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匯總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4:13:20 頁碼:14
最新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匯總20篇)
2023-11-12 04:13:20    小編:ZTFB

學習和工作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怎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歡迎大家閱讀以下總結范文,和我們一起來探討學習和工作的總結之道。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一

知道了這些東西對我們大學生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以后人生的發(fā)展和個人素質修養(yǎng)都有積極作用。

因此,我收益匪淺。

大學生時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人民的托付、歷史的責任。

所以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我道德修養(yǎng)。

由于人們在現實色會關系中的地位不同,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不同,生活經歷、人生境遇、認識水平不同,人們對人生的看法也不同。

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利益關系調整和各種文化思潮碰撞激蕩給人們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的社會條件下,人生觀領域呈現出復雜多變、多元多樣的狀態(tài)。

不同的人生觀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賦予人生以不同的意義。

因此,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摒棄錯誤的人生觀,是大學生應該嚴肅對待的重大人生課題。

什么是價值和價值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價值是指主客體關系中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

社會、人或某種現象,對社會、階級、他人有積極意義,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家具有價值。

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的根本的看法,是人們頭腦中有關價值追求、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等了內容的系統(tǒng)觀點。

而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人生觀是有世界觀決定的。

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

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

人生觀的形成是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

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因此,作為一名黨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必須將自己的認識和價值判斷牢牢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理論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切實把握前進的方向和掌握正確的方法。

更要把握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我歷史唯物主義武裝到自己的思想深處,從而真正的認清自己,知道自己以后應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才能做好。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二

(一)刑事非法證據與排除規(guī)則的概念。

(二)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價值分析。

1.尊重和保障人權。

2.抑制偵查違法取證行為。

3.實現程序正義的理念。

4.有助于案件真實的發(fā)現。

二、我國刑事一肖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演進。

(一)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歷史變革。

1.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

2.《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現狀。

1.兩個《規(guī)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

2.《刑事訴訟法》對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規(guī)定。

3.“兩高”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

三、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存在的問題。

(一)實體構成性規(guī)則實施中的問題。

1.排除方式的弊端。

2.排除范圍的不合理。

(二)程序實施性規(guī)則適用中的問題。

1.偵控機關作為排除主體的非現實性。

2.非法證據排除調查程序難以啟動。

3.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證明貴任分配的不合理。

4.非法證據排除的調查程序仍依附于實體問題。

5.非法證據排除的救濟程序操作性不強。

6.部分配套措施未跟進。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適用的司法環(huán)境問題。

1.公檢法相互關系對排除規(guī)則實施的影響。

2.以刑事審判為重心的訴訟構造的缺失。

3.過于強調事實真相的思維方式。

四、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完善。

(一)實體構成性規(guī)則及其實施的完善。

1.提高偵查技術,確立無罪推定原則。

2.明確非法技術偵查或者秘密偵查所收集證據的處理。

3.有區(qū)別地排除“毒樹之果”

4.明確行政執(zhí)法及紀檢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條件及運用程序。

(二)程序實施性規(guī)則的完善。

1.非法證據排除適用主體的完善。

2.非法證據排除調查程序的完善。

3.非法證據排除證明問題的完善。

4.完善庭前會議,實行預審和庭審法官之間的分離。

5.救濟程序的完善。

6.全程錄音錄像制度的功能最大化。

(三)為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營造良好的司法運行環(huán)境。

1.公檢法關系的重構。

2.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司法程序結構。

3.扭轉過于追求事實真相的思維方式。

結語。

本文結論。

要想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充分發(fā)揮尊重和保障人權、抑制偵查違法取證行為、實現程序正義等功能,需要在該規(guī)則本身已趨向成熟和完善的基礎上,有適宜其‘生存并發(fā)展的'土壤才能使該規(guī)則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盡管通過不斷的刑事司法改革,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在制度層面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仍然在偵查程序、證據規(guī)則、辯護制度、全程錄音錄像制度等方面存在諸多技術性缺陷。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沒能為該規(guī)則的良好運行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刑事司法環(huán)境,目前具有我國鮮明特色的公檢法關系、以審前程序為重心的刑事訴訟結構、法官角色異化、審理與裁判相分離、過度追求事實真相的思維方式等將是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在我國進一步發(fā)揮作用需要面臨的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司法實踐的非法取證行為問題、實現人權保障、程序正義仍然任重道遠。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的出臺無疑是我國司法環(huán)境得以進一步改善往前邁出的一大步,對于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貫徹落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擁有良好的制度加上適合其生長的土壤,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才能真正產生實際效果,為實現程序正義,維護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增強司法公信力保駕護航。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三

3、論憲法的基本原則。

4、論憲法解釋。

5、論憲法的`慣例。

6、論違憲審查制度。

7、論政黨制度。

8、論我國的選舉制度。

9、論我國的自治制度。

10、論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

11、論公民憲法平等權利的實現。

12、論公民的集會、游行、權。

13、論我國公民的監(jiān)督權。

14、論我國公民財產權利的保障。

15、論我國選舉程序的完善。

16、論我國選舉制度及其存在問題。

17、論違憲審查的模式。

18、論我國公民生存權的保障。

19、單一制(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比較分析。

20、論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四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chuàng)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于道德修養(yǎng)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給什么,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著培養(yǎng)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需要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著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并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范、創(chuàng)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對現實狀況的真實了解,我們經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亂丟垃圾“丟掉了文明”

大學生道德觀——節(jié)約糧食。

無償獻血。

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眾所周知,血液是每個人的生命之源,也是維持一個人生存的必需品,現在每個醫(yī)院里用來補充病人的血液是供不應求,許多急需要用血的病人難以找到合適的血液!當我走在大街上,經??吹揭恍o償獻血的巴士,也會看到少量的人去獻血,我認為無償獻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或者是“責任”,前幾天,我們宿舍就有兩位同學在校園門口獻血了,我個人認為他們非常有愛心,我們應該向他們兩位學習!

課桌“文化”

如今課桌文化越來越風靡校園,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年在三味書屋中刻下大“早”字是眾所周知的,他是為了警醒自己不再遲到而刻的,是一種勵志的行為。而如今的80后、90后們卻將其內含變味了。認為課桌文化內心世界的展示,一種特別的廣告,一種時尚。在中小學的課桌上,“免費送號”、“打擊小廣告”等字,學生們只要有個同學在上面留言則后面便會跟隨這其他反駁的話語。而在大學校園中的課桌上則刻著諸如“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是墜落人”、“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就這樣孤單一輩子”等,這都是大學生內心世界的心聲。還有一些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其內容均為數學公式、英語單詞、政治觀點、歷史事件等教學內容,以方便自己考試。

課桌文化雖然使的學生們展示了自己,但卻是不可取的行為。使得潔凈的課桌變得不雅觀,影響學生上課使得學生上課不專心。而在課桌寫著數學公式、英語單詞更是一種不可取的使得學生變得懶惰不誠信,是一種不公平競爭的行為。

大學生考試作弊之我感。

大學生是什么概念,讀大學是為了什么。當然,一般的人都會說大學生是個知識份子,讀大學是為了如何做人,如何社交,如何為自己的前途奮斗。然艾,我看見大學生為了考試不掛科,通常都已作弊等等方式通過考試。我認為這種大學生,在學校讀書只是為了應付父母,為了好玩。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我對這種做法非常反感。這種人卻在大學生中站一部分。我做為13級新一屆的大學生。想問這一部分人作弊到時候。想想自己的父母拿錢等你讀大學是為了什么。同時,我也對這一部分人說讀書是為了自己不要專門只想貪圖享樂。我也希望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勸勸自己身邊的大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我們21世紀新大學生的作風”。

作為新生代的力量,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和思想素質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關系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高職院校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道德為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甚至會影響到大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方向。但是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是令人擔憂的,在就業(yè),經濟,社會等方向的壓力下。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值得人們去思考。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五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

老子所著《道德經》里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钡郎闪巳f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所以,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德之所以被受到尊敬和重視,是因為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萬物由道生由德養(yǎng),道和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體系。引申到今天成為了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果人們的行為合乎道的大德,那么人類就能繁衍生息,否則就會自我毀滅。重慶公交案這一事例也告訴我們,違背了道德原則,本來能避免的事情也終釀成了大禍,這種后果也會讓人難以承擔。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可見道德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它們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

法律是在我們生活中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一方面,它莊嚴詳盡地規(guī)定了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司法機關堅決地切實有效地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并對破壞、侵犯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的敵對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它也靠廣大人民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并遵守。社會主義法治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減少或避免人們觸犯法律的幾率。法律也是對道德約束力的一種補充,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行為約束體系。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焦躁、不安充斥著整個社會,而一些善良之舉卻被誣陷的個例報道也似乎更讓人們學會了冷漠、躲避,更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倒地老人再也無人敢扶,陌生人需要幫助以為是騙局,可是,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躲避就不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就像公交車慘案一樣,一些無辜的乘客由于自己的淡然與冷漠,也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慘痛的代價。還有我們的公交車司機和乘客,本來可以化解的矛盾,也許換一種語氣或方式就能解決了問題,卻要通過互毆來處理問題,即觸犯了法律也牽連了無辜,并賠上了性命。如果人人都懂得用道德的標準、用法律的條款去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那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一定會大大改變,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會大大改善。我們本是文明之邦,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沉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弟子規(guī)》、《三字經》……,我們耳熟能詳,如今這些祖先遺留的寶貴財富漸漸被遺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所有的國人大聲呼吁,讓道德回歸,讓文明落根,讓人人各司其職,身居要職者想的是如何為百姓謀福利,而不是想著自己如何升職斂財;為人師表者想的是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不是想著如何開補課班收費賺錢;白衣天使也只想著如何救死扶傷,提高醫(yī)術,為患者解痛,而不是想著收紅包;生產研發(fā)者想的是如何開發(fā)出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食品,而不是添加什么激素、色素之類危害健康的產品,學生尊師敬長,家庭上慈下孝……,整個社會一派祥和安寧,其樂融融的景象,讓我們習**倡導的更加美好的中國夢早日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李巍.行為、語言及其正當性——先秦諸子“類”思想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11).

[2]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義[j].哲學研究,2008(05).

[3]李晨陽.荀子哲學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國哲學史,2007(04).

[4]老子.道德經[m].

[5](意)但丁.但丁詩集[m].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六

教學目的:。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法治理念,充分認識提高法律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法律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方式、法律權威。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案例分析點評、學生參與討論和多媒體演示相結合。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

有利于促進正確法治觀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內在精神。

有利于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依法治國。

執(zhí)法為民。

公平正義。

服務大局。

黨的領導。

三、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關系。

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服務大局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第二節(jié)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

一、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征。

法律至上。

權力制約。

人權保障。

正當程序。

二、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權利與權力的關系。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自由與平等的關系。

實體與程序的關系。

三、培養(yǎng)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

學習法律知識。

掌握法律方法。

第三節(jié)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一、維護法律權威的意義。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核心要求。

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

在當代中國,樹立法律權威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推進依法執(zhí)政。

提高立法質量。

嚴格規(guī)范公正執(zhí)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三、努力成為法律權威的堅定維護者。

樹立法律信仰。

引導他人尊重法律權威。

敢于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七

論文摘要:違約責任是合同法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制度,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則是該制度的核心內容。

目前,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到底是采用嚴格責任還是過錯責任,無論是在法學理論界還是在司法實務界都存在比較大的爭議,文章從違約責任及其歸責原則的概述、兩大法系中關于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比較研究出發(fā),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對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進行論述。

一、違約責任及其歸責原則的概述。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當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時,應憑由何種依據來使其負責。

這種依據實際上就反映了法律的價值判斷標準。

從各國的民事立法來看,有關合同責任的歸責方面,主要采納了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兩種歸責原則。

確定不同的歸責原則,對違約責任的承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

1歸責原則直接決定著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

采納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就意味著過錯乃是構成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

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表明其責任的構成不以過錯為要件,違約方是否存在過錯并不影響其對違約責任的承擔。

2歸責原則決定了舉證責任由誰承擔。

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下,非違約方僅就違約方不履行義務或履行史務的不符合約定的事實負舉證責任。

而同時采納過錯推定的方式,要求違約方承擔反證自己主觀上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

而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下,則一般不要求違約方負上述之舉證責任,也即一般不考慮其違約方的主觀過錯。

3歸責原則決定了免責事由。

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中,不可抗力是主要的免責事由。

但債務人因遭受意外事件且不存在個人過錯時也可以免責。

而在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中。

法定的免責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

4歸責原則對違約責任的大小也有一定之影響。

由于過錯責任原則要以過錯為違約責任的一般要件。

因而對于違約后損失的承擔上也必然要參照雙方當事人過錯的大小。

而采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則一般不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

因此,從以上來看,弄清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二、兩大法系中關于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比較。

1大陸法系國家關于過錯歸責原則的規(guī)定。

羅馬法是在《阿奎利亞法》的基礎上,通過后來的判例和學術解釋加以補充、詮釋和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的成熟的以過錯為基準的民事歸責原則;這一原則又在查士丁尼《國法大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和完善。

隨著社會發(fā)展。

僅有過錯責任原則還不足以維護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因此又有了無過錯責任原則。

這在羅馬法當然是作為例外。

大陸法系各國,秉承羅馬法的傳統(tǒng),均以過錯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法國民法典》第1147條規(guī)定:“凡債務人不能證明其不履行債務系由于有不能歸究于其本人的外來原因時,即使在其本人方面并無任何惡意,如有必要,均因其債務不履行,或者遲延履行而受判支付損害賠償。

”這個條文在規(guī)定違約責任的條件時,并未提到當事人的“過錯”。

對此,可以理解為該條文所規(guī)定的當事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中,已當然地包含了當事人的過錯。

因為債務人盡管不能期待每一個合同都能夠得到完好的履行。

在某些情形下甚至不能期待合同能夠得到履行,但有權期待債務人將竭力做到使之能履行。

如果因債務人的過錯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適當履行,則債務人應當對其過錯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法國現代合同理論對合同責任進行了限制,即對債務人責任的追究。

須根據其過錯的嚴重程度。

為此,過錯被分為欺詐性過錯、不可原諒的過錯、重過錯以及一般過錯。

《德國民法典》第276條規(guī)定:“(1)除另有其他規(guī)定外,債務人應對其故意或者過失負責。

在交易中未盡必要注意的,為過失行為。

(2)債務人因故意行為而應負責任,不得事先免除。

”德國學者認為,債務人承擔責任的條件是,違反履行義務必須是由債務人的行為造成的。

而其行為必須具有過失性。

1月1日施行的《德國債法現代化法》對第276條未作大修訂,仍堅持過錯責任原則。

大陸法系各國,在堅持過錯責任原則的同時,規(guī)定了嚴格責任原則的例外適用。

例如。

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能交付種類物的責任、瑕疵擔保責任、債權人受領遲延責任、遲延履行后的責任等,均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債務人不論其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都應承擔違約責任。

2英美法系國家關于過錯歸責原則的規(guī)定。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

英美法系國家以嚴格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在英國法上,許多合同義務是嚴格的。

確定當事人是否絕對地受有拘束去做約定的事情或者他們只是受有拘束盡可能地保障合同的履行,也就是合同當事人是否對非因自己的過錯發(fā)生的違約負責,在英國合同法上,被認為是一個合同解釋問題,即解釋當事人合同義務的范圍。

在一般意義上,此問題的答案是,合同債務是絕對的,而過錯的欠缺不成其為抗辯。

因違約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不考慮過錯。

一般來說,未能履行其注意義務是無關緊要的,被告亦不能以其盡到注意義務作為其抗辯理由。

在美國法上,強調違約損害賠償不具有懲罰性,合同法在總體的設計上是嚴格責任法,相應的救濟體系是不過問過錯的。

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2)條規(guī)定:“如果合同的履行義務已經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構成違約。

”當然,英美法系國家在堅持嚴格責任原則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過錯責任原則的例外適用。

3兩大法系國家對過錯歸責原則不同規(guī)定的法理分析。

兩大法系國家將過錯責任原則或者嚴格責任原則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

但并不否認其他歸責原則的適用。

也就是說,在違約責任的歸責體系上,兩大法系國家均采用了二元制的歸責體系。

這是由交易關系的多樣性、違約發(fā)生的原因和所致的后果的復雜性所致。

一元制的歸責體系有其無法避免的缺點,即法官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中,難以根據具體需要而靈活運用法律來處理歸責問題,從而不利于平等地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采用:元制歸責體系,可以彌補一元制歸責體系的不足,從而實現違約責任的基本目的。

正如學者所指出的:“合同法歸根到底是要規(guī)范市民的生活,作為一種國家的上層建筑,固然可以通過設定不同的構成要件。

經由法上的因果關系,達到一定的法律效果;然彼此類似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條件既為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原則提供了相似的調整基礎,又為之提出了相同的調整要求,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眾多殊逢同歸的結局。

三、我國合同法中的歸責原則。

我國違約責任到底來何種歸責原則。

學者。

間存在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亦是主流觀點)主張為嚴格責任原則。

《合同法》第107條中并沒有出現“當事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的字樣,被認為是采取了嚴格責任原則。

第二種觀點主張為過錯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所有規(guī)則制度和條款,乃至合同法之全文都自始至終地貫穿著過錯責任的原則。

因此,只能而且必須得出“我國《合同法》體系是建立在過錯責任原則的基礎上”的唯一結論。

第三種觀,最主張以嚴格責任原則為主,以過錯責任原則為輔。

這有利于促使合同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有利于保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也符合國際上的一般做法。

筆者認為。

第一種觀點較為合理和可取。

1在現行的合同法律中,《涉外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都已經確立了無過錯責任。

前者第18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即違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

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彌補另一方受到的損失的,另一方仍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后者第17條有基本上相同的規(guī)定。

看來,將違約責任定義為無過錯責任在我國的合同法上是有先例的,并非新合同法的首創(chuàng)。

對《合同法》的制定極具價值的《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及《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均規(guī)定了嚴格責任原則,新近制定的《歐洲合同法原則》亦肯定了該原則,這“應該被認為是兩大法系的權威學者在經過充分的斟酌權衡之后所速成的共識,反映了合同法發(fā)展的共同趨勢”。

在國際商業(yè)交往規(guī)則中,大多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

2在訴訟中原告只需向法庭證明被告不履行合同義務的事實,不需證明被告對于不履行有過錯,也不要求被告證明自己無過錯。

這里的邏輯是有違約及有責任,違約責任的構成僅以不履行為要件,被告對于不履行有無過錯與責任無關。

免責的唯一可能性在于證明存在免責事由。

不履行與免責事由屬于客觀事實,其存在與否的證明和認識判斷相對容易,而過錯屬于主觀心理狀態(tài),其存在與否的證明和判斷相對困難。

因此。

實現嚴格責任原則可以方便裁判,有利于訴訟經濟,有利于合同的嚴肅性,有利于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

3違約責任以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為基礎,合同是雙方自由協(xié)商簽訂的,當然完全符合雙方的意愿和利益,違約責任是由合同義務轉化而來,本質上出于雙方約定。

不是法律強加的,此與侵權責任不同。

因此,違約責任應比侵權責任嚴格。

侵權責任發(fā)生在預先不存在密切聯系的當事人之間,權利沖突的廣泛存在使損害的發(fā)展難以完全避免,因此,法律要求除損害事實之外還要有過錯要件,過錯等同于可歸責性,它使侵權責任具有合理性和說服力。

而違約責任本質上出于當事人自己的約定,這就足夠使違約責任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說服力,無須再要求使違約責任具有合理性和說服力的其他理由。

有的學者認為在意外事故情形下,嚴格責任對債務人是不公平的。

筆者認為由于客觀原因違約,違約一方當然在主觀上并無過錯,但受害方更無過錯,況且。

債權人基于對債務人承諾的信賴,往往改變了他的處境,如果一味主張債務人無過錯而免除其違約責任,則無異于讓債權人自行承擔風險。

這顯然更不合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

歸責原則與歸責事由及免費事由有不同的涵義,歸責原則是貫穿于整個違約責任制度并對責任規(guī)范起著統(tǒng)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

同一法律領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相互矛盾的歸責原則。

嚴格責任原則是我國合同法領域的唯一歸責原則。

盡管《合同法》的相應條款規(guī)定了過錯歸責事由和免責條款,但是這些條款只是一般原則的例外,并不能改變嚴格責任原則在合同法領域的唯一性和主導地位。

論侵權法中的可救濟性損害理論【2】。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八

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多是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結果是課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了思考,也沒有興趣思考,更別說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了。而啟發(fā)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有利于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社會,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曾指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理想的教育其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眴l(fā)式教學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啟發(fā)式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適時地采用多種引導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反省、評價掌握了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及發(fā)展??梢哉f啟發(fā)式教學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雙向交流,既強調教師的“啟發(fā)”、“點撥”、“誘導”,又注重學生的“憤悱”理性自覺,“反求諸己”“內省”“反思”。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九

王老師,你好,我是您的學生路順利。以下是我通過上了您的課程后的心得體會。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持的。而道德法律就是限制人們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創(chuàng)造出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平等的和諧環(huán)境。

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被教導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雖然那個時候心里還沒有道德法律觀念,但是種子已經在我們心中萌發(fā)。我對于道德的理解就是人們通過長久的生活經驗總結下來的對人對己都有益的行為。我知道我這種認識很膚淺,但是我卻覺得他很樸實。人生下來沒有好壞,好人壞人都是一點一點的改變的。關鍵是他們受到了怎樣的教育,有過怎樣的經歷,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這些也就成就了一個人的道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老師就是我們的舵,他們掌控著我們的成長方向,因為他們要培養(yǎng)我們的道德觀,他影響著一個人對于家庭社會的態(tài)度。他們都是從點滴積累出來,平時我們不在意不重視的事,可能就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自己。到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們的道德觀也已經樹立起來,知道了有些事情不能做和為什么不能做,不單單是理解道德的含義,而變成開始思考什么是道德,這樣我們更加的明白了道德其中所包含的更多的內容。

凡是法律所制止的都是道德所譴責的,但道德所譴責的不一定都是法律所制止的。這句話我一直記憶憂新。他說明了道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具有很高尚的道德,而且某些時候有著很好道德觀的人也會做出違法的事情。這時候法律就顯示出了它的作用。法律成為了道德的具有強制力的有效武器。他擔任起了更多道德所不能辦到的`事情,而且他更加有效的約束了人們,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

法律很道德是不能分割的,老師上課講的事例中,很都都是由道德上的缺陷,最終走上違法的道路。思修這門課程,不僅通過事例來闡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而且還告訴我們這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如何面對今后更加復雜更加多樣化的生活。讓我們心里做好了應對個種事件的準備,也為今后可能會發(fā)生的事件敲了警鐘,在關鍵時刻不能迷失自我,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但是不得不說,通過課上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真的令人心中感慨萬千。如果自己是事件中的主人公,面對那樣的情況,自己又該如何做,這也是一個思考的問題。培養(yǎng)道德和學習法律,不應該知識我明白我知道,而是應該如何做才能體現出道德的高尚和法律意識的健全,這會是今后我們生活中要不斷鍛煉的事。但是只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對未來充滿希望,遵紀守法,這些事情就不會發(fā)生我們的身上,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fā)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xié)調,法律適當道德化,道德適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關鍵詞: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兩大調控手段。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法律和道德就始終相伴、形影不離,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它們憑借著自身的獨有優(yōu)勢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人們習慣借用西方的一句諺語“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來定位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認為法律和道德調整著各自的領域。我不反對這種觀點,但在法律調整而道德不調整的領域以及道德調整而法律不調整的領域外,還存在一個法律和道德交叉調整的領域。正如博登海默說:“道德和法律代表著不同的規(guī)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圍部分上是重疊的,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于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幾乎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但是存在著一個具有實質性的法律規(guī)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證和加強對道德秩序的遵守,而這些道德規(guī)范仍是一個社會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盵1]法律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而產生的,換言之,法律與國家的產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現之前道德就已經存在了,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成員一致遵守的氏族習慣和宗教禁忌了;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規(guī)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通常通過各種法律文書表現出來,而道德主要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意識,它是導向性的,沒有強制力,它存在人們的思想中,無須通過書面文字表達出來;法律調整的只是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外化的言行,而道德不單單調整人的言行舉止,還調整著人們的動機和意識;法律強調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這也是法律的核心,而道德強調的是義務本位,它要求我們主動追求真善美,不去計較個人得失??梢?,法律和道德產生的條件、表現的形式、調整的范圍和具體內容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因而他們應該有各自單獨調整的領域。它們自律的領域是不可以相互干涉和侵蝕的。例如,國家機關的組織形式和規(guī)則,司法審判程序等只能由法律調整,而不隨地吐痰和不講粗言穢語之類只能由道德來規(guī)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倫理和道德上升為法律,由國家使用強制力來約束人們遵守和履行。社會生活中最重要和基礎的社會關系既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也是道德調整的對象;對這類社會關系的破壞既受法律的制裁,也受道德的譴責。在法律規(guī)范中我們可以常??吹降赖碌挠白樱确秸f,在行政法中對行政人員的道德要求,民法中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指導原則。從某個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上位概念,道德的外延要寬于法律,法律所調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入到道德范疇中來。龐德在《法律與道德》一書中提到“刑法不應調整的,交給行政法和民商法;而那些法律不該調整的,就交給當事人的良心和他們的牧師吧!”

有人說“越是文明發(fā)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guī)范就越多??梢哉f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于道德規(guī)范納入法律規(guī)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成為了一部道德規(guī)范的匯編?!盵2]從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傾向。所謂道德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則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國家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使之規(guī)范化、制度化。[3]中西方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子,較為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立法過程。周公制禮,就是將夏商的禮進行整理補充,使禮的規(guī)范進一步系統(tǒng)化,禮的原則趨于法律化?!白鹱稹薄ⅰ坝H親”是周禮的基本原則,這種道德性要求成為法律中最重要的內容。禮和刑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在漢朝,道德法律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深受漢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漢朝的法律中將符合儒家的原則均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唐朝是禮法結合的鼎盛時期,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一準乎禮”是對唐律的評價,禮不僅指導法律制定,而且直接入律。因為我國長期處在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下,所以我們向來重視發(fā)揮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也一直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趨勢。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總會看到一些人明知道德的要求,但其行為卻偏與道德相背。一個喪失良知、不知廉恥的人是不會考慮自己行為的道德后果的。這就需要將道德法律化,使人們的“所知”和“所做”一致起來。法律是權力和義務的統(tǒng)一體,而道德偏重于義務,將道德法律化能保障履行了道德義務的人得到相應的權力,當然,權力是可以放棄的,行為人可以做出主動放棄權利的抉擇。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人來履行道德義務。“把守法作為一種道德義務”[4]有利于法律的實施?!暗赖滤苷{節(jié)的社會關系,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和對抗性矛盾中非對抗性的行為。”[5]對于人們之間對抗性強、利益沖突激烈的矛盾必須由法律來調整。道德在一些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暗赖律鐣木S護,不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還需要所有的人都無條件地這樣做。而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只要一個人或者極少數的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毀整個社會的道德資源配置制度?!盵5]道德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譴責而沒有懲處功能,這顯然是不夠的,對于犯罪之類的行為需要嚴厲制裁。正是因為道德本身有不夠完美之處,所以我們要“道德法律化?!?/p>

道德法律化應該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而不是一味地將所有的道德規(guī)范都納入到法律范疇。法律應該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合理兼容。事實上,法律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也并非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轉化成法律問題的。法律有其自身的缺憾和局限性,這是無法克服和避免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激發(fā)了人們不斷完善法律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梁啟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一書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律的缺憾:“法律權力的淵源在于國家,一次過度迷信法治主義,便迷信國家權力,結果是自由都被國家吞滅了,此其一;法治主義,總不免機械觀,萬事都像一個模子里定制出來,妨害個性發(fā)展,此其二;逼著人民在法律范圍內取巧,成了儒家所謂的‘民免而無恥’,此其三。”將道德都并入法律是不符合人類創(chuàng)設法律的最終目的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道德逐漸凸顯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并且有被經常違反的風險,就有可能吸納到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道德法律化是將部分道德賦予法律效力,而哪些道德需歸入到法律中取決于人們對行為的認可程度。道德法律化的這個“度”,可以看成是普通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所接受和需要的程度,法律對社會成員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和個人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對于道德品質高的人來說,法律的標準過低,對于道德品質低的人來說,法律的標準過高,所以法律要取一個“折中值”。一個人可以忽視道德,但是不可以違反法律。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就準確地反映了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我國封建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重婚是普遍的、道德的、合法的。我們現代社會以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為道德要求,現行的婚姻法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原則,明確規(guī)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且將重婚作為準予離婚的法定條件及規(guī)定了無過錯方有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梢钥闯?,現行的婚姻法較大程度地吸收現代社會的道德因素,加大了對重婚的懲罰力度,但現行婚姻法并沒有把所有的婚外戀的情況都囊括在調整的范圍內。婚姻家庭歸根到底屬于私人領域,還是要感情和親情維系,法律不宜規(guī)定得過于苛刻。又如,有學者曾經提出將“見死不救”納入刑法中的“殺人罪”的不作為犯罪。見義勇為、舍己為人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每個人都能這么做當然好。但是,我們不能不給一個人選擇的權利,如果“救別人”要用自己的性命來換,那么我們起碼要有權決定是否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如果法律硬性規(guī)定去“救別人”,就是強行用一條性命去換另一條性命,造成了兩個生命權實質上的不對等。因而還是將是否“救別人”的問題留給道德來規(guī)范,通過社會輿論和社會公德來促使人們做出積極的回應。過分強調道德的法律化很可能導致道德的弱化,而且“國家的財力也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的執(zhí)行成本?!盵7]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完全代替道德。

在道德法律化的同時,我們還要使得法律道德化。法律道德化并非指將法律調整的對象吸收到道德范圍內,而是說法律規(guī)范中的倡導性的規(guī)定和禁止性條文能內化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對象,而非迫于國家的強制力和法律的約束力不得已而為之。道德是法律的升華。法律規(guī)范必須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失去倫理道德這個基礎,法律規(guī)范勢必蛻變成立法者的專橫意志。解決法律中現存的一些尷尬問題,需要在法律中注入道德的血液,靈活地運用法律,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換言之,道德化的法律要借助于道德的職能。何況人的思想、信仰、私人生活領域等都是法律不能調整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加強道德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huán)境。法律道德化不僅有助于公民道德的提高,也是法治目標的實現。法律和道德同屬于上層建筑,也都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fā)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無論是“道德法律化”還是“法律道德化”都是當今法治社會的亮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迎合法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fā)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xié)調,法律適當道德化,道德適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著.鄧正來,姬敬武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p386.

[2]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哲學研究,1997年第一期.

[3]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法學評論,1998年第二期.

[4]劉云林.論公民守法道德的養(yǎng)成.中州學刊,2003年第二期.

[5]羅國杰.倫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p72.

[6]王建國.人性的假設與市場經濟.經濟學茶座,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p75.

中職學生作為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一代,手機、電腦等多媒體的使用非常普遍,這也影響了中職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甚至影響著中職生的價值觀念。而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如不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德育課程長期以來都處于較尷尬的位置,看似重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學生更視它為副科,報以愛聽不聽的態(tài)度[1]。再加上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的實施,德育課納入考試范疇,為了迎合考試,提高學生的通過率,上課模式基本上變成了劃重點—講解—練習的填鴨式教學,這使得學生的德育課只是機械式的接受知識,成為知識的容器,失去了德育的意義。而德育課作為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行為,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一)中職生的特點。

近幾年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網絡信息的便捷,短視頻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學生對一些負面信息的接觸較之從前更勝,而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可塑性很強。但相對于同齡人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做事比較沖動,容易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違紀現象較多且時常明知故犯,這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德育教育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成績較不理想,對學習缺乏熱情,部分學生剛入學時還有學習的狀態(tài),可是大都難以持久,對待專業(yè)課他們尚且愿意花些心思,可是德育課在他們看來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課程。學生缺乏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再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成效自然大打折扣[2]。

(二)養(yǎng)成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不足。

中職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從儀容儀表、衛(wèi)生問題到上課紀律都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點,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僅靠幾場法治講座往往收效甚微。再加上中職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自身法律意識又較為淡薄,對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的認知不足,容易“踩過線”,極有可能導致違法犯罪。

為了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法律意識,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的發(fā)展,讓學生順利的從“學校人”向“職業(yè)人”轉變。針對德育課的學習現狀,我們應該探索新的德育教學模式,“包裝”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道德、懂禮儀、守法律的好公民。

(一)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新課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一半,導入新課設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教師的導入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正如前文提到的,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不好,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印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中,先引入一個時下熱門的案件“昆山反殺案”。這個案例一拋出就能引發(fā)了同學們的熱議,“正當防衛(wèi)”這個詞很自然的從學生嘴里說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這個案件的看法,從法理的角度解釋“正當防衛(wèi)”的含義。同時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進行小結。先用一個學生熟知的案件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暢所欲言,最后再由教師小結,讓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的同時了解法律的強制性,發(fā)人深省,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生硬的講道理、擺事實。讓學生忘記對德育課固有的印象,后期的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二)選擇好的案例事半功倍。

案例是老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重要的輔助工具,而案例的選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口述、文字、音像等方式引用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產生共鳴,在理解知識點的同時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選擇及表達方式上都有講究。

以《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為例,在講解第四課中“誠實信用”時,一開始先不妨改變用“高大尚”的例子做引入的模式,因為這種德育教學模式學生從小聽到大,早已經產生“聽覺疲勞”。如果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舉例,如“你們從小聽到大的謊言有哪些”“你說過的或是聽過的哪個謊言讓你印象最深刻”,學生頓時就有了興致。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說過的、聽過的“謊言”不計其數,從善意的謊言、小惡作劇到經歷過的詐騙等,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再從學生的舉例中挑出幾個典型例子追問:“從這些謊言中有受到哪些傷害或是產生了哪些嚴重后果”。通過提問舉例的方式,層層遞進,再來說明誠信的意義。這種舉例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其實,德育課程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學生從小到大接觸到的,雖然早已熟悉但并不代表能很好地履行,所以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應當“接地氣”,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法律課的舉例更應該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在例子的表達方式上更應該要貼合學生。如有些法律案例比較長,如果單純用文字展示學生可能還沒看完就失去興趣,有的學生看完甚至連原被告都弄混了,如果換成老師口述那效果就不一樣,老師可以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加上簡單的圖表把案例清晰的呈現。如《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第八課中“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的問題,民事舉證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某些特殊情況,則是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如高空墜物的案件,為什么這類案件要舉證責任倒置呢?老師可以舉一個簡單通俗的例子:一個走在路上,從樓上丟下一個煙灰缸把人砸成重傷,但是找不到嫌疑人,而通過科學實驗表明從四樓到十樓往下丟都可能造成這樣的傷,那么四樓到十樓的住戶都可能是嫌疑人。如果讓原告去舉證到底是哪戶人家?難度太大,而如果由這些嫌疑人分別證明自己無罪則相對容易很多,這就是為什么舉證責任轉移。通過這個簡單明了的案例相信同學們對這知識點印象會更加深刻。舉例既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聽下去的動力,同時,也是為了讓知識點更具體形象地呈現。當然,案例的選擇除了要貼近生活,還應是非立場明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

(三)豐富教學手段。

現在很多德育課程還在采用“老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種單調的教學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的同時產生厭學心理。而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如在教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個人禮儀”時,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示不同服裝及場景,讓學生分析不同場合的著裝要求,而不是由老師單純的講解。當然,把課堂從室內搬到室外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如學到“愛崗敬業(yè)、服務熱情、無私奉獻”時,可以聯系讓學生學當公交車督導,真實的體驗會比單純的講解更有感觸。講到“訴訟程序”時,安排學生到法院聽庭,這比課堂講解來得更生動,比看圖片更直觀。

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授課中讓學生在道德上產生情感的共鳴,法律上學會抵制犯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學生成為一個善良而不軟弱的人,一直是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效果。而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中職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質,學會做一個文明有禮,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吳紅英.中職生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研究,2016(1).

[2]項清.中職生德育課學習動機研究[d].2016.

摘要:法律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二者關系越來越密切起來。本文就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相互關系及現實意義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字:道德法律化;簡要;法律道德化;社會意識形態(tài)。

法律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tài);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guī)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兩者的辯證關系,將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協(xié)調發(fā)展,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發(fā)展。

所謂道德法律化是指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則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使之規(guī)范化、制度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而法律的道德化,則主要側重于守法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我們從定義上來看,就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具有千絲萬縷的相互關系。

從二者的產生來看,二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法律屬于國家的上層建筑,是一個國家利于其統(tǒng)治的工具,其突出特點是強制。道德則不同,道德根源于社會,是社會的一種自發(fā)的譴責機制。也就是說它來自社會的輿論和地方的俗習。它不具有強制性,更多的是譴責性的。從二者的運行機制來說,法律是靠國家的運行工具強制實施,它更強調客觀性,只要證據確鑿則一概論之;道德沒有這種強制,它更偏向于人情,更偏向于合不合乎人性原則。合人性者被視為道德,否則就是不道德的。

這樣,我在思考,不管是法律道德化還是道德法律化,都是一種試圖調和道德和法律的做法。這樣我們就會生出這樣的憂慮,這種企愿會不會重復康德試圖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最終走向不可知論的歧路。而道德法律化就意味著這種人情原則的淡化,使人情客觀化為一種標準,這顯然有悖于人性;法律道德化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法律客觀標準的喪失,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法律公正性的失去。

現在看一下道德和法律結合的可能性。道德從功能的發(fā)揮上是要人做自我的反省,在良心的譴責下對其行為進行校正或引導。也就是說它更傾向于人的內心,屬于內在的因素。而法律則屬于外在的力量,屬于強迫的因素。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得在它面前服從。它的合理性是先設的,是靠國家這種強大的后盾做支撐的。很顯然,法律更強調外在的塑造,它要人服從它的威嚴,在它面前沒有道理可講。這樣,一內一外從邏輯上似乎有結合的可能,都統(tǒng)一在對人的塑造或引導這個發(fā)展過程中。而統(tǒng)一的前提是彼此要有互補性,對無互補性的兩種事物來說,是很難做到完全的切合的。也就很難說是一種互補關系。道德和法律顯然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然而是否是完全的互補,這一點仍需要進一步論證。要論證它們的互補性就是看它們的外延是否能組成一個圓。也就是說在道德止步的地方,是否是法律的開始。同樣,在法律無能為力的時候,是否可以拿出道德這把擋箭牌。如果能,則說明它們是外延上的互補。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說二者有統(tǒng)一的可能。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上,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作用本應該是互補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確可以法律化,法律也可以道德化。但是,道德法律化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當道德被法律化之后,這種法律化了的道德必須具有可執(zhí)行性,否則,不論對道德而言還是對法律而言,都是一種損害。如出臺了交警不得摔扔證件、呵斥當事人等“新規(guī)”之后,對交警違反“新規(guī)”行為如何發(fā)現,發(fā)現以后又如何處罰……這些問題都必須切實予以解決。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qū)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參考文獻:。

[1][英]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單玉華.法治與德治辨析.法學家.2008(6).

[3]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法學評論.2008(2).

[4]鄭維川.論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經驗.新華文摘.2006(10).

關鍵詞道德法律反思。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

老子所著《道德經》里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所以,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德之所以被受到尊敬和重視,是因為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萬物由道生由德養(yǎng),道和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體系。引申到今天成為了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果人們的行為合乎道的大德,那么人類就能繁衍生息,否則就會自我毀滅。重慶公交案這一事例也告訴我們,違背了道德原則,本來能避免的事情也終釀成了大禍,這種后果也會讓人難以承擔。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可見道德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它們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

法律是在我們生活中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一方面,它莊嚴詳盡地規(guī)定了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司法機關堅決地切實有效地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并對破壞、侵犯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的敵對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它也靠廣大人民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并遵守。社會主義法治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減少或避免人們觸犯法律的幾率。法律也是對道德約束力的一種補充,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行為約束體系。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焦躁、不安充斥著整個社會,而一些善良之舉卻被誣陷的個例報道也似乎更讓人們學會了冷漠、躲避,更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倒地老人再也無人敢扶,陌生人需要幫助以為是騙局,可是,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躲避就不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就像公交車慘案一樣,一些無辜的乘客由于自己的淡然與冷漠,也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慘痛的代價。還有我們的公交車司機和乘客,本來可以化解的矛盾,也許換一種語氣或方式就能解決了問題,卻要通過互毆來處理問題,即觸犯了法律也牽連了無辜,并賠上了性命。如果人人都懂得用道德的標準、用法律的條款去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那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一定會大大改變,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會大大改善。我們本是文明之邦,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沉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弟子規(guī)》、《三字經》……,我們耳熟能詳,如今這些祖先遺留的寶貴財富漸漸被遺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所有的國人大聲呼吁,讓道德回歸,讓文明落根,讓人人各司其職,身居要職者想的是如何為百姓謀福利,而不是想著自己如何升職斂財;為人師表者想的是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不是想著如何開補課班收費賺錢;白衣天使也只想著如何救死扶傷,提高醫(yī)術,為患者解痛,而不是想著收紅包;生產研發(fā)者想的是如何開發(fā)出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食品,而不是添加什么激素、色素之類危害健康的產品,學生尊師敬長,家庭上慈下孝……,整個社會一派祥和安寧,其樂融融的景象,讓我們習主席倡導的更加美好的中國夢早日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李巍.行為、語言及其正當性——先秦諸子“類”思想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11).

[2]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義[j].哲學研究,2008(05).

[3]李晨陽.荀子哲學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國哲學史,2007(04).

[4]老子.道德經[m].

[5](意)但丁.但丁詩集[m].

摘要: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開展,目的在于培養(yǎng)法律思維、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案例教學法則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去應用它。文章就詳細地論述了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分析了它對于道德與法律教學產生的意義,并通過科學選擇案例、組織學生討論等方面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專教育也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成長,在學科的設計和安排上也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和優(yōu)化,尤其是加大了對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重視,以便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中專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使其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中專生的偏見,實現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由于道德與法律教學學術性加強,學生的興趣普遍不高。而案例教學法的融入讓教材與生活聯系了起來,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和案例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談論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律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和能力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性和典型性。教師會根據所教的內容進行挖掘、整理,制作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教案材料,然后再利用生活中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來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比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以此來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觀念的相互碰撞,進而實現思維的拓展和延伸,構建豐富的知識文化體系。

(二)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包括:1.目的十分明確。案例是要與實際所講的內容有關聯的,這樣學生才會從案例中掌握和運用這部分知識,并確保自己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方向的正確性。2.客觀性明顯。選擇的案例是真實的,那么學生才能切實地將理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運用自己所學得出結論。3.綜合性較強。一般所選擇的案例并不是指向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融合,這樣內涵豐富的案例才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也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及技巧。

在這些真實或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們把構架良好但缺乏清晰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或者困境展現給學生,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具體,同時它可以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思考這個案例的本質、蘊含的哲理和社會準則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做。而中專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求很高,若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只是會死記硬背,但并不會科學運用。將案例融入其中,就會自然地將知識與實踐結合了起來。而學生通過參與案例的討論來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一旦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解決,而非紙上談兵。

另外,案例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彼此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來探索內在的真諦,實現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雙向升華。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也能形成互動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來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一)案例的選擇。

選擇適合的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教材,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真實出現的、與之相關的、能反映該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提高案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這些貼切生活的案例能夠提升學生探索案例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另外還需要考慮該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開放性,學生能否通過這個案例來學習知識、發(fā)散思維、舉一反三。比如在《知榮辱、有道德》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一些發(fā)生在職場中的有違社會公德的真實案例,包括偷竊、出賣本單位機密;剽竊他人的設計成果、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這些案例不僅是違背了社會道德方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或者收集一些學校中的一些不良行為制作成多媒體視頻課件,讓學生觀看,然后將從“焦點訪談”節(jié)目中有關“道德觀、榮辱觀”實際案例結合起來,通過專業(yè)人員的分析和判斷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的討論。

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課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找到答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論斷。對于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看法,教師也要給予尊重;對于學生的錯誤意見,教師要給予糾正和引導,讓課堂活動始終保持有序性。

結語。

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充滿問題的真實世界情境中,并且激勵他們運用課程知識來分析問題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認識到該教學法對學生、對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合理的選擇和運用案例來實現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08).

[2]韋可忠.探究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摘要:本文通過對茅于軾《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的閱讀,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了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字:法律;道德;茅于軾。

道德與法律作為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著名的經濟學家茅于軾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倡導者,認為經濟自由度與一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是成正比例關系的,自由度高的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也較高。在他《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中,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健全的立法和嚴肅的司法是不夠的,“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無形的規(guī)則,包括倫理、傳統(tǒng)文化乃至語言規(guī)則,都或強或弱的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生活,它們起的作用大大超過了法律的作用”。他認為法律的交易費用太高,不利于追求效率,而道德則相反,道德是人們的一種內心約束,“它的執(zhí)行成本等于零”,百姓頭腦中歷來形成的觀念,法律很難調控,只能依靠道德來約束。

人們普遍認為,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zhí)法、司法對于市場的正常運作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茅先生的論述在肯定法制保障的同時,強調了道德在市場經濟運行、發(fā)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上的獨特優(yōu)勢,這些論述使人耳目一新。道德是人們發(fā)自內心的約束,道德的“執(zhí)行成本等于零”,法律是交易費用極高的活動,國家維持公、檢、法以及私人法律服務消耗了巨大的國民生產總值,但決不能因此而降低法律規(guī)則在維持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重大作用。因為這是建設法治國家所必然經歷的發(fā)展階段。等到良好的法律獲得了普遍的服從,沒有人犯法,法律只是“看而不用”,法趨于消亡,經過一個凡事皆由道德調整的階段,最后連道德規(guī)范也被自然習慣所取代,自己也一起消亡了,那么法律的交易費用也就自然趨向于零了。而實際上良好道德的建立同樣是需要消耗巨大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講道德的社會,與一個不講道德只講法律的社會相比,前者的社會運行成本就要低得多,所以提倡講道德。但前提是這個社會是“講道德”的社會。而社會或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不是生來就具備有的,而是經過國家、社會、個人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道德素養(yǎng)而逐步建立起來的。這就不僅需要大量有形的金錢、物資投入,同時還包括時間、精力、知識投入等等。比如國家對實施教育的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主流道德文化的傳播,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營造,甚至應該規(guī)劃誰會從中獲益?這樣做的收益與成本的比率如何?劃得來劃不來?等等。這些都是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代價的,因此在人們良好的發(fā)自內心的道德約束形成之前,它的運行成本同樣是極高的,發(fā)自內心的道德在執(zhí)行它的約束功能的時候,它的執(zhí)行成本是等于零,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良好的發(fā)自內心的道德形成之前的道德建設的成本,良好的社會道德的構建和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消耗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正如文章中所舉的例子:開會遲到并不犯法,但浪費了時間,降低了效率。這些事例都要靠道德來約束。但是為什么會遲到呢,拋開客觀原因,我們認為是這個人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沒有意識到“開會守時”是一種起碼的道德要求,以至于浪費時間,效率降低。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就必須對其進行道德教育,要求其意識到“開會遲到”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而在這個人形成“開會應該守時”的良好道德之前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不管是直接正面教育還是間接潛移默化,不管是內部教育還是社會性教育,都是以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為代價的,比如教育人員的事先培養(yǎng),教育資源的利用,教育時間的安排,教育的方法手段等。

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固然重大,但是也不能厚此薄彼,進而貶低法規(guī)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任何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都必須運用法律來確認掌權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和社會其他各階級在法律上的地位,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尤其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制來規(guī)范和保障。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經濟,來規(guī)范、引導和調整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來促進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沒有法律的調節(jié)與保護,不實行依法治國,道德建設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健康發(fā)展,從而也就談不上實現黨和國家提出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遠景目標了。

茅先生的論述引發(fā)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德治和法治、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梢钥隙ǖ氖?法治與德治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不可偏廢的,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斷地見證了德治與法治的融合與分離。從原始社會的德法不分到西周統(tǒng)治者的“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的提出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開辟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的德法合治的先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適應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代表新興封建勢力,主張法治的法家逐步興盛起來,韓非子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德法分離不斷加強,到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法令由一統(tǒng)”的新局面。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和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tǒng)治戰(zhàn)略,將儒學尊奉為官學,從而開始了儒家之禮德與法律的正式融合。至唐代,這種封建社會的德法合治發(fā)展到最高峰。宋明的理學對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觀念產生了異化作用,具有平等和近代民主意義上的法治思想適應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合治體制。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加強法治建設,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法治建設的進程需要道德建設的支持,這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fā)展要求。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的治國方略,但法治從來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它還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比如道德來支持和參與。同時道德建設也不能取代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面對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只有道德上的譴責作用,而不具有很大的強制力量去批判和改正,法律原則的國家強制力是道德約束無法比擬的,所以盡管“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但是也不能無限加大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如果說不研究改革過程中轉型時期的道德建設,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那么不致力于轉型時期的法治建設,以充分保障各項任務建設的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只能是一紙空文了。道德是每個人發(fā)自內心的約束,而法律是一種外在機制,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能自覺遵守的自覺遵守,不能自覺遵守的實施外在的有效約束,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個人都愿意對自己實施自我約束,而事實上,經濟行為人的趨利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經濟社會更加混亂不堪,著名的“公共地悲劇”就是這個道理,因而我們需要法律的約束與制裁。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會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要求、原則,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予以確認,用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現,也可以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和獎勵,來培養(yǎng)人們的遵紀守法意識,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而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最恰當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fā)展的需要,沒有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fā)展目標,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法治狀態(tài)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具體來說可以做以下工作:。

首先,法律先行,加強道德建設的制度設計,實現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的互助。在一個國家里,法與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無產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以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加以強化和實施,不正是加強人民民主權利、實現人民民主利益的最直接表現嗎?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道德建設,大多是以法律法規(guī)、條令制度的形式出現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證員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無不以法規(guī)制度形式對道德建設加以規(guī)范、引導和控制,社會主義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設立懲戒機制加以禁止和譴責,而社會主義道德所培養(yǎng)和提倡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加以要求和鼓勵,將社會至關重要的道德準則法律化,以得到強化和全面實施。

其次,以法為教,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實現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互通。法律只有被當成了一種信仰,才能被更好的貫徹執(zhí)行。相信這個法律是良好的、正義的,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并堅決服從這個法律,是法律得以貫徹執(zhí)行的前提和根本。中國實現法治建設所必需的法律信仰是以道德為根基的,道德的教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開展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氛圍,使法治觀念內化于心,變成公民內心的信念,將外在的強制轉化為內心的自覺,一種高級的情感,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與健全才有可能得以貫徹實施。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一

首先,用“心”研究“學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針對我校實際,把握課程的“學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學生而言,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學生缺乏對社會生活的深刻了解和切身體會,對很多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只能停留在淺層認識水平上,而且隨著我校招生規(guī)模的逐年擴大,不同院系、專業(yè)、班級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日益突出。

第二,就教學內容而言,該門課程以往的教學過多地強調對國家和社會價值的評價,政治化傾向嚴重,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重復,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學校有關部門和部分任課老師對該門課程重視程度不足,責任心不強,考核評價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優(yōu)化。以上問題的存在都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難度,任課老師只有在用“心”研究“學情”的基礎上,才能使該門課程真正走進學生的頭腦,穩(wěn)步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用“心”鉆研教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第一,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的思想現實,使學生想聽、愛聽;貼近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工作,使學生產生共鳴,使其能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高的心理素質。

第二,堅持客觀辯證的原則,力求理順學生的心。對那些“老事”、“老理”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斷求新,爭取做到“意新理透”,幫助學生消除不健康的情緒,把學生的心理順,以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第三,語言表達要生動得體,打動學生的心。要采用更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切忌蒼白無力,照本宣科??偟膩碚f,我認為教學語言要根據當代學生的特點,做到樸實無華、生動形象、言簡意賅,以達到啟發(fā)良知、提高覺悟的目的,增加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用“心”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實際道德水準的考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該門課程的考核應從實際出發(fā),知行考核相結合。第一堂課,我就把考核方式、考核重點、考核要求詳細告訴學生,強調考核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注重日常評價、階段性評價與期末評價的有機結合。在考核評定方式上,變以期末為主的單一卷面考試為貫穿在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多項考核。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發(fā)揮能力,受到學生的歡迎。

社會在發(fā)展變化,教育對象也在不斷變化,只量要我們有“心”、留“心”、用“心”,緊緊抓住學生變化的“心”,有針對性地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聽之有趣,學之有味,就能不斷提高教學質,取得良好的效果。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二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自開考以來,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考試風格,現通過對歷年試卷歸納、整理,可以看到這門考試呈現出以下特點:

1、考試題型穩(wěn)定。

每份試卷都分為兩部分,即客觀題和主觀題。其中,客觀題又分為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主觀題又分為簡答題和論述題,所以,每份試卷總共有四種題型。

2、考試分值穩(wěn)定。

客觀題和主觀題各占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30分,多項選擇題20分,簡答題26分,論述題24分。所以,考試內容面廣、量大,考生不可掉以輕心。

3、考試內容穩(wěn)定。

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各占50分。其中,法律部分有18題單項選擇題、4題多項選擇題、2-3題簡答題、1題論述題;道德部分有12題單項選擇題、6題多項選擇題、2-3題簡答題、1題論述題。所以,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在復習時,兩者不可偏廢。

4、考試范圍穩(wěn)定。

歷次考題從不超綱,不超出教材。所以,考生應當立足于教材,扎扎實實地自學和復習,不要熱衷于做大量的習題,更不可心存僥幸,猜題押題。

5、評分標準穩(wěn)定。

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

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每題有2-5個正確答案,多選、少選或錯選都不得分。

簡答題,每題4-6分。評分要求是:問什么答什么,要點準確,層次清楚即可,不需要展開。如“簡答民法的概念和原則”,共5分,其中概念1分,原則4個,各1分。

例如:春季試卷中的論述題――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要“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笨偨Y我國現行憲法所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主要特點,聯系實際闡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該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評分標準:

(1)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4分),即平等性、廣泛性、一致性、現實性。

(2)將特點予以總結和解釋(2分)。

(3)如何正確行使。

第一,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的原則(2分);第二,不容許濫用權利(2分);第三,要自覺履行義務(2分)。

每一要點均要有適當的展開,兩三句話即可。

(4)舉例,如依法納稅,依法服兵役等(2分)。

自學途徑。

通過《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考試具有一定難度。自考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本課程的內容,并非易事,但是如果能夠找到一條本課程的自學路徑,那么,就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自學效果。

這里,筆者以多年自考考前輔導經驗,為更多的自考學生指點一條行之有效的自學路徑,即通讀、精讀、熟讀三級自學路徑。在距離考試僅有一個月的時間里,考生們都已經經過了通讀階段,接下來就需要在某些章節(jié)進行精讀與熟讀。

(一)精讀――邊讀邊寫(學會做筆記)。

首先,態(tài)度要認真。既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做精讀筆記的重要性,又要在行動上做到不怕吃苦。因為做精讀筆記要歸納、提煉和記錄,自然要比通讀費神費力,所以,態(tài)度要認真。

其次,方法要對頭。堅決反對抄書。做精讀筆記的目的,是要提煉和歸納教材中的知識點,達到將“厚”書讀“薄”的境界。學生自學能夠將“厚”書讀“薄”,就是水平,就是能力。具體做法是,先把某一章的章、節(jié)、目列出來,再把知識點分別填寫在各自的節(jié)、目之中,最后,看看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范例(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自我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

1、自我修養(yǎng)的內容:思想、道德、文化、審美、心理共五方面修養(yǎng)。

2、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學習、實踐、完善共三個步驟。

3、自我修養(yǎng)的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共四層境界。

4、自我修養(yǎng)的目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即做“四有”新人。

最后,前后要貫通。把這一章的筆記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引言”對照起來看,就能看出首尾相應。即“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是圍繞“如何做人及做什么樣的人”這一主題展開的。編書者大都是從宏觀到微觀,一一展開主題。如,前三章是宏觀探討,即人生的目的、價值、信念等;后三章從微觀探討,即應當如何做人,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最后,指明要做一個“四有”新人。

通過以上筆記范例,考生若能掌握做精讀筆記的能力,就能夠將書本讀得融會貫通,讀得能夠與編者對話,也就讀出了高水平。當然,做精讀筆記的能力,需要慢慢磨練,才能逐步提高。

(二)熟讀――邊讀邊記(學會記關鍵詞)。

要考出理想的自考成績,還必須在考前兩周內,將自己做的精讀筆記熟記熟背。法律部分也好,道德部分也好,概念、原理都是要記要背的。當然,在理解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關鍵詞,記憶就會容易得多。記憶的訣竅有:把關鍵詞串成一個順口溜或編成一個故事,或者邊背邊劃劃寫寫,手腦并用,防止走神,或在記憶的基礎上做一些練習題,檢測自己的筆記對知識點的覆蓋程度,以及自己對知識點的記憶程度。

總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有通過反復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在考試時順利地答卷。

應試技巧。

考生考試要過關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關于答題順序。

應當先做主觀題,后做客觀題。具體建議答題順序為:簡答題――論述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這是因為,主觀題要求考生答題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層次性,故先答主觀題,可使考生在最佳狀態(tài)下完成,考分會高一些。

(二)關于答題技巧。

1、對于簡答題來說,由于分值不大,大多為4-6分,所以,一般問什么答什么即可,要點清楚,層次分明,無須展開。

2、對于問答題來說,由于分值很大,大多為12一14分,故建議考生先打草稿,分要點,分層次。注意段落劃分,切不可一逗到底。至少要論述“什么是”、“為什么是”、“怎么是”三個以上的層次,即概念、理由、意義等。同時,還應當注意行距適當,字體端正。只要考生做到要點正確,層次清楚,清晰整潔,就一定能夠得高分。

3、對于單項選擇題來說,因為答案是唯一的,所以,當考生對備選答案模棱兩可、拿不定主張時,應當選擇最有把握的、最正確的答案,實在不行的話,也可以用排除法篩選出最佳答案。

4、對于多項選擇題來說,得分最難,因此,應當放在最后做。建議將答案與題目連在一起讀,凡是讀得通的都選上。切忌只選一個答案,因為那等于不選。

(三)關于復習計劃。

在自學當中,考生應當根據自己的工作情況,事先制定一份切實可行、周密細致的學習時間計劃表,并嚴格執(zhí)行。建議考生先從宏觀上把握每一遍復習所需的時間,再從微觀上細分到每一章、每一周、每一天的任務,切忌不按計劃進行,否則,復習計劃就是一紙空文。建議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互相鼓勵,愉快學習。

綜上所述,考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和應試技巧,學習就能苦中有樂,樂中有趣,趣中有獲。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三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恒的話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當我還在小時候剛懂事時,爸爸媽媽就經常教我不要做壞事;當我和爸爸媽媽碰到警察時,他們就會嚇唬我:“不要做壞事,否則會被警察抓起來。”那時,我不知道做壞事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做壞事為什么會被警察抓。直到我上學時,我才明白父母對我說的話。這時,除了父母,我的老師也在不停地教育我:“不要做壞事,做壞事是犯法的?!蹦菚r,我明白了做壞事的嚴重性,卻不知道什么叫“法”。

法律在我心中,法律在你心中,法律在我們大家心中。我漸漸長大,明白法就是法律,犯法便是觸犯法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增加,閱歷的豐富,我對做壞事和法律這兩個概念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我漸漸明白,做壞事并不是只給警察抓這么簡單,做壞事還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嚴重的后果,害人害己,給別人做壞事,自己也將受到懲罰。

法律,這個熟悉的字眼,勾起了我的回憶。我記得,在我小學一本思想品德課本上就有過一幅關于法律的圖畫:其中一個人說道:“小孩子可以犯法,犯了法也不會被抓?!绷硪粋€人就反駁道:“小孩不能犯法,雖然不會被抓,但會進行其他教育。”這幅圖畫令我思緒萬千,我不由得想起我的一個同學說的話:“小孩子可以做壞事,做了壞事也不會干什么?!爆F在回想起來,那個同學竟然說出那種話,這真是讓我后怕無窮。所以,我們要做到法律在我們心中。要時時心中有法,知法不犯法,這樣才不會走上犯罪道路,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保障。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律便是我們成為方圓的規(guī)矩,希望大家都遵守法律,不要知法犯法,鑄就美麗人生。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恒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夸大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夸______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筆者試圖通過對禮與法關系之歷史考察,尋求道德與法律協(xié)調之合理內核,進而就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略陳解決之管見。

不管法治這張?zhí)炀W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么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左右開弓、“綜合治理”。

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tài)的法律并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jié)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jié)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jié)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我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人去買荔枝,他看到老板將壞的給了老伯,老板看見了他,也許是怕他告訴老伯,竟然拿出10元錢想賄賂他!可他氣憤地說:“收起你的臭錢!你以為這樣就能收買我了嗎哼!”這個故事會令人深刻啟發(fā),我也不例外。

一個老板為了金錢將壞的荔枝給了老伯,還想讓看到這事的人不要說出去,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騙,可小男孩說出了讓黑心老板大吃一驚的話。

是啊!它可以不受金錢的誘惑,為什么有些人卻為了錢干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有些人可以為了金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們有沒有在做這些事前想過,這是對人有利還是有害,這是會被眾人贊揚還是被眾人辱罵,要知道,這是損人不利己呀!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10元錢”,你是否克服,你是否經不住過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10元錢還給黑心老板這樣的事,他就會得到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有多少人經不住誘惑,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四

[摘要]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價值觀的引導,從而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想意識,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和未來進步創(chuàng)造有效的條件。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教學來說,必須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強化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對他們進行知識滲透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他們思維方式、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提升,從而來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將重點對南疆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在《基礎》課教學中的現狀進行有效探索,并為之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其終極目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全面進步。價值觀對于學生個人人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導航作用,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將之引入到健康成功的人生道路上,并指導他們在未來發(fā)展中更好地做出選擇和取得進步。特別是對于南疆的高職學生來說,恰逢新疆經濟座談會的召開,給新疆經濟發(fā)展帶來了難得發(fā)展的機遇,在這大好形勢下,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也勢必提上日程。因此,在南疆高職思政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和提升,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體系、優(yōu)化整合教學內容等多種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以此來保證南疆高職思政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順利實現。

一、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及對思政教學的意義。

(一)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特點研究。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而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都表現出較大的不同,從而導致價值觀表現出較強的主體性、兼容性、多樣性、矛盾性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社會狀態(tài)的變化,導致每一個個體價值觀表現出較大的個體性,也從客觀上說明了時代教育的開放性特征。研究價值觀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和核心,也是思政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

(二)價值觀教育對南疆高職思政教學的意義。

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特點以及該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現狀,使得價值觀教育在該地區(qū)高職思政教學的地位凸顯出來,并且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應該成為教學的使命和立足點,從而更加有效的幫助學生成功和成長,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個性、有理想的個體。但是,從目前南疆的社會現實及其高職思政教學現狀來看,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明沖擊和文化碰撞,傳統(tǒng)價值觀和一些優(yōu)秀的道德思想有所流失,使得南疆高職學生喪失了價值觀培育的土壤,這就不利于從根本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價值觀教育工作是否凸顯成效將直接影響到思政教學目標能否真正實現。

二、南疆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觀教育與時代主流價值體系不契合。

從目前南疆高職思政課程教學實踐效果來看,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與時代主流價值體系不契合,成為了日益凸顯的.重要問題。目前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更多強調的是對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人生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弘揚中國精神;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治精神等知識點的學習。而要真正掌握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必須要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從本質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也從根本上把控了時代文化和思想發(fā)展的脈搏,為青少年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了正能量。但是,具體到南疆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踐中,一部分學生會被社會中現存的各類思潮所影響。比如受到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沖擊,會在現實與理想、奉獻與索取、傳統(tǒng)價值觀與功利主義的抉擇中徘徊,甚至做出與正確的主流價值觀思想相違背的選擇,這就從根本上降低了《基礎》教學的有效性。

(二)價值觀教育過于強調統(tǒng)一性和一元化。

從目前南疆高職思政教學來說,價值觀教育過于強調統(tǒng)一性和一元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課堂教學氛圍的呆板,同時也降低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痘A》教學應該提升涉及面,豐富教學內容,注重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兼顧。受到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響,課堂上過多地強調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意識,對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文化要素進行高度重視和教育,從而讓學生喪失了理性思考,生活中會出現盲目愛國等現象。由此可看出,南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并不能充分的為學生的生活實踐發(fā)揮引導作用。過于強調統(tǒng)一性和一元化的價值觀教育不利于高職學生個性的順利實現,在根本上也會影響思政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南疆高職價值觀教育方式單向度。

從南疆高職價值觀教育方式上來看,不少思政課堂價值觀引導方式單一,理論教學占據主要的方式,同時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無法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南疆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對于學生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目前,雖然在思政教學中也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比如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開展了一些實踐教學,但多數實踐教學都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實現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只有廣泛地開辟教學路徑,實現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科學性,才能夠進一步地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整體上達到個人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三、加強南疆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在《基礎》課中的實踐。

(一)情境教學,為學生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造環(huán)境。

情境教學,為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有效的環(huán)境。對于南疆高職學生價值觀教學來說,應該通過有效的情境設置,來將他們引入到教學實踐情境中去,提升他們的參與熱情和興趣。第一,可以廣泛地借助于新聞時事和社會熱點話題等素材來進行理論教學引入,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提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針對性,更好地來保證教學實踐效果;第二,應該善于借助于多媒體手段來進行教學,比如微信、微博、網站教學等諸多媒體形式,讓學生能夠自覺地來提升自我價值培養(yǎng)意識,不斷開發(fā)他們的心智、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來不斷提升自身綜合思想素質,形成符合時代主流價值體系的正確價值觀。在《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中,除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之外,還應結合南疆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加強學生對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的正確認識,有效防止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滲透。同時,還可設計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呈現相結合,比如開展相關主題的辯論賽,讓學生主動去查究錯誤的價值觀對自身發(fā)展的抑制影響,從而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

(二)優(yōu)化設計,制造精彩高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對于《基礎》教學來說,應該注重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兼顧,從個人理想、中國精神、人生價值、道德實踐、法律精神、人格培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持續(xù)融入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比如,可以積極組織教學活動,以某一話題為核心來展開演講活動、學生講課、學者講座等活動,這種相對來說比較活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引導他們能夠自覺地實現個人價值感和人格的塑造和提升。還可以組織小組探究式教學討論,不斷地延伸學生思維,提升他們的辨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此來從根本上保證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整合制定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專題來進行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探究和討論,來更好地完成教學實踐,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強化他們自我認識的過程,也進一步地提升他們的品德素質和價值觀塑造,對于自我成長和發(fā)展都有著無比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重視實踐,并制定科學化的價值觀評價標準。

重視實踐,制定科學化的價值觀評價標準,為學生價值觀養(yǎng)成奠定有效基礎。第一,積極地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地引導他們走進社會,充分地把握時代發(fā)展方向和文化主流思想意識形態(tài),從而來更好地將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現實接軌,促進學生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成熟發(fā)展。第二,應該從根本上保證學生價值觀教育教學評價方式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時候,應該注重從實踐層面來對他們的價值觀樹立進行有效評價,同時也給予他們一定的機會來進行教師教學評價,滿足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結語對于南疆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不僅僅要提升學生個人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還要善于實現他們的人格塑造、情感培養(yǎng)、心靈成長,從而來不斷地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基礎》教學來說,必須要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來推進教學效果,通過實現有效的情境教學、優(yōu)化教學設計、重視實踐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等幾個方面來提高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從根本上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為他們價值觀的樹立創(chuàng)造有效的條件和基礎。

〔參考文獻〕。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五

學術論文,也稱學術理論文章。

它是指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論文。

法學學術論文,是指在法學領域中對某個學術理論問題進行專門的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并且表述某些研究成果的論文。

“學術”,是指有專門的、系統(tǒng)的學問和方術。

“理論”,是指科學的論點、論據及論證的體系。

法學學術論文,就其功能而言,它既是探討法律科學問題,進行法律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闡述法律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法學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法學學術論文,一般包括: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法學學術論文,就其性質而言,屬于論文中高級別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論文。

它要求作者對法學學術理論界的某個問題有新的發(fā)現,提出新的學說,新的構想;或對以往的法學理論、法學觀點有較多的新發(fā)展或深入開拓;或對法學中的舊學說提出不同的獨立見解;或論證法學舊學說錯誤、疏漏之處;或提出新的法學預見、構想,啟迪后人研究,等。

凡法學學術論文,其要求均應如此。

本文所言之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僅指篇幅一萬字左右的立論方式的法學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法學畢業(yè)論文除外)的寫作,至于駁論方式的法學論文的寫作暫不涉及。

(一)法學學術論文,一般說來應當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學術性,即指論文對法學學術理論問題具有科學的論證性;。

2.理論性,即指論文運用充分占有的材料,經過嚴密論證將法學中某個或某幾個問題“升華”到理論高度,從而找出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的思辯性。

3.創(chuàng)造性,即指論文論述的法學問題“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探求法學中前人沒有發(fā)現的規(guī)律或匡正通說的獨創(chuàng)性。

4.專業(yè)性,即指法學論文對法學學科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供法學專家、教授、學者研討和交流的專業(yè)性。

(二)法學學術論文的主要要求是:。

1.所研究和論述的法學問題,觀點正確,對社會主義革命和法制建設有促進作用;。

2.能推動法學領域學術理論的研究向前發(fā)展;。

3.具有學術論文的諸特點;。

4.全文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5.論證中邏輯嚴密,推理正確;。

6.所用的法學語言準確、概括、精煉;。

7.文風莊重,就事論理,據理立說,以理創(chuàng)新。

(三)從總結前人的經驗觀之,要寫出質量高的法學學術論文,論文的作者應當具備相當高的素質。

擇其要者是:。

1.具有相當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并能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實踐中(如公安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或匡正舊說。

在研究中能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用發(fā)展的、辯證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犯或少犯形而上學的、機械的、片面的等錯誤。

2.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yè)功底,即在法律專業(yè)領域內發(fā)現新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和證明,能獨立地做出超越前人的新結論。

3.具有經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科研能力和智力,即觀察問題思維敏捷,概括事理水平較高,論證問題邏輯嚴密,創(chuàng)造新見能力很強。

4.具有不畏艱難,堅持真理的精神,即不懼怕研究中碰到的任何困難,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想方設法地去克服,為取得研究某個問題的成功而奮斗不止;在法學科研和寫作中,不唯上、不唯書、不唯舊說,不畏權威,只唯實,只唯新;對于符合客觀事實的真理敢于堅持,對于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結論敢于作出。

由此可見,欲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必須加強上述素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四)要寫出好的法學學術論文,作者應當具備某些條件。

它們主要是:。

1.充分了解法學學術界在自己的論文題目所含內容方面已有的成就。

法學學術界已研究和爭論的問題很多,對自己來說,應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研究的論文在法學學術界是否有人研究過?如果有人研究過,還應了解已取得哪些成果?如果對此有爭論,應了解各種觀點的論點及論據是哪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只有在了解上述情況的條件下才能確定自己選擇研究什么新問題(即選題),才能不再研究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不再作重復的勞動甚至是無效的勞動。

2.充分掌握與自己論文有關的主要資料。

掌握必要的資料是寫好法學學術論文的基礎。

所謂必要的資料,是指寫作論文所必不可少的資料。

欲掌握這些資料,首先應收集與論文有關的所有資料,經過篩選,擇取主要資料,在寫作論文時對它們妥貼地加以利用。

這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備料工作,必須做好。

否則,寫出的論文就缺少堅實的根基,質量自然不高。

3.有充足的寫作時間。

寫作法學學術論文,從選題、收集資料、編寫提綱到行文寫作、修改定稿等,需要很多、很長的時間。

關于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時間,且不說寫博士、碩士論文需要一至兩年,即使是寫一篇一萬字左右的法學學術論文,也必須花費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

既想寫出高水平的法學學術論文,又想在十天半月之內一舉成功,即使是寫出來了,質量也不會高,其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

這是因為,寫法學學術論文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科研活動,在很短的時間內是無法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的。

4.有充沛的寫作精力。

寫作法學學術論文,既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一旦寫作提綱定型,從行文開始,就必須集中一段時間,夜以繼日地將論文一氣呵成。

如果自己沒有充沛的精力,是難以完成此任的。

由此可見,充沛的精力也是寫出高質量法學論文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法學論文選題。

法學論文選題,有廣狹二義之分。

廣義上的選題,是指法學科學研究中選定的課題。

所謂課題,是指需要研究或討論的法學學科領域中比重較大的項目。

狹義上的選題,是指選定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

所謂題目,是指法學論文的標題(或稱“名字”)。

本文所言之選題,特指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法學論文選題的作用。

選題在論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是因為,論文題目選得準、選得恰當,寫作就能順利進行。

所謂論文題目選得好是“論文寫作成功的一半”之說,就是這個道理。

選題的作用主要有:。

1.能確定研究方向。

法學研究發(fā)展很快,門類繁多;法學中待研究的題目也不少。

選定了某個題目,就確定了法學研究的方向和主攻目標。

方向定得準,目標愈集中,寫出來的法學學術論文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2.能促進構思活動。

法學學術論文寫作是一種精神勞動。

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是為獲得法學研究成果而進行勞動的體現,也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經過反復思考后反映出來的產物。

它需要自己圍繞學術論文的題目進行深思熟慮的和絞盡腦汁的構思和論證。

選定一個好的法學論文題目,就能促進上述構思活動的深入順利開展。

3.能指明寫作思路。

學術論文的題目選定之后能促使自己構思怎樣開頭,怎樣發(fā)展,怎樣深入,怎樣完篇;考慮應當將哪些材料置于論文的前半部分,哪些材料置于論文的中間或后半部分;考慮怎樣論證和運用哪些論據論證更有說服力,等。

(二)法學論文選題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

其原則諸多,擇其要者主要是:。

1.有研究價值。

它是指法學論文題目有學術價值,即有助于法律專業(yè)和法學學科的發(fā)展。

2.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它是指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指導或促進作用。

法學論文題目,應當有助于立法司法和教育公民守法,對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推動作用。

3.有創(chuàng)新性。

它是指該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根據這個題目寫出來的法學學術論文,能填補本專業(yè)的空白。

4.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它是指自己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雖然有人已經寫過,但內容不深刻或不全面,或有疏漏甚至是謬誤之處,自己選定的題目,角度比他們更新,寫出來的內容有較多的創(chuàng)見和發(fā)展。

5.有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

由于寫作法學學術論文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要克服重重困難,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自己有主動的強烈創(chuàng)作欲望。

實踐表明,只有自己想寫且非寫出來不可的題目,經過一番努力研究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論文,才可能是高質量的論文。

6.符合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

這是指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題目,是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內的題目。

法學學術論文,是法學專業(yè)性、學術性很強的文章。

只有選定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的題目,由于法學專業(yè)基礎知識厚,造詣深,寫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論證嚴密,質量甚高。

7.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使法學專業(yè)知識與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邏輯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知識相融合。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寫出創(chuàng)新突出,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學術論文。

8.本人力所能及。

它是指根據自己的法學專業(yè)知識和理論水平能寫出來的能力,因為具有能寫出此題的能力,就會在較短或有限的時間內又快、又好地將法學學術論文寫出來。

如果某個選題很有學術價值,但因自己能力有限或不及,即使竭盡全力去寫,其結果也寫不出高質量的法學學術論文,這樣就會事倍功半。

9.題目大小適中。

它是指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與所寫出的內容要恰當。

題目太大,由于篇幅或時間有限,就會草率成篇、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研究不會深刻;反之,題目過小,內容難以展開,說理不會透辟,因此,論文的質量也不會高。

有鑒于此,必須注意所選擇的題目大小應當適中。

在是否選擇大題目或者小題目的問題上,對于寫出字數在一萬至二萬的學術論文而言,筆者主張小題大作。

力爭做到:“題目小,內容新,挖掘深,論述精?!?/p>

(三)法學論文選題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選題應避免盲目性。

所謂選題的盲目性,是指作者不考慮自己的主觀條件和外界的客觀條件,靈機一動就定下選題。

其結果,要不是寫不下去,就是無法展開,造成寫作半途而廢。

2.選題應避免隨意性。

所謂選題的隨意性,是指作者不下苦功,輕易定題。

這樣做,因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所選定的題目或者包括的內容太多或太少,或者寫作難度太強或太易。

題目包含的內容太多,寫出來的論文會面面俱到沒有重點;題目包含的內容太少,就深寫不下去,寫不出更多的深刻內容;題目太難,可能因為力不勝任寫不下去;題目太易,即使寫出了論文,其質量必定不合格,所述觀點不會有創(chuàng)見。

所有這些,都有礙于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

3.選題應當避免偶然性。

所謂偶然性,是指本人閱讀了他人的文章或聽了別人的發(fā)言后偶有所獲,但認識不深,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就草率地選定題目,這樣做,往往因考慮欠周,資料不多,因而也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

三、法學論文寫作的準備。

欲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應當作好多方面的準備,其中,主要是如下三個方面:。

(一)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指研究的方法、步聚和時間安排等方面的籌劃。

制定研究計劃,包括預先自我規(guī)定從哪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從哪些方面著手收集資料;再怎樣合理地安排時間,等。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六

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zhí)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考點: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

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zhí)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zhí)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

考點:推進嚴格司法。

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強和規(guī)范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統(tǒng)一法律適用標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

考點: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zhí)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

考點:加強****司法保障。

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聳侄蔚乃痙監(jiān)督,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切實解決執(zhí)行難的問題,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實行訴訪分離,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訴權利。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七

摘要: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開展,目的在于培養(yǎng)法律思維、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案例教學法則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去應用它。文章就詳細地論述了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分析了它對于道德與法律教學產生的意義,并通過科學選擇案例、組織學生討論等方面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專教育也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成長,在學科的設計和安排上也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和優(yōu)化,尤其是加大了對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重視,以便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中專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使其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中專生的偏見,實現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由于道德與法律教學學術性加強,學生的興趣普遍不高。而案例教學法的融入讓教材與生活聯系了起來,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和案例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談論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律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和能力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性和典型性。教師會根據所教的內容進行挖掘、整理,制作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教案材料,然后再利用生活中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來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比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以此來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觀念的相互碰撞,進而實現思維的拓展和延伸,構建豐富的知識文化體系。

(二)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包括:1.目的十分明確。案例是要與實際所講的內容有關聯的,這樣學生才會從案例中掌握和運用這部分知識,并確保自己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方向的正確性。2.客觀性明顯。選擇的案例是真實的,那么學生才能切實地將理論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運用自己所學得出結論。3.綜合性較強。一般所選擇的案例并不是指向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融合,這樣內涵豐富的案例才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也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及技巧。

在這些真實或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們把構架良好但缺乏清晰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或者困境展現給學生,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具體,同時它可以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思考這個案例的本質、蘊含的哲理和社會準則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做。而中專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求很高,若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只是會死記硬背,但并不會科學運用。將案例融入其中,就會自然地將知識與實踐結合了起來。而學生通過參與案例的討論來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一旦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解決,而非紙上談兵。

另外,案例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彼此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來探索內在的真諦,實現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雙向升華。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也能形成互動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來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一)案例的選擇。

選擇適合的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教材,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真實出現的、與之相關的、能反映該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提高案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這些貼切生活的案例能夠提升學生探索案例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另外還需要考慮該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開放性,學生能否通過這個案例來學習知識、發(fā)散思維、舉一反三。比如在《知榮辱、有道德》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一些發(fā)生在職場中的有違社會公德的真實案例,包括偷竊、出賣本單位機密;剽竊他人的設計成果、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這些案例不僅是違背了社會道德方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或者收集一些學校中的一些不良行為制作成多媒體視頻課件,讓學生觀看,然后將從“焦點訪談”節(jié)目中有關“道德觀、榮辱觀”實際案例結合起來,通過專業(yè)人員的分析和判斷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的討論。

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課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找到答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論斷。對于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看法,教師也要給予尊重;對于學生的錯誤意見,教師要給予糾正和引導,讓課堂活動始終保持有序性。

結語。

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充滿問題的真實世界情境中,并且激勵他們運用課程知識來分析問題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認識到該教學法對學生、對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合理的選擇和運用案例來實現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08).

[2]韋可忠.探究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八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依托,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嶄新課程,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鑒于其特點,政治考研輔導專家們建議的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備考:

科學理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大家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從宏觀上把握課程的知識體系。

本課程分八章,涵蓋三部分內容: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內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的全部內容及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內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第四章講述道德的起源、作用、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第五、第六章講述公共生活領域、職業(yè)領域和婚姻家庭三大領域的道德素質。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內容、第七和第八章的全部內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法律素質。

第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本課程內容廣泛,現實性和針對性較強,因此命題時也常常從現實問題入手,考生在復習時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鮮活的現實事例有機結合起來。如低碳生活、環(huán)境問題與人與自然關系、社會公德等內容聯系,典型先進人物事跡與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相聯系,大學生就業(yè)難現象與擇業(yè)觀創(chuàng)業(yè)觀內容相聯系,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與誠信道德建設相聯系,網絡問題與大學生網絡道德相聯系等。

第四,增加人文知識。

名人名言、經典故事和成語典故等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過程中,需要繼承的精華。因此,命題者常常以名人名言、經典故事和成語等作為題干,對此,考生要不斷增加自己的人文知識,讀懂題干,然后準確定位題干考查的知識點,才能選出正確選項。如考研真題單選第12題: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等動人的傳說,其中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

a.勤勞勇敢。

b.團結統(tǒng)一。

c.自強不息。

d.愛好和平。

第五,注意區(qū)分易混淆概念。

易混淆概念,如“法制與法治”,“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刑法中的“刑罰”與刑事訴訟法中的“刑事強制措施”(拘役與拘傳、拘留)等,各位考生要注意區(qū)分。命題者對此非常“青睞”,各位考生要足夠重視。

總之,對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復習,提醒考生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了解命題規(guī)律,注意總結答題技巧與答題方法,以提升答題能力。

中國大學網考研頻道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十九

自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自學考試大綱”中明確的課程性質和目的要求。其內容主要有:

1.課程性質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知識兩部分的內容,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個專業(yè)的公共必考課,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自學應考的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重要課程?!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對參加高等教育自學應考的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yǎng),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自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求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應考者把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貫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主線,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本課程的學習,要了解和樹立科學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認識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了解和明確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歷史作用,掌握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基本特征,懂得為什么要立志做新時期忠誠堅定的愛國者;了解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即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正確認識并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了解和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識,明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現實要求,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和重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和掌握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等的具體規(guī)范,懂得如何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本課程的學習,要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容和意義,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訓練法律思維方式,樹立全新的國家安全觀念;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規(guī)范的概念、法律關系的構成,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體系,懂得要自覺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憲法的精神、了解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國主要的實體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學習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識,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二、學習方法。

自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正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自學考試大綱”中所指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自學方法,首先,要認真閱讀和鉆研大綱和教材。應根據大綱規(guī)定的考核內容和目標,認真學習教材,全面系統(tǒng)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其次,要把系統(tǒng)學習和重點深入結合起來。應在全面系統(tǒng)學習的基礎上,對重點章節(jié)進行深入的學習,掌握對課程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切忌在沒有全面學習教材的情況下,單獨孤立地去抓重點、背詞句,甚至猜題押題。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社會實踐的總結和概括,對社會實踐有指導意義,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必須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最后,要保證必要的學習時間。自學者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自學時間。對于自學應考者來說,還強調注意以下幾點:

1.基本概念要清楚明確。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首先要準確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含混不清、界限不明。這是掌握基本知識、明白基本道理的前提。如,理想概念的定義為:“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闭莆者@個概念時,就需要明白:首先,理想作為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對現實生活的超越,是高于現實的,總是指向未來的,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實現的東西。其次,理想作為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想像和設想,是來源于現實的,與無法實現的臆想和空想有根本的區(qū)別。這就決定了理想具有變?yōu)楝F實的可能性,是經過較長期的努力可以實現的。理想與空想是有區(qū)別的。如,身份權概念的定義為:“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因具有某種特定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自然人的親權、配偶權、榮譽權和法人的榮譽權等。”把握這個概念時,就需要弄清楚民事主體具有的某種特定身份,是包括自然人的親權、配偶權、榮譽權和法人的榮譽權等,而“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等”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所必須享有的人身權利,是人格權而不是身份權。

2.知識內容要全面準確。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無論是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還是法律基礎部分知識掌握,對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的掌握都要求全面準確,切忌片面和不完整。如,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應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如,對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把握,在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guī)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guī)則,是貫穿于國家行政機關活動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并由全部行政法規(guī)范所反映出來的共同原則的基礎上,要準確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有: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而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對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功能的基本行為準則,其效力貫穿于整個民事法律制度之中。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3.理論學習要聯系實際。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自學應考者在學習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值得注意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一定是在認真學習理論,弄懂理論時主動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再好的理論,也是無用的。而且,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也一定不能離開理論,只羅列一堆實際問題,就事論事。只講理論,不講實際,是理論脫離實際的一種表現;只講實際,不講理論,則是理論脫離實際的另一種表現。學習過程中,這兩種傾向都要防止和反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還包括既要聯系社會實際,在聯系社會實際,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對理論本身的理解力,真正掌握理論,也要聯系自身實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三、試題類型和解題技巧。

根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自學考試大綱”中關于考試命題的若干規(guī)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命題是根據大綱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確定考試范圍和考核要求的。考試命題有較大的覆蓋面。試卷對能力層次的要求一般為:識記20%,領會30%,簡單應用30%,綜合應用20%。試卷對試題的難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等級,四種難度試題的分數比例一般以2:3:3: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考試試卷的題型,主要有四種: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如下:

1.單項選擇題。

單項選擇題為客觀性試題,由題干和四個選項(即備選答案)構成,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選對給分,錯選或多選都不給分。解答單項選擇題主要應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認真審讀題干,準確掌握題干的題意要求,明確題干的題意要求究竟是什么,選擇答案時,要把選項與題干的題意聯系起來思考,選擇符合題干的題意要求的選項。必須注意的是,到底選擇哪個選項是根據題干的題意要求來確定,而不是根據選項的含義是否正確來確定,因為選項本身含義正確并不一定符合題干的題意要求。

(2)根據題干的題意要求,認真審讀各個選項,找出干擾項予以排除。任何選擇題都有干擾項,設干擾項的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扎實。干擾項的特點是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要防止受其誤導而錯選。

(3)認真審讀完各個選項后,排除干擾項,根據題于的題意要求,確定選擇項。自學應考者一定要把各個選項都看完以后再確定答案。因為單項選擇要求選擇的是最符合題意的答案,如果剛看到一兩個選項,似乎符合題意就確定,而還有最符合題意的選項都沒有看到,就會錯選。

4.自考《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簡答題練習題。

7.年自考《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模擬練習。

8.2017年自考《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練習題及答案。

9.2017年自考《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仿真試題及答案。

法律與道德的論文簡短篇二十

經過法律小組在周末參與的實踐活動中,我感慨頗多,我們見到了法律在社會中真實一面,實踐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況還在我腦海里回旋,它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會實踐活動給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我認為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在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之后,我覺得我真的成長了。它讓我真正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增加應對現實中各種挑戰(zhàn)的能力,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完成大學期間的各項發(fā)展任務,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有用之才。通過課程的學習,將有助于我們青年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并在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擺脫了低級趣味的人,無愧于時代與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同時,我也成功地開展了思修的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法律小組選取了第四章“加強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中的“大學生與誠信道德”這一內容作為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我之所以選擇誠信這一主題主要是因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千百年流傳下來,亙古不變。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濟濟的深入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中的誠信確成為了稀有資源,商業(yè)中的欺詐,各種考試的作弊,假幣充斥,騙人的行為隨處可見,擾亂了社會的市場經濟秩序,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也一度出現危機,受到極大關注,這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加強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誠信的品質,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這次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逐步了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了自己的位置,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這在無形中使我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自身努力學習知識并將之與社會相結合的信心和毅力。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們,更應該提早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在這里我們真正的鍛煉了自己,為以后踏入社會做了更好的鋪墊,以后如果有機會,我會更加積極的參加這樣的活動。

這次實踐活動,豐富了我們的實踐經驗,提高了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使我們通過這次實踐更加了解社會,這次實踐活動意義深遠,對我們的幫助享用一生。作為一個21世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并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我們要抓住培養(yǎng)鍛煉才干的.好機會;提升我們的修身,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與意識。同時,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確自己的目標,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當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質如何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前途與命運,更關系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大學生誠信度不斷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覺得作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非常必要?;顒訌闹袑W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正涵義,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的發(fā)展聯系起來,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也更體味到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