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3:46:57 頁碼:9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通用8篇)
2023-11-23 13:46:57    小編:ZTFB

總結是對過去經歷和成果的一種回顧與總結,讓我們能更好地前進??偨Y要在客觀的事實基礎上進行,不要帶有過多的主觀色彩。接下來是一些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一

1、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2、通過文本的閱讀,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張、排比的修辭方法。

2、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學課時:

3課時。

4、教學預設。

第一課時。

1、導入。

請學生介紹列夫托爾斯泰(你對托爾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的偉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課文中還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的偉大雕塑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階梯旁的圣母》、雕塑《大衛(wèi)》、壁畫《亞當與夏娃》等。

2、整體感知。

給學生五分鐘通讀全文,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可參看前面的彩色插圖)。

大體分為兩個部分:(1-5)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2)讀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問?

3、精讀文本。

集體朗讀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從那些方面來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1-須發(fā)。

2-面部輪廓結構。

3-面部特征。

4-長相。

5-拜訪者的態(tài)度。)。

1)第1段主要寫了什么?請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張的句子。

面部輪廓的總體特征:多毛,濃密的胡須(反復描寫)。

比喻和夸張鋪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臉龐多毛”;

皺似樹皮——喻黝黑的臉膛;

糾纏不清的樹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發(fā);

像熱帶森林般濃密——須發(fā);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濃墨重彩的描繪,使人產生美的遐想。(比較插圖)。

2)第2段的主要內容?托翁給人的印象是什么?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個面部像粗制濫造的小屋;額頭像樹柴;皮膚像村舍外墻那樣粗糙。

“給人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點寫了什么?作者細致刻畫樂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嗎?)。

面部特征——重點寫面容表情,毫無避諱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二

1.把握課文的內容和消息結構特點。(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發(fā)生了一件決定未來走向的大事。這節(jié)課,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了解那個重要時刻。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文體特點。

提問1:反復朗讀課文,勾畫出這則消息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明確:時間: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蕪湖、安慶之間;人物: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事件:渡過長江。

明確:迅速告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具體地告知:渡江戰(zhàn)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現(xiàn)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執(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對應消息標題;完整地告知對應消息#教案#導語。具體地告知對應消息主體。

提問3:標題、#教案#導語、主體三者具有什么關系?

明確:標題、#教案#導語、主體三者敘說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體程度上有不同。這種特點就是人們常說的消息文體的金字塔結構。這是消息的性質決定的:把最重要的內容最迅速地讓人們了解。

提問4:電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告訴人們消息的來源,增加可信度。

目標導學二:品讀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5:朗讀課文,說一說朗讀的基調是什么。

抽生朗讀,大家評議。

明確:朗讀的基調應該高亢豪邁、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的贊美。

提問6:默讀勾畫,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傾向?

明確: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的歌頌:“英勇的、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英雄式的、堅決地、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薄坝⒂碌?、英雄式的、堅決地”直接贊美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行動果敢,進軍迅速,戰(zhàn)果輝煌;“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說明時間短,戰(zhàn)果大,從而表現(xiàn)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對國民黨*的嘲諷:“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感情強烈。

提問7:試著用播音員播音的方式,把這則消息讀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激情朗讀課文。

第2課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把握新聞內容及結構特點。(重點)。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精練、詳略得當、敘議結合的特點。(難點)。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zhàn)爭的強大力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會的奇聞趣事的呢?(學生回答廣播、網絡、電視、報刊以及他人的傳話等,教師引出新聞。)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讓我們來共同研讀另一篇來自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佳作,一起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新聞,整體感知。

提問1:快速朗讀新聞,整體感知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zhàn)況,指出了戰(zhàn)局的發(fā)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xiàn)了我軍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提問2:再讀新聞,理清新聞的六要素。

明確: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zhàn)線。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

提問3:找出這則新聞的標題、電頭、#教案#導語和主體,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明確: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十二時電。

#教案#導語: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至“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

主體:從“二十日夜起”至課文最后。

第一層(從“二十日夜起”至“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shù)。

第二層(從“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至課文最后):寫東路軍渡江的情況。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研讀思考。

提問4:分組討論: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敘述?

明確: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寫。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路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兩路軍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詳寫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

提問5: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代即可轉入下文。西路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發(fā)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zhàn)役的前景。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不易,故作詳細報道。不僅較具體地寫了戰(zhàn)斗情況;而且更詳盡地寫了戰(zhàn)果。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統(tǒng)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目標導學三: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提問6: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確:“突破”準確表現(xiàn)了戰(zhàn)斗過程(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越過”的對象是靜態(tài)的,表現(xiàn)不出戰(zhàn)斗經過)。“渡至”準確表現(xiàn)了水戰(zhàn)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限明確,準確表現(xiàn)了神速的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爸涟l(fā)電時止”,時間比“現(xiàn)在”更為確切。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業(yè)已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明確: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消滅”和“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軍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線”用“切斷”,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生丙:用詞準確還表現(xiàn)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xiàn)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提問7:請學生就語言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程度,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生乙:“百萬大軍”“一千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三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掌握新聞的特點、結構形式。

3、理清新聞的內容、要素、結構,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情感目標: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新聞這一體裁接觸的比較少,因此要先把新聞的文體知識向學生介紹清楚,然后理論和文章相結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重點難點。

重點: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教案#導語的作用。

難點: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體會新聞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消息。

俗話說: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F(xiàn)代社會中我們可以依靠什么知曉天下大事呢?生答:“新聞聯(lián)播”、《人民日報》等。

是的,我們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途徑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變化。那第1課屬于哪種類型的報刊文章?生答:新聞、消息。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則新聞:《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二、了解新聞知識,把握結構特點。

(一)新聞的概念。

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新聞作者對新近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報道。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xiàn)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

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及時迅速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事實。

(二)新聞的結構。

新聞的結構由五部分構成,即標題(分為:正標題、副標題、引標題)、#教案#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標題:高度概括已經發(fā)生的新聞事實。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一般包括主標題、副標題、引標題。主標題:概括和說明主要事實和思想內容。引標題:提示消息的思想意義或交代背景,說明原因,烘托氣氛。副標題:提示報道的事實結果,或作內容提要。

#教案#導語:是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教案#導語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主體:是新聞的主干部分。承接#教案#導語之后,對#教案#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教案#導語的所概括的內容,表現(xiàn)新聞的主題思想。

背景:是新聞的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結語:是新聞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話。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三、朗讀新聞,把握結構。

(一)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標題)。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電頭)。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教案#導語)。

渡江戰(zhàn)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現(xiàn)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主體)。

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執(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結語)。

(二)新聞的電頭。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屬于新聞的什么?在新聞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fā)電地點和發(fā)電時間。

電頭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三)通訊社名稱。

新華社(中國)美聯(lián)社(美國)路透社(法國)。

塔斯社(俄羅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聞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2、分析新聞的六要素。

這是一篇動態(tài)消息,請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個要素。

時間:二十一日。

地點:長江前線。

人物:敵我雙方。

事件起因:解放軍渡江解放全中國。

事件結果: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

(五)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以記敘為主,可適當議論。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字斟句酌,體會新聞的特點。

不行。因為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那么,等所有大軍渡江勝利以后再寫新聞發(fā)表,不可以嗎?

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二)品析語言,領悟情感。

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等詞語描繪了國民黨*的防線崩潰。萬船齊放、直?。▽Π叮⑼黄疲ǖ仃嚕?、占領、進擊、英雄式的戰(zhàn)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zhàn)?!坝⒂隆绷髀冻鲎髡邔θ嗣窠夥跑姷馁澝乐?。

拓展延伸。

1、介紹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毛澤東被視為是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

2、欣賞名句。

毛澤東最廣為流傳的幾句話: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邁最傲氣的一句話——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

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最謙虛的一句話——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滿信任的一句話——你辦事我放心!

最無奈的一句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走進新聞。

同學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眾的街頭巷議呢?(學生回答廣播、網絡、電視、報刊以及他人的傳話等,教師引出新聞。)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讀兩篇來自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佳作,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朗讀第一則新聞,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氣勢,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zhàn)爭中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戰(zhàn)況。表現(xiàn)了我軍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快速默讀第一則新聞,理清結構和要素。

(1)新聞的結構: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案#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

主體:二十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二十日夜起……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shù)。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的情況。

(2)新聞的要素(即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

3、朗讀第一則新聞,回答問題。

(1)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shù)還是虛數(shù)?

百萬是實數(shù)。其中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梢娦侣劦恼鎸嵭院苤匾?。

(2)#教案#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從渡江的作戰(zhàn)兵力、詳細區(qū)域和戰(zhàn)役的全局情況三個方面來總領了全文。

(3)三路大軍為何不以地點為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采用現(xiàn)在的順序有什么考慮?

本文依時敘事,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詳說東路激戰(zhàn),文勢涌起高潮:東路軍的戰(zhàn)況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zhàn)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zhàn)果。

(4)本文中的議論句(此種情況……都很泄氣)有何作用?

這處議論透徹、精辟地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發(fā)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三、品讀課文,品味語言。

1、比較閱讀甲、乙兩句話,體會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共渡過了三十萬人。

乙: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xiàn)了經過戰(zhàn)斗所取得的進展。“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xiàn)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tǒng)計,“二十四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語言更加準確恰當。

2、比較閱讀甲、乙兩句,結合加點詞說說表達效果。

甲:現(xiàn)在,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發(fā)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現(xiàn)在”與“至發(fā)電時止”相比,后者時間概念更確切,且有“戰(zhàn)勢發(fā)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剩下的”容易產生誤解,是人員,還是物資?“余部”是軍事術語,在這里指還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zhàn)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所以,乙句的語言準確,語言色彩恰當。

3、比較閱讀甲、乙兩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時間。而乙句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zhàn)”的,結果不但無戰(zhàn)可“督”,而且全軍覆沒,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了我軍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語言愛憎分明,褒貶有別。

四、進入演播廳,角色體驗。

全文的朗讀基調為慷慨激昂、豪情萬丈。“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翱刂啤薄胺怄i”“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安涣?,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睉x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學習了本文,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提高閱讀新聞的質量和速度,教師準備報紙,先讓學生相互提問,辨別任意一則新聞標題中的正標、副標和引標;辨別#教案#導語、主體與電頭;辨別新聞的六要素。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四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四天了,我覺得學生的心也收得差不多了,我決定今天講一節(jié)新課,在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讓學生來讀課文。至少讀了六遍課文,但是當我們學習時,我真的驚呆了。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我在第一節(jié)課時,簡單的介紹了新聞常識。給學生做了筆記。第二天上課,我一提問,效果相當?shù)牟盍?,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會。從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效果來看,學生回家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復習。然后,我就此對他們提出要求,再三叮囑他們,放學回家一定要進行預習與復習。否則成績很難提升。

剛開學就有這么多的困惑,有時間真的不知道應怎么樣做去引導學生的學習成長!尤其是對那么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有時我在想我們老師對于孩子的成長究竟能有多大的幫助呢!

新學期第一天上課就有這么多的困惑!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五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qū))。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衛(wèi)國戰(zhàn)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jiān)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jiān)護。于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yè),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fā)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yōu)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yè),在兄弟分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莊園后,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huán)境感到厭倦,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zhàn)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xiàn)優(yōu)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死锬緫?zhàn)爭開始后,自愿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后防御戰(zhàn)。在各次戰(zhàn)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tài)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chuàng)作,在《現(xiàn)代人》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并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yōu)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于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xiàn)代人》雜志決裂。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六

《背影》是文學名篇,也是百教不厭的老課文?!侗秤啊返慕汤S富多彩,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教學本文的難點在于學生。由于本文是作者在當了父親以后,對八年前情景的回憶,感情變化復雜,但學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也沒經歷大喜大悲之類的家庭變故,文章所呈現(xiàn)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教學反思《《背影》教學反思》。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他們作出自己的體驗與評價?這是擺在教者面前的難題。本課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七

1、教學背景:面向初二(13)、(14)班。

2、課時:40min。

3、學期準備:ppt課文錄音。

4、教學目標:訓練學生結合語境理解詞句含義的能力,學習茨威格筆下列翁的肖像描寫。學會運用比喻、夸張、欲揚先抑等修辭手法。(如果時間較充裕,可以引入排比)。

5、教學方法:朗讀感悟、聯(lián)想想象、啟發(fā)思考。

part1:(3min)。

引入導語。

1、由名言引出:

他曾說過:“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

他曾說過:“人生并非游戲,因此,我們并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志放棄他?!?/p>

他還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保ū吵鰜?,聲息俱全)。

他是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

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

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2、【那大家猜猜他是誰?】。

part2:(7min)。

引出主題。

1、【請大家翻開書p29??纯醋⑨?】。

這篇文章選自于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jié)。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錄音完畢。

part3:(20min)。

提出問題:

1、【聽完了錄音,那文章是怎樣描寫列夫托爾斯泰的呢?請同學們回答】。

以第一段和第二段為主。引出比喻,夸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

夸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盡量擴寬這方面的知識)。

2、比較兩個句子,從而找出比喻夸張的好處。(showtime)。

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對難看的招風耳。凹陷的臉頰中間生著兩片厚厚的嘴唇。(學生邊讀,老師邊畫)。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一方面是要引出學生對修辭的深思,另一方面是要引出有序的肖像描寫,指導他們也可應用在作文上,不會讓人產生混亂感。

3、然后再引出書本p31托翁對自己的自評“像我這么個生著寬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難道還能找到幸福嗎?”

對比這兩句,從中找出異同。挖掘比喻、夸張的好處。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夸張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4、再概括總結比喻夸張的好處。

在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時,將須發(fā)比喻成“熱帶森林”:額頭比喻成“用刀胡亂劈成的樹柴”;皮膚比喻成“用枝條扎成的`村合外墻”,再加上“朝天鼻”和“招風耳”,把托爾斯謄大眾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的臉孔”描繪得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同時,作者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雖然言過其實,卻分寸得當,不做作。例如對托爾斯泰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彈穿透了偽裝的甲宵,它像金鋼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夸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形象。

6、再找出文中的比喻夸張句。(第六段為主)。

7、引出“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揚”就是褒,“抑”就是貶。

“托爾斯泰面部的其它部件--胡子、眉毛、頭發(fā),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閃的珠寶的甲殼而已。”

至此,我們對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釋懷,原來使用粗鄙的外表來保護精美的珠寶。(適度擴展這方面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可以逗逗同學)。

part4:(5min)。

朝花夕拾:

1、【除了欲揚先抑,這里還有一種大家都好熟悉的修辭句式,什么句式呢,哪句呢?】。

對,這里運用了兩組的排比句式來寫出托翁的最富有感情的一雙眼睛。

“在優(yōu)美的音樂影響下,它們可以像村婦那樣熱淚漣漣。精神上感到滿足自在時,它們可以閃閃發(fā)光”,“他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

貌描繪與其所取得的成就兩相對比,更突顯了列夫托爾斯泰平易近人,沒有架子的性格特征,從通篇文章來看,茨威格不僅對詞語的運用精準,恰到好處,對于各種寫作技巧也掌握得爐火純青,字里行間都能夠顯現(xiàn)出奪人的語言魅力。

part5。

總結:

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希望大家對肖像描寫有更深的了解以及應用。謝謝大家。

馮莉莉。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通用篇八

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把握新聞內容及結構特點。(重點)。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精練、詳略得當、敘議結合的特點。(難點)。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zhàn)爭的強大力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云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會的奇聞趣事的呢?(學生回答廣播、網絡、電視、報刊以及他人的傳話等,教師引出新聞。)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讓我們來共同研讀另一篇來自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佳作,一起重溫那段蕩氣回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新聞,整體感知。

提問1:快速朗讀新聞,整體感知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zhàn)況,指出了戰(zhàn)局的發(fā)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xiàn)了我軍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提問2:再讀新聞,理清新聞的六要素。

明確: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zhàn)線。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

提問3:找出這則新聞的標題、電頭、#教案#導語和主體,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明確: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十二時電。

#教案#導語: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至“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

主體:從“二十日夜起”至課文最后。

第一層(從“二十日夜起”至“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shù)。

第二層(從“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至課文最后):寫東路軍渡江的情況。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研讀思考。

提問4:分組討論: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敘述?

明確: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寫。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路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兩路軍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詳寫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

提問5: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代即可轉入下文。西路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發(fā)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zhàn)役的前景。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不易,故作詳細報道。不僅較具體地寫了戰(zhàn)斗情況;而且更詳盡地寫了戰(zhàn)果。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統(tǒng)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目標導學三: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提問6: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確:“突破”準確表現(xiàn)了戰(zhàn)斗過程(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越過”的對象是靜態(tài)的,表現(xiàn)不出戰(zhàn)斗經過)?!岸芍痢睖蚀_表現(xiàn)了水戰(zhàn)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岸男r內即已”,時限明確,準確表現(xiàn)了神速的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爸涟l(fā)電時止”,時間比“現(xiàn)在”更為確切。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業(yè)已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明確: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消滅”和“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軍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線”用“切斷”,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生丙:用詞準確還表現(xiàn)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xiàn)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提問7:請學生就語言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程度,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生乙:“百萬大軍”“一千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