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匯總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03:59:07 頁碼:13
最新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匯總9篇)
2023-11-25 03:59:07    小編:zdfb

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可以拓寬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如何有效策劃和組織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案例和經(jīng)驗分享,希望能為大家提供新的思路和創(chuàng)意。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一

1、20冬至時間:12月21日18:44:07,農(nóng)歷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冬至時間:12月22日00:27:53,農(nóng)歷20十一月(大)初五。

3、冬至時間:12月22日06:22:38,農(nóng)歷20十一月(大)十六。

4、冬至時間:12月22日12:19:18,農(nóng)歷20十一月(小)廿七。

5、冬至時間:12月21日18:02:12,農(nóng)歷20十一月(小)初七。

6、冬至時間:12月21日23:59:09,農(nóng)歷20十一月(大)十八。

冬至是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jié)”、“賀冬節(jié)”、“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于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節(jié))。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jié)大于年”的說法。

從冬至之日起,中國即進入了數(shù)九寒天。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jié)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shù)九”,俗稱“交九”,以后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了解了2016年冬至是幾月幾日,我們來看看2016-年數(shù)九日歷。

冬至過后將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氣候,三九、四九(2017年1月8日-25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小伙伴們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三九天開始后,河面結(jié)冰、江河封流,這都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俗話說:在家千日易,出門一時難,說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氣了。

一九:2016年12月21日-2015年12月29日。

二九:2016年12月30日-2017年01月07日。

三九:2017年01月08日-2017年01月16日。

四九:2017年01月17日-2017年01月25日。

五九:2017年01月26日-2017年02月03日。

六九:2017年02月04日-2017年02月12日。

七九:2017年02月13日-2017年02月21日。

八九:2017年02月22日-2017年03月01日。

九九:2017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10日。

十九:2017年03月11日-2017年03月19日。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據(jù)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于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據(jù)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fù),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并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二

冬至前后,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俺粤硕溜垼惶扉L一線”,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nèi)氣溫仍繼續(xù)下降。我國除少數(shù)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qū)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xué)上也把“冬至”規(guī)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xué)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關(guān)于“數(shù)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辈贿^,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shù)刈罾涞?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三

開始時間:月21日星期一。

結(jié)束時間:1月5日星期二。

冬至的特點。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叫冬至線),因此冬至日北半球全球各地這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而在冬至日過后,陽光逐漸向北偏移,白天也就越來越長了。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但是它在天文學(xué)中被當做是冬季的開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橫跨的時區(qū)較長,所以很可能把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但各地實際最冷的時日則不盡相同。

各地的冬至習俗。

我國各地對于冬至非常看重,每當冬至日來臨的`時候,都會有相應(yīng)慶賀的活動,為接下來的日子做準備。北方有吃餃子、包餛飩;南方有吃赤豆飯、吃狗肉的習俗。有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弊阋宰C明我國對于冬至的看重。

冬至三候。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冬至: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蚯蚓結(jié)就是冬至日蚯蚓蜷縮著身體,麇角解就是冬至日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水泉動就是冬至日山泉流動。古人認為每隔5天是一候,冬至之日蚯蚓結(jié),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我們可以根據(jù)這個時間算出冬至的每一候的起止時間。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四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二。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

冬至傳說之三。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guān)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一、御寒。

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冬至養(yǎng)生的首要任務(wù)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二、養(yǎng)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yīng)這一變化,此時養(yǎng)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fā)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nèi)的陽氣。補養(yǎng)腎臟十分重要。

三、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yīng)這一趨勢,冬至養(yǎng)生亦應(yīng)適當補養(yǎng)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guī)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五

在太陽到達黃經(jīng)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或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滿月)前后共30天范圍內(nèi)之1天。

冬至的氣候特征。

天文學(xué)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p>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關(guān)于“數(shù)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辈贿^,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shù)刈罾涞?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六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qū))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shù)后2位,d=0.2422,l=閏年數(shù),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例外:19和20的計算結(jié)果減1日。

一種城市文化,其發(fā)展具有歷史的傳承性,是根深蒂固的,很難易移。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她悠久而又厚重。有人預(yù)言未來不久的世界將是中華文化的天下,這說明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倚重。知道了2016冬至是幾月幾日幾點后,我們來看看廣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廣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冬至,在廣州又叫過冬、冬節(jié)、小年。廣州的冬至是沒有冰雪的,但是廣州人對冬至的重視卻不能質(zhì)疑。冬至在廣州就像過大年一樣地熱鬧。廣州的風俗習慣也是廣東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一種表達。

舊時,廣州人過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雞殺鴨燉八珍。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有得彈”。在鄉(xiāng)下,還要給耕牛吃一頓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蘿卜、菜水等,以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廣州冬至吃吃湯圓。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冬至吃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一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想起廣州冬至吃什么,聯(lián)想到湯圓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品。如今在廣東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廣州人開化,也傳統(tǒng),言語到習俗,古風尚存。在冬至,人們?yōu)楹握撑疵淄栉估鲜?飼耗)呢?相傳,最初的谷種,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送來的,因此,人們約定每年鐮禾時,要留下一些稻谷給老鼠食。但在神話中,耗是虛耗。

古籍記載的虛耗,是惡鬼。其“所至之處,令人損失財物,庫藏空竭”。所以,隨著鐘馗的故事在唐代傳播,民間就有了驅(qū)除虛耗的照虛耗(用燈照)、打耗(擊鼓嚇)、飼耗(給食物)的習俗。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jié)還重要,陣仗比春節(jié)還要大?,F(xiàn)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jīng)常應(yīng)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fā)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nóng)歷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jié)氣是立春;殷以今農(nóng)歷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nóng)歷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jié)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后,計算二十四節(jié)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jīng)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七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p>

【冬至第一候:蚯蚓結(jié)】此時眾多蚯蚓交纏在一起,結(jié)成塊狀,縮在土里過冬。

【冬至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種,鹿是山獸屬陽,糜是水澤之獸而屬陰。夏至一陰生,故鹿感受陰氣而解角;冬至一陽生,故糜感陽氣而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動】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陽氣引發(fā),開始流動。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八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qū))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shù)后2位,d=0.2422,l=閏年數(shù),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例外:1918年和年的計算結(jié)果減1日。

冬至,在古代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由于冬至的日期和時刻比較容易測定,所以我國古代歷法曾以冬至作為判定季節(jié)的標準并作為歷元,其他季節(jié),依一定法則,由冬至推出。我國位于北溫帶,冬至時中午太陽位置最低,日影最長。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以后,進入最寒冷的季節(jié)。

俗話說“冬至大似年”,古人一直把冬至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據(jù)說先秦君王每逢冬至便接連五天不理朝政,在內(nèi)宮聽音樂。漢代的皇帝繼承先秦天子的遺風,冬至之日也在宮內(nèi)聽八音。漢朝以后,人們也一直把冬至作為一個特定的節(jié)日來過。宋朝有“冬至三h之內(nèi),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jié)?!薄皡情T風俗多重至節(jié),謂日肥冬瘦年,互送節(jié)物?!?/p>

據(jù)《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明代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己巳年)以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冬至節(jié)都是很熱鬧的。

己巳年“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被清軍俘虜)后此節(jié)頓廢。但此后,民間一直還在過冬至節(jié)。

民間的冬至習俗也很豐富,“冬至餛飩夏至面”是有講究的。古代歷法家常將歷法中的上元積年與想象中的宇宙開辟時代相聯(lián)系,宇宙是由混沌狀態(tài)演化而來的,而上元積年的元h都始于冬至。所以,冬至吃餛飩,含有紀念宇宙開辟的意思。

歷代統(tǒng)治者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北京天壇公園里的圜丘就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圜丘由三層漢白玉石砌成,每層石塊的塊數(shù)均為九的倍數(shù),以象征天為陽數(shù)。

讀者也許不能理解冬至為什么要祭天。陽為天,陰為地,冬天寒冷陰盛,應(yīng)該祭地呀。古人卻不這樣認為,夏至雖陽氣達到極盛,卻是陰氣開始回升之時。冬至雖然陰氣達到極盛,卻是陽氣開始回升之時。故自夏至開始代表陰,為地;自冬至開始代表陽,為天。所以,明清時,夏至于北京地壇方澤祀地,冬至于天壇圜丘祭天。

舊日的種種習俗,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躲進了典籍和野史之中,如今只留下一些有關(guān)冬至的民諺,如“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至后,賣牛去買被?!币馑际钦f,冬至這天如果是在農(nóng)歷月初,這年冬天就暖,如果在月末就冷。再如說“晴前冬至落到年。干冬至,邋遢年?!边@是以冬至這天是否下雨來預(yù)測當年的旱澇。這些諺語只能說是老百姓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反映了人們的某種認識,至于科學(xué)不科學(xué),還要做深入的研究。

其實,在現(xiàn)代人的心目中,冬至并非節(jié)日,它像夏至一樣,是寒冷或炎熱時節(jié)到來的標志,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節(jié)氣。古代官家、民家則都很重視它,把它稱之為“亞歲”,像過年一樣去慶賀。因為它并非一般的節(jié)氣,在季節(jié)變化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冬至是位于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時節(jié)。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其余時間,太陽的位置在兩者之間變化。因此,夏至是北半球太陽位置最高的時節(jié),冬至是北半球太陽位置最低的時節(jié)。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與照射地面的角度有關(guān),所以地球有寒暖的變化,夏熱冬冷,但是地面有較大的熱容量,在寒暖變化時,有一個積聚和散發(fā)熱量的過程,不過對于北半球來說,冬至這一天雖然地面接收到太陽輻射的熱量最少,實際卻不是最冷的時節(jié)。一般說來,冬至以后一個月的時候最冷,而冬至這個時刻,陰氣確實已達到極盛,自此以后,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逐漸下降,白天逐漸增長,俗諺曰“吃了冬至飯,巧女多使一條線”。陽氣上升,故值得慶賀。在民間,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的習俗,時間于每年陰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二十三日。

俗話說:冬至大似年。歷史上,各代皇帝大都在冬至節(jié)到太廟“薪新”,用新黍米做食品祭祀先主,以求其能夠長時間做統(tǒng)治者。

據(jù)史載:先秦君王每逢冬至均不過問國家大事,聽五天音樂,老百姓也在家里作樂。漢朝皇帝這一天也在宮內(nèi)舉行音樂會,同時進行又日暑、核歷法、算陰陽。東漢時從上至下盛行臣子向尊長“獻鞋襪”之風。明代則時行相互拜賀之風,其規(guī)模僅次于春節(jié)。民間多上墳祭祖,大家族還要在本族祠堂行祭祖禮和集體進餐吃“老墳飯”,新縣人謂之祭“冬至祖”。古有春祭日,秋祭月,冬祭天,夏祭地的風俗,祭日祭月的觀念容易理解,而祭天祭地的觀念則往往被誤解為夏天炎熱陽盛、冬天寒冷陰盛。夏至雖陽氣達到極點卻是陰氣開始回升之時;冬至陰氣雖然達到極盛,卻是陽氣開始回升之時,所以自夏至開始代表陰,為地;自冬至開始代表陽,為天。因此,韓愈《昌黎集明水賦》說:“或?qū)㈧雸A丘于玄冬,或?qū)⒓婪綕捎谥煜?。”這就是明清時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來歷。在民間,也都有于冬至祭祖的習俗,據(jù)《四民月令》記載,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相同。

遠古帝堯的時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歲時節(jié)氣。到了周朝已有冬節(jié),君王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的。至漢以后,每年冬至,都有舉行祭天、祀神、拜祖、賀冬等行事。到了唐宋兩代,祭禮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舉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湯圓,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團圓,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民間習俗,冬至這天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了。

以前,在農(nóng)業(yè)社會,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應(yīng)節(jié)的祭品,并準備做湯圓,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份后,成為「圓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來,把它搓成圓仔,圓仔又分為紅白兩種,紅的叫「金圓」,白的叫「銀圓」。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合家圍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還有一種說法:潮汕人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潮汕民俗在南方一勢的地位也舉足輕重,據(jù)說潮汕有“冬節(jié)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jié)夜,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后,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xiāng)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后代掃墓應(yīng)在清明節(jié)“過春紙”,以后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jīng)長了一歲。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

冬至在頭還是在尾冷篇九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二。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

冬至傳說之三。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guān)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一、御寒。

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冬至養(yǎng)生的首要任務(wù)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二、養(yǎng)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yīng)這一變化,此時養(yǎng)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fā)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nèi)的陽氣。補養(yǎng)腎臟十分重要。

三、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yīng)這一趨勢,冬至養(yǎng)生亦應(yīng)適當補養(yǎng)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guī)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