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蘭州防疫紀錄片心得體會如何寫 觀看抗疫紀錄片的心得體會(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9 07:16:01 頁碼:10
蘭州防疫紀錄片心得體會如何寫 觀看抗疫紀錄片的心得體會(三篇)
2023-01-09 07:16:01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推薦蘭州防疫紀錄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一

草圣閣檐下分別是趙樸初題寫的"蘭州碑林","塔影河聲",啟功題寫的"草圣閣",朱乃正題寫的"翰墨流芳",黎泉題寫的"黃河第一閣"等牌匾。

一樓陳列著從隴原大地上出土或發(fā)現(xiàn)的書法珍品,有大地灣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禮縣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慶陽發(fā)現(xiàn)的秦詔版,以及懷素《自敘帖》丙辰本。

到商朝時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產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灣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發(fā)現(xiàn)的十多種刻畫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直線和曲線相交的形紋等。這些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的朱彩符號,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畫符號千年以上,又與仰韶時代種類逐漸增多的刻畫符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有些刻畫符號與半坡的完全一致,這無疑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結繩記事"的方法記錄數(shù)字和簡單事件,后來逐漸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義、能在較大范圍內通用的符號--原始文字和數(shù)字符號。

本來就是伏羲文化的源頭,早就廣泛流傳著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記事的民間傳說,也就是這一地區(qū)的原始人類最早運用刻畫符號,代替結繩記事的創(chuàng)舉留在先民們的記憶里。大地灣陶器中的彩繪符號,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數(shù)字符號的雛形,也是這一地區(qū)關于伏羲傳說的具體物證。如果說,大地灣陶器中的彩繪符號,是漢文字和數(shù)字符號的雛形的話,那么禮縣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20xx年在禮縣紅河鄉(xiāng)王家臺出土的秦公簋上見到的古篆銘文,則直接就是漢丈字的祖宗。

就是統(tǒng)一六國之后實行"車同轂,書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礎上簡化、規(guī)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礎上,到漢代又產生了隸書,漢文字才真正定型為以平面方塊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現(xiàn):存實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現(xiàn)藏于甘肅鎮(zhèn)原縣文化館的秦詔'版,為秦始皇(前221)統(tǒng)一全國度量衡的詔書,暫且拋開其它意義不論,單從實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則可以說與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作為漢隸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稱的《西狹頌》,與漢中《石門頌》、略陽《郁閣頌》并稱為"漢隸三頌",就在甘肅成縣天井山魚竅峽。

從大地灣陶器-亡的刻畫符號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漢隸及東漢"草圣"張芝的章草,蘭州碑林所展示的無疑就是漢文字在隴原大地上從最初實用的萌芽狀態(tài),到逐步發(fā)展為光彩奪目的書法藝術的燦爛輝煌的發(fā)展史。

《淳化閣帖》、敦煌寫經、秦漢簡牘,尤其是敦煌寫經和秦漢簡牘,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觀賞。 《肅府本淳化閣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部《淳化閣貼》刻石,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

宋太宗酷愛書法,滅后蜀、吳越、南唐后,將其宮廷所存書法作品,甚至書法家都全部搜羅到汴京, 同時又屢屢下詔收集歷代翰墨,于淳化三年(992)命王羲之后裔--翰林侍書王著選編, 包括篆、隸、草、行、楷各體,編成十卷,收105'家422件,其中,除前五卷為歷代作品外,后五卷為王羲之和王獻之作品237件。編成后用棗木板摹刻成帖,名《淳化閣帖》,建秘閣珍藏,是宋元以來學習書法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資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四子朱 瑛 為肅莊王,賜宋本《淳化閣帖》一部,以為傳世之寶,秘藏內庫二百余年,秘不示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金石摹刻家溫如玉、張應召師徒來蘭州,肅王遂讓溫張師徒將《淳化閣帖》摹刻,公諸天下,傳于后世。前后歷時七年,用富平石144方,于天啟元年(1621)年竣工,稱為《肅王府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肅王府尊訓閣而稱為《尊訓閣本》,也稱《蘭州本》?!睹C府本淳化閣帖》刻成后,影響很大,現(xiàn)西安碑林所收的《費甲鑄重刻本》,或稱《西安本》、《關中本》,即順治三年(1646)陜西人費甲鑄按肅府初拓本所附二十八后跋摹刻。今江蘇溧陽縣別橋鎮(zhèn)虞氏宗祠有據(jù)肅府早期摹本摹刻的碑石115方。 《肅府本淳化閣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戰(zhàn)亂,損壞嚴重,清順治十一年(1654), 由洮岷道陳卓發(fā)起,補刻四十余塊。康熙十四年(1675)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其部將攻陷蘭州后用帖石做馬槽。歷盡劫難后的《肅府本淳化閣帖》現(xiàn)存刻石141方。

除有眾所周知的"石窟之鄉(xiāng)"的美譽外,還有"簡牘之鄉(xiāng)"的之稱。甘肅的簡牘以出土時間早,數(shù)量多,保存好,史料價值高,備受全世界關注。在東起天水,西至敦煌,南至祁連,北達居延的廣大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和出土過秦漢簡牘。1920xx年和1920xx年,斯坦因兩次在敦煌地區(qū)發(fā)掘漢簡789枚,開始了甘肅簡牘大規(guī)模出土的歷史。這批漢簡被大學者王國維收于其研究漢簡的奠基之作《流沙墜簡》中。1930年,瑞典人貝格曼在居延地區(qū)發(fā)掘漢簡10 000余枚,稱為"居延漢簡"。敦煌和居延漢簡、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和故宮明清檔案,被譽為20世紀考古學上的"四大發(fā)現(xiàn)"。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居延發(fā)掘漢簡20 000余枚,稱為"居延新簡"。后來又在敦煌馬圈灣遺址、懸泉遺址發(fā)掘漢簡34 000余枚,在天水放馬灘發(fā)掘秦簡460枚,在武威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量不等的漢代《禮儀》、《王杖十簡》、《王杖詔書令冊》、《武威漢代醫(yī)簡》,這些秦漢簡牘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不僅為研究秦漢歷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而且具有極高的書法研究價值。

蘭州碑林的拓片、資料。四樓陳列著陶淵明、林則徐、左宗棠、于右任、張大千、梅蘭芳、豐子愷、郭沫若等人的各類作品。五樓陳列著毛澤東的7件書法作品。同時還陳列著孫中山先生的兩幅作品,一是那幅很著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出處的、孫中山寫給臨洮人黃文中譯著《日本民權發(fā)達史》的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一幅是1920xx年寫給時任胡景翼部第六支隊司令的甘肅天水人鄧寶珊先生的一封信。

推薦蘭州防疫紀錄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二

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jù)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jù)“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shù)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漢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漢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漢在金城郡的統(tǒng)治得到加強,先后又新置七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漢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后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qū)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yè)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建都金城。不久遷都于天水,后為唐所滅。

唐統(tǒng)一中國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又改為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復改為金城郡。唐肅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唐代宗寶應元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間,黨項族屢敗吐蕃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黨項元昊擊敗吐蕃,占領河西及蘭州地區(qū)。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內亂,調軍攻夏,收復蘭州。此后宋夏隔河對峙,時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蘭州在宋廷統(tǒng)治半個世紀后,被金將宗弼(即金兀術)攻占。此后蘭州雖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復過,但旋即丟失。因此,南宋后蘭州又進入了金與西夏新一輪的爭奪之中。直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占領蘭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戰(zhàn)敗元軍,攻取蘭州,次年置蘭州衛(wèi),洪武五年置莊浪衛(wèi);建文帝元年(1399年),肅王朱楧率甘州中護衛(wèi)移藩蘭縣(蘭州),以三分軍士守城,七分軍士屯田,加之東南諸省移民不斷移蘭屯墾,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fā)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時蘭州“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馀區(qū)”。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wèi)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裁衛(wèi)歸州??滴醵陱驮O蘭州衛(wèi)??滴跷迥?1666年)陜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自此蘭州成為西北政治、軍事重鎮(zhèn),用以“節(jié)制三秦”、“懷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國二年廢府州設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改道為區(qū),變蘭山道為蘭山區(qū)。民國二十五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qū)。市區(qū)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市區(qū)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xiàn)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qū)以及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20xx年08月20日,國務院以國函【20xx】104號文件印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蘭州新區(qū)的批復》,同意設立蘭州新區(qū),原則同意《蘭州新區(qū)建設指導意見》。

推薦蘭州防疫紀錄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三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武摷芄傲?,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xx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zhèn)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xiàn)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偙偎拘l(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