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web.715083.com/zuowen/img/top_icon.png)
- 時間:2023-11-23 08:50:52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https://seoweb.715083.com/zuowen/img/sbssx.png)
![](http://seoweb.715083.com/zuowen/img/about_i1.png)
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自己總結的一種經(jīng)驗和感悟,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心得體會是一種寶貴的財富,通過總結和概括,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且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出更好的規(guī)劃和決策。心得體會是一種自我反饋和自我提升的方式,它能夠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和改進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心得體會是我們對生活和工作的一種認知和理解,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心得體會是我們通過學習和實踐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它是我們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不斷提升和突破的動力。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總結的一種思考和總結的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和工作能力,實現(xiàn)個人和組織的共同發(fā)展和進步。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自己總結的一種經(jīng)驗和感悟,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總結的一種寶貴的財富,它是我們不斷進步和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心得體會是我們對學習和工作的一種認識和理解,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心得體會是我們通過分析和總結學習和工作中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形成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和實踐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寫心得體會時應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以確保內(nèi)容的連貫和清晰。您可以在下面的范文中找到一些寫心得體會的好方法和技巧,歡迎查閱和學習。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一
金剛經(jīng),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佛教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經(jīng)文內(nèi)容深奧,給人以啟示與思考。我讀完《金剛經(jīng)》后,深受啟發(fā),并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本文將從經(jīng)文的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無我觀和空觀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金剛經(jīng)向人們傳授了極為深邃的智慧。經(jīng)文中提到:“諸法無我,無我法相。若法有我相,則不可說言?!边@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皆是無我,沒有獨立的存在。在世界變幻不定的面前,我們要學會放下執(zhí)著,擺脫對事物的執(zhí)著觀念,從而獲得真正的智慧。智慧即是看破生死輪回的真相,領悟到一切皆是空無自性,沒有起源和終結,從而超越痛苦與束縛。
其次,金剛經(jīng)體現(xiàn)了普遍性的特點。經(jīng)文中提到:“甚深般若波羅蜜,一切諸法出生滅?!边@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生滅的現(xiàn)象都是無常的表現(xiàn)。這告訴我們,在人世間,物質(zhì)飛速發(fā)展,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并超越無常帶來的困擾。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執(zhí)著于事物的不變,而忽視了宇宙的變化。
第三,金剛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經(jīng)文中提到:“無異法,非法,是名般若波羅蜜?!边@意味著般若波羅蜜是無一切異法的狀態(tài)。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一切偏見和執(zhí)著,達到超脫的境地。修行是每個人的源頭和終點,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只有通過修行,才能獲得解脫、智慧和快樂。
第四,金剛經(jīng)引導我們具體如何抱持無我觀。金剛經(jīng)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詞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假相,沒有真實的實體。當我們能夠抱持無我觀,把一切事物看作是短暫假象,我們會減少對物質(zhì)的執(zhí)著,減少對利益的貪婪,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平和。
最后,金剛經(jīng)還教導我們持有空觀的態(tài)度。經(jīng)文中引用了“空不異色,色亦空”一句。這意味著所有的事物,包括形色聲香等都是幻化的,沒有真實的實體。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使人們減少對人事物的貪欲和固執(zhí)。只有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才能真正認識萬法皆幻,讓人心置于寧靜和和諧。
通過閱讀《金剛經(jīng)》,我從中收獲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金剛經(jīng)以其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無我觀和空觀等五個方面,深刻指引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要學會超越執(zhí)著,超越痛苦,擺脫一切煩惱,獲得真正的解脫與智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金剛經(jīng)的真諦,走上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散文之一,它以簡練、準確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佛法的核心理念。讀金剛經(jīng)是每位佛教徒修行的必修課,對于我而言,讀金剛經(jīng)真的是欲罷不能。在閱讀金剛經(jīng)的過程中,我不僅得到了對佛法的更深層次理解,還體會到了修行的真諦。
第二段:領悟真實本質(zhì)(200字)。
讀金剛經(jīng)的最大收獲之一就是對世界的本質(zhì)和真實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沒有固定的實體。這讓我明白,人們常常追求的是虛幻的假象,貪戀對事物的名相,卻無法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我們應該覺悟到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的,不要對外界那些繁雜的幻象過分執(zhí)著,通過超越無常的覺悟,尋找內(nèi)心的平和與自在。
第三段:超越二元對立(200字)。
金剛經(jīng)中的“察諸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备嬖V我們一切事物都是一體的,不存在絕對的對立。通過觀察和思考,我明白了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lián)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通過超越二元對立的觀念,我們能夠減少我們對于事物的執(zhí)著,減少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爭執(zhí)與沖突,體驗到心靈的平靜和寧靜。
第四段:改變心態(tài),增強修行意愿(300字)。
金剛經(jīng)第四品中提到:“菩提—被消滅一切苦厄,智慧意識到?jīng)]有阻礙?!边@讓我意識到要達到菩提境界,就是要消除執(zhí)著、放下欲望,從而超脫塵世的苦厄。在讀完金剛經(jīng)后,我更加堅定了修行的決心,改變了自己的心態(tài)。我開始意識到只有超越欲望的束縛,才能真正體驗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解脫。通過修行,我漸漸學會了寬容、慈悲和平等,讓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對生活的各種變故和困難。
第五段:覺悟人生的真諦(400字)。
讀金剛經(jīng)讓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理解。金剛經(jīng)中明確指出,一切都是苦的,生死的無常是活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和面對的現(xiàn)實。通過讀金剛經(jīng),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沒有苦難。然而,苦是一種境遇,忍苦是一種智慧,通過修行和覺悟我們能夠超越遭遇的苦痛,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
通過讀金剛經(jīng),我學會了放下執(zhí)著和欲望,學會了超越二元對立,學會了修行和覺悟。讀金剛經(jīng)欲罷不能,讓我深入理解了佛法的精髓,從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金剛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面對現(xiàn)實、處理人際關系、改變心態(tài),而這些都是我修行道路上的寶貴財富,我相信讀金剛經(jīng)的收獲將伴隨我一生。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介紹金剛經(jīng)的背景和意義(約200字)。
金剛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之一,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其內(nèi)容包括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強調(diào)無我、無相、無住、無恒等概念,旨在解脫眾生于痛苦之中,實現(xiàn)智慧和慈悲的境界。金剛經(jīng)被譽為佛教的精髓,對佛教徒來說,閱讀和理解金剛經(jīng)對于修行及提升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段:金剛經(jīng)中的核心思想(約200字)。
金剛經(jīng)中強調(diào)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是“一切眾生苦,我悉救度”和“無我、無相”的思想。前者表明佛陀對于眾生的無盡悲苦深感同情,積極行善行,為眾生救度;后者則指出一切存在都是沒有固定實體的,沒有永恒的個體存在,只有互為因緣條件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這些思想指引佛陀的信徒在人生中慈悲待人、無私奉獻。
第三段:金剛經(jīng)對于現(xiàn)代人的指導(約200字)。
通過閱讀金剛經(jīng),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對于現(xiàn)代人生活的啟示。首先,金剛經(jīng)強調(diào)無我、無相的思想,提醒人們不要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和享受,要明白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的。其次,金剛經(jīng)教導我們以慈悲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關心社會其他成員的福祉。這對于當下的社會問題尤為重要,可以幫助緩解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爭吵。此外,金剛經(jīng)還教導我們修煉智慧,擺脫痛苦,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
第四段:個人對于金剛經(jīng)的體會(約300字)。
個人閱讀金剛經(jīng)后,對其中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金剛經(jīng)中強調(diào)了“般若波羅蜜多”即智慧的珍貴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固守既定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習慣于以個人情感和利益為中心,而忽視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層次的思考。通過修煉智慧,我們可以超越狹隘的自我意識,拓展眼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滿足感。同時,金剛經(jīng)中的慈悲思想也深深觸動了我。對于一個人來說,關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并付諸行動,是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獲得內(nèi)心滿足感的重要途徑。
第五段:金剛經(jīng)對于個人修行的啟示(約300字)。
通過閱讀金剛經(jīng),我深刻體會到了個人修行的重要性。在繁忙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往往陷入了物質(zhì)的欲望和功利的考量之中,容易迷失自我。然而,通過投身于精神修行,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和自己的內(nèi)心,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金剛經(jīng)教導人們要做一個智慧、慈悲和勇氣并存的人,堅守正信,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為眾生的福祉而努力奮斗。只有通過持之以恒的修行,才能逐漸擺脫痛苦,獲得真正的內(nèi)心平靜和真實的幸福。
總結起來,金剛經(jīng)是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其思想和精神內(nèi)涵對于提升個人的智慧和慈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閱讀并對金剛經(jīng)的思想進行思考和實踐,我們可以逐漸超越自我,理解世界,關懷他人,并走上一條更富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道路。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四
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被譽為智慧的結晶和人生的指南。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作為上班族的我們也能從金剛經(jīng)中汲取智慧,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背誦金剛經(jīng)后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金剛經(jīng)的重要性和意義。
金剛經(jīng)的名字源于其內(nèi)容如金剛般堅固,乃至摧折和破除一切迷信和執(zhí)著。背誦金剛經(jīng)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和內(nèi)心的渴望,從而深入洞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找到解決之道。金剛經(jīng)教導我們要以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的心態(tài)去看待事物,放下執(zhí)著和貪欲,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和寧靜。
第二段:背誦金剛經(jīng)對工作的影響。
背誦金剛經(jīng)對工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金剛經(jīng)教導我們要保持專注和正念,不受外在環(huán)境和干擾的影響,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zhì)量。其次,金剛經(jīng)強調(diào)無我和空的觀念,讓我們認識到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應該讓工作成為我們生活的全部。背誦金剛經(jīng)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減少工作壓力和疲勞。最后,金剛經(jīng)教導我們要以智慧和慈悲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促進團隊合作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三段:背誦金剛經(jīng)對生活的啟示。
金剛經(jīng)不僅對工作有影響,對生活也有啟示。背誦金剛經(jīng)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生命中的無常和不確定性,從而珍惜眼前的一切。金剛經(jīng)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和智慧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和世界,從而培養(yǎng)出平和、寬容和善良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金剛經(jīng)也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覺,以智慧和正確的觀念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
第四段:背誦金剛經(jīng)的方法和效果。
背誦金剛經(jīng)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堅持和毅力??梢赃x擇每天早上或晚上找出一段時間,靜坐下來,心無雜念地背誦金剛經(jīng)。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們能夠漸漸培養(yǎng)出冥想和專注的習慣,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和洞察力。同時,金剛經(jīng)的教言會逐漸滲入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中,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
第五段:結語。
金剛經(jīng)對于上班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還能夠指導我們在生活中取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滿足。背誦金剛經(jīng)并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但卻能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收益。希望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們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工作態(tài)度,過上快樂、有意義的生活。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五
原文: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
思惟:這一段主要說說一切眾生之類。
1、一切眾生之類指那些?在《楞嚴經(jīng)》第七章結尾,解釋了眾生形成的原因,變化的各種形式。其中就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zhuǎn)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整部《金剛經(jīng)》中,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放光發(fā)聲,及大菩薩眾,阿羅漢眾等集結,和三惡道的場面描述吧?換句話說:是針對你我他的本性,各自的心行;所以時刻不離自身及思惟。文中的有所譬喻事件,例舉現(xiàn)實的會比較多點,還是不要對號入座。因為在這個時段,說服別人或與其爭論,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比如《六祖壇經(jīng)》中:皈依自佛,自法,自眾生。換句話說:上述眾生都是我們自個生出來的(我們身體屬于胎生);就比如你我他,會因為各種聲音而生心,不管是無聲,有聲,高聲,低聲,男聲,女聲,贊聲,辱聲等等;香,味,觸法,也是一樣。而這種心,遵循四相之規(guī)律。
又比如:漢傳佛教中,有不殺生,不吃肉的戒律,提倡素食,少食;因為各自吃的肉,不會超出一切眾生之類的范圍,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整體,因為大悲心而不食肉。
2、從佛對應眾生的角度理解:四,十二,十三,八萬四千等數(shù)字,都是有所對應的。比如《僧伽吒經(jīng)》中:于十方面,一一方各十二恒河沙諸佛如來,一一如來住世說法滿十二劫,若有善男子,說此法門功德,與上諸如來等。若有供養(yǎng)十三恒河沙諸佛如來,若有于此法門,聞一四句偈,此福德勝彼,況具足聞。
為何要大概知道這些數(shù)字?比如《金剛經(jīng)》,《道德經(jīng)》中,都有許多相似部分,程序或說順序上一樣,好像是在不斷地加深和重復?比如:進去寺廟或者道觀,看見里面的'寶塔,是由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的佛或者得道者所構成。
那么《金剛經(jīng)》重復描述怎么理解呢?對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話,也就是:“窮十二變,為一旋復”。還有另一種理解,各自發(fā)愿之后,到不同佛國土投生;比如,我們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發(fā)愿和種植善根,下一輪投生彌勒佛土去聞法行道;《法華經(jīng)》和《僧伽吒經(jīng)》變化描述,就可以這樣去理解。
學習者知道這些,就能理解此刻在展現(xiàn)什么,描述到什么位置。這也是我寫心得時,經(jīng)典原文書寫一遍的原因,不然可就斷片了;但需要經(jīng)歷很多很多。比如有些人一生作了許多許多事情,也留下了不少各種記憶,對許多人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回頭看時,呵呵一樂,一笑泯恩仇,忽然覺得自己什么也沒有說,什么也沒有作。
3、對于學佛者,修道者,探索者來說,怎么理解和使用上述第二段的描述?可以理解為各自的:愿望,初心,理想。這是聆聽《金剛經(jīng)》的第一核心。
比如學習《僧伽吒經(jīng)》1---10中: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因為此會眾生過去在于鹿中,發(fā)愿勝故。又比如《地藏經(jīng)》第一品中:卻后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
我們許多人都有愿望,特別信佛人都發(fā)過愿,網(wǎng)上此類文章和信息不少。比如:愿解如來真實義,是指行此法者;愿生西方極樂世界,指以積累的多世善業(yè),投生到凈土世界。又比如:未來無量無邊際,度盡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等等,就是對應上述各類眾生而言。
大概知道一切眾生指什么,就能大概知道各自愿望的含義,以及各自愿望所覆蓋的范圍及作用。比如:學習《僧伽吒經(jīng)》1---12中:一切勇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白佛言:世尊,一發(fā)誓愿,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壽八十劫,何況于佛法中,廣修諸行。在此處誓言所形成的空間與時間。
比如前幾年我家老大動不動就說:今天發(fā)了個愿,捐了幾百元,要為什么什么;今天發(fā)了個愿,為幾個寺廟做了什么什么;今天發(fā)了個愿,作了多少多少好事。我一再糾正,用詞低調(diào),只是念頭,一系列念頭而已。這里愿望的含義,是指一切眾生之類,是涵蓋所有變化的意思。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yè),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埂?。
流者,圣流也,須陀洹人也,離粗重煩惱,故得入圣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舍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yè)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nèi)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nèi)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凈行。清凈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凈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介紹背誦金剛經(jīng)的背景和意義(200字)。
現(xiàn)代社會中,上班族們每天都忙于工作,時間緊張,精力不足。然而,正是在這樣忙碌的生活中,他們更應該尋求內(nèi)心的平靜與寧靜。背誦金剛經(jīng),作為開啟心靈之門的一種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們所接納。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它所包含的智慧和修行指導為上班族們提供了寶貴的心靈糧食。
第二段:背誦金剛經(jīng)的挑戰(zhàn)與珍貴(200字)。
背誦金剛經(jīng)并非易事,特別對于念頭繁雜的上班族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正是在這種挑戰(zhàn)中,我們將收獲更多。背誦金剛經(jīng)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而我們念誦經(jīng)文的同時,也在培養(yǎng)內(nèi)心的專注和耐力。當我們專注于經(jīng)文中的每個字句時,我們便能逐漸領悟其中的智慧和內(nèi)涵。背誦金剛經(jīng)給予我們一個寶貴的機會,通過與智慧結緣,找到真正的內(nèi)心平靜。
第三段:金剛經(jīng)背誦給上班族帶來的好處(300字)。
背誦金剛經(jīng)對上班族們帶來的好處不可忽視。首先,金剛經(jīng)中的智慧能指導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上得到獨到的見解。工作中的壓力和難題可以通過修行經(jīng)文中的修持方法得到有效的化解。其次,背誦金剛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專注力和耐心,提高工作效率。長期以來,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得我們更容易分心和沖動,而背誦金剛經(jīng)可以平靜我們的內(nèi)心,增強我們的注意力。最后,金剛經(jīng)的背誦也是一種寶貴的修行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修正貪嗔癡,提升我們的修行境界。這對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面對各種挑戰(zhàn)時,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態(tài)特別重要。
背誦金剛經(jīng)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堅持和耐心。首先,我們可以從每天堅持背誦一小段開始,逐步增加。其次,借助現(xiàn)代技術,我們可以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將金剛經(jīng)音頻下載備聽,這樣在工作間隙也能夠繼續(xù)背誦。此外,我們還可以將背誦金剛經(jīng)與呼吸調(diào)節(jié)結合,通過深呼吸的方式,使我們的心境更加平靜。此外,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在自然環(huán)境中背誦金剛經(jīng),親近大自然,獲得更多寧靜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背誦金剛經(jīng)需要有恒心和堅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背誦下去,才能真正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修行法門。
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態(tài)度有了不小的改變。一方面,我更加從容應對工作壓力,內(nèi)心的平靜讓我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問題和困難。另一方面,金剛經(jīng)背誦也讓我逐漸明白,內(nèi)心的滿足和快樂并不取決于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而是來自于心靈的富足。背誦金剛經(jīng)帶給我更多的是平和與智慧,給予我面對生活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權。因此,我堅信背誦金剛經(jīng)是上班族們修行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種方式。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七
第一段:引言和概述(100字)。
讀金剛經(jīng)是一種特殊的體驗,它不僅是對佛教經(jīng)典的學習,更是對自我修行和人生思考的一種方式。而惟有讀金剛經(jīng),才能深入理解佛法的智慧和教義。本文將重點講述我讀金剛經(jīng)的心得體會,從中找到一些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修行和生活的啟示。
第二段:初讀金剛經(jīng)的困惑與迷茫(200字)。
初讀金剛經(jīng)時,我深感其中內(nèi)容晦澀難懂,莫名其妙。尤其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和“如是我聞”等種種真理,讓我產(chǎn)生了無盡的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其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甚至感到有些氣餒。然而,不甘心的心態(tài)促使我繼續(xù)讀下去,希望能夠找到答案。
第三段:跨越困惑找到啟示(400字)。
通過不斷地研讀和參悟金剛經(jīng),我逐漸明白了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智慧。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皆虛幻。我們所經(jīng)歷的痛苦和快樂皆是過眼云煙,我們必須超越這種苦樂對立的境界,去尋找真正的快樂和自在。金剛經(jīng)還教誨我們要放下執(zhí)著和貪欲,學會無所作為,安然面對人生的起伏和變幻。我在這些教誨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開始嘗試運用這些智慧和教義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觀念和行為習慣。
第四段:金剛經(jīng)的具體實踐(300字)。
金剛經(jīng)雖然讀來晦澀難懂,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我試著把其中的教義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學會了放下對物質(zhì)的執(zhí)著,不再追求無盡的欲望;我學會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去做一名盡善盡美的人;我學會了平心靜氣地接受世間的變化和不完美。通過這些實踐,我逐漸感受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安寧,也體驗到了不追求名利和物質(zhì)的自由。
第五段:金剛經(jīng)帶給我的啟發(fā)和展望(200字)。
讀金剛經(jīng)不僅僅是對一本經(jīng)典的理解,更是對自我的覺醒。通過在金剛經(jīng)中找到的智慧和教誨,我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戰(zhàn)。讀金剛經(jīng)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使我變得更加寬容與慈悲,更加富有智慧。在未來,我將繼續(xù)讀金剛經(jīng),不斷探索其中的奧秘,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修行和人生。讀金剛經(jīng)欲罷不能,我將把這種熱情和追求延續(x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八
金剛經(jīng)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經(jīng)典,也是佛教中最高深的經(jīng)典之一。金剛經(jīng)第三品是其中一個闡述佛教教義的章節(jié),主題為“三無無盡”,即世間一切的法都是無我、無相、無作。這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沒有固定的自我實體,所有事物都是因為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并且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或?qū)傩?。這一主題是佛教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所有尋求解脫之路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段:闡述無我、無相、無作三個概念的內(nèi)涵。
“無我”指的是人們常說的自我或靈魂,并不是存在的,而只是一種心理感受。人們有自我意識的感覺,實際上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身體所造成的聯(lián)系感。同樣地,“無相”說明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沒有固定的屬性或形態(tài),一切都是因為條件的相互作用而有所體現(xiàn)。最后,“無作”則表明所有的事物都是無法在自己內(nèi)在原因的支配下發(fā)生,而是取決于無數(shù)其他因素的影響。
第三段:解析佛教關于無我、無相、無作的意義和重要性。
佛教中強調(diào)無我、無相、無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人們對于世界本質(zhì)的誤解。人們常常將自己的意識和他人的存在視為固有的、自成體系的存在,而這些都是對于世界的錯覺。同時,這些教義還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而這種依存關系并不是被動的,而是充滿了積極的可能性。因此,佛教強調(diào)人們應該認清無我、無相、無作的真相,從而擺脫生死輪回的限制,最終獲得真正的解脫。
在當今社會,人們經(jīng)常面臨著焦慮、壓力和疲累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佛教的“無我、無相、無作”教義在重新煥發(fā)出了它的光芒。金剛經(jīng)第三品對于當代社會的意義就在于指導人們擺脫浮躁、繁雜和紛擾的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真正快樂和滿足。佛教強調(diào)人們應該從內(nèi)心深處開始尋找解脫之路,由此幫助人們擁有真正的修行之路。
第五段:結論。
金剛經(jīng)第三品是佛教中非常重要和深刻的一部分,它闡述了佛教的無我、無相、無作的教義,并給出了這些教義在當代社會的指導意義。在實踐中,人們可以將這些教義用于自我修行中,從而幫助自己獲得真正的內(nèi)心平和和自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金剛經(jīng)第三品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九
佛教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是一部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涵蓋了對于人生及存在等重要問題的探討?!督饎偨?jīng)》第三品中,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存在都是虛幻的,而我們的心靈才是真正存在的,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真實幸福的體驗。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第三品心得體會。
第二段:存在即虛幻。
《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的,這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實的,而是受到了我們自身概念與影響的包圍。我們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和外在現(xiàn)象,而忽略了內(nèi)在的本質(zhì)。因此,佛陀提醒我們,應該多關注我們自己的心靈,認識到內(nèi)在的存在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第三段:心靈是永恒的。
佛教認為,一切存在均有起止,而心靈是永恒的。我們時常在追求物質(zhì)上的快樂,卻忽略了內(nèi)在的真正價值。佛陀告訴我們,心靈是無止境的,只有通過思想的探索和反思,我們才能認識到身體的外在僅是曇花一現(xiàn)的虛幻。
第四段:修行至少要有三個階段。
佛陀同時提到,修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jīng)歷三個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我們應該去除自己的執(zhí)著與偏見,認識到自己的內(nèi)心是有限而廣闊的;在第二階段,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所有的附著和迷戀,感受我們心靈的深厚;在第三階段,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萬物源于心靈,從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五段:結尾。
總之,我們應該經(jīng)常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認識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而我們自身的心靈才是真正永恒的存在。經(jīng)過修行的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獲得真正的智慧,超越所有的表象和幻象,實現(xiàn)內(nèi)心與外在的平衡。三緣起,萬法皆空,我們,可以真正的得到解脫。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
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它以簡潔的文字和深刻的意義,引導人們超越煩惱和貪念,追求心靈的至高境界。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忙碌的上班族們往往很難有時間去修行和品味這部經(jīng)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上班族開始嘗試將金剛經(jīng)背誦進入日常生活中。在背誦金剛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部經(jīng)典的智慧和力量,下面我將分享我在這一過程中的體會和體驗。
首先,背誦金剛經(jīng)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常常讓我迷失在瑣碎的事務中,難以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而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不僅可以減少煩惱和雜念,更重要的是,我逐漸開始關注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在背誦的過程中,我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個字詞上,這樣才能準確地完成背誦任務。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發(fā)現(xiàn)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希望追求的東西,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和真實的需求。
其次,背誦金剛經(jīng)讓我學會了放下和忍耐。背誦一部經(jīng)典并非易事,需要長時間和耐心的堅持。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放下雜念和焦慮,靜下心來專注在一件事上的重要性。無論我工作中遇到多么困難的問題,無論生活中有多少煩惱和紛紛擾擾,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學會了放下一切雜念,專注于背誦的過程。這既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修煉,也是保持安寧和平靜的一種方式。
第三,背誦金剛經(jīng)讓我獲得了人生的智慧和啟示。金剛經(jīng)雖然文字簡練,但其中蘊含的意義卻是極其深刻和宏大的。在背誦的過程中,我不僅能記住字句,更能深入思考其中的意義和教誨。金剛經(jīng)中提到了人生的苦、空、無常等重要觀念,通過背誦,我漸漸悟到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以及內(nèi)心的滿足和善巧的修行之道。這些智慧和啟示不僅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睿智和明達,也為我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第四,背誦金剛經(jīng)讓我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和力量。雖然我們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但無論身在何處,背誦金剛經(jīng)時我們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這種共鳴讓我感受到了身處社會中并不孤獨,相反,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方式中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和善巧修行的道路。在背誦經(jīng)文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這使得我更加有動力堅持背誦下去,并且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心得。
最后,背誦金剛經(jīng)不僅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漸漸培養(yǎng)了專注和堅持的品質(zhì),學會了放下和忍耐,獲得了人生的智慧和啟示,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和力量。這些品質(zhì)和體驗不僅在背誦經(jīng)文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更在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發(fā)揮著作用。因此,背誦金剛經(jīng)既是為了修煉自己,更是為了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和生活的幸福。
通過背誦金剛經(jīng),我體驗到了這部經(jīng)典帶給我乃至上班族們的智慧和力量。我將繼續(xù)堅持背誦下去,讓金剛經(jīng)的智慧在我工作和生活中發(fā)光發(fā)熱。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上班族可以嘗試背誦金剛經(jīng),讓這部經(jīng)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靈魂之書,引導我們走向內(nèi)心的寧靜和智慧。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一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應化非真。所有的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正的身,所以叫應化非真,或者說妄心妄念幻化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事情,叫應化非真。
講到這兒的時候,釋迦佛把前言后語全都聯(lián)系起來了,他怕聽法的徒弟們,還有后來的眾生們,聽了前面忘了后面,聽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說到最后三十二品的時候,他前后都貫穿起來了。經(jīng)文都具有貫穿義。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窟@句話又拿無量劫的世界七寶來布施作比喻,也是進一步來勘驗弟子的心性。
發(fā)無上心去修行,如法去受持讀誦,再給人家去講說宇宙真理的時候,這個福德是用七寶布施的功德不可比擬的。因為一旦自性打開了,自性寶藏是無窮盡的。七寶的寶藏是有生滅的,有限量有盡頭的。悟經(jīng)悟道修道守道成道的功德,七寶永遠是比不上的。
釋迦佛最后提醒他們,你們要記住,用再多的七寶去布施,都不如去發(fā)清凈無為的菩提心去修行、去給人講演的功德大。
從這一點大家就應該明白,得了一本經(jīng)書,自己看過之后去轉(zhuǎn)送給別人的時候,自然就會得到功德。這個功德是陰德。雖然是轉(zhuǎn)送給別人這么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陰德卻非常大。也許接經(jīng)書的人因此而開悟,能度很多人啊。何況自己還受持(受持就是每天如法的去讀誦這部經(jīng)),為人演說的福德更不能比喻了。比如說一句半句,有可能這個人一下子聽明白自性打開了,你度了這個人,而這個人又能度多少人呢?也許是千千萬萬。
由此而知,我們發(fā)菩提心,悟道的心,修道的心,能給別人講演的心,福德是最大的,是無量的。阿僧祗劫世界那么多的七寶布施的福德,都是有生有滅的。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繎绾螢槿搜菡f呢?沒有四相,沒有法相,用如如不動的清凈無為的心來為人演講。因為給別人講法說法的時候,自己的智慧中就可以生起善巧方便來,是因機而講,因根基而講,因因緣而講。心是清凈無為的,自性是如如不動的。
何為“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從這里也能體現(xiàn)出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經(jīng)前后都是貫穿的,中心思想沒有跑。釋迦佛講的每部經(jīng),從前到后都是在講一個事情。既然是講一個事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幾句話我們都要聯(lián)系到一起來說。
佛法里面的法:禪宗的法、凈土宗的法、密宗里的法、持戒、律宗等,這些法我們都統(tǒng)稱為藥。每個凡夫都是病人,因為是迷失自性的凡人,只不過是病有輕有重,重的我們能看得非常清楚,輕的看不清楚,因為沒有顯露太明顯,還沒有進入膏肓。佛法是藥,釋迦佛用了八萬四千多種的'藥,來治療每個人的心病。
我們明白了佛法是藥,就應該找適合自己吃的藥,因為適合自己的藥,病就好的快。雖然說佛法是非常好的法,但也是因每個人的根基而來講法而來說法,而來吃這個藥的,不對癥就是毒藥啊。所以說我們明白這個過程之后,就要用自己最清凈的心去分辨什么藥最適合自己,也就是說什么法最適合自己修煉。
有人說修煉凈土法門一點反應都沒有,一修密宗反應大的很,這說明密宗的藥適合他。有的人說修了密宗十來年,一點反應都沒,一念阿彌陀佛,反應大的很,當天晚上夢中就看見了阿彌陀佛,或者是在境界之中見到了阿彌陀佛,說明凈土法門這個藥方適合這個人。
是法平等,不是法法(我們世間的所謂有為法)是平等的。是法法之間的法性是平等的,但顯露于外的這個有為法的過程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藥效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要明了。
明了這個之后,再修行學佛是非??斓?。念哪個咒語或那部經(jīng)反應大,就知道這適合自己,最近一段就修這個咒語或者念這部經(jīng)。等到?jīng)]有反應之后,再挑另外一部經(jīng),只有這樣才能精進。
六祖說:法無鈍漸,悟有遲緩。法沒有什么快和慢,是因為每個人的智慧不一樣,所以體現(xiàn)出來法好像是有快有慢。只能說這個藥性適不適合你,適合你的,智慧打開的就快,不適合你的,智慧打開就慢一點。但法性都是通達無礙的,都是圓滿的。
有了智慧之后,度眾生就有了善巧方便。釋迦佛給我們講了這么多經(jīng),就是讓我們明白智慧以為母,方便以為父。智慧就好比母親一樣,我們從母親那兒吸取營養(yǎng)。善巧方便慈悲是從父親那得來的。
如果真的明白通達之后,一切名相上的菩提心都不需要,因為本身就具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因為迷失之后給安立的假名稱,讓我們?nèi)サ玫剿5玫剿筮@個名稱就沒有作用了。名字是人們?yōu)榱藚^(qū)分事物而安立的,如果沒有分別心,任何事物叫什么名字都可以的。出來了名字,也就出來了分別心,山河大地、人、狗、樹木等等都是我們的迷失產(chǎn)生的幻覺幻想妄念,是不真實的。
一旦執(zhí)著法相,比如執(zhí)著阿彌陀佛的法,執(zhí)著釋迦牟尼的法,執(zhí)著人的相貌,佛的相貌,菩薩的相貌,就會生出煩惱來。為什么我的相貌不如他?為什么他的相貌比我好?為什么他每個月工資比我高?他就沒有考慮到自己為什么這么差勁!是因為現(xiàn)在差勁嗎?還是因為以前差勁?以前指的是前一世做人的時候造了很多的業(yè)。知道造了很多的業(yè),要改善自己的處境,就得從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開始。釋迦佛教給我們要如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會得到福報(陰德)。陰德可以在一定的因緣巧合之下才能顯示在外,比如說成為大款了,成為大腕了,成為大老板了,這就是陰德變成實實在在的福報了。
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用七寶布施得的都是福報。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我們不斷地去布施,將來的福報也是非常大的。
明心見性之后,再去布施得的是福德性,因為三輪體空了,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受施的人,沒有中間的物體。三輪體空的時候,說明心寂靜無為了。這個時候就有能力救度眾生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可以幫助很多眾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擾,但沒有執(zhí)著功德,沒有執(zhí)著福德,就是沒有得功德與福報的心態(tài),所以得的福德性是無量無邊的。
大家聽完這部《金剛經(jīng)》,一定要明白為什么要發(fā)大乘的心愿,要發(fā)無上乘的心愿。無上乘的心愿是大菩薩的心愿,有了大愿力心的支持,才能促使自己精進,成就自己將來的果位。雖然上一世沒有聽到《金剛經(jīng)》,但是這一世因緣巧合不僅聽了,而且還受持讀誦了。以這一世的因緣,來世的果報用語言真的是無法形容的。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也是智慧絕倫的人。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我再給大家往深里講一下這句話,就是講法的人和聽法的人內(nèi)心當中都要清凈無為,不要有分別心,不要以貌取人,心不住,心無念,心就如如不動。不要去取任何一個法相,更不能執(zhí)著于法。只有用清凈無為的心去聽法,去受持,去為人講說的時候,才沒有分別妄念的心,才沒有分別執(zhí)著的心。這個時候的心是了了空寂,是如如原本的心,是實實在在的心。達到這個程度,無所得的心就出來了,無勝負的心出來了,無希望的心出來了,無生滅的心出來了,這個時候才叫如如不動了,那顆凡夫的心轉(zhuǎn)為如如不動了。具有如如不動的心,也就說明已經(jīng)覺悟了。
聽法的人也要自性清凈,不要執(zhí)著法相。有的師父長得非常丑,如果執(zhí)著師父長得丑而不去聽,是不是錯過了很好的成佛、成道的機緣?所以說聽法的人也不能執(zhí)著于說法人的相貌是丑還是美。如果執(zhí)著小師父才二十歲就給我講法,我都八十了不能聽他的,這就是心中有法相。這樣來分別,心中就會有煩惱,法就得不到啊。
如果說法的人和聽法的人,心中都清清凈凈,沒有分別妄想,心無住相,心無為的時候,那么他們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動的。因為明白了一切都是假的,自己聽的是法,不是看這個人如何。只要這個人真的能講出大法了,而且心清凈又慈悲,那么我就要用心來接受大法。這樣的心就是如如不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磕阒朗鞘裁丛騿?接著佛出了一個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該明了一切世間有為法,都是生滅的,都是無常的,就像夢幻泡影一樣。每天大家都做夢,誰也沒有把它當成真實的,因為知道那是假的,不真實的。在夢中被人追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又打又殺的,醒來是假的,是虛妄的,是妄身的。夢里的身體是假的,是妄念產(chǎn)生的化身。
幻,如果說法身為太陽,法身幻化出來的化身是月亮。佛產(chǎn)生的化身,是佛陀再來,凡夫身是不可比的。凡夫夢中的身好比螢火之光,夢是妄念之身。夢中的幻境像七彩燈,燈光一會兒紅的,一會兒綠的,一會兒白的,都是由一種光產(chǎn)生分離出來的七種顏色,這個就是幻?;檬怯赏町a(chǎn)生出來的結果,也是不真實的。
泡,大海水后浪推前浪啊,水泡起來滅掉,滅掉再起來,永遠不會停歇下來。好比我們的煩惱一會兒落,一會兒起,一會兒笑,一會兒哭,煩惱的念頭也是這樣。
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在六道中輪回不止,就像水中的水泡一樣,一會兒沉下去,一會兒伏上來,沉下去為鬼魂,伏上來為人神。
影,就是我們往世的業(yè)障、現(xiàn)世的業(yè)障如影隨形,像影子一樣緊緊的跟隨著。
夢幻泡影是指一切世間的有為法,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真實。只有無為法才是真實不虛的。
如露亦如電。有為法像夢幻泡影,也像早晨花上的水珠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形容時間非常暫短。露珠可以治一些奇難雜病,在早晨四點到五點之間太陽出來之前形成的露珠。電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眨眼之間就沒有了。說明有為法是無常的。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已經(jīng)把第一句“一切有為法”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間的有為法好比夢幻泡影,像閃電水珠一樣,剎那之間就生滅了。
大家要是學醫(yī)的話就會懂了,很多菌分裂的過程是非常非???細菌分裂是萬分之一秒,快到極至了,眼睛是看不清的,只有在顯微鏡下看的非常清楚,有為法就像它們似的眨眼之間就沒有了。從內(nèi)心能看破無常,也就不再執(zhí)著世間的東西了。一切有為法都是幻化的,是心中的妄念產(chǎn)生出來的,執(zhí)著就會迷失自己最原始最原本的能量光團。
應作如是觀。只有不執(zhí)著有為的法相,也就是離相見性,離開一切事相的時候,我們就看見原本的自性無為了。這個時候心開意解,豁然開朗,原來一切夢幻泡影都是假的。
當下認可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所造的一切業(yè)剎那之間就化為烏有。因為自性原本就是無罪的,是清凈的,沒有善惡之分的。善惡之分是從第七識往下才分出了善惡,第八識原本就清凈無為的,沒有善沒有惡。
學禪宗必須不思善,不思惡,不思長,不思短,不思你,不思我,只有這個時候才能返璞歸真,看到原本真實的自我,回歸自己的本來面目。如實觀察自己原本的面目,放下妄想的心、迷失的心,讓原本自性法身或者說本來面目或者是無位真人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說從有為走向無為了。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糠鹬v完經(jīng),長老須菩提、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還有世間的天人,阿修羅,這個一切世間的是指我們?nèi)鐑?nèi)的。三界內(nèi)最高的是天人,其次是阿修羅,再其次是人。就是六道內(nèi)的天人和阿修羅,人非人等,聽完佛說的無上妙法內(nèi)心法喜充滿,贊嘆佛陀慈悲,然后歡歡喜喜信受奉行去了。
信受奉行,不僅從內(nèi)心相信佛講的妙法,相信宇宙的真理,而且是落實在行動上,依法去修行了。
補闕真言。
南謨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怯啰怯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
金剛贊。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
斷疑生信,就是斷掉凡夫的雜念、疑心。上士聞道,心體即空;中士聞道,半信半疑;下士聞道,拍手大笑是迷信。斷掉自己的疑心、疑慮,生起對宇宙對人生對法義的信念信心。
絕相超宗,斷絕自己執(zhí)著法相的心態(tài),超越一切宗派或教派,超越人間一切有為的理論。
頓忘人法解真空,剎時剎那忘掉無我無法,忘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還得忘掉法中無我,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個時候才會真正的出來。
般若味重重,智慧的光芒就像燈光一樣或者像太陽光一樣的照射四方。自性散發(fā)出來的光芒是一道一道的,就像后浪推前浪似的,一重一重,一道一道,一排一排,智慧向外擴散,光芒向外擴散。
四句融通,從始至終經(jīng)文里頭都在說四句。有些人說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有人說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還有人說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些我們都可以稱為四句偈。
真正的四句沒有明顯的告訴,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去體驗。打開了智慧,不斷地向別人散發(fā)智慧光芒,別人確實也能體驗到你的智慧,這個時候才能叫融通。
融通的前提是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人無我、法無我,貫通起來了就是四句融通了。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這就是四句偈。四句融通了,心中越來越光亮,越來越明朗的時候,福德嘆無窮,這個福德不是有為的福報,而是自性中的福德性。也就是你真正的自性本來的面目,無位真人體現(xiàn)出來了。
體現(xiàn)出來的時候,就是佛。因為佛就是整個宇宙的主宰者,能觀察一切微妙的變化,所以說福德嘆無窮。那時候的福德是用語言無法說的,是無可窮盡的,因為已經(jīng)是大徹大悟的人了。很多人修了一輩子四句偈找不著,一會兒說一切有為法……,一會兒說若以色見我……,這都屬于半個偈子。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二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忘卻了生命的本質(zhì)。金剛經(jīng)第三品是一篇關于無常的經(jīng)文,正是通過這篇經(jīng)文,讓我們可以深刻領悟生命的本質(zhì)。經(jīng)文告訴我們,一切皆無常,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我們必須了解這一切都將逝去,唯有悟道之人,才能臨終無懼。這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我們應珍惜,活在當下。
第二段:擁有平常心態(tài)。
金剛經(jīng)第三品中提到了“觀味五欲”,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具備平常心態(tài),避免過于沉迷于五欲之中。平常心態(tài)讓我們保持冷靜,不被外部誘惑所動搖,不被身體感官所限制。這讓我們有信念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與之相對的是功利心態(tài),貪婪心態(tài),這些情緒都會導致我們的內(nèi)心不穩(wěn)定,思維混亂,將自己推向困境。
第三段:明確自己的生命意義。
縱觀整篇金剛經(jīng),它其實是在告訴我們?nèi)祟惖纳饬x是什么,生命追求的目標是什么。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意義,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通過經(jīng)文所闡述的概念,我們不僅可以明確自己的生命目標,還可以為自己設立更高的目標,讓自己的生命不斷得到提升。
第四段:感悟廣博的智慧。
金剛經(jīng)第三品所傳遞的智慧,廣博而深邃。這一品經(jīng)提供的內(nèi)在啟示使我們擁有了更廣泛的視野,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而卑微。這種感悟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時,它還教會我們?nèi)绾握_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境,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自己。
第五段:踐行經(jīng)文傳遞的智慧。
金剛經(jīng)第三品中所提供的智慧,不僅僅是道理,還需要踐行。通過實踐,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這些智慧。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業(yè)力修持,提升自己的道行,超脫凡俗,緩和身心疲憊。此外,我們還可以將這些智慧傳遞給他人,幫助更多的人愛自己,關愛他人,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和平和福祉。
總之,金剛經(jīng)第三品是一篇內(nèi)在啟示,它給予了我們更好的生命意義,平常心態(tài)和智慧,通過它,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悟這些智慧,秉持這些智慧踐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行。最終,我們將能夠達到心靈的徹底解放,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圓滿和完美。這就是通過踐行金剛經(jīng)第三品我們所能得到的啟輝,是一種高度履行道義的美好體驗。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三
在現(xiàn)代社會,讀書被認為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讀書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還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提升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而讀經(jīng)典作品就更是一種特殊的體驗,它們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智慧,能夠引導人們深入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本質(zhì)。而金剛經(jīng)作為佛教經(jīng)典之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可割舍的體會。
第二段:閱讀金剛經(jīng)的初衷。
閱讀金剛經(jīng)起初是一種偶然。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里看到了金剛經(jīng)的封面,被其神秘的氛圍所吸引。由于對佛教并不了解,我決定買下這本經(jīng)典,以期了解一下佛教的思想。開始的時候,我對金剛經(jīng)只是抱著一種好奇心,想通過閱讀來拓寬我的知識面。然而,隨著我一點點的深入閱讀,我發(fā)現(xiàn)金剛經(jīng)遠遠超出了我此前的想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指引人生的心靈之書。
第三段:金剛經(jīng)的啟示。
金剛經(jīng)富含著佛陀智慧與經(jīng)驗的結晶,它的每一句話都值得細細品味。我讀過許多經(jīng)典之作,但金剛經(jīng)給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它通過問答的形式,引導著人們思考生命的本質(zhì),人性的束縛以及解脫的可能。金剛經(jīng)中講到“一切法無自性”,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它告訴我,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固定的本質(zhì),我們應該摒棄執(zhí)著的思維方式,看待事物的多樣性。這種智慧引發(fā)了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追逐虛無的功名利祿。
第四段:金剛經(jīng)的挑戰(zhàn)。
然而,讀金剛經(jīng)并不容易。經(jīng)文中有著大量的經(jīng)文名號和佛教術語,內(nèi)容深奧且晦澀難懂。閱讀過程中,我多次陷入迷茫與困惑之中。甚至有時候,我會想要放棄,認為這本經(jīng)典對于我來說太過于艱深。但是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再次讀到一些讓我震撼和觸動的智慧,這讓我堅定了繼續(xù)讀下去的決心。我漸漸明白了,這本經(jīng)典并不是要讓我們輕易理解,而是通過種種困難考驗我們的毅力和智慧。
第五段:金剛經(jīng)的價值與意義。
盡管讀金剛經(jīng)令我困惑與迷茫,但我深信這本經(jīng)典是值得讀的。金剛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它教會了我勇敢面對人生的無常與變遷,它教會了我如何放下執(zhí)念,獲得心靈的平靜與自在。盡管讀金剛經(jīng)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我相信通過閱讀,我能夠逐漸了解到佛陀智慧的精髓,獲得心靈的覺醒。
結尾段:繼續(xù)追求智慧的力量。
讀金剛經(jīng)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它需要耐心和智慧。通過這次閱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佛陀智慧的力量。通過這本經(jīng)典,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什么比得到智慧的力量更讓人感到滿足和幸福了。所以,我將繼續(xù)讀金剛經(jīng),通過這次心靈的旅程,去追求更加高深的智慧,以繼續(xù)提升自己的人生。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四
星云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對佛陀的金剛經(jīng)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下面我將簡述我通過閱讀星云大師關于金剛經(jīng)的心得體會,對于佛法和人生有了新的認知和啟發(fā)。
第一段:修行的動因。
在許多人的修行心路歷程中,最初的動因都是因為承受不了人生的壓力,導致求助于佛法的修行方法。星云大師在閱讀金剛經(jīng)時也有類似的感受:佛陀所講述的“坐禪三昧”是超越人類思維能力的境界,而人們?nèi)粘I钏媾R的問題和苦惱,正是因為沒有超越自己的思維和感性經(jīng)驗。因此,修行之前必須沉下心來思考,仔細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目的,找到真正的心靈居所,才能真正的擺脫世俗之苦。
第二段:舍飯修行的境界。
舍飯修行是佛陀所提倡的一種行善方式,是通過將自己的食物,資產(chǎn)等物質(zhì)財富和內(nèi)心善良的情感分享給有需要的人群,去達到修行的目的。星云大師在金剛經(jīng)中認為,舍飯修行是達成心靈與世界的和諧的途徑之一,舍飯的人在修行過程中要將自己的心靈與生活融入到整體中去,從而達到美學、道德、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協(xié)調(diào),形成真正的和諧社會。
第三段:空性和非常道。
佛陀所講述的空悟,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在這種認知上來看世界,不再被各種生命、事物和情感束縛,可以擺脫個人的人生觀,奮發(fā)于無限生命的宇宙觀里。而非常道是指非事物,非功德,非生死,從根本上認識人的身心本質(zhì)和人生起源,通過能解脫一切事物的非常道,成就真正的自由。
第四段:佛法的陰陽。
佛法也有著陰陽的理論,佛道的陰是指人類的欲望,是最大的敵人。佛道的陽是指人心中道德的理念,是通過覺悟和行善,一步一步達到救度和智慧的道路。在佛陀的教誨中,要通過陰之內(nèi)的陽,化解陰之外的陰。
第五段:修行的方法。
星云大師在金剛經(jīng)的閱讀中教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明心靜慮”,就是通過靜心思考,觀察外界和自我,尋找真理和突破思維的限制,達到平靜和自由。例如,在座禪冥想時,要深層次地了解和思考自身的無常,深刻認識自身的面貌和極限,在思考中,使自己消除個人恐懼和壓力,從而走向生命的平和與喜悅之道。
總之,通過閱讀星云大師的金剛經(jīng)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深入地認知佛法及其修行方法,了解如何掌握和平衡內(nèi)外心靈的力量以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最終,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所呈現(xiàn)出來的和諧與進步,是我們通過讀經(jīng)和思考的唯一目標。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五
(乙)三,流通分。
流通分之判別,古人見地,各有不同。智者將前結成不生一科,一并判入流通。蕅益宗之,名前科為付囑流通,名此科為校量流通。云何演說下,為流通方法。佛說是經(jīng)已之下,為流通相貌。嘉祥但判佛說是經(jīng)已以下,為流通?;蹆?、圭峰、及清初達天皆宗之。窺基亦似同此,但不用序、正、流通字,別立名稱耳。惟清初有溥畹者不然。著有心印疏。其疏于是名多坐實,因其約三諦說故也。獨有超勝之見,不能為其他所掩者。即從此科起,判為流通分是也。何以言其超勝耶。經(jīng)曰云何為人演說,此句已明明揭示弘揚此經(jīng)之法。判為流通分,恰合經(jīng)旨。故此次科判依之。
(乙)此科分二:(丙)初,示勸流通;次,正結流通。(丙)初,又二:(丁)初,示流通益;次,示流通法。(丁)初,又二:(戊)初,引財施;次,明法施。
(戊)初,引財施。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阿僧祇,此云無數(shù)。今不止無數(shù),乃是無量之無數(shù)。以充滿無量無數(shù)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德之勝可知。引此財施者,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持用二字,用在此處不嫌其贅者,何耶。以其意在引起下文之持于此經(jīng)來也。意明行布施同而福德不同者,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也。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持無量數(shù)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jīng)乃至四句偈者。財施只救人身命,法施能救人慧命故。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正明財寶如幻如化,而凡夫貪著其事。不知貪欲無窮,財寶有盡。若明佛法,則知世間事,無非夢幻。得財施者庶幾除苦。行財施者福亦增上耳。且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故引此為言耳。凡一切舉財施較勝處,意皆同此。當如是領會也。
(戊)次,明法施。
古本及宋藏皆是發(fā)菩薩心者。流通本菩薩作菩提。應從古本。何以故?經(jīng)云: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者,菩薩發(fā)心。所謂流通者,重在法施利眾。故曰發(fā)菩薩心,以顯流通之意也。當知菩提心含義甚廣,不止法施一事。此中因?qū)⒅甘玖魍ㄖǎ蕴嘏e發(fā)菩薩心為言。與下文云何為人演說句,正相呼應也。
四句偈等,等者,等于半偈,或一句也。四句為一偈,兩句為半偈。經(jīng)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若下文所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半偈,茍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矣。何況全偈,何況全經(jīng)。
持于此經(jīng)之持,謂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演說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說此經(jīng),以行不住相之法施乎。蓋此經(jīng)開章即說度無邊眾生入無余涅槃,今為人演說此經(jīng),即是以無余涅槃法布施。豈彼七寶布施所能及。開章又說布施不住相。則聞此不住相之說者,其布施豈止以滿無量數(shù)世界之七寶布施而已??傊?,弘揚此經(jīng),便是紹隆佛種。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jīng)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說言。且明得云何演說,自明得云何受持。說一邊,即攝兩邊矣。
(丁)次,示流通法。分二:(戊)初,直指本性;次,觀法緣生。
(戊)初,直指本性。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俊?/p>
云何為人演說,問辭。此中含有二義。一是問演說之人,應當如何?一是問演說經(jīng)義,應當如何?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兩句,正開示二者應當遵守之軌則也。以說者言,應于能說、所說,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此經(jīng)正是實相法。故說者應以不生滅心說之。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意謂,演說甚深般若之人,應當三輪體空。且當稱性而說,直指心源。乃能令聞者即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悟?qū)嵪喟闳粢病Q韵潞屑炔豢赏?,亦不可淺說意在。
以演說此經(jīng)言。此經(jīng)義趣,甚深甚廣。前云一切諸佛從此經(jīng)出。是則經(jīng)中所說,皆為成佛之法也。其深可知。又云: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是則經(jīng)中所說,一切佛法,皆莫能外也。其廣可知。則欲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矣。故示以經(jīng)義之扼要處。即向下之二句一偈是也??梢姶硕湟毁誓吮窘?jīng)之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千經(jīng)萬論中,所說之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之矣。
抑有進者。表面是開示云何演說,骨里則是開示云何受持也。何以言之?蓋如是演說,必先能如是受持。不然,豈能演說乎。且為人演說正欲人如是受持也,當如是領會也。由是觀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兩句經(jīng)文,其義蘊深廣也明矣。今當逐層剖而出之。
首先當知,此兩句是全經(jīng)之歸結語。亦是全經(jīng)之發(fā)明語。何謂歸結?此一部經(jīng),自首至尾,所說無非不取之義。一望可知,無待征引,亦不勝引。至曰:諸法如義,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法平等等句,皆如如義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則不動義也。今不過以此兩句,結束全經(jīng)之義耳。是之謂歸結語。
然則何以又謂之發(fā)明語耶?全經(jīng)所說,雖皆此義,然是散見。若學人未能融貫,則望洋興嘆,不知從何而入。故發(fā)明之曰:全經(jīng)要點,不外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夫而后聞者皆能扼要以圖,不致瞻前顧后,泛濫無歸矣。是之謂發(fā)明語。
其次當知,此兩句皆是說修功的。亦皆是說成效的。蓋必能不取,方能不動。然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所謂互為因果者也。若但認不取為修功,則經(jīng)義偏而不全矣。今依經(jīng)文次第說之。
所謂相:莊嚴相,福德相,眾生相,度眾生相,菩提相,發(fā)心相,相求相,下化相,因相,果相等等,歷數(shù)難盡??傊?,凡說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當知說一相字,法與非法,皆攝在內(nèi)矣。故不取相之言,即貫通乎不斷滅相。何以故?斷滅者,空相也。亦所不取也。當如是領會也。所謂由這一面,便應見到那一面。凡讀佛經(jīng),第一要知此理。此不取于相句,若不如是領會,便與下文如如不動句不應矣。
何以故?空有兩邊,少有所偏,便非如如故。所以者何?偏則有取,取則已為所動故??傊瑹o論何取,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圓覺經(jīng)曰:‘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喕?,謂生滅心也。茍有所取,必有所舍。何故取舍,由于分別執(zhí)著。分別執(zhí)著,所謂生滅心也。故曰:種種取舍,皆是輪回。猶言種種取舍,由有分別執(zhí)著之生滅心。然則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則當下便見不生不滅之性矣。故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者,不生不滅之性也。不取者,無住之真詮也。無住者,不動之真詮也。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非住之言,正明其動。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猶言有取便是心動。故必一無所取,而后一無所動。如如者,真如之異名也,皆謂本性。然立二名者,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證得者言耳。蓋證性之時,智外無理,理外無智。智理冥合,謂之智如理如,故曰如如也。如如之義,明其能所雙亡也。因其無能證,無所證,回脫根塵,靈光獨耀,是以寂照同時。因其寂時照,照時寂,是以無相無不相。因其相不相皆無,是以不生不滅。因其不生不滅,是以如如不動。今既不取生滅之相,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之性現(xiàn)前也。故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圓覺經(jīng)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T如來圓覺心,是說佛與眾生同具之本性。在眾生分上名曰如來藏者,是也。蓋此句是約圣凡共說,非單約佛邊說也。(若單約佛說,則上句不可通矣。)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喻眾生自無始來,以不覺故,依本來空寂之性,而幻成無明之相也。由此可知無明不過本性中緣起之幻相,猶如空中之花耳。空中本無花也,則性中本無無明也,明矣??栈ㄈ魪蜏?,虛空本不動。喻無明若滅,性本不動。本不動者,是言當其現(xiàn)有無明之時,此性原未嘗動。當知尋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xiàn),之理矣。又可知取舍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于相,當下便如如不動者。因無有取舍,無明已遣故也。是故學人當于不取即無住上,痛下功夫。不然,雖欲不取,不可得也。
如如二字,有釋上如字為相似,為相稱;次如字為真如者。謂不取于相,方與真如本性相稱相似而心不動也。此釋不妥。大乘義章,明言如如亦真如。且如如之名,大乘經(jīng)中常常見之,多指佛之境界言。何可云相稱相似乎!即欲分開作釋,上如字可釋為契合。契合真如,所謂智與理冥也。當知曰相似,曰相稱,則仍體是體,智是智。能所之相儼然。何云不取于相耶!故此釋,乍視之但覺其淺耳,細按之則大大不協(xié),故曰不妥也。
佛言,離幻即覺。覺字正謂如如不動之性。即字正謂當下便是??梢姷植荒懿蝗《?。果能不取,當下現(xiàn)成。今乃釋作不取于相,與性相似。顯違佛語,萬不可從。
頃言學人當于不取二字,痛下功夫。然則云何方能不取耶?此層斷不可忽略過去,必應細究。當知不取相,即是離相。圓覺經(jīng)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zhí)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毦看硕谓?jīng)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然而更應細究,如何方能堅持不取乎?欲知如何始能堅持不取,當先知眾生因何故取?無他。由有分別心執(zhí)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故耳。即復當知四相之相,實不外一我相。而我相之根,實發(fā)生于我見。
尤應細究,堅持不取,固足以遣我見。然只能伏,不能斷也。何以故?無明未破故。且以無明我見未斷之故,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于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矣。云何能離耶?前引圓覺經(jīng)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此言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別尋方便也。
然則云何能知其是幻耶?楞嚴經(jīng)開示最明矣。經(jīng)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fā)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罴词怯X照。謂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于相矣。此前所以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兩句經(jīng)文,互為因果。應交互用功。不可但認不取句為修功,如如句為成效也。
換言之。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且覺照為堅持之前方便。即是欲堅持不取,必當先修覺照。不然,無明未斷,豈能堅持。是故圓覺經(jīng)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喕馗?,即謂無明我見也。然則云何斷耶。前引圓覺經(jīng)不云乎:‘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伺c所引楞嚴經(jīng),先以直心正念真如之義相同。
譬如惡友,初因無知,誤視之為心腹。今知其惡,欲與斷交。然以關系長久,未能驟斷。必須先與疏遠,而后方可斷絕。此亦如是。自無始來,誤認幻識之無明,為其真心,關系密切久矣。今既翻然大悟其非。若不即速掉轉(zhuǎn)頭來,認準清凈自性,徑與接近。則仍是與無明混在一起矣。故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便是與真心接近。而與真心接近,便是與無明疏遠。如是方能望其永斷也。
所以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后念未生。正恁么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沈不浮,恍如朗月孤圓,是也。此際一念未起,清凈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初學未有定力。一剎那間,后念又起。便又如是覺照。只要覺照提得起,如天平然,此昂則彼自落,則又清凈矣。務須綿密無間,使之相繼。久久便能入定。至于如如不動之全體,談何容易遽能圓顯。然如此用功,便是隨順趨入也。本經(jīng)此兩句,即是此義。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當向如如上覺照。要緊要緊。
今更引圓覺經(jīng),證明覺照本性能除無明之義。經(jīng)曰:‘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搜宰孕员緛聿簧?。本來不生,即是本來不動。生滅即指無明。意謂自性中本無無明。說有無明,由于妄見耳。然則今知覺照清凈本性,便是正見。邪正不并立。正見興,則妄見除矣。故彼經(jīng)又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zhuǎn)。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兰粗^生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謂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以本性原無生滅之故。并非造作使無也。所以發(fā)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
故曰因地修圓覺。因地,指發(fā)心修行之時。修字,即指覺照。圓覺,指本不生之性也。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盡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也。既如是知,則不為所轉(zhuǎn)矣。不轉(zhuǎn),明其不動也。故曰知是空花,即無輪轉(zhuǎn)。此兩句,與知幻即離之義同。既已知幻即離,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則法性如如矣。綜觀上引經(jīng)文,當可了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矣。
此中所說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元清凈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彼經(jīng)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zhuǎn)?!硕胃f得明明白白。即是初發(fā)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zhuǎn)也。
當知如是覺照,亦須攝心。攝心亦非無念。亦非畢竟無相無取。然凡夫非此無入手處。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因此法雖亦是幻,然是隨順真如。與其他動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又復此法不過入手方便。雖為隨順真如之法門,而能照所照,亦當逐步遣凈。所謂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故必須離而又離。得無所離,乃除諸幻。當如是知也。
總而言之。如如不動,即不生之義;不取于相,即無住之義。先須覺照本不生,乃能無住。至于一無所住,便證無生。交互用功,是為要門。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從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皆不外此。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一切諸佛,從此經(jīng)出也。而上來特引楞嚴、圓覺,以證此義。亦足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矣。
更有進者。本經(jīng)以無住破我,為唯一主旨??梢娙?jīng)皆是詮顯,欲破無明,當不取相之義。后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等,即是詮顯如如不動之義也。迨令通達無我法,而所謂通達,首令開佛知見。往后更暢發(fā)緣生性空之義。此科既以不取于相兩句,開示學人應覺照如如不動之本性矣;而下科復開示以觀法緣生。恰與正宗分后半部,先顯如如,次說緣生之義趣同。此正指示全經(jīng)要旨在后半部。
演說者,若不達后半部之義,前半部便不得要領;受持者,若不知從后半部所說者入觀,亦復不得要領也。此是世尊深旨,極當體會。至于此科既令覺照本性,下科則令觀法緣生者,尤為善巧,尤為扼要。此正佛知佛見,學人亟應如是通達。
蓋凡夫全體無明。雖曰覺照本性,而本性面目久隱,無非黑漆漆的無明而已。然則奈何?今開示之曰:當先觀諸法緣生,以作方便。故下科結語曰應作如是觀,謂必當如是作觀也。何以故?觀諸法緣生,即是觀諸法空相。相若空時,豈復有取。則如如不動矣??刹恢^之善巧乎!可不謂之扼要乎!此義下科更當詳談。
演說演字,有深意焉。演者,演繹也。謂經(jīng)義幽深。說經(jīng)者當闡其微,發(fā)其隱,廣征博引以宣揚之。務使其義曲暢旁通,乃不虛此一說耳。說一切經(jīng),皆當依此軌則也。
(戊)次,觀法緣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以故者,問不取于相之所以然也。所以然有二義:
(一)因何而不取?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
(二)何以能不取。則須全偈方足答釋,而歸重于第四句。今假設問答以明之。
問:因何而不取耶?答: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zhí)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似有無實故也。
問:然則何以能不取耶?答:應于一切有為法,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說,本科大旨已明,茲再詳細說之。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此中有二要義:
(一)凡夫之所以為凡夫者,無他。背覺合塵,向外馳求耳。何故向外馳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zhuǎn)矣。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無窮,說亦說不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觀無為之真性,應先觀有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義,必應了知者。
輪回者,生滅之意。寂者,無聲。謂真如非可以言詮也;滅者,無形。謂真如非可以相顯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曰大。體備萬德,用賅萬有,曰海。如來大寂滅海,即謂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可憐凡夫,全是生滅心。即發(fā)心作觀,亦是生滅見。今欲以此生滅心,生滅見,觀不生滅之圓覺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轅北轍也。
然則修圓覺者,欲覺照如如不動之性,豈非竟無下手處乎?我世尊大慈,今語之曰:勿憂,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矣。此意,無異曰:初不必強息妄念。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xiàn)有生起之幻相耳。實則生即無生。從此可知,表面雖萬象森羅,而其底里,全然烏有。時時處處,如是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
何謂功德不可思議?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何以故?有相,則諸法千差萬別,相空,則諸法一如故。諸法一如,即是性光顯現(xiàn)故。性光顯現(xiàn),即是無明已明故。雖無明未必遽斷,未必遽與如如不動冥合,而智理冥合,實基于此。何以故?妄念從此日薄故。對境遇緣,不易為其所轉(zhuǎn)故。由是言之。觀諸法緣生,無異觀諸法空相。觀諸法空相,無異觀如如不動也。換言之。觀生滅之有為法,如夢如幻。便不知不覺引入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矣。功德何可思議哉!此第二要義,為吾人更應了知者。
合上說兩重要義,可見作如是觀,譬如用起重機,四兩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輕輕巧巧,撥云霧而見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不慧學佛以來,前二十年,雖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觀。初亦若即若離,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無甚效。繼悟應于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以觀察之。雖一極小之事,或極順心,或極不順心之時,皆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是久久,雖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功夫尚淺。然實從作此觀起,此心漸覺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漸能無動于中??唇?jīng)時眼光便覺亮些。念佛時亦覺踏實些。今請諸君試之,必有受用。當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無下手處也,珍重珍重。
今再將上科與此科之義,綜合而演說之。
上文如如不動,是說性體圓滿顯現(xiàn)。論其究竟,須至佛位方能圓滿。初住以上不過分分現(xiàn)耳。故謂之分證覺。若信位中人,則僅得其仿佛。所謂相似覺也。故前人有將上如字,作相似釋者。然如如不動句經(jīng)義,是自初發(fā)心乃至究竟貫徹到底的。故不宜呆板作相似釋。應作真如釋之,乃能圓攝一切。無論相似而現(xiàn),分證而現(xiàn),乃至圓滿顯現(xiàn),皆由不取于相來。故相字,不取字,其義意亦復包羅深廣,貫徹到底。
相則無論空、有,以及雙亦、雙非,皆攝在內(nèi)。其總相,則我、法二執(zhí)是也。于此諸相,一切不著,乃為不取。且并不取亦復不取。則離而又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矣。于是乎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也。
然而下手方法,須從未動念處覺照。即觀如如不動之本性是也。此即楞嚴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之義。亦即所謂依本寂之性以修止,而后得定;依本照之性以修觀,而后得慧之義也。若不知從此入手,便是錯亂修習,盲修瞎煉。譬如煮砂為飯,永不能成。
雖初學全是無明,觀之不見。然必應深明此理,勤勤圓照。如前所說前念已滅,后念未生,正恁么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沈不浮是也。此即一線慧光,知幻即離之最初方便。一面復遵依此偈,觀一切法,皆如夢、幻、泡、影、露、電,緣生即空。此法更為方便之方便,所謂知幻也。兩種最好兼修。
以此兩法,互相助成故。蓋覺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觀一切法,是在境緣上用功。又復前觀修定之意居多;后觀修慧之意居多。定固可以生慧。然非先開慧,其定亦不能成。故互助之中,緣生觀尤要。以觀緣生,即可引入如如不動故也。此義前已詳哉言之。
試思應作如是觀句,大有非此不可之意。何等懇切!作字要緊,謂應十分作意觀之也。
佛說此經(jīng),本為凡夫發(fā)大心者說。此二句一偈,正是指示大心凡夫下手用功處。故前后兩觀,務須綿綿密密,替換行之。行之既久,必有得處。
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夢如幻等說。須知如夢如幻,正謂諸法之相本空。亦即正謂諸法之性一如??梢娙缡侵?,實含有一如皆是意味。所以觀諸法緣生,便可契入如如不動也。然則作此觀者,可以一篙到底,徹見本性。故曰應作如是觀。猶言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即是觀一如皆是也,故應作也。開示諄諄,豈容忽略讀過。
有為法,不但世間法也。佛法亦攝在內(nèi)。故曰一切。圓覺經(jīng)曰:‘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酥幸磺幸曂瑝艋枚鵁o之。正所謂諸法空相。即不取于相之意也。亦即指示觀一切如夢幻而空之,便契入如如不動也。故結之云: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也。故圓覺此段文,恰好引來作此經(jīng)二句一偈的注腳。
總之,無論染法凈法。既有此法,便有對待。既成對待,便是有為,便有生滅。故皆如夢如幻。然而欲證絕待之無為法,非從對待之有為法起修不可者。以舍此別無入手處故也。
不但觀緣生是有為法。即覺照本性,亦是有為法。何以故?覺照即是觀。既有能觀所觀,便成對待故。有對待便有相,便落有為矣。
本經(jīng)所說,皆是無為法。且明明曰: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于開示演說受持時,卻令應觀有為法。此為全經(jīng)經(jīng)旨絕大關鍵。亦即學佛者緊要關鍵。當知無為者,無所作為之謂也。若無所作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凡何從轉(zhuǎn)!圣何得成!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故曰應作也。作字有力。但第一要義應明了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借有為法作路徑。
若只認無為,鄙棄有為,是自絕也;若著于有為,不知無為,是又自畫也。前者,所謂執(zhí)性廢修者也;后者,所謂著事昧理者也。第二要義,應明了者。
修有為法而不著,便是無為。除此別無所謂無為法也。所以本經(jīng)開章所說,實無眾生得滅度,當自度盡眾生出;于法不住,當自行于布施出。以后所說,其旨趣莫不如是。夫度眾生,行布施,有為法也。無滅度,不住法,無為法也。如是作去,便是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雖終日行六度萬行,終日講經(jīng)說法,而實終日涅槃。
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即非,當從是名做出;不執(zhí)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乃至無圣無凡,即從有圣有凡中見;不一不異,即從一異中見;不來不去,即從來去中見。此之謂諸法一如,是法平等。乃至不生不滅,即從生滅上見。此義,即是雖生滅而實不生滅;雖不生滅而示現(xiàn)生滅。此之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之旨。于是乎究竟圓滿矣。
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也。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也。
作如是觀,便是不廢有為,不礙無為。自然而然,遮照同時。中中契入如如不動圓覺性海矣。
一部甚深經(jīng)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皆可隨順而入。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之謂真實義。
此與序分所序穿衣吃飯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遠人,即在尋常日用中。須于尋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薩,便在里許。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禮佛誦經(jīng)諸事,當視同尋常日用,造次顛沛弗離。而又行所無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jīng)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薩,亦在握矣。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者。今乃知諸佛及法,皆從于一切有為法,作如是如是夢幻泡影露電等觀出耳。
吾輩幸蒙佛恩,授此妙法。唯有一依此法,如是受持,如是演說。俾一切眾生,皆作如是觀,皆得證無生。乃足以少報本師之恩耳。
上來要旨已竟。至若夢幻等喻,其義甚精,甚細,甚妙。故作此觀,便可證道也。茲當詳細說之。
佛經(jīng)中所說有為法之譬喻甚多。夢幻等喻之外,如乾闥婆城、水月、樹橛、繩蛇、空花、兔角、龜毛、等等。其大旨,無非顯示萬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認以為實。以破其分別執(zhí)著,引令出迷耳。魏譯金剛經(jīng),其喻有九。曰: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云,應作如是觀。秦譯則約之為六。多少雖殊,理則一也。
六喻之中,夢喻為總?;?、泡、影、露、電,為別。皆所以明其如夢也。根性好者,一聞夢喻,便可明了緣生之法,當體皆空。因恐或有未了,故復說幻等五喻。五喻若明,當可恍然萬事同歸一夢矣。所謂夢者,緣生法之一也。古語云:日有所思,夜形諸夢。所思即其作夢之緣也。亦有并無所思而夢者,如世俗所言之托兆。則托兆亦其入夢之緣。故為緣生之法。
有緣必有因。作夢之因為何?意識(亦曰妄心。)是也。若無此因,緣亦無從遇矣。故曰至人無夢。蓋有道之士,妄心雖未斷,必已能伏。故夢少也。由此可知一切皆唯心所造矣。
可憐凡夫,夢時固是妄心。即其所謂醒時,亦全是妄心也。故其所謂醒,依然是夢。何以故?從來迷而未覺故。若其已覺,決不致但知夢中之悲歡離合,得失窮通為假。而又認所謂醒時之悲歡離合,得失窮通為真也。須知醒時之心,與夢時之心,既皆是妄非真。所以醒時種種境遇,或由計畫而成,或出意料之外。與其入夢之或由于日有所思,或由于神靈托兆,其理由全同也。而轉(zhuǎn)眼皆空,了無所得,亦復毫無二致。豈非醒時即是夢時乎。故警告之曰如夢也。乃迷戀其中,計較分別,執(zhí)著不舍。真癡人說夢矣。故曰眾生從來不覺也。今曰如夢,正喚其速覺耳?;蛟蝗鐗糁?,說世間法,誠然不誣。而永明壽禪師曰:大作夢中佛事。何以佛法亦可作如夢觀耶。此有四重要義,不可不知。約凡夫言,其義有二:
(一)佛法作如夢觀者,不可執(zhí)著之意也。佛法重在破我。若有執(zhí)著,我何能破。故應徹底遣之。佛法尚不可執(zhí),何況世間法。
(二)學佛者為證性也。若不證性,便不能超凡入圣。而性體空寂,故一切修功,必應歸無所得。方與空寂之性相應。佛法作如夢觀者,令其勤修佛事,而歸于了不可得。庶幾能所雙亡,智理冥合也。
約佛菩薩言,其義亦有二:
(一)佛菩薩皆是已覺之人。其大作佛事廣度眾生而能行所無事者,視之如夢故也。視涅槃如昨夢,所以不住涅槃,而大作佛事;視生死如昨夢,所以不住生死,而常在定中。
(二)菩薩作佛事者,自覺覺他也。至于佛位,覺已究竟,而仍作佛事者。因無盡之眾生,尚在夢中。以同體悲故,不自以為究意也。故常行菩薩道,而現(xiàn)身于大夢未醒之眾生中,而作佛事。所以永明曰:大作夢中佛事耳。
綜上四義,可知大覺者視生死涅槃,本無可得。故曰:生死涅槃,如同昨夢。意謂,住于生死,固是作夢;住于涅槃,亦是作夢。必一無所住,乃為大覺耳。所以若住于所修之法,住于所說之法,住于所得之法,則皆是作夢矣。故本經(jīng)主旨,在于無住。故曰:應無所住行布施,應離相發(fā)菩提心也。
總而言之。觀一切染凈法如夢者,意在通達一切有為法本無可得也。一心清凈,有何可得乎?若有可得,即非清凈矣。故應觀一切有為法如夢也。
我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而曰無法可說。又曰: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少法可得。果地覺者如是。在因地修行者,亦必應如是可知。楞嚴經(jīng)云:‘應當審觀因地發(fā)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锌傻?,生滅心也。觀其如夢,了不可得,不生不滅也。當知夢即是有為法。若知其夢了不可得,而不迷不執(zhí)。有為法便成無為法矣。
如字有味。未覺者,應觀其所謂醒者,依然如夢,乃可以解脫一切,遠離顛倒;已覺者,應觀其所謂覺者,亦復如夢,又何妨現(xiàn)入華胥,游戲三昧耶。
總之,六喻皆是貫徹到底的。不僅為凡夫言也。二乘若知度生如夢,了不可得,便不致沈空滯寂。一類菩薩,若知上求下化如夢,了不可得,便可成佛。故作如夢之觀,正是照破我、法二執(zhí)之寶鏡,度入大寂滅海之慈航。
由上所說,可知一切有為之法,皆是依心為因,托事為緣,因緣會合,所生之果耳。除因果外,一切烏有。而名之為果,郤又成因。說之為因,旋復招果。是即因果之本身言之,亦復毫無定形。故曰當體是空。譬如做夢,非不事相儼然,卻是有即非有。故曰因緣生法,即假即空。故說一夢喻,已足了徹一切矣。
但以眾生久在迷途。平日未嘗不知世事如夢,乃一遇順逆境界當前,仍復執(zhí)迷,放不下去。且曰:過去事誠然如夢。若境遇當前,歷歷身受,不謂之實事可乎?故又告之曰:順逆諸境,雖歷歷身受。其實皆如幻耳?;谜撸鸾?jīng)所說之幻術也。今世則名之曰戲。意若曰:汝見幻人幻術乎?幻出種種飛潛動植之物,豈不儼然似真。又如做戲然,粉墨登場時,邪正賢愚、悲歡得失、神情活現(xiàn),能令人為之顏開,為之淚下。汝亦以為真乎?可因其悲喜無端,恍同身受,遂執(zhí)以為實事乎?當知人生在世,亦復如是。一切遭逢,莫非妄識業(yè)緣之所變現(xiàn)耳。
世間即是戲場!一切眾生,即是戲場中的各種腳色。當其鑼鼓喧闐,非常熱鬧之候。有智慧者,便當自警,轉(zhuǎn)眼即下臺矣。此刻在此做這個腳色,不過為業(yè)力所牽,須了卻一段緣法而已,豈可當真。譬如唱戲,既做了戲曲中一個戲子,必有夙因,方現(xiàn)此果。固然不能不用心唱做,誤了所抱的目的`。然而斷沒有執(zhí)著戲中所扮演之人物,當作自己者。戲子之目的為何?名譽金錢是也。做人亦然。今世來做這個人,不過暫充這出戲中一個腳色耳。戲子尚能不執(zhí)所扮演者,當作自己。吾輩豈可誤認所暫充之腳色為自己乎。當知因果難逃,因果可畏,既暫充了這個腳色,自然不能不用心唱做,以免誤了目的。但切不可只認名利為目的。須認準自己本有之家寶,以為目的。家寶者何?自性三寶是也。
必應了了覺悟,做此假戲,既不可錯了因果,牽累自性;更不可誤認假戲為真,昧失自性。所以正當笙歌嘹亮,大眾注目之時,便應自覺自悟,此一出幻戲,非我本來面目。誓當返我初服。庶幾鑼鼓收聲,風流云散時,不致懊惱悲傷,手足無所措耳。故曰應作如幻觀也。
世尊大慈,猶慮眾生執(zhí)迷不醒,以為一切人事謂之如幻,誠然非虛。然而撫念身世,終難放下。蓋其意中,但能領會世事如幻。而猶認偌大的世界,及其寶貴的色身,為真實有,故放不下耳。因又告之曰:如泡如影。如泡,喻世界也。如影,喻色身也。何以故?所謂泡者,由于水為風鼓,激蕩而成者也。而世界則由一切眾生,于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yè)之所結成。故以如泡喻之。所謂影者,由有日月燈光照之而現(xiàn)者也。而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xiàn)。故以如影喻之。此世、此身,既與泡、影同一緣生??梢娚?、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矣。豈可迷為真實乎!
此義楞嚴經(jīng)言之最明。經(jīng)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硕谓?jīng)文,是說覺性圓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本無所謂虛空也,世界也,色身也。全由眾生覺性障蔽。遂致本來圓明者,成為晦昧?;廾琳?,所謂昏擾擾相也。既已不悟,乃反認晦昧為虛空。故曰晦昧為空。是則由其認悟中迷之故也。認悟中迷者,言其自以為悟,實則依然是迷。何以故?以其認晦昧為虛空故。虛空既是晦昧,復糾結此晦暗者為色。故曰: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者,地水火風四大是也。正指世界及一切有情無情之色相而言。先認晦昧者為虛空,復認晦暗結成者為世界。更認色與妄想雜成者為其寶貴之身軀。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首句認字,直貫到底。妄想二字,亦貫通上下。
何以誤認?由有妄想故也。妄想者,識之別名也。受、想、行,為識之心所。故此中妄想之言,即指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想相為身之相,即上文色字。想,即妄想。一切眾生之身,無非五蘊假合。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謂四大之色相,與受想行識之妄想,雜而合之,成此幻身也。此段經(jīng)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xiàn)。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xiàn)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謂江山千古也。雖整個世界,未遽壞滅。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滄海,時起變化。足證時時在成壞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經(jīng)驗之事。原非理想之談。
且楞嚴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有漏微塵國,有漏,明其必壞。微塵,明其其細已甚也。三有,謂三界也。此段經(jīng)文,是說晦昧之虛空,在大圓覺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漚,即泡也。而微塵國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滅時,且無晦昧之虛空,何況三界耶!一切學人,常當觀照此理。所認之虛空,尚是晦昧的昏擾擾相。尚且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算哉。豈可遺棄包含虛空,囊括三界之真實圓明性海。而認一渺小脆薄,成壞無常之浮漚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實則無。此身亦然,虛妄現(xiàn)有,考實則無。譬如鏡中人影,因照則現(xiàn)。肥瘦長短,纖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業(yè),循業(yè)而現(xiàn)。壽夭好丑,因果難逃。南岳思大師曰:凈心如鏡,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見,因凈心本具見性。猶如像之可見,因明鏡本具照性。豈可因其可見,遂誤認為實有!且凈心之見性中,本無此身。不過見性發(fā)現(xiàn)之影耳。亦猶明鏡之照性中,本無此像。不過照性發(fā)現(xiàn)之影耳。以上所說,猶是以幻身望于凈心,明其為凈心所現(xiàn)之影。若約幻身當體說之,亦復如影。何以故?除五蘊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蘊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漚。其余受想行識四蘊,又莫非虛妄。(名曰妄想,故是虛妄。)然則即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況五蘊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實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執(zhí)著以為實有者。識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識心如幻,(前言世間即是戲場,一切眾生即是戲埸中腳色,莫非識心業(yè)緣之所變現(xiàn),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虛妄非實。則其余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眾生,雖知身心世界非實。或猶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之觀。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電。露則日出而晞,留不多時。電則旋生旋滅,剎那而過。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觀之。即是觀于萬事如夢,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觀,是別。如夢觀,是總。
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也。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故無為法性,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此義前已詳談。
今再以三性三無性說之六喻中隨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無性之理。茲且約總喻如夢說。余可例知。
三性三無性,見于楞伽經(jīng),及法相宗各經(jīng)論。此為相宗精要之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瑣細處剖晰。雖將一切法相,剖之極詳。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當知三性三無性之義,學性宗者,亦應通曉。因此義貫通性相。若知此義,則于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蓋上來所說如夢觀,尚是總觀大旨。若依三性三無性之理觀之,則更入深微矣。
何謂三性?(一)遍計執(zhí)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遍計執(zhí)者,謂普遍計較執(zhí)著也。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zhí)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謂之分別性。此是妄想,云何稱之為性耶?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xiàn),非離真實性而別有也。但相宗名為遍計執(zhí)性,是單約凡位說;性宗名曰分別性,則兼約凡圣說。圣位之分別性,是明其應緣示現(xiàn),對機說法,絲毫不爽。似有分別,蓋約眾生邊望之云然耳,非謂圣位尚起念分別也。當如是知。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xiàn)起之相用。相用原不離乎性體。若無性體,便無相用。故曰依他起性。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圓成實性者。圓,謂圓滿。成,謂本具。圓成字,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亦兼約相用說,謂相用為體所本具,凈德圓滿也。實,即真實。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凈心等,其名無量。性宗亦謂之真實性也。
何謂三無性?(一)相無性,(二)生無性,(三)勝義無性。無字甚活。有非字意,有空之之意,即不可執(zhí)著是也。
相無性者。眾生于一切事物上,妄計有我有法而執(zhí)著之。所謂遍計執(zhí)也。殊不知遍計所執(zhí)之我相法相,完全由于誤認。譬如認繩為蛇。不但蛇相非實,即繩相,又何嘗真實?故曰相無性。謂虛妄之相,非真實性。當體會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
生無性者。生,謂緣生。蓋一切法,但依因緣聚會,假現(xiàn)生起之相耳。所謂依他起也。然則既為緣生。可見一切法,本無實體。體惟凈性。恰如繩之生起,亦由因緣集合而有。繩非實體,其體乃麻。故曰生無性。謂緣生之法,本非真性。當體會緣生法雖以性為體,而于性體中無此緣生,應不著緣生而無之,乃是性也。
勝義無性者。真如之性,為一切法之本體,名第一義,亦名勝義。此性真實,眾生本具,本來圓滿,所謂圓成實也。然勝義亦是名字,如麻亦是假名。故曰勝義無性。謂勝義亦為名言,而非性也。當體會真實性中,本無勝義名字,應并勝義亦不著而無之,乃真實性也。
性宗立名略異。名相無性,曰無相性;謂不著相,方是真性。名生無性,曰無生性;謂不著緣生,方是真性。名勝義無性,曰無性性;謂性亦不著,方為真性。此義,正顯相既離性而無體,性亦非離相而別存。于義尤圓。
故無性性,亦名無真性。謂并真實之見無存,乃是真實性也。又名無無性。次無字,空無之義。謂不著空無,乃是真實性也。
上來略釋名義竟。當再約如夢之喻,以明三性三無性之理。
佛說三性三無性,所以顯性、相之圓融也。諸有智者,必應明了三性三無性之理,以貫通乎性相。則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而本經(jīng)令觀一切有為法如夢者。因作如是觀,便能洞徹三性三無性之理故也。換言之。若明三性三無性,方能徹底了然一切有為法之如夢。
茲故將如夢之義,與三性三無性之義,合而演說之。以期于此二義,皆得徹了。至于幻等五喻,原是說以證明如夢之義者。故雖僅約如夢而說,而于義已足。
當知清凈心中,本來離相。是謂真實性。猶之心若清凈,便無夢相也。但因真性以隨緣故,現(xiàn)起身心,(此謂妄心,即是識也。)世界等相。是謂依他起性。無異入眠時,隨緣而現(xiàn)夢中境相也。乃凡夫之人,以不明一切有為法,既是緣生虛相,生本無生故。遂致計較執(zhí)著,認虛為實,是謂遍計執(zhí)性。正如愚癡之輩,以不知夢為緣生虛相,有即非有故。而執(zhí)夢境為真實也。
是故若知夢中境相,皆是一心之所變現(xiàn),有即非有者。當知無相性,亦復如是。
夫一切法,莫非心造,故稱有為。然則有為之法,既皆心造??梢娦男阅苏鎸嶓w。一切有為法,不過依心托事,隨緣現(xiàn)起之相耳。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可執(zhí)以為實乎!若其執(zhí)之,是迷相而昧性矣。何以故?性本無相故。
若知心本無夢。但由妄想熏起。而妄想本虛,所以由其熏起之夢,有即非有者。當知無生性亦復如是。夫一切有為法,既是緣會假現(xiàn)之生相??梢娦泽w中,本來無生。故一切有為法,既不可執(zhí)以為實。即其緣生之虛相,心中亦不可存。若其存之,依然昧性。何以故?性非緣生故。
若知夢時心,與醒時心,并非二心。但由睡眠之故,名為夢心。實則非夢心外,別有醒心者。當知無性性亦復如是。夫妄心、真心,本來不二。但由無明不覺之故,名為妄心。若無明、明,而不覺、覺,妄心便是真心。猶之若不入睡,夢時之心,原為醒時心也。故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別執(zhí)有一真心。換言之。即是不應滅色以明空,滅相以見性。若其如此,仍復昧性。何以故?不著于性,乃真實性故。所以者何。茍有取著,便為我相我見,而非自性清凈心矣。
上來所說,是以如夢之義,說三性三無性。則三性三無性之義,徹底洞明矣。即復以三性三無性之義,說如夢。故如夢之義,亦可徹底洞明也。綜觀上說三性三無性之義,可知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zhí)。則依他,便是圓成實。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計執(zhí),雖熾然現(xiàn)相,而心固無相也。雖示入生死,而性本無生也。計較即是分別,所謂第六識。執(zhí)著,所謂第七識也。此即無明不覺。此即我見。
故本經(jīng)唯一主旨,在于無住,以破我也。綜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入深,從初修至于究竟。一切行門,皆不外乎此觀。蓋說一夢字,以喻無明不覺也。復說一如字,則喻無明不覺,似有實無,性本非有。精極、確極。不但此也。如夢者,似乎做夢也。似乎做夢,正顯一切有為法,是有即非有的;亦顯一切有為法,是非有而有的。觀其有即非有者,不可著有也;觀其非有而有者,不可著空也。故如夢之言,不是但令觀有如夢,乃令并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于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有為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此圓頓妙觀。則既不執(zhí)實,亦不執(zhí)虛,且不執(zhí)無。即是本經(jīng)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于是雖涉有,而不住有。雖行空,而不住空。故能中中契入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則如如不動矣。
蓋不住,而涉有行空,正所謂即止之觀也。行空涉,而不住,正所謂即觀之止也。故作如是觀,便是止觀雙運,便能定慧均等。則如是而證,便能達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故曰一切諸佛,從此經(jīng)出。
總而言之。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上。而欲達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慧劍,無堅不摧,無無明煩惱而不破也。故應如是演說,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丙)次,正結流通。
佛說此經(jīng)已者,謂甚深經(jīng)典,說已究竟,無義不彰也。已字正與下文歡喜奉行相呼應,以顯機教相扣,大眾皆能聞斯行之之意。且顯信奉流傳,永永無盡,雖名曰已,而實未嘗已之意也。
長老為當機眾,故首列之。次列四眾者,皆是佛門弟子也。比丘,(義為乞士破惡怖魔等。)比丘尼,為出家二眾。尚有未受具足戒之沙彌,(沙彌之義為息慈,息惡行慈也。又為勤策。)沙彌尼,亦攝在內(nèi)。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此云清信士、清信女,亦云近事男、近事女。謂清凈三業(yè),信奉道法??耙杂H近三寶,承事供養(yǎng)者也。是為在家二眾。在家人欲入佛門,先須請比丘,授三皈依。若無比丘,可請比丘尼。此為正式入三寶門。可名佛弟子。亦名三寶弟子。繼受五戒,則名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若未受五戒,不堪此稱也。再進,可受菩薩戒。菩薩戒,有普為出家在家同說者,如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之十重四十八輕。有專為在家二眾說者,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所說之六重二十八輕。若在家人,自審能一一如出家人,可與出家人同受。否則不如受六重二十八輕。因受戒便當奉持。倘受而不持,招罪不小。必應細意審量而后受之。受菩薩戒后,則稱菩薩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若尚未正式三皈,只稱信士、信女。不稱佛弟子,及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皆可講經(jīng)說法,而為法師。惟不可為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三皈依,即是戒也。今世有向在家善知識請求皈依者,此誤也。當知請求皈依,乃是請求為傳三皈依戒。此事只可向出家善知識請求也。若向在家善知識請求講經(jīng)說法,為其弟子,依以為師,則固無不可者。如其志愿真誠,堪以教化。善知識亦不宜一味峻拒也。無論聚會之所,或在道路間。在家二眾。當敬讓出家人居前。雖出家在家,同為佛子。然以次第言,比丘譬若長子,次則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不可紊也。
當知出家者割舍恩愛,遠離塵俗,已在住持三寶之列,豈在家二眾,混身五欲拖泥帶水者所可及。故應尊重。即破戒僧亦不可輕視。何以故?當知出家之戒,繁密嚴重。比丘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具足戒有三百七十余條。少不經(jīng)意,便已侵犯。奉持二字,談何容易。即沙彌、沙彌尼,亦受十戒。比在家人已多一倍矣。豈可輕作譏評。果深知其言行相違,或不守清規(guī),敬而遠之可也。此遵佛制,所謂默擯是也。默者,不揚其過。擯者,疏遠之意。即對在家二眾言行相違者,亦應如是。此是修行人應守之本分,不可忽也。
總之,若欲佛法昌明,必須出家在家眾中,皆有道高德重為眾所服者,以為領袖。且須政治清明。政府中主要之人,亦能信奉三寶?;ハ嗑S護而整飭之,始克有濟耳。依佛制,出家人若違佛法,即歸僧中領袖大德,依佛律治之。倘犯國律,亦須經(jīng)其領袖大德同意,先令還俗。然后方可依世法治之。而尤在披剃時,嚴選資格。乃為正本清源之道也。
娑婆為一大千世界。其中有十萬萬四天下,十萬萬六欲天等。況佛說法時,十方無量數(shù)世界菩薩、天、龍、來赴法會者,甚多甚多。故曰一切世間。說一天,及修羅,即攝八部。此中人字,通指四眾以外之人也。不說菩薩者,其義有二。(一)此經(jīng)說在大般若法會之第九會。前會已詳列菩薩矣。此故略之。(二)此經(jīng)是為發(fā)大乘發(fā)最上乘者說??梢娫跁?,皆是發(fā)無上菩提心之菩薩摩訶薩。故不別列也。
皆大歡喜者,聞此大法,心開意解。是為歡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擔如來。當?shù)闷刑?。成佛有望,非同小可。故大歡喜。在會法眾,無不如是。故皆大歡喜也。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受者,解也。即深解義趣之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者,遵奉。謂遵依經(jīng)中所說之義趣。行字,兼自利利他言。謂自己既遵奉而行。復廣布此經(jīng),為人演說。令一切眾生,無不皆大歡喜。如是信受,如是奉行。務使慧水長流,法脈永通。傳之塵劫而無滯,普及萬類而無遺。則遍法界,盡未來,有此經(jīng)處,便是佛說法處。前云佛說此經(jīng)已,不過約一時之事相言之耳。結集者之意,在于一切大眾,依教奉行,佛種永永不絕。則我世尊之說是經(jīng),固永永未有已時也。不但結集本經(jīng)者,具此宏愿。我輩今日說者、聞者、發(fā)起此法會、維持此法會者,亦無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也。具有此愿,乃為真信受,真奉行,真歡喜。此正吾輩報佛恩處。不慧自愧于此深經(jīng),未盡演說之量。不過大海中說其一渧耳。然而即此一渧,已具全海之味。唯愿諸善知識,從實信而入凈信。于有為而證無為。以此行愿,莊嚴佛土,化度有情。便可即身成佛。豈止決定生西已哉。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六
金剛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之一,亦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經(jīng)文通篇主要解釋了“空”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悟道實現(xiàn)心靈的解脫。它是佛教最為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無論是對信仰佛教的人還是對尋求心靈覺悟的人來說,金剛經(jīng)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在金剛經(jīng)中,經(jīng)文提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句話傳達了一種深刻的智慧境界,即事物的本質(zhì)是空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虛幻的,沒有實質(zhì)性的存在。通過深入地理解和體悟這個道理,人們可以超越對物質(zhì)世界的執(zhí)著,從而達到心靈的解脫。
三、般若波羅蜜多教人超越痛苦。
金剛經(jīng)中提到了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一種智慧的修行方式。通過修煉智慧,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切痛苦和困苦都是由于我們的執(zhí)著和貪欲而產(chǎn)生的。當我們超越了對物質(zhì)和感覺的依賴,我們便能夠拋開痛苦,找到真正的內(nèi)心安寧與平靜。
四、空即是忍,忍即是空。
金剛經(jīng)中提到了“空即是忍,忍即是空”。這句經(jīng)文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即通過忍耐和寬容,我們可以超越執(zhí)著和固執(zhí)的自我。忍耐并不是妥協(xié)或是被動,而是一種內(nèi)心的堅定和智慧的選擇。通過學習忍耐與寬容,我們能夠舍棄個人私欲,體察他人的需求,并以一種包容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對世界。
五、悟道實現(xiàn)心靈的解脫。
金剛經(jīng)的核心教義是通過悟道實現(xiàn)心靈的解脫。悟道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是一種對世界的超越。當我們意識到一切現(xiàn)象都是虛幻的,當我們超越了對物質(zhì)世界的執(zhí)著,當我們?nèi)棠秃蛯捜莸孛鎸σ磺欣Ь?,我們便能夠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悟道是一個個人的修行過程,通過不斷地思考和體悟,我們可以漸漸地達到這種境界。
總結:
金剛經(jīng)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啟示的經(jīng)典,通過學習和理解金剛經(jīng),我們可以超越對物質(zhì)的執(zhí)著,超越痛苦和困苦,超越個人私欲,最終實現(xiàn)心靈的解脫。這一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修行和體悟,但只要我們保持真誠的心態(tài)和持續(xù)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金剛經(jīng)所傳遞的智慧對于我們的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無論是對尋求個人覺悟的人還是追求內(nèi)心平靜的人來說,金剛經(jīng)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之一。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七
在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變得更加堅強,以面對生命的變幻和挑戰(zhàn)。金剛經(jīng)是一部開啟心靈的寶典,也是一個關于修行的道行指南。在我接觸金剛經(jīng)后,深入學習,逐漸了解到生命的真諦與自我內(nèi)在的力量。入門讀經(jīng)時,我開始觸摸到心柔情弱的困境,翻開經(jīng)卷時,我聞到了生命中的味道,深入人心,尋找真正的自己。
二、平衡心境,回歸本心。
金剛經(jīng)中心流的思想,強調(diào)一種莊嚴而神秘的境界,即萬物同性、相依相關和本具自性的觀念。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為了順從生命的規(guī)律而不斷養(yǎng)成和擴大,心態(tài)要求平衡,回歸本心。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過多的悲喜情緒過于追求,避免欲望與貪婪帶來的干擾,以最初的心態(tài)感受、體味生命。在情感和思想上達到了平衡,我得到了深度和清晰度的境界,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三、拋開執(zhí)著,修得圓滿。
金剛經(jīng)中提出的“無我境界”概念,在我看來相當妙趣。這個概念是說,我們并沒有真正的個體和身份,只存在于整個宇宙共同的無限空間。這個概念帶給我們帶來了重要啟示,即擺脫了自我和執(zhí)著對于我們的約束和束縛。一切的一切,皆是天成,都不同于我的需求、積累和延續(xù)。逐漸拋開執(zhí)著,我收獲了人生困擾的解脫,舒展了精神的空間,最終修得了圓滿之境。
四、返璞歸真,獲得自由。
金剛經(jīng)中透露出一種關于返璞歸真的氣憤,人們往往對于自然、對于宇宙會保持著異化和分割。然而,這個過程過于單向和偏見,遮蔽了人類走向真正的自由。利用金剛經(jīng)的思想,需要我們走自己的道路,擺脫束縛和偏見,獲得自由和解脫。這種解脫是一種心靈的獨立,人類回歸到本該有的狀態(tài),即自由、靜思、探究。這是一種叫做返璞歸真的境界,也是命運中的至高處境。
五、心靈共鳴,歸于大道。
金剛經(jīng)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以傳道,而是注重心靈的共鳴。在把握精神空間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捕捉與人的共鳴,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這樣,我們就能與宇宙相互呼應,搭建彼此的橋梁,走向真正的境界。通過金剛經(jīng)的領悟,我開始體會到宇宙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需要逐漸建立在心靈的共鳴之時。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尋求到自己的心靈共鳴之后,及時朝向自己的方向,實現(xiàn)靈秀之途的好處。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八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十九
星云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位知名人士,他曾經(jīng)廣泛宣揚佛法,傳授禪修方法,影響了很多人的生命。其中,他研究金剛經(jīng)的心得頗有建樹。金剛經(jīng)以簡潔、深刻的語言,詮釋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給我們指引了一條走向解脫之路的方向。在星云大師的詮釋下,金剛經(jīng)更是變得生動而有易于理解的特點,對于我們?nèi)粘I畹男扌芯哂兄卮笠饬x。于是,本文將為您分享星云大師的金剛經(jīng)心得體會。
第二段:要義講解。
星云大師認為,金剛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空、色、受、想、行、識皆空”。這六個字,是佛陀為了幫助人們消除執(zhí)著,達到涅槃的目的,所講的針砭時弊的真理。我們常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七情六欲來認識自己和世界的,但其實這六根七情六欲實際上都是生起于心中的,而心中所記載的一切根源都是造諸法空。只有認識到這個基本事實,才能真正拋開萬物,解脫苦海。星云大師特別強調(diào),如果一位學佛者能夠真正理解“空”的意義,就能夠真正生成智慧,走向解脫之路。
第三段:禪修方法。
星云大師認為,禪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經(jīng)中不容易理解和領悟的智慧。禪修要理解的并不是嚴苛的道德規(guī)范和勸慰,而是為了拓寬和澄清我們的心智,使我們的抱負和渴望能夠被認識并明白。禪修的核心是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心靜則思考清晰,思想清晰,我們才會愈加接近佛教的殊勝境界。禪修是我們安排和規(guī)范日常生活的有力方法,幫助我們心安和諧,認識到無常和離苦得樂的更高級成就。只有通過禪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領會和踐行佛陀的智慧。
第四段:價值觀感受。
星云大師的金剛經(jīng)心得讓我們深受啟發(fā),認識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生命中其實最值得重視的是智慧,要將智慧作為人生的主題和追求,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富貴與美好。在星云大師的指引下,我們認識到貪瞋癡執(zhí)是離真理最遠的因素,也知道人生的真正自由和有意義的方向。相比起其他利益和領土、威望相比,得到智慧和解脫的果實更為珍貴。隨著星云大師的金剛經(jīng)心得的指點,我們可以更加堅定心智,邁向卓越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第五段:總結。
總的來說,星云大師的金剛經(jīng)心得是對我們生活的一個寶貴的依靠。習得了他的教導,我們可以走向真理、智慧的路上,找尋真正的快樂和內(nèi)心的平靜。于是,我們就能夠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富貴和美好,發(fā)現(xiàn)更高的境界并邁向更優(yōu)秀的人生。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真諦,認識到人生最深處的真正價值。這個道路雖然崎嶇,但是我們從中真正認識了生活的真意義,也就可以減輕人生的痛苦,并且保持對它更深刻的理解。
金剛經(jīng)第三品心得體會篇二十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於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數(shù)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話,實踐此經(jīng),甚至只用四句偈語來實踐、讀誦,為他人演說,他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那麼,如何為他人演說呢?應無所住而演說,如如而不動。因為任何一切可以證取,可以說明的都是有為法,而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xiàn)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說,大家都很歡喜,并且信受奉行。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大名府古城墻的心得體會及收獲 大名府古城墻感悟(九篇)
- 我的夢想演講稿初二(實用15篇)
- 加強軍隊隊伍建設心得體會怎么寫(匯總8篇)
- 最新主題青年大學習每一期心得體會總結(大全16篇)
- 最新大學生口才訓練課心得體會實用(優(yōu)質(zhì)16篇)
- 最新與黨員同志們交流心得體會總結(四篇)
- 雙減工作下的育人心得體會如何寫 雙減工作培訓心得體會(3篇)
- 服裝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心得體會和方法 提高服裝質(zhì)量的措施(三篇)
- 最新組織生活會前研討心得體會范文(大全18篇)
- 學四史心得體會小學生(優(yōu)質(zhì)8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2023年健康科普心得體會精選(通用11篇)
18下載數(shù) 354閱讀數(shù)
-
最新游戲充值檢討書部隊(精選8篇)
38下載數(shù) 920閱讀數(shù)
-
2023年學習蠟染心得體會(優(yōu)秀10篇)
43下載數(shù) 595閱讀數(shù)
-
最新裝配鉗工轉(zhuǎn)正申請書通用(大全8篇)
19下載數(shù) 891閱讀數(shù)
-
村居巡察心得體會和感想(大全9篇)
14下載數(shù) 105閱讀數(shù)
-
最新寒假英語心得體會和感想(大全18篇)
13下載數(shù) 399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