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漢字的故事(優(yōu)質(zhì)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9:48:34 頁碼:13
中國漢字的故事(優(yōu)質(zhì)12篇)
2023-11-12 09:48:34    小編:ZTFB

總結是一次探索,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首先,明確總結的目的和主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有效的溝通技巧,幫助你處理人際關系。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一

在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漢字,處處也能見到漢字,漢字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一樣不可缺少的東西。

當我剛滿3歲,媽媽便開始叫我學起識漢字,還在家里給我買了許多水果圖,媽媽耐心的教我學漢字,我卻覺得:“這些方方正正的的圖形難道真的真么重要嗎?”這也太枯燥了吧!我有些不情愿,當我長大了老師教我們識字時,我覺得自讀起來很好聽而且寫起來也很方便。我也對漢字漸漸感興趣了起來。

記得三年級時開始寫英語單詞時我寫地非常難看,而且英語寫起來很亂假如很多單詞連在一起就密密麻麻,看的時候讓人眼花繚亂而中文就不一樣。漢字在大師的筆下它們活像一只小精靈無窮無盡的變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

漢字之美,美在外形,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明是有兩個形象字月和日組成的會意字,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哥哥在一起,雷。雪。霜三個字都是形聲字,同樣富有想象性辭義都與雨有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輕給人一種漂浮感;太陽使你感覺到熱和力……它們瞬間走向想象,然后又從想象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回味,這是一群多么可愛的小精靈呀!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人占全世界的26%,中國的方塊字能消化各種外來的新創(chuàng)造中國漢字煥發(fā)無限青春。我們中國漢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珍愛。

我愛中國漢字,因為他擁有一個單字的海洋,讓人們熟悉后尋求新組合和創(chuàng)造的的天地是那么寬廣簡便。我愛你中國漢字因為你是我賴以思維和交往的中國漢字。我愛中國漢字因為在世界字林中,中國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歷史。文化維系了統(tǒng)一的大國存在。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二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zhàn)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荀卿。其后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后,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fā)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發(fā)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后人用后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于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shù)目、屯里食物的多少??陕模凇⑹澄锏膬Σ卦谥饾u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shù)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shù)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chuàng)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fā)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里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么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jīng)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涂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里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睒拥?,造“?!弊謺r,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p>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jīng)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chuàng)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jīng)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

從此以后,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后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造字”的真實性。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贝笠馐钦f,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發(fā)出哭聲?!盾髯印?、《韓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關于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于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庇腥私忉屨f,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guī)律。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guī)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guī)范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chuàng),而是在社會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經(jīng)過觀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據(jù)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而創(chuàng)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chuàng)制成功的。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三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tǒng)稱。現(xiàn)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于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zhàn)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shù)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此戰(zhàn)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只艜r,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四

許多人都玩過猜字謎,可是,你們玩過拆字游戲嗎?為了讓我們充分體會漢字的魅力,星期日下午,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舉行了一次拆字游戲。同學們興奮極了。

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明字,讓同學們拆解。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太簡單了!‘日’是太陽,‘月’是月亮,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那就是明亮的意思啦。老師點點頭,又寫了一個聰字。一個女生立刻舉手搶答道:‘耳’是用耳朵聽,‘口’是用嘴巴說,‘心’是用心想。我連忙站起來補充說:兩個小點像眼睛,還要用眼睛看。老師滿意地說:你們解柝得很正確。

接下來,老師給我們寫了個很難的字贏。看到這個字,同學們都傻眼了。有的在抓耳撓腮地苦思冥想,有的在低聲和同桌討論,還有的自己在嘀咕比劃著。在大家都想不出來時,一個男生舉起了手。他說:‘月’是身體,下面的‘月’‘貝’‘凡’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用他非凡的身體贏得了寶貝。老師點評道:你說的是運動員?那‘亡’和‘口’又怎么解釋呢?我的同桌回答說:‘亡’和‘口’就是不說話,整個字的意思就是不說話就能贏得比賽。那么獲勝的人都是啞巴?老師話音剛落,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他也尷尬地笑了起來。同學們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來,最終還是老師公布了答案:‘亡’是危機意識,‘口’是溝通能力,‘月’是時間觀念,‘貝’是經(jīng)濟基礎,‘凡’是平常心態(tài)。一個人只有具備這些意識和能力,抓緊時間盡全力去做事情,才會獲得成功,成為人生的贏家。同學們聽了都恍然大悟。由于時間關系,游戲不得不結束了。

我從這次小小的拆字游戲中感受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我們要認真學習,了解更多更深的中國文化。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五

“章”和“張”在漢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當有人問你姓什么時,答姓“張”為“弓長張”,當然無可非議,而要將“章”說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須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結構。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兩字組成,且與金文的“章”保持著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墩f文解字·音部》:“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shù)之終也?!逼渲械摹耙簟?,指“音樂”、“樂曲”;“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的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來,稱“章”為“音十章”更為妥當,稱它為“立早章”只是從它的形體結構來說的。

由于“章”表示一支樂曲一段的演奏過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節(jié)”、“段落”的意思。又因為任何樂曲的構成與演奏都必須有規(guī)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規(guī)章”、“法律”等意思。將此聽覺的規(guī)章,用之于視覺上,“章”又有了印章、圖章的意思。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六

它,在長城腳下出生,在故宮中成長,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它,見證了我們這個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分久必和;它,記錄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天災人禍,歌舞升平。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它是神秘的秦兵馬俑,是威嚴的故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孔子憂慮的眼神,是李白筆下的不巧,究竟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沒錯,它,就是中國的漢字。

它,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油然而生。漢字每前進一步,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心血!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七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p>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八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fā)音都是shi?!妒┦鲜唱{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fā)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只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鐘,剛好有十只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只獅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獅子的尸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試試吃那十只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那十只獅子,原來是十只石頭的獅子尸體。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九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太陽山,住著一位太陽老人,常年種著太陽瓜。老人為人正直,祥和慈悲,對任何人都熱情善待,就是對要飯的也關懷備至。

太陽山下住著一對貧窮兄弟,過著艱難困苦的日子。時常忍饑挨餓。兄弟倆聽說太陽山上的太陽老人忠誠善良,可憐窮人,兄弟倆就準備投靠太陽老人。于是這兄弟倆跋山涉水,不辭勞苦,走了好些日子,終于上了太陽山。兄弟倆說明來意,老人聽了,滿心歡喜,答應了兄弟倆,并安排了太陽山上的活讓他倆做。太陽老人說:“太陽山上的太陽瓜,是神瓜,它得種七七四十九年,需要用水和鮮血來澆灌,到山下清泉擔水,一擔水兩滴血,滴在兩桶水里和勻,等到四十九年后,瓜熟了,每人一顆瓜,只要辛勤勞動,它們會給你帶來幸福的,你們?nèi)ジ砂?。”太陽老人說完就去干自己的活了。

兄弟倆每人挑了一擔木桶,就跟大伙去擔水了。起初,老大也和大家一樣挑一擔水,咬破中指,在每個桶里滴一滴血,后來老大想:這樣又滴血又擔水,不得累死?老大就想了一個辦法,先擔滿水,在半路倒掉一些,又從山坡上弄些紅土當血放在水里一攪,這樣又省力又省血。而且還在背后說別人偷懶,不好好干,他如何賣力,還要太陽老人分個大的瓜給他。太陽老人只是笑呵呵的說:“小伙子,好好干,定有幸福的?!?/p>

再說老二,到瓜地一看,這太陽瓜已經(jīng)長了好多年了,一共七七四十九個瓜,原來共有四十七個人,加上他兄弟倆,正好四十九個人,每人一個。他一邊干活,一邊想:人家干了許多年了,付出了多大辛苦,自己也得個瓜,真不好意思。老二越想越臉紅,就暗下決心,別人挑一擔,他挑兩擔,別人滴兩滴血,他滴四滴血,別人還沒起床,他就起來干,別人睡下了,他穿好衣服偷偷再比別人多挑幾擔。這樣,他才覺的配得太陽瓜,才心安理得。

轉(zhuǎn)眼四十九年過去了,眼看黃澄澄,金燦燦的太陽瓜成熟了,不過有大有小,有熟有生。一天,太陽老人把眾人叫到太陽瓜前,說:“大家辛苦了四十九年,付出了心血,就要換得成果。瓜有大有小,你們各自去找你們的主人吧。”說完,太陽瓜滿地飛快的滾動起來。老大心想:那個大瓜快來到我跟前。可是眼巴巴看到那個頂大的瓜慢慢的滾到了老二跟前,那個最小的瓜卻來到了老大跟前。這時只聽太陽老人說:“你們只要想吃什么想用什么,向著太陽瓜說一聲,就會送來?!?/p>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十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帧懽鳂I(yè)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十一

謎語和漢字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有密切的關系。謎語,按謎底可分為字謎和非字謎兩大類。

“謎語”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劉勰認為,謎語是由“隱語”發(fā)展來的。在曹魏時代,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說的謎語。南朝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了有關曹操和楊修的幾則謎語故事。其中一則說,楊修為曹操建筑相府大門,剛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讓人在大門的門板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看到這個字后,便讓人們把大門拆了重修,說:“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宋代以來,制謎猜謎活動廣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節(jié)賞燈時要將謎語寫成紙條,貼掛于燈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燈謎”之稱。這種習俗至今在許多地方保留著。

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義間的關系。比如:“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彼闹i底是“日”字。因為作為事物的“日”(太陽),看去是圓的;寫作“日”,是長方形;作為時間單位的“日”,冬季夜長晝短,夏季夜短晝長。

有的是利用字形結構和筆畫關系,這種謎語比較常見。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lián)系。”謎底是“省”字。因為“自”、“小”兩個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還有的是利用錯覺造成字謎。比如:“先寫了一撇,后寫了一畫?!敝i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構成了“乃”字,后半句以“了”和“一”構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兩只眼,和尚腳下一條巾。雖然平常兩個字,新進秀才想不清?!敝i底是“平?!眱蓚€字。因為“道士”諧音是“倒‘士’”,即“干”;再加“兩只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面再加“巾”字,就是“?!弊?。

此外,還有以謎面為字的謎語。如:“乙?!彼闹i底是俗語:“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因為“乙”與“一”的讀音相近,“乙”在序數(shù)中排在“甲”后面,表示第二。

中國漢字的故事篇十二

漢字,我天天和它打交道。它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與它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小時候我對漢字情有獨鐘,在畫畫后,我總會提筆在畫上簽上名兒。那時候的我,很小,只會寫“大”、“小”、“人”等幾個簡單的字。我就在畫的角上歪七扭八地寫上“小大人”。有時記不住,就寫成“大人小”,要么寫成“人小大”?,F(xiàn)在翻著看看,我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幼兒園畢業(yè)時,我終于會寫我的名字了。為了使我的畫看上去更好看,我就把張鶴寧三個字平均分在畫的四個角,我居然把鶴字左右分家寫成兩個字。當時,我并不覺得很可笑,還得意呢!上了小學后,我在作文中很可笑地把“公雞”寫成“分雞”,把“母雞”寫成“每雞”。老師看見了就會在我的作文本上畫上幾個紅圈圈。雖然這些只是因馬虎而出的錯,但一直讓我對漢字肅然起敬,讓我覺得漢字是那么神奇,那么有趣,比那種拼音文字能表達出的東西更多更深。

正是因為漢字的有趣,我也很愛寫作文。我想從心底對漢字悄悄地說:“我很喜歡你!”在識字認字的過程中,我也與漢字發(fā)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記得有一次,在奧運會期間,當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自豪”兩個大字時,我天真地指著它們對爸爸驕傲地說:“白象!”我還沒反應過來,爸爸突然哈哈地大笑起來。原來那是“自豪”兩個字。中國的漢字就是這樣有趣,形近字、形聲字、同音字……我之所以喜歡漢字,是因為它的變化,它的奇特,它的樣子,它們就像一個個小精靈,那樣有趣、那樣活潑,隨時都能表達一種歡樂的心情。

作為中國人,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因為,我們中國有一絕——那就是漢字。在漢字的陪伴下,我快活地過著每一天。這就是我與漢字的故事!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