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的經(jīng)歷、成果、問題和不足進(jìn)行概括和反思的過程。在總結(jié)中,要突出重點和亮點,對整個過程或項目進(jìn)行精華提煉。如果你需要參考一些總結(jié)范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些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一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形容詞意動用法,認(rèn)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名詞作狀語,當(dāng)時。
衡少善屬文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
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二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使動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或出現(xiàn)謂語動詞表示的變化。
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師》)。
其中的“亡”是主語使賓語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意思是“使鄭國滅亡”。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因后邊跟了“鄭”這個名詞,成為使動用法。這些謂語動詞只有用使動用法來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師》)(闕:使……減少)。
使使以聞大王(《荊軻刺秦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
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使……受苦;勞:使……勞苦、疲勞;餓:使……饑餓;空乏:形使……資財缺乏。)。
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破:使……破,撞破)。
其達(dá)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勾踐滅吳》)(潔:使……潔凈;美:使……美麗;飽:使……飽。)。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dāng)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其中加點的“王”本來是名詞,它后邊又帶一個代詞“之”作賓語,要按照一般的用法來解釋和翻譯就會出錯,就有可能翻譯成“先攻破秦進(jìn)入咸陽的就王他”。這樣必須改變詞性才能解通,變?yōu)椤笆官e語怎樣”,即使動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東封鄭(《燭之武退師》)(封:使……成為邊邑)。
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師》)(利:使……受益)。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三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p>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事跡()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四
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dá)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五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hù)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zhì)量差;次數(shù)。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jiān)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官吏調(diào)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zhì)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yè)而奉獻(xiàn)。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guān)系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shù)學(xué)學(xué)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圣聽擴大開業(yè)。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wù)人員。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dāng)賓語、疑問代詞充當(dāng)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biāo)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么”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勺g為“有哪一樣”??鬃釉疲骸昂温?”“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白浴保~,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爸?,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鬃釉疲骸昂温小薄昂温小奔础坝泻温钡牡寡b??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爸?,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diào)。例:是以謂之“文”也?!笆且浴笔恰耙允恰钡牡寡b,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diào)。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關(guān)山度”是“度關(guān)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guān),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一、“中心詞+后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荷擔(dān)者三夫”是“三夫荷擔(dān)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dān)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巴ひ砣慌R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p>
二、“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盎ㄖ[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勺g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三、數(shù)量詞做定語后置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都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于我哉?全句為“于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jié)構(gòu)“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凹酪晕臼住笔恰耙晕臼准馈钡牡寡b,介賓結(jié)構(gòu)“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是“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討賊興復(fù)之效”后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p>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洰?,()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xí)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rèn)真完成課后訓(xùn)練,而且要多做相關(guān)的字詞句的分類訓(xùn)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
1、課前預(yù)習(xí),除了結(jié)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yīng)當(dāng)進(jìn)行詳細(xì)的圈點勾畫,結(jié)合語境,反復(fù)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dāng)然,有條件的話,還應(yīng)當(dāng)搜集相關(guān)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yù)習(xí)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fù)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后復(fù)習(xí),不僅可以鞏固學(xué)習(xí)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yǎng)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xué)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六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jǐn)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七
1、木室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zhì).)。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同“憑”.)。
8、山川相繆??姡和翱潯?、連結(jié),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低于)。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占)。
4、順流而東(東進(jìn))。
5、臥而夢(做夢)。
6、故為之文以志(寫文章)。
7、外與天際(交會)。
(二)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
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相同)。
(三)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2、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繚白(青山,自水)。
4、自遠(yuǎn)而至(遠(yuǎn)處)。
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
(四)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五)使動用法。
1、舞幽整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六)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2、而恥學(xué)于師(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rèn)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
今義:學(xué)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xué)的人。
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xué)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
今義:指小學(xué)教育的階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1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13、于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時候)。
今義: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喝,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四、虛詞歸納.。
(一)而。
1、連詞,表轉(zhuǎn)折。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4)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p>
(5)惑而不從師。
(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8)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窮。
(12)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13)小學(xué)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
(1)吾嘗終日而思矣。
(2)吾嘗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順風(fēng)而呼。
(5)則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jìn)。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連詞,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
(3)侶魚蝦而友麋鹿。
5、連詞,表承接。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從而師之。
(4)擇師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6)拔草而坐,傾壺而醉。
(7)臥而夢。
(8)覺而起,起而歸。
(9)自遠(yuǎn)而至。
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7、連詞,表條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己”運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二)焉。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三)之。
1、代詞.。
(1)青,取之于藍(lán)(代靛青)。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
(4)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指代童子)。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
(6)郯子之徒(代詞,這)。
(7)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9)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10)取之無禁,用之不褐(代詞,它們)。
(11)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12)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為圣(指代這件事)。
2、助詞.。
(1)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2)彼童子之師(的)。
(3)非蛇蟠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的)。
(5)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的)。
(6)月出于東山之上(的)。
(7)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11)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1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4)茍非吾之所有(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5)吾與子之所共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八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名詞用作動詞,沖擊。轉(zhuǎn):使動用法,使……滾動。)。
玉露凋傷楓樹林(凋傷:使動用法,使……凋落衰敗。)。
聞舟中夜談琵琶聲(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歌以贈之(歌:名詞用作動詞,作詩。)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用作動詞,看重,輕視。)。
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謹(jǐn)庠序之教(謹(jǐn):形容詞用作動詞,認(rèn)真從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詞用作動詞,吃。)。
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以為輪(:使動用法,使……彎曲。)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詞作動詞,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作動詞,安排次序。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名詞作動詞,稱王。)內(nèi)立法度(內(nèi):名詞用狀語,對內(nèi)。)。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牖:名詞作狀語,用破甕、用草繩。繩、樞:名詞作動詞,做窗戶、系戶樞。)。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席、包、囊: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動詞,險固的地勢。)尊賢而重土(重:形容詞作動詞,敬重,看重。)。
天下云集響應(yīng)(云、響:名詞作狀語,像浮云、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景: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形容詞作動詞,處于困境之中。)。
外連衡而斗諸侯(外:方位名詞作狀語,對外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
流血漂櫓(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諸侯(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削弱。)約從離衡(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離散。)。
以愚黔首(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無知。)。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吾師道也(師: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名詞作動詞,從師。)。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愚益愚(愚: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師。)。
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難于上青天(狀語后置)感斯人言(被動句)。
轉(zhuǎn)徙于江湖間(狀語后置)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狀語后置)。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
使(之)快彈數(shù)曲(省略句)沉吟放撥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有”即“有之”,賓語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省略句)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省略句)。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于藍(lán)”,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以(之之)為輪(省略句)。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之利”“之強”,定語后置。)。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省略主語)。
以(之)為桂林、象郡鑄以(之)為金人十二(省略賓語)。
聚之(于)咸陽(省略介詞)(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省略主語)。
其下(于)圣人也亦遠(yuǎn)矣(省略介詞“于”)。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三、要點選析。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F(xiàn)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fēng)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后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贊他“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p>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于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jù)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當(dāng)局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yīng)當(dāng)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jīng)戰(zhàn)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jié)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后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他被后人稱為(“詩圣”)。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fā)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思鄉(xiāng)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跡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fā)掘古人的情愫,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dāng)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遠(yuǎn)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后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dāng)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xì)致生動的藝術(shù)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復(fù)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jié)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nèi)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的杰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cè)面描寫,渲染了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yán)謹(jǐn)、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梁詩歌綺麗濃艷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和流派。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diào)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于環(huán)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dá)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采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1、孟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zhàn)爭?!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于雄辯,氣勢磅礴。
2、《寡人之于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于民,但民并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zhàn)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jìn)行駁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nóng)民不要違農(nóng)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每部分結(jié)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shè)喻開始,又以設(shè)喻結(jié)束,前后呼應(yīng),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的范圍內(nèi),手法高超。氣勢宏偉,節(jié)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瑯瑯上口。
3、荀子: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名況,當(dāng)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理,論證嚴(yán)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凝練?!秳駥W(xué)》為代表作。
4、《勸學(xué)》:是一篇論述學(xué)習(xí)的重要意義,勸導(dǎo)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xué)習(xí)的散文。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shù)。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xué)習(xí)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shè)喻方式多樣:正面設(shè)喻:“青出于藍(lán)”、“?以為輪”等;正反設(shè)喻:“鍥而不舍”與“鍥而舍之”等;反復(fù)設(shè)喻:“登高而招”、“順風(fēng)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3)設(shè)喻與說理結(jié)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設(shè)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設(shè)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jìn)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xué)不可以已”的?(1)從學(xué)習(xí)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xué)習(xí)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xué)習(xí)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xué)習(xí)能夠彌補不足,并得出結(jié)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學(xué)習(xí)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xué)習(xí)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5、賈誼,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他在政治上有遠(yuǎn)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6、《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nèi)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rèn)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rèn)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7、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后謚號文,后世又稱韓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學(xué)上主要倡導(dǎo)“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艷麗浮夸的文風(fēng),主張“唯陳言之務(wù)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fēng)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8、《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皫熣f”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xué)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dāng)時“恥于相師”的社會風(fēng)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針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yīng)采取的態(tài)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九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yīng)。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fù)還。
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guān)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xué)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quán)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yán),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xué)、政治、文學(xué)等領(lǐng)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xué)上的貢獻(xiàn),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xué)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xué)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xué)業(yè)、品德和文學(xué)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xué)上的造詣?!吧偕茖傥摹闭f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chǔ),并不斷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jīng),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后緊接著敘述其德?!半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本哂兄t虛穩(wěn)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tǒng)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yīng)”等詞語表現(xiàn)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jìn)一步證實其文學(xué)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xué)技術(shù)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fēng)地動儀的結(jié)構(gòu)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xué)上的成就,包括科學(xué)發(fā)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lián)系起來,側(cè)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guān)系。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fēng)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制造時間、質(zhì)地、大小、形狀、內(nèi)外結(jié)構(gòu)、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gòu)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gòu)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zhǔn)確無誤。最后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xiàn)了張衡心思細(xì)密、小心謹(jǐn)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斗爭一事。“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xiàn)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xiàn)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jǐn)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fēng)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lǐng)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
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2、吹號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殺之)3、即使(借第令毋斬)。
盡:1、沒有了(擔(dān)中肉盡/林盡水源)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3、盡量,盡可能(進(jìn)盡忠言)。
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2、完成,達(dá)到3、即使。
居:1、過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舉:1、傳揚(死即舉大名耳)2、發(fā)動(舉大計亦死)3、被舉用(管夷吾舉于市)4、參加(董生舉進(jìn)士)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態(tài))。
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2、分別(意難決舍)3、斷然(故決然舍去)。
絕:1、隔絕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
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2、放晴(連月不開)3、打開(旁開小窗)。
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珠可歷歷數(shù)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2、使……快樂(鐘鼓樂之)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4、歡樂、快樂(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類:1、類似(絕類彌勒)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3、認(rèn)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4、物資(利盡南海)。
隸:1、屬于(世隸耕)2、跟著(隸而從者)。
良:1、真,實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實)。
臨:1、面對、對著、當(dāng)著(執(zhí)策而臨之/把酒臨風(fēng))2、來到,在(臨溪而漁/臨池學(xué)書)3、靠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4、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鱗:1、像魚鱗一樣(鱗浪層層)2、魚(呷浪之鱗)。
令:1、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2、讓,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無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為妙絕)。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一
1、鑒賞荊軻形象,注意所用表現(xiàn)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人物。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jìn)一層,結(jié)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鎮(zhèn)靜的神態(tài)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這些對話,既表明了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xì)、沉著,在緊要關(guān)頭不慌不忙,隨機應(yīng)變。
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來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guān)頭神態(tài)失常,同荊軻的鎮(zhèn)定自若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2、鑒賞作者交織描寫場面的筆法。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各種現(xiàn)象綜合成一個充滿悲壯氣氛的場面,有極為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高潮,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jié)。在這一情節(jié)中,荊軻的內(nèi)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xiàn)。面對渾身著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fēng)寒水冷的自然環(huán)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dá)自己對于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fā)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他缺乏足夠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jié)也暗示了整個事件的悲劇性結(jié)局。荊軻的歌聲由凄切悲涼轉(zhuǎn)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惜別轉(zhuǎn)為激憤、激勵。就在這激動人心的壯烈場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xiàn)身刺秦的征途?!熬蛙嚩ィK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刺秦王時,荊軻的動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huán)柱而逃的狼狽相,群臣的驚愕,侍醫(y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fù)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chuàng)”,“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間里,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
3、準(zhǔn)確評價荊軻和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jìn)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jìn)程更是不太可能。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線索: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zé),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jìn)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jìn)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dá)到秦鄭為盟的結(jié)果。
2、鑒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思路:
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jìn)(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jǐn)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zhǔn)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3、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dāng)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fàn)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yù)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于自責(zé)的上級領(lǐng)導(dǎo)人。當(dāng)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zé),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鑒賞課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shù)性:
課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zé),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cè)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1.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鍾上?,F(xiàn)在在亞洲的某些國家如朝鮮、日本同樣保留著這種做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跽,這是將要站起來的準(zhǔn)備姿勢,也表示對別人尊敬。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zhǔn)備自衛(wèi)的動作。樊噲側(cè)舉盾牌,撞到衛(wèi)士,頭發(fā)直堅,眼眶似裂,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這一突發(fā)的情況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劍而跽。
2.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古代人的飲食習(xí)慣和現(xiàn)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做朝食。在《鴻門宴》中,項羽聽說劉邦欲占關(guān)中,于是大怒,拋出“旦日饗士卒”的號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來是不吃早飯的,項羽的意思是提前開飯,早早進(jìn)軍,表現(xiàn)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飾之一,不僅因為玉很貴重,為統(tǒng)治者專有,而且玉還被賦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屬于環(huán)形玉,即缺了一塊的環(huán)形玉。又因為玦的名稱來源于“決”,形狀又是環(huán)形斷開,所以古人用玦寓意決斷。范增應(yīng)經(jīng)看出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并無心傷劉邦,又由于在席間,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塊砧板上,這塊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鴻門宴》中又見“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狈畤埵呛箨J進(jìn)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沒有他的席位。但他復(fù)盾為俎,以劍代刀,吃的既有氣魄又“合禮”。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首先閱讀全文、把握主旨。
閱讀理解是必須要經(jīng)過閱讀的,初中閱讀理解一般是以敘事、敘人類的文章,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首先要先通讀一下全文,先閱讀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學(xué)會歸納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wù)的,都?xì)w向文章的主旨。
閱讀的事實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含義,閱讀理解的最基本含義就是要閱讀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學(xué)會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閱讀理解解題的時候首先要學(xué)會概括出一段話中的一個意思,同時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話與某段話的意思有沒有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找出所謂的中心意思。
學(xué)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找出中心語句,并且同時要在理清句與句之間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抓住貫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準(zhǔn)確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題,才是做閱讀理解的關(guān)鍵。
常見諺語、名言、對聯(lián)。
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献?。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二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zhì)于齊(做人質(zhì))。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shù)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dāng)晚)。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dāng)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jié),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對內(nèi))。
天下云集響應(yīng)(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fā)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三
語法現(xiàn)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復(fù)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jié)構(gòu)。
2.規(guī)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翻譯文言文的標(biāo)準(zhǔn)是:信、達(dá)、雅。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shù)不好,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的表達(dá)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達(dá)”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jìn)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guān)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xí)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文言句子準(zhǔn)確表達(dá)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yīng)翻譯,字字落實。
例: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chǔ)上,靈活地增減內(nèi)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
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四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擺脫,脫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泮,通畔,岸邊)。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通吁,嘆息。無,通勿,不要)。
匪來貿(mào)絲(匪通非,不是)。
將子無怒(無通毋,不要)。
2、古今異義:
泣涕漣漣(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三歲食貧(三歲,古義多年,今義三歲的年齡)。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將子無怒(將:古:請,希望今:將要;將軍)。
總角之宴(宴:古:歡聚,快樂今:宴會)。
至于頓丘(至于:古:到達(dá)今:連詞,說完一事,要說另一事時用至于)。
3、詞類活用:
夙興夜寐(夙,夜: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為期(賓語前置)。
5、一詞多義。
夙夙興夜寐(早)。
夙夜憂嘆(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舊有的)。
文言文張衡傳知識點總結(jié)范本篇十五
七上:
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聰明。(《《論語》十則》)。
尊君在不“不”通“否”。(《與陳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對鏡帖花黃“帖”通“貼”(《木蘭詩》)。
滿坐寂然“坐”通“座”(《口技》)。
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兩小兒辯日》)。
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桃花源記》)。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核舟記》)。
選賢與能“與(ju)”通“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gua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無闕處“闕”通“缺”(《三峽》)。
八下:
蟬則千轉(zhuǎn)不窮“轉(zhuǎn)”通“囀”,鳥叫聲。
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反”通“返”(《與朱元思書》)。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yǎng)。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語氣詞,表疑問。(《馬說》)。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的意思。(《送東陽馬生序》)。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岳陽樓記》)。
九上: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強迫去守邊。
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dǎo)。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jīng)。
將軍身被肩執(zhí)銳“被”通“披”,穿著。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圖。(《陳涉世家》)。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籌劃。
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示詢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
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已”通“以”(《隆中對》)。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擋。
公輸盤詘“詘”通“屈”,理屈。(《公輸盤》)。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衡”通“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丁睹献印穬烧隆贰?/p>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感激。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魚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zhàn)》)。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反”通“返”,還,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最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演講稿(匯總18篇)
- 高考漫畫類(精選18篇)
- 黨員承諾書遵章守紀(jì)如何寫 黨員承諾遵章守紀(jì)方面(七篇)
- 靜謐的夜晚唯美文案句子 靜謐的夜晚唯美文案句子簡短(三篇)
- 黨員承諾書遵章守紀(jì)(優(yōu)質(zhì)10篇)
- 最新霸王別姬的英文簡介范本(模板19篇)
- 定向凝固技術(shù)論文 定向凝固成形(七篇)
- 2023年黨章學(xué)習(xí)收獲(優(yōu)質(zhì)18篇)
- 介紹信書寫格式范文(模板17篇)
- 2023年學(xué)習(xí)黨的紀(jì)律心得體會范文簡短(大全13篇)
- 探索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重要性(匯總14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體會與收獲大全(20篇)
- 平面設(shè)計師工作總結(jié)的實用指南(熱門18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模板(優(yōu)秀12篇)
- 個人簡歷電子版免費模板推薦(通用20篇)
- 免費個人簡歷電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通用23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核心要點(專業(yè)16篇)
- 學(xué)校貧困補助申請書的申請流程(熱門18篇)
- 法制教育講座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模板18篇)
- 教學(xué)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案例(專業(yè)13篇)
- 教師的超市工作總結(jié)與計劃(精選18篇)
- 單位趣味運動會總結(jié)(模板21篇)
- 禮品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的重要性(實用16篇)
- 消防隊月度工作總結(jié)報告(熱門18篇)
- 工藝技術(shù)員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8篇)
- 大學(xué)學(xué)生會秘書處工作總結(jié)(模板22篇)
- 醫(yī)院科秘書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4篇)
相關(guān)文檔
-
2023年可反問面試官的問題(實用14篇)
49下載數(shù) 918閱讀數(shù)
-
2023年社區(qū)科普活動方案范文(模板9篇)
20下載數(shù) 534閱讀數(shù)
-
最新演講稿:假如我是家長(優(yōu)質(zhì)6篇)
13下載數(shù) 800閱讀數(shù)
-
2023年黨建結(jié)對共建工作亮點特色匯報(匯總15篇)
16下載數(shù) 219閱讀數(shù)
-
有關(guān)學(xué)習(xí)“兩會”精神的主題班會策劃(匯總14篇)
28下載數(shù) 960閱讀數(shù)
-
勇敢章爭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內(nèi)容(三篇)
37下載數(shù) 597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