍附鳳的心態(tài),皮普的姐姐和潘波趣舅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皮普自幼父母雙亡,由處于社會底層的鐵匠姐夫和姐姐喬氏夫婦帶大。
若沒有和罪犯馬格維奇在墓地里相遇的經(jīng)歷,他的成長路線應該就是在姐夫的鐵匠鋪里當學徒,等成年之后再自立門戶成為一名平凡的鐵匠。
雖然在他的內心時刻涌動著想要擺脫下層人生活狀況的遠大夢想,時刻譏諷那些粗俗的下層人士,如伍賽先生、伍賽甫姑奶奶以及潘波趣舅舅,但他從未想過能做一個有錢的上等人。
可是當他踏入郝薇香小姐家的大宅,見到美麗高貴而又驕傲蠻橫的艾斯黛拉后,淳樸善良的皮普的價值觀開始發(fā)生了轉變,他喜歡上艾斯黛拉,開始因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羞恥,他不顧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百般羞辱和嘲笑,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她和她的生活方式。
在打牌時,艾斯黛拉鄙夷地說:“你瞧這孩子!他把‘奈夫’叫做‘賈克’呢!瞧他的鞋有多笨重!……說我是個干粗活的、笨手笨腳的蠢孩子。
他竟然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艾斯黛拉的價值判斷,產(chǎn)生自慚形穢的感覺:“以前我從來也沒為這些(粗糙的手和蹩腳的皮鞋)煩惱過,現(xiàn)在卻煩惱了起來,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要是喬當年受到的教養(yǎng)高尚一些,我也就不會這般沒有教養(yǎng)了”。
【1】p.68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其實表征了皮普‘做紳士’遠大前程夢想的開始:他對自己低下的勞動階層身份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滿,想要成為像艾斯黛拉那樣的‘上等人’”。
【2】p.150隨著與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接觸的增多,對金錢的崇拜侵蝕著匹普的內心,上等社會五光十色的生活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皮普,他更加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不滿足于自己的學徒生活,幻想著郝薇香小姐能讓自己飛黃騰達,整天郁郁寡歡,終于向畢蒂吐露了想做上等人的心聲。
此時的皮普內心其實是矛盾的,“也明白我是這樣的出生,我要過這種平凡而清白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沒有什么丟臉之處,相反倒是很值得自尊,引為幸?!蝗恢g又痰迷心竅,記起了在郝薇香小姐家里的光景,于是我的神智頓時像中了一顆毀滅性的飛彈,給攪得心煩意亂。
悲劇的導火線是整個社會對道德判斷標準似乎總是對物質的力量控制,道德判斷標準要求自己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對上帝的忠誠上,更要求在實際社會中得到認可。
”【3】p.314而社會地位、金錢是最為直接的認證方式。
2)夢想實現(xiàn)。
在皮普對過上“上等人”生活的夢想滿懷憧憬之時,上帝眷顧了他,倫敦律師賈格斯的出現(xiàn)讓皮普的生活出現(xiàn)了重大轉機,一扇通向“上等人”生活的大門向他開啟了。
聽到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頭換面,定制了很多華麗的服裝,并與自己熟識的人保持距離,覺得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喬在讀書寫字和禮貌規(guī)矩方面很欠缺。
懷揣夢想走向了繁華都市倫敦,皮普開啟了其遠大前程中的第一步。
倫敦奢華的生活讓皮普逐漸散失了正確的價值觀而終日沉迷于“提升自我形象,他盡量將自己包裝成紳士,如改換衣食樣式、模仿措辭用語、注重舉止儀態(tài)、雇傭仆人、拜師提升學識”【2】p.151,良好的教育沒有使他內心善良本性得到升華,反而使他在“上等人”奢華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他變成了他曾經(jīng)痛恨的那種冷漠而高傲的人。
得知喬要到倫敦,他就開始不快,“非但不快意,還相當心煩,感到有些羞愧”【1】p.241更為過分的是喬來探望他時他不但不熱情地招待他,還因為喬拘謹、局促、手足無措的'行為而羞愧懊惱,認為很丟他的臉。
事后,他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事情弄到這個地步,其實都是我的錯;我如果對喬隨和些,喬也會對我隨和些。
可惜我不識好歹,又不知體諒因此迷住了心竅,反而對他不耐煩,對他發(fā)脾氣……”【1】p.247他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卻沒有改正,他能特意回到家鄉(xiāng)看望郝薇香小姐,妄想她會把艾斯黛拉嫁給自己,但卻為自己編好種種理由和借口不回去看他那臥病在床的姐姐和撫養(yǎng)自己的喬。
皮普獲得財富資助后過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在社會金錢崇拜風氣熏陶下他已經(jīng)失去發(fā)達前的純真和善良,整天渾渾噩噩,毫無事業(yè)心與進取精神,蛻變成一個自私冷酷、愛慕虛榮的偽君子。
3)遠大前程的破滅。
好運并非時刻存在。
匹普二十三歲那年,得知了自己的恩人不是郝薇香,而是自己曾經(jīng)幫助過的逃犯馬格韋契時,他才知道到自己能飛黃騰達原來是拜一個社會地位遠比自己低的逃犯所賜,他覺得他的一輩子算是完了。
他明白了郝薇香小姐只不過把當他當作一枚棋子,利用他來刺激她那些貪婪的親戚,讓他充當訓練艾斯黛拉折磨男人的道具。
所有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心愛的艾斯黛拉嫁給了他人,皮普的遠大前程徹底斷送了!然而當他落魄的時候他最先想到的還是自己曾經(jīng)看不起的喬,然而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喬那里去了,再也回不到畢蒂那里去了,原因很簡單:我自己知道干了丑事,對不起他們,即使拿得出什么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覺得沒臉。
”【1】p.364最終他負債累累,身心俱疲,病倒了。
他的遠大前程在真正的恩主病逝之后終于完全破滅,他不名一文,只得背井離鄉(xiāng)尋找新的生活。
3皮普遠大前程破滅的啟示。
皮普以物質為基礎、以實用為導向的價值觀令他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喪失了斗志和進取心,最終前程破滅,淪落到社會的底層。
皮普之所以結局悲慘,這和他缺乏正確價值觀念息息相關。
喬和畢蒂是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但是他們對皮普的影響不敵社會大環(huán)境的作用。
“蕭伯納對皮普的財富觀嗤之以鼻,將他稱作趨炎附勢的‘寄生蟲’(parasite),認為他欣然接受神秘恩主的資助去倫敦過起紳士生活的做法屬于不勞而獲。
”【4】p.49皮普的命運啟示我們: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都應該具有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人不應把對物質的追求當作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還應該具有精神追求;更不應該想著有“恩主”的出現(xiàn),讓自己一夜暴富過上“上等人”生活的幻想,自己的命運靠自己掌握,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幸福才可以讓人心安理得。
4結語。
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物質文化逐漸侵占了人們的精神領土,很多人以金錢的多寡作為評判成功的標準。
“在現(xiàn)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對學生分析問題和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就變得更為重要。
文學經(jīng)典……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判斷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課程。
”【5】p.40外國文學作品具有令人新奇的異域色彩、極強的文學感染力,具有有別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與情懷,又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文通識內容,對學生心智成長的培養(yǎng)具有獨特的魅力。
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堅定他們的思想抱負與理想追求。
參考文獻:
[1]狄更斯.遠大前程[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陳禮珍,李思蘭.文化、資產(chǎn)與社會流動:《遠大前程》財富觀再批判[j].外國文學研究,(1).
[3]王培培.匹普命運的現(xiàn)代價值———試析《遠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命運[j].科技信息,(7).
[4]shaw,bernardshawontheunamia?bleestellaandpipasfunctionofclasssnobbery[m].charlesdickens’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
[5]童燕萍.經(jīng)典文學教學和我們的教學目標[j].鄭體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論認知詩學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摘要:當下很多高校都將認知詩學引入外國文學教學中,而這種創(chuàng)新式的方法可以較好地輔助教學,同時也對學生文學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
本文將著重研究認知詩學對當下高校閱讀的影響,根據(jù)當下高校的文學教學現(xiàn)狀對其課程設計提出幾點關于認知詩學教學的建議,以求能對高校研讀外國文學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外國文學;詩學;理論。
引言。
“認知詩學”是文學教學領域的一種應用理論,它指代對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做出相應的文本解讀,并且將現(xiàn)實能力與文學造詣聯(lián)系在一起。
因此認知詩學對當下的文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將認知詩學充分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外國名著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與當下教育部倡導的教育改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1]當今很多高校過分注重文學理論課程的安排而忽視了外國文學的重要作用。
這種做法顯然是對外國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學內涵的極大忽略。
引導學生進行外國名著的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拓其文學視野,并且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人文思想的領悟力和文學素養(yǎng)。
很多高校在外國文學課程的安排上僅僅保留六十個左右的課時,這對于充分領略外國名著的深刻內涵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老師很難將外文精讀的方法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在外文名著的閱讀上很難做到詳盡細致。
結合我國當下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很多文學家教育家都對外文課程改革提出了較多建設性的意見。
很多學者對高校文學教學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探索和實踐。
例如,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等,這些都可以引進外國文學教學之中去。
本文將結合對文學理論的研究,探究認知詩學對我國外文教學的啟發(fā)性和建設性作用。
當今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學教學更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文學教程領域,認知詩學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對文學內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據(jù),能夠將個人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與文學主旨聯(lián)系在一起。
外國文學論文篇四
摘要:魯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和翻譯。幾十年來,文學研究者對于魯迅的創(chuàng)作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表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重視,對這兩者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魯迅的翻譯活動較之前兩者卻明顯地受到冷落,這是與魯迅在翻譯文學上取得的巨大成績非常不符的。筆者認為,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是魯迅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應該受到文學研究者們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具體的資料著手,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進行數(shù)字統(tǒng)計。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研究,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借以說明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不是無所根據(jù)的,其中包含著他對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道路的思考。外來文學一直被認為具有啟發(fā)、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魯迅;外國文學;翻譯。
這一概括無一字虛夸,符合客觀事實。自19譯出法國雨果的《哀塵》起,到1936年臨終前趕譯俄國果戈理的《死魂靈》止,魯迅在對外國文學的翻譯上,努力始終不懈,共譯出14個國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總字數(shù)超過三百萬,和他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大體持平。
魯迅是如何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使之成為啟迪國民思想覺悟,推動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并由此探討魯迅的期待視野是筆者以下要做的工作。這一工作分兩部分進行:(1)整理統(tǒng)計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2)以前者的統(tǒng)計結果為依據(jù),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
對于魯迅在1903至1936年間對外國文學翻譯所做的選擇必須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文學體裁。首先,從文學體裁的角度看,1903年至1936年魯迅共譯文學作品206篇,體裁涉及小說、戲劇、詩歌、雜文和童話,翻譯面非常廣泛。表1是筆者對魯迅在翻譯過程中的體裁選擇所做的大致的總結:
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百分比39.8%1.4.9%19.9%18%100%。
從這些數(shù)字看,小說譯作高居翻譯之首,受到魯迅最大的關注。詩歌、雜文、童話分居二、三、四位,但三者之間的差距甚微,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中占有幾乎相等的重要地位。戲劇只有3部譯作,其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翻譯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前四種體裁,顯得微不足道。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與冷淡是與他自身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努力相一致的,因此,魯迅的創(chuàng)作傾向由其對外國文學體裁的選擇中可見一二。
(二)國別文學。從國別文學的角度出發(fā),筆者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的翻譯情形作了一個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表2魯迅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總表(1903―1936)。
國家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俄國(蘇聯(lián))43253080。
日本111133156。
法國5229。
德國22。
美國11。
英國1616。
波蘭11。
西班牙16117。
匈牙利7613。
芬蘭22。
荷蘭213。
奧地利22。
保加利亞22。
羅馬尼亞11?11。
總計14國823434137206。
在206篇被譯的文學作品中,占據(jù)最大板塊的非俄蘇文學莫屬,其次是日本文學,而第三位應歸西班牙、匈牙利、芬蘭、荷蘭、保加利亞等國文學,也就是被魯迅稱之為“弱小民族”或“被壓迫被侮辱”民族的文學,英、美、法、德文學則居于末席。
魯迅對外國文學所做的體裁以及國別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眼光的落點在哪里?這些都是與他自身的期待視野有密切關聯(lián)的。
二、魯迅的期待視野。
魯迅對于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視野,值得關注的仍然是具體的數(shù)字。
在小說體裁方面,譯者的眼光集中在俄國,有43篇譯作,占小說譯作總數(shù)(82)的52%。西班牙居次,有16篇譯作,占總數(shù)的20%。日本居三,有11篇譯作,占總數(shù)的13%。
在戲劇方面,只有3部譯作:俄國戲劇《桃色的云》和《被解放的堂吉訶德》,日本戲劇《一個青年的夢》。
在詩歌方面,英國居首位,有16首譯詩,占總數(shù)(43)的37%。其次是日本,有13首譯詩,占總數(shù)的30%。匈牙利居三,有7首譯詩,占總數(shù)的16%。在雜文方面,日本受到最多關注,有31篇譯作,占總數(shù)(41)的76%。其次是俄國,有5篇譯作,占總數(shù)的12%。
這里,魯迅所做的選擇是與他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密切相關的。魯迅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博采眾家,取其所長”,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的作家”,[魯迅:《致董永舒》(1933年),《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在于引入新思想、新文學,從外國文學中吸收滋養(yǎng),以外國文學為師。
從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視野看,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導師各有其用。小說方面,魯迅最為推崇的是俄國的譯作,認為“俄國的文學,從尼古拉斯二世時候以來,就是“為人生”的”,[魯迅:《〈豎琴〉前記》,《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這些“為人生”的作品中他“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運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zhàn)斗。”[魯迅:《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魯迅主張文學是“為人生”的藝術,以“為人生”為主流的俄國小說自然極為契合魯迅的標準,加之中俄國情上的相似,使俄國小說十分貼近中國現(xiàn)實,這進一步加深了魯迅與俄國小說之間的共鳴。因此,俄國小說被魯迅視為了文學上的導師。
居俄國之后的是西班牙小說,共16首譯作,全部譯自巴羅哈的小說,其中又是什么引起了魯迅的重視呢?魯迅在為這些小說所撰寫的譯者后記中明確指出自己譯介的目的并非為著文學的樂趣,而是因為作者的技藝。這里,引起魯迅重視的作者的技藝指的就是巴羅哈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看來魯迅通過翻譯小說想要向國內的創(chuàng)作界輸入的不僅是新的意識形態(tài)、小說內容、小說形式,也包括新的寫作手法、小說技術,這些均為他所重。
戲劇方面的導師,在魯迅看來應來自俄國和日本,因為僅有的三部譯劇就是譯自這兩國的作品。
詩歌方面,英國雖然以16首譯詩居首位,但這16首作品采取的是周作人口譯,魯迅筆述的翻譯方式,并非魯迅的獨立翻譯成果。而居次位的日本,其大部分譯詩都出自《谷虹兒畫選》,魯迅譯介這些詩作主要是出于對美術的興趣。因此,英、日兩國都不能視為魯迅在詩歌方面主要的學習、借鑒對象,以7首譯詩居于第三位的匈牙利才是魯迅在詩歌方面的外來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所翻譯的7首匈牙利詩歌均是裴多菲的作品。裴多菲是位極具影響的愛國詩人,他以詩歌作為反抗外族侵略、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有力武器,其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愛國激情和革命精神看來對魯迅有很大的吸引力。
雜文方面的外來楷模,在魯迅眼里應是鶴輔,有20篇譯作,居外國被譯作家之首。魯迅認為鶴見輔的雜文在觀察世態(tài),評論人物方面“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瀉水,使人不覺終卷”。[魯迅:《〈思想山水人物〉譯者題記》,《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在以草木蟲魚、酒色財氣為主題的小品文日趨沒落的背景下,魯迅通過對鶴見輔的作品的翻譯,為他所大力提倡的雜文寫作提供了可觀摩的成功范式。
童話方面,俄國和匈牙利居突出地位。這兩國譯作的內容都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強烈地諷刺與揭露了社會與人性的弊端,主題上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其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傾向看來是其受到魯迅所重的關鍵所在。
從以上所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的接受走向雖然不同,但是接受的根本目的卻是相同的:希望以外國文學啟迪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激發(fā)人民改革社會的革命精神,同時,在文學方面想“采用外國的良規(guī),加以發(fā)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魯迅:《木刻紀程小引》,《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從他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中,可以清楚地觸摸到他理想中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能夠十分確鑿地證明外來文學于他重要的啟發(fā)、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周作人:《關于魯迅》,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翻譯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外國文學論文篇五
眾所周知,高中的語文教育在我國現(xiàn)代教育階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語文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學習這些文學作品成為學生了解外國文學的一個媒介。在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的是賞析外國優(yōu)秀作家以及他們的文學作品。
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的外國文學學習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等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這個問題。該篇文章主要是根據(jù)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在外國文學作品教授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概述,淺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的改進之法和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希望對于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授能夠提供幫助。
1、1作品的選擇沒有體現(xiàn)出文學史的整體性。
從當前高中語文的國外文學選材來看,并沒有將文學發(fā)展的整體性考慮進去,只是單純的截取某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學生無法深切的了解外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而且并沒有對外國文學進行流派區(qū)分,所涉及的作家及代表作品也比較少,這樣來看顯得很不合理。高中的語文教材對于選入的文學作品主要是依據(jù)專題來編排,即使選入了巴爾扎克、屠格涅夫以及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因為編排地很散,所以并不能體現(xiàn)出外國文學發(fā)展的整體性。
1、2教師外國文學素養(yǎng)有所欠缺。
很多時候,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很少有再進行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對于西方的哲學論著、美學史的學習也很缺乏。長此以往,教師對外國文學的閱讀量下降,導致自身的外國文學素養(yǎng)下降,在課堂中不能很好的給學生講解外國文學,無法帶動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激情,這種現(xiàn)象在目前的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教授過程中很常見,也是當前教學改革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1、3學生的學習動機失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這樣不會有很好的收獲的,只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和敷衍了事,從而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有不少家長認為讀課外書就是讀閑書,是不認真學的表現(xiàn),就會很排斥學生去閱讀課外書,在學生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情況下,這樣會打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積極主動性。
2、1外國作品的講解要有取有舍。
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選入量很大,在文章編排方便,也很集中,對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目標,靈活的掌握上課順序,在對文章講解的時候應當講究取舍,對于類似的文章可以合并上課等。例如,在高中語文一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的教材中,總共入學了三篇外國文學作品,分別是《偉大的悲劇》《荒島余生》以及《真正的英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對前兩篇文章進行重點、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充分地認識到外國先賢所表現(xiàn)出來地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鼓舞學生學習和熱情、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情感共鳴,這樣對于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有幫助,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
2、2提升教師的外國文學素養(yǎng)。
語文是很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門課程,也是最能影響人道德品質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名語文課的授課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以及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掌握程度,對要講授的課程應熟記理解透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掌握外國文學作品的語言運用規(guī)律,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好的把握整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情,不讓學生感到枯燥。
2、3調整學生學習動機,鼓勵自主學習。
通常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實施一些適當?shù)莫剳褪侄蝸韺W生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整,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從避免失敗上升到獲得成功,鞏固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促進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能否學好外國文學作品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可以從中看出學生的學習是否穩(wěn)定。其實,不論我外國的文學作品還是中國的文學作品,從其發(fā)展的本質來看,其核心都是人為書寫。因此,在學習外國文學作品時,學生應當降低學習動機中出現(xiàn)的功利性,要更多的去體會認為主義精神,這樣才是一個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良好態(tài)度。教師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外國文學作品所包含的實際價值,例如精神品質等,以此促進學生更加積極熱情地投入文學學習之中,進一步地提高外國文學素養(yǎng)。
2、4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式。
實踐出真知,而對教學改革的正確的認識與實踐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發(fā)展也具有促進作用。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理念需要更新,這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這種正確的教育意識能夠引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影響我國的當前的素質教育改革。新型的教育理念與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世界教育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教師對于學生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重要性與我國社會對教育發(fā)展蘊含的人才培養(yǎng)的觀念應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時代在進步,教育觀念也該時時更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教授過程中經(jīng)常會采用一些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教學模式不適用于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所以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教授。
【結語】。
總而言之,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逐漸增加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的比重,雖然目前在面對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適當?shù)赝卣怪v解外國文學作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彌補不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調整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以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到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中,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外國文學論文篇六
《胎記》收錄于美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說集《古屋青苔》,與作者的《年輕人布朗》、《教長的黑面紗》、《拉帕西尼之女》等并稱,是美國短篇小說的瑰寶之一。當時,男性思想在社會上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等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留給男性。男權思想為主導的社會強調男性統(tǒng)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chuàng)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在男權機制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男性對她們享有所有權。這就決定了女性的從屬地位,男性對其任意擺布,女性的反抗權幾乎被剝奪但這并不是說女性沒有反抗的權利。之所以喬治亞娜會成為殺死自己的幫兇就是因為她主動放棄了反抗的權利,放棄了作為一個人作為妻子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平等的夫妻關系變成了主客體關系。本文試從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殘害及女性自我屈服的角度來探討女主人公喬治亞娜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并得出一個簡單但重要的結論——獨立對于女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霍桑生活的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美國的歷史發(fā)展還不到100年,從社會經(jīng)濟到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脫離舊的歐洲大陸的影響,當時歐洲大陸基督教的宗教主導地位已經(jīng)建立并傳入到美洲新大陸,尤其是在歐洲由于宗教改革而受迫害逃離到新大陸的移民,目的就是要堅持宗教改革的思想,追求宗教自由。
但是無論是傳統(tǒng)宗教還是改革后的新教絕大多數(shù)都秉承基督教的圣書《圣經(jīng)》,而《圣經(jīng)》中對兩性關系的定位是用“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來體現(xiàn)的,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是男人附屬物的觀點得以順理成章。
《圣經(jīng)》開篇宣揚女人是“禍水”,正是夏娃沒能抵制住誘惑才導致亞當一起墮落,最終被趕出伊甸園?!妒ソ?jīng)》中的這種女性應該服從于男性或者必須被男性控制的思想對世俗世界男性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宗教思想中男性對女性的控制也體現(xiàn)在了法律和世俗做法上。
從古至今世界許多國家的法律條文到世俗做法很多也體現(xiàn)了對婦女權利的輕視和對男權的凸顯。世界文明古國埃及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法律條文規(guī)定:“如果一個自由人的妻子被發(fā)現(xiàn)與人通奸,此二人應被綁后投入水中溺死;如果該婦女的丈夫希望赦免自己的妻子,國王則赦免該婦女”,可見女人的命運是掌握在男人手中的,不管女人對錯誤的出現(xiàn)是否負有責任?!芭瞬粌H在社會事務中而且在婚姻生活中必須從屬于男人?!蹦腥艘悦赖潞蜋嗔y(tǒng)治著世界和女人。
法國女權主義活動家、著名的文學家西蒙娜波娜波伏娃也曾論證道:“女人是造成的,而不是生成的”,“婦女們總是依附于男人,雖然不是他的奴隸。兩種性別從未平等的分享這個世界”。甚至今天,婦女的處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仍被嚴重地束縛著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在法律上、政治上女人的地位和男人相差很遠,即使她的權利在法律上得到了抽象地承認之后,長期持續(xù)的習俗也阻礙了這些權利得到實現(xiàn)。
女人的軟弱和社會政治權力對婦女的排斥,不斷加劇了男人的男權思想,不管多么懦弱的男人骨子里都有著對女人強烈地控制和支配欲望。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飽受熏陶的阿爾黙自然而然接受了這種思想,并借助于由男權優(yōu)勢掌握的科學知識努力將對女人控制于股掌之間的欲望付諸于實踐。
本文先闡釋“胎記”的內涵以及當時美國社會的宗教及社會思想發(fā)展狀況。緊接著簡單介紹作家生平和著作。透過該代表作研究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闡釋了女性沒有獨立意識,只能依附于男性甚至被男性當作私有財產(chǎn),以及肆意侵犯迫害的悲哀。最后從小說中得出結論。在男權社會里,喬治安娜的悲劇在不斷上演,她們被各種不合理的機制所壓制,精神和肉體都受到了殘害。面對這樣的悲劇女性應該拿出自己的武器——獨立。
獨立并不是說要成為女權主義者,和男性針鋒相對。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當代,女性應該保持經(jīng)濟和精神的獨立,既不能強求自己一切與男性看齊也不能一味的崇尚男性聽其擺布。在繼續(xù)承載“賢妻良母”的美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堅持人格上的“獨立性”與“主體性”,這樣喬治亞娜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一,采用分析的方法。從語言表層結構和作品深層意義出發(fā),對胎記中的人物進行闡述。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入分析造成這種社會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
三,運用主觀能動性,結合當時的客觀現(xiàn)狀進行剖析,得到思想的升華。
作者主要通過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和外國語學院資料室查閱相關資料,比如文獻、著作、雜志等,以及通過“中國期刊網(wǎng)",等網(wǎng)站,搜索相關資料,并通過在結合導師提出的寶貴意見,來分析和解決該問題,最終完成本課題。
首先,通過。
書籍。
的閱讀,領略胎記的內涵和意義,對小說有初步的認識。其次,認真對所選題進行了分析和綜述,從多個層面。
總結。
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原因。最后,綜合以上的分析和得出的論點,引出作者深沉的思想認識。
[1]陳榕.馴順的靈魂和叛逆的身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7).
[2][美]霍桑.霍桑小說全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3]史永紅,張麗娟.論《胎記》與《拉巴契尼的女兒》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03).
[4][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霍桑.霍桑小說全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6]elliott,emory.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8.
外國文學論文篇七
摘要:
外國文學的內容涵蓋很廣,具有不平衡性、階段性、差異性和交融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影視作品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外國文學影視作品的選取應遵循目的性、準確性、基礎性、創(chuàng)新性、聯(lián)系性和教學相長的原則。但需明確的是利用網(wǎng)絡和影視是教學輔助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文本,提倡文學閱讀,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教育大辭典》中定義教學組織形式為:“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教學任務制約,其發(fā)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chǎn)方式的要求。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理論和實踐中,處于具體的落腳點的地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行為等要素,最終綜合、具體落實到一定的組織形式,借助不同的教與學組合方式,在一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展開?!苯虒W組織形式經(jīng)歷了由個別教學到集體教學,教學媒體由語言與文字發(fā)展到現(xiàn)代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指: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傳遞教學信息的中介物?!度珖F(xiàn)代遠程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教育部明確提出: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現(xiàn)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衛(wèi)星電視教育網(wǎng)為基礎,形成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wǎng)絡;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構建開放的學習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采用影視作品輔助外國文學教學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于文書先生評價說:“據(jù)我們的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學校沒有審美教育機構、隊伍以及實施的計劃,領導重視不夠的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對美育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偏差。在教育中,由于對工具理性的強調和審美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學生情商偏低,審美感受能力遲鈍,創(chuàng)造性思維較差,呈現(xiàn)出綜合素質欠缺的‘單面人’癥狀?!?/p>
由于多數(shù)學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長大,中學教育也給予學生很少的外國文化教育,文化差異就成為主要障礙。文化差異阻礙了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僅僅通過學生自學和教師簡單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促進教育現(xiàn)代化,利用輔助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迫在眉睫。新媒體視域下美育的開展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新媒體給大學生很大的自由表達空間,大學生的言論表達處于形成發(fā)展時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其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也要區(qū)分新媒體的虛擬與現(xiàn)實,對大學生要加以引導。網(wǎng)絡和影視資源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興起,使教育資源和教育權力發(fā)生了轉變。新媒體更加形象和生動,是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人們通過聽覺所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所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視聽結合起來可以記憶65%。網(wǎng)絡上有很多免費的影視資源,影視作為現(xiàn)代科技的產(chǎn)物,綜合了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等的優(yōu)勢。外國文學的'教學中,使用影視作品輔助教學,符合直觀性和深刻性的原則,可以使教學活動生動活潑、直接有效。直觀性和深刻性原則是指在學習中幫助理解內容,形成概念,它反映了學員的認識規(guī)律。采用影視教學通過聲音和畫面能豐富學員的直接經(jīng)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避免抽象、空洞地說教,同時,也能使教材符合學員思維的發(fā)展。外國文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外國文學就要了解作品中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民俗等諸多因素,許多抽象的心理描寫,要充分發(fā)揮影視的優(yōu)勢,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例如《神曲》《紅與黑》《人間喜劇》《哈姆萊特》《簡?愛》《傲慢與偏見》《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很多外國文學經(jīng)典都有相應的影視改編,甚至有很多的版本。課堂教學中影視的運用要適度適量。大學課堂一般為50分鐘,影片相對較長,就需要考慮刪節(jié)播放的長度和控制進度,過程中教師輔之以講解促進學生的理解,影片的運用也要適量以免影響教學。課堂教學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影視資源來進行教學,但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在影視作品的選擇時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外國文學教學中影視作品的選取首先要遵循目的性和準確性的原則。目的性就是在教學中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針對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以達到教學效果。準確性是在目的性的基礎之上選擇能達到教學效果的影視。外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計劃都有相關的影視改編,很多影視更有改編的多個版本,篩選出最合適的版本,這就要求要進行篩選以達到準確性的要求。例如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作品《哈姆萊特》有多個版本,其中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導演、1990年佛朗哥?澤菲雷里導演、肯尼思?布萊納導演、麥克?阿爾默瑞德導演、格雷戈里?道蘭導演的影片為其中經(jīng)典版本,1948年版因其經(jīng)典、準確和生動更能體現(xiàn)哈姆萊特的猶豫與延宕而更適合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外國文學教學中影視作品的選取要遵循基礎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在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材的基礎上選取的影視作品。與此同時結合教材選取影視講解并分析。在作品和文化背景下,盡量淺顯易懂的講解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外國文學教學中影視作品的選取要遵循聯(lián)系性原則即文學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我們進行外國文學的學習,不僅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外國文學的精髓,更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助于文明學生之精神,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在此基礎上來選擇影視。例如斯丹達爾的《紅與黑》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講述了青年的個人奮斗歷程,對現(xiàn)階段大學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外國文學教學中影視作品的選取最后也是最重要達到教學相長原則。以學生為中心選擇影視作品,教師要把握教學相長原則,師生一起觀看探討,選取的影視作品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與教師和同學們交流,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利用影視作品教學已經(jīng)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把教育技術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并“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能夠“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力度,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避免過分依賴影視作品。影視作品“視聽兼?zhèn)?、聲形并茂”使學生能更直觀理解文學作品,但要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授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要始終明確影視作品是教學輔助手段,并不能取代常規(guī)教學手段,教師備課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影視作品。利用影視作品進行教學要結合常規(guī)教學手段,輔助性的教學手段除了影視作品還應該包括網(wǎng)絡、圖書館、博物館等途徑,運用多種教學手法,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影視作品的作用。為了能夠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平時多觀看和搜集相關的影視資源,掌握相關的網(wǎng)絡媒體技術以發(fā)揮網(wǎng)絡的優(yōu)勢。搜集相關的影視資源后要結合教學進行篩選,這要求教師能夠選出最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效果的影視作品,也對教師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和現(xiàn)代教學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影視資源可以直觀性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并彌補學生生活閱歷的欠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運用影視資源教學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視資源給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新媒體的興起使學生具備聽和表達的權力,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提升其文學和媒介素養(yǎng)。隨著教育手段和教育環(huán)境的改變,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利用影視符合現(xiàn)階段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應在遵循影視作品的選取原則后,充分發(fā)揮影視教學輔助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外國文學論文篇八
《美麗新世界》是二十世紀最經(jīng)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反烏托邦主題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睹利惖男率澜纭访^主要指向所謂的科學主義,描繪了科學主義的烏托邦。其中烏托邦種種不合理的制度,是對現(xiàn)代人類發(fā)展趨勢的反諷。赫胥黎通過三個層面的人物經(jīng)歷揭示了烏托邦文明的虛偽,成功地瓦解了烏托邦的神話。該書不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對人類發(fā)展趨勢深刻獨到的見解,在藝術上也突破了傳統(tǒng)烏托邦小說流于說教的弊病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二、簡述選題在該領域的水平和發(fā)展動態(tài)。
長期以來,對于《美麗新世界》的評價有許多。無論是從作品結構、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語言特點都有很多相關的評論。在這部小說發(fā)表之初,各方就對其反應不一。威爾斯認為這部作品是對科學的背叛,赫胥黎沒有權利背叛未來。還有一些評論者認為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說發(fā)泄對社會的不滿。他說: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顛倒。厭惡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個遙遠未來的科學的完美的世界,并且發(fā)現(xiàn)它同樣令人不快。與許多評論者對這部小說失望的觀點相反,維斯特看到《美麗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諷刺意義。她認為這部小說是對蘇俄和美國社會的諷刺,同時她認識到這部小說的人道主義主題。雖然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褒貶不一,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小說,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三、論文所要研究的內容和理論依據(jù)。
本文主要通過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的理論基礎,對該書進行深刻的分析。
在該書的情節(jié)構筑上,介入了三種不同價值層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約翰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文化和以烏托邦為代表的未來文化。這三種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對立的矛盾沖突中,逐漸使烏托邦的神話瓦解,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文化的反諷,樹立了該書的反烏托邦的主題。本文的沖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一個是在琳達脫離了烏托邦社會闖入野人居住區(qū)之后。烏托邦的價值觀念被置于原始價值層面上接受檢查。另一個就是約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對烏托邦文明的一個挑戰(zhàn)。經(jīng)過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未來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構筑這個未來的現(xiàn)實也不容樂觀。讀者在對烏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時能熬不費力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這個烏圖邦演變。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預言在今天有些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實。通過這部作品看當今社會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對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四、論文的研究特色和創(chuàng)新之處。
本文主要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幾個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屬性消失人的理性泯滅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當今人類物質享樂至上,盲目崇拜科學技術,精神生活匱乏的處境與走向。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結合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具體情節(jié),深層挖掘人們內心深處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以及人們現(xiàn)在的處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徹。雖然在此書中新世界所帶給人們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術,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證明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是自由的推動者而不是枷鎖。在這一點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科學技術給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對社會發(fā)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五、參考書目。
曹莉.《永遠的烏托邦:西方文學名著導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孫法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小波,《代價論》、烏托邦與圣賢,《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雜文隨筆全選》.北京:中國年出版社,1997.
張隆溪.《烏托邦、世俗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7.
外國文學論文篇九
3、支持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財政政策研究。
4、我國軟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5、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長效供給研究。
6、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問題研究。
7、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促進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研究。
8、政府采購政策功能研究。
9、中國金融業(yè)稅收政策研究。
10、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研究。
11、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
12、我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
13、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科學化管理研究。
14、我國稅收立法權配置問題研究。
15、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續(xù)發(fā)展視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資研究。
17、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運行機制研究。
19、轉型時期中國居民消費分析及宏觀政策研究。
20、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國準公共品多元化供給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證研究。
23、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
25、轉型時期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政策研究。
26、實現(xiàn)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研究。
27、中國現(xiàn)行土地財政模式轉型研究。
28、促進我國二氧化碳減排的碳稅政策研究。
29、中國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環(huán)境規(guī)制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
31、中國式財政分權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
32、我國老年公寓發(fā)展問題研究。
33、社會保障籌資機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財政視角下我國農業(yè)保險經(jīng)營模式研究。
35、中小企業(yè)稅務風險管理研究。
36、城鎮(zhèn)基本住房保障體系研究。
37、財政信息公開機制研究。
38、城鄉(xiāng)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
39、中國財政民生支出規(guī)模與結構的優(yōu)化研究。
40、財稅政策的環(huán)境治理效應研究。
41、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
42、中等收入階段中國減貧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選擇。
43、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分析。
44、中國地區(qū)間稅收與稅源非均衡性問題對策研究。
45、中國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機理及效應研究。
46、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研究。
47、促進我國經(jīng)濟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研究。
48、中國增值稅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國不動產(chǎn)課稅制度研究。
50、中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與政策建議。
51、房地產(chǎn)業(yè)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的稅負效應分析。
52、論中國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53、中央財政環(huán)境保護預算支出政策優(yōu)化研究。
54、交通基礎設施的經(jīng)濟集聚效應。
55、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研究。
56、現(xiàn)階段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價與管理研究。
57、促進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58、促進就業(yè)的財政政策研究。
59、我國農村商業(yè)性金融發(fā)展研究。
60、中國電動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財稅政策研究。
61、環(huán)境政策研究。
62、關于促進自主創(chuàng)新的稅收政策及相關稅政管理體制研究。
63、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研究。
64、我國城鄉(xiāng)基本醫(yī)療保險一體化研究。
65、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中政府角色轉變研究。
66、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效率研究。
67、南歐主權債務危機研究。
68、我國國防財政政策研究。
69、支持物流業(yè)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70、中國公共衛(wèi)生支出理論與實證分析。
71、可持續(xù)發(fā)展條件下我國環(huán)境稅有關問題研究。
72、轉移支付、財力均衡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73、我國區(qū)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74、住房保障稅收政策研究。
75、城鄉(xiāng)衛(wèi)生醫(yī)療服務均等化研究。
76、中國農村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制度分析與改革路徑研究。
77、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行業(yè)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研究。
78、中國部門預算改革研究。
79、中國財政投融資資金運用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80、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約束機制研究。
81、中國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給研究。
82、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改革研究。
83、中國房地產(chǎn)稅收制度改革研究。
84、財政分權下的政府行為與環(huán)境污染研究。
85、基于差度理論基礎的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分層研究。
86、我國職業(yè)教育對經(jīng)濟增長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貢獻研究。
87、在我國推行績效預算的理論與實踐思考。
88、政府部門預算支出績效管理研究。
89、地方政府融資及其風險分擔機制研究。
90、公共預算權力配置問題研究。
91、股票融資對產(chǎn)業(yè)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
92、我國公共財政支出可持續(xù)性研究。
93、財政制度、經(jīng)濟增長與國家治理。
94、論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就業(yè)效應。
95、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制度研究。
96、公眾節(jié)能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及政策引導研究。
97、我國個人所得稅稅率問題研究。
98、促進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99、商業(yè)銀行小微企業(yè)金融服務研究。
100、中央企業(yè)境外投資風險控制研究。
外國文學論文篇十
提要:
文本理論在當代西方文論中具有重要影響。其代表人物克里斯特瓦借鑒本維尼斯特的話語理論和巴赫金的對話主義,提出“文本就是生產(chǎn)性”,這既是對結構主義文論的顛覆,也是對“文學性”問題的一種新的思考,推動了文學理論從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乃至解構主義的轉變。
關鍵詞:
作為在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重要理論,文本理論影響甚巨,而論及文本理論時,自然會想到羅蘭巴特、德里達等理論家。但是,當我們跟隨這些理論家在“從作品到文本”的轉換中盡情地享受文本所帶來的快樂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理解文本理論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朱利婭克里斯特瓦。作為一位豐產(chǎn)的理論家,克里斯特瓦關注的領域甚廣,從符號學到文學理論,從女性主義理論到精神分析學說,均有不同程度的理論貢獻。而就文學理論而言,她借鑒新興的話語研究和符號學研究,為二十世紀文論“引入了新的景觀”,在推動文學理論從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乃至解構主義的轉變時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即是對其“文本”理論的理論淵源、生成語境及基本內涵和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和解讀。
一、從語言到話語。
有學者將克里斯特瓦同其前人理論的差別歸結為三點:
1.致力于嚴格而復雜的學科間性的研究;2.將“文本”視為一個深受其他文本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這些文本從前被認為是在文學作品邊界之外的;3.理論的自覺性,即,承認批評話語研究對象的意蘊。
很明顯,這里所謂的“前人”主要是指結構主義者。進入20世紀之后,文學學科的獨立性、科學性成為文學研究的理論訴求。自文學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之后,力圖借鑒語言學并使之成為文學科學的理論研究模式是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學派以及結構主義等流派自覺的理論實踐。雅各布森的“文學性”理論,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以語言的詩性功能為旨歸,這一問題域奠定了其后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并形成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結構主義文論這里,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構成了它的理論前提和研究模式。比如,索緒爾所提出的“語言/言語”模式就構成了一種解釋框架,具體的文學作品位于“言語”層面,而文學理論則應處在“語言”層面,它研究的是文學的“語法規(guī)則”。結構主義文論家托多洛夫就明確指出,結構主義詩學的目標“不再是描述特定的文本,凸現(xiàn)特定文本的意義,而是要建立這一特定文本所產(chǎn)生的一般規(guī)則……因此這一科學不再關注現(xiàn)實的文學,而是可能的文學。換言之,它所關注的是構成文學現(xiàn)象的抽象特質:文學性。”也就是說,結構主義詩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具體的文學作品,而是“文學”這一特殊話語的基本特性和抽象規(guī)則,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抽象結構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因此,在結構主義文論中,主體、歷史都已被剔除得干干凈凈,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意蘊存在,結構主義敘述學就是它的直接體現(xiàn)。這種研究固然使文學研究更為深入和細化,更具有科學性和專業(yè)性,但同時卻也使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日益封閉、狹隘,除了孤零零的結構,什么都不指涉。而這在羅蘭巴特、德里達等后結構主義者看來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問題在于,他們又接受了索緒爾提出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關系的任意性原則。這一原則賦予語言系統(tǒng)以獨立性和自足性,使語言從復雜的歷史、文化關聯(lián)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分析對象和系統(tǒng)。所以,如何才能超越結構主義那種思維模式和框架而又不損害到語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呢?來自東歐的克里斯特瓦生逢其時。
本維尼斯特的話語理論認為,索緒爾所說的“語言/言語”中的“語言”,其自身并不存在,它只是規(guī)則系統(tǒng)和交流手段,而話語才是語言的具體運用,才是活生生的.、真實的語言。因此,語言學應該研究的是具有生命力的話語,而不是抽象而又僵化的“語言”。顯然,這就不再承認索緒爾的“語言/言語”的區(qū)分,而是提出了“語言/話語”這樣一種新的區(qū)分,或者也可以說,這種研究實際上注重的不再是對語言的類型和層次的區(qū)分,不再關心規(guī)則和秩序的建立,而注重的是將研究深入到話語之內。話語不僅可以表示一種語言行為,也可以表示語言的結果,既包括語言的生產(chǎn)行為,也包括語言的策略、方式,以及語境等諸多要素,根據(jù)這種理解,語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結構體系,而是被言說著的陳述主體以及各種意義所纏繞,“正是在語言之中并且通過語言,人類才將自我建構成為主體(subject),因為在存在(being)的現(xiàn)實中,只有語言才能確立‘自我’(ego)的概念”,因之,語言是主體隱匿之所在,有關語言的見解只有基于真實的、言說著的話語才有意義。
如果說本維尼斯特從語言學的角度為超越結構主義思維模式提供了思想資源的話,那么,巴赫金的超語言學和對話理論則適應了文論創(chuàng)新的需要。超語言學一方面針對的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另一方面針對的也是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它不是“在語言體系中研究語言,也不是在脫離開對話交際的‘篇章’中研究語言;它恰恰是在這種對話交際之中,亦即在語言的真實生命之中來研究語言。”語言不是一個僵死的事物,而是處于總在變化、運動著的對話交際的語境,是有生命力的語言,“我們所說的語言,不是抽象的語法范疇構成的體系,而是有思想內容的語言,是作為世界觀的語言,甚至是作為具體意見的語言;它在一切思想領域里能保證達到起碼的相互了解?!边@就是話語,是活生生的應用中的語言。巴赫金強調話語具有內在的對話性,“話語在同一語言范圍內與他人表述之間(這里是話語本來就有的對話性),在同一民族語范圍內與其他‘社會語言’之間,最后在同一文化、同一社會思想觀念范圍內與其他民族語言之間,都有著對話性?!背Z言學強調話語的對話性,既批判了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又提出了一種對話主義。從這一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巴赫金為何會提出復調小說的理論。
無論是本威尼斯特的語言學理論,還是巴赫金的“超語言學”,都強調話語的對話性。顯然,這種理解是對語言問題的一種新的理解。而“文學毫無疑問是一個享有特權的領域,語言在其中被運作,被凈化,被改造”,換言之,文學已經(jīng)成為話語運作的特殊方式和場所,而文本理論的提出正是這一思想自然地延伸。
二、文本及其生成。
在本維尼斯特和巴赫金等的影響下,克里斯特瓦將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和結構主義詩學對“文學性”問題的理解轉換成了對“文本性”的理解。與結構主義那種抽象、靜態(tài)、一元的文學性不同,文本性著重強調的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她說:
文本就是生產(chǎn)性,這意味著:首先,文本同其所處語言的關系是一種(破壞--建設性的)再分配關系,因此,最好通過邏輯范疇而不是語言學范疇對其進行研究;其次,它是文本之間的置換,是一種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也譯為“文本間性”――引者注):在具體的文本空間中,取自其他文本的若干陳述彼此交匯、互相消解。
作為一種“方法論領域”,文本理論的提出也同剛剛興起的符號學研究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正如克里斯特瓦自己所言:“既然社會實踐(經(jīng)濟、習俗、藝術,等等)被視為一個‘象語言一樣有結構的’意指系統(tǒng),那么,任何實踐都可以作為同自然語言相關的次級模式而被科學地研究,它以這種語言為模式,轉而又成為一種模式或范式?!盵16]這種符號學研究將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對象從具體的實踐中抽離出來,并將其作為符號體系而研究,文學是其中一種特別的符號學實踐。羅蘭巴特強調過,符號學就是語言學的解體過程,因此,符號分析也就是符號消散的過程,顯然,這也就是克里斯特瓦所強調的文本對語言的再分配關系。所以,在克里斯特瓦看來,文學文本的這種生產(chǎn)過程就是意指過程,它是在“語言中(通過符號學和符號配置的異質性)所作的工作,是它使得一部文本顯示出言語交流和表述中沒有說出來的東西?!?/p>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問題,克里斯特瓦提出了“意指實踐”(signifyingpractice)的概念:我把意指實踐稱為符號體系的建立和抵消。建立符號體系要求社會結構內的言說主體的同一性,主體承認這一社會結構是同一性的基礎。抵消符號體系是通過使主體經(jīng)歷煩亂、狐疑的過程而實現(xiàn)的;這間接地挑戰(zhàn)了先前已經(jīng)獲得他認同的社會結構,因此,同時發(fā)生的就是社會中多次的斷裂、復興或者革命。
所以,不存在本質上的文學性,只有絕對的寫作實踐,寫作只是一種能指的蹤跡。文本就是語言的可能性的一種開放狀態(tài),無論作家的創(chuàng)作還是讀者的閱讀,都是寫作??死锼固赝咭舱J為,文學問題已經(jīng)轉化成為寫作問題。她認為,新型的文學研究要面對的不再是結構主義的文學性問題,而是新的特殊主題,它需要靠超語言學、生物學、不可預測的社會交際、不確定的符碼等等來發(fā)現(xiàn)語言的規(guī)律,這些因素并不能依靠有限的邏輯演繹和理性判斷,而僅僅是言語主題自身的規(guī)律?!斑@一特殊主題--既不是沉思,也不是索緒爾的語言,而是文本,它或者破碎或者連貫,通過一種無法預知的必要性而獲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這一“主題”正好就是巴特在文學中要尋找的對象,它就是寫作?!?/p>
所以,在這里克里斯特瓦將“文本”同“寫作”結合起來,文本就是寫作。每一個文本都鑲嵌在文本交匯的意義之網(wǎng)中,文本的寫作就是對語言的潛能的釋放。對她而言,這種新的寫作觀念是伴隨著莫里斯布朗肖、馬拉美、卡夫卡、普魯斯特等現(xiàn)代作家的寫作而出現(xiàn)的,這種寫作放棄了對迷宮般的絕對精神的思辨以及對語言本質的思考。它綜合了虛構的、政治性的、新聞體的話語(也即是羅蘭巴特在《零度寫作》中所倡導的“新聞體”的“零度寫作”),還有新小說派以及“泰凱爾”派,同時還有社會主義(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和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和結構主義以及文學先鋒派的理論,因而呈現(xiàn)出一種雜糅狀態(tài)。
不難看出,這些問題體現(xiàn)的正是文本理論的悖論。文本論的提出,使原本被結構主義者視為只是一個語言結構的文學作品變得生意盎然。語言是有生命力的,文本的生產(chǎn)性就是對這種生命力的解放。它通過對語言的破壞、重建來重新分配語言內部的關系。文本走出了單一、封閉、狹隘的分析模式,以語言為工具,穿越了文本之間的廣闊空間,沒有什么純粹的文本,文本就是意義生產(chǎn)本身,這打破了意義單一性的局限,賦予文本以無限的意義?!拔谋揪褪巧a(chǎn)性”不僅意味著對語言的解放,也意味著對文學的解放。
與此同時,巴赫金曾經(jīng)強調,話語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折射,每一個語言符號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顯示存在,它還折射著另一個現(xiàn)實--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所以巴赫金強調“符號的意義屬于整個意識形態(tài)?!钡牵诳死锼固赝哌@里,文本內部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性這一問題事實上被擱置了。所以,文本的無限敞開,是文本內部之間的互相敞開,還是向社會和歷史敞開呢?對于以上這些問題,克里斯特瓦的答案并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文本理論對社會、歷史因素采取了一種拒絕的態(tài)度,而這與結構主義文論也是一致的。如果說在巴赫金那里,小說之中是多種聲音的對話,在話語內部反映了意識形態(tài)的話,那么在文本理論中,無論是克里斯特瓦還是后來的羅蘭巴特和德里達都沒有深入這一點。對他們而言,文本只是語言互相指涉的游戲,是與所指沒有任何關系的能指的游戲。所謂的“互文本性”也是文本與文本之間、文本內部各種聲音的對話??梢钥闯?,結構主義看重的是“語言/言語”的模式,而文本理論則更看重“能指/所指”的模式。換一種說法,我們可以說,無論是社會文化歷史結構還是各種語言的所指,都是被納入到文本之中的符號意義上的存在,它們延異在文本的無限互相指涉之中,成為失去了所指的能指的游戲。所以,羅蘭巴特強調的“文本的快樂”以及德里達所說的“文本之外別無他物”,同克里斯特瓦的“文本即是生產(chǎn)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當只剩下絕對的寫作和互文本性時,文史哲體裁的界限消失了,作家、讀者的身份界限消失了,語言的可能性也就被耗盡了,而從純粹語言學的角度――無論是語言還是話語――來理解文學、理解文學性勢必會在耗盡語言可能性的同時也耗盡了文學的可能性。
外國文學論文篇十一
作為一種思潮,唯美主義歷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義也仍舊在啟發(fā)著當代藝術思潮。
在古希臘時期,卡利馬科斯曾創(chuàng)造出一種亞歷山大里亞詩體,被認為是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來的古羅馬晚期詩歌和文學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8世紀,康德首先提出審美活動的獨立性,這是從理論上論證唯美主義的開端??档轮?,萊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對唯美主義進行探討,而19世紀戈蒂耶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的口號推動了唯美思想明確理論體系的建立。美國詩人、作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中響應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英國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亦積極回應戈蒂耶的主張。在19世紀的英國,唯美主義兩次達到高潮,王爾德是這一思想的中堅代表,是繼承者亦是實踐者。
唯美主義者反抗社會功利、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強調超然于生活的藝術純粹、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們尖銳批判物質社會,倡導應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個性。作為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對唯美主義的研究從來是藝術理論探討的重點話題。
唯美主義的特征在于超現(xiàn)實、超道德和無目的性,所謂超現(xiàn)實是指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高于生活,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模仿了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藝術可以反映道德,但藝術是純粹的,僅受藝術家道德觀念的影響,藝術本身并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無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應該被利用來獲得任何經(jīng)濟或社會效益,或者鞏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義與功利主義觀點相對,不僅開拓了題材,也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對唯美主義理論的批評也不少見,比如有學者認為唯美主義反對為教義而藝術,這是進步的,但是他們矯枉過正,宣揚藝術并非來源于生活,力圖以藝術來美化生活,顛倒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并是藝術脫離現(xiàn)實,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過分強調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張莉、劉曉茜,2015,p38-39)。
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也很深遠。20世紀初,隨著林紓等人譯介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中國問世,唯美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本土。周作人對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的譯介是唯美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端,隨后陳獨秀對王爾德喜劇《莎樂美》的介紹,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雜志對王爾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紹,使中國現(xiàn)代文壇出現(xiàn)一股王爾德熱潮,還有朱維基翻譯的《謊言與頹敗》,林語堂翻譯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以及梁實秋的《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等等,將王爾德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譯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世紀90年代,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又受到中國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重視,認為唯美主義雖然唯心,卻明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極端,卻構建了真、善、美相結合的審美觀;雖然片面,卻主張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
本選題的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本選題撰寫框架。
擬參考的書目。
專著:
[1]王佩蘭.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龔翰熊.歐洲小說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
[4]薛家寶.唯美主義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期刊:
[5]宮昀.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唯美主義體現(xiàn)[j].考試周刊,2015(11)。
[6]田紅燕.王爾德的藝術和人生[j].聊城大學學報,2015.
[7]張介明.從《道林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2015,(4).
[8]傅琦.《從《道林.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7)。
[9]王柯童、曾海珠.《論唯美主義產(chǎn)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國比較文學,2015,(3)。
[10]張莉、劉曉茜.《清醒的撲火飛蛾》[j].中州大學學報,2015,(4)。
外國文學論文篇十二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需要國人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視野下,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求。
本文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運用生態(tài)學理論具體分析高校外國文學生態(tài)化教學路徑,即采用“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以期為高校外國文學教學路徑的理論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教育;外國文學教學;生態(tài)化教學。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學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有關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就我國而言,教育部啟動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新世紀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等研究項目,試圖推進大學教改的順利進行。
目前,許多大學雖然進行了所謂的改革,但大都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教師不能深入理解教改的精髓,過于注重對教學外在形式的翻新,未能從多元化視角對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主客體進行再認識,從而使教改形成表面上繁榮但實際虛空的現(xiàn)象,這種狀況也突出表現(xiàn)在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
二、生態(tài)化教學相關概述。
大學教育應保持獨立的品格,不但要對社會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而且要運用多學科的話語解讀教學的意義。
20世紀初,生態(tài)學理論體系已初具規(guī)模,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學科”,其“顛覆”的是3來支配人類社會突飛猛進的價值觀、世界觀,但“顛覆”的同時意味著一種知識體系和文明范式的轉換。
目前,一些生態(tài)學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方法已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高等教育也逐漸引入生態(tài)學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教育生態(tài)學。
教育生態(tài)學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國興起的一門新興科學,最早由美國學者克雷明提出,旨在把教育看作一個有機系統(tǒng),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規(guī)律,進而揭示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我國臺灣地區(qū)較早開展教育生態(tài)化研究,以方炳林、李聰為代表,而大陸相關主題研究較晚,代表人物是鄭雪。
目前,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決定了未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但縱觀國內外,學者們對于大學生態(tài)化教育的研究多從宏觀角度入手,主要闡述環(huán)境與人類教育活動的交互關系,而從微觀角度運用生態(tài)學理論研究某一具體課程教學問題的并不多。
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凝滯、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高校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
因此,建設生態(tài)化課堂已成為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三、實現(xiàn)高校外國文學生態(tài)化教學的路徑。
教育教學之所以能夠與生態(tài)學相聯(lián)系,是因為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從生態(tài)學角度看,學校中的教學活動是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編碼、翻譯和利用過程,也就是人和環(huán)境的對話過程?!币簿褪钦f,教學活動體現(xiàn)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
同時,由于教學活動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所以又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生態(tài)學原理提出“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
(一)“三自”——從主導者到引導者,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研究者。
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是擁有絕對權威的主導者,而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服從者。
生態(tài)化課堂強調教師和學生是平等、和諧、互動、共生的關系,因此,應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三自”原則——“自主合作”“自我調控”“自我內省”。
1.自主合作傳統(tǒng)教學過分強調師生關系中教師的主導性,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自主合作,其包括學生自身內部的自我合作,以及學生之間個體化的合作,其中自我合作是基礎,個體化合作是深化。
自我合作,是指學生在課前可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探索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加強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個體化合作,是指學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合作研究,可采用討論、辯論、演繹的方式,這是由外國文學課程的特殊性決定的。
外國文學首先突出的是“史”的線索,其次是對重點作家作品進行分析。
因此,討論、辯論、演繹的教學方式能實現(xiàn)不同的學習效果。
由于學生個人喜好和知識結構不同,討論可將學生研讀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各自的觀點呈現(xiàn)出來,從而拓展思維。
辯論,是比較集中的對一個或幾個爭議較大的觀點進行深入探討,其有助于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演繹,是對作品進行外化形式的反饋,外國文學作品體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戲劇、散文和詩歌,教師可將課堂變換為舞臺,讓學生化身演員或者朗誦者,以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人物的心路歷程。
2.自我調控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前明確設立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要求所有學生接受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采用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得出相同的結論,這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
由于外國文學課程容量大,而教學課時有限,所以外國文學生態(tài)化教學既要有教師的統(tǒng)籌,又要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
教師在課前設計好總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每個學生可根據(jù)自身興趣,從教學總目標中選取與已有研究相匹配的目標作為專題性研究目標,并自發(fā)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收集相關信息資料,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這種專題研究中,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自我的思維方式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做整個研究過程的自我調控者。
3.自我內省自我內省是在每一次自我調控式的研究之后,學生總結研究經(jīng)驗。
這種經(jīng)驗往往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外國文學課程性質和規(guī)律更為深入的把握;二是學習外國文學課程最切合自身狀況的方法。
(二)“三化”——從單一、粗暴的評價到立體人性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考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外國文學教學中,這種評價往往單一、粗暴,主要以期末考試試卷得分為準,且試題內容往往重記憶輕能力,答案設置缺乏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這種考核方式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
而生態(tài)化教學評價是一種立體、多元、人性化的評價體系,其采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主張“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
1.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即由過去教師作為單一的評價主體拓展為由眾多因子參與的多元化評價。
也就是說,除教師外,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學生、學校都可以參與到教學評價中。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有資格對教學狀況作出評價;學校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者,也有資格對教學情況作出評價。
這種多元化評價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評價內容全面化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置較為豐富,所以教學內容的評價也需要全面,即不僅要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還要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此外,還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自我完善做出評價,以顯示學習對生命和生活的巨大指導意義。
3.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必然帶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評價不應局限于試卷的得分情況,而應通過觀察學生對問題的研討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評價。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三)“三面向”——從固守知識到可持續(xù)育人。
“三面向”是指“面向自我,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這是外國文學生態(tài)化教學的目標。
傳統(tǒng)外國文學教學目標往往是取得優(yōu)異的卷面成績,這導致學生對教師的盲從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
為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外國文學教學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即把教師所教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用幾千年的人類思想豐富當代人的生活,并最大限度地指導人們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時,為實現(xiàn)學以致用,學生要面向自我,尊重自我的情感態(tài)度、認知能力和個性特征,以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綜上所述,為改變高校當前的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突顯教學價值,需要探索積極有效的新教學路徑。
生態(tài)主義價值觀為重新構建教學價值,實現(xiàn)人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并體現(xiàn)了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的生態(tài)價值意義。
因此,運用生態(tài)學理論開發(fā)以“三自、三化、三面向”為主要實施路徑的高校外國文學生態(tài)化教學模式,將極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摘要]我國在經(jīng)濟與社會等方面快速發(fā)展,增加了對于高素質人才的現(xiàn)實需要,而與此同時,外國文學教育作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卻一直以來被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yè)所忽視,使得學生素質出現(xiàn)短板。
為此,我們極有必要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補充外國文學知識的力度,并細致思考具體的有效補充方式,從而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真正提升上去。
[關鍵詞]外國文學;大學英語;課堂引入;有效方式。
因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再加上全球化進程的穩(wěn)步向前,近一段時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在高校內處于日益重要的地位,成為各所院校學時較長、學生耗費時間與精力較多的課程。
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教育并非是完善的,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顯著問題。
比如,教師處在教學定式框架之中無法脫身,過于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卻忽視對文化背景的介紹,學生以四六級考試為指針走應試學習的老路等。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出變革,真正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到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妙處,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外國文學知識的引入,毫無疑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金鑰匙。
一、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必要性。
(一)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是表達的藝術,而文學則是這種表達藝術中的獨秀之枝。
不同的語言,會產(chǎn)生不同特質的文學,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存在風格的不同、背景的差異,其語言結構可以給英語技巧訓練提供很大的幫助,特別在進行語法分析和解釋過程中,這種幫助的效果尤其明顯。
此外,一部甚至一篇文學作品中,通常都含有極為豐富的語境功能,受此影響,相應的詞匯和句子學習與記憶便會變得非常容易,而將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英語寫作結合起來,則可以讓學習者接受到詞語妙用、文學風格、體裁變化的訓練。
像莎士比亞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數(shù)不盡的俚詞妙語,生動再現(xiàn)了英語語言的精髓,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無疑會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提升起到很大幫助。
(二)豐富語言文化知識。
毋庸置疑,文學作品具有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功能,并且可以讓人類共性的基本命題得到呈現(xiàn)。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上的悠久積淀,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生動映照,它可以將時間上的限制、空間上的隔膜化解開來,使處在相異文化環(huán)境之中的人們得以完成思想深處的交流,保證了語言的流動性。
也就是說,在高等院校中開展外國文學知識進英語課堂的活動,將會使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各地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等。
(三)提高語言應用素養(yǎng)。
雖然并不在具體語言知識考點范圍之內,卻同樣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有益內容,接觸與認知這些內容后,學生將會更進一步體悟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可以說,這是一種視野上的開拓、情操上的陶冶、心靈智慧上的啟迪,是另一種對語言應用能力提升的補益。
二、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策略。
(一)文學知識和教材的結合。
文學知識和教材的結合,是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策略的基礎,其中,切入點的尋求非常關鍵,它能夠讓外國文學教學有機會成為平時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外國文學論文篇十三
作為一種思潮,唯美主義歷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義也仍舊在啟發(fā)著當代藝術思潮。
在古希臘時期,卡利馬科斯曾創(chuàng)造出一種亞歷山大里亞詩體,被認為是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來的古羅馬晚期詩歌和文學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8世紀,康德首先提出審美活動的獨立性,這是從理論上論證唯美主義的開端??档轮螅R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對唯美主義進行探討,而19世紀戈蒂耶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的口號推動了唯美思想明確理論體系的建立。美國詩人、作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中響應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英國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亦積極回應戈蒂耶的主張。在19世紀的英國,唯美主義兩次達到高潮,王爾德是這一思想的中堅代表,是繼承者亦是實踐者。
唯美主義者反抗社會功利、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強調超然于生活的藝術純粹、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們尖銳批判物質社會,倡導應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個性。作為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對唯美主義的研究從來是藝術理論探討的重點話題。
唯美主義的特征在于超現(xiàn)實、超道德和無目的性,所謂超現(xiàn)實是指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高于生活,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模仿了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藝術可以反映道德,但藝術是純粹的,僅受藝術家道德觀念的影響,藝術本身并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藝術都是無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應該被利用來獲得任何經(jīng)濟或社會效益,或者鞏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義與功利主義觀點相對,不僅開拓了題材,也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王柯童,曾海珠,2015,p68)。但對唯美主義理論的批評也不少見,比如有學者認為唯美主義反對為教義而藝術,這是進步的,但是他們矯枉過正,宣揚藝術并非來源于生活,力圖以藝術來美化生活,顛倒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并是藝術脫離現(xiàn)實,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過分強調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張莉、劉曉茜,2015,p38-39)。
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也很深遠。20世紀初,隨著林紓等人譯介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中國問世,唯美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本土。周作人對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的譯介是唯美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端,隨后陳獨秀對王爾德喜劇《莎樂美》的介紹,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雜志對王爾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紹,使中國現(xiàn)代文壇出現(xiàn)一股王爾德熱潮,還有朱維基翻譯的《謊言與頹敗》,林語堂翻譯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以及梁實秋的《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等等,將王爾德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譯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世紀90年代,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又受到中國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重視,認為唯美主義雖然唯心,卻明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雖然極端,卻構建了真、善、美相結合的審美觀;雖然片面,卻主張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
本選題的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本選題撰寫框架。
擬參考的書目。
專著:
[1]王佩蘭.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2]龔翰熊.歐洲小說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
[3]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教師學期個人工作總結(優(yōu)秀11篇)
- 初二教學計劃英語(精選10篇)
- 語文教學計劃(精選14篇)
- 2023年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演講稿教師(通用10篇)
- 最新工程承包合同協(xié)議書(優(yōu)秀18篇)
- 2023年放飛青春演講稿(精選12篇)
- 最新畢業(yè)設計論文周志范文范本(匯總18篇)
- 關于黨員民主評議發(fā)言稿通用(大全11篇)
- 演講競聘演講稿三分鐘(模板18篇)
- 最新清明節(jié)掃墓活動主持詞幼兒園(優(yōu)秀16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