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 《孟子見齊宣王》(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7 02:39:08 頁碼:14
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 《孟子見齊宣王》(七篇)
2023-01-07 02:39:08    小編:ZTFB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一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盡信書,不如無書。

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的名言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献诱Z錄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献用?/p>

8、仁者無敵?!献用?/p>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19、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進銳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2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32、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3、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7、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8、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9、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4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1、人皆可以為堯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4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5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5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6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二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培養(yǎng)憂患意識,能正確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4.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教學難點:

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孔子的《論語》,和《論語》并列為四書的還有《孟子》、《大學》、《中庸》,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與老子、孔子、墨子,并稱中國四古董。他曾游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

1.聽范讀。

強調句子的節(jié)奏。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p>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翻譯課文

1.結合注釋,試譯課文。

2.全班交流,掃除翻譯難點。

參考: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在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課下重點實詞。

①舉:舉用,選拔。

②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③動心:使心驚動。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⑧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⑨作:作為,奮起。

⑩征:征驗,此處有表現(xiàn)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國內。

13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14拂:通“弼”,輔佐。

15出:在外面,指國外。

五、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證的?

明確: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整理課下重點實詞

2.背誦并默寫課下重點實詞。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考查實詞背誦情況。

二、研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jīng)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jīng)歷磨煉,只有經(jīng)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

明確: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

5.第二段從幾個方面論述的?

明確:三個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段:個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國家。

7.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8.作者通過全文的論述,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人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進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參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2.你還知道哪些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類似的名言。

①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巴爾扎克

②困難越大,戰(zhàn)勝困難就越榮耀。--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查爾斯比亞德

④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無上喜悅,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shù)臅r候才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⑤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⑧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業(yè)

1.熟讀并默寫全文。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思想、身體、行為--入、出:亡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三

1、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2、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4、不學詩,無以言。

5、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7、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13、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7、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9、禮之用,和為貴。

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2、有教無類。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2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3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33、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37、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38、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39、聽其言而觀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42、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4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47、剛毅木訥近仁。

4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50、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51、不學禮,無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5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5、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56、巧言令色,鮮矣仁。

57、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60、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61、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6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64、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以下是由名言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推薦的孟子和孔子的讀書名言,歡迎參考閱讀。

6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67、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69、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7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過,則匆憚改。

77、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7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82、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83、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8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88、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8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91、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9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9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4、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5、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98、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00、巧言亂德。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四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時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論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為:道就在附近卻去遠處找尋,事情可以簡單的辦好卻去尋找復雜的方法。人人都親敬親人、長輩,自然實現(xiàn)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標。)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們學校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引起廣泛爭議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責為了課題研究,不顧實習生的不滿,自己動手給一個自己帶的實習生采血10ml,據(jù)說造成后者胳膊針孔處紅腫、淤血;另一個是被捅上了媒體,又被校方堅決指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鎮(zhèn)江校區(qū)某同學的家長來學校探望他,該生嫌其母穿著實在太寒酸而不愿領其入校,甚至連千里迢迢帶來的家制粽子也拒絕收下而跑開。

當然,這兩則事件的內情,我沒有把握說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討當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著這兩件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來思索一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邇而求諸遠”,方法缺乏效率而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從進入小學開始,都在接受關于道德的教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服務于人民,等等;同樣,這些概念也伴隨著我的幾乎整個求學過程,直到碩士畢業(yè)。在這些高尚的光環(huán)之下,卻有許多很簡單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標準被有意無意的邊緣化了: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學上進、珍惜名譽等等。自然,這些觀點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點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著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樣,胸襟不夠博大,情操不夠高尚。

然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的培養(yǎng)也不能建成空中樓閣。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就有了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明白了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還必須努力讓自己的親人也過得幸福;有了家庭責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反觀時下的許多社會問題,恰恰就出于家庭責任感的缺失,隨便打開哪天的報紙看看,總能很容易找到遺棄家庭成員、拒不履行贍養(yǎng)老人義務、背離婚姻契約而發(fā)生婚外戀情等家庭問題的報導,倘若人人都知道“親其親,長其長”,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泛濫。

再說珍惜友情、善待他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仁義”二字,寬厚、仁慈的對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壞、不拆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們的周圍能夠少多少麻煩事,每個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進不少。

至于好學上進、珍惜名譽,個人認為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正因為有了求上進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與道德的動力,所謂“君子惡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會有希望,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看重尊嚴與榮譽,這才不會虛度年華,也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把誓言當作空氣。

實際上,以上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親與尊長,也就不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與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廣到與身邊的所有人和睦相處。再者,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與道德水準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個群體的發(fā)展。

回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不難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關注的重點,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來闡發(fā)這些道德目標。比如開頭提到的《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等等國學經(jīng)典,無不是在以“仁義”為終極目標,無不是把“止于至善”作為標準。這些豐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參考。自然,國學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之類昏話,不再適應今天的環(huán)境,理當摒棄;而大多數(shù)觀念,對今日依然具備指導意義,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廢科舉、興西學,對于一個民族的強盛是必要的;但廢除科舉并不等于廢除國學,非功利的學習、實踐國學,恰好是弘揚國學的良好契機,也是讓國學發(fā)揮其教化功能的契機。真心希望國學能再次發(fā)揚廣大,真心希望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五

成語名稱:孟母三遷

成語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近代

成語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三次搬家。

成語來源: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2回:“心承孟母三遷教,腹飽陳平六出奇?!?/p>

成語造句:陸文夫《文化滄浪宜人居》:“誰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p>

戰(zhàn)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六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被稱為論辯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齊王這段經(jīng)典對話中,偷換概念是他詭辯的手段。

二人對話時,孟子說到齊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泵献诱J為齊王的理想,是緣木求魚。并舉小國鄒國和大國楚國對壘為例,問齊王,鄒國勝利還是齊國勝利!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楚國必定勝利。

對話是這樣的:孟子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齊王曰:“楚人勝。”

接下來,孟子說:“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久,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贏大的,有九個方圓千里的諸侯國,齊國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齊國只是一個千里之國,要想以一個千里之國,來打敗八個千里之國,是不可能的……

在這里,孟子偷換了概念。

前面論述的話題是,鄒國和楚國的對壘,是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而后面論述齊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則會失敗的時候,卻是例舉“八個國家的集合”對一個國家——齊國,鄒國對齊國,是小國對大國,而孟子講述的“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里“一”是齊國,“八個”“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樣,鄒國對楚國是:1對1,后面的“一服八”是1對8,這里實際是8個諸侯國之和,對一個諸侯國——齊國。

齊王忽略了8=1的差異,不知不覺進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傳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于是開始宣傳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最新孟子齊宣王心得體會精選七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盡信書,不如無書。

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献拥拿?/p>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献诱Z錄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献用?/p>

8、仁者無敵?!献用?/p>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19、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進銳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2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32、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3、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7、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8、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9、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4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1、人皆可以為堯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4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5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5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6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