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通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8:52:47 頁碼:7
最新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通用9篇)
2023-11-11 08:52:47    小編:ZTFB

在撰寫報告時,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專業(yè)術語。在報告中,可以引用他人觀點和研究結果,但要注明出處并避免抄襲。這份報告是通過對消費者行為和態(tài)度的調查來研究某個產品的潛在市場。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一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wèi)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yǎng)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發(fā)現集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yōu)橐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fā)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qū)。家長還應加強與“監(jiān)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yè)、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jiān)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yè)的監(jiān)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jiān)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huán)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fā)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開發(fā)區(qū)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fā)區(qū)(園區(qū))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fā)區(qū)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fā)區(qū)(城南學校施教區(qū))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jiān)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huán)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jiān)護人,隔代撫養(yǎng)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yōu)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yōu)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jiān)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梢钥闯觯羰貎和释改傅年P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fā)現,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監(jiān)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近3%的監(jiān)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jiān)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jiān)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jiān)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jiān)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尤其是祖輩監(jiān)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jiān)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fā)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fā)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尤其是祖輩監(jiān)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yōu)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huán)境。根據園區(qū)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fā)區(qū)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jiān)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美的成長環(huán)境。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二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重慶工商大學外語學院20xx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城口縣葛城鎮(zhèn)友誼村、紅坪村、城口中學、城口葛城二孝城口縣示范幼兒園展開調查,主要采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兒童200余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布,約占1/3左右。

調查題目。

比例。

說明。

父母外出打工時,由(外)祖父母照料學習、生活。

35%。

其他的兒童由親戚照顧或者自己住。

希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歲左右更加明顯。

學校、社會對自己十分關心。

78%。

父母在電話中教授孩子為人處世道理。

11%。

更多關心學習狀況。

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學校有伙伴。

55%。

因為是留守兒童,交友會受到影響。

害怕與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

50%。

從表1的調查結論,我們可以看出: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系,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系不夠融洽。

通過與葛城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yōu),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為,經常偷竊超市里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后,人際交流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同步發(fā)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小學和初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jiān)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tài)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葛城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才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jiān)護人也存在著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tài)度,任由其發(fā)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沒有能力監(jiān)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孩子嬌慣,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經調查,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及其學校老師的重視,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學研究為手段,積極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的良性機制。

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了令我們欽佩和學習的現象。從教育局羅主任那里了解到,縣政府每年會撥專款給有留守兒童的學校,用于留守兒童定期與在外打工的父母電話聯系,形成“親情溝通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感受到社會、政府對他們的關愛。除此之外,教育局還專門為他們在“六、一”前夕分發(fā)了留守兒童讀本,供他們在學習之余放松心情,減輕壓力。在與羅主任的交流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城口縣各級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之情,我們也與教育局簽定了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希望能夠長期關注留守兒童。

另外,我們在葛城鎮(zhèn)友誼村與三位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從他們陽光的笑臉和自然的交談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當地政府特別是學校老師對這些孩子所付出的艱辛,在與教師們的交流中學習到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法。

針對重慶市城口縣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上問題,為了使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在陽光下健康茁壯的成長,經過初步思考,我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各位領導參考。

1、加快當地經濟發(fā)展,努力發(fā)展支柱產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針,出臺相對優(yōu)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代理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在葛城二小調研時,接待我們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并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余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老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盡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后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tǒng)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以上是我們這幾天走訪調研后經過討論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調研,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都受益匪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我們深入農村,了解城口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對于我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盡管在城口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結束了,但是我們關注城口留守兒童,關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能為城口教育,為城鄉(xiāng)統(tǒng)籌,貢獻出我們自己的一分力量!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三

按照團中央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們對全省農民工子女生存現狀進行了調研,團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調研的情況下,重點指導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大慶市和綏化市等地團組織對關愛農民工子女情況進行了調研。各地調研組深入到社區(qū)、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小學校、農民工較多的企業(yè),通過座談會,一對一進行面對面訪談農民工、老師和企業(yè)經理等126人,本次調查共向160所中小學下發(fā)調查問卷1500份,收回1452份,回收率為96%,其中有效問卷1380份,有效率為92%。為力求全面真實地了解全省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情況,我們向省流動留守兒童工作組、省農民工辦公室、哈爾濱市農民工協會、省流動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掌握了相對較全面的資料,為下一步團組織制定做好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據統(tǒng)計,截止xx年底,全省農村現有留守兒童145,750人,其中父親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兒童的51.8%,母親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兒童的18.5%,雙親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兒童的29.5%。隨父母進城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小學106502人,初中57285人,此次調研掌握的總數比xx年減少30%多。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布在我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三)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狀況。

在省流動留守兒童領導小組的調查問卷中了解到,農民工子女讀小學的占77.2%,初中占21%,高中占1.8%,其中寄宿生占26.1%。父母外出后88.4%的孩子表示愿意讀書,并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學的愿望,他們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課余時間有42%的孩子喜歡讀書,但學習不夠理想,成績下降的占28%,沒變化的占49.5%。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qū)調查問卷中,有70%的農民工子女都轉過學,其中轉過兩次以上的占了28%。轉學會對入學年齡造成影響。

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與父母電話聯系一次。

(一)建立機制,保障落實。

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建立關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了基本情況登記制度。各級少先隊大、中隊定期進行流動留守兒童登記,實施動態(tài)管理,建立流動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和聯系卡。各級少先隊輔導員全面掌握了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基本情況、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監(jiān)管人的基本情況和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和聯系方式。二是建立了幫扶聯系點制度。各級團組織和少先隊工作者與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學校建立工作聯系點,每個少先隊工作者至少有一個流動留守少年兒童聯系點學校;少先隊輔導員與流動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每人至少聯系1-3名流動留守少年兒童,隨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建立了考核評估制度。把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作為各級少先隊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監(jiān)督檢查,及時推廣基層工作的新鮮經驗,形成推進工作落實的良好氛圍。

(二)立足實際,竭誠服務。

各級團組織在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

一是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各級團組織依托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小學校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給留守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xx年5月初,團省委、省少工委在全省范圍內啟動了此項活動。5月30日,活動啟動儀式在綏化市舉行,并在綏化市新立村新立小學授牌成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將該村的留守少年兒童都吸收為“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的家庭成員,使他們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溫馨家園”,全省100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同時揭牌。全省各級團隊組織紛紛行動起來,為流動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同時,充分發(fā)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yōu)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大力宣傳關愛流動留守兒童的重大意義,吸引更多的單位和組織積極參與到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來,在各地區(qū)形成了關愛農民工子女、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二是開展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團省委、省少工委結合全省實際,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開展了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即建立一份檔案,開通一部親情電話,創(chuàng)建一個愛心超市,結成一個幫扶對子,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月一次家訪活動。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按照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想方設法為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做實事、辦好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愛的陽光。哈爾濱市文林小學是一所農民工子女居多的城市小學,圍繞“六個一”內容,為每個流動學生建立留守檔案,組織教師黨、團員與他們簽訂“手拉手結對卡”,對他們的成長進行動態(tài)管理;舉辦《給孩子一個完整人生》農民工子女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專題講座,提高監(jiān)護人的家教素養(yǎng);組織學校輔導員和學科輔導員每月定期家訪,與農民工子女及其監(jiān)護人談心、開展心理輔導,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哈爾濱市團結鎮(zhèn)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少年兒童居多的農村小學,學校在師生中倡導“三先三多”,即“學習上優(yōu)先輔導、生活上優(yōu)先照顧、活動上優(yōu)先安排”;對留守學生“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同時圍繞“六個一”內容,創(chuàng)建了愛心超市,整合社會資源,為留守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專門為留守學生開通了一部親情電話,為留守學生經常與不能見面的父母溝通感情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為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學生招募了代理家長,定期關照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體驗到了“不是家長勝似家長”的親情關懷。大慶市動員青年干部、團干部、志愿者,并廣泛聯系社會熱心人士參與活動,擔任“愛心志愿輔導員”并與幫扶對象簽訂“愛心結對卡”,通過開展“五個一”活動(即:1、每個月了解一次留守兒童在校表現情況;2、每月與留守兒童通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談心;3、每學期陪留守兒童過一個有意義的雙休日;4、每學期資助一批學習用品;5、每年幫助留守兒童學會一項技能或新本領),達到“一對一”長期持續(xù)的定向幫扶目的。齊齊哈爾團市委聯合北大倉集團連續(xù)五年每年出資95萬元用于資助農民工子女免費入托,在青少年宮,免費入托的小朋友可以享受到免費午餐、免收學雜費用等相關政策。

三是開展“燭光關愛親子情”行動。齊齊哈爾團市委進一步擴大了多年開展的以資助貧困兒童為主題的“燭光關愛行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將關愛農民工子女與“燭光關愛行動”、“全省少年兒童書信大賽”有機結合,開展了系列活動。一是開展一封家書寄親情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信封和郵資,組織“留守少年兒童”給外出打工的父母寫信,及時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講述他們在少先隊組織的關懷幫助下成長的感受和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情景,增進“留守少年兒童”與父母間的親情交流,并在家書中附加學校少先隊組織出具的“日常表現鑒定書”和“學習成績匯報卡”,讓身在遠方的家長通過孩子的匯報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情況。二是開展“我看家鄉(xiāng)新面貌”活動。組織留守少年兒童參觀家鄉(xiāng)的企業(yè)和城鎮(zhèn)建設,感受新農村建設給家鄉(xiāng)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孩子的語言鼓勵在外務工家長早日返鄉(xiāng)興業(yè)。三是開展“面向社會尋資助”活動。利用團內報刊、網站及新聞媒體,定期為農民工子女尋求社會支持,本年度,已經有1500余名農民工子女得到了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和關懷。

四是廣泛開展少先隊“手拉手”愛心行動。近年來,全省各級團組織積極開展“春風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一日游”和“共享和諧—紅領巾‘手拉手’愛心行動”等主題活動。各地團組織結合實際,通過捐助現金、衣物、玩具、學習用品,少年兒童自己動手制作“愛心包”,協調各類培訓學校,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計算機免費培訓等方式,為農民工子女送溫暖。據統(tǒng)計,xx年以來,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共捐款、捐物累計達50余萬元,與農民工子女結對4000余對?!笆掷株P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活動得到了全省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黑龍江省電視臺、黑龍江省廣播電臺、黑龍江青少年網、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晨報、黑龍江經濟報、生活報、哈爾濱日報和市地有關新聞單位都進行了廣泛的報道,進一步營造了全社會關心關注農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圍。

五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依托各級青聯、學聯組織的“三下鄉(xiāng)”活動,積極開展“師范類大學生與農民工子女11共享藍天”志愿服務活動,多次組織由青聯委員和在校博士、碩士、大學生們組成的“三下鄉(xiāng)”志愿服務團深入鄉(xiāng)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服務團的醫(yī)學博士們?yōu)檗r民工子女進行義診,組織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他們帶去了知識和歡樂。心理專業(yè)志愿人士為“留守少年兒童”進行心理輔導,針對“留守少年兒童”在生存、保護、發(fā)展和參與權利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牡丹江團市委與《牡丹江晨報》聯合打造了“志愿義工周末有約”品牌項目,先后開展了與農民工子女兒童牽手、大手牽小手農民工子女走進大學、捐建農民工子女圖書室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化募集資金25萬元,服務群眾2萬人次,服務時間超過5萬小時,使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四

隨著我市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xiāng),進城務工、經商創(chuàng)業(y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jiān)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zhèn)、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zhèn)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根據婦聯系統(tǒng)201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tǒng)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yǎng)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tǒng)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fā)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zhèn)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jiān)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zhèn)10歲的小發(fā)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jiān)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zhí)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fā)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zhèn)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fā)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jiān)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jié)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jiān)管到位。節(jié)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zhèn)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fā)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y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jiān)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fā)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fā)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tǒng)種植業(yè)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yè)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yè)。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jiān)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的因素。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qū)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qū)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qū)(鄉(xiāng)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fā)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xù)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蛴嘘P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tài)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fā)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jiān)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jiān)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wèi)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xiāng)、區(qū)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五

鹽津縣新華村是一個農業(yè)大村,屬于典型貧困山區(qū),全村總人口有5324人。近年來,全村近1000人農民外出務工創(chuàng)業(yè),為農村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新華村留守兒童達43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1%,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新華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了解新華村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3月以來,筆者本人對新華村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監(jiān)護情況及教育等等做了調查,發(fā)現50%以上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yè)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救治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目前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產生“留守兒童”已超過4390萬人。昭通市共有兒童159.51萬人,農村兒童124.31萬人,農村留守兒童43.26萬人,占昭通市兒童總數的27.1%,遠遠高于勞務輸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華村有留守兒童430新華村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多為隔代監(jiān)護人,即是老人,達到306人,超過50%。新華村留守兒童年齡普遍較小,小學及學齡兒童比例高達84%。而留守兒童父母以出省打工為主,達到了63.3%。父母與孩子相隔千萬里,難以照顧到孩子。另外一個數據值得關注,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有430人,超過留守兒童總人數的一半。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他們更難得到父母的疼愛。

農村流動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就意味著留守兒童父母監(jiān)護位置的缺失。那么,這些留守孩子跟誰生活在一起,由誰來關心、保護和照顧他們呢?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監(jiān)護人有306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留守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況下,留守兒童需要搬到這些祖輩的家里,如果祖輩一直與他們住在一起,留守兒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時候,留守兒童要從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個村去。如果這些老人需要照顧幾個兒女的留守孩子,為照顧方便,孩子們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飯后再回到自己家獨居。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jiān)護方式。

(1)一種是隔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主體。他們占監(jiān)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2)第二種監(jiān)護方式是上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媽。這類監(jiān)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jiān)護方式存在著監(jiān)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wěn)定。他們有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jiān)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jiān)護者與監(jiān)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沖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jiān)護人。

(3)第三類是同輩監(jiān)護,監(jiān)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jiān)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yè)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jiān)護者也存在著監(jiān)護權不穩(wěn)定的問題。

(4)最后一種是監(jiān)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jiān)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yè)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新華村留守兒童以小學以下兒童為主,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于學習和生活都還需要大人的指導。這是從小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另外這一年齡階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時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關愛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一年難得回次家,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

父母的遠距離就業(y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否能見父母,一年能見幾次父母。從上表中可以得出,新華村以出省務工為主,打工地離家鄉(xiāng)很遠。許多父母為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遠距離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陌生化”。

從新華村來看,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從新華村社會整體發(fā)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guī)模流動與城鄉(xiāng)壁壘存在矛盾。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新華村約有近1000人的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新華村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

""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鎮(zhèn)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著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jiān)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為了更多地了解、關注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近期,許昌縣教育部門組織人員深入河街、艾莊等鄉(xiāng)鎮(zhèn)開展了調查活動,現報告如下。

截至xx年6月,該縣共有中小學生76071人,留守兒童12751人,占學生總數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5.6%,男生693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4.4%;小學留守兒童9190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2%,占小學生總數的17.2%,中學留守兒童3561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8%,占中學生總數的15.8%;寄宿生6468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1%,非寄宿生628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9%;父母雙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8%,兩方均外出的5353人,占42%。

(一)學習教育問題突出。一是留守兒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監(jiān)護人因年齡、身體、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學習。二是學校教育泛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三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教育經費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設施較落后。四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jiān)護不力等原因,導致在校留守兒童學習的總體成績低于城鄉(xiāng)、農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發(fā)展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人格發(fā)展不健全。從個性特征上看,留守兒童常常會表現為兩種傾向:要么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要么脾氣暴躁、沖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顯缺陷。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致使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監(jiān)護”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三是道德行為規(guī)范失常。監(jiān)護不力、自控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無法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使其道德準則下降,容易出現厭學逃學輟學、打群架偷盜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四是身體健康狀況差。由于農村醫(yī)療條件相對差、留守兒童生活衛(wèi)生習慣不當等原因,造成他們身體素質較差,飲食和營養(yǎng)狀況不佳。

(三)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yǎng)成。一是飲食起居、清潔衛(wèi)生等生活行為有待規(guī)范。80%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無規(guī)律,在個人衛(wèi)生、文明禮貌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組織紀律、學習方式方法等學習行為方面有待規(guī)范。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差,缺乏學習熱情,消極、被動對待學習。三是加強身體鍛煉、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規(guī)范。

(四)安全保護有待提高。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差、防護能力弱,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

(一)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xiāng)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xiāng)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戶籍制度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高昂費用、升學考試、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七

根據全國婦聯xx年發(fā)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88%。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兩者之和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從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過50%,而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也已超過40%??梢姵形鞑康貐^(qū)外,留守兒童也分布于廣東、江蘇等東部發(fā)達省份。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基于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qū)考察調研場地。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qū)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qū)的產業(yè)結構以種養(yǎng)業(yè)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yōu)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qū)屬于邊遠山區(qū),工作條件、醫(yī)療條件、衛(wèi)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fā)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通過和覃排初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qū)的兒童中95%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八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fā)生不完成家庭作業(yè)、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jiān)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yǎng)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wèi)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huán)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yǎng)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jiān)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jiān)護人常發(fā)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鞭r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fā)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chuàng)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開發(fā)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xiāng)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yǎng)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yōu)化社區(qū)育人環(huán)境

社區(qū)環(huán)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yōu)化農村社區(qū)育人環(huán)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qū)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yè)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zhèn)的投資環(huán)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yè)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xiāng)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盡量減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篇九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我區(q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后、xx后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了解我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我區(qū)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布在xx個鎮(zhèn),極少數分布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tǒng)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qū)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匯總表見附件。

從調查統(tǒng)計情況看,我區(qū)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類型主要是隔代監(jiān)護型和親朋監(jiān)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jiān)護的約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jiān)護的約占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jiān)護的約占x%左右。監(jiān)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占xx%,xx-xx歲之間的約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郁,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愿意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里話對父母以外的監(jiān)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里,誰也不告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好中差比例約各占xx%、xx%、xx%。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么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fā)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占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余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游戲。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wèi)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臟,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fā)展和生長發(fā)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jié)假日更是成為監(jiān)管盲區(qū),安全存在隱患。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于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占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huán)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于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zhèn)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jiān)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為隔代監(jiān)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jiān)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于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jiān)護和養(yǎng)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jiān)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jiān)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yè)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yè)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系,聯系的內容也僅限于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周歲,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區(qū)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里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后,可以與當地學生執(zhí)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對象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于被排斥狀態(tài)。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zhèn)不是每個村都有小學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愿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zhèn)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jiān)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針對上述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最需立即解決的問題是上學出行難、監(jiān)護薄弱、安全無保障、缺少心理疏導等。那么,我們認為:在農村建設寄宿制中小學、全托幼兒園和在城市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重點解決x—xx歲年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即寄宿制學校讀書和增加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減少留守兒童,是破解這道難題最重要的兩條途徑(x—x歲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飽、穿溫、安全問題)。這樣,一是通過把留守兒童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和全托幼兒園中,讓他們共同在集體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實行學校統(tǒng)一管理和心理輔導,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監(jiān)護力度比較薄弱、內心世界比較封閉、吃住等生活無規(guī)律、課余學習無人輔導、上學放學安全隱患等方面的問題。二是通過增加城市學校容量,使更多的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城入學,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此,提出以下解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具體建議。

(一)加快城區(qū)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建設,盡量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加大貫徹落實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政策的力度。根據xx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的意見》精神,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大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建設力度。在目前全區(qū)只有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A上,建議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數量。今年,可在啟動建設城市標準化學校的龍塔實驗小學(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學(規(guī)劃中)、冉家壩小學(規(guī)劃中)、雙湖小學以及條件較好的漢渝路小學、五星小學納入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到xxxx年,每個街道應通過現有學校擴容等措施,增加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校,為流動兒童接收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我區(qū)已指定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及。

建議新增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統(tǒng)計表見附件x。

x、進一步簡化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的手續(xù)。目前,區(qū)教委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手續(xù)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但任然還需要用工勞動合同、租房合同、流動人口居住證、申請等手續(xù)。為此建議進一步簡化入學手續(xù),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帶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入學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與學校建設同步推進機制??山梃b上海等地先進經驗,在城市擴展和舊城改造中,規(guī)劃部門要嚴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動人口數量規(guī)劃適度規(guī)模的中(小)學校,將學校建設納入xx區(qū)建設和舊城區(qū)改造項目的招投標任務中,由負責投資開發(fā)或改造的開發(fā)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學校,建設和房管部門要督促開發(fā)商嚴格按規(guī)劃建設學校,對未按要求建設學校的不予驗收和辦理商品房銷售許可等手續(xù),確保城市里有足夠數量的學校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逐步全面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城就學問題。

(二)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建設,優(yōu)化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huán)境。

通過加快建設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盡快將那些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家里無人看管、學習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農村留守兒童優(yōu)先送到寄宿學校讀書,過集體生活,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前,我區(qū)有農村寄宿制中學xx所,每個鎮(zhèn)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學,平均每所中學可容納寄讀學生xxx人左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

我區(qū)已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學校xx區(qū)渝興中學校。

xx區(qū)永慶初級中學校xx區(qū)高嘴初級中學校。

xx區(qū)天堡寨初級中學校xx區(qū)黃印初級中學校。

xx區(qū)麻柳沱初級中學校xx區(qū)沙坪初級中學校。

xx區(qū)石鞋初級中學校xx區(qū)王家初級中學校。

xx區(qū)華鎣山初級中學校xx區(qū)御臨初級中學校。

xx區(qū)龍安初級中學校xx區(qū)明月初級中學校。

xx區(qū)大盛中學(東山點校)xx區(qū)沙地初級中學校。

建議在每個鎮(zhèn)將現有中小學,通過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學和x所寄宿制小學,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學校還可容納少量學生寄宿,就基本能夠滿足初中階段和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寄宿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萬元,小學xxx—xxx萬元計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學共需資金約xxxx—xxxx萬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所小學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計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計算,各需建設費用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若加上征地、環(huán)境配套、必要設施費用等,每所初中約需xxx—xxx萬元,每所小學約需xxx—xxx萬元。)。

建議新增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名單。

新增寄宿制中學xx所新增寄宿制小學xx所。

統(tǒng)景職業(yè)中學華瑩中學張關小學華秦小學。

統(tǒng)景中學石坪中學金安完小白巖小學。

洛磧中學興隆中學龍興中心校洛磧中心校。

渝漢中學大灣中學華瑩山中心校關心中心小學。

渝石中學古路中學木耳中心校石坪中心小學。

悅來中學石鞋小學。

(三)加快建設農村全托幼兒園,滿足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園需求。

建議采取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兩種方式建設,力爭明年實現全區(qū)各鎮(zhèn)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兒園目標。目前,在我區(qū)農村地區(qū),尚無全托幼兒園,如在每個鎮(zhèn)新建x所集教學、游玩、吃住為一體的全托幼兒園即可基本解決學齡前兒童入園問題,共需要資金xxxx—xxxx萬元。即在每個鎮(zhèn)(街)建立x所有x個班規(guī)模,容納幼兒xxx人的幼兒園,需用地xxxx平方米,園舍建筑面積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萬元x畝,建筑造價xxxx元∕平方米,加上運動場等設施約需xxx—xxx萬元。xx個幼兒園共需xxxx—xxxx萬元。

x、政府投資修建。將農村全托幼兒園建設納入全區(qū)“學校建設年”內容,立即實施,政府建x個以上。

x、引導、鼓勵企業(yè)、私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辦園。由政府出臺優(yōu)惠政策,對投資修建全托幼兒園的社會人士、企業(yè)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制定詳細的優(yōu)惠政策辦法),動員社會投資建x個以上。

(四)探索建立關愛機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辦好事。

x、教育部門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學校中設立心理咨詢室、親情電話、投訴電話等,促進留守兒童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維護好留守兒童權益。

x、婦聯和共青團等群團組織適時招募和培訓志愿者深入農村為留守兒童服務。

x、民政部門要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社會救助,給予必要的入學(園)補助。

x、農業(yè)部門要結合我區(qū)的新農村建設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創(chuàng)造更多就近就業(yè)崗位,使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就近打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x、xx部門要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x、衛(wèi)生部門要確保農村“留守兒童”享有應有的基本醫(yī)療服務。

x、文化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游戲室、歌舞廳、卡拉ok廳的整治和監(jiān)管,加強網吧管理和建立網吧管理長效機制,規(guī)范校園周邊音像市場經營秩序。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