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匯總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0:17:26 頁碼:8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匯總16篇)
2023-11-12 10:17:26    小編:ZTFB

積累經驗是人們不斷成長的過程,總結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類似情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充分地了解所總結的內容,做到客觀公正。小編特意搜集了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一

對于“好學”,在《學而第一》中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其意思是說,要做到飲食不求奢侈與滿足,居住條件不要求舒適與安逸,但對學習與工作要勤快,說話要小心謹慎,到道德高尚、有學問的人那里去討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學了。事實上,孔子強調好學,有兩個層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逼湟馑际牵浩返聸]有培養(yǎng),學問沒有講習,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點,卻不能立即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因此,研究生要培養(yǎng)德性,學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以德為先,是好學的首要任務。同時,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奮問學的一生,他從十五歲“志于學”后,終身學而不倦。直到晚年,還津津于易經,手不釋卷而韋編三絕,其“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執(zhí)著求學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學習的。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自豪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碧貏e是孔子的好學還體現(xiàn)了謙虛好學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币殉蔀槿藗兘蚪驑返赖慕^句。因此,重溫“好學”精神,養(yǎng)成“好學”習慣,已經成為當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課。

二、憂患意識是成才的內需。

孔子《論語泰伯》中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意思是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時刻憂患自不如人的自覺意識??鬃痈嬖V我們,在學業(yè)上,時刻要有一種憂患意識。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患意識是指人們面臨自然、社會與人生所遭遇的困難而產生的憂慮與思索。從遠古時代,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憂患,到進入階級社會后人們對社會、人生的關注憂患,無一不留下歷史的烙印。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其憂患意識體現(xiàn)為人們對國家、民族、人生的命運和前途的關懷??鬃颖闶枪糯鷥?yōu)秀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時刻懷有“以道自任、為道獻身”憂患意識。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們最終安身立命之處,并有為“道”、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即所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識分子以平治天下為己任,養(yǎng)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續(xù)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形象,這種憂患意識值得人們學習。因此,這種憂患意識是我們當代中華民族優(yōu)秀知識分子所應秉承的基本思想。當代研究生作為我國培養(yǎng)的高層次人才,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憂患意識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更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一直被人們尊尚和傳承的精神。這就要求研究生必須憂患“國家興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為道獻身的思想意識,并激發(fā)出把建設祖國作為己任的壯志。四、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對子路說六言六蔽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事實上,孔子告訴了我們處世與學問之間的辯證關系。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為仁雖然好,若沒有真正學問的涵養(yǎng),往往會分不清是非善惡,這種好人就是“東郭先生”。有許多人心存善良,仁慈愛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對,若學問不夠,不能明辨是非,有時幫助一個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幫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學問。“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其意思是愛耍聰明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鬃诱f有許多人知識非常淵博,而不好學就容易非常放蕩、任性。許多年輕人知識太淵博,看不起人,對自己不夠檢束,這就是蕩的表現(xiàn)?!昂眯挪缓脤W,其蔽也賊”意思是誠信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過分的自信且自以為是,結果害了自己,這就是“其蔽也賊”。因此,自信必須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據(jù)的基礎之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意思是直率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說話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來是優(yōu)點,但若不分場合、不分尺度地指責與批評別人,不給人留情面,結果得罪身邊的人,難以與人共處,結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為?!昂糜虏缓脤W,其蔽也亂”是指的勇敢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亂子。有的人勇敢、脾氣大、莽撞卻不學禮度且缺乏修養(yǎng),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亂子?!昂脛偛缓脤W,其蔽也狂”是指剛強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個性很剛的人,若不好學,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滿不在乎,容易鑄成大錯。在《論語雍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段話的意思是,冉央求著說: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鬃踊卮鹫f: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半道會再也走不動了?,F(xiàn)在你卻沒有開步走,就自行設定終止線了。這里孔子批評冉在為自己的退縮找借口,這個借口乍一聽似乎還有點道理,但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不思進取的一個開脫,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質。

有的人做事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持之以恒。其實,許多成功都是努力堅持的結果,正如“水滴石穿”、“愚公移山”?!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比绻覀冏鍪聲r缺失了這份堅持的力量,就會錯過很多機會。比如,奔月工程曾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夢想,可到如今我們的宇航員能夠實現(xiàn)太空行走,我們的衛(wèi)星能夠繞月飛行,夢想變現(xiàn)實,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幾代人持之以恒的結晶。追溯孔子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問學水平,為實現(xiàn)繁榮富強中國夢貢獻力量是當代研究生必修的內容,任重而道遠。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二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人??鬃拥乃枷氚_萬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學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孔子的仁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論語》、《禮記》和《孔子家語》等文本之中。僅《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xiàn)就達109次之多。如果我們把孔子對仁的各種界說加以分析與綜合,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仁”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針對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樣的。本文無意全面解讀與闡釋孔子的仁學理論,只是認為深刻領會并汲取孔子仁學思想的精華,對于指導和改進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愛、孝悌與克己教育,解決愛心缺失、親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實際問題,極具現(xiàn)實意義。

一、“仁者愛人”與仁愛教育。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一要義,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鬃影选皭廴恕币暈閭惱淼赖乱?guī)范體系的最高準則,就是希望人們能以“仁愛之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超越血緣關系而尊重他人權利并普遍性地愛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僅以“仁愛”思想要求民眾,還要求執(zhí)政者率先垂范,以“仁愛”治國安邦。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他還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只有執(zhí)政者帶頭施愛,且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一個和合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xiàn)了。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鬃铀岢摹叭蕫邸?并非不講原則??鬃诱f:“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當子貢問他“鄉(xiāng)人皆好之”或“鄉(xiāng)人皆惡之”時,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孔子還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把“鄉(xiāng)愿”那種模棱兩可的“好好先生”稱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仁愛”是建立在原則基礎上的理性之愛,是愛憎分明、愛善者與憎惡者相統(tǒng)一的一種美德。

深刻領會孔子“仁者愛人”思想的內涵,反觀當前我國獨生子女群體中較普遍存在的“愛心缺失”的問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仁愛教育”,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的青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祖輩、父輩的愛都傾注在他們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們獨享,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再加上商品經濟社會,物欲橫流,過分追逐享樂與金錢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間。在這種環(huán)境熏陶下長大的青少年兒童,極易形成自私、懶惰、依賴與任性等心理弱點。他們從小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缺少關愛他人的內在意識。這種“愛心缺失”的問題往往是產生人際沖突乃至造成社會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并不僅僅在于此,而是在于長期以來被人們忽略了的家庭“仁愛教育”。

須知,仁愛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傳統(tǒng)優(yōu)勢,在家庭教育中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當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成為有博愛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這一美好愿望的實現(xiàn)卻有賴于家庭仁愛教育的傳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家長要想使子女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須通過實施仁愛教育,使子女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與他人協(xié)商共事;學會分享與換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決不可強加于別人。實施仁愛教育,家長要身體力行,為子女做出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將仁愛教育落到實處。

二、“孝第為本”與孝悌教育。

孔子一貫主張“愛人”應從“孝第”開始,然后再由近及遠,把對親人的愛推廣到社會上。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在《論語》中,子有是這樣闡釋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說:“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不難看出,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征?!皭廴恕睉浴靶楸尽?只有以孝為先,以愛齊家,方能愛他人、愛國家?!靶⒌跒楸尽?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它不僅是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還具有促進社會和諧與安定的作用。

深刻領會孔子“孝第為本”的思想,對于加強孝悌教育,解決當今社會較普遍存在的“親情淡漠”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君不見,在我國眾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親小”所替代,“啃老”則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雖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孝悌”,作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和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正在被人們所淡忘;親情,作為人類相生相息的一種自然情感和維系社會倫理道德制度的基礎,正在被金錢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產生的親情關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會的安定。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加強孝悌教育,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美德,我國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孝道。憲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等條款規(guī)定。孝悌教育,作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優(yōu)勢,應當成為當今時代我國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當家長的有責任把孝悌作為教育子女的一門必修課,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觀念上,要讓子女懂得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孝敬父母責無旁貸,無上光榮;在道德情感上,要讓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愛好、身體和工作情況,學會關心、體貼與理解父母;在道德行為上,要讓子女對父母恭敬真誠,自覺接受父母的教誨,但又不過分依賴父母,主動與父母分擔辛勞和憂慮。在孝悌教育中,家長的以身作則至關重要。家長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影響子女,引導他們從愛父母、愛自己身邊的人做起,進而升華到愛集體、愛國家、愛人民。

三、“克己復禮”與克己教育。

克己復禮,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第三個要義?!墩撜Z》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在這里,“仁”有兩層含義:一是克已,二是復禮。所謂克己,就是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所謂復禮,原本是指回復周禮,即西周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我們今天理解其內涵,不必苛求其原義,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倫理制度與行為規(guī)范即可??鬃诱J為,一個人只有克制和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guī)范,才算是仁人?!翱思簭投Y”,不僅體現(xiàn)了孔子仁學思想的本質內涵,同時又指明了踐行仁學思想的正確路徑。

首先,“愛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標??鬃訛榇颂岢隽恕盀槿省钡摹叭椧蟆?、“近仁”的“四種品德”和“行仁”的“五個標準”。其中,“三項要求”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四種品德”是:“剛、毅、木、納?!?《論語·子路》)意即“剛強不屈、堅毅果敢、質樸無華、言語謹慎”的品德?!拔鍌€標準”是:“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薄澳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論語·陽貨》)。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證??鬃犹岢隽艘韵聨讞l措施:一是“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二是“省”。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三是“戒”。他認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四是“絕”?!拔阋?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即杜絕“不憑空猜測,不主觀武斷,不固執(zhí)己見,不自以為是”的毛病。五是“學”??鬃诱f:“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剛”等六種德行,才會克服愚、蕩、賊、絞、亂、狂等六種弊端。

第三,“克己”是條件,“復禮”是目的??鬃诱J為,“禮”是衡量人的行為和道德是否規(guī)范的標準?!安恢Y,無以立也?!?《論語·堯曰》)只有“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學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意在使其弟子知禮守禮,立身于世。“禮”還是維護社會秩序與倫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國,需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在孔子看來,禮作為一種形式載體,不僅可以約束與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意識,還具有促進國家安全與穩(wěn)定的功效。

總之,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是基于對當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今天,我們領會并汲取其思想精華,對于加強家庭克己教育,解決我國獨生子女中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問題,極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克己是一種品德。人的忍耐、謙讓、恒心與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會奉公;只有克己,方能臨危不懼,盡忠報國。從我國古代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蘇秦的“懸梁刺股”,到當今時代焦裕祿、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進事跡,我們不難看出,凡成就大業(yè)者,皆具備克己的品質。眼下,許多人都在抱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自私任性”的問題,卻苦于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豈不知,這正是長期以來疏于對子女“克己教育”的結果。許多家長對子女關愛有過、賞識有加,缺少對他們的約束、批評與引導,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斷增長,私欲和任性也在隨之膨脹,他們甚至聽不進一點反面意見,經不起任何困難與挫折的考驗。須知,一個人的克己品質,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教育與修養(yǎng)的結果。孩子年紀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克制自己,對孩子自私、懶惰、說謊、任性等弱點,不可姑息遷就;要讓他們從小學會明辨是非、抑惡揚善、克己奉公,做到個人服從集體、服從國家、服從時代、服從社會。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長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家長是否克己自律,決定著家庭克己教育的成敗。實施克己教育,家長必須首先克己,以實際行動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礙或出現(xiàn)反復的時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動輒發(fā)火,采取打罵等粗暴手段,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而且會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實施克己教育,還需建立必要的家規(guī)。家長可采取民主協(xié)商的方法,與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則。從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約束與規(guī)范孩子乃至每個家庭成員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家庭生活方式。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三

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許多偉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據(jù)著中心的統(tǒng)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鬃拥乃枷胗绊憯?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它也歷來是人們研究中國文化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為人們所探討和爭論。文章也將淺要地談談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禮”與“樂”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體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是從歷史文獻和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中逐漸形成的。從他所處的戰(zhàn)爭頻繁和“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可以知道“禮”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話題?!岸Y”是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殷周重“禮”,其禮儀往往形成一種嚴格的上下等級威儀和社會的差別意識。其實在夏、殷時代就已經有“禮”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時代的周禮,才形成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人們一般把周禮作為研究“禮”的一個典型時期。由于孔子對“禮”的推崇,許多學者也因此認為“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詩書禮樂教弟子,非常注重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禮”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但是到了后來,“禮”逐漸被人們理解為盲目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并且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鎖鏈,所以產生了“吃人的禮教”的說法。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們應該辨證地去認識和理解“禮”的思想。

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治人之“禮”要深入人心,必須同“樂”結合,也就是后來我們所說的禮樂相結合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是一種頗為完備的典章制度。“樂”作為音樂制度,它包括樂縣、舞列、用樂等都有其森嚴的規(guī)定,孔子思想認為,禮是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而禮與樂相結合不僅能維護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等級秩序,更能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內容并非現(xiàn)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養(yǎng)人性,在于人們要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自覺修養(yǎng),從而達到像美好的天一樣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實質就是規(guī)范人們的活動行為,試圖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復長幼有序、上下有別的社會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貴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張將中庸發(fā)展為認識和對待世界、探究和處理思想情感行為以及各種事物的合乎實際或一定標準的原則和方法的哲學范疇。他把“和”看作一種最高的價值,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須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凡事都應該采取持中的辦法,而不能走極端,這是實現(xiàn)和的根本方法??鬃印皽囟鴧枺?,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鬃拥闹杏顾枷氩粌H對仁、禮有深刻的影響,而且滲透到他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等各個層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為內核,構建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儒家學說體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極力主張等級社會,無論處于富貴,貧賤,夷狄還是患難的地位,就要嚴格按照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這顯然違背人性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中庸”思想時它時一定要慎重,要辨證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個經常出現(xiàn)的核心范疇,在先秦思想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禮”。但是到了孔子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蘊和極其重要的地位??鬃邮窃谖找酝叭省钡挠^點的基礎上,進而完善成為“仁”學體系??鬃拥摹叭省敝饕w現(xiàn)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統(tǒng)治理念兩方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且希望其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仁”對社會統(tǒng)治思想影響同樣久遠,孔子曾提出“為政以仁”的政治論點,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懷有仁愛之心,要“以德治國、以禮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夠從“仁”出發(fā),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一種“仁德”的統(tǒng)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鎮(zhèn)壓和管制民眾。他認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夠爭取民心,安定統(tǒng)治??鬃拥摹叭收轮巍彼枷胍彩强鬃恿艚o后人的重大啟示。

此外,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他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應該追求達到的境界?!凹核挥?,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愛家人、愛所有的人。從孔子的“仁”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注,對于人民的愛護。可以看出,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學說是整個孔子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它對于其他的如“禮”、“樂”等思想均處于統(tǒng)攝地位。

參考文獻。

[1]林凱.從論語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3月.

[2]王岳川.孔子思想從“禮”中心到“仁”中心,中國文化網,5月.

[3]王杰.孔子思想的價值核心說“仁”,益陽師專學報,7月.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四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由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文化轉變,加上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碰撞,是一個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充滿矛盾的時代。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黨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諸多矛盾。當今世界局勢正在向多極化發(fā)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政治制度,在國際交往中,應該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既要尋找共同話語,維護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國的傳統(tǒng),保持各國的特色。斯人雖遠逝,其道冠古今??鬃幼鳛橹袊幕妮x煌符號,是當之無愧的??鬃拥奈恼碌赖率侵袊褪澜鐚氋F的精神財富。

孔子敏而好學,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勤于向人請教,不到30歲,就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力圖改變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局面。面對動蕩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他的救世思想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他周游列國,遭到不少隱士的嘲笑,累累如喪家之狗。在陳蔡等小國,挨餓受凍,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魯國,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孔子思想雖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沖擊,但并沒有消亡,一直存在發(fā)展壯大著??鬃优c其弟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過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過匡被圍之難,有微服過宋之險,有陳蔡絕糧之苦等等。他的學派不但沒有解體反而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勢力越來越大,到了戰(zhàn)國時代,成了影響最大的學派。

雖然秦國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這個貌似強大的王朝,焚書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結局。賈誼把秦的成敗經驗概括為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劉邦馬上得天下,宣稱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反駁: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劉邦聽后立即改變態(tài)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義守天下。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從此,儒家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孔子也成為亙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時被尊為文宣王,宋真宗時尊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時尊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時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順治時尊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一直沒有動搖過。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相處時要互相克制諒解妥協(xié)和互相關懷親善支持照顧,以達到互利互惠的目的。這種精神不僅在歷史上曾起過重大作用,就是在當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論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階級與階級,集團與集團,黨派與黨派它們之間都會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對待這些矛盾,卻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這要根據(jù)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而定。只強調妥協(xié)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對的,但是把人與人之間只看成是爭斗對立的關系,只靠武力解決問題的,顯然是不對的。謙讓妥協(xié)、諒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種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實行和,并不是沒有原則,為和而和,還需要以禮節(jié)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來制約其實行,使其做到恰到好處??鬃舆€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說明和不是模棱兩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和善地來處理問題。

我們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處理一般人際關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處理國際問題。我國最早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際間的爭端,今天又提出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等等,都是對和而不同的創(chuàng)造應用孔子重視家庭倫理觀念,建立長幼尊卑秩序,把孝作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他一生追求的總目標。尊老敬長是一種值得各個時代重視的有普遍意義的品德,不僅是因為晚輩為了報答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論在生產斗爭和社會閱歷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晚輩來說,是極為寶貴的。歧視和虐待老人,不僅使生產和社會工作受到損失,而且會使道德淪喪,社會混亂,甚至能形成社會危機??鬃拥乃枷胫v究仁愛,重視倫常,提倡和諧,強調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發(fā)展成為世界主流,中國向社會主義強國目標奮斗時,我們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穩(wěn)定社會和睦民族團結隨著經濟發(fā)展的不斷加速,社會階層的分化逐漸加劇,階層對立人際關系緊張的狀況也不斷加深,需要通過包括道德教育在內的各種手段的綜合使用來調節(jié)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當社會上還存在爾虞我詐背信棄約的現(xiàn)象時,孔子思想的信廉剛直等道德,就有延續(xù)存在的價值。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各種道德規(guī)范都是在歷史上產生的。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它也會變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喪厚葬父母在不遠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這些繁冗愚孝的行為觀念應該揚棄。但是,當某些道德規(guī)范所依據(jù)的社會因素還存在,它還能對社會發(fā)生作用時,這些道德規(guī)范也就不會消亡。我們今天重新認識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學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認識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導我們現(xiàn)實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使孔子的倫理教導和人文關懷真正化為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這樣,孔子繼承和改造傳統(tǒng)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文檔為doc格式。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五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盵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盵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盵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盵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的;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盵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的,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盵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鬃釉诙叩年P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作為教學內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孔子也更多的強調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的,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的,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盵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鬃釉诖酥赋隽水敃r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在關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盵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安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重要。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六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各自的地位和價值及其相互關系,一直是眾所注目的重要問題?;蛟迫手赜诙Y,或云禮重于仁,眾說紛紛,莫衷一是。事實上,仁固然是孔子的發(fā)現(xiàn),但仁的發(fā)現(xiàn)原本是對禮的意蘊深入開掘的結果,而禮的價值也正由仁的發(fā)現(xiàn)而重新確立。仁是禮的內在根據(jù),仁心外化而成禮,依禮而行而成仁,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恰成一辯證的統(tǒng)一關系,而其前提則是:仁作為一個德性范疇乃是一個動態(tài)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潛在的德性,到經過禮的規(guī)范而實現(xiàn)為完美的人格,其間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仁之作為潛在的德性和禮之作為外在的規(guī)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價值。仁不發(fā)于心,則禮便成為毫無意義的虛文;而失去禮的規(guī)范,則仁流為自然性情,雖不失為直,但卻難免于野,甚至難免為亂。由仁之作為動態(tài)的范疇這一特點,我們又不妨推斷:人性美善而又非純美純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獨特的人性觀。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七

論文摘要:十分有必要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圣人觀作進一步的梳理,重新發(fā)掘圣人傳統(tǒng)在今天的現(xiàn)實價值。本文簡單追溯了“圣人”觀念及其歷史演變,分析了朱熹、明的成圣觀點,并總結了圣人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圣人觀。

一、“圣人”觀念及其歷史演變。

中國人的圣人觀念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萌芽、形成、發(fā)展、凝聚而成的。

圣人原指聰明、有智慧的人,并不像后人說的那樣祟高無比。所以,古人如果自視甚高,也稱自己為圣人。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圣人”的解釋是:“舊時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從漢朝以后被歷代帝王推崇為圣人;封建時代臣子對君主的尊稱?!?/p>

但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所呈現(xiàn)的圣人觀念,卻遠非原初概念所能涵蓋。“圣人”觀念一直在發(fā)生演變與累積。

“圣人”被崇高化、理想化、神秘化肇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名存實亡,諸侯兼并稱雄,戰(zhàn)爭頻繁。這是一個需要英雄和創(chuàng)造英雄的時代。于是諸子百家爭相創(chuàng)造符合自己理想的英雄,人們均稱之為圣人。儒家高揚人倫道德絕對至上的精神,塑造了“博施”、“濟眾”(《論語·雍也》)、“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人倫之至”(《孟子·離婁上》)的圣人。而墨家所塑造的圣人則是這樣的英雄人物:“制為節(jié)用之法,制為節(jié)葬之法”(《墨子·節(jié)用》),“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法儀》),“列德而尚賢”(《尚賢》),“唯以尚同為政”(《尚同》),“兼相愛,交相利”(《兼愛》)等等。道家主張無為,因此他們心中的圣人是這樣的:“圣人之治,虛其心,食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法家一切任法,認為圣人治理天下,是通過“正明法,陳嚴刑”的手段,“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省老得隨,孤幼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系虜之患”(《韓非子·奸劫拭臣》)。總之,各家有各家的圣人形象,所同之處是各家都倚仗自己的思想原則去重新塑造圣人形象。于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圣人觀念被附著了越來越多的含義??傮w來看,體現(xiàn)了以下特征:。

第一,圣人被智慧化。圣人原本表示聰明者、智慧者,但在演化過程中,圣人原初內涵中表示聰明、智慧的要素被充分擴大和強化了。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圣人要清天君、正天官、備天養(yǎng)、順天政、養(yǎng)天情而全天功!要做到這些自然要具備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要“知通乎大道”。這就把“圣人”和“道”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其整個圣人觀的基本內核。中國古人對于“道”、對于圣人的情感均是非常虔誠的,他們將“道”視為貫穿整個自然宇宙和社會人生的普遍準則,而將圣人視為這種普遍準則的最高體現(xiàn)者,認為“唯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鵑冠子·環(huán)流》),甚至認為“道便是無軀殼底圣人,圣人便是有軀殼底道”(《朱子語類》卷一三《本朝四·自熙寧至靖康用人》)。惟圣人能夠體現(xiàn)“道”的精神、把握“道”的真理,那么圣人無疑是天地間智慧最高者。

第二,圣人被神秘化。中國歷史上“圣”、“神”二字經常連在一起使用?!渡袝ご笥砟酚醒?“帝德廣運,乃圣乃神”?!吧瘛焙汀笆ァ被ハ嘣\釋,代表著一種偉大、崇高、玄妙、深邃的氣氛。孟子說,“大而化之可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倍陶f:“圣不可知,謂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測”。朱熹說:“圣人,神明不測之號”。圣人被賦予神妙無方、妙不可測的品格。

以“神”釋“圣”使圣人帶上了神秘而不同凡響的靈光。圣人原有的聰明、智慧的內涵被夸大為能夠知往測來、料事如神。兩漢時期更是發(fā)展出了徽緯之學—巫師方士以迷信方術附會儒家經義,假托天意圣教以助統(tǒng)治,影響深遠。

第三,圣人被政治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圣人就被賦予了政治色彩,當時諸子百家塑造的圣人幾乎無不具有王者品格。墨家說:“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圣人治天下,首先應該知道天下之亂的根源在于人們不相愛、交相惡。如果勸導人們兼相愛、交相利,便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這樣的圣人無疑就是擔當著治理天下之重任的王者。

儒家對圣人加以政治化的傾向更為明顯?!皟仁ネ馔酢敝敝甘ネ?,圣人需要“博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圣人的使命就是使“天下得序,群物安居”(《韓詩外傳》卷三)。

道家則認為“圣人之治,虛其心,食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同樣希望圣人出世治天下,“無知”、“無為”即為其妙法。

所以說,圣人觀念從具體經驗直觀上升到了一般抽象的普遍規(guī)定,圣人的存在、言行也逐漸具有了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價值。一方面,圣人變成了廣泛意義的價值標準的化身:圣人是道的載體,是天下的最高智慧者,是制作萬事百工、社會制度的英雄,甚至被視為救世主;另一方面,圣人成為最高精神境界的象征。儒家的圣人境界論正是由于包含了強烈的治國平天下的色彩,揭示了人人成就圣人境界的邏輯必然性和現(xiàn)實可能性,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二、圣人難為與圣人易做。

本文僅就朱熹和明的成圣之道加以簡述。朱子和明,前者說圣人難做,后者說圣人易為。這是因為他們的“圣人”具有不同的內涵,成圣之法也有異。

朱熹說:“某十數(shù)歲時讀孟子,言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以為圣人亦易做,今方覺得難”。朱熹年少時覺得“圣人易做”,不惑之年則“方覺得難”。這是因為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德性、才能與事功兼?zhèn)渲?。在朱子看來,做圣賢不易,做后世圣賢更難。因為后世圣人既要德性完美,還要有能力治國平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朱熹的圣人觀是對孔子圣人觀的承繼和發(fā)展。在孔子看來,圣人必須具備“仁智統(tǒng)一”的品格,必須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之人。修己—內圣,博施濟眾、安百姓—外王。孔子將“圣人”理解為一種理想人格境界,而現(xiàn)實中的人很難達至這一境界,以至現(xiàn)實中未有一人被孔子視為圣人,即使堯舜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圣人,“堯舜其猶病諸”??鬃幼约阂矎牟灰允ト俗跃樱f:“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圣人之于孔子亦是一個當作目標追求的境界。朱熹繼承了孔子圣人觀“仁智統(tǒng)一”、內圣外王的內涵,并賦之以新的意蘊,同時認為堯舜是圣人,給現(xiàn)實中的人以為圣的榜樣和信心。

朱子集仁德、才智和事功于圣人一身:首先,圣人必須具備“德”和“人倫”的至上品格?!笆ト巳f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圣人?!蚀笏礋o一毫厘不是,此所以為圣人,不然,又安是謂之舜哉。古之圣賢別無用心,明明德便為無一毫私欲?!?御)其次,圣人具有知識、才力等智者品位。朱子曰:“圣人,神明不測之號。’,川“自古無不喚事情底圣賢,亦無不通變底圣賢,亦無關門獨坐底圣賢。圣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個事理會不得。……所以圣人教人要博學?!贝?御”)并認為。圣人自是多能。再次,圣人還具有“治者”、“王者”風范。朱子曰:“天只生得許多人物,與你許多道理,然天卻自做不得,所以必得圣人為之修道立教,以教化百姓,所謂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是也。蓋天地做不得底,卻須圣賢為他做?!?/p>

可見,在朱子眼中,圣人既是盡善盡美的仁者、無所不能的智者,又是德治教化的王者。換言之,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既要尊德性,又要道向學,還要能輔相天地之化育,做這樣的圣人,當然“今方覺得難”了。

然而,對朱子來說,“為圣”雖難,但并非不能為。為圣之路雖然艱辛,但只要堅持正確的途徑、方法,就可以成圣。

朱子認為:“圣人是為學而極至者,因此,他發(fā)展了程頤的“格物致知”說。朱子的“格物致知”說,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他在《大學或問》中說:“若其用力之方,則或考之事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里精粗無所不盡,而又益推其類以通之,至于一日脫然而貫通焉,則與天下之物皆有以窮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吾之聰明睿智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盡矣?!边@段話概括了朱子方法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第一,由博反約,在博學的基礎上獲得規(guī)律性認識。朱子認為:“聞見孤寡不足為學也。他強調博學多聞,是由于他意識到了“理”(道)內在于事物之中?!靶味轮髦校愀饔袀€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第二,“嚴密理會,株分毫析。”川(御)強調分析的層次性,注重慎思明辨。第三,“推類以通之”。朱子認為,把握一類事物的本質,不必事事都要一一理會過,可以通過“類推”來實現(xiàn)。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們對“格物”的誤解。

朱子的格物致知說為成圣提供了方法、途徑,然而這一達圣之方卻非常人所能運用并運用得好的,當時被陸象山等人譏諷為“支離事業(yè)”。

明繼承發(fā)展了陸象山的“心同理同”的思想,立足于“良知”理論,通過肯定“圣人”與“眾人”所具有的良知無異,從而肯定眾人皆能成圣。

明在貴州龍場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認為不能將心與理分析為二,人心中自有先驗的道德,求理、達圣只須向內用功。明說:“心之德本無不明也,故謂之明德。有時而不明者,蔽于私也,去其私無不明矣。日自出地,日自出也,無無與也。君子之明明德,自明之也,人無所與焉,自昭也者,自去其私欲之蔽而已。

成圣之道,是去掉心中之私欲,讓心中之理發(fā)揚光大的過程,是向內用力的功夫。這一點陽明與朱子有相通之處。朱子曰:“古之圣賢,別無用心,明明德便為無一毫私欲?!贝?御,)然而朱子之學不僅“尊德性”,而且“道問學”。陽明則將“尊德性”推向極至,只講“尊德性”。明認為,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認為朱子的“希圣之方”即物窮理,過于支離、煩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同時也意識到朱子達圣之路徑過于漫長、曲折,令人望而生畏。為了不使儒家的圣人觀流于空疏,他另辟蹊徑,構筑了一座圣凡相通的橋梁。

明在象山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心學體系。他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故不若言人之為學,求盡乎心而已。把人視為天地萬物之中心,而“心”為天地萬物之主宰,天地萬物都包容于心中,“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他還深有感悟地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緣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樣一來,明認為達圣只須向內用功夫,去除人欲,“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

在明那里,圣人的內涵就是“尊德性”。“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無怪乎黃宗羲如是說:先生之學以尊德性為宗。摒棄了圣人內涵中的知識、才力,也就自然廢棄了朱子倡導的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達圣之方,只須“簡易功夫”、“致良知”,亦即訴諸內心體認和自省方法就行了。從人的內心道德上規(guī)定圣人之所以為圣,那么,圣人就是人人可為的。于是,陽明就從內心發(fā)出了“滿街都是圣人”的贊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朱熹的圣人觀為達圣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體方法;明的圣人觀則為成圣敞開了大門,激勵人們在達圣的征程上,以十足之信心勇往直前。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雖然在今天看來,朱熹、明圣人觀的內涵不乏封建糟粕,但他們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注重對人生精神層面的提升,對社會、百姓傾注的愛心,卻包含著諸多對精神文明建設有益之因子。同時,其為圣、為學之方,也為今天的學者做人、治學,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分。因此,吸取其圣人觀之精華,揚棄其糟粕,是極有意義的。

三、圣人觀之利弊。

1.圣人觀之利—對人的肯定。

圣人可學、圣人可至的思想,在中國哲學中隨處可見。孟子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與人同耳”,周敦頤主張“希圣、希賢”,程伊川主張“圣人可學”,張橫渠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促使一般學者立志做圣賢,他認為青年學子須以“圣賢”自任。朱子曾說:“凡人須以圣賢為己任。世人多以圣賢為高,而己別是一樣人,則早夜孜孜,別是分外事,不為亦可,為之亦可。然圣賢桌性與常人一同;既與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賢為己任?自開辟以來,生多少人,求其盡己者,千萬人中無一二。只是滾同枉過一世?!薄八^學者,始乎為士者所以學而至乎圣人之事也。”所以,所謂教育,一言以蔽之,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圣賢。朱熹認為,“存天理,滅人欲”是實現(xiàn)“圣人”人格的基本手段。朱熹說:“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薄皩W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就是說,滅除人欲,就能存得天理。

為什么圣人可學,圣人可至呢?在中國傳統(tǒng)中,有一個邏輯結構就是人人擁有先天之性,也就是天命,“天命之謂性”。天命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行,展示出天道,達到了這個層面就是圣人。“從容中道,圣人也。”這里所說的道是天地之道,是左右萬事萬物的,對事物和人都起作用。因此《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边@個道是天地萬物共同遵守的道,因此人也要照天道而行,對于不能照此而行的人則需要修養(yǎng)和教化。人要德配天地,妙贊化育,生命之自然秩序與天道的精神相契。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這是圣人教化常人,常人學習圣人的依據(jù)。《中庸》說“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痹谶@里,《中庸》充分肯定平常人是可以達到那個完美的境地的。

修養(yǎng)教化的過程,就是“誠”的過程。所謂“誠”,也就是發(fā)現(xiàn)并且按照天道的方式運行。通過“誠”,人可以達到現(xiàn)狀與天性的合一。宇宙與人,合和無間,人的終極目標要達到圣人,其功夫在于存養(yǎng)、盡性、明心見性,人一切價值選擇,取舍從違,都是依理而行,最終德配天地,參天地之化育。個人生命與天地和諧,與人人感應,與物物協(xié)調,以這種精神待人持家,都會同情交感,一體同仁,大我小我,一脈融通?!吨杏埂飞鲜鏊枷氤蔀闅v代中國思想家教化民眾的理論依據(jù)。

中國哲學在邏輯上肯定了人的作用和意義,并沒有把常人視為不可教化者。其積極的意義除了說明教化本身之外,還在于對常人地位和尊嚴的認可。

2.圣人傳統(tǒng)之弊—常人無權。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頌揚圣人,學習圣人,肯定人人可以為堯舜,承認了普通人的地位和發(fā)展的可能性,這是對人的一種解放。但是這種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肯定人人都是圣人,它所承認和擁戴的是圣人,而非將來可能成為圣人的平常人。事實上,由于對圣人的尊崇,中國歷史上是把人群分為少數(shù)智慧超人的圣人和多數(shù)從事勞動的愚人,后演變?yōu)閯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勞心者即圣人,勞力者即愚人。各個階層功能不同。這樣,在按照圣人意志行動,培養(yǎng)圣人的過程中,一個等級制的社會就形成了。中國人對圣人的愛戴和尊崇并沒有體現(xiàn)為社會各個層面上對普通人的愛護。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規(guī)定圣人特性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圣人的對立面,即常人的特性。儒家的圣人觀念,一方面表現(xiàn)其人格的高尚,一方面又表現(xiàn)其人格的優(yōu)越。而在人格的高尚與優(yōu)越里,已假定了大眾都有精神不高尚的或精神低劣的成分在內。圣人和常人的關系,就是關照和被關照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已邏輯地預設了圣人的萬能和常人的無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導,按照圣人的意圖生活,那么,常人就不需要強調自己的特殊性,而只要強調服從性;不需要強調自己的人性和智慧,而只要強調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如果把這樣的關系帶人政治生活中,就是讓常人放棄自己的.政治權利,成為被圣人照顧的人。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誰是圣人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呢?皇帝。上古文獻《洪范》就強調“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碧旎蚓醯臋嗔Ρ凶蕴?。這一思想在《尚書·泰誓》中更發(fā)展成了:“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惟天惠民”。儒家最為突出地繼承與發(fā)展了上述思想。這使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出現(xiàn)了人們對作為圣人代表的君王命令的絕對服從,以及常人無權的局面。帝王集王、圣、父于一身。在現(xiàn)實社會中,儒家“圣人為王”的理想被徹底地置換與顛倒為“王者為圣”,儒家所開創(chuàng)的“自律型之慎獨倫理”被徹底地異化為“他律型的順服倫理”,成為奴役與專制的有力工具。于是“圣人為王”觀點不僅不能限制君權,反倒幫助帝皇擴張成無限的絕對專制權力,開啟了絕對皇權的時代。帝王對其子民猶如父親對其子女擁有極大的支配權力。一方面是無限的權力,另一方面是毫無權利可言的被支配者。這就把圣人和常人的理論設想現(xiàn)實化了:現(xiàn)實中的常人是沒有權利的人,唯有等待圣人的安排。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認為,百姓的權利由明君賦予,君王的權力高于百姓權利,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前者要無條件地服從君王的權力。百姓的權利永遠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tài)中,權利有哪些,何時有權利都由帝王權力來隨機決定。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連生命權這一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其他權利。在國人數(shù)千年的生活中,幾乎無人不曾領教權力的威勢。君王權力以及權力的肆虐甚至成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樣態(tài),全面而深刻地滲透到了國民的思想之中。

即使在清官明君的時代,百姓的地位也沒有突出的體現(xiàn),而為民做主成了歷代官員的使命。百姓的命運掌握在帝王將相文武百官手中,百姓的愿望集中在希望代代清明當中。這種文化歌頌的都是明君良相,該邏輯之前提仍是百姓的無知無能、百姓是需要治理的對象,而揭竿而起的人、要求自己權利的人,又大多以身敗名裂為結局,成為背負罵名的亂臣賊子。這樣的文化體系體現(xiàn)的是集權向心的特點,個體的權利被抹煞了。這樣的政治文化統(tǒng)治中國兩千年,影響深遠。在這種背景下,人民的權利意識是不可能形成的。沒有權利意識,就沒有民主可言。

所以,中國推進民主政治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打破圣人政治傳統(tǒng),停止對圣人的渴望和頌揚,轉而發(fā)現(xiàn)和認可自身的權利與價值。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八

隨著科學技術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種理論指引我們重新步入正常的發(fā)展軌道??鬃幼鳛槿鍖W的創(chuàng)始人,是人道的啟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一)自強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年輕時,他好學上進,不斷進德修業(yè)。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為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實現(xiàn)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對社會歷史與現(xiàn)實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可他依然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奮斗。他希望教化社會人心,講究仁愛,遵守秩序,并為之四處奔走,到處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鬃有哪恐杏幸黄嵉奶斓?,這就是要實現(xiàn)天下為公、講信修睦、謀逆不興、盜賊不作的大同社會??鬃油砟晗矏邸吨芤住?,《易傳》中多次提及的“剛健”、“有為”,《象辭》所說的“自強不息”,其實正是孔子生命主題的寫照。

(二)與時俱進。

孔子執(zhí)著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絕不是愚頑不化的人。人們誤解《禮運》篇,以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會是所謂“原始共產主義時代”,其實,認真對讀《孔子家語》與《禮記》的該篇,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時期??鬃铀枷氲娘@著特征是主張“時變”,主張在變化的時勢中找到最合適的切入點,《大學》引述古訓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兑讉鳌穭t有:“生生之謂易”以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發(fā)展觀念。《論語》、《中庸》、《易傳》中都記有孔子的相關論述,而《周易》中所說的“與時偕行”,最為準確地表述了孔子的這一思想。

(三)天人和諧。

孔子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表現(xiàn)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貫思想上。在《易傳》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顿S·彖傳》日:“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伺c自然并列,就應和諧相處,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相互協(xié)調觀念??鬃诱J識到客觀規(guī)律不可抗拒,他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豐富的天人和諧等生態(tài)意識,認為人應當自覺認識與遵守自然規(guī)律?!墩撜Z·述而》說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家語·五帝德》記孔子說:“治民以順天地之紀”、“仁厚及于鳥獸昆蟲”、“養(yǎng)財以任地”、“履時以象天”、“春夏秋冬育護天下”之類,都包含有注重生態(tài)平衡,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意義。

(一)教育。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預言,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科技發(fā)展將會突飛猛進,這取決于四個有利因素:經濟實力的強大、決策者的決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方面,楊振寧極為看重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遠影響。眾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思結合、重視實踐、學仕結合……其中的一些觀點今天看來更顯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張,幾乎就是我國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質,以實現(xiàn)“科教興國”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興起于西方的現(xiàn)代教育中,技術教育、職業(yè)教育是最重要的內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則普遍被忽視,其結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zhèn)?、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補其偏。

(二)經濟。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動下.西方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強調高效率、標準化。在這種體制下,人只被視為整個生產流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道工序,或只是龐大而復雜的制造金錢的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他的生活和權利得不到企業(yè)管理者真誠全面的關心。與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則是“以人為本”,實實在在地愛人、關心人,而不僅僅是利用人、控制人。這就使得生產者在企業(yè)中有一種“家”的歸屬感,企業(yè)的對內凝聚力、對外競爭力也由于生產者對“家”的忠誠奉獻得以增強。用一位日本企業(yè)巨子的話說,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盤,一手持《論語》。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全面。其博施濟眾、依群利己的經營宗旨,以人為本、仁民愛物的經營原則,以義取利、誠信為本的經營道德,好學重教、以智經商的經營特色,以和為貴、和氣生財?shù)慕洜I方法。——這一切無不是孔子思想在現(xiàn)代經濟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三)政治。

當今世界有兩大顯著趨勢,其一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擴展,人們被愈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個“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國家間的沖突和矛盾似乎在朝著擴大、加劇的方向發(fā)展,帝國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幽魂仍在四處游蕩。在未來的世界中,各國應當遵循怎樣的政治倫理,才能使我們這個星球平安無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鬃映錆M仁愛精神的“忠恕”之道應當是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中心價值??鬃又鲝埖摹昂投煌睉斒强朔拔鞣街行闹髁x”、“大國沙文主義”,實現(xiàn)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發(fā)展、國家共同繁榮的基本法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不應成為歧視和強權的現(xiàn)實借口,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也不足成為人類未來發(fā)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徹底摒棄滿懷惡意的達爾文主義的西方政治思維,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識,用孔子一樣對他人充滿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庶幾人類可以實現(xiàn)“有道”的大同社會。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中.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2]楊樹增.論語導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周韜.孔子與儒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九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內容: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教育目標上提出了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的人即“君子”的.要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服從和服務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強調素質教育;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強調要根據(jù)人的不同特點,注意采用多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發(fā)掘人的潛能.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仁學主張,即以人為本,提倡和強調關懷人、尊重人、愛護人、維護人的尊嚴的精神內涵,具有人本哲學的性質.

作者:徐柏青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黃石,435002刊名:唐都學刊英文刊名:tangdujournal年,卷(期):20(4)分類號:b222.2g40-092.25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仁人本主義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

孔子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禮是樂教之本.孔子是位音樂教育家,又是演奏家,其音樂生活體現(xiàn)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在齊聞韶而怒不是喜.武盡美而未盡善,可以從武產生的背景理解.孔子的音樂思想,至今仍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作者:王若作者單位:大連圖書館,遼寧,大連,116012刊名:北方論叢pku英文刊名:thenorthernforum年,卷(期):“”(6)分類號:b.222.2關鍵詞:樂與禮樂教之本韶的知識脈絡'武的知識脈絡'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一

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的過程.依據(jù)孔子的相關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關于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四個品德構成要素的`相關論述,并對孔子的德育過程思想進行了簡單總結.

作者:楊克平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政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刊名:理論月刊pku英文刊名:theorymonthly年,卷(期):2006“”(8)分類號:b22關鍵詞:孔子德育過程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二

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的過程.依據(jù)孔子的相關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關于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四個品德構成要素的`相關論述,并對孔子的德育過程思想進行了簡單總結.

作者:楊克平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政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刊名:理論月刊pku英文刊名:theorymonthly年,卷(期):“”(8)分類號:b22關鍵詞:孔子德育過程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三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盵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二、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盵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學行并重。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的;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盵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的,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學習的內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鬃釉诙叩年P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作為教學內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鬃右哺嗟膹娬{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的,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的,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盵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鬃釉诖酥赋隽水敃r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在關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盵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盵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安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四

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許多偉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據(jù)著中心的統(tǒng)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鬃拥乃枷氚_萬象,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鬃拥乃枷胗绊憯?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它也歷來是人們研究中國文化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為人們所探討和爭論。文章也將淺要地談談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禮”與“樂”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體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是從歷史文獻和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中逐漸形成的。從他所處的戰(zhàn)爭頻繁和“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可以知道“禮”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話題?!岸Y”是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殷周重“禮”,其禮儀往往形成一種嚴格的上下等級威儀和社會的差別意識。其實在夏、殷時代就已經有“禮”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時代的周禮,才形成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人們一般把周禮作為研究“禮”的一個典型時期。由于孔子對“禮”的推崇,許多學者也因此認為“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鬃右簧家栽姇Y樂教弟子,非常注重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禮”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但是到了后來,“禮”逐漸被人們理解為盲目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并且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鎖鏈,所以產生了“吃人的禮教”的說法。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們應該辨證地去認識和理解“禮”的思想。

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治人之“禮”要深入人心,必須同“樂”結合,也就是后來我們所說的禮樂相結合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是一種頗為完備的典章制度?!皹贰弊鳛橐魳分贫?,它包括樂縣、舞列、用樂等都有其森嚴的規(guī)定,孔子思想認為,禮是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而禮與樂相結合不僅能維護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等級秩序,更能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內容并非現(xiàn)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養(yǎng)人性,在于人們要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自覺修養(yǎng),從而達到像美好的天一樣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實質就是規(guī)范人們的活動行為,試圖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復長幼有序、上下有別的社會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貴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張將中庸發(fā)展為認識和對待世界、探究和處理思想情感行為以及各種事物的合乎實際或一定標準的原則和方法的哲學范疇。他把“和”看作一種最高的價值,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須保持中庸之道?!熬踊荻毁M,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狈彩露紤摬扇〕种械霓k法,而不能走極端,這是實現(xiàn)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鬃拥闹杏顾枷氩粌H對仁、禮有深刻的影響,而且滲透到他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等各個層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為內核,構建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儒家學說體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極力主張等級社會,無論處于富貴,貧賤,夷狄還是患難的地位,就要嚴格按照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這顯然違背人性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中庸”思想時它時一定要慎重,要辨證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個經常出現(xiàn)的核心范疇,在先秦思想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禮”。但是到了孔子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蘊和極其重要的地位??鬃邮窃谖找酝叭省钡挠^點的基礎上,進而完善成為“仁”學體系??鬃拥摹叭省敝饕w現(xiàn)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統(tǒng)治理念兩方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且希望其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仁”對社會統(tǒng)治思想影響同樣久遠,孔子曾提出“為政以仁”的政治論點,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懷有仁愛之心,要“以德治國、以禮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夠從“仁”出發(fā),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一種“仁德”的統(tǒng)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鎮(zhèn)壓和管制民眾。他認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夠爭取民心,安定統(tǒng)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給后人的重大啟示。

此外,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他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應該追求達到的境界?!凹核挥?,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愛家人、愛所有的人。從孔子的“仁”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注,對于人民的愛護??梢钥闯?,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學說是整個孔子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它對于其他的如“禮”、“樂”等思想均處于統(tǒng)攝地位。

參考文獻。

[1]林凱.從論語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3月.

[2]王岳川.孔子思想從“禮”中心到“仁”中心,中國文化網,2006年5月.

[3]王杰.孔子思想的價值核心說“仁”,益陽師專學報,2000年7月.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五

摘要:在東方的教育發(fā)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對我們產生影響。解讀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教育具有啟發(fā)和教育的重大意義。

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和“禮”,提倡“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

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因材施教,這些思想在《論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孔子的教育思想從多方位的分析和總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意義重大。

一、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據(jù)記載,孔子門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教育沿襲著“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教育被貴族子弟壟斷,平民子弟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這么多學生,是因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

無論貧賤之人,還是富貴之人,都有接受的權利??鬃诱f:“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束修”是一條臘肉干,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禮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

這并非孔子受他的禮,而愿意教他學習,只是“束”是當時人們都能承擔的,任何人均可到他們下接受學習。

這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故事跟能說明孔子對待受教育者資格的要求。有一個名為互鄉(xiāng)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難與言。

互鄉(xiāng)一童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門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只要一個人肯進取,不管其曾經怎樣,只要現(xiàn)在能潔身自愛,以求獲得教育機會,我們就不可以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充分說明了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

二、教育方法,內容和目標。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學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啟發(fā)誘導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子路》)這就體現(xiàn)了孔子對學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學上要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

此舉雖無“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書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說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指:一個人不到他傾全力去嘗試了解事理,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示他的。

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

如果告訴他一個角落是這樣的,他還不能推悟出其它三個角落也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會再多說什么了。句中一“啟”一“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

這個方法對當代教育具有啟示的作用。

2.教育內容。

孔子教育內容:“孔子教學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傳統(tǒng),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內容:仁與禮、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意指: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說明仁禮在教學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

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

這是孝悌充分體現(xiàn)。子曰:“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意指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

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強調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學生講授“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儒學思想中教學內容后又增加“六藝”,包括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

包含了道德修養(yǎng)、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和訓練。孔子教學不以書本為學習全部資料,而是在書本學習同時,在生活中也同時學習。

這樣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

3.教育目標。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意指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這體現(xiàn)了孔子在教育人學習要達到的教育目標。而在培養(yǎng)目標上,孔子注重“舉賢才”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標。

“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與孔子的舉賢才是一致的,從這句話中就體現(xiàn)了孔子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

孔子告誡學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孔子推薦學生擔當政治事務,在舉薦人才時有原則,首先,學習不優(yōu)異,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國家政治開明時才可做官,否則寧可隱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對歷史的貢獻,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展了教育對象;“因材施教”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重視文化的傳承,對教材進行建設,為后世儒家奠定了進經籍教育體系的基礎;更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通過他自己證明了這一說法,對教育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了解每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思想,從而選擇適合學生方法進行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從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于社會和個體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教育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朱熹(宋).《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2]劉嘉銘.《教育公共基礎筆試》[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論文期刊:

[3]曲紅艷.《孔子教育思想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1期。

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怎么寫篇十六

孔子的美學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禮樂美學。從美學角度研究禮樂,它的核心是美與善的關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子美學思想研究。

論文。

歡迎閱讀!

摘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譽滿全球,其美學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義上講,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美學家之一,他在美學上的貢獻體現(xiàn)在詩教、樂教或藝術教育等論述之中。在孔子之前,雖然有關于美的論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語的言論,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美學思想。而孔子之美學思想則較為系統(tǒng)完善,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鬃拥闹饕暙I在于從他的“仁學”思想體系出發(fā),對先前的美學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發(fā)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態(tài),確立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構架。

關鍵詞:論美;感美;審美;用美;美學思想。

一、孔子論美。

(一)孔子認為美要符合“仁”。所謂“里仁為美”(《論語99里仁》)就是講的這種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溫馨,孔子認為這就是“美”。李澤厚先生認為孔子的美學以“仁學”為基礎。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99八佾》)也就是說,如果人的內心的里面沒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講究外在的禮節(jié),此時,再去追求什么音樂之美,便沒有意義了。所以孔子強調,“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99陽貨》)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華麗,也不是只從表面聽些鐘鼓聲,就以為美,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內心里先被“仁”感動??鬃诱撁赖囊x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別重視“溫柔敦厚”的詩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證明。

(二)孔子認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學思想中,美學和倫理學的問題常常結合在一起。如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芳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堄衷?‘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99堯曰》)孔子強調之從政應當遵循五項美德、摒棄四項壞的習慣。那何謂五“美”呢?孔子在此處表面上雖用了“美”字,但實際內容卻指“善”?!熬映扇酥溃怀扇酥異?。”(《論語99顏淵》)故而,孔子所言之“美”與“善”明顯是相通的。孔子論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認為美要符合“真”??鬃铀撝懊馈迸c“真”也是相通的。事實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貫性,相互聯(lián)結。孔子的“吾與點也”的對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對“真”的追求。曾點之“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整個氣氛代表一種既無造作,也無矯情,輕松自然、平易近人、親切真誠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經驗形成論。

(一)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即審美主體首先應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賞客體的特性,才能產生美感經驗??鬃釉弧爸钦邩匪收邩飞?。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保ā墩撜Z99雍也》)根據(jù)孔子的看法,如果一個人本身比較傾向仁厚型,他會較喜歡山,覺得山很美。那么這種喜歡山的美感經驗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動”,是一種主體的智力活動,隱含著對主體性的肯定。審美主體要先有種意向去喜歡山,而山又能表現(xiàn)出厚重的現(xiàn)象,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形成“仁者樂山”的美感經驗。

(二)主觀的生命情調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養(yǎng),然后才能深刻體悟意境之美??鬃釉鴱娬{:“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99述而》)也就是說,審美主體先需經過三層教育“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養(yǎng)出高尚的美感與品味,即達到“游于藝”的境界。由此可見,孔子所認定的美感經驗,指的是審美主體的心靈先需經過高尚其志的升華,等充分變化氣質之后,才能產生高雅的品味,進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國藝術特重意境之美,可說深受孔子“游于藝”的影響。

(三)根據(jù)孔子的看法,美感經驗的形成,除了審美主體經過仁學的熏陶外,還因為主體性向的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抉擇,從而產生不同的美感經驗。這種原創(chuàng)性的觀點對中國藝術影響極為深遠,既開創(chuàng)了中國藝術重“寫意”而不重“寫實”的傳統(tǒng),也同時肯定了美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養(yǎng),然后才能對藝術珍品欣賞與“會意”。

孔子的突出貢獻還在于把美學作為一種進行社會教育的工具,即通過美育,提升個人的精神人格,進而提升社會高尚風氣,從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國之道,也就是要通過藝術的功能來不斷激濁揚清,以美育輔助為邦之道、治理國家。如孔子反對“鄭衛(wèi)之聲”,就是因為他認為鄭聲是“淫聲”,“雅”“頌”是和樂,“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99陽貨》)。這也是《樂記》中明確強調的道理:“樂之道,與政相通”??鬃拥拿烙枷朐谒岢摹霸娊獭薄皹方獭敝芯梢娨话?。

四、結語。

本文從孔子論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來淺陋論述了孔子的美學思想,意在喚起世人對孔子美學思想在重構具有民族特色的現(xiàn)代美學理論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