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匯總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22:50:56 頁碼:10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匯總14篇)
2023-11-18 22:50:56    小編:ZTFB

總結有助于避免重復錯誤,挖掘隱藏的機會和潛力,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個人和團隊的發(fā)展。在寫總結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根據(jù)我們的需求,下面給出的是一篇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一

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燕書十四首》)。

【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史記·汲鄭列傳》)。

【存】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3.若復失養(yǎng),吾不貸汝矣。(《宋史·薛奎列傳》)。

【貸】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yǎng)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新序·雜事第一》)。

【逮】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傳》)。

【德】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新唐書·戴胄傳》)。

【登】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賈黃中傳》)。

【典】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后漢書·文苑傳》)。

【點】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后漢書·樂恢傳》)。

【多】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1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三國志·田疇傳》)。

【奪】強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二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部使者檄剛撫定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部使者”,“剛”是廖剛,廖剛做什么呢,去“撫定”,所以中間的“檄”就不是名詞“文告”,而應該是個動詞“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

這幾種推斷方法能靈活運用,還是要依賴于比較好的語詞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單獨運用或者綜合運用這幾種方法來解題,就比只憑識記來應對顯得聰明多了。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三

常用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文檔為doc格式。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四

3、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4、虞山王毅書遠甫刻《核舟記》。

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7、選賢與能《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獨《大道之行也》。

9、蕩胸生曾云《望岳》。

10、略無闕處《三峽》。

11、蟬則千轉不窮《與朱元思書》。

12、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

1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14、才美不外見《馬說》。

15、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16、其真無馬邪《馬說》。

17、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18、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

19、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20、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1、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22、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五

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呂氏春秋》)。

【阿】偏袒。

【譯文】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弁性好矜伐,自許膏腴。(《北史·宋隱》)。

【伐】夸耀。

【譯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義田記》)。

【富】眾多。

【譯文】繁多的音樂和女色,眾多的妻室子女,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后漢書·列傳二十九·趙咨傳》)。

【干】冒犯、沖犯。

【譯文】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5.致知在格物。(《大學》)。

【格】推究。

【譯文】推及知識(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記·大宛列傳》)。

【更】經過。

【譯文】漢朝想派使者去聯(lián)絡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過匈奴統(tǒng)治區(qū)。

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三國志·魏書十一》)。

【購】重賞征求。

【譯文】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后將他捕獲。

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guī)解城圍。(《北史》)。

【規(guī)】謀劃。

【譯文】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宋史·黃庭堅傳》)。

【過】造訪、探望。

【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10.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醒心亭記》)。

【憾】怨恨。

【譯文】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六

江蘇省興化中學王廣清。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版《考試說明》保留內容,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推斷重要實詞的詞義,同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終也要落實到實詞的推斷上,因而掌握推斷的技巧至關重要,本文擬結合近幾年高考相關試題具體闡述。

一、因文定義法。

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如20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項“乃皆易十二躡”,根據(jù)上文“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可知,此處“易”應為“改變”,而題干中將其解為“交換”,顯然脫離了語境,是錯誤的。再如春季高考安徽、內蒙古卷第11題c項:“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詆毀?!?,此處的“慢”,是否作“詆毀”解呢?上文講“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捕之不獲,怒,盡縶(拘禁,筆者注)其鄉(xiāng)鄰”,吳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況下,“立釋之”,在周以中看來,是對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舉,這樣分析后可知,此處的“慢”顯然應該解為“傲慢,不敬”,而非“詆毀”。由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1題b項“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題干解作“強迫”顯然也是望文生義,由上文不難推斷應為“強行改變(他的主張)”,天津卷第11題c項“一日一夜與虜相及”,題干解為“達到”,據(jù)原文“遂上馬,令軍中:‘后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可知,此處應為“追趕”意。

二、聯(lián)想遷移法。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jù)。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lián)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如20高考全國卷第11題c項:“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遇”的義項有:相遇(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際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觸(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待遇(蓋追先帝之殊遇)、對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語文讀本中有“遇人恭謹”(《漢書季布傳》),也作“對待”解,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不難發(fā)現(xiàn)此處“遇”應該解作“對待”,而不是“優(yōu)待”。

由于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xiàn)象,因此解題時將聯(lián)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題d項:晏子見疑于景公,出奔。成語有“東奔西竄”“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講,根據(jù)上文語境,此處的“奔”也應作“逃亡”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奔走”顯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遼寧卷第11題a項“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據(jù)上文“敵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zhàn)破之”,再聯(lián)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

三、語法推斷法。

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構,任何一個實詞與其前后的詞構成特定的語法關系,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構入手“破題”。如春季高考全國卷第12題d項:(孫)登辭疾不受(急速)。從句法關系來看,“辭疾”即“辭以疾”,是“以疾辭”的倒裝,全句猶言“登以疾辭而不受”,即“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不接受孫權的賞官”,題干中解釋為“急速”顯然不對。又如20高考北京卷第17題,要求翻譯“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關鍵是對“多”的解釋,從句法來看,“管仲之賢”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短語,整個句子的謂語只能由“多”擔當,可見“多”只能是動詞,聯(lián)想到學過的“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為“稱贊、贊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剛好相符,因此全句意為:人們不贊美管仲的賢明卻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不少考生將其譯成“天下像管仲這樣賢明的人不多”是錯誤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題c項,“昌期少年,不閑吏事”題干中將其解作“空閑”是否正確呢?根據(jù)語法知識可知顯然是錯誤的,這里的“閑”在句中應為謂語動詞,而“空閑”是形容詞,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知應該解作“熟習”,古語有“閑于兵甲,習于戰(zhàn)攻”(《戰(zhàn)國策燕策二》),可資佐證。

四、互文對舉法。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系,這種特殊的互文對舉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有時同一句中相對應之處的字詞也具有這種性質,因此有時用互文對舉法可幫助你快速判斷。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題d項要求判斷“去鄭而之許”中“去”與現(xiàn)代漢語的異同,“鄭”和“許”同為地名,都作賓語,“之”為動詞“到”,“去”與“之”相對,可見應為“離開”,剛好與現(xiàn)代漢語相反。再如高考全國卷第11題d項為:齊人追亡逐北(敗逃者)?!白贰迸c“逐”相對應,且同義,那么“亡”與“北”也應同義,“亡”為“敗逃者”,那么“北”也應為“敗逃者”,可見原題中的解釋是正確的。

五、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xiàn)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題b項:吾說晏子之義。此處如不從通假角度考慮就難以理解,這里的“說”通“悅”,以此代入,符號上下文語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題,要求將“知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譯成現(xiàn)代漢語,相當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處“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對,根據(jù)對舉性完全能夠判斷出來,全句意為:有智慧的人開創(chuàng)一門新的技藝,有才能的人對之加以傳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題d項“昌宗從旁趣說”,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為“催促”,否則就講不通。

此外,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試卷中時有涉及,高考已考過“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發(fā)”(男子成年)等,再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題d項“訟者多兩讓而止”,句中“兩”命題人解作“再次”是否正確?據(jù)上文“后有欲諍訟者,其鄉(xiāng)閭父老遽相曉曰:‘此蓋小事,何忍勤勞使君?!币痪?,考生如知道古代訴訟的雙方稱為“兩造”,就可推知此處“兩”應該解做“雙方”,而非“兩次”。又如福建卷第11題d項“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題目解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事”專指“掌權”,中學教材中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中“趙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當然,以上幾種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綜合運用,對同一道題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多掌握幾種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實詞題時會受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若能就此平時有意識地結合課本進行操練,做到熟能生巧,在未來的高考競技場上就不會“茫無頭緒,手足無措”了。

作者郵箱:xhwgq@。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七

通假字不常出現(xiàn),而且高中課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來字,翻譯時,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義翻譯不通,就應該考慮該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慮。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譯,整句話的翻譯如果很通順合乎情理和語境,采分點就找對了。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程(指傳主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指閻景)。尚書郭鎮(zhèn)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白:“無干兵?!辨?zhèn)即下車,持節(jié)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zhèn),不中。鎮(zhèn)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選自《后漢書·孫程傳》,有刪改)

答案 郭鎮(zhèn)拔劍擊刺閻景,閻景從車上摔下來,左右羽林軍用戟叉住閻景的胸脯,于是擒獲了他。

采分點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獲。

2.立(指傳主趙立)遣人詣朝廷告急。簽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張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劉光世督淮南諸鎮(zhèn)救楚。高宗覽立奏,嘆曰:“立堅守孤城,雖古名將無以逾之?!币詴す馐罆呶?,光世訖不行。(選自《宋史·趙立傳》)

答案 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軍隊,光世最終沒有執(zhí)行。

得分點 趣,通“促”,催促;訖,通“迄”,最終。

高考大綱要求掌握120個實詞,而每個實詞又都有多個含義,只靠死記硬背很難輕松應試。要學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準確的義項。而且考試也主要考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推斷能力。要把詞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一切問題皆有可能解決。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公(指傳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譽,必求其實。茍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眾以為宜某職然后遷。公務以儉約率勵子弟,使在富貴不知為驕侈。兄子睦欲舉進士,公曰:“吾常以太盛為懼,其可與寒士爭進?”至其薨也,子素猶未官,遺表不求恩澤。(選自歐陽修《王公神道碑銘》)

(1)茍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眾以為宜某職然后遷。

答案 如果某官賢能又有才干,一定讓他長期擔任這一官職,直到大家認為他適宜擔任某一職務才升遷。

采分點 久,使動用法;宜,適宜,非“應該”義;遷,升遷,不可譯為“調動官職”。

(2)吾常以太盛為懼,其可與寒士爭進?

采分點 寒士,貧寒的讀書人;爭,爭搶,不可譯為“爭取”。

4.翻(指傳主虞翻)出為富春長。后翻州舉茂才,漢召為侍御史,曹公為司空,辟皆不就。孫權以為騎都尉。翻數(shù)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xié)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選自《三國志·虞翻傳》)

(1)后翻州舉茂才,漢召為侍御史,曹公為司空,辟皆不就。

答案 后來虞翻被所在州府推舉為秀才,漢朝廷召他為侍御史,曹操當了司空,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職。

采分點 舉,被舉薦;辟,征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數(shù)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xié)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孫權的威嚴,進諫規(guī)勸,孫權不高興,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毀謗,因而獲罪被流放丹楊涇縣。

采分點 數(shù),多次;見,被;坐,因……獲罪。

詞類活用現(xiàn)象是文言文翻譯中的.重點,出題人一定會考察學生對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

詞類活用的判斷主要是根據(jù)語法來判斷:

如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多種語法特征: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為動詞;“而”前或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之”前“所”后、副詞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等等。然后再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行分析,確定其詞類活用的類型,并據(jù)此推斷其意義。

(1)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用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去換古漢語的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譯為“殺”。二是擴充法,將原單音節(jié)名詞擴充為一個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譯為“駐軍”。

(2)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帶“用……”“在……”“像……”的詞語。

(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可譯為“使……(動詞)”或“以……為”(或“認為……是”)。

(4)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必須在其后加上相應的名詞(人或物)。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處于穴。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圣人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選自杜瓊《雪屋記》)

答案 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會生病。

采分點 “木”“土”名詞活用為狀語,“病”名詞活用為動詞,大意對。

6.浦江縣東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見鮮葩點濕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陀猩魄僬撸粯啡曋毲?,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選自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八

1、名字,名稱。(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芙》蓋當時未有雁蕩山之名《夢》)。

2、取名,得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而此獨以鐘名《石》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夢》)。

1、滿,遍。(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2、越,更加。(奉之彌繁,侵入愈急)。

3、彌留:病危將死。(病日至秦。既彌留)。

4、經、終。(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1、從高處朝向低處,面對。(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2、面對。(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如臨大敵)。

3、到。(雙喜臨門身臨其境)。

4、正當,將要。(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臨陣磨槍臨渴掘井)。

1、憐憫,同情。(獨不憐公子姊耶?)。

2、可憐:可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

3、疼愛、愛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4、愛戴。(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5、值得同情。(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1、種類。(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

2、事例。(舉類邇而見義遠)。

3、類似,象。(中會殿閣,類蘭若)。

4、類推。(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5、條例。(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1、能夠。(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2、戰(zhàn)勝,攻破。(然操遂能克紹)。

3、克制。(克已復禮為仁)。

4、肩負,引申為擔當、勝任,擔當家務。(子克家)。

5、克制、約束。(克已奉公)。

6、限定、約定。(與克期俱至)。

1、經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2、能夠,可以。(可堪回首,佛貍祠下)。

3、能夠,可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4、勝任。(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

1、斷絕。(不絕如縷絡繹不絕韋編三絕)。

2、終止,消失。(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3、隔斷。(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窮盡。(絕處逢生)。

5、極,最,非常。(佛印絕類彌勒)。

6、到了極點。(以為妙絕)。

7、完全,絕對。(絕無蹤響絕無僅有)。

8、橫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1、舉起,抬起。(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案齊眉舉足輕重)。

2、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舉一反三)。

3、舉行,發(fā)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4、推舉,舉薦。(孫叔敖舉于海)。

5、攻下,占領。(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6、拿。(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7、全,盡。(殺人如不能舉舉國上下)。

1、水道。

2、通達。

3、成功。

4、稱心。

5、于是;就。(遂逐齊師(出自《曹劌論戰(zhàn)》)。

6、終于;竟。(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九

如果這個實詞的表面意思在這個語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們可以結合語境聯(lián)想它在其他場合特別是教材上出現(xiàn)過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鄭氏數(shù)千指獨完完:滅亡。

b.吾居長,當任罪任:承擔。

c.宥之,立握得為左參議宥:寬恕。

d.居一歲,入覲,卒于京覲:拜見。

答案:a。先根據(jù)語境“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shù)千指獨完?!闭f明鄭氏家族不可能是獲罪了,那么此處的“完”就不應該是結束,完蛋之類了,再聯(lián)想教材《六國論》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與語境相合。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十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往往多讀幾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據(jù)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個別的未知的難懂的字詞的意思。根據(jù)語境和語言規(guī)律推斷實詞的具體含義的方法有:

1.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

臣從其計,大王赤赦臣。(言聽計從)。

2.借助較整齊的句式來推斷詞義。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通五經,貫六藝。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比如:

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變姓名,詭蹤跡。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

3.形訓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如:

“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霸臁钡牧x為“辶”,聯(lián)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其是與處所關聯(lián)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4.聲訓法,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

“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句中“頓”的意義?!邦D”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思是長期放棄戰(zhàn)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

5.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

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本渲小磅筒健钡囊饬x?!磅筒健睂Α靶×鳌?,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憂勞”與“逸豫”構成對舉,與“憂勞”義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樂之意了。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為美,正則為景”句中“欹”的詞義為“不正”或“傾斜”;“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中的“殫”義可由熟悉詞“竭”的意義推知;“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彌”可由“愈”義推知。

6.選項推斷法。

一般來說,文言文后邊的設題的選項實際上是對文言文選段比較晦澀難懂的關鍵字詞的某種注解,要充分利用設題的選項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十一

語文中文言文一直是考試的必考項目,其中各種詞性看似復雜多變,實際都是有規(guī)可循。本次答疑過程中老師重點回答了如何提升文言文,希望對同學們學習語文有所幫助。

問題1:怎么提起學語文的興趣。

老師:語文很重要,她的重要性能不能間接提起我們的興趣呢?其實語文一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學科,品文品人生,感性認知與思維邏輯的完美結合,相信你會愛上她,望以夢為馬,隨處可棲。直面經典,直面人生,與君共勉!

問題2:那,一輪復習老師有推薦的刷題資料么,我去買一本。

老師:可以做近三年的高考題與模擬題,《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也很好,可以分模塊練習。

問題3:老師如果我的語文成績在90到100之間,有什么辦法能讓我提升到120呢?

老師:選擇題不出錯,先分析下自己是哪部分出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去進行查漏補缺,弄清楚解題思路。

問題4:老師,我現(xiàn)在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語文成績老是在及格分邊緣。我想問一下老師有什么方法可以幫我把語文成績漸漸提高。

老師:語文也需要錯題整理,從現(xiàn)在開始,每次做過的見過的這類題,整理在一起,每天花20分鐘時間翻閱,期待進步。

老師:分模塊進行語文的復習,現(xiàn)代文閱讀掌握文本理解,并且熟悉解題思路。古詩文閱讀,平時多積累,也要注意答題思路,作文部分,注意審題立意,語言打磨,結構清晰,素材體現(xiàn)人文關懷與社會情懷,基礎知識部分勤翻閱。

老師:你好,120分以上,保證選擇題不丟分,主觀性試題,包括現(xiàn)代文閱讀以及詩歌鑒賞,弄清楚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文言文多去積累,作文先保證切題,然后慢慢出彩。

問題8:高三語文怎樣提高。

老師:高三語文,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情況,查漏補缺,分模塊進行復習。針對性總結解題思路與應對措施。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十二

1.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范增論》)。

【恨】遺憾。

【譯文】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獄中雜記》)。

【羈】停留。

【譯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疾】妒忌。

【譯文】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4.曾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宋史·吳遵路傳》)。

【儉】年成不好。

【譯文】吳遵路曾經預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5.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三國志·魏書·國淵傳》)。

【簡】選拔。

【譯文】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派他們去從師學習。

6.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隋書·牛弘傳》)。

【矜】夸耀。

【譯文】當時楊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后漢書·循吏傳·王景傳》)。

【禁】禁令。

【譯文】王景于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史記·吳起列傳》)。

【捐】撤除。

【譯文】(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余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后漢書·黨錮列傳》)。

【刊】刪除。

【譯文】(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詔(刪除告發(fā)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10.蓋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書》)。

【克】能夠。

【譯文】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實在很少。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十三

1、文言實詞題。要對考核的實詞進行字形和字義的分析。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聯(lián)系上下文,推導出詞義,然后將選項中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倘若發(fā)現(xiàn)語言通順合理,這說明解釋的正確無異議。一般來說,從沒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這是題目設置的干擾項。

2、文言虛詞題。同學們在備考時也一定進行了大量的虛詞練習,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該確定這個詞在其他遇到過的句子中所表達的意思,將這個意思套到試題中的句子進行驗證,倘若也說的通,那就應該是正確的。

3、性格表現(xiàn)題。首先應該先找出來的是不能表現(xiàn)題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選項,先要排除干擾選項。做這道題時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張冠李戴,把別人的性格或與之無關的性格硬加到主角頭上,要盡可能避免這種錯誤的發(fā)生。

4、內容歸納題。首先要找出文段當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然后認真閱讀并精確掌握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錯誤選項中的錯誤往往很細節(jié),主要從順序顛倒、無中生有、人物事跡錯亂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斷加點詞的正確與否,這一題在繁雜的古文實詞翻譯中我該重點掌握哪些詞語,我該如何去訓練自己答這種題。

運用幾個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將它后面給的解釋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錯)推斷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該字的寫法結構透出出來的含意、利用語法推--即分析該字在該句所充當?shù)木渥拥某煞值贸鏊脑~性、利用語境推--即結合課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該字意義)。

第二,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一項,這一題,我該著重去掌握哪些詞語進行比較,分析問題。

高考文言文實詞總結范本篇十四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觸龍說趙太后》)。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成見+謂語+于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成了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闉樗男问?,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司馬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