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實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0:34:21 頁碼:8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實用20篇)
2023-11-12 00:34:21    小編:ZTFB

生命不息,總結不止??偨Y是我們對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進行回顧和總結的重要方式。總結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在學習或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進步,增強自信和動力。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給你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同時也歡迎你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一

生命科學的發(fā)展對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在農業(yè)、醫(yī)藥與健康、能源、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1]。近半個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發(fā)展最迅速的一個前沿學科,推動著整個生命科學的發(fā)展。目前很多高校的醫(yī)學、生命科學、農學等專業(yè)都設立了分子生物學課程,并作為本科生必修的學位課程。然而,由于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點抽象復雜,信息量大,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學生們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目前為止,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制作多媒體課件、根據課本內容逐條灌輸知識的單一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上課興趣不大、效率低下、難以系統(tǒng)掌握知識等問題;高校授課教師科研壓力大,部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教學上投入不夠而導致備課不充分、對教學內容吃不透、個別知識點模棱兩可等,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因此,對分子生物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筆者從教學方法和教師素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問題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問題式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所講授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閱讀教材,思考教師設定的問題,教師提問,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有重點、有目的的引導和講解,最終教師講解鞏固,使課堂氣氛活躍,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崔希福[2]將問題式教學方法應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上,非常有助于抵制和規(guī)避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王榮等[3]利用問題式教學方法在機械原理課堂上也進行了教學實踐,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吉敏麗[4]在憲法學教學中通過問題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升了學生思維能力,并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及視野。問題式教學方法在看似枯燥的原理課程上運用將極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表達能力得到較好的提升。問題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是以“施人以漁而非施人以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與“填鴨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更利于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通過本研究分析的結果,問題式教學在分子生物學理論課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進一步推廣使用。

(二)研讀外文文獻,倡導學生開展講座。

分子生物學是理論與技術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效果最顯著的學科,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指導新技術的產生,新技術的應用又促進了新理論的形成。因此,分子生物學知識的更新速度在生命科學領域首屈一指,將外文文獻引入到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展現這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實驗中的應用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學知識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啟發(fā)學生廣闊的思維方式。比如,基因的表達調控章節(jié),教材中講述了從基因水平、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翻譯水平和翻譯后水平的基因表達調控,正是由于基因表達調控的存在,才能使僅僅擁有2.5萬個基因的人類成為最高級最復雜的生物。表觀遺傳學是基因表達調控的新興內容,包括小rna和dna甲基化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等內容,這些知識在教材中一筆帶過,學生無法真正認識和了解前沿信息。通過推薦外文文獻,讓學生分組學習和討論,并在課堂上以講座的形式分享自己學到的新知識,對于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提高自我學習思考能力具有顯著的效果。

二、教師素質的提升。

當今高校教師肩負著兩項基本任務就是教學和科研[5]。對于廣大青年博士教師,面臨初登講臺和科研任務的雙重壓力,使他們喘不過氣來,難免對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教學效果評價較差。因而教師端正態(tài)度、擺正思想就尤為重要。除了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教師自身知識的更新也非常重要。教師必須經常閱讀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最新文獻,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研究進展,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以及培訓,用新知識和新方法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激情的高質量上好每一節(jié)課,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二

我國文化教學起步較晚,文化教學真正受到廣泛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tǒng)英語教法影響很深,傳統(tǒng)教法主要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講解,包括單詞、短語、句型、語法,課文中的閱讀是講解的重中之重,之后做大量的習題,老師認為學習了這些之后學生自然會掌握實際的語言應用,忽視了語言的交際作用。

那段時期,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沒有得到重視,文化教育也沒有同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放在同等的位置,以至于學生在現實的交際中經常犯文化錯誤,不能夠順利完成交際目的。

我國在《英語課程標準》中第一次把“文化意識”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要求實現7—8級文化教育目標,主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學、文化及在行為舉止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情況。

英語教學中應加入文化教學,這一點已得到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目前英語教學受到應試教育和教材內容的限制,老師和學生對文化教育不重視,高中英語課堂老師是主導者,學生僅是接受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教學不可能有大的發(fā)展。

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二者密不可分。

語言是文華的載體,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掌握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過程。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不斷,文化在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把文化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2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中國再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經濟發(fā)展迅速,在世界經濟大環(huán)境里也占有一席之地,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更需要高級人才的支持。

英語已經是世界通用語言,因此,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以適應21世紀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內在要求。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只學習語言而不學習文化,語言學習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學習語音、詞匯和語法,還要掌握目標語國家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行為等。

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語言背后所蘊含文化的意義,理解其語言中正真所表達的含義,以便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高中外語教學應包括文化教育。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

21世紀跨文化的交流已成為主流,為了適應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不可避免要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之間的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就更為重要。

高中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助于英語的應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應結合課本和學生的認知,逐步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使他們提高對異國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為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英語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但同時又是學生最難翻越的高山之一。

對于大多數中國的學生來說,閱讀是學習英語的主要手段。

在高考的卷子中閱讀的分值占的比較大,閱讀理解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高考中的閱讀題往往加入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這就給學生閱讀理解增加了難度,學生如果不了解文章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很難理解整篇文章,做題就容易做錯。

教師在教英語閱讀時,要向學生講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加強教師的文化知識能力。

現代的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和基本理論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大多數教師的文化知識不足,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這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意識。

有的教師由于自身和高考的壓力,也不愿意花太多時間教文化知識上,怕耽誤正常的教學。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目標,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教學過程中將文化教育和英語教學結合起來。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

高中英語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還是主導地位,我們應轉換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畢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增加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

利用教材中的詞匯進行文化教育。

英語中有很多詞隱含著文化知識,如英語必修5第四單元的communism,可以給學生將有關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建共產主義的事,inpidualism是美國主要的價值觀念,我們從美國的電影蜘蛛俠等影片中可以看出,美國人比blossom”指“紅潤而美麗的女孩”;“applehead”指“笨蛋”;“appleknocker”指“莊稼漢,老實人”。

“apple”也可與其他詞組合,表示蔬菜水果等,如:“amadapple”指“茄子”;“appleoflove”指“番茄”;“acherryapple”指“棠梨”。

還有一些關于“apple”的其他俗語或俚語,如:“applesauce”指“胡說,假話”;“applebutter”指“閑談,聊天”;“alleyapple”指“一堆馬糞”。

“applecart”指“小販賣蘋果的手推車”由此構成的俗語“toupsetthe/sbapplecart”指打亂(某人的)計劃,破壞(某人的)任務,還有“aslikeasanappletoanoyster”指“毫無相似之處,截然不同”。

“anappletoanorange”也表示“兩者毫無相似之處”。

“apple”一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詞義不斷擴大。

apple是人類的開始,是外觀美麗而沒有任何實質的事物,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禍端之源,是愛情的象征,它也反映了英美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其詞義的變化和擴充體現了英語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3],而詞匯又是語言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文化內涵是十分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語言時,從詞匯入手,不僅了解它的音、形、意,還要全面領會其文化內涵,體味其文化意蘊,從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語言。

本文作者:王慧玉。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三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學英語教育一直占有極其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一個關鍵培養(yǎng)因素,那就是獨立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對思辨能力有關含義的解析,并對如何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進行了剖析,重點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對培養(yǎng)算算途徑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點探討。

思辨能力指的是個體根據特定標準規(guī)則,對事物或現象進判斷決定或作出認知結論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質疑、思維、分析、評價都是思辨的過程,思辨能力強弱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及對外界事物認知處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懷疑、辨別、理解、綜合能力,對教材知識能夠思考理解、質疑分析,并能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斛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問題??梢哉f,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雙翅膀,能讓學生自如飛翔,更快更好學習新知識,對問題自如處理。思辨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思考更加深入全面,處置解決問題也更客觀理性,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盲從。同時,好的思辨能力也會助推創(chuàng)新能力。大學英語教育加強思辨能力培養(yǎng),既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是對國家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不足。

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一個重要考試的指揮手段,而課堂教學以講解傳授為主,對學習思辨能力培養(yǎng)基本缺失。聽說讀寫譯能力是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關注的重心所在,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學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普遍忽視的話,這對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是極其不利的,也沒有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目標。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師講授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練習的模式,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不足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學習思維思辨能力拓展不寬,學生照抄照搬課本知識,缺乏思辨和靈活運用交流能力。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在用英語組織對話發(fā)言的過程中,邏輯思維缺乏甚至混亂不清,組織語言條理不夠;有的學生在辯論演講方面,主題不夠突出,觀點闡述不夠清晰,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提升思考判斷能力。這些學生往往遇到一有難度的問題,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說到那,比較隨意,邏輯不嚴密,會讓聽者感覺發(fā)笑。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障礙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學目標上的重視不夠。教育主管部門和老師不夠重視,甚至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更多的是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目標設置教學要求。二是課程設置和安排上不夠合理。課程設置更多圍繞四級英語考試課程設置,缺少興趣類文學藝術、科技知識類英語課選修課程,這里面有師資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還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學校評定學生英語水平主要還是偏重于考試考查,對思辨能力無法進行有效評估。三是教學評估體系的限制。學生英語水平考核與考試成績直接關系,這種較狹隘的考試要求,也會限制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是當成一種工具,主觀性不強,老師在教學中也會缺失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從而削弱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養(yǎng)大學英語思辨能力的途徑方式。

1、提高認識,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

現在創(chuàng)新驅動已經上升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而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就需要培養(yǎng)大量高素質具有創(chuàng)新開拓意識的優(yōu)秀人才,這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有創(chuàng)新思辨能力。當代大學英語教育,不單單是培養(yǎng)英語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塑造,這才符合現代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于質穎、大膽思考,不拘于成見,有獨有見解,不落俗套。而創(chuàng)新的關鍵核心就在于思辨能力,所以對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

2、加強平等交流,允許質穎提問。

老師的教學不能始終停留在傳統(tǒng)階段,始終認為自己是權威,要求讓學生一味接受灌輸,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課本要求的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不注重發(fā)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加強學習自我意識的塑造,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學習的環(huán)境,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老師也要加強教育引導,及時對交流提問給予引導回答,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認同,逐漸養(yǎng)成思辨的態(tài)度和意識,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強教育引導,做到“三步”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語言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思辨能力的引導,堅持做到三點。

一是獨立理解。

讓學生提前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理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老師每次上課前要對閱讀任務提前布置好,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能基本知識課文的內容,能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這樣正式講授的時候學生學習的印象和理解才會更深刻準確。

二是做好分析講授。

課堂上老師要對課文的組織結構做出整體性講解,并對一些重點語法知識、詞組詞匯等語言層面的內容作出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這其中,要對重點語法知識和課文內容中涉及的英語世界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歷史、社會情況進行講授,有效處理好學生認知中的困難。三是做好拓展評價,即對課本內容提出一些開拓性的思維,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適時組織學生自我討論,既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又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導,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點間的關系,并自我進行總結記憶歸納,而不是一味地老師在賣力不討好地灌輸教學。在做好“三步”教學引導工作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須精心思考,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和知識點要挑選好,對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過設置和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分析思考興趣,讓學生逐步構建自我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最終實現了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增強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做好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訓練、輕思辨培養(yǎng),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才能適應我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對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顏方麗.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j].校園英語旬刊,.

[2]徐繼菊,王淑雯,呂旭英.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研究[j].時代教育,2015.

[3]孫冬鵬.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5.

[4]鄒紹艷,高秀雪.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現狀調查——一項基于反思性問卷的研究[j].外語研究,2015.

[5]劉瑩.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實效分析[j].吉林教育,2015.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四

摘要: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不是教師可以直接傳授的,而是需要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不斷內化與提升。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要為學生設計豐富的語言操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言操練;教學效益。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一門工具課,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而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操練。只有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操練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運用的空間,學生才能不斷地將所學過的詞匯與語法用于日常的交流與交際之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開展多樣的語言操練,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參與交流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呢?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一、朗讀短文。

朗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與方法,是以模仿與記憶為主的控制性反復練習,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適用于低段英語教學。

1.齊聲朗讀。

在新授知識后讓學生跟著教師或是跟著錄音進行齊聲朗讀,在全班展開,這樣可以形成相對活躍與寬松的教學氛圍,實現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圖文并茂地展現短文,再配以標準而優(yōu)美的音頻,讓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語言的變化,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缺點在于會使部分學生混于其中。

2.個別朗讀。

即實現教學面對學生個體。這樣可以做到教學無遺漏,讓每個學生都有語言操練的機會,教師可以具體地了解每個學生的發(fā)音情況,以便于糾正,便于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可以讓學生在同桌之間或前后桌之間展開,也可以開火車的形式展開,即讓學生按照座位的順序逐個朗讀。

二、即興發(fā)言。

小學生雖小,但是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有著獨立的思想與不同的看法,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就必須要改變以往快節(jié)奏的灌輸,而是要適當放慢腳步,利用教學的間隙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即興發(fā)言,這樣才能讓教學處于不斷的動態(tài)生成中,使之成為學生自己的學堂,同時這也正是進行語言操練的重要活動。例如,課堂導入可以由教師指定話題,然后讓學生來進行即興發(fā)言,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展開自由而輕松的會話,從而將教學引向具體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改變直接進入新知學習的枯燥性與突兀性,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下進入新知的學習,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學中會有一些突發(fā)情況,我們同樣可以利用突發(fā)來引導學生自由交流與討論,這樣的教學順勢利導,動態(tài)生成,雖形式不同,但都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如一場雨、一場雪,或是學生課上玩玩具等,我們就可以設計成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就rain,snow等來展開自由發(fā)言,雖然偏離了預定的教學軌道,但又不得不說是一次很好的語言操練活動,而且還可以引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

三、情景表演。

小學生有著很強的表演能力,開展情景劇的表演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藝術活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創(chuàng)新思維與口語表達于一體,不再是枯燥的學習,而是在生動的表演中運用,可以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不失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更加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轉化,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例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角色的不同立場,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制作相關的頭飾,讓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學習了小動物的相關詞匯后,可以讓學生帶上可愛的動物頭飾,進行相關的描述。這樣將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與表演劇本,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與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真正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在學完短文后,讓學生圍繞著教材上的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展開自主創(chuàng)作,同時也可以選取學生所熟悉與感興趣的話題,如聚會、旅行等,讓學生來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不同的學生可以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劇本來,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個性化教學。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劇本的表演,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梢哉f這樣的自主創(chuàng)編與表演,將學生的真實生活搬到了教學中,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更加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角色配音。

小學生都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模仿正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選取學生喜愛的動畫片或經典影視劇片段,讓學生進行角色配音。大多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配音、把握人物的性格、環(huán)境的變化等,會在課余時間與同學、家長一起積極地來觀看相關的影視劇,以實現對角色的準確把握。這樣在課堂中對角色進行配音時就不會再是機械地背誦臺詞,而是真正地融入劇本,融入角色,體會人物心理、情感對于語言的影響?;顒雍笞寣W生聽原音,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在發(fā)音、語氣與語調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這樣更利于學生的發(fā)音。同時在學生之間展開互相評價,使學生對語言有全面的認識。要想學好一門語言,不僅要發(fā)音標準地道,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場景來運用不同的語氣與語調,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使語言富于變化。

五、結束語。

總之,只有在豐富的語言操練中學生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語言的精髓,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將語言操練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與運用中不斷內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蔣萊茜.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小學生英語聽說習慣的培養(yǎng).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5).

[2]徐偉.小學英語課堂語言實踐活動的幾點嘗試.吉林教育:教研,(9).

[3]烏德超.運用語言操練方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學習,(10).

[4]芮梨.小學英語語言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與實施.新課程學習,2013(10).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五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工作中,高校英語教育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它在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成為人們研究的焦點,具體來講包括三個方面:

(1)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氛圍嚴肅高校英語教學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沒有意識到對英語的要求也提高了。它們大多采用“為了教學而教學”的教育模式,單純?yōu)榱颂岣哂⒄Z教學而進行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有的學校甚至還把英語四、六級的通過情況,作為學生能否畢業(yè)、是否授予學位證的評定標準。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首先,目前高校大多把英語作為公共課程進行教學,這就導致了一個大教室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在聽課。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積極與老師互動的學生能學到真東西外,其他同學幾乎都被“邊緣化”了。另外,在大學管理普遍比較寬松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選擇了逃課,利用原本是上課的時間做很多沒用的私事,更不用提利用課外時間自學英語知識了。

(3)機械呆板的講課方式,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現在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都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但是換湯不換藥,老師只是把原本要在黑板上板書的東西放在ppt上,多媒體應用于教學工作的初衷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作為教學主體接連不斷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把語法、詞匯等作為講課的重點,有的老師還專門研究英語考試的出題規(guī)律,作為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途徑之一,完全忽略了教學工作的本質以及學生的接受心理。

2實現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了解了目前高校教學工作的現狀后,就要對此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工作學習的新思路。

通過思想觀念的轉變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工作,既包括老師又包括學生。對學生而言,首先就是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在課堂上,學生要主動和老師交流,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不能氣餒,而是樂觀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從而提高自身的英語學習能力;對老師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從學生的接受心理出發(fā),了解學生想要學到什么、希望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獲得知識,改變傳統(tǒng)的“唯我獨大”的心理,與學生平起平坐,并和他們做朋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2)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實現教學方法的新突破。

1)合理利用多媒體資源。

多媒體資源具有的感染力強、接受度高、畫面感強烈的優(yōu)勢,為高校英語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對學生進行thepoliticaloffemalepolitician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件制作時,先放幾位女政治家的圖片,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女政治家的風采,帶著濃厚的感情學生更容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課文的學習過程,老師還可以利用課件休息的時間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情境教學法的引入。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特定情節(jié)的設置,把學生帶入其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英語口語有關講價、還價的練習中,可以指定學生分角色扮演,或者直接把學生帶入市場,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和口語技巧。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通過對單詞、語法等的幽默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害蟲pest的單詞記憶中,“拍死它”的解讀對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3結束語。

大學的英語教學在整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是一個拔高、改進的環(huán)節(jié),有關高校英語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揚棄”式運用,為高校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六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入手,強調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新課程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是順利進行語言交流的保障,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達成的重要條件。因此,新課標注重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具體說來,要在高中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一是對英語國家的國家概況、地理位置、政治、經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要對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有所了解;三是要了解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下的文化與其他語言環(huán)境下文化相比的不同之處;四是要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善于比較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五是從語言交流中發(fā)現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差異,以求同存異的原則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以課堂教學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主渠道。

高中英語學習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必須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讓學生理解英語語言文化,比較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比如在講授高中英語nodrugs這一課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由于中外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和抽煙比例等方面的不同,中國和英語語言國家的人對于抽煙的不同態(tài)度,并且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年來效仿國外,加重抽煙有害健康的宣傳,在公共場合設置non-smoking和smokingarea的措施,也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產生的,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現象,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過程。再如在學習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外在對待城市生活和鄉(xiāng)下生活態(tài)度的不同,外國城市中的人常常到鄉(xiāng)下去度假,有的在鄉(xiāng)下建房生活,很多人由城市走進鄉(xiāng)村,而中國城市中的人有很多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們都是由農村走向城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在文化方面的差異。除此之外,高中英語教學中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非常多,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以教材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依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材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和語言背景知識介紹都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如教材內容中所涉及到的地理、文學、飲食、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認識到這些具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方面的差異,并且讓學生理解這些生活方式和觀念不同所反映出來的不同文化內容,并與中國的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拓寬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渠道。

除了在教師的講授和教材中認識外國的文化,理解中外文化差異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課外以課下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并理解外國文化。如我們可以讓學生收集能夠反映出中外文化不同的語言與文章,再與同學進行交流,互相介紹。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中外文化的差異,進而產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通過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多種渠道學習英語知識,認識英語國家的文化。如在教授《死亡詩社》(deadpoetssociety)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影視作品《死亡詩社》(deadpoetssociety)中的片段,營造英語學習的環(huán)境,讓學生深入其中,加深對外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三、結語。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語言文化,認識中外文化差異,正確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為此,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教材為主要依托,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拓寬學生英語學習的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七

傳統(tǒng)教學的典型結構是:講―聽―讀―記―練。進入20世紀,世界先進國家紛紛出臺了不少新的教學模式,而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遵循的是凱洛夫的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其教學程序是: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yè)。社會發(fā)展到了今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以書本為內容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就顯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顯得太不適宜了。打破傳統(tǒng)教學格局,建立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對如何實現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也談一下我對該問題的想法。

首先,從學校角度方面:

(1)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的原則。實踐性教學改革必須以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為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智能結構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

(2)以教學基地建設為前提的原則。實踐性教學改革必須以教學基地建設為前提,通過建立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相適應的教學基地及運行模式,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F在很多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新辦的教學實驗、實習基地,沒有更好或充分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教學實驗基地與教學相脫勾,使得教學基地形同虛設。

(3)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原則。實踐性教學改革應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個核心,強化師生的質量意識,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與監(jiān)控,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確保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4)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臺的原則。實踐性教學改革應立足現代教育技術平臺,在實踐性教學的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發(fā)展迅猛的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實踐性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法、手段對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1]。

(5)以產學研合作為支撐的原則。實踐性教學改革應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努力探索學校與企事業(yè)單位合作培養(yǎng)的教育模式,實現產學研的深層次合作。學校對學生創(chuàng)造的成果或教師科研成果,應考慮其成果的價值或是在與企事業(yè)單位合作的基礎上體現出來。

其次,從學生角度方面:

(1)個性化原則。教學方法改革應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從而使具體的教學方法適合教師和學生的基本特點,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教學方法改革要注意適應學生理性因素的發(fā)展,因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就成了教學方法改革的著力點。

(2)自主活動性原則。學生的個性是在自主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教學是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活動空間。

(3)合作性原則。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是2l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它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具備與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備與他人合作過程中的協(xié)調、組織能力。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要通過充滿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圍的教育方法養(yǎng)成。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學關系,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

首先,實現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必先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這是實現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提升階段。

面對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要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開展。那么,如何去實現呢?下面提幾點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學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論基礎之上。因為教學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構建的教學模式能否正確地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們對教學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學[2]。

(2)要根據需要來構建模式。教學要完成的任務和內容很豐富,過程也非常復雜,不能只構建一種模式來適應各種教學的需要。不同的教學目標,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策略,不同的學科,應該構建適應自身特點的模式,即使同一個學科。課時內容不同,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結構,不能什么課都套用一種模式,那樣只會使模式僵化,失去構建模式的本來意義。

(3)構建模式要著眼于課堂,重在優(yōu)化教學過程。精心策劃好課堂教學,不能只著眼于某一個因素,必須把教育思想、教學目標、原則、方法、內容、手段等諸多因素聯(lián)系起來通盤考慮,使教材、教師、學生的相互協(xié)調,達到教學結構科學化和程序化程度,還要把掌握知識目標、操作應用目標、情感交流目標列入課堂教學的結構,然后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所接受[3]。

其次,實現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最終實現無模教育,這是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升華階段。

構建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從發(fā)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學模式,實現無模教學,也是未來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因為人的認識總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一個教師只有在擁有一定量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才能向質的方面發(fā)展,成為“自由王國”的主人,由此實現教學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學由有模到無模的跨越。

(1)變有模教學為無模教學是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現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并非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它只是教學改革的一種過渡形式,只是用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去代替已經過時的教學模式,為當前的教學改革尋找一條相對寬廣的發(fā)展道路。當新的教學模式構建起來,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發(fā)展,根據未來社會發(fā)展預測,那時的教學必然走向無模教學。

(2)實現無模教學是以學生高度自治為前提條件的。實現學生高度自治,是現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要培養(yǎng)的目標,也是實現未來無模教學的前提條件。

(3)實現第二步跨越,變有模教學為無模教學,最終是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充足的機會和條件。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解放學生,使學生成為真正自主學習的主人[4]。

總之,現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不管教學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仍然控制在教師手中,仍然沒有擺脫教師的主宰。從有模教學變?yōu)闊o模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將進入一個很高的境地。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共同協(xié)作的社會,未來的無模教學是以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為特征的,擁有這方面知識和能力的人,則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重要標志。未來的學生一旦進入了無模教學的境界,人的個性的全面充分自由發(fā)展也就實現了。

參考文獻。

[1]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葉瀾:《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

[3]任長松:《走向新課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學論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八

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學生來說,都懷有一股好奇心,學習的興趣高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內容的增加,教材難度的增大,農村中學英語學習掉隊者越來越多。本文從環(huán)境的影響、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教材、學習方法、學生的性格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一、環(huán)境影響。

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學的調查研究表明:家庭環(huán)境與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興趣有直接的相關如果父母對其子女的英語學習較關心,與子女關系融洽,且家庭內英語氣氛較濃,那么,子女往往對英語有較高的愿望和興趣,反之亦然。

特別是農村中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農活,對子女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任其自然發(fā)展,有的家庭把教育問題都依賴于學校,放松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長素質低,自己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回來后,又讓他們干這干那,無暇去看書學習。有的家長受傳統(tǒng)的思想影響,認為在生產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語,學了也無用,因此不支持學生學英語,加之,學生也受傳統(tǒng)的英語“難學”的思想影響,也不愿學英語。

有的家長甚至認為讓子女初中畢業(yè)就算了。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長比較重視,他們看到知識有用,也看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師資不足。某些農村由于地點偏僻,條件艱苦,英語教師不足,質量滯后,兼課,代課現象相當嚴重,非英語專業(yè)的教師一方面缺乏英語教學理論,難以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由于師資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學習。班級里學生人數太多,差距大。

而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需要多練,多講,由于人數太多,教室就照顧不到每位學生,使有的學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對學習缺少興趣,很快學習就跟不上,而教師呢,一人兼三個班,根本沒有辦法找所有掉隊的學生補課,這樣掉隊的學生更加多了。設備差。

由于經濟落后,國家投入資金少,教學設備相對落后,不少學校甚至連必不可少的錄音機都沒有。至于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是少見,英語教學仍然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上。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一堂課內教學單詞、詞組、知識點還有對話或課文,一項接一項,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所有內容猶如放電影似的過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將英語條文化,使活生生的語言變成了固定的規(guī)則,英語課成了死記硬背的代名詞,教師通過大量習題加以鞏固。由于教學方法機械,學生只是或朗讀,或做題,或回答問題,使一些學生對英語逐漸失去了興趣。

三、英語新版教材不適宜農村中學。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級小學的基礎上編寫的,對沒有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說,猶如沙灘上建樓閣,其難度可想而知。“詞匯量大,編排欠妥”。詞匯量的增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和通過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城市中學的初一學生學過小學英語,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新教材可謂循序漸進,而某些農村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面對新教材每課十幾個單詞,認讀尚且犯難,何談讀句子,操練對話?按新大綱要求,初中生應掌握800個左右單詞和200條習慣用語。

而初一上冊課本就要求學生掌握324個四會單詞和短語,占初中階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學生英語水平兩極分化嚴重,詞匯是原因之一。沒有絲毫英語基礎的學生,讓其掌握如此多的單詞,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不少學生起早貪黑,卻因難度大而停滯不前,繼而失去學習的信心?,F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繼而失去學習信心。聽力練習難度過多,學生得不到鍛煉,更是使學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學生望而生畏。

四、學生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

沒有認真學習語音。在語音學習的初級階段,有的學生只是“鸚鵡學舌”學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學不是利用上課時間認真聽老師發(fā)音,反復練習,而是在新學的音標,單詞下標漢語拼音及漢字,到后來,不會拼讀音標單詞。

久而久之,上課不但單詞發(fā)音不準,而且無法流利朗讀。學生被動背單詞。由于初學語音時沒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記硬背,造成背單詞不按照音標拼讀規(guī)律,很難記住單詞。長次以往,背單詞就成了負擔,最后就會厭煩。

學習基礎知識時分開對待,前后知識不連貫,只是死板地記憶當堂的內容,學了后面忘前面。以為學習英語就是記單詞,不知道對英語要學些什么,語法概念零亂,缺乏理解與貫通。主觀努力不夠。上課能聽懂老師的講解,課后又不知所學,對所學短語句型只能機械操練、模仿,實際運用能力差。有些學生沒有搞清學習英語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他們認為把今天作業(yè)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沒想到多聽,多說,多讀,這樣學英語就不會產生語感,致使知識與技能上的缺漏越來越多,慢慢地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終于掉隊放棄。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九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紀,世界將進入全球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應用的基地,也是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搖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也是時代的需要。所以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引導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發(fā)展創(chuàng)造才能。

音樂作品是與一定事物形態(tài)相聯(lián)系的,與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聯(lián)系在一起的。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在教學中,我結合范唱錄音深入淺出地分析歌曲內容、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使學生有一清晰的印象。如教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時,通過聆聽歌曲范唱錄音并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歌詞的內涵,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馬兒在自由的奔跑,周圍是鳥兒的翠鳴。體現了一種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種美好的生活圖畫。音樂的想象力自由的,但不能脫離作品。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標題和有關知識到反復聆聽作品的音響,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想象里,喚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體驗歌曲情感中,增強感受、理解和發(fā)現音樂作品藝術形象能力,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二、改革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在傳統(tǒng)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認為對原有歌曲樂譜,不能多一個音符,不能少一個音符,讓學生也要因循守舊?,F在,我改變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法,如在一堂音樂課中,我可以在黑板上寫一段歌詞,讓學生在理解簡單的作曲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任意譜曲,然后再拿到琴上彈奏,讓學生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曲子效果。然后,對于不恰當之處再指導修正。有時,可以拿出一個熟悉的譜子,在框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填寫音符、減少音符,看是否改變了音樂風格。這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利用學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學具就是鋼琴,在傳統(tǒng)教學中,鋼琴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為學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我改革了教學方法,鋼琴的`作用遠不止于上述那些,我可以利用琴聲巧妙地在為音樂課教學的輔助手段,在一堂音樂課中,學生對于歌曲的學唱,既要注意歌唱方法,又要注意曲調歌詞,還要注意歌曲所要求的速度、力度的變化。他們的注意力被搞得四分五散,很難做到顧全大局。如何幫助學生用歌聲表現好歌曲呢?我在教唱《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時,利用力度變化夸張,較明顯的琴聲來提示學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琴聲還可以提示學生演唱速度的變化,以及連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學巧用幻燈、投影、錄音等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領會教法,還可以讓他們學到如何制作電教教材的知識。講授理論課時,經常需要給學生補充、提供一定的材料內容,此時若用板書費時費事,如用文字投影片,則簡便快捷,且容量大,可以重復使用,以增強記憶,這樣既增加了課堂信息量,又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部門對大學生英語教育提出了很多新標準及新要求,教育學者們也紛紛重視起了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各高校也不斷作出改變,開始重新定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

自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以來,大學生英語教育便越來越受重視,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教育目標逐漸遭到扭曲,導致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現混亂。事實上,用人單位比較重視求職者的實際應用能力,多數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職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包括表達能力、認知能力及社會能力三部分。因此,大學生英語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同時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及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水平,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1]。如可創(chuàng)辦英語角,每周定一個主題,學生圍繞主題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英語進行交流。比如以進入公司第一天為主題,學生分別扮演部門主管、部門同事、后勤人員、人力資源工作人員等,從進行自我介紹開始,以體驗一天的公司生活為主,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在此過程當中,學生可認清自己英語應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可通過與其他學生交流而學習到新的知識,這樣就可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及社會應用能力。

2.大學生英語教育需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符。

進行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為此,大學生英語教育應走出知識型的學習模式,將技能性的學習模式作為教育重點,逐步新以基礎英語為重心的大學生英語教育轉移到eap及esp,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加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2]。此外,因專業(yè)的不同,學生未來可選擇的職業(yè)的不同,大學生英語教育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應根據社會發(fā)展需求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及目標。比如針對商貿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學生未來所選擇的專業(yè)多數為外貿公司,雖說此類公司對于學生的讀、寫要求也比較高,但在實際的交際當中,其對于學生的聽、說、譯能力更加重視,因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要多鍛煉學生的聽、說、譯能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水平。

隨著大學英語教育的不斷改革,各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當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為此,大學生英語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制定多元化標準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各高校還應改善教學方法,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邮浇虒W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為引導,是一種雙向型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互動,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同時也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加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比如教師可在課堂開始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情景,如家庭派對,讓學生想象并口述家庭派對時人與人之間會有怎樣的交流、事情的發(fā)生是如何展現的,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在情景結束時,讓學生對他人的口述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對學生之前的口述進行評價并總結,注意評價時的中肯及表揚,這樣不但可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開口,真正實現“能說的英語”。

教學評價體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評價標準決定了教學目標,因此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需完美教學評價體系?,F很多高校仍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導致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策略也比較簡單、教學活動設計缺乏深入性,這樣不但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也讓教師的教學慢慢機械化,不利于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各高校在進行改革時應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定位英語教育功能,制定適當的教學評價標準,確保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5.結語。

雖然很多高校對于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由于對新時期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認識尚不明確,導致其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現混亂,為促進我國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進行正確定位。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業(yè)都會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壓力。大到如何分析國際金融變化的規(guī)律,防范金融危機,維護本國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小到如何防范匯率波動的風險,參與國際證券市場投資等等,知識都是我們在開放的經濟環(huán)境下必須掌握的內容。

國際金融學正是研究國際金融諸現象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通過《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對開放經濟的認識,系統(tǒng)而扎實地掌握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外匯與匯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體系等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掌握國際投融資、外匯交易和國際結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匯風險、利率風險的技巧,并在實際業(yè)務中進行一定的運用;了解我國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學會在實際工作和個人理財中貫徹執(zhí)行。通過對國際金融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為我國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目標。

2、在《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幾個現象。

(1)與其他經濟類的課程相比較,學生本身對國際金融這門課程的興趣較為濃厚。

(2)人民幣匯率的問題。自匯改實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屢創(chuàng)新高,升值幅度逐漸加快。4月10日,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中,人民幣匯率開啟了“6時代”的大門。

(3)穩(wěn)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中國在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下可兌換,資本賬戶的開放也在積極有序地推進。目前為鼓勵資本的合理流動,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體有關這方面的報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熱點話題學生們接觸的比較多,所以他們很想通過對《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學習,對上述內容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這樣為教師授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4)國際金融領域的新成就、新觀點、新問題和新動向層出不窮,僅一本教材難以滿足教學的要求。

隨著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國際金融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取得新進展,一本國際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內容。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僅要對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論和概念有著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斷地吸收和了解國際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并在課程上把這些新的信息傳達給學生。

(5)學生渴望在《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學習中增添進行一些實踐性的操作。

教授《國際金融學》課程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如果教師就有關國際金融實務問題的講授過程中,僅僅給學生介紹實務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項,那么學生對上述問題的只能形成一個抽象的認識。究竟在具體實務中如何進行操作,需要重點注意什么,這些只能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國際金融教學教改的相關建議。

3.1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注重針對性、實用性、超前性和通識性。

由于國際金融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出于專業(yè)教師的敏感與責任,我們必須力求以前沿的理論視野和較高的學術要求,對國際金融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改進;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反映國際金融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和我國金融改革與發(fā)展的狀況的內容。具體可以是通過加強教材和教輔資料建設,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同時注重資料搜集和運用互聯(lián)網,積極吸納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國際金融領域的新成就、新觀點、新問題和新動向,并及時納入課程教學。

3.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結合《國際全金融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國際金融課程學習中必須引入實踐性的教學模式。

(1)在教學過程中開設外匯交易模擬,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擬以及黃金買賣交易模擬等金融交易環(huán)境。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相關的軟件,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購買這些軟件,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可以模擬操作的平臺。

比如,隨著銀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銀行客戶的理財觀念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外匯買賣作為一種風險較小的投資手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另外,在期貨市場中進行投機以牟取利潤的方法,也是一種新興的投資途徑,在我國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采用。正是在這種市場需求下,市場上存在很多完全涵蓋了實際運行的期貨、外匯交易系統(tǒng)功能的軟件,如智盛系統(tǒng)等。

如果學校有條件買回這樣的軟件,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對這些軟件的操作,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實踐能力、業(yè)務技能,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競爭的綜合素質。

(2)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設置中,《國際金融》課程是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在國貿專業(yè)的學生講授《國際金融》課程的過程中,除了讓他們熟悉上述所講外匯交易模擬,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擬以及黃金買賣交易模擬等相關的操作軟件之外,還可以通過與他們之前所學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相配合,在學生的國貿實習和模擬操作中加入有關國際金融內容,如對外報價、匯率換算、出口收匯、結匯、外匯風險防范等,以便讓學生領會本學科在實踐中的應用,有針對性的加強有關國際金融操作的訓練,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進出口貿易融資、出口信貸等相關知識點,激發(fā)學習興趣。

3.3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授課內容。

近幾年來,多媒體教學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以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的形式講述課程信息。此外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大量文字內容短時間內呈現在屏幕上,非常適宜于給學生在課堂上講授國際金融的新理論、新動態(tài)。因此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學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豐富授課的內容。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除了要以文字的形式介紹有關的內容之外,還可以插入圖片、播放視頻文件。這些圖片、播放視頻文件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達到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效果。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2.農村偏遠地區(qū),學生英語基礎欠缺,民族學生較多。在農村,有一部分家長將學習基礎不錯的孩子送到城里讀書,而留在鄉(xiāng)鎮(zhèn)偏遠地區(qū)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欠缺。另外,民族生所占比例較大。比如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區(qū),在廣泛的農村偏遠地區(qū)就存在著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對于這些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首先要學會漢語,在此基礎上才能學習英語,英語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第三門語言。

3.缺乏英語學習氛圍。西部農村偏遠地區(qū)學生覺得英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平時又不用英語也不說英語,根本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英語的說和寫都是屬于語言的輸出,他們沒有輸入又何來的輸出呢?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確十分有限。

二、中學生英語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語言基礎知識的缺乏。語音、詞匯、語法是構成語言的三個基本要素。要想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掌握足夠的詞匯量是前提,準確理解詞的涵義是基礎,能寫出語法正確、合乎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是目的。

要寫好一篇作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必須以足夠的詞匯量為基礎。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畢業(yè)生的認知詞匯量應達到16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應達到300個。高中畢業(yè)生的認知詞匯量應該達到35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應該達到800個。但實際上大多數學生掌握的詞匯量都達不到規(guī)定的要求,因此,他們在寫作時就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顯然,詞匯量不足已成為中學生英語寫作中最主要的問題。

2.漢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影響。由于初學者在英語語言習得過程中,缺乏系統(tǒng)的訓練,所以在用英語表達意思的過程中必然受到母語的影響,其表達方式不遵從英語的表達或思維習慣,而按照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或思維方式強行組成詞句。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有很大差異。英語中的性、數、時態(tài)、語氣、語態(tài)、句式結構等在表達上和漢語完全不同。學生在平時寫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死套漢語語法,忽視了兩種語言在語法和某些習慣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在學生的作文中,見得最多的句式就是“漢式英語”。

由于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匯和語言知識有限,在其寫作過程中肯定會套用母語的思維方式,無意識地套用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然后再譯成英語。因此,在找不到合適的對應詞的情況下,往往憑借自己已有的漢語和英語構詞感覺造詞,展開一些不正確的聯(lián)想或假設。還有些學生用漢語拼音或漢字來幫助完成句子,有些民族學生甚至用他們民族語言的語序來翻譯句子。完全沒有使用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

3.時態(tài)混亂,語法不清。語法規(guī)則和句型句式是英語寫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學生英語作文中出現的錯誤多半都是由語法錯誤引起的。學生在寫作中的語法不規(guī)范、句子結構混亂、含義不清楚等情況屢見不鮮。學生在拿到一篇作文題目時總是不假思索地就亂寫,如筆者要學生寫一篇英語周記,要求他們寫自己的周末生活,這很明顯要運用一般過去時態(tài)來寫,但許多學生卻用了一般現在時態(tài)來寫。雖然有少部分學生知道要用什么時態(tài),但對時態(tài)的結構掌握并不清楚。所以,語法問題是中學生英語寫作中所面臨的又一個主要問題。

4.不良的寫作心理和寫作習慣。目前有很多中學生在寫作訓練時存在著緊張、焦慮、擔心、懼怕和厭惡的心理狀態(tài)。在寫作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良習慣:

(1)忽視審題,文體不清,格式不對。有一部分學生不認真審題,沒有認真分析所給的材料的重點和主干,忽略了重點情節(jié)的表述,而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卻大加渲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跑題”。還有一些學生不能根據命題要求,用相應的文體來完成寫作,如英語的書信、日記、招領啟事、電子郵件、書寫信封都是有一定格式和文體的要求的。

(2)盲目落筆,邏輯不清,銜接不當。許多學生在下筆之前沒有構思好文章的結構內容就匆匆忙忙地,沒有特別注意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內容應該怎樣寫,哪些內容應該略寫,而是一邊寫一邊構思,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會讓人覺得句與句之間的銜接不自然,段落內容的布置欠妥當。

(3)不講規(guī)范,輕視書法。中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對文章段落的安排,整篇文章的整體布局,沒有做出一個合理的布置。其結果就是,有些句子很長而有些句子又很短就幾個單詞。要么就是整篇文章就是一段,完全看不出文章的結構和層次。英語的書寫也是一大問題,部分學生對英語書法的了解不深,對于24個字母的書寫方式也理解的不透徹,其結果就是英語的書寫很糟糕,完全看不出一點英語書法的美感。在英語文章中出現:涂黑點、劃箭頭、刪單詞、標點符號亂用等等各種影響文章整體美觀的行為。

三、結語。

在中國西部廣泛的農村偏遠地區(qū),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教育資源配備不夠完善,教育理念更新相對緩慢等各種因素,中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英語寫作方面。然而,有困難并不可怕,怕的是沒有發(fā)現困難。因為,認識困難是解決困難的前提,了解問題的原因,方能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眾所周知,臨床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遵循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跟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1]。從某個角度來分析,理論知識是指引實踐操作的基礎,而實踐操作則是理論知識真實的體現,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這也是對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必須要遵守理論實踐結合原則的主要原因。

1.2學科交叉融合原則。

臨床醫(yī)學是當前很多院校的重要專業(yè)之一,而且,臨床醫(yī)學具有學科交叉的特性。因此,在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著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吸取各學科的精華,加深學生對臨床醫(yī)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1.3學生自學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下,對學生的教學不僅僅注重“教”,更注重學生“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是當前各個崗位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因此,在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堅持學生自學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合理的引導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斷的完善學生的醫(yī)學知識架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分析。

2.1理論與實踐脫軌。

在醫(yī)學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對醫(yī)學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高度重視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是醫(yī)學教育部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2]。綜合能力對人才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作用,因此,應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起來,尤其是對學生臨床醫(y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關鍵。然而,就現階段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情況來分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軌,而且,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醫(yī)學市場也在進行不斷的變革,而對醫(yī)學綜合能力的要求將不僅僅局限在理論知識上,更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這也是當前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中主要面臨的問題,對學生的未來的學習、就業(yè)以及未來的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2.2課程設置不合理。

正常情況下,對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應設置相應的課程,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課程設置,而且,課程設置主要應滿足學科教育需求,并且結合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行設置[3]。從某個角度來講,課程設置也體現出院校對一個學科的重視程度,從現階段臨床醫(yī)學課程設置現狀來看,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例如,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課程設置,而忽略了實踐課程的設計,理論知識的選擇過于枯燥,再加上對學生展開的兩年或兩年年以上的理論知識教育,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從而影響到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3醫(y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

在臨床醫(yī)學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具體的評價考核體系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完善,才能充分發(fā)揮出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作用,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便于學生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正,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4]。另外,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完善的評價考核體系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有著一定的作用。然而,作者在對當前醫(y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的運行情況調查發(fā)現,整體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對學生的評價過于依賴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對學生的考核內容不夠全面,未能切合實際的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考核內容過于簡單,適應性不高,從而影響到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效果,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途徑分析。

在臨床醫(yī)學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而這也是確保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關鍵。針對于此種情況,需要對臨床醫(yī)學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通過完善教學體系,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的就業(yè)和發(fā)展。

3.1實踐與理論結合對學生展開臨床醫(yī)學技能的培訓。

通過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當前臨床醫(yī)學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軌的現象,整體教學效率不高,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應對臨床醫(yī)學教學培訓進行改革,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才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5]。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將注意力全部放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更應體現出臨床醫(yī)學教學的實踐性,才更有利于學生對臨床醫(yī)學知識的認識。其次,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引入實踐案例,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對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也有著極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采用分組的方式,讓每個小組針對理論知識來進行實踐模擬,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演繹著不同的角色,在演練中不斷的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對學生展開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以往理論教學中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臨床醫(yī)學技能,同時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往對學生開展的臨床醫(yī)學教學中,雖然實踐教學較多,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然而,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經常忽略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下,必須要注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大量的實踐調查發(fā)現,在學生見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缺乏與患者的溝通,使得學生在接觸患者時經常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影響到學生臨床醫(yī)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服務心態(tài)、職業(yè)道德,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3.2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

課程體系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臨床醫(yī)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而結合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當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對此,應不斷的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6]。首先,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引起相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體系展開研究,將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工作。其次,應加強對現階段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分析,了解哪個環(huán)節(jié)存在缺陷,哪個環(huán)節(jié)在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而存在著問題,這都是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點,例如,對課程授課時間、實踐課程體系、臨床醫(yī)學教學課時等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解決當前臨床醫(yī)學教學運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再次,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合理安排臨床醫(yī)學課程,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規(guī)避傳統(tǒng)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而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的問題,避免走傳統(tǒng)學生死記硬背消耗大量的時間卻未能有效的將知識消化的現象,要讓學生在理解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探索知識。另外,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本著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主,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切身感受實踐環(huán)境,給學生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探索帶來一定的幫助。最后,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加強與醫(yī)院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醫(yī)院共同研討開展臨床醫(yī)學專項人才培養(yǎng)計劃,為學生的實習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在醫(yī)院實習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運用,不僅起到了鞏固理論知識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身實踐能力。另外,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中,應引導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敢于質疑,對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知識進行質疑,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學習習慣,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3.3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的改革。

通過以上對臨床醫(y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現狀的分析了解到,臨床醫(y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不夠完善,而且,有很對評價環(huán)節(jié)都有待改革,例如,評價體系的改革、評價方式的改革、評價內容的改革等。首先,應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對于學生來說,評價是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以及糾正問題提升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去思考,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將其融入到評價體系中,從而保證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其次,應對考核的方式進行改革,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現階段臨床醫(yī)學考核的方式主要以筆試為主,缺乏對綜合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甚至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較高的成績,但其實踐能力卻達不到醫(yī)院的用人要求??梢?,考核方式的不合理將會給學生的能力提升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就業(yè)和發(fā)展,因此,在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中,應重視評價考核方式的改革,不僅要注重學生筆試考試成績,更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患者的交流能力等,在考核中,應結合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來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充分體現出評價考核的全面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再次,應注重評價考核內容的改革。評價考核內容的改革應確立改革目標,不能盲目的制定評價考核內容,如果考核內容不適宜,將會給學生的評價考核效果造成直接的影響。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fā)生,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再制定考核內容,從而保證考核內容的適宜性,提升評價考核效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臨床醫(yī)療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而臨床醫(y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開展臨床醫(yī)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作者在對當前臨床醫(yī)學教學的調查中發(fā)現,現階段臨床醫(yī)學教學的實踐課程并不多,教師過度注重學生的理論性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教學,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自身對臨床醫(yī)學教學的了解,主要提出了實踐與理論結合對學生展開臨床醫(yī)學技能的培訓、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對臨床醫(yī)學教學評價考核體系進行改革等幾方面教學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引起教師的重視,進而通過做好臨床醫(yī)學教學改革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紀,世界將進入全球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應用的基地,也是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搖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也是時代的需要。所以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引導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發(fā)展創(chuàng)造才能。

音樂作品是與一定事物形態(tài)相聯(lián)系的,與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聯(lián)系在一起的。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在教學中,我結合范唱錄音深入淺出地分析歌曲內容、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使學生有一清晰的印象。如教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時,通過聆聽歌曲范唱錄音并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歌詞的內涵,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馬兒在自由的奔跑,周圍是鳥兒的翠鳴。體現了一種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種美好的生活圖畫。音樂的想象力自由的,但不能脫離作品。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標題和有關知識到反復聆聽作品的音響,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想象里,喚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體驗歌曲情感中,增強感受、理解和發(fā)現音樂作品藝術形象能力,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二、改革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在傳統(tǒng)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認為對原有歌曲樂譜,不能多一個音符,不能少一個音符,讓學生也要因循守舊?,F在,我改變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法,如在一堂音樂課中,我可以在黑板上寫一段歌詞,讓學生在理解簡單的作曲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任意譜曲,然后再拿到琴上彈奏,讓學生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曲子效果。然后,對于不恰當之處再指導修正。有時,可以拿出一個熟悉的譜子,在框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填寫音符、減少音符,看是否改變了音樂風格。這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利用學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學具就是鋼琴,在傳統(tǒng)教學中,鋼琴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為學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我改革了教學方法,鋼琴的`作用遠不止于上述那些,我可以利用琴聲巧妙地在為音樂課教學的輔助手段,在一堂音樂課中,學生對于歌曲的學唱,既要注意歌唱方法,又要注意曲調歌詞,還要注意歌曲所要求的速度、力度的變化。他們的注意力被搞得四分五散,很難做到顧全大局。如何幫助學生用歌聲表現好歌曲呢?我在教唱《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時,利用力度變化夸張,較明顯的琴聲來提示學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琴聲還可以提示學生演唱速度的變化,以及連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學巧用幻燈、投影、錄音等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領會教法,還可以讓他們學到如何制作電教教材的知識。講授理論課時,經常需要給學生補充、提供一定的材料內容,此時若用板書費時費事,如用文字投影片,則簡便快捷,且容量大,可以重復使用,以增強記憶,這樣既增加了課堂信息量,又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摘要:中職教育主要培養(yǎng)學生提高文化素質,掌握專業(yè)技能,成為應用型人才。提高中職統(tǒng)計學教學質量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針對當前中職統(tǒng)計學教學質量整體不高的現狀,談一談中職統(tǒng)計學教學改革。

中職教育是職業(yè)教育,也是就業(yè)教育。它是為學生將來從事特定職業(yè)崗位的需要進行相關知識、技能技巧的教育,培養(yǎng)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人才。各中職學校都以中職教育這一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把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基本素質的目標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

統(tǒng)計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建立經濟知識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關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會經濟現象數據的學科。但該課程體系嚴密、內容豐富、概念抽象、計算復雜,大部分中職學生在學習中興趣不大,覺得統(tǒng)計學是一門枯燥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上,應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側重統(tǒng)計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講解,密切聯(lián)系實際、立足于應用,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統(tǒng)計知識,分析和處理有關經濟問題。

一、統(tǒng)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過窄。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上需要愈來愈多的綜合素質好、業(yè)務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出的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統(tǒng)計理論基礎和專業(yè)知識,又要具備能夠運用現代統(tǒng)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目前在統(tǒng)計學教學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現象,相當于老師在教室讓學生想像著如何開機床的道理是一樣的,以至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應變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統(tǒng)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統(tǒng)計學教學仍然是以教師在教室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都無異于紙上談兵。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發(fā)展與變化,案例多年來一層不變,教會了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應用知識。

在教學手段上,統(tǒng)計教學至今還沒有與現代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教學中幻燈、多媒體、網絡等電化教學手段運用太少。

3.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統(tǒng)計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閉卷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雖然這種考試模式較充分地考慮了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識發(fā)展過程相結合,易于組織教學,但它由于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由于考試內容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主要以課本上理論知識為主,這就導致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前沿知識較少,甚至教師課堂講課本,學生課后背課本,其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

1.合理設置課程,調整教學內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幾乎每堂課都是老師唱主角,講課滿堂灌,學生除了記筆記之外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雖然很多,但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象的卻很少,更不要說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了。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內容上要有所選擇和側重,突出重點,讓出更多時間給學生自學,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統(tǒng)計學與數學、會計學、市場營銷學、計算機等多門學科息息相關,讓學生通過統(tǒng)計課程的學習對專業(yè)技能要有真實的幫助。在課本方面應有所側重,比如會計專業(yè)的統(tǒng)計學課本中應增加更多財務方面的統(tǒng)計應用知識,市場營銷專業(yè)的統(tǒng)計課本側重市場調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題中學生遇到與其他學科相關聯(lián)的問題,可以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其他有關課程,從而擴大知識領域,豐富知識內涵,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教師應注意將講授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問題探究式教學、訓練與實踐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傳授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本班作為樣本采集的對象,由教師設計模擬課題,學生在設計調查方案的基礎上,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在校園內正式進行一次統(tǒng)計調查活動。從調查目的、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調查方法的選擇,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計算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tǒng)計調查、統(tǒng)計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的整個過程,熟悉工作程序,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也要多注重課本知識在學生身邊事物的應用分析,舉例子也要切記用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的真實案例做為導入內容,這樣才會拉近學生與統(tǒng)計之間的距離,認識到學習統(tǒng)計學這門課程的深刻意義。

3.考核方式也要改變。

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考核方式主要圍繞書本知識在理論和方法上做文章,從教學到考核以“書”為本,考試一過關,好像就認為掌握了統(tǒng)計學的知識,具備了統(tǒng)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其實不然,因為統(tǒng)計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的統(tǒng)計素質和能力很難通過筆試考出來。統(tǒng)計學從內容上主要包括兩大組成部分:理論知識和綜合應用。統(tǒng)計學的考核應圍繞這兩部分內容而展開,當然這兩部分內容各有側重。

(1)理論知識的考核。

統(tǒng)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種類、特點、原則和程序等,這部分可筆試進行,但要注重把理論知識盡量轉化為實際問題去測試,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

(2)綜合應用能力考核。

1)撰寫調查報告。調查是統(tǒng)計的經常性工作,無論在政府機關,還是在企事業(yè)單位,都需要開展調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調查的結果往往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反映,調查報告既體現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反映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在非統(tǒng)計專業(yè)的統(tǒng)計學教學中,讓他們對調查工作親身感受,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考核他們,這樣會比單純說教方式更好。

2)計算機操作。統(tǒng)計學教學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統(tǒng)計理論外,還要求學生會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開展統(tǒng)計調查、統(tǒng)計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統(tǒng)計電算化教學,應結合每一階段的特點適時安排學生上機操作,如統(tǒng)計圖表的繪制、統(tǒng)計指標的計算、統(tǒng)計軟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體現這一環(huán)節(jié),并把它作為檢驗學生統(tǒng)計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納入綜合考核中。

三、結束語。

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內容,運用適合中職學生自身素質特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學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變目前職業(yè)學校統(tǒng)計學教學的現狀,使學生真正學好統(tǒng)計這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參考文獻:

[1]王新華,劉紅紅.統(tǒng)計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04)。

[2]梁雁.關于統(tǒng)計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0,(23)。

[3]孫鐳.關于統(tǒng)計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19)。

[4]蔡欣.提高統(tǒng)計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0,(05).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英語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流利的用英語進行交流,即交際能力。

而交際能力的基礎是良好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以及社會能力。

所謂的社會能力是指能夠在不同的背景之下運用適當的詞句進行交流。

然而,在我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卻往往忽視了社會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

只是單純的對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進行教授。

這一行為導致了學生僅僅能夠造出一個符合英語句型的句子,而不能根據事件的背景以及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進行恰當的造句。

因此,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再次作為一個重點,出現在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中。

2.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是文化差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明的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方面也在不斷的進步,這都將地球上的各個國家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像以前每一個國家都是單獨的個體。

在地球村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都有著內在的不斷聯(lián)系,從而形成了一個共有的大家庭。

然而,在不斷的交流中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不斷阻礙著文化間的交流。

如何能夠化解文化差異,解決文化交際這一問題,已然稱為世界各國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一國想使其產品能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需要高端技術手段和強大的經濟,更需要了解一國的民族文化,從而在產品的包裝設計等方面更加符合該國人民的生活習慣。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的不斷實踐總結中發(fā)現,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teacher”的了解僅僅是老師的意思,因而在用英語稱呼自己老師的時候往往會將其稱為“teacherli”。

對于中國來說,“老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承載著對老師的尊重,視為一種尊稱,然而在英語國家teacher僅僅是一種職業(yè)。

因而,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學生簡答的將其理解為:teacherli=李老師。

此外,還將漢語中所經常用到的“王護士”、“張秘書”簡單的稱為“nursewang”、“secretaryzhang”。

這都是使用英語的人們感到不可思議。

稱呼人的時候,在英語國家中一般使用“mr、miss、mrs”等等。

2.感謝和答謝。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家人的“謝謝”很少用到,但凡使用,一是聽起來別扭,二是造成雙方關系上的分離感。

然而,對于英語國家的人們來說,“thankyou”可以用到任意的一個場景或者對象,即使是父母子女。

準備一桌美食,送上一瓶水,對方都會禮貌的說一聲“thankyou”。

無論別人幫了什么忙,一句thankyou都是必不可少的。

當別人問起想要來點喝的或吃的什么的是(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eat?),按照英語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如果想要可以直接會帶“yes,please.”如果不想要,也可回答“no,thankyou.”。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通?;卮稹埃簞e麻煩了”、“不用了”等。

這分體現了兩個文化間的差異性。

3.贊美。

在英語國家中,贊美往往是開始一段話題的引子,其主要贊美對象有個人的能力、外表等方面。

而在贊美別人外表的時候,贊美的僅是其為外表打扮而做的不利,而不是對其外貌的贊美。

當在贊美別人外表的時候,贊美的往往是發(fā)型的,而不是頭發(fā)的漂亮與否。

4.隱私。

英國人往往對涉及到個人婚姻、年齡、收入等問題是往往比較反感,這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

如在問道“howoldareyou,tom?”“it’sase-cret.”。

由于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希望在別人眼里,自己是一個精力充沛、活力非凡的人,因而對自己的年齡方面有所保留,對于女性更是如此,因而tom不愿說出自己的年齡。

再例如,中國人會對對方去哪表示關心“你去哪?”或者“你在干什么”,這在英語國家中都是被認為這是涉及到對方隱私的問題而不被歡迎。

5.打招呼。

如果在英語國家中,見面打招呼的時候用到了“你吃飯了么?”,那么在對方眼里會認為你打算請他吃飯。

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活習慣是相悖的。

那么,對于英語國家來說,打招呼是以交通與天氣為主要話題的。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方式多樣,如何能夠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對社會能力,同時,使其能夠自覺主動的接受新文化,這都是對現今英語工作這的一個全新考驗。

首先,利用多種手段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的體驗并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

例如對英語國家的電影、藝術、音樂等幾個方面進行收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使其在興趣的促使下積極主動地吸收國外文化。

同時,為學生開展英語國家的主題報告,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語國家的現實生活,而不是面對課本的膚淺了解。

并且,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使其能夠在業(yè)余的時間中熟悉英語、感受英語從而快速提高其英語水平。

其次,在上課的過程中,將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分類、列表使學生能夠清楚認識到文化差異性。

并且要對文化差異性的緣由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教授學生,使學生能夠對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一個鮮活的畫面。

總之,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針對英語四大能力的培養(yǎng)已然不夠,單純的語法教學更是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不斷發(fā)展。

只有重視文化差異,在語言教學的同時結合文化教育,才能夠符合時代發(fā)展,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準確的語言。

本文作者:李穎工作單位:陜西省商貿技工學校。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七

學習不能一味的讀死書,新課程實施調整,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初中英語學習的特殊性顯得這方面尤為重要。

1、培養(yǎng)認知方法。

1.1獨立思考、聯(lián)想、對比分析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和實際情景,營造不同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聯(lián)想、對比分析,找出詞、句、文以及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減少學習過程中知識的負遷移,實現正遷移。

1.2勇于善于請教方法。學習英語難免會有各種疑難,而且疑惑會越積越多,最后導致學習無法進行?,F在大部分學困生是因此形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所致,有的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問題太簡單,給同學們造成笑柄,或引起老師的抱怨與責備。對于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心理上的恐懼。其次,對于學生的疑問,無論難易,學過與否,學過幾次,教師都要認真對待,,耐心講解,并在講解之后給予鼓勵,以增強學生請教的勇氣和信心。

1.3創(chuàng)造性學習方法。學生利用已學過的語言規(guī)則(如句型、短語、詞的構成規(guī)則等),經過替換、轉換、擴展、合成,產生出無數具體的句子、短語和詞,為語言活動提供基本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善于歸納總結語言規(guī)則,指導學生運用這些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1.4朗讀背誦方法。讀背是綜合性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詞、句、文;結構、功能、情景;語音、語法、語用;邏輯、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可實現現代化。因此,教師要求學生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大聲朗讀和背誦。并指導學生讀背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讀背習慣。

2、培養(yǎng)調控方法。

調控方法是學生對自身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自主性活動。訓練方法如下:

2.1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提出合適的學習目標。在幫助學生制定計劃時要因人而異,目標的提出也要有適合性,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

2.2定期不定期地督查學生學習目標實施情況,并幫助學生正確評價。反思學習效果。

3、培養(yǎng)交際方法。

3.1讓學生明確,英語學習和交際是相互結合不可分割的,英語學習只有在不斷地交際中才能得到提高。

3.2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交際環(huán)境,提供交際機會。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多給一些鼓勵和表揚,少一點責備和糾錯,增強他們交際的信心。

3.3鼓勵學生多聽、多模仿,多練習,并多在語音語調及強弱音等方面給予指導,使他們的語音盡可能接近標準音,以提高口語表達興趣,之外,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要求。

4、培養(yǎng)利用資源方法。

利用資源方法是指中學生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方法。隨著中國的入世,英語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街上的廣告,家電說明,還是電視節(jié)目,都或多或少地有英文出現。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可避免媒體中的英文,而要細心觀察,大膽地學習和運用。鼓勵學生多看原聲電影,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邊一切媒體進行學習,如英漢或漢英詞典、網絡資源、錄音、錄像等。

良好的認知方法、調控方法、交際方法、利用資源方法在中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英語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教師報》3月23日第6版征文選登。

2、《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中國言實出版社。6。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八

哲學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科,是研究人怎樣生活得更有智慧的科學;哲學是智慧之學,其英文釋義“philosophy”的詞源之義即“愛智慧”.一直以來,哲學和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教學和學習是一對息息相關的共生體。教育哲學是幫助教師研究教學中的方法論及其背后的哲學原理。所以,教師理應充分認識到運用教育哲學進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重視依據哲學原理解釋教學過程問題的重要性。這對系統(tǒng)科學地、循序漸進地改進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學習的直接目的是掌握知識,而掌握一項知識的標志是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運用這項知識,并根據這項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環(huán)境工程是一門工程學科,水力學是其專業(yè)基礎課程,能夠將水力學的知識技能遷移應用于工程設計中尤其重要。本文以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水力學教學為例,針對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以達到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并遷移運用水力學知識技能的目的。

一、教育哲學觀點簡介。

教育哲學是綜合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及其他教育學科的知識,對教育中的基本問題,用哲學觀點予以理論上的闡明。教育哲學可以以哲學的體系為框架論述教育問題,也可以教育基本問題為出發(fā)點進行哲學分析。本文側重應用后者,即從水力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出發(fā),思考其哲學本質,遷移運用到教學方法中。基于哲學思維的教育哲學是溯本式沉思,從而使原理與實踐因果呼應,相得益彰。

以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為主的教育哲學體系,主要以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為代表,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教育即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等主要觀點,全面剖析教育、社會與受教育個體發(fā)展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并根據科學思維方式提出教學五步驟,探討道德教育問題,從而構建起龐大的教育理論體系。

當然,杜威的觀點存在時代的局限,本文則以其被高度認可的主要哲學觀點分析一些教學問題案例,嘗試提出解決方法。

(一)注重培養(yǎng)新型友好的師生關系。

杜威認為,教育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進行的。人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賴以相互維系的精神因素,而教育是有效聯(lián)系和溝通的渠道。他把教育看作社會的功能,看作社會生活延續(xù)的工具,而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有其社會關系的一般屬性,即師生關系需要交往、聯(lián)系,建立心理安全距離,并且互相交流、信息互換。同時,師生關系也有社會關系的特殊性,一直以來傳統(tǒng)師生關系強調“唯師獨尊”、講臺界限分明等,難以實質性地突破束縛,因此,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必將對教學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筆者在課程教學一開始就考慮到課余時間的師生互動問題,于是在第一堂課時就說明將會安排固定的答疑時間,解答學生課下理解課堂內容時產生的新問題,更多地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者發(fā)現結果并不理想。探究原因,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到,大家的課程較為充實,學習活動占據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但在時間與精力上可能存在沖突。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學生交流的主場早已轉移至相對便捷省時的網絡。因此,要做出調整,基于建立良好溝通師生關系的目標,結合面對面交互式與網絡交互式的優(yōu)缺點,同時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最后擬定以網絡-實地結合的沙龍方式,建立拉近師生距離的溝通渠道。

這種沙龍方式主要是在網絡上建立群組,討論普通性的問題,安排負責人整理未解決或在網絡上不便解決的問題,協(xié)調大家的時間,不定期地進行沙龍座談,或就某一前沿問題組織freetalk,甚至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煅煉其表達能力和專業(yè)英語運用能力。例如,其中的一期沙龍是關于管嘴出流問題的討論,一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流體在管嘴中會出現c-c收縮斷面,即在此處主流與壁面脫離,形成旋渦區(qū)的問題。還有部分學生提到,孔口變水頭出流章節(jié)中,變水頭出流容器的放空時間等于在起始水頭h作用下,流出同體積水所需時間的兩倍,這個結論推導會用到微積分的知識,雖嚴謹但步驟煩瑣,難以記憶。于是,師生在群組展開熱烈討論,但采用文字和貼圖等手段效果均不明顯??紤]到運用教學手段中的形象直觀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于是筆者組織了圍繞上述兩個主題的水力學沙龍,讓學生分為演示組、推導組、道具組,分工協(xié)作,采用墨水標記,借助攝影等手段,清晰地觀察到收縮斷面。此外,對變水頭和等水頭出流情境進行計時,把現象和結論生動簡明地演示出來。在沙龍中,學生不僅饒有興趣地展示自己的杰作,而且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水力學現象展開熱烈的討論。教師不僅是指導者和評價者,更是參與者,既能幫助學生解決課程難題,又可以增進與學生的友好關系。因而,嚴肅的科學問題在這一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生動詮釋。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再限于課堂點名提問的方式,師生關系日益融洽,進一步增強教學成效。由此可見,注重新型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在協(xié)助教學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呈現直觀性、整體性和社會性的知識體系。

杜威曾說,課程與教材的內容往往缺乏整體性和社會性,以這個觀點衡量現在教學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大多數教材存在局限性和滯后性的問題,從水力學課程體系來看,目前使用的各種版本的水力學教材基本上采用蘇聯(lián)20世紀50年代的水力學課程體系,盡管做出修正補充,但仍無法跳出洛強斯基的課程體系框架。由于教材的局限和滯后,水力學的教學與學習難以實現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利于了解當今學科進展,不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不明確學科在哪些產業(yè)中發(fā)揮作用等。例如,在課堂上講述閘門靜水壓力、水流銜接及消能、寬頂堰溢流水力計算時,學生往往會因缺乏對實際工程的感性認識而難以吸收知識,更難以理解基礎理論的分析推導。所以,如何為學生呈現直觀性、整體性和社會性的知識體系,將成為幫助學生建立科學與生產、公理與假設之間關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筆者針對上述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部分章節(jié)采用實例教學法。工程實例教學法是將工程實例應用于教學,通過教師講授與演示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效果,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新型教學方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首先,由教師提前選取目標知識點,將其分配學生查找工程資料,途徑可以多樣化,如咨詢相關企業(yè)、往屆在職畢業(yè)生、文獻專著等。其次,組織學生分組講解,提出問題,做出結論。

再次,由教師匯總各組問題,重新分配到不同組別繼續(xù)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最后,由教師演示講解備課教案的工程案例,統(tǒng)一對學生的案例講解情況進行評價和總結,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輸入教學資料數據庫。

通過工程案例的教授分析,不但可以將水力學上下游的知識進行延伸串聯(lián),促進體系的完整性;同時又將知識在工程中的運用充分展現,增強知識的社會性。研究表明,人類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取的知識能記憶15%,通過視覺獲取的知識則能記憶25%,將各種形式結合起來,記憶的知識則可高達65%.由于案例教學中使用大量的視覺直觀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更完整地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記憶。通過對學生的階段測評,可以看出案例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情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人類應當“從做事里面求學問”,強調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附,即從現實生活出發(fā)。杜威指出,“學校相互聯(lián)系的樞紐不是科學,不是文學,而是學生本身的社會活動”,這樣的社會活動是“從做中學”.“從做中學”充分體現學與做的結合,也就是知與行的結合?;谏鲜隼碚摚覀兛梢园l(fā)現,水力學是服務于工程的專業(yè)基礎學科,就應該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充分發(fā)揮本學科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水力學教學在動手實踐方面主要集中在實驗課程中,實驗裝置和條件相對固定,學生所提交的實驗報告相對單一,缺乏對實驗現象背后原理的挖掘。水力學的實驗條件應適當地開放,讓學生可以進行綜合性實驗。在實驗類別的分配上,逐漸將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經過設計性實驗的鍛煉,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尋求知識。而且,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注重啟發(fā)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設計實驗和完成實驗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知識,使學生通過思考與實踐的結合對水力學知識和實驗設備展開良好的掌握和運用,從而實現“從做中學”的哲學思想的.外化。另外,學生應該走出校門,到真正應用水力學學科的單位參觀實習,將在實際工程中觀察的水力學現象還原到對課堂知識喚醒,經過吸收、觀察、反思的途徑,完成知行合一的教學過程。如果實習經費不充足,到實地考察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組織收集制作相關的工程圖片、視頻及多種直觀化的教具模型,使學生在課堂上仍能最大程度地體會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

(四)提高學生主動思維的可能性。

“好的教學必須喚起思維”是杜威關于教學法的又一個根本性指導思想。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嚴格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維的條件上。凡是可能阻礙學生思維的因素都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的空間。例如,教師的教授內容、教學時間、教學地點以及教學順序安排等。主動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特指積極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通過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而且能夠指引學生獲得新知或未知問題的新解釋,從而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只有學生對課程產生主動思維的意愿和動作,這時才是傳授一切知識和技能,甚至是教學相長的最佳時機。

杜威認為,思維的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疑難的境地、指出疑難點所在的位置、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推斷哪種假設能解決問題及在行動中檢驗假設[4].下面以水力學中關于流動阻力和能量損失的教學為例,說明如何幫助學生完成主動思維的五個步驟。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疑”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迪學習者積極思維,以使學習者萌發(fā)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欲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步,教師應注重對知識導入進行教學設計,思考如何展示知識能引發(fā)學生處于疑問的情境,也就是激發(fā)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筆者采用極限思路導引的方法,在上課開始向學生提出問題:假設一根水平管很長,中間又有很多閥門和變徑,但沒有支管接出,在水管的始端有固定流量的水(非連續(xù)),請大家思考水管末端的流量可能是多少?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的答案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與起始狀態(tài)一樣,因為沒有水從中間流出;另一種是比起始的流量小,因為過程中會有蒸發(fā)。這兩種答案都是基于物質守恒的角度,大家思考得都有道理,不過根據這節(jié)課所涉及的新知識來解釋的話,末端流量有可能是零!課堂中會出現些許驚訝的聲音,此時引發(fā)好奇及疑問的目的已經達成。

第二步,確定疑難所在,也就是將產生疑難涉及的知識盲點定位。為什么流量是零?這個答案從感觀上很難理解,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極限問題?,F實生活中很難用一根幾乎無限長的水管來驗證,但如果找到理論依據,這件問題就會演變成一個生動有趣的現象,需要學生更多地從物質守恒來直觀地考慮這個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從能量守恒的角度再次思考,對今天所學課程就會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至此,可以定位疑難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三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即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理學把問題解決的途徑分為:嘗試錯誤、探試搜索、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和反推法[11].這一過程對應于水力學的教學中就體現在教師課件的準備,應結合學生認知順序合理地呈現課件,運用多種手段,不同途徑地演繹講解方案,包括知識架構的梳理、公式推導、動畫演示等,重點將流動阻力產生的原因和能量損失產生的不同情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釋和說明,留有提問的時間。

第四步,推斷哪種假設能解決問題,優(yōu)化解決疑難的方法。通過對學生的課堂回應,以及課后與學生的溝通,進一步了解教學中哪種方式更加使學生受益,從而對本章知識的教授方式進行擇優(yōu)深化。對于流動阻力和能量損失的學習,學生反應動畫演示和例題講解的方式更加利于理解,教師則可針對學生的反饋進一步優(yōu)化這兩種教學方法。

第五步,在行動中檢驗假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隨堂測驗效果、課堂上對學生和課堂中思維活躍程度的觀察,以及期末考試結果,在采用深度優(yōu)化后的動畫演示和例題講解方式后,將學生在涉及流動阻力和能量損失部分的錯答率由25%降至8%.由此發(fā)現,動畫演示和例題講解的教學模式在流動阻力和能量損失的教學中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三、結論。

在水力學的教學改革中,教師應重視從教育哲學的視角出發(fā),不斷反思自身教學的創(chuàng)新途徑。首先,注重培養(yǎng)新型友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其次,在課堂上呈現直觀性、整體性和社會性的知識體系,在課下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情境。最后,在備課中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主動思維的可能性,基于思維過程的本質幫助學生掌握水力學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潤洲。教育哲學:哲學地思考教育問題[j].教育研究,,(04)。

[2]伊萬·a·斯諾克。終身教育:杜威的觀點[j].開放教育研究,,19(04)。

[3]李娜。隨“網”潛入夜,潤“心”細無聲[j].內蒙古教育,,(02)。

[4]裴國霞。水力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

[5]張西平,吳金華,梁素韜。工程實例教學法在水力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2)。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九

1.對學生而言,提升創(chuàng)新素質,增強職場競爭力。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注重的是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注重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潛力與愛好的實現、個性的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不僅能夠使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且能夠從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升創(chuàng)新素質,為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打好基礎。同時,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增強其職場競爭力。

2.對教師而言,促進教學相長,提升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不僅需要教師對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方式以及實踐教學過程等進行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新設計和優(yōu)化,提升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效果,而且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表現出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給與及時鼓勵與正確引導和評價,從而完成教學相長的過程,同時還能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人力資源管理中現實需要創(chuàng)新的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路,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3.對專業(yè)本身而言,優(yōu)化專業(yè)建設,促進專業(yè)特色形成。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包含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術兩大模塊,突出實踐教學是專業(yè)性質的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能夠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優(yōu)化設計,提升實踐教學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作用,從而達到優(yōu)化專業(yè)建設的目的。同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形成和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本土化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由此進一步會促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特色的形成。

1.目標全面性原則。

目標全面性原則是指在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人才這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把構成創(chuàng)新素質的各方面要素看成是一個有機的、相輔相成的整體,全面促進各創(chuàng)新要素品質的健康發(fā)展,從而實現創(chuàng)新素質的整體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人格四個方面。其中,創(chuàng)新意識是一切創(chuàng)新活動的認識基礎和實踐出發(fā)點,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創(chuàng)新思維是創(chuàng)新活動開展的操作系統(tǒng),是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是創(chuàng)新素質的核心,它把一切潛在的創(chuàng)新變成客觀的現實;創(chuàng)新人格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性的保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就是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人格進行全面培養(yǎng)的整體性建設工程,目標具有全面性。

2.學生主體性原則。

學生主體性原則是指在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堅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具體表現為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長期以來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將受教育者變成被動者、被決定者、服從者、從屬者,他沒有相對獨立性、缺乏自主性、不是創(chuàng)造者。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必須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以提高改革的有效性。

3.系統(tǒng)漸進性原則。

系統(tǒng)漸進性原則是指在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堅持系統(tǒng)整體完整性和系統(tǒng)發(fā)展?jié)u進性。一方面,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整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之間、課程之間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密切配合與相互銜接,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要互為支撐,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另一方面,遵循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教育教學規(guī)律,按照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認知的`循序漸進性來安排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模塊化組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學生知識基礎與能力結構,四年一貫、漸進性、分層次、有序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

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施需以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改革為先導,創(chuàng)新教育作為一種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的變革,而且更為注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強調的是所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新素質形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觀念改革要改變守成教育價值觀,實現工業(yè)時代的“標準型”的育人觀念向信息時代的“創(chuàng)新型”轉變;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轉變;實現封閉式實踐教學向開放性實踐教學的轉變;實現從考評師生傳承知識的效果向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效果考評的轉變。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目標體系起引導驅動作用,對目標體系的重新設計是改革的關鍵。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改革要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確定改革方向性總目標,進而確定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性教學操作性課程目標,也即確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培養(yǎng)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必須進行的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講授和實踐技能訓練,進而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講授目標與技能目標分解落實到課堂、實驗、實訓、實習、創(chuàng)新活動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包括實驗、實習、綜合設計、創(chuàng)新活動四個方面。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教學改革應重視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和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實驗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育實習教學改革從認識實習、專業(yè)實習、畢業(yè)實習所對應的培養(yǎng)能力目標進行優(yōu)化設計,在培養(yǎng)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過程中貫穿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設計(論文)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需從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等分別進行,如對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進行一體化指導;創(chuàng)新活動的改革重在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計劃項目以及教師的科研課題等,其本身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要手段,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到信息反饋和調控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改革的重點有三方面:一是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責任機制的建立,強調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的崗位職責;二是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實行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社會評價三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三是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激勵機制的建立,采取措施調動教師參與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對指導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師給予獎勵,同時,激勵學生主動參加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如設立創(chuàng)新學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包括師資隊伍、儀器設備、實踐場地。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改革一方面需要加強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師資的力量,主要是對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積極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對實驗室設備、實習基地建設的加強。只有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保障基礎落實了,才能滿足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

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范文通用篇二十

首先,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比較傳統(tǒng)。目前,在高中英語的教學中,知識理論的傳授與實踐性的訓練還是沒有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而現代的教學理論將教學的過程看做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師生之間應該有學習上的交流與探討,而不是像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那樣,認為教師就是傳送知識,學生就是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學習氣氛也不能活躍起來,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盡管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在不斷的發(fā)展,但是很多教師還是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簡單地講授,學生機械地記憶,這樣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對教育的投入不足。新課標明確指出,如果條件允許,教師應該利用各種視聽手段進行教學。比如說,利用音像以及掛圖等方式來豐富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進而來提高英語的課堂效率;還應該利用新的教學軟件進行教學,例如計算機與多媒體,積極探索新的英語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自主學習的條件。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就是: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這些條件,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缺乏現代新型設備,教師不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意義。

1.增大教學容量。

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就是其傳播的速度比較快,其預設性也比較好,能夠省掉很多準備性的工作以及與教學沒有關系的操作性時間。這樣,教學的時間就能夠被充分地利用,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增大了教學的容量。而且網絡技術在不斷地發(fā)展,利用多媒體進行信息的自由傳播,就使這些信息在全世界的共享成為一種可能。一些多媒體課件,就能夠使教學的資源共享,這樣就促進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優(yōu)化,能夠提高教學效果。

2.構建一種文化環(huán)境。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這種能力就包含著五個方面,聽、說、讀、寫以及社會文化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英語的文化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通過對語法、詞匯、語音的學習掌握了聽說讀寫的能力,擴展了一些知識面,但是,并沒有真正的去理解英語,還不能夠用英語進行靈活的交際,這主要是因為對于英語文化的研究沒有重視,甚至是長期忽視的結果。而一種語言與其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要想真正理解一種語言就應該對其文化進行探究,包括其社會習俗、交際習慣、生活慣例等。而多媒體教學就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素材,傳播一種網絡文化,這就增加了它跨文化進行交際的一種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3.創(chuàng)設教學的情境。

多媒體是利用計算機作為核心進行控制的,運用圖像、文字、動畫、影像和聲音等系統(tǒng),使不同的信息能夠在不同的界面中進行傳輸、流通或者是轉換。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它將文字、圖像以及聲音融合為一體,將信息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達到了一種很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這種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性特點就形成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記憶所學的知識,進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策略。

1.構建現代化的教學模式。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使得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得以轉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轉變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的傳授者,而變?yōu)閷W生的指導者,是活動的導演者;第二,改變學生的地位。學生不再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主動參與者;第三,媒體的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中,媒體只是教師的一種演示工具,它應該轉變成為一種認知性工具;第四,教學過程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過程只是一個傳播知識的過程,它應該轉變成為讓學生能夠通過提出并探索問題來獲取一定的知識,來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英語教學,能夠做到這幾個轉變,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2.實現人機互動。

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就應該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還要實現人-機-人的互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由之前的被動變?yōu)楝F在的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此外,教師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應該針對能力不同、層次不同的學生來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接受能力來自主性地選擇,形成一種各有所學,各有所得的局面。

3.實現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自主開發(fā)課件,達到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進一步優(yōu)化英語課堂的教學,活躍課堂的氣氛,改善教學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的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并且增強理論的說服力以及感染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提高整體素質與綜合素質。

總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英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教學的效率,英語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促進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提高。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