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范文(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7:16:37 頁碼:7
2023年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范文(通用20篇)
2023-11-21 17:16:37    小編:ZTFB

總結(jié)能夠為我們制定未來學習和工作的計劃提供重要參考。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寫出更具深度的總結(jié)??偨Y(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關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一

中國的文化有深厚的底蘊,在中國的文學藝術經(jīng)典里,意象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內(nèi)涵,帶有濃郁的東方審美情懷。所謂意象其實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在客觀事物之中加入人的主觀情懷。在具體的表現(xiàn)上就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認知,審美情懷與客觀的藝術形式相結(jié)合,經(jīng)過自己的藝術加工處理,通過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在作品中。要認識意象油畫我們要深入的理解“意象”這個詞,意象具有想象性,意象是通過人的主觀情感來把握感受體會的,當然也具有虛擬性,是我們主觀想象出來的現(xiàn)實沒有的,但是我們卻能感受到它的精神內(nèi)涵。

意象油畫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帶有濃郁的東方審美特色,有中國的儒家、道家的審美情趣,當然也含有中國獨有的哲學思維方式。有人認為中國藝術是意象的藝術,中國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藝術都帶有明顯的意象化審美特色,這是中國藝術有別于西方藝術的一大特色。油畫是舶來品,是西方的東西,帶有明顯的西方符號化。油畫從西方引進到中國有百余年的歷史,現(xiàn)在的中國油畫已實現(xiàn)了中國化,民族化的審美取向,具有了我們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現(xiàn)在的中國油畫在題材、內(nèi)容、表達方式、審美趣味方面都融合了濃厚的中國文化精神,帶有明顯的東方審美情趣,許多富有造詣的大藝術家的作品中帶有明顯的意象化特征,與我們的審美習慣相貫通。

中國意象油畫不是簡單地用油畫材料畫中國畫,它融合了中國的文化藝術精神,將東方的審美習慣、美學理論、文化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形成新的作品,在精神上有明顯的東方特色,在材料上有西方的特色。意象油畫有兩個含義,一層是意象,這一層帶有濃厚的東方特色,另一層是油畫,既然是油畫就要具有油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有西方的技巧技法。意象油畫的創(chuàng)作追求有自己的特色,追求“心游物外、物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意象油畫的藝術形象是經(jīng)過藝術家概括、提煉、融合形成的,經(jīng)過藝術家改造的意象已經(jīng)融入了畫家的精神與感悟。意象油畫區(qū)別于西方油畫在于意象油畫融合了中國的審美精神和中國畫技法,有中國的審美趣味。

二、意象油畫語言特點。

意象油畫是從中國繪畫里借鑒了中國水墨畫里的一些形式因素,同時也借鑒了西方油畫里的一些抽象形式因素以及材料材質(zhì)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油畫材料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色彩或濃烈或淡雅,顏色也具有干濕厚薄等豐富變化。由于這些特點使得意象油畫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

我們中國人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時就應該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是我們區(qū)別于西方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的特征,一種藝術要想有生命力就要有自己的思想內(nèi)涵和追求,不能總是模仿別人,模仿別人永遠只是模仿,只是跟著別人的步伐前進,引領不了藝術的發(fā)展方向,要想引領藝術的發(fā)展讓藝術蓬勃發(fā)展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根。我們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特征,我們含蓄,有禮貌,講孝道守規(guī)矩,比較溫文爾雅,講求中庸,我們受儒家、道家、釋家等思想影響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西方人比較自由自我,喜歡反傳統(tǒng),喜歡把舊東西推翻然后建立新東西。中國人的思維和西方人的思維比較有差異性。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中國人的習慣進行創(chuàng)作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屬于中國中人自己的作品。

既然意象油畫是中西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那么它必然有中國繪畫的特征在里面。中國畫在用筆上非常講究,筆法變化豐富,有勾皴點染等用筆手法,墨分五色焦重濃淡清等豐富的墨色變化,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使我們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干枯的筆墨特點給人以蒼勁有力的感覺,輕淡的墨色給人以清秀雅潤的感覺。迅疾有力的運筆給人以激情澎湃的感覺,抑揚頓挫的行筆給人強烈的節(jié)奏感,變化豐富的用筆用色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給人一種飄逸、清爽、舒適的感受。用筆對意象油畫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意象油畫不是拿著油畫畫中國畫,它糅合了很多中國畫的繪畫技巧,在用筆方面就借鑒了中國畫的用筆,中國畫的用筆注重書寫性,講求氣的流暢貫通。用筆要筆隨心動,一氣呵成。

意象油畫家蘇天賜作品極具代表性,他作品中的線條富有彈性氣勢貫通清秀挺拔。作品中的樹枝都是用書寫式的用筆來表現(xiàn)的,放筆直取干凈利索刻畫精準有力。在作品中講究氣勢,肆意揮灑畫筆大氣磅礴的氣勢瞬間躍然畫布之上,在用筆上很注重筆觸所留下的痕跡與偶然的效果,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用筆的生動性,其筆觸充滿了激情與自信。吳冠中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水墨特色,構(gòu)圖別致帶有中國水墨特色,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流暢雅潤的線條。其用筆更是大膽自信任意書寫。意象油畫的筆觸不再單單是造型的附庸,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里的造型不是寫實的,是意象的,講究意象造型。畫家看到的客觀事物不是簡單的視覺的真實而是加入畫家主觀情感的“意象”,只要意到了即可,客觀的“象”已不是最重要得了。作品中的“象”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實中的視覺真實了,而是作者藝術加工后的“意象”了,是高于生活超越原型的“意象”了。不求形似,取其意氣所到,是意象造型的突出特點。意象油畫采用中國畫里的的繪畫理論,不在純粹用寫實的方法描繪自然,而是運用了中國畫里意象造型的觀念,這使得意象油畫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謝赫的“隨類賦彩”對中國畫的上色帶來了很大的理論指導,藝術家在作品中根據(jù)某一類景物總體特征來賦色,一些個別景物的顏色可以忽略。類的意思是相似相同,中國的畫家將景物的顏色歸類,將復雜的自然景物進行分類概括,這樣有利于把握畫面。將復雜的自然概括為幾種顏色是,是對自然之色的升華,是超越自然表象高于自然的,是經(jīng)過藝術家主觀化的色彩。意象油畫吸收了中國畫里的的用色理論,啟用色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根據(jù)畫家畫面的需要任意揮毫直抒胸中逸氣。

三、結(jié)語。

意象油畫受中國畫、中國文化影響,它借鑒了大量的中國畫理論,它是東西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中國意象油畫在中國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形成了中國風格特色的藝術風貌。以中國意象沒美學與西方油畫藝術相結(jié)合進行創(chuàng)作,用寫意的手法追風球星向上似與不似,彰顯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精神。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二

史鐵生是我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處流露出對生命困苦極限的體驗、感悟和內(nèi)省,他散文中的意象無時無刻都在體現(xiàn)著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鐵生以自身不尋常的經(jīng)歷和獨特的寫作視角,叩問生命真諦,尋求困難人生的精神救贖之途,把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寫的包含了萬千情感。其中,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家園的棲居地,母愛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墻是他親情溫暖的守護,通過寫一系列的意象,史鐵生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懷和尊重。

一、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一)人性溫情的守護。

實的殘酷。比如在《務虛筆記》開篇就是對新生和死亡的描繪。盡管老柏樹死了,但兩個小孩的出場卻預示著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題更是多層次、多角度,關于死亡和生存、愛情與殘疾、苦難與生命,通過交叉重疊的描寫,訴說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二)親情無價的力量。

在當代文學史上,史鐵生一直以思考著稱。而正是由于身體的殘疾,史鐵生對愛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時隨著對自我的反省,他對愛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升華。而偉大圣潔的母愛,則是史鐵生愛的源泉和不竭動力。在《秋天的懷念》中,史鐵生以滿懷深情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偉大母親給予孩子的那種無私的愛,寧可一個人為孩子承擔全部的苦難,那種包容和對孩子深切的牽掛,讓人流淚、烯噓不已。而正是因為這種深刻而堅忍的母愛,才讓史鐵生在殘疾路上,有了獨自前行的勇氣。并最終在母親的一去不復返中,獲得了生的啟迪,著就是史鐵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歡樹)}中,史鐵生再次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這種母愛,母親為了治好殘疾的兒子,四處尋醫(yī)問藥,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兒子身上。

(三)生命意義的探索。

二、地壇:精神家園的棲居地。

然而,凄慘的人生遭遇,并沒有擊垮史鐵生堅強的意志,在經(jīng)歷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棄、母親離開這一系列沉重打擊以后,史鐵生開始了自己追夢旅程,創(chuàng)作出《合歡樹》、《好運設計》、《我與地壇》、《墻下短記》、《病隙碎筆》等一系列的勵志散文。2002年,他憑借《病隙碎筆》榮獲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這個獎對于史鐵生來說是他選擇提筆寫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作為一位作家,史鐵生無疑是讓人尊敬的。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1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頁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64頁。

2史鐵生.我二十一歲那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78.。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三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就是說,每個人在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他看什么事情都是以單純的眼光來看,感覺什么都很新奇,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在這個階段的人還沒有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復雜與生活中諸多的無奈與煩惱,這個階段的人是理想主義者。

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或者剛剛參加工作的人就是如此:“看工作是工作,看學生是學生”。大家躊躇滿志,滿懷熱情,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時刻準備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當個好老師。

這時他們對周圍的人與環(huán)境都感覺很單純,很好奇.很坦然,想用自已一顆年輕向上的心去感化周圍的一切;用朋友般真誠的愛面對學生,用火一樣激揚的情面對工作,用水一樣純凈的心面對同事。

但是他們也會對周圍許多老師的許多做法,感到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大家暢所欲言,無拘無束,甚至親如兄弟姐妹。班級管理也盡量把自己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理念貫穿其中。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四

在人生的歷程中,當每個人告別天真單純的少年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有問題了。自己所看到的現(xiàn)實與想象中的世界是迥然不同的,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很多事情看不慣:為什么自己四處碰壁?為什么工作中自己很優(yōu)秀而老板并不重用?等等。

這時,內(nèi)心有太多的牢騷與不滿,迷茫與困惑。

這時,人看什么都變樣了。于是郁悶,仿徨,甚至罵爹罵娘。這時,人的心態(tài)是激憤的、警惕的、敏感的、偏執(zhí)的、狹隘的。于是,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人就會在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勝好強,與人計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自已活得一點也不快樂。

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在第二個階段度過了.迫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牢騷郁悶一生。這也是很多人感覺不幸福的原因。

作為教師,在這樣的第二個階段,是“看工作不是工作,看學生不是學生”。

在單純的熱情之后,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自己辛辛苦苦地工作,全情投人,但是班級管理一團糟;教學工作一塌糊涂;不斷地有學生犯錯誤.例如遲到,例如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例如上課說閑話.搗亂;班級考試排名在后面,,評教不好了,家長提意見了等等。

于是,當初的單純、熱情與沖動逐漸被煩躁、牢騷與焦慮所代替。對工作的感覺就是累呀煩呀,覺得生活如此枯燥:除了上課還是上課,每天作業(yè)呀,打掃衛(wèi)生呀,學生之間的小磨擦呀等等雞毛蒜皮的事情,搞得心情亂糟糟的。這時.你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就像個辛辛苦苦的教書匠,既費力又費神。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度過了很多年。

不少教師在這樣痛苦的夾縫中生存: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大家關系或淡漠或緊張,最后不歡而散。

但也有很多人經(jīng)歷困惑與迷茫、痛苦與掙扎之后,進入第三個階段。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五

能否學好中醫(yī)學的一個條件就是看學者對中醫(yī)學是否有悟性,這種悟性體現(xiàn)在對中醫(yī)理論的深刻理解。古人曰:“醫(yī)者,意也。”《易經(jīng)·系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庇捎谥嗅t(yī)學脫胎于“易”,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石的特點,“意”與“象”成為其重要思維方式。其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昭顯著典型的意象神韻,表現(xiàn)在人與天地相應,與萬物共其意、通其理,其象可比類,并由此展開了中醫(yī)學理法方藥的全意象體系。該意象體系是中醫(yī)學的實質(zhì)內(nèi)涵,深刻領悟、把握該體系是提高臨證水平的重要途徑。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六

下雨了,很大很大,天黑了,很黑很黑,我獨自站在院中,看著昏暗的天空,聽著身邊的天籟,感受著大自然的沐浴。今夜,我感受到了生死之境,明悟了生與死。

雨從天降,此為生,落地,則為死,中間趟過的是人生。生與死便是人生的兩個端點,那我便以左手為生,右手為死,由左手到達右手的過程就是人生,由右手到達左手的過程便是佛學中所說的“轉(zhuǎn)世投胎”。若我將左手右手合并在一起,這邊是生死的最終形態(tài)——輪回。

只是,這是不完整的輪回,真正的輪回需要一種叫做“逆”的東西將它撐起。就如同雨一般,沒有一滴雨是直線落下,因為它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如此短暫,所以他在短暫的人生中,一直將自己的人生軌跡扭轉(zhuǎn)。這種不甘,這種對生的信念,便是“逆”。

陶淵明曾說過“有生必有死,早死非命促”,可見,生與死是世間萬物必須經(jīng)過的兩種形態(tài),由另一個世界到達這個世界便是生,由這個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便是死。生是生,死是死,這就是我所體會到的生死第一境:看生是生,看死是死。

那年,汶川的一切都那么平靜,而災難卻又來的那么突然,正是在這場災難中盡顯了人之真情。在地震中,一個母親和一個尚未斷奶的嬰兒被困在廢墟中,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母親產(chǎn)不出奶,看著自己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母親毅然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鮮血喂著自己的孩子。最終,嬰兒活了下來,而她由于失血過多,永遠的閉上了雙眼,睡的是那么的安詳,那么的和藹。她看似死亡,她卻以另一種方式活著。她生他死,她死他生,這邊是我所體會的生死第二境: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

有一艘船在大海中航行之時遭遇了風暴,霎時,絕望的氣息彌漫在了這艘船上,融入了每一個人心中。隨著風暴越加劇烈,在一次大浪的拍擊中,商船的桅桿在一聲咔咔巨響中折斷,但是,在這時,眾人都掙扎地爬起來,拉動船繩,為了生存拼搏。之前的絕望被不甘所替代,所有的人都在與這風暴反抗。

“莫要放棄,我們還有力氣……”一個中年船員,慘笑中死死地抓住船繩,放下一面船帆,任由海浪從身邊拍過,在那生死之間,口中唱出了一句所有出海的船員全部都熟悉的海謠。

“莫要絕望,我們還有夢想……”一個不足二十歲的少年,擦去臉上的汗水,大聲喊了起來,似在這喊聲中,找回了自己將要消散的勇氣。

“莫要氣餒,我們還有明知;莫要屈服,我們還有不甘;莫要閉目,我們還要去看驕陽?!钡拇瑔T,在這風雨大浪中大聲高歌,形成了一股生命的最強逆音,這聲音,可驚天,可動地。

“天地浩蕩,但卻遮蓋不住我們的求生之聲,我們出海為生,我們何懼死亡!海靈之怒,可以讓我們驚恐,可以將我們淹沒,可卻無法阻止我們的海謠!”那一個個聲音,透出一股不甘,透出一股不屈,透出對生的渴望,透出對死的無畏。

這是一種逆,對天地的逆!生與死,這“逆”便是在生與死中滋生,正是因為有了不甘心,有了不屈服,便有了“逆”!若沒有這“逆”,便沒有了生與死。

如看山一樣,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但最終,明悟了一切之后,便是我所體會到的生死第三境:看生還是生,看死還是死。

人人都有對生死的恐懼,正是因為這股恐懼,它演變成了兩個方向,一為順,二為逆。順生順死,此為生死第一境;可若是那逆,便是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此為生死第二境;而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便發(fā)出了“看生還是生,看死還是死”的感慨,此為生死第三境,也是最本質(zhì)的含義。

棋有黑白,物有陰陽。生與死,便如左手與右手一般不可分離,生與死中滋生的“逆”,支撐起了生死,讓它得以如一個圓圈一樣循環(huán),這便是真正的生死輪回。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七

語文課堂應該有美麗的情懷在里面,有五彩的靈光在里面,既有清清湖水的明凈,也有湛藍蒼穹的純潔,更有絢麗霞光的繽紛。當我們用美麗的眼光審視課堂,課堂的美麗頓時容光煥發(fā);當我們用美麗的課堂撩撥學生美妙的感覺,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進入課堂的美麗殿堂。

其實語文教師最大的焦慮在于如何立體地去處理教材,如何把學生思維的亮點靈活地引入達成預設的目標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對課堂的調(diào)控自如、對教材的融會貫通、對生成點的選擇與提煉會給語文課堂帶來一份無法預約的美麗與激動,帶來一份“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詩境。所以語文教師必然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

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統(tǒng)一的`東西實在太多,統(tǒng)一的教科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統(tǒng)一的解讀方式,統(tǒng)一的練習,統(tǒng)一的試題,統(tǒng)一的答案……統(tǒng)一的教學如何能培養(yǎng)出有個性差異的人才呢?我們能否突破我們現(xiàn)有的思想框框,在注重共性的同時,也注重個性,比如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否設計不同的語文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能否閱讀不同的文章,對不同的學生能否布置不同的練習、測試不同的試題等等。思想觀念是虛的,其實也是實的,它實實在在體現(xiàn)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xiàn)在我們的教學管理中,可以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舉動都是思想的折光。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盡量突出多樣性和選擇性,讓孩子們在多樣性的語文活動中有著充分選擇的自由,努力形成他們多姿多彩的個性。

其次是對習慣的挑戰(zhàn),對舊的教學習慣的挑戰(zhàn)。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許多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這些模式、這些方式方法簡便易行,很容易操作。如程式化的教學模式:確定教學目標,啟發(fā)學生思考,閱讀課文,當堂討論,學生練習,當時知道結(jié)果,小結(jié)。又如串講法:沿著寫作背景、作者簡介、詞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依次講來,娓娓而談,且常常因此自鳴得意。此后是在此基礎上的變形,也就是所謂的啟發(fā)式,把上述問題轉(zhuǎn)換成一連串的小問題,上語文課就是這些問題的問與答。這些都是我們許多語文老師日常操作的,是我們所駕輕就熟的。這些習慣教法的問題所在,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學生閱讀的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毙碌恼Z文課程標準重視感性層面,重視培養(yǎng)語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如果我們依然沿用舊的習慣,課程目標只是標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便成為口號。語感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培養(yǎng)?語感就是語言直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惟有對文學、文化作品進行審美的體驗和感悟,才能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從下面幾個維度去開拓出美麗的境界:

一、語文課應該文味雋永。語文離不開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就應該從語文教學的大目標出發(fā)、小切點落腳。無論是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品、美美的說還是說一說、想一想、品一品、辨一辨、憶一憶、寫一寫,教學的主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把握對文本進行美讀美品的本質(zhì)。

二、語文課應該唯美情濃。如導語之美: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材“向青春舉杯”專題的第一堂課有這樣一段導語:“如果有人問我,青春是什么,我會這樣說:青春是一首歌,演奏我生命的激越與昂揚;青春是一幅畫,描繪我生命的絢爛與多姿;青春是一首詩,譜寫我生命的夢想與追求;青春是一杯酒,醞釀我生命的香醇與厚重。青春是美麗而短暫的;是熱情向往,是銳意進取。”如作者介紹之美(不流于空洞的介紹):“他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如結(jié)語之美:“親情是身心疲憊時通往家里的一條小徑,是風雪寒夜里思念中的一股暖意,是全家圍坐桌邊時的滿室飯香。讓我們感謝劉墉,他讓我們知道親情比藍天深邃、比原野遼闊、比泉水清澈。用心體會吧,只要你我用心體會,那么,有一種感覺會滌蕩心間,那就是――幸福?!痹谡Z文教學中,只有挖掘課文,把美與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蕩漾情感之美。

三、語文課就應該巧妙睿智。一個語文老師在深入地挖掘出文本的內(nèi)在精神高度之時,還要面對充滿著思辨挑戰(zhàn)的思維訓練;語言、思維、精神,它們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學生靈魂深處的困惑,與學生認知能力的挑戰(zhàn),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語文課應該是一種語文與哲學、語文與社會的巧妙結(jié)合,而在這結(jié)合中總是體現(xiàn)著對學生思維訓練的關照,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更吸引人。語文的課堂應該是從德性、智性到詩性,也正是“深度語文”的一個追求:經(jīng)由我思,抵達詩?!八肌笔锹L途,“詩”是永遠在頭頂閃耀的神性光芒;“思”是每一堂課上扎扎實實的調(diào)動了思維、觸動了靈魂的語言訓練,“詩”是一切教育的終極目的――讓每一個人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地存在這個世界上。

四、語文課就應該縱橫捭闔。語文課本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為了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得到更大的教學效益,我們必須關注課堂設計的廣度與深度的處理藝術。所謂深度,是指教學能揭示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能對文本進行文化層面的解讀和把握;能夠選擇恰當?shù)那腥虢嵌?,充分利用文本教育資源;能夠引發(fā)學生追問和探究的熱情,為學生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背景、留下足夠的空間。所謂廣度,即課堂的密度,所選內(nèi)容要圍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需要教師有很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合理安排好課堂設計的廣度與深度,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飛躍。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八

史鐵生是我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處流露出對生命困苦極限的體驗、感悟和內(nèi)省,他散文中的意象無時無刻都在體現(xiàn)著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鐵生以自身不尋常的經(jīng)歷和獨特的寫作視角,叩問生命真諦,尋求困難人生的精神救贖之途,把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寫的包含了萬千情感。其中,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家園的棲居地,母愛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墻是他親情溫暖的守護,通過寫一系列的意象,史鐵生表達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懷和尊重。

一、史鐵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一)人性溫情的守護。

實的殘酷。比如在《務虛筆記》開篇就是對新生和死亡的描繪。盡管老柏樹死了,但兩個小孩的出場卻預示著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題更是多層次、多角度,關于死亡和生存、愛情與殘疾、苦難與生命,通過交叉重疊的描寫,訴說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二)親情無價的力量。

在當代文學史上,史鐵生一直以思考著稱。而正是由于身體的殘疾,史鐵生對愛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時隨著對自我的反省,他對愛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升華。而偉大圣潔的母愛,則是史鐵生愛的源泉和不竭動力。在《秋天的懷念》中,史鐵生以滿懷深情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偉大母親給予孩子的那種無私的愛,寧可一個人為孩子承擔全部的苦難,那種包容和對孩子深切的牽掛,讓人流淚、烯噓不已。而正是因為這種深刻而堅忍的母愛,才讓史鐵生在殘疾路上,有了獨自前行的勇氣。并最終在母親的一去不復返中,獲得了生的啟迪,著就是史鐵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歡樹)}中,史鐵生再次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這種母愛,母親為了治好殘疾的兒子,四處尋醫(yī)問藥,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兒子身上。

(三)生命意義的探索。

二、地壇:精神家園的棲居地。

然而,凄慘的人生遭遇,并沒有擊垮史鐵生堅強的意志,在經(jīng)歷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棄、母親離開這一系列沉重打擊以后,史鐵生開始了自己追夢旅程,創(chuàng)作出《合歡樹》、《好運設計》、《我與地壇》、《墻下短記》、《病隙碎筆》等一系列的勵志散文。,他憑借《病隙碎筆》榮獲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這個獎對于史鐵生來說是他選擇提筆寫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作為一位作家,史鐵生無疑是讓人尊敬的。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1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冢汉D铣霭嫔?,6月版,第364頁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m],??冢汉D铣霭嫔?,206月版,第364頁。

2史鐵生.我二十一歲那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78.。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九

從學會到會學變苦學為樂學――淺談語文教學樂學境界的實現(xiàn)。

什么樣的語文課才能算是一堂好的語文課呢?答案可謂是眾說紛紜,我認為,語文教學實現(xiàn)樂學境界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爸蝗绾弥弥蝗鐦分?,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語文的樂學境界,語文學習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語文教學中樂學境界的實現(xiàn)。有人理解樂學之“樂”無非是形式之樂,手段之樂,這很片面。真正的樂學境界應該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高度統(tǒng)一,手段與目的的高度統(tǒng)一,是“要我學”之苦向“我要學”之樂不斷轉(zhuǎn)化的樂學終身的全過程。

很多學生認為,平時在語文學習上下的功夫很多,但考試時牽涉到的書本知識卻不多,考試仍然得不到高分,因而失去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反正語文考試很少考到書本知識,看不看書無所謂。每當新學期開學,家長都會為學生購買大量的學習資料,但語文方面的卻很少,有的即使買了也只是買一些書后習題答案之類的資料。對此我認為,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最主要的是要積累較為豐厚的語文知識,掌握熟練的語文技能,具備堅實的智力品質(zhì),濡染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當學生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時,“我要學”語文的樂趣便會油然而生。因此,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該是語文自學方法的指導,要在小學階段認真模仿、督促自學的基礎上,在初中時進入理解表達、自覺自學的階段,進入鑒賞創(chuàng)新、自能自學的階段。只有指導學生語文自學方法,引領學生達到語文樂學境界,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全部指導工作,變“學會”為“會學”,變“授人以魚”為“導人以魚”,給學生以終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fā)展源泉。

怎樣才能達到語文樂學境界呢?我認為,要對學生進行一些重要的方法指導。

一、學習有法,而無定法。

指導學生重視語文學習方法,重視語文學習規(guī)律、原理、法則,但不能一味的依賴方法,尤其不能依賴那些投機取巧、不下功夫的所謂“方法”和不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方法。語文是美好的神奇的。我們要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正如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決不是一味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形式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文本是用以發(fā)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生活,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載體,所以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讓學生多朗讀課文,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閱讀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工作總結(jié))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啟發(fā)學生參與。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彼^讀的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讀課文,要求學生通過課文朗讀,提出自己的疑問,有一個學生問道:“‘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一句中的‘細’寫錯了,應該是這個‘戲’字。”應該說這個學生的閱讀已達到探究性閱讀的階段,他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不失時機地加以啟發(fā)誘導,要求他們把“游魚細石”與“游魚戲石”放在一起閱讀比較,再集體討論,最終形成兩種意見,一部分學生認為這里側(cè)重寫水清,為突出清的特點,應該用“細”字。另一部分學生則贊同用“戲”,認為這樣更顯得生動形象,情趣盎然。對于這兩種觀點,我都予以贊同,特別是對提出疑問的學生給予表揚,實際上他的語文學習通過引導已進入到學習語文的最高境界――樂學境界。

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指導學生志向高遠,目標明確,不能只看分數(shù),待能力達到時便會得心應手,取得滿意的成績。即使限于條件不能登堂入室,也可以領略曲徑通幽的妙處而如愿以償。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非謂滔滔不絕地說,學生默默聆聽,而在于引導啟迪’。新課標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zhuǎn)變角色,給學生以自由自主的學習參與意識,把目光始終投向?qū)W生個體的發(fā)展上,教師只在“引導啟迪”,讓學生在平等、自主中渾然不覺的感受知識的甘甜,悄然實現(xiàn)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升華,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方法中自主學習并全面提高語文素質(zhì),從而達到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樂學境界。

有學者說過:“當教育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批判的審視我們與真理的關系,叩向我們現(xiàn)實存在的境況,并審慎地規(guī)劃我們行動的方向時,教育便獲得了啟蒙的意義,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人生”。例如,《范進中舉》一文始終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nèi)容在教學時,一定要學習領會,從而又使學生自三受到啟迪和教育,擺正讀書心態(tài),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受到熏陶,從而使學生達到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樂學境界。

三、靈活變通,自創(chuàng)新法。

指導學生懂得萬事無不因人、因事、因時而定,語文學習也不存在一成不變,四海皆準的萬靈之法。江澤民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挖掘?qū)W生內(nèi)在的潛能,讓學生在自由自主的學習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真正的語文閱讀和欣賞是見仁見智、極富個性的心理過程,一千個讀者往往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毙抡n標的這句話給了語文老師一個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力,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獲得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如我在教學《楊修之死》一文時,放棄自己過去的知識積淀,讓學生自由質(zhì)疑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對文中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從而讓學生的內(nèi)心閱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學生的這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往往比教師的照本宣科精彩得多。因此,我認為教師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有的學生領悟能力強,就指導他們多閱讀一些文章,多做一些閱讀理解訓練題。有的學生領悟能力弱,教師就在指導上多下功夫,如,文章閱讀時要教會他們一些方法技巧,然后再要求他們多做習題??傊荒芤婪ㄅ谥疲仨殢膶嶋H出發(fā),改進前人的語文學習方法甚至自創(chuàng)新法,以便真正進入語文學習的自由王國――語文的樂學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課才能算得上成功的語文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新篁鎮(zhèn)初級中學(211500)。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

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重視“意”與“象”的關系,亦即“情”與“景”、“心”與“物”、“神”與“形”的關系。劉勰指出,詩的構(gòu)思在于“神與物游”;謝榛認為“景乃詩之媒”;王夫之認為“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蓖鯂S更是認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其實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關于詩的意象手法的多種表述之一。古詩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所思所想,通過寄托一個特定的具體事務組,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種情感,并構(gòu)造一個特定的藝術時空,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jù)這個藝術時空在內(nèi)心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在還原詩人所思所想的基礎上,附著自己的情感。因此,讓學生自主探究古詩意象是理解古詩含義、體驗古詩作者情感的重要前提。

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古詩意象。

1.指導學生理解自主探究式的學習。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根據(jù)教師的指導,自主利用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運用相關學習放學,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自我調(diào)整,對學習效率、效果進行恰當?shù)淖晕以u價和反饋。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如何選擇學習目標、安排學習進度,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如何評價和判斷學習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情況,都需要學生自主獨立地完成,而這種學習能力是在不斷摸索、探討、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力問題、習慣問題。如何在古詩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捕捉意象是激活中學古詩教學的關鍵。

2.指導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一般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三個方面設立。知識目標是讓學生探究古詩意象的起源,認識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詩歌的重要性;積累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能力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過意象分析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意象的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組合營造的詩歌意境;培養(yǎng)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展現(xiàn)中國詩歌的意蘊和魅力。

3.設立活動讓學生探究意象。第一步,合作討論,制定活動計劃。把分成若干小組,了解本項目學習的基本情況,開展討論,制定相關活動具體實施方案。教師介紹本項目學習的背景和基本內(nèi)容,并指導學生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第二步,調(diào)查“意象”,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網(wǎng)絡搜索追溯“意象”的來龍去脈,了解意象的起源與發(fā)展。各小組通過不同途徑查找,最后討論交流,看哪一小組做得最好。第三步,總結(jié)古詩意象的種類。學生歸納古詩意象,從某個角度進行分類,如年代、詩詞等。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全程指導。第四步,黑板報、宣傳欄或班級報刊展示。將“意象”演變和古詩意象種類歸納等知識以宣傳欄或班級報刊形式進行展示和設計。教師對學生小組進行分工。第五步,班級總結(jié)匯報評比。以小組為單位對參加學習進行心得總結(jié)匯報。教師組織對個小組表現(xiàn)進行點評。最后,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完成古詩意象的演變、古詩意象的家族、古詩意象板報、古詩意象報刊等。通過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古詩意象,理解把握古詩意象。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敘,給讀者留下了許多相象的空間和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這也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被世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tǒng)歸納古詩意象,是對古詩意象深刻把握的重要方式。

指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古詩意象的體會。

針對古詩教學與學習的實際,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有機結(jié)合,在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習內(nèi)容、不同學習環(huán)節(jié)切實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適合的方式理解和體會詩人的心理活動,理解古詩的思想內(nèi)涵。使學生很快把握詩歌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詩歌語言的深層意義。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驗,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調(diào)用個性化的語言,用自己生活的感受描繪西湖美景,讓學生對詩的意思更為明晰,讀寫結(jié)合,表達與感悟結(jié)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象,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靈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抓住古詩的靈魂———意象,并把古詩與學生語言及生活體驗的有效契合,恰當?shù)剡\用想象寫話,讀寫結(jié)合的,不失為古詩教學中幫助學生感悟詩歌意象非常有效的方法。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一

美好的信賴。

真好!爸爸的同事送給我一只小公狗。我很愛它,取名叫點點。即使我不在家時,也會將家中的門全開著,給它充分的自由??愛它,就要給它自由!

開始時,點點很膽怯,所以我通常不會驚動它。它睡覺時的樣子真的好可愛!閉著雙眼,有時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雖然這樣我還是站得遠遠地瞧它。

漸漸地,點點一天天長大了??刹恢醯倪€是很怕人。

觀《紫日》有感。

那天,我有幸觀看了馮小寧的大作《紫日》。

當時正直二戰(zhàn)末期,前蘇聯(lián)進攻外興安嶺,不料一支醫(yī)療小分隊被遺留在了外興安嶺地區(qū),他們誤闖日軍的基地,最終只剩下一名前蘇聯(lián)女兵和一名樸實的中國農(nóng)民逃了出來。這位農(nóng)民的家人全部都被日本人殺害了,他的心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民族仇恨。路上,他們扣留了一名日本女學生,他們時刻堤防著這位會講漢語的日本人,防止她做出不利于逃亡者的行動。她在路上不幸落入沼澤,而農(nóng)民卻拿起槍桿去救自己的敵人,自己的仇人,日本人卻恩將仇報,使他們險些遇難。女兵主張殺掉那個日本人,而農(nóng)民則始終信任著她,并且又救了她幾次。最終,他們團結(jié)一心,突破了重重困難。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日本女學生打算回國,途中被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官殺害。女兵和農(nóng)民反而十分氣憤,給自己的敵人,自己的仇人報了仇,解決了那個軍官。

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我們互相信賴,這個社會將會多么美好。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七單元作文:小明的爸爸愛打鳥。

小明的爸爸愛打鳥。

小明的爸爸愛打鳥。今天,他又背上獵槍準備出門,如果我是小明,我會對爸爸說,鳥類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和睦相處,你想,如果世界上又10個人每天打一只鳥,那一年就會消滅3650只鳥,這樣下去,鳥兒會消滅在這個世界的。

應該與鳥兒和平共處,并保護鳥兒。捕殺鳥兒的人啊,請你們放下刀槍,一起與我們來愛護鳥兒吧!俗話說:“放下屠殺,立地成佛?!弊屝▲B與我們互相信賴。讓我們?yōu)榱诵▲B,也為了我們自己,保護自然環(huán)境,保護好森林、河流及海洋吧!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攜手保護環(huán)境,愛護鳥兒,這世間一定會更加美好。

成長的煩惱。

成長,意味著煩惱的出現(xiàn),而我的煩惱,似乎是來自于情感,來自于不現(xiàn)實中。

今天,當看完了那篇《疼你的責任》后,我心里猛地一征,我真的好羨慕作者,她有一個愛她,憨厚,容忍她的刁蠻與淘氣的哥哥,一個甘愿在她闖禍后做她的“替罪羊”的哥哥,一個不忍心讓她受到絲毫傷害的哥哥!而我,卻總很不現(xiàn)實地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

尋找星星上的小世界。

直想要找到一個像純凈的天空一樣美好的地方,那里的天空是湛藍湛藍的,綠色的田野上開滿一大片一大片的向日葵,花田深處還有一只等待著小王子的小狐貍。在那里,時間不會流逝,我永遠都可以當著我的小孩,天天都是快快樂樂、沒心沒肺的樣子。

但是,會找到么?幻想就好像是蒲公英,隨時都會被殘酷的現(xiàn)實擊散。

有一天,我明白了所有人都是會長大的。我們會從無知的小孩變成懵懂的少年,再從懵懂的少年變成成熟的大人;我們會戀愛、會結(jié)婚、會去買菜做飯、帶小孩,會去做很多很多一個大人要做的事。我們將面臨許多困難要獨自去克服,我們將擔負起很多的責任,照顧已經(jīng)年老的父母和我們的兒女。我們會在晚上躲在被窩里放聲的哭,哭著哭著就會睡著,第二天洗洗臉打起精神,又戴上假面具微笑面對現(xiàn)實。因為沒有人會幫你,家人朋友只能給予你鼓勵,而真正去做的還是只能靠你自己。我們會明白很多道理,我們將擁有嘲笑過去的自己的權利,但是嘲笑完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嘴角保持著弧度但眼角殘留著的,分明是一種叫眼淚的東西。我們會知道,越長大,越孤單。

因為我們有一樣都背負著一種叫“責任”的東西,我們不得不長大,不得不讓時間流逝。

上海市虹橋中學七年級熊申蘭本文系(.)用戶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禁止!

媽媽的愛。

故事的小黃花,從出生的那天就飄著,童年的蕩秋千,隨記憶一直晃到現(xiàn)在,吹著前奏,望著天空的我想起花瓣試著掉落。

――題記。

有一段在記憶里無從追溯的時光,卻根生在我體內(nèi)的細胞不時地隱隱作崇。那是在被四葉草和玫瑰花包裹的一座水晶城堡里的生活,徜徉粘稠住我還不成型的慵懶和無悠無慮,睡姿習慣抱成球狀的時候,心臟帶動起全身的脈搏一起跳動,無緣故的就信賴著那個擁有我的女人肯定會牢牢地保護住我的城堡,所以才能如此安逸地享受十個月的安逸,形成了現(xiàn)在不成回憶的美麗歲月。而媽媽生我的時候,卻成為她一生的難忘。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二

杜甫的《春夜喜雨》10分形象、逼真地刻畫了春夜雨景,我們不妨將課中的8句詩分解為4幅圖景。用這4幅圖景注釋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的“4重境界”,倒是頗有可取之處的。

1、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愛國主義的顯性素材。

杜甫筆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時應節(jié),當發(fā)乃發(fā),滋潤萬物。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當“知時應勢,捕捉顯性素材,潤澤學生的心田”。

語文教學應文道結(jié)合,文以載道,這早已為大家所認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應該對教材中現(xiàn)成的、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予以充分的開發(fā)利用,防止過分偏重語文形式,1味追求“知識點”而將教材中現(xiàn)成的愛國主義素材棄置不顧。

語文學科不同于數(shù)、理、化、生,它總是帶有1定的政治傾向,寄寓1定的褒貶愛憎。其中不乏主張祖國統(tǒng)1民族團結(jié),歌頌革命,頌揚廉潔為民,以死事國,忠貞不渝的內(nèi)容。對于課文中1些10分明顯的愛國主義內(nèi)容,我們應該及時、充分的利用,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贊美祖國好山好水的傾向10分鮮明,我們可以用作者極盡筆墨描繪的由山崗煙云、飛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構(gòu)成的奇?zhèn)ゾ坝^去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和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情感。

又如:教學《指南錄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為同學熟知,我們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難當頭時挺身出使元營以及身受羈糜、冒9死1生逃歸永嘉的史實,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撤播在學生的心田,鼓舞學生,為國奉獻1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顯性的愛國主義素材去感染、熏陶學生的心靈,是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理應達到的境界。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勢利導,潛移默化。

春風伴隨著和風悄悄乘夜而來,細細而下,只求潤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貴在“潛”字,妙在“無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應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它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chǎn)黨身上。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走推翻反動統(tǒng)治的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國救民。這無疑起到了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的作用。

3、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善于挖掘隱性資源的內(nèi)涵。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描寫的是1幅小路不清,云層漆黑,江西迷蒙,只見船上燈火獨明的情景。這是1種從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發(fā)掘愛國主義隱性資源進行教育的境界。

有些課文客觀地介紹1個事物,知識性較強;有些課文歷史地敘述1件事,不容任意發(fā)揮。從內(nèi)容上看,似乎與愛國主義沒有什么關系,恍如眼前“野徑云俱黑”1片黑,不知從何著手。但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獨具慧眼,挖掘隱性資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獨明”。例如:《南州6月荔枝丹》這是1篇說明文,它科學地介紹了荔枝的生態(tài),似乎與愛國主義接不上邊。但是,如果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荔枝生產(chǎn),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著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設想從遺傳工程方面解決荔枝保鮮與生長極限問題,1定能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科學的濃厚興趣與愛心,培養(yǎng)發(fā)展祖國科技事業(yè)的歷史責任感。又如:《鴻門宴》從課文內(nèi)容看,似乎難與愛國主義掛鉤,但我們可以出作文題《從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說開去》,讓學生從中華民族的精魂方面去議論做人的原則、立嘗忠貞、操守、氣節(jié)等,而這些無不是建立在愛國主義基礎上的'。

4、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立意高遠,整體出發(fā),講究實效。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應該站在認真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高度,展望學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隨意的、0打碎敲的。更不是擺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1項系統(tǒng)工程,應該體現(xiàn)整體性與層次性,有其整體目標與階段目標,以整個高中或初中階段為視野,去統(tǒng)觀教材,明確各冊教材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側(cè)重。針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有計劃、有層次地挖掘愛國主義資源,加強教育。同時,我們不能棄“斜就“大”,只顧挖掘重大,而忽視了文字、語言及教師本身的示范力量這些有愛國情感的“小事”。那么。我們可以預見,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樣:明天清晨,1朵朵紅艷艷、飽滿沉甸的花兒匯成了滿城春色,我們的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4重境界”的熏陶下,1定會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4重境界”不是靜止的,孤立的,它是有機的整體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的。

只要我們努力做到“4重境界”,1定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盡快地成長、成熟、成才。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三

經(jīng)歷了很多磨礪,經(jīng)過了許多風雨(不以年齡而論),逐漸坦然面對一切的時候,我們會看透是是非非。很多時候因為斤斤計較而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珍惜的在我們的過分計較中索然無味了。人生本來如此匆匆、何必與自己過不去。其實有時壓力與不愉快來自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有一首詩這樣寫到:“你快樂,你高興,花兒努力地開;你郁悶,你悲傷,花兒努力地開。”是的,正是這樣: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都在自己的一念之差,都在自己的手心掌握。

作為教師,當我們豁然開朗的時候,就是第三個境界到來的時候。

這時你會覺得自己真正地在工作中尋找到了樂趣,真正熱愛自己的職業(yè)一如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的學生一如熱愛自己的孩子。一切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進行,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去強求,順其自然就好。

我們要把自己還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自然的人。不要偏激狹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小肚雞腸,榮辱不驚.平和坦然。

這樣我們就會坦然面對自己工作的得失:優(yōu)秀了我們繼續(xù)努力,落后了我們繼續(xù)奮斗。只要我們沒有敷衍自己的工作,我們在用自己的責任心來面對,就不要讓一時的成功或失敗左右了自己的心態(tài),左右了自己的心情,左右了自己的思想。這樣我們就不會或者抬高自己或者鄙視自己了。

這樣我們也就會坦然面對周圍的同事:他很優(yōu)秀而且個性張揚、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是他自信,決不是想“表現(xiàn)自我;他直言不諱地說出對你的看法,是他真誠直率.決不是想“打擊別人”;他對你“報喜不報優(yōu)”,那是他會賞識別人、體諒別人而決不是有所“企圖”;他不計較你給他帶來的種種“是非”,決不是他很軟弱而是他很寬容……等等等等。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同事的每一個微笑都是善意的而不是狡黠的,大家的每一次交流都是真誠的而不是對立的。

所以,如果你還在徘徊,還在郁悶,還沉沒在某種不良的情緒中,那么請你敲開第三境界的大門,很多人在等你。灑脫一點,你會更優(yōu)秀。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四

寫詩總是要有一個對象,這對象可能是一件事,一幅畫,一個人或一處風景,這些世象,也許就是形成詩的根基吧?詩人從這些基本世象中,通過取舍、剪裁,攝入到自己詩里最精華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這首詩的境界了。境界的高低,決定于詩人的審美取向和藝術素養(yǎng)。因為詩人還要在這里面浸潤和滲透上自己的性格、意向、情趣與愛憎,去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象。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上說:“詩必有所本,其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創(chuàng),其創(chuàng)為藝術”。這就是說,當自然在與藝術媾合到一起,就會超越實際世象,出現(xiàn)另一天地。猶如織絲縷為錦繡,鑿頑石為雕刻,既非是空中樓閣,亦非全是依樣畫葫蘆。詩與實際世象之關系,妙處就在不即不離。惟其“不離”,所以有真實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鮮、空靈,回味無窮。一首比較成功的詩,應是“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者缺一不可?,F(xiàn)以下詩為例,談談我對這首詩構(gòu)成的理解:

橋上玉獅三兩百,從來其數(shù)耐人猜。

幾回往返均相左,多少幼獅藏母懷。

數(shù)后緣何忽惋傷?凝眸幼獅淚千行。

春江浩蕩東流去,嘆我童年早失娘。

———羅征祥《浪花集·白沙橋遐想(其三、其四)》。

這二首七絕寫的是新安江白沙橋上的'景致。這景色本是存在于世象中的實景,也就是所謂的“本”。可詩人通過仔細觀察,進行了取舍和剪裁,選取了橋上的石獅作為詩的切入點,從眾多藏于母懷的幼獅中,以擬人化的手法,滲入了自己的情感意向,寫出了世上有母愛的幸福和失母的悲痛;激起了在悠悠歲月中,對逝母的懷念和哀悼。詩中不僅浸注了詩人深切的感情,同時也表達了世人對母愛緬懷的共性。讓人讀后就會聯(lián)想到母愛的幸福,和失去母愛的凄涼,勾起人們對喪失母愛者的同情。這就是詩人在基本的世相中,經(jīng)過取舍和剪裁,在提煉后的境界中,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使意境得到升華的結(jié)果。

從以上詩例中可以看出,寫詩并不是將一景一事簡單的用詩的形式記錄下來,而是要經(jīng)過取舍和剪裁,提煉出最能感動人的一點,然后滲入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意向,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使實際存在的固有世象,升華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成為一種超越時空、能感動人、有美的共性的境界,讓人讀后能夠心領神會,忻合無間。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五

不知哪位評論家曾經(jīng)說過:要步入詩歌的殿堂,請先叩響意象的門環(huán)。從古今中外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的情懷來看,作詩的基本單元是意象。

所謂意象,即是作者的“意”與“物”的交融,是作者的“意”通過“物”的具體反映。換句話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象是詩歌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眾多意象的有機結(jié)合,便是詩的形象。

意象構(gòu)成意境的主要方式。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意象構(gòu)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由一個意象構(gòu)成一個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北驹娭挥幸粋€意象――江雪,沒有人蹤甚至沒有鳥跡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與詩中的人物,戴著蓑笠的老翁,構(gòu)成本詩深遠的意境:境與人互為映襯,作者孤傲高潔的個性展露無余。

二、由幾個意象組合形成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引發(fā)讀者無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

又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北驹娪腥齻€意象:松、山、云。三個意象構(gòu)成一幅含義深邃的意境:老松聳立,大山云遮,我尋訪隱者,知道他在山中,卻無法找到。這些意象暗示我們隱者的超凡脫俗,行蹤難覓,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悵;甚而引發(fā)人們思考,生活中很多的東西我們都可望而不可即。

意象組合詩其“意”與“象”的關系,又大致可分三種情形:

其一,通篇鋪陳意象,無一語點明題旨,詩人情懷完全寄寓于意象之中。

例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币痪湟痪埃皷|吳萬里船”出現(xiàn),“青春作伴好回鄉(xiāng)”的歸思才隱約浮現(xiàn)于詩箋之上?!峨防崭琛罚骸半防沾?,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蓖ㄟ^對草原風光的描繪,透露出北國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其二,通篇鋪陳意象,偶有一語涉及題旨。

例如,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罄音。”只“潭影空人心”一句,說潭中倒影使人心空闊,塵念盡消。張繼《楓橋夜泊》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個“愁”字,透漏著詩之主題,或鄉(xiāng)愁,或人生悵惘和迷茫。

其三,大部分篇幅鋪陳意象,篇末點明題旨。

例如,白居易《春題湖上》:“湖上春來如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比?lián)寫景之后,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結(jié)束,題旨明確。

詩歌創(chuàng)作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詩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以象寓意的純意象詩中,意象是給情思一個載體,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點綴性意象詩中,意象是作為情思的裝飾和詩美的印證。

一、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托于具體的客觀物象,使之成為可感可觸的的`藝術形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

如果詩意對于人生是一種精神的維生素,詩人想要把某種維生素提供給讀者,他不必提供維生素的純粹制劑,而可以用含有維生素的蘋果、香蕉、橘子之類的水果方式提供,因為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好,可能使閱讀過程成為一個充滿愉悅的過程。

請看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痹娙巳绻皇菍⒁磺磺樗继N涵于野草叢生、夕陽殘照,尤其是燕子歸巢不見故人故居這一意象組合之中,而是直抒胸臆,說“謝安王導今何在,富貴榮華難久長”,詩史上怕就不會留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杰作了。

二、借助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

如果詩人是要把同一種維生素提供給讀者,他可能以蘋果、香蕉、橘子、梨子、櫻桃、芒果、草莓、荔枝等許許多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愛情詩,其實古今中外所有的愛情詩都是同一個主題,無非是“我愛你”,“真的好想你”,“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愛情詩卻永遠也寫不完。為什么?主要是因為意象選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愛情詩,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氣質(zhì)、藝術魅力。

先看唐朝詩人皇甫松的《采蓮子》:“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游。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辈缮彽纳倥盒拿葎?,只顧貪看年少的意中人,信馬由韁,任船漂流,還忍不住主動拋蓮子示愛……當這一場景(意象)被詩筆速寫下來,一首獨特的愛情詩就產(chǎn)生了。

再看宋朝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遍L長一條江水,連接兩地相思。這獨特的意象創(chuàng)造,成就了一首千古絕唱。長江,倒不見得是特指哪條江,江水也未必真的很長,只是相思愈深,相思的人兒愈渴望朝夕廝守,則愈覺江水之長。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六

通過形體、氣色、舌脈、聲音氣味、所喜所苦,透視人的臟腑經(jīng)絡之虛實、氣血之盛衰、邪之所處、升降出入之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受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解剖、病菌感染、病理等干擾,完全按照中醫(yī)意象思考方能為真正之中醫(yī)。李可指出:“臨證之際,不必在病名上鉆牛角,不但不考慮西醫(yī)的病名,連中醫(yī)的病名也無須深究。胸中不存一絲先人為主之偏見,頭腦空明靈動,據(jù)四診八綱以識主證,析癥候以明病機,按病機立法、遺方、用藥,如此,則雖不能盡愈諸疾,庶幾見病知源,少犯錯誤?!逼溲灾敝钢嗅t(yī)學的本質(zhì)、實質(zhì),即以中醫(yī)之意象體系為明察病情之據(jù)。其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的病證之“格局”、“變局”提法,是把中醫(yī)意象融會貫通,展開思維的體現(xiàn)。中醫(yī)名家對中醫(yī)深信不疑,并切實地通過中醫(yī)理論的指導,熟練運用針藥,治好了無數(shù)的病例,并能治好西醫(yī)所未能解決的疑難病癥。而粗醫(yī)及對中醫(yī)學不屑者,由于沒有對中醫(yī)學之體驗,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的“悟”,以至于完全不能理解中醫(yī)學的境地,即使一日為病,亦不能體悟。張三豐曰:“夫魚在水中,不知其為水也。人居氣內(nèi),不知其為氣也,此譬喻當潛心究竟?!敝嗅t(yī)易學而難通,為何難通,就因為其是通過意象來學習和領悟的。由于不可見不可及,只能意會,難以言明,并且因有所得而秘之不言者眾,導致中醫(yī)學習繼承及建立意象體系之難。更何況現(xiàn)人類汲汲于名利,喜怒不節(jié),聲色滋味不禁,思慮不止,神營于外,如何能靜心體驗己身陰陽之變化。對機體的細微變化產(chǎn)生影響的,對患者而言自有體驗,但患者并不能系統(tǒng)理解這些感覺體驗;對醫(yī)生而言,是嘗試中藥、針灸的體驗如李時珍親制、遍嘗百藥而著《本草綱目》。如能加上疾病的體驗,領悟就更為深入,因此有久病成良醫(yī)之說,而觀歷代名醫(yī)成長,多數(shù)自幼體弱有疾,方入醫(yī)門。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曰吾幼遭風冷,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馨盡家產(chǎn)。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闭f明了其自幼體弱從醫(yī),終身手不釋卷的過程。

5小結(jié)。

綜上所述,筆者提出中醫(yī)學之根基在于其意象體系,若專心一意從該體系入手,則《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諸深奧經(jīng)典,立即變?yōu)闇\顯,字字明白,諸直言譬喻,處處教人明理,無一處贅言。假以時日,即可徹悟。為繼承發(fā)展中醫(yī),故獻己所得,望同道斧正。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七

經(jīng)典論著對中醫(yī)意象的體驗描述最為原始真切,最為接近中醫(yī)意象的本質(zhì)。對中醫(yī)意象體系陳述最為完備的當數(shù)《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饵S帝內(nèi)經(jīng)》所論述的都是對中醫(yī)意象體驗的描述與分析,從首篇《上古天真論》開始,即詳論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五臟六腑等之詳理?!饵S帝內(nèi)經(jīng)》第二十三卷四篇,教人為醫(yī)之準繩,《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指出了對醫(yī)生建立意象體系的要求,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證九候,診必副矣?!贬t(y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觀運氣流年,四時節(jié)氣,察表里虛實、出人升降之機,理法方藥,邏輯謹密,所宜所忌,藥物切制,如何煎煮,巨細無遺。其在序中指明了中醫(yī)學的意象體系,曰:“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jīng)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辈⑴u當時的醫(yī)生未解經(jīng)旨,診察不當,曰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jīng)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捌溲噪m時隔逾千余年,猶如明師提耳。其所描述之粗醫(yī)形象,便是未建立完備的中醫(yī)意象體系,未得經(jīng)旨,從而行醫(yī)粗淺。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開篇亦提出對醫(yī)生建立意象體系的.要求,曰:“凡欲為大醫(y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jīng)》、明堂流注、十二經(jīng)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jīng)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yī)?!?/p>

由于歷代醫(yī)家對意象領悟的偏移,因此形成各家學說。清代名醫(yī)王清任是近代中國解剖家,由于對解剖知識的掌握,所著《醫(yī)林改錯》更偏離了中醫(yī)學之意象體系。近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中西醫(yī)結(jié)合,如張錫純已能熟練使用一些當時的西藥與中藥相結(jié)合治病,并從當時的西醫(yī)知識解釋中醫(yī)中藥機制,說明由于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的介入,在清代、民國時期出現(xiàn)了偏離中醫(yī)意象正軌的萌芽。近代也有難得之合乎中醫(yī)意象思維正道者。如民國年間著名醫(yī)家彭子益,在理中丸證治意義的闡述中說:“言脾胃必稱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氣而生。脾胃病濕,因土氣為濕也。脾胃病寒,因土氣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運動,是為升降。脾胃秉土氣,故脾經(jīng)病則不升,胃經(jīng)病則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質(zhì),則濕寒升降,皆無根由矣?!闭f明了必須牢牢掌握陰陽五行,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中醫(yī)意象。到了21世紀,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飛速發(fā)展,在現(xiàn)代中醫(yī)的學習與臨證過程中,需同時學習與掌握西醫(yī)學,按照西醫(yī)學框架進行中醫(yī)學科研。由于西醫(yī)學可見可觸可量,自然容易接受,并因此而大大影響了中醫(yī)學的意象思維的形成。而辨證,是通過意象思維推導的結(jié)論。有學者指出,中醫(yī)之證的本質(zhì)是中醫(yī)學在藏象理論的前提下,由主體所建構(gòu)的一種具有整體性質(zhì)和新的有意義的知覺完形,而不是一種可以用做實驗研究的實體。把中醫(yī)學的一切治療手段,包括中藥、針灸按摩導引納入了西醫(yī)學的理論體系,產(chǎn)生純粹采用西醫(yī)藥理的指導開出中藥處方,已經(jīng)脫離了中醫(yī)學的意象體系。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八

古今有三種文章:一是官場應景,空話、套話,人們很快忘記;二是有一點思想內(nèi)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記、表等),人們也已經(jīng)忘記;三就是以《岳陽樓記》為代表的既有思想內(nèi)容,又有藝術高度的經(jīng)典美文。

好文章的標準是什么?概括地說,是“一文、二為、三境、五訣”。

“一文”是指文采。文者,紋也,花紋之謂;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門以文字為對象的形式藝術,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并通過這個法則表達作者的精神美。中國古代文、言相分,說話可以隨便點,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講究美。詔書、奏折、書信等文件、應用文字也一樣求美。古代是把檔寫成美文,而我們現(xiàn)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檔,都一個面孔。

“思”無美則枯,有美無“思”則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達到三個層次的美,或曰三個境界。古人論詩詞就有境界之說。文章的境界可細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繪出逼真的形象,讓人如臨其境,謂之“形境”,類似繪畫的寫生;二是情感之美,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氛圍叫人留戀體味,謂之“意境”,類似繪畫的寫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說出一個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讓你口服心服,謂之“理境”,類似繪畫的抽象,是畢加索。

“五訣”是指要達到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訣”,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體形象,有可敘之事,有真摯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還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識。這一切,又都得用優(yōu)美的文字來表達。這就是“一文、二為、三境、五訣”之法。

以這個標準來分析《岳陽樓記》,我們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原來暗合作文和審美的規(guī)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請看全文:(略)。

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

第一段敘寫這件事的緣起。以事起興,作一個引子,用“事”字訣。

第二段描寫洞庭湖的氣象,鋪墊出一個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氣寫忠臣志士之志,用“形”

字訣。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設想了兩種“覽物之情”,創(chuàng)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過景物描寫營造氣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訣和“情”字訣,由“形境”過渡到“意境”。連用霪雨、陰風、濁浪、星隱、山潛、商斷、船翻、日暮、虎嘯、猿啼等十個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傷感情境。連用春風、麗日、微波、碧浪、鳥飛、魚游、芷草、蘭花、月色、漁歌等十個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快樂情境。

者講完這個結(jié)論后,文章又從“理”回轉(zhuǎn)到“情”:“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鼻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寫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向往和惆悵。

第六段,不經(jīng)意間再輕帶一筆轉(zhuǎn)回到記“事”:“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闭諔恼麻_頭,像一個繞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本文沒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個層次皆具,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闡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說出這一句話,這一個理,就不會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學藝術,是口號,是社論。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鋪墊,而且全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來表述,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現(xiàn)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分別達到了難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閣序》里的一句話,就是“四美具,二難并”了,是一種高難度的美。

歷史上的范仲淹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學者,也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類的排行榜時,他也無緣入列。但這恰恰是他勝過一般文人之處。或者歷史根本就不忍心將他排入文人之列。這倒給我們一個啟示,每一個政治家都有條件寫出大文章,都應該寫出大文章。

好文章是一個人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全部知識和閱歷的結(jié)晶,是他生命的寫照。其中不知要經(jīng)歷多少矛盾、沖突、坎坷、辛酸、成功與失敗。這非主觀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個天才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甚或如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xiàn),不是隨便就有的。它要綜天時地利之和,得歷史演變之機,靠作者的修煉之功,是積數(shù)十年甚或數(shù)百年才可能出現(xiàn)的一個思想和藝術的高峰。

范仲淹為我們寫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和政治財富,作為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也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十九

人的生命,以時間為載體,以貢獻的多少來反映其價值。人的生命的境界取決于后者,而非前者。在我看來,人的生命有三種境界。

能夠衣食無憂,此乃人的生命的最低境界。處于這種境界的人的生命只是在延伸著人的生命的長度,無法擴展人的生命的寬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人的人的生命與動物的人的生命毫無區(qū)別。在這種安逸的生活中,人的生命的價值大打折扣。人一旦淪入此境界,就只知道貪圖享樂,不勞而獲,失去原有的進取心。從表面上看,這些人的生命仿佛很充實,而事實上這些人的生命早已不復存在,因為無價值的人的生命必然被自然所淘汰。

追求充實的精神世界,此乃人的生命的較高境界。這也是人的人的生命獨特性的體現(xiàn)。對于這些人的生命而言,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之拼搏,使自己的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彰顯。由于這些人的生命擁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們很清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不會在奮斗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美國著名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從12歲當報童開始,就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學習和實驗。在工作中,愛迪生堅信的是“勤奮加恒心”。他常常廢寢忘食,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8小時以上,若用平常人一生的工作時間來計算,他的人的生命早就成倍地增長了,人的生命的境界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因此,在79歲生日那天,他風趣地說:“我已經(jīng)是135歲了?!?/p>

樂于奉獻便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的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給予。雷鋒樂于奉獻,人們將其銘記;范仲淹處江湖之遠而心懷天下,歷史為他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奉獻者付出的是時間、金錢,甚至是無價的人的生命,而收獲的卻是高貴的人格和不朽的靈魂,他們的人的生命境界也因此無限地提升。比爾·蓋茨已經(jīng)是腰纏萬貫的世界首富,為了從事慈善事業(yè),他辭去微軟總裁的職務,全身心地投身于慈善事業(yè)。他曾說過:“許多人死后都希望能夠升入天堂,而從事慈善事業(yè)便是最好的方法。”奉獻為人的生命的價值加碼,人的生命因奉獻而精彩。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未經(jīng)雕琢的寶石,那就讓我們用心雕琢,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人的生命境界。

詩的境界及意象論文篇二十

《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队晗铩穭?chuàng)設了一個富于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xiàn)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xiàn)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jié)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的現(xiàn)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jié)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diào)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岸∠憧战Y(jié)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jié)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chǎn)物。

1、雨巷?!坝晗铩笔且环N基礎,提供了一種環(huán)境。雨巷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雨給人迷茫、潮濕、凄冷之感。巷則點出陰暗、狹窄、悠長的環(huán)境。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jié)悠長狹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陰沉圖景,這正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坝晗铩笔且环N意境,這種意境有利于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油紙傘。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種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憑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圍。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迷蒙的特點。和幽深、寂靜,又朦朧的小巷結(jié)合起來,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3、抒情主人公“我”:獨自、冷漠、凄清,懷有希望,又無限惆悵、迷茫。

4、雨??梢钥闯墒且环N哀曲。

5、籬墻。連籬墻都是“頹圮的”,為全詩更多添了幾分黯淡無奈與感傷。

6、“丁香”。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哀婉、愁怨。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碧浦兄骼瞽Z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笨梢姡∠阍诠诺湮膶W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