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經歷的反思和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各種情況。在寫心得體會時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修辭語言,提升文章的藝術價值。小編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樣例,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一
先寫太陽病篇,這也是最難得部分。
胡希恕講完太陽病三篇時有一個總結,我覺得講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總結的這幾個方面來對太陽病這三篇進行逐條歸類,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學習。
注:這些心得都是給我自己學習用的,這里的認識不代表是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對的。寫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帶沒帶電腦,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時的更新(因為我的記性很差,呵呵,經常忘事)。如果誰看到了,請謹慎參考。
胡希恕是一條一條來解釋的,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總結:
1.什么是太陽病。
2.太陽病的類型。
3.溫病。
4.太陽病的傳變與病愈時間。
5.太陽病治療的禁忌。
6.桂枝湯適應癥、加減及禁忌。
7.麻黃湯適應癥、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什么是太陽病?
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指寸脈浮,我覺得左右手應該都浮,輕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覺到脈搏,平常不生病的時候應該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脈法,只是個人理解。
“頭項”是指哪里?頭就是頭了,《醫(yī)宗金鑒》里講“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后也”,項應該是指脖子后部?!皬娡础睉撌侵刚麄€頭痛,后脖子僵硬;“強”是該指僵硬麻木,河南話:板。為啥是脖子后面,我覺得因為足太陽經走的是頭后面的緣故。如果是少陽病,那就應該是頸痛,就是兩側,因為少陽經走兩側。
“惡寒”,我想應該是一個對比的結果,這里隱含著是說外面環(huán)境沒變,但身體因為想要通過出汗祛病,必然要運送津液到體表,體溫一定會升高,跟之前比就覺得好像外面的溫度降低了似的,身體的感覺是外面冷。
符合這三條的就是太陽病,就可以按太陽病來治,但用哪個方劑,還是要再判斷方證。
二。太陽病的類型。
只有2種,中風和傷寒。
第2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和傷寒定義的第一句話都是“太陽病”,也就是說,不管中風還是傷寒,前提都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個癥狀。總的說來就是有這些癥狀:
“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一定有的。
“發(fā)熱”,前面講過,必須的。
“汗出”,說明身體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應該不多,應該是摸皮膚感覺有點潮乎乎的那種。
“惡風”,汗出,風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僅惡寒,還惡風。
“脈緩”,在浮脈的基礎上緩,和緊脈相對應,按著不硬,不緊繃;因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緣故。
“中風”,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虛,邪入里,比傷寒深。
簡單說:脈浮緩,惡風寒,發(fā)熱汗出,就是中風。
傷寒有“體痛,嘔逆”,中風有沒有,應該也有體痛,不過汗出了,痛的輕,嘔逆也輕。。
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關于未發(fā)熱,我覺得體內一定是熱的,否則不會惡寒。但最終是一定會發(fā)熱的?;蛘哒f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可以不作為判斷點。但中風就一定會發(fā)熱,也就是說一個太陽病,沒有發(fā)熱就一定不是中風。這是從條文上看。
這里沒有寫汗出,那就是沒有出汗?!安缓钩觥?,是傷寒的一個重要判斷點。不是說身體沒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來;皮膚摸起來干干的。
“惡寒”,前面講過,必須的。
“體痛,嘔逆”,身體的汗想出出不來,就會有壓迫,身體就痛,壓迫上沖,就會嘔逆。
“脈陰陽俱緊”,按郝萬山的解釋,陰陽是指寸脈和尺脈;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之脈皆呈緊象。不知道對否。只能說,因為汗不出,血管液體充滿,所以緊。
“傷寒”,傷寒的傷,指傷于表,像擦傷、碰傷。是指病邪淺,反過來說,就是人體的抵抗能力強,病邪不得入內。
簡單說:脈浮緊,無汗惡寒,體痛嘔逆,就是傷寒。熱不熱可以不用判斷。
中風和傷寒的主要辯證點就是有汗和無汗。當然前提是太陽病,要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然后才是有汗、無汗,這個很重要。
三。溫病。
第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就應該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
“發(fā)熱”,這也是太陽病的癥狀。
“不惡寒”,胡希恕解釋是,不是不惡寒,也惡寒的,只是熱的太厲害了,壓制了惡寒的感覺。當然,解釋的通不通,只是幫助你理解的,臨床還是要看癥狀的。
“而渴”,這應該是有里熱。
因為有個“不惡寒者”,太陽病的提綱就不具備了,那就是說這個溫病不是太陽病,放在這只是讓我們對照著看,或者提醒我們不要當太陽病治了。
簡單說,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就是溫病。主要的辯證點是“渴而不惡寒”。
那傷寒論講沒講溫病咋治,胡希恕認為講了,比如白虎湯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就是溫病的治法。我覺得不管傷寒論里講沒講如何治溫病,按傷寒論提出的六經和八綱的分析方法,只要對癥了,不論是不是溫病,應該都可以治。
第6條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溫病的禁忌:不可發(fā)汗,不可瀉下,不可火攻。當然也不能吐了。
因為“渴而不惡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熱,發(fā)汗瀉下等都是傷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溫病的方法,就是清熱。那一條條看: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里有熱,發(fā)其汗,更傷津液,那身體一定會更熱。也就是說如果按太陽病治了,就會變成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這個“脈陰陽俱浮”和太陽傷寒的“脈陰陽俱緊”應該是一樣了,就是寸關尺都浮;浮主表,同時也主熱。
“自汗出”,和中風的汗出應該不一樣;中風是機體主動的想排汗驅邪,風溫是內有熱,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匱要略里講身重一般都是體表停濕后的感覺。為啥會停濕?有可能內熱逼迫津液于體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熱上蒸,呼吸應該呼哧呼哧的。
“語言難出”,這應該是熱的比較厲害的癥狀。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傷津液,小便一定會少。
“直視”,這個是津液喪失太多了,比較嚴重的表現。
“失溲”,應該是腎氣虛了,失去收攝能力導致的。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如果被火攻過,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覺得不是微微發(fā)黃色的意思,應該是和下一句對應。就是微怎樣,劇又怎樣。就是輕的身體發(fā)黃,重的就會驚厥,發(fā)癲癇,并且經常發(fā)痙攣。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過的,一次還可以活幾天,再次那就沒法活了。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二
胡希恕講完太陽病三篇時有一個總結,我覺得講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總結的這幾個方面來對太陽病這三篇進行逐條歸類,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學習。
注:這些心得都是給我自己學習用的,這里的認識不代表是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對的。寫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帶沒帶電腦,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時的更新(因為我的記性很差,呵呵,經常忘事)。如果誰看到了,請謹慎參考。
胡希恕是一條一條來解釋的,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總結:
1.什么是太陽病。
2.太陽病的類型。
3.溫病。
4.太陽病的傳變與病愈時間。
5.太陽病治療的禁忌。
6.桂枝湯適應癥、加減及禁忌。
7.麻黃湯適應癥、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什么是太陽病?
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指寸脈浮,我覺得左右手應該都浮,輕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覺到脈搏,平常不生病的時候應該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脈法,只是個人理解。
“頭項”是指哪里?頭就是頭了,《醫(yī)宗金鑒》里講“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后也”,項應該是指脖子后部。“強痛”應該是指整個頭痛,后脖子僵硬;“強”是該指僵硬麻木,河南話:板。為啥是脖子后面,我覺得因為足太陽經走的是頭后面的緣故。如果是少陽病,那就應該是頸痛,就是兩側,因為少陽經走兩側。
“惡寒”,我想應該是一個對比的結果,這里隱含著是說外面環(huán)境沒變,但身體因為想要通過出汗祛病,必然要運送津液到體表,體溫一定會升高,跟之前比就覺得好像外面的溫度降低了似的,身體的感覺是外面冷。
符合這三條的就是太陽病,就可以按太陽病來治,但用哪個方劑,還是要再判斷方證。
二。太陽病的類型。
只有2種,中風和傷寒。
第2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和傷寒定義的第一句話都是“太陽病”,也就是說,不管中風還是傷寒,前提都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個癥狀??偟恼f來就是有這些癥狀:
“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一定有的。
“發(fā)熱”,前面講過,必須的。
“汗出”,說明身體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應該不多,應該是摸皮膚感覺有點潮乎乎的那種。
“惡風”,汗出,風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僅惡寒,還惡風。
“脈緩”,在浮脈的基礎上緩,和緊脈相對應,按著不硬,不緊繃;因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緣故。
“中風”,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虛,邪入里,比傷寒深。
簡單說:脈浮緩,惡風寒,發(fā)熱汗出,就是中風。
傷寒有“體痛,嘔逆”,中風有沒有,應該也有體痛,不過汗出了,痛的輕,嘔逆也輕。。
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關于未發(fā)熱,我覺得體內一定是熱的,否則不會惡寒。但最終是一定會發(fā)熱的?;蛘哒f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可以不作為判斷點。但中風就一定會發(fā)熱,也就是說一個太陽病,沒有發(fā)熱就一定不是中風。這是從條文上看。
這里沒有寫汗出,那就是沒有出汗?!安缓钩觥保莻囊粋€重要判斷點。不是說身體沒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來;皮膚摸起來干干的。
“惡寒”,前面講過,必須的。
“體痛,嘔逆”,身體的汗想出出不來,就會有壓迫,身體就痛,壓迫上沖,就會嘔逆。
“脈陰陽俱緊”,按郝萬山的解釋,陰陽是指寸脈和尺脈;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之脈皆呈緊象。不知道對否。只能說,因為汗不出,血管液體充滿,所以緊。
“傷寒”,傷寒的傷,指傷于表,像擦傷、碰傷。是指病邪淺,反過來說,就是人體的抵抗能力強,病邪不得入內。
簡單說:脈浮緊,無汗惡寒,體痛嘔逆,就是傷寒。熱不熱可以不用判斷。
中風和傷寒的主要辯證點就是有汗和無汗。當然前提是太陽病,要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然后才是有汗、無汗,這個很重要。
三。溫病。
第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就應該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
“發(fā)熱”,這也是太陽病的癥狀。
“不惡寒”,胡希恕解釋是,不是不惡寒,也惡寒的,只是熱的太厲害了,壓制了惡寒的感覺。當然,解釋的通不通,只是幫助你理解的,臨床還是要看癥狀的。
“而渴”,這應該是有里熱。
因為有個“不惡寒者”,太陽病的提綱就不具備了,那就是說這個溫病不是太陽病,放在這只是讓我們對照著看,或者提醒我們不要當太陽病治了。
簡單說,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就是溫病。主要的辯證點是“渴而不惡寒”。
那傷寒論講沒講溫病咋治,胡希恕認為講了,比如白虎湯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就是溫病的治法。我覺得不管傷寒論里講沒講如何治溫病,按傷寒論提出的六經和八綱的分析方法,只要對癥了,不論是不是溫病,應該都可以治。
第6條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溫病的禁忌:不可發(fā)汗,不可瀉下,不可火攻。當然也不能吐了。
因為“渴而不惡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熱,發(fā)汗瀉下等都是傷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溫病的方法,就是清熱。那一條條看: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里有熱,發(fā)其汗,更傷津液,那身體一定會更熱。也就是說如果按太陽病治了,就會變成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這個“脈陰陽俱浮”和太陽傷寒的“脈陰陽俱緊”應該是一樣了,就是寸關尺都浮;浮主表,同時也主熱。
“自汗出”,和中風的汗出應該不一樣;中風是機體主動的想排汗驅邪,風溫是內有熱,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匱要略里講身重一般都是體表停濕后的感覺。為啥會停濕?有可能內熱逼迫津液于體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熱上蒸,呼吸應該呼哧呼哧的。
“語言難出”,這應該是熱的比較厲害的癥狀。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傷津液,小便一定會少。
“直視”,這個是津液喪失太多了,比較嚴重的表現。
“失溲”,應該是腎氣虛了,失去收攝能力導致的。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如果被火攻過,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覺得不是微微發(fā)黃色的意思,應該是和下一句對應。就是微怎樣,劇又怎樣。就是輕的身體發(fā)黃,重的就會驚厥,發(fā)癲癇,并且經常發(fā)痙攣。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過的,一次還可以活幾天,再次那就沒法活了。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三
《金匱要略》的水氣病篇學習中有很多難點,因為其中講述了大量病機、病理,而且很多是通過脈法來進行講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腫的很多不同表現,把水腫分成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五種。但是有一些病現在爭論的也比較多,比如說黃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邊有很多問題未解決。譬如說這里邊治療“氣分”病,兩個方子,一個是“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另一個方子是枳術湯方,“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兩個方子治的是同一類證,一證二方,怎么去認識它們?另外還有一些方子,比如說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后世應用也很多,在治療水腫、腎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現對其中的幾個方證進行探討,這些方證是我們臨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水腫、心源性水腫及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引起的水腫等,現將個人平時讀書的一點心得和臨證的體會進行總結。
一、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的臨床應用。
我們首先看一下越婢湯、越婢加術湯,應該說我對這方子特別感興趣,為什么呢?因為搞不清它真正的機理,不理解仲景當初為什么會設立這方子。從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來看,五味藥,很簡單。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從藥物組成及處方用量看,此方的重點一定在石膏和麻黃上,而且石膏和麻黃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黃用到六兩,比我們常規(guī)的發(fā)汗劑麻黃湯中的三兩增加到了六兩,而石膏相當于大青龍湯中石膏的劑量,所以說越婢湯和越婢加術湯它們到底有什么樣的奧妙在里邊?這也是我一直探討的問題,因此,看書時對這個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現這個方子的地方也會引起特別關注。
說到越婢湯這個方名,大家公認度比較高的還是成無己說的“越婢者,越脾也?!辨臼瞧⒅`,為什么呢,他說麻黃配石膏組成的這個方,它是發(fā)越脾氣、布散津液,這個提法到目前為止認知度是比較高的,當然也有不同意見,20xx年的時候,出自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越婢湯”當為“越痹湯”再證”》,從文字、文獻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證,認為是治療痹癥的一張方子,比如麻黃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療熱痹或寒熱錯雜的痹癥,中間也講了很多,當然最主要的是從醫(yī)理的角度證實越婢湯就是越痹湯。因為《內經》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所以在內之五臟六腑和外之皮、脈、肉、筋、骨,都是表里相合的,在《內經》也有詳細的論述,包括五臟痹和五體痹,在《金匱》中也提到了很多,比如說肺痹、血痹、胸痹、骨痹等等諸多病癥。
越婢湯中,麻黃、石膏的量非常大,就從水氣病篇來看主要是治風水,治療風水的方子里邊有兩種重要的觀點: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這個方子從這個角度講應該是一個發(fā)汗劑,除了治療風水外,在后世《千金方》中,就是越婢湯加白術和附子,不過仍然叫越婢湯,這是治療一些關節(jié)疼痛、下焦腳弱的祛風劑?!锻馀_秘要》中在越婢加術湯的基礎上加了附子來治療,“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下焦腳弱實際上指的就是下焦痿弱無力,厲風氣包括一些肌膚痹痛等,包括《外臺秘要》中的西州續(xù)命湯(麻黃、石膏、桂心、甘草、芎藭、干姜、黃芩、當歸、杏仁),其實從組成來看就是越婢湯,治療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說白了就是麻黃和石膏的這么一個配伍,后世也是用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甚至加附子來治療一些熱性痹癥,而且往往癥狀比較重的時候,用以上的一些方子。比如說神經科常用的小續(xù)命湯,治療中風或類中風的一種病證;還有風引湯,里邊有很多石頭的藥物,和干姜等大熱之品,那么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越婢加術附湯是治療熱性、重癥痹癥的常用方,其組成讓人想起非常有名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所以說越婢加術湯完全可以用于痹癥的治療。
《金匱》里面還有一張方子叫木防己湯,在痰飲咳嗽篇有相關論述,“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里是它的一個主治,它的組成是:木防己三兩,生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葉天士、吳鞠通在用這張方子時,做了一下加減,去人參、加入三仁湯的一些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通草、滑石,海桐皮、蠶砂、姜黃等,名為加減木防己湯來治療一些濕熱的痹癥。其實木防己湯中主要的成分是石膏和桂枝的一個配伍,越婢湯是石膏和麻黃的一個配伍,再加上白術或蒼術,因而以之治療痹癥是完全可以說得通的,所以在搜集文獻時,發(fā)現很多用越婢湯加減來治療熱痹、寒熱錯雜的痹癥,這是一個很好的配伍方法,值得研究,也是越婢湯在后世的一個運用。
我特別喜歡這個方,像水腫、濕疹、腎炎都是可以運用的。越婢湯或越婢加術湯臨床應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來治療濕疹,包括一些風疹、癢疹,其實在《金匱水氣病篇》提到了這一問題,比如在條文中,見到“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瀉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這里面就講到浮為風,風氣盛則往往表現為隱疹,渾身瘙癢等一系列癥狀。比如說越婢加術湯是治療風水的一個主方,那么它完全可以用來治療這個“風氣強”的隱疹,用開泄的方法來發(fā)越水氣,汗出以后則熱得泄,那么身體的瘙癢等一系列癥狀都可以解除。包括《傷寒論》中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都可以通過微汗法用于身癢、隱疹等的治療,現代文獻中也有很多用越婢加術湯治療水瘡濕疹的報道。
其實我個人也曾經治過一個這樣的患者,并且留有非常深的印象?;颊吲?,是某食堂的員工,到了端午節(jié)食堂自己包粽子,加工過程中像粽葉、米、棗都是需要用水浸泡,工作量也是很大。到了第二天她從手指頭,也就是指甲縫部位出了很多小水泡,開始并沒有太留意,后來兩手都起了水泡,沿著胳膊最后到顏面,繼而全身都出現了水腫,并且后來撓出來很多皮屑、疤痕,看了很多家醫(yī)院,都是考慮過敏,應用了抗過敏治療,口服氯雷他啶、靜點葡萄糖酸鈣、甚至激素治療,但是時好時壞,最后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之后經朋友介紹來到我們這里,她的這個癥狀從中醫(yī)講就是濕氣在表。該患者四十多歲,身體挺好的,經過辨證,用到了越婢加術湯,用量也是比較大的:麻黃18g、生石膏60g、蒼術15g,生姜、甘草、大棗常規(guī)用量。結果用完藥后,皮膚瘙癢的癥狀明顯好轉,滲出也改善很多。后來又陸續(xù)來我這里看了幾回,說是外邊藥房不給她抓藥,因為麻黃量太大了。最后一共吃了二十多副,水腫、皮損均完全好轉了。
我們回過頭再去看《金匱》中的一些內容“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洪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所以說越撓皮損越嚴重,形成痂癩。“氣強則為水”出現了顏面等部位的浮腫,這樣用越婢加術湯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自此以后,個人的一個體會就是,很多類似的皮膚病要想到中醫(yī)的溢飲、風水,用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大小青龍湯,可能對這種隱疹、水腫、水泡、水瘡有一個很好的作用,當然這也是個人的一點看法和體會。
還有一些水腫,包括最常見的腎性水腫,往往表現為開始的顏面、眼瞼的水腫,也有一些人,可能受到一點風氣之后繼而出現了全身的浮腫?!吨悟灮貞涗洝分杏羞@樣一個醫(yī)案:有個患者在被雨淋之后全身濕透了,回家之后換了身衣服,沒有太注意。但是幾天之后便出現了發(fā)熱、頭痛、惡寒、身重等一系列不適,用了發(fā)散藥,微汗以后再沒有繼續(xù)服藥。過了幾天竟然全身浮腫,一按便有凹陷,怕冷、身痛、無汗,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用五皮飲、五苓散多一些,但是這些方子并沒有明顯療效。包括蘇葉、桂枝等發(fā)散藥也配合應用,效果仍不理想。最后用到的就是越婢加術湯。那么這個方中最大的看點是什么呢?就是麻黃的用量,麻黃用到了45克。當然這個患者25歲左右,身體基礎可能還是很好的。相信我們現在臨床中麻黃很少能用到如此大的劑量,其他就沒有太特殊的了。石膏30克、蒼術12克、生姜少許。結果患者服完藥后蓋被躺床上便汗出如洗,換了好幾次衣被。腫一下子就消了。再吃一副,這個水腫的癥狀便完全消失了。所以這里邊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麻黃的用量。
后世很多人對越婢湯作了一些探討,有人講這里邊最主要的藥是麻黃和石膏。吳鞠能稱麻杏石甘湯是一個辛涼重劑,其實越婢湯也是一個辛涼解表的方子,因此,有些文獻就將越婢湯列為辛涼解表劑。我們對這個方子比較感興趣的是該方加上白術或蒼術之后,它就變成了一張發(fā)越水氣、消腫、散腫的方子。如果加上半夏就是我們呼吸科常用來治療肺脹的主方,重要的是方中加上白術或半夏之后,它的治療方向就不一樣了。同樣若加上附子又變成了一張治療痹癥的方子,僅僅一味藥的變化就能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所以這個方子有很多內在的韻味值得大家去探索。
這張方子在后世也有一些變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講到用小青龍湯和越婢湯同時來用,以開太陽治療痰飲病。但是我們發(fā)現葉天士在用這張方時往往把麻黃給去了,加上桂枝,變成了桂枝和石膏的配伍。對于這種配伍方法,從我個人的角度更加推崇麻黃和石膏的這么一個配伍關系。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葉天士用桂枝石膏的配伍來治療一些溫病、溫疫的一些方法,這個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和探討的,畢竟麻黃那么大的量可能真的會有一些風險。而桂枝石膏的配伍,我們每一個人都敢用,這也給我們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另外,越婢湯和麻杏石甘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麻杏石甘湯中麻黃四兩、石膏半斤,配伍是1:2的關系。前兩年在廣州的一篇論文中探討的就是麻黃石膏的配伍關系。比如麻杏石甘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是1:1好,還是1:2好,還是1:3好,最后還是仲景原方中1:2的配伍關系是最貼切有效的。越婢加術湯治療其他的病癥,比如呼吸科出現的心源性水腫,肺心病出現的右心衰竭。我們引用一下西苑醫(yī)院原來的一位老大夫趙錫武,有一篇文章介紹他以真武湯配合治水三法治療充血性心衰。真武湯是這里邊一個主方,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另外治水三法就是《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到的“開鬼門,潔凈腑,去宛陳莝”。“開鬼門”就是汗法,通過宣肺透表使肺氣宣發(fā),營衛(wèi)調和,最后達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水腫自然會消除。趙老師開鬼門的方法便是真武湯,配上越婢湯或越婢加術湯。“潔凈腑”我們都知道是加一些利尿藥?!叭ネ痍惽s”主要是講活血法。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一下開鬼門的方法。趙老師有幾個醫(yī)案,比如說有一個病人:56歲女性,氣短、心慌、咳嗽三個月,吐白痰、不能平臥、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呼吸音減弱、水腫。用的方子是這樣的:附子9克、芍藥12克、生姜、甘草、大棗,里邊還有麥冬、黨參、五味子,量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里邊用到了石膏15克、麻黃5克,這就是一個開鬼門法的配伍,在他的方中經常會出現這一配伍方法。
二、黃汗及桂枝加黃芪湯。
在《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中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想搞清楚而一直沒搞清楚的,就是黃汗。到底黃汗是什么病?至今沒有完全說清楚,但是在《金匱》中有芪芍桂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一系列治療黃汗的名方。桂枝加黃芪湯中黃芪的量并不是很大,其實它仍然是一種汗法,在方注中也提到要溫覆取微汗,這就是一種用汗法治療黃汗的的方法。什么是黃汗?“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后面還有相關論述,其實主要想表達的是身體汗出色黃時用桂枝加黃芪的用法。另外在黃疸病篇中仍用到這個方子?!爸T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彼源朔降闹攸c還是在于汗解,而非用黃芪來固表,所以黃芪的用量并不大。
對于什么是黃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說有學者講到黃汗是因為當時人們服用丹藥,比如鉛、汞、砷中毒后所引起的,雖然當時煉丹成風,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條件服丹藥。張仲景的方不是說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更多的是將春秋、戰(zhàn)國、包括一些漢代的方收集了起來,那么我們就不知道在漢之前是不是已經盛行服丹藥了;第二,這樣鉛、汞中毒就會出現黃汗嗎?好像也很難肯定,再一個就是服用丹藥者相對來說是一些高層、士大夫之類的人,而張仲景所面對的平民百姓是很難有這條件的。所以這種說法有點靠不住。
另外在張仲景條文中是這樣論述的:“黃汗從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所以這也說明黃汗的發(fā)生與服用丹藥沒有關系,后世認為黃汗則是一種汗腺的炎癥,是由于細菌侵襲皮膚所引起的,但是這種觀點雖然合仲景之“汗出入于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但是誰會跑到污水中去洗澡呢?這種說法可見也不是十分可信的,不過黃汗病我至今沒有遇到過,而治黃汗病的桂枝加黃芪湯曾經用過一回。這是一個支氣管擴張的女性患者,比較矮胖,就是夏天最熱的時候穿著羽絨服來找我,說渾身上下出汗,而且特別粘,極其怕冷,舌厚膩微黃是一個熱的表現,濕熱閉阻陽氣,看了之前別的大夫的方子,如當歸六黃湯、三仁湯等,但是對這個患者沒有效果。想了半天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用了桂枝加黃芪湯,因為有汗出,怕冷,用上黃芪心里比較踏實一點。桂枝10g、生黃芪15g左右,加了一點茯苓、蒼術、澤瀉等化濕的藥,大概兩周后癥狀好轉很多,汗出見好,羽絨服也脫下去了。所以這算是自己的一點體會吧。
有人講單用桂枝湯會怎么樣?另外黃芪用在一個濕熱證的病人身上,會不會出現斂邪或助濕的可能?其實汗出、水腫,包括我們用防己黃芪湯時,患者的舌苔也是厚的,濕熱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所以說黃芪完全可以用于濕熱的病證中,再加上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并沒有助熱助濕的可能。在水氣病篇還有兩個方子--防己黃芪湯和防己茯苓湯,黃芪均是用來治療汗出,水腫的問題,所以說用黃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三、氣分病二方的認識。
在水氣篇中比較感興趣的是另一個方子,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首先來看這個方子主要是治療“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扶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wèi)不利,榮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疾;陽不通則惡寒,陰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這樣一個病機,仲景給它一個名字叫氣分。氣分病如果出現了腫脹為主的癥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我們來看這個方,桂枝去芍藥,這個方子我們在《傷寒論》21條中就已提到: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為什么呢?去芍藥之后就完全是一個溫陽通陽的方子,所以桂枝去芍藥實際上就是溫通上焦的陽氣,不管是心氣還是肺氣。另外,我們很熟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它是溫通腎臟,發(fā)越腎氣來助邪外出,而這樣兩個方子放到一塊時,它實際上就是麻黃桂枝和附子細辛,加姜草棗的結構來溫上下二焦來治中焦病,所以它叫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個方中沒有什么利水藥,如茯苓、白術之類,但又為什么放到水氣篇了呢?其實后世陳修園對這方子有體會,他加了一味知母,叫消水圣愈湯,用以治療心腎陽虛引起的水腫,這個方我也比較感興趣。趙錫武老中醫(yī)曾經在治療心源性水腫時提到這個方子。趙老有一個醫(yī)案:男性,54歲,咳喘5年,近兩天出現咳喘不能平臥,下肢浮腫,當時診斷為肺心病、心衰,用藥后心衰基本控制,但此次感冒咳喘發(fā)作后出現痰多,尿少,肢腫,心下痞滿,腹脹不適的癥狀,患者也表現為一個重病面容,口唇發(fā)紺,典型的肺心病表現,后來老先生就給辨證,為心腎陽虛、痰濕阻滯,用溫陽利水、蠲飲化濕的方法,方用消水圣愈湯。說的就是在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基礎上加一味知母,知母為什么加?我們可以看一下張仲景治療痹證用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吃了這副藥之后浮腫很快就消除,所以這也是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的一個應用。本人也用這個方再加一些辛夷、白芷來治療一些寒性鼻炎、流清涕等一系列冷證的鼻炎效果非常好。
氣分病的另一個治療就是枳術湯(枳實七枚,白術二兩),這個方子結構非常簡單,就是枳實七枚、白術二兩,在仲景方中,用枳實來消痞,配白術以消食,用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但是到了后世,這個方子有了一些變化,應該是李東垣的老師張易水。他把白術的量明顯加大,加上一點枳實,這是張易水的枳術丸,李東垣從這個方中就悟出了很多東西,首先用白術來補脾胃的虛弱,枳實量比較少,關鍵是用荷葉包上之后蒸飯,把胃氣補強,起到一個消食、消痞、強胃的功能,他從這里邊也可以衍化出許多名方,比如說橘皮枳術湯、木香枳術湯、曲麥枳術湯、半夏枳術湯以及兒科中常用的枳實導滯湯,這些可能都是從枳術湯中衍化而來的。我們來看枳術湯,不僅是氣分病的治療方法,后世也用以治療便秘等等。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可治療心源性水腫、緩慢性心律失常,還有我們呼吸科經常遇到的陽虛外感也可以用來治療。另外也說到這個方子加上知母以后特別像桂枝芍藥知母湯,也有報道說此方加減后可以用于治療痹證、游走性關節(jié)炎,得熱則舒,遇寒加重的一類病證,用于散寒祛風止痛治療風寒性的痹證,這也是一個臨床中非常好的方子。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四
提起這個筆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無限的感慨說不出來。
中醫(yī)呀,是個好東西,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的。
現在的人呀,有點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時候,我也想呀想,難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對立而不能容納彼此的嗎,
后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來說了,每天的物欲橫流,(我寫的不好,有好多詞,可到了嘴邊卻想不起來)。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吧,
我覺得中醫(yī)的陰陽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適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學中醫(y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陰陽是平衡的,但應以陰為本,現在社會提倡以人為本,有好多例子,我卻一下舉不出來,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就組成一個家了,在這個家里,男為陽,女為陰,男的在外面干活掙錢養(yǎng)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內務,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這不體現了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嗎,陰陽互相融合,互相轉化,才能家庭和睦,其樂容容呀。男的過一段時間要回家吧,這其實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但要是男的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給家里寄錢的話,這就說明這個家的陰陽失去轉化,陰不能生陽,陽又不能化陰了,那這個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了,因為陰陽不能互化的情況下,這個家就完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一個家庭里,以陰為本,就是以女人為本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這個家還是個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沒了的話,那這個家很快就散了,變成另外一個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覺得是這樣的,這里不要討論那些特別的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我覺得,怎么說呢,就是傷陰比傷陽厲害,傷陽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個陽氣被郁的一個癥狀,如果本身陽氣盛而陽被郁的話,那就是太陽傷寒之類的了,會有發(fā)熱之類的,如果本身陽氣不盛的話,就是身體不是太好,像書生一類的人,那就會成為太陽中風之類的了,出汗,還發(fā)熱。但都還過的去,這種病不是太厲害(相比傷陰之類的),那傷陰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就如中暑之類的,因為暑為陽邪,陽邪盛則傷本陰,病人就會出現混身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了,因為體內血汗為陰,而隨著陰的流失,那陽氣失去依附的載體陰液,陽氣就會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險的,像一些休克呀之類的?,F在西醫(yī)來的還是快一點,馬上輸液,補充體液,在某些方面我覺得西醫(yī)還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輸液呀之類的,西醫(yī)比中醫(yī)來的快。
我是自學中醫(yī)的,我覺得中醫(yī)好,它是對病人一個整體的,全面的一種分析,在中醫(yī)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理自然就是對病人發(fā)病的過程,病人發(fā)病的機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種分析,運用陰陽的思路,去看誰輕誰重,也就是中醫(yī)上說的,重則治標,輕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的一個道理。
法,在這里我覺得除了中醫(yī)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大法能靈活運用之外,還要能夠能靈活運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針法等等,要靈活多變,要法無定法,藥無定藥,那才是醫(yī)者最高水平。
可是現在的人呀,太浮了,怎么說呢,我這里有一個例子:
唉,現在醫(yī)患關系是沒法說了,太緊張了,好像你得了病,只要找到醫(yī)生,就一定能治好一樣,現在的人就是這樣的想法,我想說的是,醫(yī)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也不可能讓他永不失誤,我這樣說不是為醫(yī)生偏袒,我內心卻實是這樣想的,他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治好病人的病,當然也會有一些醫(yī)療事故之類發(fā)生的,我覺得那對醫(yī)生本人是個最大的打擊的,你就是不告他,我覺得他這一輩子心里也會有陰影的,這才叫生不如死呀。
沒辦法呀,這些事情,我不能不說,如果你是太夫的話,你還敢再看病嗎,心里呀,不是味。
還有現在的社會,好人好事還敢做嗎,我覺得是不敢,
近幾年,社會上有好多例子,
一、說是一個老人倒了,至于怎么倒的,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如果一個男的去扶他去醫(yī)院,最后家屬去了卻硬說是那個男的碰到老人的,老人也是這么說的,好像老人的幾個孩子都挺厲害的,都是什么什么官之類的,那個男的沒辦法呀。
二、還是一個老人從公交上下車倒了,結果大家都不敢去幫他,這個老人起不來,最后他向身邊的人說,是我自己摔倒的,你們幫一下我吧,這下才敢有人去幫他。
唉,怎么說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本來是說中醫(yī)的,如果卻說了這么多的題外話,
不過還有一個例子是在網上開到的,不過我相信應該是真的。
在我們中藥里有一味藥--附子,說是這個藥有毒,可是有記者到其產地去看了看,說是現在的附子呀,其毒遠遠勝過其本身的毒性,現在都是市場經濟,加上現在科技這么發(fā)達,在附子的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好多的化學品,說是如果按中藥書上說的那種加工方法的話,一斤才出不到五兩吧,經過他那種加工辦法的話,就會出到七八兩呢,這樣藥農肯定收益高嗎,還有其他一些藥,如半夏之類的。
在中醫(yī)里,有“理、法、方、藥”,你說前面的你都對了,可是到了藥這兒,它就走樣了呀,本來劑量是合適的,可是到了病人這兒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是配方的問題,還是藥的問題,還是劑量的問題,是不是藥的問題呀。唉。學中醫(yī)呀,是要全面把握的。
在這里我還想插一點有關西醫(yī)上面西藥的問題,有關西藥里抗生素的問題,在西藥上面它的藥純,如青霉素,它是一個化合物,他有很清楚的分子式,及其性能的測試,他對某些病卻有效,但是我們人是一個活物,說的不好聽了點,他是不斷進化的,再加上身上的病毒也藥品也是有抗藥性的,反正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報道就是說病毒抗藥性的周期大于人類研發(fā)新藥的周期,這就說明了人類發(fā)明了一種藥物去抗擊病毒,結果病毒很快就會變異,人類又要去研制另一種抗病毒的藥物了。
而中醫(yī)是用自然之物去治自然之病,如果人體發(fā)生變異,那自然之中的藥物也會發(fā)生變異的,自然之中是陰陽平衡的,是相生相克的,如果自然的陰陽平衡被打破的話,那和人是一樣的,都會得病的,一旦陰陽不能平衡轉化,或發(fā)生陰陽分離的話,我覺得那時候自然(也就是地球)也會病入膏huang(字不會打了)的。那時候真的就是神仙轉世也會沒辦法的。
現在地球變暖的現象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后果是什么呢,呵呵,唉。
我學習中醫(yī)的目的也不為別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就行了,把家人的身體照顧好就行了。
俗話說:沒啥不能沒有錢,有啥不能有病呀,你如果得了不治之癥,縱有千萬家產又有何用呢,在這里,我認為錢財為陽,人體為陰,如果人沒了,那你的千萬家產還不得隨風而去呀。有人可以去掙錢,但你有錢卻不能買回你的一天陽壽呀。反正在我的身邊有好多這樣的例子,估計大家網友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吧。
今天說的多了點,心比較靜,總之,我這后半輩子就嚴究中醫(yī)了,不求能成什么家,但那樸素的真理卻是我所追求的。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五
《金匱要略》是中醫(yī)經典古籍之一,東漢張仲景撰于3世紀初,屬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匱要略學習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原先打算,一條一條的寫,但寫了幾條后發(fā)現如果前后不對照的話,沒法寫。原來的條文本來就是比較亂,還是按某種方式總結比較好。不過,加上jt、郝萬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覺水平還不行,也不知道該怎樣總結。哎,試試吧,開頭總是最難的,想哪寫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講座依據的傷寒論版本,根據講座來看不是桂林古本,應該是宋.林億等校正的《傷寒論》通行本,并參考成無己本,很多也與《醫(yī)宗金鑒》對比。
2.胡希恕認為傷寒論中前面的脈法、傷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寫,所以他不講這些。我聽的傷寒論講座是直接從“辯太陽病脈證并治上”開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經病,有8篇:
辯太陰病脈證并治辯少陰病脈證并治辯厥陰病脈證并治。
3.每次聽的時候都在想,為啥太陽病講上、中、下三篇,這么長?
六經的條文共381條,太陽病三篇就占了178條,占了快一半;全書方劑112方,太陽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還多。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
對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體來說,開始得病時病邪應該都是從外到內影響人體(不是從表到里,少陰病也有表證),也就是說對理論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應該全部是太陽病!
如果人體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強,那么在太陽病階段就可以將病邪排出體外。如果人體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會通過六經往內進行傳變。
在通過六經傳變的過程中,人體也是在不停的與病邪斗爭的,這個過程《黃帝內經》中叫“正邪交爭”;比如,在太陽經時,人體會盡量汗出而解;經過人體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內傳的過程中也會變弱,最終會怎樣?我想無外乎3種:
a.病邪最終被排出體外,正氣勝,邪氣退。
b.人體最終抵抗不了,邪氣勝,正氣衰。
c.人體正氣與病邪勢均力敵,病邪沒有力量進攻,人體也沒能力將它排出去。那病邪就會停留于人體某處,如濕停于關節(jié),就會造成濕痹,如果水停于肺,遇寒就會咳;當然這不是一次就會這樣,就像胃寒,都是經常喝冷飲造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知道病邪在哪,并采用合適的處理方法,就可以及時截斷病邪的繼續(xù)侵入,幫助人體將病邪早一點排除出去。仲景的傷寒論,就是告訴我們通過病人的病證、脈證去判斷病邪在那條或那幾條經上,以及如何通過合適的方劑將病邪排出體外。
上面是對理論上健康的人而言的,現在應該沒有了;那如果假如人體本身就已經有病邪在體內,或因為這些在里的病邪影響了人體的抗病能力;那在病邪剛到太陽經時,要么直接突破,要么就會與內里的病邪相互作用,這時,就會有很多變數。就像太陽病三篇中大多條文的開頭都是:太陽病,,傷寒,,中風,。
我想這就是太陽病篇為啥講這么多的原因吧,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4.理論上健康的人有沒有?
按《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且他們知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那個時候,應該有這種健康的人,當病邪比較厲害的時候,他們一開始得病都是太陽病,所以《湯液經》中治太陽經的方劑也非常多。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雜病論》,太陽病講的也就多。
這一點是我胡掰的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呵呵。
先寫太陽病篇,這也是最難得部分。
胡希恕講完太陽病三篇時有一個總結,我覺得講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總結的這幾個方面來對太陽病這三篇進行逐條歸類,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學習。
注:這些心得都是給我自己學習用的,這里的認識不代表是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對的。寫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帶沒帶電腦,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時的更新(因為我的記性很差,呵呵,經常忘事)。如果誰看到了,請謹慎參考。
胡希恕是一條一條來解釋的,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總結:
1.什么是太陽病。
2.太陽病的類型。
3.溫病。
4.太陽病的傳變與病愈時間。
5.太陽病治療的禁忌。
6.桂枝湯適應癥、加減及禁忌。
7.麻黃湯適應癥、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什么是太陽病?
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指寸脈浮,我覺得左右手應該都浮,輕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覺到脈搏,平常不生病的時候應該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脈法,只是個人理解。
“頭項”是指哪里?頭就是頭了,《醫(yī)宗金鑒》里講“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后也”,項應該是指脖子后部。“強痛”應該是指整個頭痛,后脖子僵硬;“強”是該指僵硬麻木,河南話:板。為啥是脖子后面,我覺得因為足太陽經走的是頭后面的緣故。如果是少陽病,那就應該是頸痛,就是兩側,因為少陽經走兩側。
“惡寒”,我想應該是一個對比的結果,這里隱含著是說外面環(huán)境沒變,但身體因為想要通過出汗祛病,必然要運送津液到體表,體溫一定會升高,跟之前比就覺得好像外面的溫度降低了似的,身體的感覺是外面冷。
符合這三條的就是太陽病,就可以按太陽病來治,但用哪個方劑,還是要再判斷方證。
二。太陽病的類型。
只有2種,中風和傷寒。
第2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和傷寒定義的第一句話都是“太陽病”,也就是說,不管中風還是傷寒,前提都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個癥狀??偟恼f來就是有這些癥狀:
“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一定有的。
“發(fā)熱”,前面講過,必須的。
“汗出”,說明身體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應該不多,應該是摸皮膚感覺有點潮乎乎的那種。
“惡風”,汗出,風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僅惡寒,還惡風。
“脈緩”,在浮脈的基礎上緩,和緊脈相對應,按著不硬,不緊繃;因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緣故。
“中風”,中字是指中于里,汗出后表虛,邪入里,比傷寒深。
簡單說:脈浮緩,惡風寒,發(fā)熱汗出,就是中風。
傷寒有“體痛,嘔逆”,中風有沒有,應該也有體痛,不過汗出了,痛的輕,嘔逆也輕。。
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關于未發(fā)熱,我覺得體內一定是熱的,否則不會惡寒。但最終是一定會發(fā)熱的?;蛘哒f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可以不作為判斷點。但中風就一定會發(fā)熱,也就是說一個太陽病,沒有發(fā)熱就一定不是中風。這是從條文上看。
這里沒有寫汗出,那就是沒有出汗?!安缓钩觥?,是傷寒的一個重要判斷點。不是說身體沒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來;皮膚摸起來干干的。
“惡寒”,前面講過,必須的。
“體痛,嘔逆”,身體的汗想出出不來,就會有壓迫,身體就痛,壓迫上沖,就會嘔逆。
“脈陰陽俱緊”,按郝萬山的解釋,陰陽是指寸脈和尺脈;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之脈皆呈緊象。不知道對否。只能說,因為汗不出,血管液體充滿,所以緊。
“傷寒”,傷寒的傷,指傷于表,像擦傷、碰傷。是指病邪淺,反過來說,就是人體的抵抗能力強,病邪不得入內。
簡單說:脈浮緊,無汗惡寒,體痛嘔逆,就是傷寒。熱不熱可以不用判斷。
中風和傷寒的主要辯證點就是有汗和無汗。當然前提是太陽病,要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然后才是有汗、無汗,這個很重要。
三。溫病。
第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就應該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癥狀。
“發(fā)熱”,這也是太陽病的癥狀。
“不惡寒”,胡希恕解釋是,不是不惡寒,也惡寒的,只是熱的太厲害了,壓制了惡寒的感覺。當然,解釋的通不通,只是幫助你理解的,臨床還是要看癥狀的。
“而渴”,這應該是有里熱。
因為有個“不惡寒者”,太陽病的提綱就不具備了,那就是說這個溫病不是太陽病,放在這只是讓我們對照著看,或者提醒我們不要當太陽病治了。
簡單說,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就是溫病。主要的辯證點是“渴而不惡寒”。
那傷寒論講沒講溫病咋治,胡希恕認為講了,比如白虎湯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就是溫病的治法。我覺得不管傷寒論里講沒講如何治溫病,按傷寒論提出的六經和八綱的分析方法,只要對癥了,不論是不是溫病,應該都可以治。
第6條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溫病的禁忌:不可發(fā)汗,不可瀉下,不可火攻。當然也不能吐了。
因為“渴而不惡寒”,“渴”就是表明里有熱,發(fā)汗瀉下等都是傷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溫病的方法,就是清熱。那一條條看: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里有熱,發(fā)其汗,更傷津液,那身體一定會更熱。也就是說如果按太陽病治了,就會變成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這個“脈陰陽俱浮”和太陽傷寒的“脈陰陽俱緊”應該是一樣了,就是寸關尺都浮;浮主表,同時也主熱。
“自汗出”,和中風的汗出應該不一樣;中風是機體主動的想排汗驅邪,風溫是內有熱,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匱要略里講身重一般都是體表停濕后的感覺。為啥會停濕?有可能內熱逼迫津液于體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里熱上蒸,呼吸應該呼哧呼哧的。
“語言難出”,這應該是熱的比較厲害的癥狀。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后更傷津液,小便一定會少。
“直視”,這個是津液喪失太多了,比較嚴重的表現。
“失溲”,應該是腎氣虛了,失去收攝能力導致的。
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如果被火攻過,這里的“微”,按上下文,我覺得不是微微發(fā)黃色的意思,應該是和下一句對應。就是微怎樣,劇又怎樣。就是輕的身體發(fā)黃,重的就會驚厥,發(fā)癲癇,并且經常發(fā)痙攣。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熏過的,一次還可以活幾天,再次那就沒法活了。
提起這個筆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無限的感慨說不出來。
中醫(yī)呀,是個好東西,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的。
現在的人呀,有點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時候,我也想呀想,難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對立而不能容納彼此的嗎,
后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來說了,每天的物欲橫流,(我寫的不好,有好多詞,可到了嘴邊卻想不起來)。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吧,
我覺得中醫(yī)的陰陽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適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學中醫(y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陰陽是平衡的,但應以陰為本,現在社會提倡以人為本,有好多例子,我卻一下舉不出來,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就組成一個家了,在這個家里,男為陽,女為陰,男的在外面干活掙錢養(yǎng)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內務,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這不體現了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嗎,陰陽互相融合,互相轉化,才能家庭和睦,其樂容容呀。男的過一段時間要回家吧,這其實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但要是男的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給家里寄錢的話,這就說明這個家的陰陽失去轉化,陰不能生陽,陽又不能化陰了,那這個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了,因為陰陽不能互化的情況下,這個家就完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一個家庭里,以陰為本,就是以女人為本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這個家還是個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沒了的話,那這個家很快就散了,變成另外一個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覺得是這樣的,這里不要討論那些特別的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我覺得,怎么說呢,就是傷陰比傷陽厲害,傷陽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個陽氣被郁的一個癥狀,如果本身陽氣盛而陽被郁的話,那就是太陽傷寒之類的了,會有發(fā)熱之類的,如果本身陽氣不盛的話,就是身體不是太好,像書生一類的人,那就會成為太陽中風之類的了,出汗,還發(fā)熱。但都還過的去,這種病不是太厲害(相比傷陰之類的),那傷陰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就如中暑之類的,因為暑為陽邪,陽邪盛則傷本陰,病人就會出現混身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了,因為體內血汗為陰,而隨著陰的流失,那陽氣失去依附的載體陰液,陽氣就會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險的,像一些休克呀之類的?,F在西醫(yī)來的還是快一點,馬上輸液,補充體液,在某些方面我覺得西醫(yī)還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輸液呀之類的,西醫(yī)比中醫(yī)來的快。
我是自學中醫(yī)的,我覺得中醫(yī)好,它是對病人一個整體的,全面的一種分析,在中醫(yī)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理自然就是對病人發(fā)病的過程,病人發(fā)病的機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種分析,運用陰陽的思路,去看誰輕誰重,也就是中醫(yī)上說的,重則治標,輕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的一個道理。
法,在這里我覺得除了中醫(yī)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大法能靈活運用之外,還要能夠能靈活運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針法等等,要靈活多變,要法無定法,藥無定藥,那才是醫(yī)者最高水平。
可是現在的人呀,太浮了,怎么說呢,我這里有一個例子:
唉,現在醫(yī)患關系是沒法說了,太緊張了,好像你得了病,只要找到醫(yī)生,就一定能治好一樣,現在的人就是這樣的想法,我想說的是,醫(yī)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也不可能讓他永不失誤,我這樣說不是為醫(yī)生偏袒,我內心卻實是這樣想的,他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治好病人的病,當然也會有一些醫(yī)療事故之類發(fā)生的,我覺得那對醫(yī)生本人是個最大的打擊的,你就是不告他,我覺得他這一輩子心里也會有陰影的,這才叫生不如死呀。
沒辦法呀,這些事情,我不能不說,如果你是太夫的話,你還敢再看病嗎,心里呀,不是味。
還有現在的社會,好人好事還敢做嗎,我覺得是不敢,
近幾年,社會上有好多例子,
一、說是一個老人倒了,至于怎么倒的,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如果一個男的去扶他去醫(yī)院,最后家屬去了卻硬說是那個男的碰到老人的,老人也是這么說的,好像老人的幾個孩子都挺厲害的,都是什么什么官之類的,那個男的沒辦法呀。
二、還是一個老人從公交上下車倒了,結果大家都不敢去幫他,這個老人起不來,最后他向身邊的人說,是我自己摔倒的,你們幫一下我吧,這下才敢有人去幫他。
唉,怎么說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本來是說中醫(yī)的,如果卻說了這么多的題外話,
不過還有一個例子是在網上開到的,不過我相信應該是真的。
在我們中藥里有一味藥--附子,說是這個藥有毒,可是有記者到其產地去看了看,說是現在的附子呀,其毒遠遠勝過其本身的毒性,現在都是市場經濟,加上現在科技這么發(fā)達,在附子的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好多的化學品,說是如果按中藥書上說的那種加工方法的話,一斤才出不到五兩吧,經過他那種加工辦法的話,就會出到七八兩呢,這樣藥農肯定收益高嗎,還有其他一些藥,如半夏之類的。
在中醫(yī)里,有“理、法、方、藥”,你說前面的你都對了,可是到了藥這兒,它就走樣了呀,本來劑量是合適的,可是到了病人這兒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是配方的問題,還是藥的問題,還是劑量的問題,是不是藥的問題呀。唉。學中醫(yī)呀,是要全面把握的。
在這里我還想插一點有關西醫(yī)上面西藥的問題,有關西藥里抗生素的問題,在西藥上面它的藥純,如青霉素,它是一個化合物,他有很清楚的分子式,及其性能的測試,他對某些病卻有效,但是我們人是一個活物,說的不好聽了點,他是不斷進化的,再加上身上的病毒也藥品也是有抗藥性的,反正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個報道就是說病毒抗藥性的周期大于人類研發(fā)新藥的周期,這就說明了人類發(fā)明了一種藥物去抗擊病毒,結果病毒很快就會變異,人類又要去研制另一種抗病毒的藥物了。
而中醫(yī)是用自然之物去治自然之病,如果人體發(fā)生變異,那自然之中的藥物也會發(fā)生變異的,自然之中是陰陽平衡的,是相生相克的,如果自然的陰陽平衡被打破的話,那和人是一樣的,都會得病的,一旦陰陽不能平衡轉化,或發(fā)生陰陽分離的話,我覺得那時候自然(也就是地球)也會病入膏huang(字不會打了)的。那時候真的就是神仙轉世也會沒辦法的。
現在地球變暖的現象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后果是什么呢,呵呵,唉。
我學習中醫(yī)的目的也不為別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就行了,把家人的身體照顧好就行了。
俗話說:沒啥不能沒有錢,有啥不能有病呀,你如果得了不治之癥,縱有千萬家產又有何用呢,在這里,我認為錢財為陽,人體為陰,如果人沒了,那你的千萬家產還不得隨風而去呀。有人可以去掙錢,但你有錢卻不能買回你的一天陽壽呀。反正在我的身邊有好多這樣的例子,估計大家網友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吧。
今天說的多了點,心比較靜,總之,我這后半輩子就嚴究中醫(yī)了,不求能成什么家,但那樸素的真理卻是我所追求的。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六
金匱要略是中國古代醫(yī)學經典之一,其中對于血痹病的治療有具體方案。血痹病又稱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的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可以導致關節(jié)疼痛和僵硬,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接下來將介紹本人對于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方藥的調配。
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主要使用羌活、桂枝、細辛等配伍,其治療的特點是溫補寒涼之邪,祛除風濕之痛。在配伍時,要注意調配的比例,在量的使用上也要有所取舍。本人在使用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時,也需要認真調配各種方劑,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第三段:治療病因。
除了藥物療法外,治療血痹病還需要關注病因方面。在金匱要略中,認為血痹病的病因是風寒濕邪的侵入,因此需要從根本上治療病因,才能收到長期療效。本人在治療血痹病時,也會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飲食調節(jié)和適當的鍛煉等,有助于預防和減輕病痛。
第四段:患者態(tài)度的影響。
在治療血痹病時,患者的態(tài)度和信心也會影響治療的效果。本人在和患者交流時,會積極引導和鼓舞,幫助其樹立起積極治療的信心。在使用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時,患者的配合并且持續(xù)的治療非常關鍵,對于一些頑固性病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xù)治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五段:結論和展望。
綜上所述,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是一種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其特點是溫補寒涼之邪,祛除風濕之痛。在使用此法治療血痹病時,要注意方藥的調配比例和治療病因,同時也要注意患者的態(tài)度和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未來,隨著醫(yī)學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藥治療血痹病的方法也將更加完善和多樣化。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七
濕為六淫之一,《金匱要略》中濕病是以病因命名。其三,溫陽化濕,有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主治外寒傷陽、風寒濕邪著于肌表不去之證。故六首方劑所用11味藥,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溫,乃取溫化以緩圖也。雖附子辛熱,但與他藥相伍,已屬因勢利導之法。...
濕為六淫之一,《金匱要略》中濕病是以病因命名。大凡因濕致病,有內外之分,治療原則不外化濕、燥濕、發(fā)汗和利小便等?!督饏T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篇主論外濕,列為十一條,在治療上備有六張方子。從整體上來看,實系治濕病的三個取微汗法。蓋因濕屬陰邪,最易傷陽,其性濡滯,不易速去故也。其一,開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湯和麻黃加術湯,主治表實證;其二,益氣祛濕,有防己黃芪湯,主治表虛證;其三,溫陽化濕,有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主治外寒傷陽、風寒濕邪著于肌表不去之證。
從濕病所列六張方子之組成分析,助陽化氣和祛濕解表,兩者相輔相成。治外濕固以發(fā)汗為主,但須顧護人體陽氣。因濕屬陰邪,傷陽為先,其性濡滯,不易速除。祛濕則有益于助陽,助陽則濕邪易化。故六首方劑所用11味藥,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溫,乃取溫化以緩圖也。雖附子辛熱,但與他藥相伍,已屬因勢利導之法。
生姜、大棗、甘草三藥,臨證亦不可忽視。蓋因表濕傷營損衛(wèi)之時,表氣不和,則有礙濕邪之外透。仲景善以姜棗草合用,能外和營衛(wèi),通津液以和表;內健脾胃,風濕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嚴謹,用藥精專。以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為例。三方的治療作用主要取決于桂枝、附子、白術三藥間的配合。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筆者認為附子配桂枝,其溫陽作用偏表,溫經散寒,使?jié)駨谋斫?附子協(xié)白術,溫陽作用偏里,助里陽以化濕,則濕從里去,三藥同用,則表里皆治。所以,臨證首應分辨邪氣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藥盲目,藥力牽制,有礙療效。
綜觀《金匱要略》治濕之法,表實者發(fā)汗不忘利濕,表虛宜微汗而不忘益氣;陽虛補陽為先,正虛扶正為上,乃是后學在臨床上應掌握的關鍵所在。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八
《金匱要略》是我國古代醫(yī)學史上重要的經典之一,其中關于血痹病的治療,深受中醫(yī)界的關注。血痹病是指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關節(jié)、筋骨、肌肉等組織出現疼痛、腫脹、起節(jié)、彎曲等癥狀的疾病。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習,談一談《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的幾點心得體會。
第二段:診斷要詳細。
治療疾病要先了解其病因、病位、病情。針對血痹病患者的具體情況,醫(yī)生須要對病人的證候、舌象、脈象以及特殊體征進行仔細的辨別,以正確的方法治療。不同的體質和病情,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治療方案。
第三段:治療方案要個性化。
《金匱要略》有很多針對血痹病的方劑,但并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同樣的方劑。因此,治療方案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等因素,制定適合該患者的方案,充分體現“因人而異”的原則。
第四段:注意飲食調理。
飲食對于血痹病的治療也非常重要。中醫(yī)認為,飲食是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過均衡、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來輔助治療疾病。血痹患者忌食寒涼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姜、蒜等刺激性食品。建議多吃富含營養(yǎng)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第五段:心理調節(jié)很關鍵。
與其他疾病一樣,血痹病患者也需要多方面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另外,心理調節(jié)也很重要。血痹病經常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困擾,治療難度較大?;颊咝枰凶銐虻哪托暮托判模m當的心理調整可以起到積極助益的作用,促進治療疾病。
總結:
中醫(yī)治病強調個體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的治療原則,治療血痹病也不例外?!督饏T要略》中所提供的方劑、治療方法,本身就是個體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的代表。在治療中,醫(yī)生應該根據實踐和研究,結合上述幾點,靈活運用,多方面施治,以期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九
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實踐的經典之一,其中的血痹病專論更是醫(yī)學界的重要指南。在臨床中治療血痹病,我們需要遵循金匱要略中的治療原則,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治療。在實際臨床中,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領悟其中的治療要領,下面就我在治療血痹病時的心得體會進行分享。
第一段:了解病證特點,把握治療原則。
血痹病是一種常見的風濕類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肌肉、關節(jié)的疼痛、僵硬和腫脹等。在治療血痹病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病情的特點,明確治療原則。在金匱要略中,明確指出:“治欲取其血分,調和營氣”、“處高枕,取慢穴”等,這些都是指導治療血痹病的重要原則。此外,還需根據病情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比如在寒濕痹證中,要注意祛寒散寒,祛濕化濁,以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通暢關節(jié)之目的。
第二段:辨證施治,靈活運用藥物治療。
對血痹病的治療需要根據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施治。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有一位患者出現了急性風濕熱的癥狀,全身肌肉關節(jié)非常疼痛,又伴有高熱和乏力,這是一種血痹病的寒濕痹證。此時,我選擇使用金匱要略中所列舉的藥方“桂枝加附子湯”,效果非常好,令患者得到了快速的緩解。此外,針對不同的癥狀,我們還可以選擇使用各種適宜的藥膳和中藥貼敷等方法,這也是中醫(yī)治療血痹病的優(yōu)勢之一。
第三段:運用針灸療法,刺激關鍵穴位。
針灸療法在治療血痹病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曾經治療一位患者,患者感到下肢疼痛、酸軟、不能正常行走,經過我采用的針灸療法,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恢復了患者正常的行走能力。此外,在治療血痹病時,針灸不僅可以刺激身體的關鍵穴位,還可以改善人體氣血的循環(huán),促進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從而有助于治療血痹病的癥狀。
第四段:合理運用物理療法,促進病情康復。
除了針灸療法外,物理療法在治療血痹病中也具有較好的效果。在臨床實踐中,我曾經治療一位年邁患者,患者出現了明顯的老年肌無力、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這是一種肌肉痹證。針對這種情況,我采用運動療法來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注重維持適當的運動量,通過適當的力量練習,緩解了患者肌無力的癥狀,增強了肌肉和關節(jié)的運動能力。
第五段:強化膳食治療,保持飲食健康。
在治療血痹病過程中,食療也非常重要。在金匱要略中,明確指出:“治病必先飲食”,因此,我們需要結合飲食治療,改善身體機能和血液循環(huán)。比如,針對濕熱痹證,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以加速身體中濕氣的排除。同時,飲食中的熱量和營養(yǎng)成分也應該根據個人病情情況靈活調整,適當控制油脂和糖分的攝入,保持飲食健康。
總之,治療血痹病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但是,具體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選擇。同時,飲食也非常重要,應該在治療過程中注重飲食的調整。通過綜合的治療方法,我相信血痹病患者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愈合。
學習金匱要略心得體會篇十
原先打算,一條一條的寫,但寫了幾條后發(fā)現如果前后不對照的話,沒法寫。原來的條文本來就是比較亂,還是按某種方式總結比較好。不過,加上jt、郝萬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覺水平還不行,也不知道該怎樣總結。哎,試試吧,開頭總是最難的,想哪寫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講座依據的傷寒論版本,根據講座來看不是桂林古本,應該是宋.林億等校正的《傷寒論》通行本,并參考成無己本,很多也與《醫(yī)宗金鑒》對比。
2.胡希恕認為傷寒論中前面的脈法、傷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寫,所以他不講這些。我聽的傷寒論講座是直接從“辯太陽病脈證并治上”開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經病,有8篇:
辯太陰病脈證并治辯少陰病脈證并治辯厥陰病脈證并治。
3.每次聽的時候都在想,為啥太陽病講上、中、下三篇,這么長?
六經的條文共381條,太陽病三篇就占了178條,占了快一半;全書方劑112方,太陽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還多。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
對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體來說,開始得病時病邪應該都是從外到內影響人體(不是從表到里,少陰病也有表證),也就是說對理論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應該全部是太陽病!
如果人體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強,那么在太陽病階段就可以將病邪排出體外。如果人體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會通過六經往內進行傳變。
在通過六經傳變的過程中,人體也是在不停的與病邪斗爭的,這個過程《黃帝內經》中叫“正邪交爭”;比如,在太陽經時,人體會盡量汗出而解;經過人體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內傳的過程中也會變弱,最終會怎樣?我想無外乎3種:
a.病邪最終被排出體外,正氣勝,邪氣退。
b.人體最終抵抗不了,邪氣勝,正氣衰。
c.人體正氣與病邪勢均力敵,病邪沒有力量進攻,人體也沒能力將它排出去。那病邪就會停留于人體某處,如濕停于關節(jié),就會造成濕痹,如果水停于肺,遇寒就會咳;當然這不是一次就會這樣,就像胃寒,都是經常喝冷飲造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知道病邪在哪,并采用合適的處理方法,就可以及時截斷病邪的繼續(xù)侵入,幫助人體將病邪早一點排除出去。仲景的傷寒論,就是告訴我們通過病人的病證、脈證去判斷病邪在那條或那幾條經上,以及如何通過合適的方劑將病邪排出體外。
上面是對理論上健康的人而言的,現在應該沒有了;那如果假如人體本身就已經有病邪在體內,或因為這些在里的病邪影響了人體的抗病能力;那在病邪剛到太陽經時,要么直接突破,要么就會與內里的病邪相互作用,這時,就會有很多變數。就像太陽病三篇中大多條文的開頭都是:太陽病,,傷寒,,中風,。
我想這就是太陽病篇為啥講這么多的原因吧,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4.理論上健康的人有沒有?
按《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且他們知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那個時候,應該有這種健康的人,當病邪比較厲害的時候,他們一開始得病都是太陽病,所以《湯液經》中治太陽經的方劑也非常多。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雜病論》,太陽病講的也就多。
這一點是我胡掰的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呵呵。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2023年工程造價管理心得體會及感悟(匯總15篇)
- 2023年學前教育大學心得體會及感悟(優(yōu)秀15篇)
- 最新學習健美操的心得體會精選(精選13篇)
- 部隊亡人事故心得體會范文(優(yōu)質13篇)
- 高中語文聽課心得體會及感悟(大全10篇)
- 2023年學校會計培訓心得體會及感悟(大全18篇)
- 學習云計算的心得體會怎么寫(實用12篇)
- 2023年銀行保密工作心得體會總結(匯總12篇)
- 食品藥品監(jiān)管心得體會報告(優(yōu)秀15篇)
- 軟件開發(fā)實習心得體會(實用18篇)
- 探索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計師工作總結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員工作總結(專業(yè)18篇)
- 大學學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專業(yè)14篇)
相關文檔
-
學 習 金 匱 要略心得體會及感悟(實用13篇)20下載數 831閱讀數 -
2023年
學 習 金 匱 要略心得體會范文(模板10篇)18下載數 296閱讀數 -
學 習 金 匱 要略心得體會簡短(優(yōu)質10篇)34下載數 605閱讀數 -
學 習 基金 心得體會(優(yōu)質9篇)34下載數 129閱讀數 -
民生在勤勤則不
匱 心得體會報告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演講稿作文(八篇)40下載數 503閱讀數 -
民生在勤勤則不
匱 心得體會簡短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的例子(4篇)23下載數 326閱讀數 -
金 融專業(yè)實踐學 習 心得體會精選金 融學 實訓心得體會(9篇)16下載數 443閱讀數 -
金 融領域學 習 心得體會實用金 融知識體會(3篇)44下載數 915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