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9:39:54 頁碼:10
最新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匯總12篇)
2023-11-11 19:39:54    小編:ZTFB

總結是一次自我審視的機會,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閱讀時可以嘗試多種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選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順承,相當于‘‘而”)。

回視日觀以西峰(和“上“‘下”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線)。

自唐顯慶以來(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線)。

是時以大中72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介詞,憑借……身份)。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并列關系)。

余與四人擁火以人(順承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連詞)。

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因為,介詞)。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

雖董之以嚴刑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組(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其皆出于此乎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連于中閨(和)。

師不必賢于弟子其制稍異于前(比)。

而恥學于師(向)不拘于時(被)。

或曰:六國互喪,率路秦耶或曰:此東海也(有人,代詞)。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有的)。

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末易量(也許)。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詞)。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名詞詞尾……的樣子”)。

有穴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五人之當刑者,意氣揚揚(不過,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腮之下(這樣,那樣)。

沛公然其計,從之(認為……是對的)。

然視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而連詞)。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往、去,動詞)。

頃之(湊足音節(jié))。

吾妻死之年(那)。

撫之甚厚(她)。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用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二

1、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通"彩")。

2、石頭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圓")。

1、陰:其陰,濟水東流(山的北面)。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陰暗)。

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開始)。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當初)。

余始循以入(開始)。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遠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聲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陰歷十五日)。

4、坐: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坐在)。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盜。"(犯罪)。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因為)。

5、視: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比較)。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看待)。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向西;向東。名作狀)。

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照,名作動)。

1、陽谷皆入汶(古義:山南水北謂之陽。今義:陽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義:由"至"和"于"組成,到達。今義: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義: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用語)。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判斷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斷句)。

3、(余)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三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后“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眄庭柯以怡顏(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

一詞多義:

心--因事順心(心愿)既自以心為形役(內心)。

夫--問征夫以前路(名詞)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故--故便求之(所以)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故交,朋友)。

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

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

四方之事(助詞“的”)。

奚--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

樂夫天命復奚疑(什么)。

而--門雖設而常關(表轉折)。

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邊承接)。

古今異義:

(1)于時風波未靜風波。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風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悅親戚之情話親戚。

古義:內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的成員。

(5)幼稚盈室幼稚。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悵然慷慨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

(8)將有事于西疇有事。

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fā)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2倒裝句。

(1)復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把汕蟆奔础扒笱伞?,追求什么)。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昂沃奔础爸巍?,到哪里去)。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賓結構后置)。

(4)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構后置)。

(5)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

(6)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

(2)寓形宇內復幾時(“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

(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為:稚子于門候)。

4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2)以心為形役(為,被)。

《歸去來兮辭》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以”有時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辨清楚這些“以”到底是介詞還是連詞,對以后的學習和做題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詞性和含義(作用)。

1、既自以心為形役(介詞,把)。

2、舟遙遙以輕飏(連詞,表修飾)。

3、問征夫以前路(介詞,往)。

4、引壺觴以自酌(介詞,表承接)。

5、云無心以出岫(連詞,表修飾)。

6、農人告余以春及(介詞,把)。

7、請息交以絕游(連詞,表并列)。

8、樂琴書以消憂(連詞,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榮(連詞,表修飾)。

幾點規(guī)律:

1、“以”作介詞時,后邊往往跟著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且它常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這個介賓短語又常常作后置的狀語。

2、“以”作連詞時,表關聯(lián)作用,也就是說,它有連接前后項的作用,而前后項或者是動詞,或者是形容詞,很少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即便是,也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的。更為重要的是,“以”作連詞時,作用相當于“而”。也就是說,用作連詞的“以”可以用“而”替換。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詞還是連詞,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看“以”后邊是不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是不是與后邊的名詞或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而且是不是作狀語的(在文言中“以”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后置狀語)。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換。如果能,它就是連詞;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詞。上例中的“既自以心為形役”“問征夫以前路”“農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了介賓短語,又都是作狀語的(其中后兩句是狀語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換,因而判定它們都是介詞。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連接的都是形容詞或動詞,又都能用“而”替換,所以是連詞無疑。

三、分析兩個特別的倒裝句式。

1、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2、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由于詩歌表情達意和句式平仄對應等方面的需要,詩歌中有些語句常常打亂正常語序,文中這兩個句子就是這樣的。在講課時,由我提出這個疑問來,讓學生自己探尋它們到底是什么樣的倒裝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個句子是因果關系的倒裝句,因而在譯文時應譯為:“(我的)門雖然有設,卻常常關閉著,(因而,我)每天在園中走一走,自成一種樂趣。”第二個句子是定語前置的倒裝句,所以在譯文時,要譯為“既要探尋幽深曲折的溝壑,又要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四

1、無能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說,與鄭人盟(悅)

4、失其所與,不知(智)

5、何厭之有(饜)

6、若不闕秦(缺)

1、貳于楚也(從屬二主、有二心/數(shù)詞二的大寫)

2、以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來(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攜帶的隨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兒子)

5、越國以鄙遠(邊遠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煩執(zhí)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離開、距離/到達)

8、微夫人之力(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一)名詞作動詞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扎)

2、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為邊邑)

3、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

4、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5、既東封鄭(使…成為疆界)

6、闕秦以利晉(使…得利)

(二)名詞作狀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

2、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3、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到黃昏)

(三)動詞作名詞

1、君亦無所害(害處)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四)形容詞作名詞

1、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五)形容詞作動詞

1、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

2、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六)一般動詞的使動

1、燭之武退秦師(使…、退卻)

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虧損)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五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邊…一邊)。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近于)。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將入(通"影",日光)。

1、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ㄐ凶撸?/p>

感吾生之行休(將要)。

李白乘舟將欲行(離去)。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行為)。

2、引: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拉開)。

引壺觴以自酌(端起)。

引以為流觴曲水(退隱)。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疏導,引來)。

3、乘: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坐)。

聊乘化以歸盡(順應)。

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古代四匹馬拉的兵車)。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著)。

4、策: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著)。

退而論書策(竹簡)。

蒙故業(yè),因遺策(計策,策略)。

1、策扶老以流憩(拄著,名作動)。

2、園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狀)。

3、或棹孤舟(劃著,名作動)。

4、善萬物之得時(以…為善,意動用法)。

5、樂琴書以消憂(以…為樂,意動用法)。

6、攜幼入家(兒童,形容詞作名詞)。

7、眄庭柯以怡顏(使顏怡,使動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將要,動作狀)。

1、于時風波未靜(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比喻糾紛和亂子)。

2、嘗從人事(古義:治人之事;今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變動等)。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古義:不久;今義:尋找,追尋)。

4、悅親戚之情話(古義:親屬戚屬今義: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家庭的`成員)。

5、覺今是而昨非(是:古義:正確;今義:判斷詞,是。非:古義:錯誤;今義:判斷詞,不是)。

1、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

3、樂天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句)。

4、農人告余以春及(介詞結構后置句)。

5、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6、童仆歡迎,稚子候(于)門(省略句)。

1、悟已往之不諫,知道來者之可追。

譯: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無法挽回,知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2、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xiàn)在已經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

3、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譯: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懷,深感簡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樂滿足。

4、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姑且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六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語文《過秦論》知識點歸納》,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七

《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這第一篇。

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歸納大多數(shù)評論者的意見,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對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yè)”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還只是從表面現(xiàn)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對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讀起來并不感到氣很盛。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使文章氣盛的因素之一,是屬于外在的藝術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氣盛為特點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我以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么就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鍵在于:

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fā)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于是你不由自主地會順著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他不中斷,你就不能中斷,他不節(jié)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還有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下面我們再一段一段地簡單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于靠實力,秦國統(tǒng)一天下并不很難。第1段著重寫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并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這里想側重談談第3段。第3段開頭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墒亲髡卟粶蕚湓谶@里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于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一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里,自然有了一個喘一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

前面說過,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一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吳闿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這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于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賈誼在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金圣嘆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補秦;后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边@是說得相當扼要的。

應該承認,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好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于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tǒng)治者野心大而虐一待人民,終于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tǒng)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因此,我們一面學會了怎樣作文章,一面也借鑒了歷史。我們讀《過秦論》(上)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這個。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八

長: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長余佩之陸離(使…加長)。

雖: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唯,只是)。

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修: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美好)。

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余獨好修以為常(美,美好)。

以為:制芰荷以為衣兮(用…。做)。

余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謠諑謂余以善淫(擅長)。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九

1.分層背誦法(在翻譯全文基礎上理清內容層次背誦)。

2.思考提問法(預習,不會的重點字、句圈出來課堂提問)。

3.語意推斷法(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舊知識)。

4.對應翻譯法(力求將所有能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借助工具書,人名、地名、國號、官名等保留)。

5.歸類積累法(主要是詞匯的積累,有針對性的搜集、歸類、比較、整理、積累)。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十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shù)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發(fā)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fā)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jié)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后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于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十一

顓頊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上天既賦予我這么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yǎng)自己的品性。我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又聯(lián)綴起秋蘭作為自己的佩巾。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清晨,我浴著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背著夕陽在洲畔采摘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為什么,為什么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為什么,為什么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向導。

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那時節(jié)啊,花椒與桂樹層層相間,哪里只是蕙草與白芷散發(fā)芳芬?哦!唐堯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夏桀和商紂是多么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黨人是這樣茍且偷安,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駕將要覆傾!急匆匆,我為王朝的復興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腳印。君主啊,你不能體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fā)雷霆。我明明知道直諫忠會招災惹禍,但我怎么能看著祖國沉淪!我敢手指蒼天讓它給我作證,我對你完全是一片忠心!

想過去,你與我披肝瀝膽,定下約言,可后來,你卻另作打算,不記前情。我和你分別并不感到難堪,傷心的是你胸無定見、反復無常!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還分塊種植了芍藥與揭車,將馬蹄香與白芷套種其間。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干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獲藏斂。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么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fā)生了質變。那些個黨人爭著貪利奪權,孜孜以求地追逐著功名利祿。他們都猜忌著別人而原諒自己,彼此間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像他們那樣竭盡全力去爭權奪利,實在不是我內心所要追求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老境將要漸漸到來,只擔心美好的名聲來不及樹立。清晨,我吮吸著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著菊花瓣上的蓓蕾。只要內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純,我就是長久地面黃肌瘦又有何可悲?我用木蘭的根須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帶著露珠的薜荔。我用菌桂的嫩枝連綴起蕙草,再絞起胡繩的一串串花蕊。我是如此虔誠地效法古代的圣賢,絕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

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我只不過是潔身自好卻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進諫,到傍晚就遭毀棄!他們毀壞了我蕙草做的佩帶,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來代替。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這般無思無慮,始終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圍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謠言,說我妖艷狐媚!那些貪圖利祿的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方圓和規(guī)矩他們可以全部拋棄。追隨著邪惡,背棄了法度,競相以茍合求容作為處世準則。我憂郁煩悶,悵然失意,我困頓潦倒在這人妖顛倒的時期!我寧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絕不和他們同流合污,沆瀣一氣。哦,那鳳鳥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來本就這樣涇渭分明。哪有圓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異路人能攜手同行!

我委屈著自己的心志,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忍痛把譴責和恥辱一起擔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貞之節(jié),這本為歷代圣賢所贊稱!我后悔,后悔我當初沒有看清前程,遲疑了一陣,我打算回頭轉身。好在迷失方向還不算太遠,掉轉車頭,我依舊踏上原來的水驛山程。我走馬在這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我奔向那長有椒樹的山丘,暫且在此停息。我既然進言不聽反而獲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舊服重整。我裁剪碧綠的荷葉縫成上衣??!又將潔白的蓮花綴成下裙。沒人理解我,就讓他去大放厥詞吧!只要我內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頭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帶加的很長很長。芬芳與污垢已經混雜在一起,唯獨我這光明潔白的本質未曾蒙受絲毫減損。急匆匆我回過頭來縱目遠望,我要往東南西北觀光巡行。我的佩飾如花團錦簇、五彩繽紛,噴吐出一陣陣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愛,我卻獨獨愛好修潔,習以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難道我的心志會因誠創(chuàng)而變化?哦!女媭她嘮嘮叨叨一聲聲把我指責,她說:“因過于剛直而惹禍遭災,到頭來慘死在羽山你難道一無所?聞。你為什么要時進忠言而又愛好修身,獨具這美好的一片冰心?滿屋子已經堆滿了惡花穢草,唯獨你不愿佩戴實在太天真。眾人不可能挨家挨戶去一一說明,又有誰會體察咱們的內心?世人都在互相吹捧結黨營私,你為什么連我的話半句都不愿聽?”遵循著先圣的遺訓來修身厲行,現(xiàn)實的遭遇使我悲憤填膺!我沿著湘江逆流而上,我要向大舜去陳說我的內心:“夏后從上天偷回《九辯》和《九歌》,到凡間縱情作樂恣意荒淫。

不居安思危預防后患,他的五個兒子終于失掉了民心!后羿也愛好田獵,溺于游樂,一味沉迷于射殺那些猛獸和珍禽。本來淫亂之輩就少了有善終,他的國相寒浞殺了他,又和他的老婆成親!寒浞之子過澆依仗自己健壯的體格,放縱情欲而不肯控制自己的獸性。他每日里尋歡作樂得意忘形,丟掉了自己的腦袋不自省。夏桀經常違背正道,終于落得個亡國喪身。殷紂把自己的忠良剁成肉醬,他的王位因此顛隕!成湯和大禹都嚴明而又謹慎,周文武都任法而講仁。他們都憑德才選用賢臣,遵守繩墨而不差毫分。

皇天?。」饷髡蟛淮嫫狡珢?,看見有德的人就設法讓他成為輔弼之臣。只有那德行高邁的圣人賢哲,方才讓他享有天子那樣的尊稱!回顧前王而又觀省后代,再仔細考察天下的民情。不曾有過不義的人可以重用,不曾有過不善的事可以推行。即使死神已經向我步步逼近,回想起初衷我也毫無悔恨。怎能將方榫塞進圓孔啊,古代的賢者正因此而碎骨粉身!我泣不成聲啊滿心悲傷,哀嘆自己是這樣生不逢辰。拔一把柔軟的蕙草揩拭眼淚,眼淚漣漣沾濕了我的衣襟?!蔽夜蛟阡侀_的衣襟上傾訴衷腸,中正之道在我心中閃亮。鳳凰為車,白龍為馬,御著那飄忽的長風我飛向天上。

清晨,我從那南方的蒼梧之野起程,傍晚,我到昆侖山下的懸圃卸妝。我本想在靈瑣停留片刻,無奈太陽下沉,暮色蒼茫。我叫那日御羲和按節(jié)徐行,不要急急地馳向崦嵫山畔。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我讓龍馬在咸池痛飲瓊漿,我把馬韁拴在扶桑樹上。折幾枝若木去拂試日邊的陰翳,我暫且在這里休息徜徉。我派月神在前面充當向導,讓風神在后面緊緊跟上。鸞鳥與鳳凰為我在前面警戒開道,雷師卻說還沒有安排停當。我命令鳳鳥展翅飛騰??!日以繼夜地向九天翱翔。旋風啊積聚著力量!率領著云霓向我迎上。云霓越聚越多啊忽離忽合,五光十色上下左右飄浮蕩漾。我叫守衛(wèi)把天門打開,他卻靠著天門沖著我望望。

這時候日色已經昏暗,我扭結著幽蘭久久地在那里盤桓,這世道是一片渾濁,總愛嫉妒他人之才,掩蓋他人之長。拂曉,我度過昆侖山下的白水,把龍馬拴在閬風山上。舉目四望我眼淚潸潸,傷心這高山上竟沒有美妙的女郎。匆匆地,我游到了東方的春宮,折下玉樹瓊枝插在我這蘭佩上。趁著這瑤花還未凋謝,我要到下界送給心愛的女郎。我吩咐豐隆駕起彩云,去尋找宓妃幽靜的門巷。我解下蘭佩寄托自己的一片深情,請那蹇修當我的紅娘。宓妃她開始對我還若即若離,突然間卻對我冷若冰霜。晚上她到窮石同后羿消夜,清晨她卻在洧磐河把頭發(fā)梳晾。她自矜貌美,滿臉高傲,整天在外縱情放蕩。即使她的確長得很美,可待人實在太沒修養(yǎng),我只好放棄她另謀新歡。

我周游了九霄,觀察了八荒,回到了熙熙攘攘的下方。望見高聳華麗的玉臺,看見了有娀氏的美女簡狄,她真是舉世無雙。我托鴆鳥為我說謀,它卻撒謊說簡狄不良。那雄斑鴆一邊飛翔一邊高叫,我想托它又嫌它更不端莊。我的心里躊躇而又狐疑,想自己親往又覺得不好向她啟齒開腔。雖然鳳凰已經為我送去了ww聘禮,我又怕帝嚳的我搶先爭強。我想到遠方棲身又怕沒有容身的地方,只好在此到處逍遙,隨處飄蕩。趁著少康尚未成家,留下了有虞氏兩位美麗的姑娘。一想到使者這般軟弱,媒人這樣笨拙,我真怕他傳達不了自己的九曲衷腸。這世道實在太混濁,總喜歡掩蓋美德,嫉妒賢良。那王室的內宮是如此幽深,你明智的君王又始終不肯醒來端詳。

滿懷著忠貞之情卻又不能對你面講,我怎能忍受痛苦的折磨,直到老死。我將靈草與竹枝取來占卜,請靈氛為我解釋疑團。他說:“郎才女貌一定會結成眷屬,哪有真正的美人沒人喜歡。你想想九州是這樣遼闊廣大,難道只有這里才有云鬢玉顏?快遠走高飛,別遲疑掛牽,誰個求美會將你丟在一邊?這世上哪里沒有芳草鮮花,你為什么一定要戀著自己的家園?這兒世道黑暗,人妖顛倒,有誰能辨別出邪惡與良善?人們的好惡本來就各不相同,只是那些黨人總是與世人相反,他們戶戶都將惡草系滿腰間,反而說幽香的蘭草不可佩在身邊。香花惡草他們都不會鑒別,那美玉他們又怎能正確評判?他們將污土填滿自己的佩囊,反而說大花椒并不香艷?!?/p>

我想聽從靈氛的卦辭,可心里卻猶豫而狐疑。今晚巫咸將要從天上降臨,我懷著花椒祭米去求伊。??!天上諸神遮天蔽日齊降,九嶷山上的眾神紛紛前來迎之。他們靈光閃閃地顯示著神異,那巫咸又告訴我將要大吉大利。他說:“你應該努力上下求索,按照原則去選擇意氣相同的同志。夏禹商湯都嚴正地選拔賢才,皋陶和伊尹因此能做他們的輔弼。只要你真正愛好修潔,又何必到處去求人托媒。傅說曾經在傅巖做過泥木工,武丁重用他而不生疑。姜太公在朝歌操過屠刀,遇上周文王就大展才氣。寧戚放牛時引吭高歌,齊桓公聽了把他看作國家的柱石。趁你年華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時機。當心那伯勞鳥叫得太早,使得百草從此失去了芳菲。”為什么我的玉佩如此美艷,人們卻要故意將它的光輝遮掩?這些小人真是不能信賴,擔心他們會出于嫉妒而將玉佩折斷!時世紛亂而且變化無常啊,我怎能在這里久久流連。

蘭與芷都消盡了芬芳,荃與蕙都化為了草蔓,為什么過去那些香草,今日竟變成了蒿艾而不鮮?難道會有別的緣因可找?都只怪他們自己沒有勤加鍛煉。我本以為幽蘭可以依靠,誰知他也虛有芳顏。拋棄了自己的美質而隨俗浮沉,茍且地列入這眾芳之班!花椒謅上傲下自有一套,茱萸也想鉆進香襄里面。他們既然只會拼命地鉆營,又怎能望它們保持美質不變?這些世俗之徒本就趨炎附勢,又有誰能在這惡劣的氛圍中不受污染!香椒和蘭草已經完全腐臭,更何怪那揭車與江離都已改觀!只有我這玉佩最為可貴,人們拋棄了它的美質,而它卻堅定自己的冰清玉潔!它馥郁勃盛,清香四溢,直到如今還未曾有絲毫變換!保持著沖和的態(tài)度,歡愉的心態(tài),我姑且再四處神游去尋找理想的女伴。趁著這佩飾還閃耀著璀璨的光輝,我要去天地四方再一一觀光。靈氛已告知我卜占吉祥,選定好日子我將再出走四方。我折下瓊枝作為珍肴啊,又舂好玉屑作為干糧。騰飛的神龍啊,是我乘車的坐騎,我的車馬,又用美玉和象牙裝璜。我怎能跟這些黨人混在一起,飄然遠逝,我要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

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如何寫篇十二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瑒釉~)。

3.僻不當?shù)勒撸鎸Γ瑒釉~)。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失(磨滅,動詞)。

居:

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限當?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1、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3、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5、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7、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