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 在佛寺做義工的感應(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9 11:14:50 頁碼:8
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 在佛寺做義工的感應(四篇)
2023-01-09 11:14:50    小編:ZTFB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一

首先請允許我站在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代表千佛山景區(qū)全體員工,歡迎您的到來,愿您能在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千佛山位于山青水秀,人杰地靈的彰武縣大四家子鄉(xiāng),古稱歷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歷山之下,因此又稱舜耕山。史料記載,隋朝年間,山東省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shù)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朋友們可以看到,這里沒有名山大川的那種恢宏氣勢,但被稱為泰山余脈的千佛山,卻有著美麗而古樸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和藏傳佛教獨特的人文景觀。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千佛山景區(qū),千佛山內(nèi)景點很多,我們今天游覽的線路是由山門進入,沿盤道西路登山,途經(jīng)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于此。上半山腰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江山如簇,黃河煙波浩渺,泉城景色一覽無遺。再觀千佛崖,進萬佛洞,東路下山,經(jīng)高七米,寬四米多的“大頭佛”,給大家一小時自由游覽時間,準時在原地集合下山。我們的行程一路向前,不走回頭路,如果您途中脫離隊伍,請一路向前。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千佛山腳下,開始進入佛國勝境,接受佛文化的洗禮。

這條路叫朝圣路。這里的老百姓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朝圣千佛山。請看,這條朝圣路共有150級臺階,下面就讓我們沿

著朝圣路向唐喀前行。

大家請注意看,咱們右手邊的噴涂唐卡是佛祖釋迦牟尼。大家知道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一位印度王子。佛祖出生以后,苦行6年仍沒有悟出解脫之道,于是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6 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養(yǎng)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發(fā)下宏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財勢、美女等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起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于成道??吹竭@尊釋迦佛后,大家是不是有所感悟?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或者說最大的業(yè)障只是自己,與其說是佛度有緣人,不如說是有緣人自度,“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心中本無物,何處惹塵埃。”真正心如明鏡的人,無需修度已有大成。

各位朋友,朝圣路走完了,讓我們登上山間小路。你們看,這的楓樹很有特點,蒼榆遒勁有力,楓樹紅葉似火,千年香樹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馨香,令人流連忘返。我們也從中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在這佛之凈地能夠提醒各位游客,眾生平等,一花一草皆要愛護,一切生命都應珍惜。

觀音洞

大家請看,這座觀音洞鑿刻于清朝宣統(tǒng)元年(1920xx年),是直接在巖石上鑿出來的。洞高2米、闊2米、進深3米,洞門兩側有一副對聯(lián):“普陀山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仙”。門額橫書“觀音洞”

三個字。這副對聯(lián)反映了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弘傳佛法道場的民間傳說。觀音洞里供奉的觀音大士像也特別靈驗呢。

其實所謂觀世音,大家知道觀音大士最初傳入中土的時候,其實是男兒身。后來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才成了今天慈眉善目,好似母親的樣子。

迎客佛

眼前我們見到的這尊叫迎客佛。傳說當年云游喇嘛張半仙到千佛山時,被這里美麗而幽雅的景象所吸引,決定仔細地考察此山,準備在這里修建廟宇,長期住下來。當他來到半山腰時,正趕上天降大霧,整座山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猶如仙境。于是他快步登向山頂,想進一步觀賞這里的奇特景觀,沒走幾步,路兩旁晃糊糊的,仿佛有兩個人在向他招手,表示歡迎致敬。等走到近前,仔細一瞅,原來是兩個身著不凡、滿面笑容、神態(tài)脫俗、似乎在五臺山見到的佛像,正當他準備上前朝拜時,忽然滿山云霧散盡,陽光燦爛,方才那兩個佛家模樣的人卻不見了蹤影。張半仙覺得十分奇怪,他掐著中指一算,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里乃佛門圣地,是佛祖派人迎接我的到來。因此,張半仙在以后開石造像時,首先在上山游覽的路上,左右兩邊各雕刻一尊佛像,并命名為迎客佛。多少年來,迎接著四面八方游客的到來,讓人們大飽眼福,暢抒心懷。 萬佛洞

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開放的萬佛洞。展線長達600多米,集我國"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廳觀"、"云崗薈萃"

著名四大名窟于一 洞,經(jīng)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臥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jīng)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走在萬佛洞中,不自覺的會有不同的身臨其境之感。這里既有云岡龍門的造像,更加有模仿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經(jīng)典造型,飛天壁畫栩栩如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千佛山景點之一。

游覽到這里,這次千佛山之行就要結束了。大家走過了朝圣路,拜過了佛像,相信千佛山一定會給你們帶來好運!

再一次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特別是你們對我像朋友一樣熱情和友好,讓我深受感染,我會把大家的這種情誼帶給更多的人,也希望我們的友情像千佛山腳下的靈泉水一樣淵遠流長,不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減少,而是越來越醇香,越來越綿長。 在離別之際,導游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那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生活。您在忙碌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放松自我,調(diào)整心情。請大家不要忘記,在遼寧西部有一個美麗的鄉(xiāng)鎮(zhèn),境內(nèi)有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千佛山,還有一位漂亮真誠的導游,那就是我!祝大家歸途順利!愿千佛山千佛靈水給大家?guī)砀?、名氣和靈氣

最新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對各位光臨泉城濟南致以最誠摯的歡迎!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王,是大家這次旅行的導游,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叫我王導。旁邊這位是我們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師傅老李,他有十幾年的駕齡,大家可以放心乘車。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各位一道欣賞千佛山秀麗的美景,領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蘊。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興而來,滿意而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請允許我站在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代表千佛山景區(qū)全體員工,歡迎您的到來,愿您能在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好了,我們已經(jīng)到了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大家可以下車了。在去參觀景區(qū)前的這段時間里,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千佛山的大致概況。

我們今天要游覽的是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歷史悠久,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千佛山,古稱歷山”,至今算來,已經(jīng)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上古時期舜帝曾在山下耕種過,所以又稱“舜耕山”,是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以前人們每年在這里舉行“遷祓”儀式,借以除惡?!斑w祓”就是“遷居高處,祓除不詳”,因“遷祓”與“千佛”諧音,后人據(jù)將此山稱作千佛山了。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位于濟南市區(qū)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千佛山于1959年開辟為公園,占地面積約166公頃,包括興國禪寺、歷山院、唐槐亭、文昌閣、彌勒勝苑等等。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門。北大門是景區(qū)的正門,也稱“禮敬門”,取佛經(jīng)“禮敬諸佛”之意,走進禮敬門,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進入“禮敬門”,便可看見這座氣勢雄偉的四柱三樓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標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蒼松翠柏、梵宇僧樓盡收眼底。 面前的這條臺階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盤路,位于盤路兩側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質羅漢像。東側第一尊是十七降龍羅漢,西側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羅漢,這是乾隆皇帝給他們命的名。

大家請注意看,前方這尊臥佛是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的,它是釋迦牟尼側身臥像,花崗巖質,長10米,重50噸,屬全省之最。

在我們右前方的這座園子叫觀音園。它的主體造像就是園中這尊15米高的

銅鑄觀音像。1980年的時候,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區(qū)將池擴建,建起了觀音園,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觀音”。20xx年重修觀音像,改成了現(xiàn)在的銅質“楊柳觀音”。

各位朋友,北大門景區(qū)游覽走完了,讓我們一起登上山間小路,前往西盤道景區(qū)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一寶頂飛檐涼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邊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個字是原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來千佛山時提寫的。旁邊的這棵古槐,現(xiàn)在樹干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過樹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們又稱它為“母抱子槐”,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傳說,唐朝的開國元勛護國公秦瓊是個大孝子,為了給母親求福增壽,經(jīng)常到山上來上香許愿,每到此處都要將馬拴在這棵樹上,于是后人把這棵古槐又稱為了“秦瓊拴馬槐”。

再往上走,我們就來到了齊煙九點坊,這是一座二柱一樓式木質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齊煙九點”這四個蒼勁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間歷城縣令葉圭書寫的。這四個字取自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夢天》詩中,他在詩中寫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懷中瀉”。意思是說,他在夢中從天上遠遠看去,中國遼闊的九州小的像九點煙塵,汪洋大海也不過是懷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齊煙九點坊”的背面匾額,這“仰觀俯察”四個字是引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佳句來描繪這里的美景。而且這四個大字是從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貼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云徑禪關”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為四柱三樓式木枋。坊正面“云徑禪關”四字隸書為濟南已故書法家黃立孫所書。背面“峰回路轉”四字則出自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姜守遷之手。 “云徑禪關”的含義是說,寺院高聳,云霧彌漫,風吹著清云,回繞禪門,到寺里拜佛,必須經(jīng)過此坊,游人至皮,已進入仙境,到達佛門凈地,也就是到了大徹大悟的關鍵,需靜靜心,誠心誠意燒香拜佛。 “峰回路轉”則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借以形容此處地勢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彎轉。而在此又一語雙關,暗示人們要超脫紅塵,走出苦海,回頭是岸。

穿過“云徑禪關”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公元1748年)游覽千佛山所題的一首風光詩,題作《千佛山極目有作》,詩中主要描繪了千佛山秀麗的景色和千姿百態(tài)的石佛造像。

繼續(xù)往前走,就來到了興國禪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開皇年間,占地

4.9畝,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園的主體建筑。興國禪寺歷經(jīng)滄桑,多次遭到破壞。唐代貞觀年間進行擴建,改用現(xiàn)名。大家看寺門上額嵌有已故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石刻,寺門兩側有石刻楹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是濟南清末的秀才楊兆慶書寫的。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來到這里被寺院晚間的鼓聲和清晨的鐘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欲望,眾僧吟誦經(jīng)文的聲音把在人世間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喚回來,使他們走上去往極樂世界的道路。興國禪寺分東西兩院,西院的北側有廳房三楹,廳東接走廊,廊東為殿宇三楹。廊北墻上分別鑲有趙樸初的“齊魯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詩《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齊州九點》七絕碑刻。

大家往南看,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東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呂祖洞。它開鑿于隋開皇七年至唐貞觀年間,一共9窟,有130余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約1300多年,這是濟南地區(qū)一組雕刻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東佛教的重要史跡。同洛陽的龍門石窟、桂林的七星巖石壁、敦煌的壁畫、靈巖寺的巨佛一樣,是我為極為寶貴的文物,對研究隋唐時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再往前走,我們?nèi)タ纯磁d國禪寺的正殿。俗話說“山有主峰,廟有主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興國禪寺的正殿——大雄寶殿。殿內(nèi)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分別塑有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塑像個個端莊大方,面容生動。

走出興國禪寺,我們來到了歷山院。歷山院是為紀念舜在歷山耕稼而建。沿著石階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三開間的山門。門額上是清朝書法家農(nóng)髯熙的手書大字“歷山”。進了山門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這個院落和興國禪寺緊密相連,相互對峙,具有同等的韻味,可謂珠聯(lián)璧合。為了發(fā)掘大舜文化,所以將這上院落命名為“歷山院”。如果說興國禪寺為佛教之地,由于受大舜文化的影響,儒、

道、佛三教先后影響這里,歷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這在全國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

改革開放以來,千佛山旅游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國敦煌、龍門、麥積、云岡四大石窟精華于一體的萬佛洞,以及十八羅漢、臥佛、大舜石圖園,還有20xx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彌勒勝苑”和主像為30米高的銅制彌勒佛等景觀,豐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內(nèi)涵。被譽為“歷山飛虹”的客運索道,如駕輕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間,上行可觀山景,下行可瞻市容。

千佛山還建有魯班祠、舜祠和文昌閣,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們現(xiàn)在順著東盤路下山,今天的千佛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臨別之際沒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4個字吧。首先第一個字是緣,緣分的緣,俗話說“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guī)滋斓墓蔡帲闼阋灿星甑木壏至?接下來這個字是原諒的原,在這幾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里說對不起了!再一個字是圓滿的圓,此次行程圓滿結束多虧了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說聲謝謝了!最后一個字還是源字,財源的源,祝大家的財源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也祝大家工作好,身體好,今天的好,明天的好,現(xiàn)在的好,將來的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給點掌聲好不好!

最新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三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對各位光臨泉城濟南致以最誠摯的歡迎!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王,是大家這次旅行的導游,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叫我王導。旁邊這位是我們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師傅老李,他有十幾年的駕齡,大家可以放心乘車。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各位一道欣賞千佛山秀麗的美景,領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蘊。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興而來,滿意而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請允許我站在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代表千佛山景區(qū)全體員工,歡迎您的到來,愿您能在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好了,我們已經(jīng)到了美麗神奇的千佛山腳下,大家可以下車了。在去參觀景區(qū)前的這段時間里,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千佛山的大致概況。

我們今天要游覽的是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歷史悠久,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千佛山,古稱歷山”,至今算來,已經(jīng)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上古時期舜帝曾在山下耕種過,所以又稱“舜耕山”,是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以前人們每年在這里舉行“遷祓”儀式,借以除惡?!斑w祓”就是“遷居高處,祓除不詳”,因“遷祓”與“千佛”諧音,后人據(jù)將此山稱作千佛山了。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位于濟南市區(qū)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千佛山于1959年開辟為公園,占地面積約166公頃,包括興國禪寺、歷山院、唐槐亭、文昌閣、彌勒勝苑等等。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門。北大門是景區(qū)的正門,也稱“禮敬門”,取佛經(jīng)“禮敬諸佛”之意,走進禮敬門,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進入“禮敬門”,便可看見這座氣勢雄偉的四柱三樓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標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蒼松翠柏、梵宇僧樓盡收眼底。 面前的這條臺階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盤路,位于盤路兩側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質羅漢像。東側第一尊是十七降龍羅漢,西側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羅漢,這是乾隆皇帝給他們命的名。

大家請注意看,前方這尊臥佛是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的,它是釋迦牟尼側身臥像,花崗巖質,長10米,重50噸,屬全省之最。

在我們右前方的這座園子叫觀音園。它的主體造像就是園中這尊15米高的

銅鑄觀音像。1980年的時候,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區(qū)將池擴建,建起了觀音園,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觀音”。20xx年重修觀音像,改成了現(xiàn)在的銅質“楊柳觀音”。

各位朋友,北大門景區(qū)游覽走完了,讓我們一起登上山間小路,前往西盤道景區(qū)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一寶頂飛檐涼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邊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個字是原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來千佛山時提寫的。旁邊的這棵古槐,現(xiàn)在樹干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過樹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們又稱它為“母抱子槐”,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傳說,唐朝的開國元勛護國公秦瓊是個大孝子,為了給母親求福增壽,經(jīng)常到山上來上香許愿,每到此處都要將馬拴在這棵樹上,于是后人把這棵古槐又稱為了“秦瓊拴馬槐”。

再往上走,我們就來到了齊煙九點坊,這是一座二柱一樓式木質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齊煙九點”這四個蒼勁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間歷城縣令葉圭書寫的。這四個字取自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夢天》詩中,他在詩中寫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懷中瀉”。意思是說,他在夢中從天上遠遠看去,中國遼闊的九州小的像九點煙塵,汪洋大海也不過是懷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齊煙九點坊”的背面匾額,這“仰觀俯察”四個字是引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佳句來描繪這里的美景。而且這四個大字是從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貼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云徑禪關”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為四柱三樓式木枋。坊正面“云徑禪關”四字隸書為濟南已故書法家黃立孫所書。背面“峰回路轉”四字則出自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姜守遷之手。 “云徑禪關”的含義是說,寺院高聳,云霧彌漫,風吹著清云,回繞禪門,到寺里拜佛,必須經(jīng)過此坊,游人至皮,已進入仙境,到達佛門凈地,也就是到了大徹大悟的關鍵,需靜靜心,誠心誠意燒香拜佛。 “峰回路轉”則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借以形容此處地勢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彎轉。而在此又一語雙關,暗示人們要超脫紅塵,走出苦海,回頭是岸。

穿過“云徑禪關”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公元1748年)游覽千佛山所題的一首風光詩,題作《千佛山極目有作》,詩中主要描繪了千佛山秀麗的景色和千姿百態(tài)的石佛造像。

繼續(xù)往前走,就來到了興國禪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開皇年間,占地

4.9畝,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園的主體建筑。興國禪寺歷經(jīng)滄桑,多次遭到破壞。唐代貞觀年間進行擴建,改用現(xiàn)名。大家看寺門上額嵌有已故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石刻,寺門兩側有石刻楹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是濟南清末的秀才楊兆慶書寫的。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來到這里被寺院晚間的鼓聲和清晨的鐘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欲望,眾僧吟誦經(jīng)文的聲音把在人世間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喚回來,使他們走上去往極樂世界的道路。興國禪寺分東西兩院,西院的北側有廳房三楹,廳東接走廊,廊東為殿宇三楹。廊北墻上分別鑲有趙樸初的“齊魯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詩《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齊州九點》七絕碑刻。

大家往南看,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東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呂祖洞。它開鑿于隋開皇七年至唐貞觀年間,一共9窟,有130余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約1300多年,這是濟南地區(qū)一組雕刻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東佛教的重要史跡。同洛陽的龍門石窟、桂林的七星巖石壁、敦煌的壁畫、靈巖寺的巨佛一樣,是我為極為寶貴的文物,對研究隋唐時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再往前走,我們?nèi)タ纯磁d國禪寺的正殿。俗話說“山有主峰,廟有主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興國禪寺的正殿——大雄寶殿。殿內(nèi)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分別塑有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塑像個個端莊大方,面容生動。

走出興國禪寺,我們來到了歷山院。歷山院是為紀念舜在歷山耕稼而建。沿著石階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座三開間的山門。門額上是清朝書法家農(nóng)髯熙的手書大字“歷山”。進了山門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這個院落和興國禪寺緊密相連,相互對峙,具有同等的韻味,可謂珠聯(lián)璧合。為了發(fā)掘大舜文化,所以將這上院落命名為“歷山院”。如果說興國禪寺為佛教之地,由于受大舜文化的影響,儒、

道、佛三教先后影響這里,歷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這在全國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

改革開放以來,千佛山旅游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國敦煌、龍門、麥積、云岡四大石窟精華于一體的萬佛洞,以及十八羅漢、臥佛、大舜石圖園,還有20xx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彌勒勝苑”和主像為30米高的銅制彌勒佛等景觀,豐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內(nèi)涵。被譽為“歷山飛虹”的客運索道,如駕輕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間,上行可觀山景,下行可瞻市容。

千佛山還建有魯班祠、舜祠和文昌閣,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們現(xiàn)在順著東盤路下山,今天的千佛山之旅就到此結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臨別之際沒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4個字吧。首先第一個字是緣,緣分的緣,俗話說“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guī)滋斓墓蔡?,算算也有千年的緣分?接下來這個字是原諒的原,在這幾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里說對不起了!再一個字是圓滿的圓,此次行程圓滿結束多虧了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說聲謝謝了!最后一個字還是源字,財源的源,祝大家的財源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也祝大家工作好,身體好,今天的好,明天的好,現(xiàn)在的好,將來的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給點掌聲好不好!

最新佛門義工心得體會如何寫四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隋唐時代達到鼎盛,其間,大體經(jīng)歷了佛教經(jīng)典在中國大量傳播、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這樣幾個發(fā)展階段。在這幾個階段,都顯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歷史貢獻,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顯、慧遠、曇鸞等幾位高僧。

法顯是東晉時杰出的佛經(jīng)翻譯家和旅行家。俗姓龔,平陽武陽(今臨汾市西南)人,平民出身。他的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唯恐他不能成人,在三歲時就送他到佛寺當了沙彌(小和尚),希冀依靠“神佛”的保拓,免除夭折之難。法顯從小對佛很虔誠,20歲時受了“大戒”,信仰更加堅定,行為更加嚴謹,眾僧稱譽他“志行明敏,儀軌整肅”(《高僧傳·法顯傳》)。

法顯生于南北分裂、社會動蕩的東晉十六國時代,佛教在北方廣泛流行。當時,北方地區(qū)先后建立起眾多少數(shù)民族政權,他們與漢民族隔閡很深,尤其是在思想信仰上,漢族信奉儒家教義,認為“佛,外國之神,非諸華所應祠奉”;他們則主張“佛是戎神,所應兼奉”(見《晉書·佛圖澄傳》),把佛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宗教。因此,為了從思想上統(tǒng)治漢族廣大民眾,他們大力宣揚佛教,政治上扶植佛教發(fā)展。如石勒建立的后趙國百姓,在印度高僧佛圖澄的宣傳下,“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見《晉書·佛圖澄傳》)。但是,佛教的迅速發(fā)展也帶來不少混亂。主要是僧人受統(tǒng)治者支持享有特權,于是“真?zhèn)位煜?,多生愆過”(見《晉書·佛圖澄傳》),出現(xiàn)大量不法行為,引起民眾不滿,嚴重削弱了佛教;同時,佛教自身的規(guī)章制度,尤其是戒律也很不健全,當時雖有不少西域僧人翻譯的佛經(jīng)在中國流傳,但很不系統(tǒng),且多是口授相傳,輾轉流行,不免訛誤增損,而戒律的翻譯又極為缺乏。戒律的松弛和僧人特權的加大,更造成佛教界的混亂。

這種狀況,對于正直篤信的法顯來說,是不能容忍的。為了保衛(wèi)佛教的純潔性,以利于佛教的發(fā)展,他決心西行印度,到佛教發(fā)源地找回完整的戒律,由此建立一套維持僧眾團體及僧眾個人的規(guī)章制度,作為佛教團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于是,東晉隆安三年( 399),法顯與同學數(shù)人從長安出發(fā),“至天竺尋求戒律”(法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登上了西向印度取經(jīng)的征途。

法顯從長安出發(fā)時已是65歲高齡,他們一行數(shù)人,西經(jīng)戈壁,越蔥嶺,周游天竺,后經(jīng)印度洋到山東半島登陸,最后回到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外歷時20xx年,歷經(jīng)30多個國家,包括今日我國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以及我國南海、東南沿海等地,歸來時已是80歲老人。他是當時中國走得最遠的人,“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此”(《佛國記》)。

法顯在印度刻苦勤學掌握了梵文梵語,把大量口傳佛典記錄下來帶回中國,歸來后,又親自譯成漢文,從此,中國內(nèi)地佛經(jīng)結束了西域的中轉,直接溝通了東方的兩個文明發(fā)源地,中國佛教更系統(tǒng)地發(fā)展起來了。同時,法顯撰寫的《佛國記》不僅是一部佛教典籍,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是我國最早記錄中亞、印度、南洋各國歷史、地理、科學、藝術和文化的偉大旅游撰著。唐代高僧義凈指出:“自古神州大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創(chuàng)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轉引自靳生禾:《旅行家法顯》,第19頁)就是說,法顯是我國西天取經(jīng)的開山大師,唐代玄奘進一步開拓了取經(jīng)道路;而且,法顯的《佛國記》也可以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相與媲美。

由山西出家的另一位著名高僧慧遠,在使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

慧遠也是東晉時高僧,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寧武縣附近)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澳晔?,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jīng),尤善老莊”(《高僧傳·慧遠傳》)。說明慧遠少年時代主要學習儒家經(jīng)典,對當時流行的道家老、莊思想也很精通,但還未形成確定的志向。東晉永和十年( 354),慧遠21歲,深慕江東范宣子,便偕同其弟一道“欲渡江東”,拜師從學,因北方戰(zhàn)亂,道路不通,未能如愿。這時,正值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今河北省阜平縣北)立寺傳教,“聲甚著聞”,他又與其弟“遂往歸之”。聽了道安講經(jīng)說法后,十分敬佩,驚嘆說:“真吾師也!”認為以前十分喜愛的“儒道九流,皆糠比耳”,毅然與其弟削發(fā)出家于道安門下。“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繼晝”,深為道安賞識, 24歲便開講佛經(jīng)(見《高僧傳·慧遠傳》)。從此,終生皈依佛門,堅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東晉太元六年( 381),48歲的慧遠來到廬山,深感“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在這幽靜秀麗的廬山定居下來,開始了他富有特色的傳教生涯,從此足不出山,直至83歲逝世(見《出三藏記集·慧遠傳》)?;圻h在廬山的活動主要分三個方面:

一是著書立說,闡釋佛理,宣揚佛法。他一生“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余篇”(《高僧傳·慧遠傳》),絕大多數(shù)作于廬山。通過著書立說,形成了他的以佛教義理為核心,又廣泛吸收儒、道各家學說的中國化的佛教思想。他明確主張“內(nèi)外之道,可合而明”(《沙門不敬王者論》),儒、釋、道三教思想可以融合一體。在東晉,一再發(fā)生過關于沙門(佛門)該不該禮敬帝王的爭論,其實質也就是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關系或者說佛教在中國是否合法的爭論。為此,他寫下了《答桓大尉書》、《沙門不敬王者論》等名篇,一方面主張在家信徒(居士)必須遵從世俗,禮敬君親,盡忠盡孝;另一方面,出家僧人又必須保持佛門的獨立性,不禮敬君親,無所謂忠孝。他指出,從表面看,沙門不敬君親是“內(nèi)乖天底之情”,“外闕奉主之恭”,違反了封建禮教,但這樣可以使沙門以其高尚其志的榜樣影響民眾,從根本上維護了統(tǒng)治者的最高利益??傊暗婪ㄖc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fā)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沙門不敬王者論》)。佛教信仰與封建禮教不過是殊途同歸,終極目的是一致的。這樣,慧遠通過融合儒、釋、道思想,從理論上闡明了佛教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一致性,不但成功地解決了關于沙門是否禮敬王者的爭論,而且也保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合法地位,從而在佛教中國化的道路上邁開了決定性的第一步。

慧遠在廬山的又一主要活動是建立僧團,壯大佛教勢力。他培養(yǎng)組織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廬山僧團及居士群,從而使廬山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的兩大中心之一。另一個中心是印度僧人鳩摩羅什所在的長安,是主要的譯經(jīng)中心;慧遠在廬山除譯經(jīng)傳法之外,則努力使佛教中國化。同時,僧團周圍還有以上層社會名流為主體的居士群,它是慧遠與世俗世界聯(lián)系的紐帶,既能溝通上層統(tǒng)治階級,又避免了僧侶奔走官府而引起人們的厭惡心理,也有效地壯大了佛教的勢力。

慧遠的另一主要活動是廣泛接觸社會,擴大佛教影響。他居于廬山30余年,雖然“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高僧傳·慧遠傳》),但并沒有絕離塵世,而是不分華夷南北,朝野順逆,皆與交往,對誰也不親不疏。從地方官員到朝廷重臣,從著名文學家、道土到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舉凡來訪者,無不廣泛結交。而且,居于統(tǒng)治階層的上層人物,大多數(shù)是主動與慧遠結交的。慧遠以其超然出世的態(tài)度,周旋于復雜的政治斗爭之間,并贏得雙方的尊重,這樣不但擴大了佛教對社會的影響,而且通過廣泛接觸上層人物,也使佛教進一步獲得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

與此同時,慧遠還從理論上結合道家“以無為本”的出世主義,宣揚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并把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命運主宰權從天、上帝、鬼神手中奪回,交給每個人的“心’,引導人們從主體自身內(nèi)部加強修養(yǎng),積德行善,提倡通過念佛投生西方凈土,從而對中國佛教凈土宗思想的產(chǎn)生起了先導作用,也因此,唐宋以后的一些凈土宗僧人尊奉慧遠為中國凈土宗初祖。

繼法顯、慧遠之后,由山西出家的又一位著名高僧是曇鸞,他對中國凈土宗的形成起了直接促進作用,可以說是凈土宗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氨狈酱蠛陜敉聊罘鹬畼I(yè)者,實為北魏之曇鸞,故常推為凈土教之初祖”(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

曇鸞是北魏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他“家近五臺山,聞其神跡靈怪,幼即往尋之,便出家”(《續(xù)高僧傳·曇鸞傳》),可見他是在幼年時代懷著對佛教的神奇向往而出家為僧的。出家之后,“廣讀經(jīng)籍,尤研四論與佛性”(《續(xù)高僧傳·曇鸞傳》)。一方面廣讀博覽佛教經(jīng)書和儒道典籍,同時更深入鉆研鳩摩羅什所譯的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四種基本著作《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和有關佛性的學說。

曇鸞于南朝梁大通元年( 527)來到建康(今南京市),曾與梁武帝談論佛性,很受梁武帝贊許。后又拜見著名道土陶弘景,陶弘景授予他《仙經(jīng)》十卷,他便準備攜經(jīng)返回北魏故地,從事修行;但在途經(jīng)洛陽時遇到印度名僧菩提流支,便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jīng)者乎?”意思是佛經(jīng)中有沒有勝過道教的長生不老之法。菩提流支很不高興地“唾地相斥”回答他:道教哪配與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經(jīng)》是不能擺脫生死輪回,達到長生不老的。隨之即把佛教的《觀無量壽經(jīng)》授予他,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shù)媒饷撋??!闭f明長生不如解脫的道理,引導他信仰凈土(見《續(xù)高僧傳·曇鸞傳》),這使曇鸞深受教益,當場把《仙經(jīng)》燒掉,此后他便主要傳播凈土信仰了。

曇鸞回到故地后,大力弘揚凈土念佛,民眾紛紛皈依,名聲大振。北魏分裂后,東魏開國君主孝靜帝對他十分崇敬,尊稱他為“神曇”,并下敕令要他住持并州大寺。他后來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今屬交城縣),在這里講經(jīng)授徒。從此,玄中寺成為傳播凈土信仰的重要中心。到唐代,曇鸞的再傳弟子、山西文水人道綽繼續(xù)在玄中寺傳道;后來,道綽的弟子善導來到長安,建立起了完備的凈土宗派,使凈土宗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極盛時期。

凈土宗在印度佛教中也沒有形成宗派,卻在中國得到發(fā)展并連綿不絕地流傳了下來,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簡便易行,得到平民大眾的信奉,所以如同禪宗一樣,稱得上是真正中國化了的佛教。凈土宗的發(fā)展,與山西地區(qū)和由山西出家的高僧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它是由慧遠開創(chuàng)、曇鸞奠基、道綽與善導完成的,主要是在山西大地上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曇鸞在凈土宗的發(fā)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凈土宗在唐代正式形成后,進而傳入了日本,日本僧人“依據(jù)善導一師開創(chuàng)凈土宗”(日·村上專精:《日本佛教史綱》),使凈土教在日本得到廣泛流傳,成為日本眾多佛教宗派中的一個重要宗派,也因此,日本的凈土宗一直尊奉曇鸞、道綽、善導為凈土三祖師,尊奉玄中寺為凈土宗開山祖庭。歷代日本凈土名僧,多來玄中寺朝拜,視為“圣地”,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橋梁作用。

以上,從法顯、慧遠到曇鸞使我們看到,由山西出家的佛教高僧大多集中在十六國北朝時期,這個現(xiàn)象很值得重視。十六國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個高峰期,在這個時期,山西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再度成為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及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爐;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一個繁榮期,山西在這個時期一直處于北方民族統(tǒng)治之下,這些民族的統(tǒng)治者為了有效地統(tǒng)治漢族人民,在不斷學習吸取漢民族文化的同時,又大力宣揚和扶持佛教文化發(fā)展,這就為山西出現(xiàn)為數(shù)眾多的佛教高僧,以及佛教文化能夠在山西獲得比較高度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特定的和相當有利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歷史文化氛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山西佛教文化之所以格外光輝奪目的基本原因了。

同時,山西地區(qū)不僅佛教思想比較活躍,在傳播和發(fā)展中國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是全國佛教遺產(chǎn)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如五臺山位居佛教四大圣地之首;玄中寺為中日凈土宗搖籃;云岡石窟文化可與敦煌媲美;廣勝寺稀世罕見的金版藏經(jīng)《趙城金藏》為當今整理出版《大藏經(jīng)》的主要底本;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斕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繪畫等等。這些說明,山西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