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 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文章(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8 08:03:02 頁碼:12
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 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文章(3篇)
2023-01-08 08:03:02    小編:ZTFB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一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萊閣景區(qū)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為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里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面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衛(wèi)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里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左邊為劉遺民、桓伊,右邊為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右為關平、王甫,左為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么會到佛寺里,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里時,當?shù)剜l(xiāng)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于凄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并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聞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己發(fā)揮)宋代以后,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后,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為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起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圣,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后來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現(xiàn)在寺廟里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里說觀世音可以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為羅漢,羅漢后來有多少,說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說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稅,地方官員為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lián)系著。方士們很早就從事著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并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暗ぱ孪删场彼膫€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里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匯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志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lián)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我們也就意味著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xù)游覽。

最新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二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xiàn)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說。據說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于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后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秘、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說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說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拐李乘葫蘆,漢鐘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云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鞍讼蛇^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于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煙臺蓬萊閣建筑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布在丹崖山上。閣建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里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游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了。明萬歷17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統(tǒng)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4年(1819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解放后,經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筑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fā)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筑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筑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shù)厝朔Q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于北宋960年3月23日,死于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只,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并得高人指點,據說極通靈性。有關她的傳說很多,說她出生之日,屋內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后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fā)現(xiàn)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說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后告訴她母親說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說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脫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尸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峰,突然仙樂齊鳴,彩云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后,歷代疆吏大臣說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并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閣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說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丑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后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范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說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xiàn)的,于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F(xiàn)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筑圍繞著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閣樓建筑,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lián),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云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游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遍w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huán)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設置精致,布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著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后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huán)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后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門戶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墻外側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得不令人叫絕。

最新蓬萊旅行心得體會實用三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xiàn)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說。據說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于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后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秘、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說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說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拐李乘葫蘆,漢鐘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云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鞍讼蛇^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于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煙臺蓬萊閣建筑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布在丹崖山上。閣建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里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游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了。明萬歷17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統(tǒng)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4年(1819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解放后,經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筑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fā)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筑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筑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shù)厝朔Q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于北宋960年3月23日,死于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只,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并得高人指點,據說極通靈性。有關她的傳說很多,說她出生之日,屋內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后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fā)現(xiàn)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說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后告訴她母親說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說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脫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尸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峰,突然仙樂齊鳴,彩云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后,歷代疆吏大臣說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并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閣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說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丑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后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范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說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xiàn)的,于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F(xiàn)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筑圍繞著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閣樓建筑,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lián),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云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游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遍w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huán)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設置精致,布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著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后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huán)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后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門戶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墻外側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得不令人叫絕。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