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古琴賞析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2:54:35 頁碼:9
最新古琴賞析心得體會(通用10篇)
2023-11-23 12:54:35    小編:ZTFB

寫心得體會可以讓人更好地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并有所進步。審題是寫好心得體會的基礎,要確保自己理解題目的要求和限制。如果你對心得體會的寫作有些迷茫,不妨來看看以下這些經(jīng)典的心得體會范文,或許能幫到你。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一

使用材質: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為桐木制,琴底板為梓木制。琴弦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xiàn)在多為金屬制;琴徽多為貝殼或玉石制成。

樂器特色: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史悠久,為中國最重要的漢族傳統(tǒng)樂器之一。屬于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發(fā)音渾厚深沉,余音悠遠,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復雜,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現(xiàn)力豐富。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qū)低沉,音色明凈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我國文人雅士幾乎家家都有古琴??鬃右彩枪徘俚耐瞥缯?,他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古琴是必修樂器,孔子是想通過古琴來陶冶人的情性。約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xiàn)存琴曲、《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梁,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弦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于琴軫上。琴弦用絲制纏弦。岳山鑲嵌于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制作的徽,標記音位。古琴造型優(yōu)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于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在中國樂器中,古琴的聲音是特別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訴,卻比二胡委婉纏綿,是那種回旋往復的纏綿,有點讓人心痛;不如古箏響亮歡快,演奏效果立竿見影,卻平和沉穩(wěn),有一種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鋒芒畢露,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細膩含蓄的,指法不動聲色地控制著輕緩急重。這樣的聲音決定了它不宜作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能與古琴相和的,惟有簫了,簫的幽怨迷離和琴的古雅通脫糅成林下之風,超脫現(xiàn)實之境,說起來這也正是古琴為傳統(tǒng)文人們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聲音是讓人迷戀的。,泛音的輕靈清越,散音的沉著渾厚,按音的或舒緩或激越或凝重。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讓人真正體驗到余韻裊裊、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實且虛,繚繞而去,仿佛中國畫中的那種水墨煙云,如郭熙的《早春圖》。

中國歷代流傳著不少有關古琴的美談。西漢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的芳心,這是以古琴為媒的愛情故事。三國孔明以其過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時,焚香操琴,成為后世戲曲中久唱不衰的經(jīng)典故事。

古琴屬于典型的獨奏樂器,較少用于合奏。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

時的伴奏樂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对娊?jīng)》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征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方法(簡字譜),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琴現(xiàn)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流傳下來。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區(qū)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九嶷派以津京為中心。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二

明屠隆論琴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也就是說琴是一種不可閑置的樂器,很多琴友都有這樣的體會,琴越彈越好。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當厚厚的漆面包裹著整個琴身的時候,體內的能力需要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動,琴體會慢慢松透,漆面也會慢慢干燥出現(xiàn)裂紋,它的身體得到了呼吸,琴的聲音去掉了火氣,琴也更加蒼松、脆亮了。

古琴對于室內的溫度,濕度要求甚高,保養(yǎng)的不當古琴就會變形或者有裂痕,一旦出現(xiàn)“拱背”、“塌腰”現(xiàn)象,古琴就不能正常使用了,所以防患于未染才是關鍵。不要將古琴放在曬到太陽或是有其他熱源的地方,同時要避免吹穿堂風,北方干燥城市冬天可放臺加濕器切不可離暖氣太近。出門或不彈時,如沒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因古琴的內腔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別是面板料松軟,非常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在陰雨天或黃霉季節(jié)不彈時,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響發(fā)音。

彈奏古琴前要將手擦干凈,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臟或生銹而縮短使用期。古琴最怕油煙,被油煙污染了琴弦,音色就會改變。也要防止灰塵積存,時時擦拭,保持琴身和琴弦潔凈。

古琴彈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懸掛于墻壁之上或立在不礙行動的墻角,也可以將琴擺放琴盒之中。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三

古琴最初有5弦,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傳說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伏羲、神農。春秋戰(zhàn)國時,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琴曲已經(jīng)很多。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七弦琴,都與現(xiàn)在的古琴構造相似。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F(xiàn)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后人修補時所加?;姨ソ詾榧兟菇腔遥寐椴甲韵露习俦硟蓚戎敝撩姘暹呺H,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代的古琴發(fā)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于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xiàn)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制品,由于歷時比較短,現(xiàn)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禎年間,據(jù)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于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清代琴藝由興盛而走向衰落。《大還閣琴譜》、《五知齋琴譜》中許多明以前的琴曲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成為更深刻細致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則彈琴人減少,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張孔山一系,對《流水》作了較大發(fā)展。湖南楊時百撰輯了巨篇的《琴學叢書》,是一部有系統(tǒng)的綜合性琴書,并且對《幽蘭》、《廣陵散》作了突出的研究。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四

1、古琴,又稱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

2、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chuàng)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fā)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

3、關于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詩經(jīng)》,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筑長度與現(xiàn)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xiàn)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zhàn)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xiàn)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征。

4、西周時的鐘儀是現(xiàn)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yè)琴人。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2]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jīng)》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于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xiàn)力。戰(zhàn)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fā)展和普及,從而涌現(xiàn)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五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并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代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尚書》等文獻?!渡袝份d:“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笨芍僮畛鯙槲逑遥艽鷷r已有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比龂鴷r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穩(wěn)定,一直流傳沿續(xù)到現(xiàn)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根據(jù)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后盛興于民間。關于以琴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wèi)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fā)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xiàn)。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漢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晉間的嵇康,都是當時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長彈奏古琴名曲《廣陵散》,己傳為歷史佳話。創(chuàng)作的著名樂曲有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傳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義慶《烏夜啼》。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譜的產(chǎn)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后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隋末唐初趙耶利,對當時流行的文字指法譜字,進行了整理,并輯錄了《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圖》等解釋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調幽蘭》,為南朝梁丘明傳譜,現(xiàn)存為傳到日本的唐手寫卷子,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譜。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白居易愛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他的琴藝很高,并能自彈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寫道:鳥棲月動,月照夜江,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聞無古今?!睆堨锏摹堵犜乐菪靻T外彈琴》也有:“玉律潛符一古琴,哲人心見圣人心。盡日南風似遺意,九疑猿鳥滿山吟。”描寫了古琴豐富的表現(xiàn)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趙耶利總結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敝两袢苑蠀恰⑹駜膳傻奶攸c,盛唐的董庭蘭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傳世。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辈⑻岢鲅葑嗾弑仨殹岸ㄉ窠^慮,情意專注”,為后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guī)范。

晚唐曹柔鑒于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chuàng)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從其師陳懷古處承繼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沈、祝二家聲調,擅彈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寶中琴家薛易簡,可彈大弄四十、雜調三百,并有理論著作《琴訣》七篇,擅彈《三峽流泉》、《胡笳》、《烏夜啼》、《別鶴操》、《白雪》等曲。晚唐還有琴人陳康士根據(jù)屈原《離騷》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現(xiàn)懷舊的復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lián)系,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歷史傳統(tǒng),使古琴音樂在復古主義傾向中并沒有被湮沒,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發(fā)展著。南宋時期杰出琴家郭沔(號楚望,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后)和他的弟子劉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遺產(chǎn)的整理、創(chuàng)作方面對古琴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如郭沔創(chuàng)作的琴曲《瀟湘水云》、《泛滄浪》、《秋鴻》;劉志芳創(chuàng)作的《忘機》、《吳江吟》;毛敏仲創(chuàng)作的琴曲《漁歌》、《樵歌》、《佩蘭》、《山居吟》等都流傳至今。當時著名的琴曲還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澤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廬山道士崔閑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時期由于印刷術的發(fā)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于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知僅明代創(chuàng)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xiàn)提出的理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是明代琴家,對古琴藝術的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他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六十四曲、歷十二年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于1425年刊行,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琴譜。明末清初,徐上瀛更進而提出《二十四琴況》。明清以來,著名的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良宵引》、《水仙操》、《鷗鷺忘機》、《龍翔操》、《梧葉舞秋風》等。

這一時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間音樂(特別是戲曲音樂)的熏陶和影響,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發(fā)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創(chuàng)新,如《五知齋琴譜》中的《瀟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極為細膩,前所未見。以后的許多琴譜,在整理加工傳播傳統(tǒng)古琴音樂方面,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明、清時期著名琴人有嚴澂、徐谼、蔣興儔、徐常遇、蔣文勛、張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黃勉之、楊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于戰(zhàn)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于絕滅。當時,全國各地也出現(xiàn)了一些琴會組織,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濟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長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揚州的"廣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們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續(xù)時間最長,對琴界影響最大。

建國后,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間中的各種傳譜,并錄制了一批音響;發(fā)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yǎng)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后古琴音樂的整理、研究、發(fā)展開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吳景略、龍琴舫、查阜西、張子謙、夏一峰等。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六

古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樂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古琴音色凄迷幽冷,常常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每當我彈奏完一曲古琴,我都能找到一種寄托與放松。近日,我來到了以古琴為主題的村莊——古琴村。在這里,我受到了琴友們的熱情接待與指導,領略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精神內涵,在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之美。

【第一段】古琴村的介紹。

古琴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zhèn),這里是全國著名的古琴文化旅游村。這里四周環(huán)山,猶如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境地,風景優(yōu)美迷人。村內范圍之內有各種木材雕刻、制琴工藝的展示和古琴文化的交流活動,古琴杭州作坊更是在這里設立了工作室,居民這些年來在工匠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制琴技能,琴聲越來越響亮,古琴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走進這里,處處彌漫著古琴文化的氛圍,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仰之情。

【第二段】我的感受與收獲。

作為一名~小白~的古琴愛好者,在古琴村中心體驗到了汲取到了一些古琴文化的精髓。首先是琴音,我在參觀了古琴博物館和古琴作坊后開口便是一曲《廣陵散》,叵測得繚繞在村莊的空氣。這里的琴友在聽到我彈奏前還給了我一些古琴常識的介紹和表演技巧上的改善。如何在琴前的座位姿勢和彈奏時呼吸的調節(jié),還有如何在彈奏間隙時,細細品味琴音所帶給人們的心靈慰藉,這些方面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和提高。

【第三段】沉浸在古琴文化中。

在古琴村的一角,建有古琴書房。書房中的書架上擺放著大量古琴書籍,其中有經(jīng)典般的《琴心集要》,《中和正音譜》等。書房中的琴友,穿著古裝手上拿著古琴在房間里緩緩的走動,時不時彈起琴音。在這里,坐在窗前,端一杯文房四寶泡制的茶,撫弄琴弦,品味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真是一種震撼與愉悅的境界。

【第四段】走進工坊,感受制琴過程。

早上,我獨自走進了古琴杭州作坊。在這里,我看見了工匠在琴頭板上迅速的推柿子做出刻線,如何一錘一錘地成型,如何分層拼合,如何雕刻琴頭,打造完美的古琴。從材料的選擇,到工藝流程的掌握,琴匠們精益求精,不斷地探索著,試驗出各種不同的木質琴材與工藝,使出的每一款琴都從精神內涵到制作質量保證了古琴文化之美。

【第五段】結語。

回頭看古琴村,源于愛琴之心便有忘我的感悟,這一路彷徨中,追尋它的門,邁步向前。把琴帶回家后,我背上了精神獨立的思想。這座古琴村,塑造了沉淀和自信的人格,感受文化的力量和品質的追求。這段旅程,跨越的是一代代中華文化的豐厚歷史,移動的是人們文化信仰與理想的旗手。舉手投足間,受惠于古琴文化,領會其人文精神和藝術境界。古琴與我,生命與我,都在不斷的往彼此靠近,那娓娓彈奏的琴聲,成為了我心中的一種支撐與安慰,是一段值得銘記的記憶。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七

古琴,作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作為一名琴友,我很幸運地能夠學習和體驗這項古老的藝術。在練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琴道技巧、音樂理解和靈感感悟,從而收獲了很多關于古琴的心得體會。

一、琴道技巧。

古琴琴道技巧是學習古琴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指法和左右手協(xié)調。在學習古琴時,我發(fā)現(xiàn)只有通過不斷琢磨和練習,才能真正體會和掌握琴道的技法。例如,左手的定音和按弦技巧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才能在彈奏時達到準確穩(wěn)定的效果。而右手的指甲長度和指力運用,也需要不斷調整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通過琴道訓練,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古琴的獨特之處,也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音樂理解。

古琴音樂是一門極富有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它能夠通過音樂語言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學習古琴時,我深深被古琴音樂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音色所吸引。我了解到古琴曲目的復雜性和深度,以及作曲家對造型、節(jié)奏、模式等方面的精心設計。學習古琴曲目,不僅需要精益求精地練習琴韻和曲式,也需要用心去領會古琴曲目的意境,從而演繹出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三、音樂表達。

古琴藝術是在人文熏陶和琴道技藝的基礎上,通過音樂表達文化的高度和深度。良好的音樂表達力是表現(xiàn)古琴曲目的重要手段,也是古琴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進行表演時,除了琴技、音樂理解外,還需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和音樂性的發(fā)揮。學習古琴表演,需要不斷地開闊音樂思維和表達能力,從而打造出屬于個人的獨特風格。

四、靈感感悟。

學習古琴是一件讓人充實和舒心的事情,它讓我體會到古琴的奧妙和音樂的魅力。在琴聲中,我不僅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夠感受到當今社會的人文關懷和快樂體驗。古琴的學習,讓我逐漸體會到音樂的內在美感,以及心靈與音樂相互作用的奇妙存在。無論是在彈奏古琴時還是聽古琴曲目時,都有靈感和感悟涌動,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

五、結語。

總之,學習古琴是一件歷程曲折但卻充滿樂趣的事情。在學習和練習中,不僅完善了琴道技術和音樂表現(xiàn)能力,也拓寬了審美視野和豐富了內心情感。古琴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不僅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讓我在琴聲中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和放松。我會繼續(xù)努力學習和練習古琴,傳承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璀璨光輝。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八

古琴作為中國樂器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代表之一,一直以來都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在近期參觀了一場古琴賞析會后,我對古琴的音韻和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以下是我在古琴賞析會中的心得體會。

古琴賞析會是一場融合了音樂、文化與藝術的盛宴。在會場內,我首先被那些古琴的形態(tài)所吸引。這些琴身雕刻精美,木質紋理分明,仿佛蘊藏著整個古琴歷史的秘密。琴弦更是由傳統(tǒng)絲線制成,每根弦都有自己的特色,發(fā)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當演奏者輕撥琴弦,那高亢悠揚的音樂旋律頓時充滿了整個空間。

在賞析古琴音樂時,我被琴聲所吸引。古琴的音色獨特、柔和,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演奏者熟練地輕掃琴弦,琴音猶如一股純凈的泉水在心間流淌。在那平和而寬廣的琴音中,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山水,感受到了生命的源泉。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顆小小的星星,在我心靈的夜空中閃爍。

古琴音樂既有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底蘊,也充滿了音樂的藝術魅力。賞析古琴音樂,不僅能感受到其音韻之美,更能領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演奏者嫻熟的指法下,琴音宛如河水奔流,蓄勢待發(fā),在音符間唱出了中國古人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過古琴音樂,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積淀。

與此同時,古琴音樂也給我?guī)砹艘环N心靈的平靜和寧靜。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們常常感到壓力倍增,精神疲憊。而古琴音樂以其獨特的柔和音色和節(jié)奏感,讓人放松身心,回歸內心深處的寧靜。在賞析會上,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這種寧靜的力量,仿佛能夠逃離塵囂,回到最初的寧靜和純凈。

最后,古琴賞析會也讓我深深地感慨到繼承與傳承的重要性。古琴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了幾千年來前輩們的辛勤付出。在賞析會上,那些熟練演奏古琴的藝術家們展示了他們對古琴文化的深入理解與熱愛。通過他們的表演,我意識到傳承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我們需要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學習和傳承,讓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繼續(xù)傳承下去。

通過參加古琴賞析會,我對古琴音樂的韻味、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琴音樂不僅是一種演奏技巧和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人類心靈的寄托。賞析古琴音樂讓我更感受到美的力量,也讓我更堅定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以一種飽滿的熱情去學習古琴音樂,將美好的音樂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古琴音樂帶來的寧靜與力量。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九

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代表,也是一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音樂藝術。近日,我去參觀了一場古琴展,深深地感受到了古琴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妙享受,下面是我的展覽心得體會。

第一段:展覽開場。

展覽開場之時,我被各種精美的古琴所吸引,每一件古琴都內容豐富,每一件古琴都有著自己的過去和故事。其中一架被稱為“乾隆大珠三弄”的古琴,它的造型尤為精美,琴身用珍珠雕刻,不論是琴頭還是琴尾,還是琴柄和琴弦,都是精心雕琢的,引得觀眾紛紛豎起大拇指。

第二段:音樂表演。

展覽會上,還有一些著名的古琴家進行了現(xiàn)場音樂表演,讓人不僅看到了古琴演奏的技巧,也領略到了古琴音樂的魅力和美感。古琴家的演奏把古琴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人深深地沉浸在音樂的美妙之中,無法自拔。

第三段:文化研究。

展覽會還展出了一些與古琴相關的文化遺產(chǎn),包括關于古琴歷史發(fā)展的書籍、研究論文、文獻、圖片等資料。這些資料展現(xiàn)了中國古琴音樂的博大精深,讓人對古琴樂的歷史及發(fā)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段:交流互動。

在展覽會上,觀眾們也可以和古琴家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如何正確地演奏古琴以及如何欣賞古琴音樂。這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古琴、走近古琴,也提高了觀眾對古琴音樂的欣賞能力。

第五段:展覽反思。

展覽會讓人們更加地了解古琴音樂的博大精深,更加地希望能夠繼承和傳承古琴這種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古琴在現(xiàn)代音樂中的地位與作用,除了要讓精通古琴的音樂家來推廣之外,我們也希望能夠更多地讓觀眾了解和喜愛古琴,從而傳承古琴文化。

總之,這次古琴展覽讓我受益匪淺,我對古琴音樂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希望這種展覽能夠在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古琴這種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

古琴賞析心得體會篇十

古琴,源自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韻味。作為一名對古琴感興趣的人,最近我參加了一場古琴賞析會,從中受益匪淺,今天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琴的音色和彈奏技巧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演奏古琴的過程中,演奏者輕撥琴弦,琴音如泉水般流動,宛如大自然的聲音。每一次古琴的音符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同時,古琴的彈奏技巧也十分讓我折服。演奏者采用多種技巧,如反彈、撥弦、橫按等,使得古琴的音樂更加生動有趣。通過觀摩演奏家的精湛技藝,我對古琴的音色和彈奏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古琴曲目所表達的情感讓我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古琴曲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風格而著名。在賞析會上,我聆聽了一曲《廣陵散》,演奏者以細膩的音色和動情的演奏方式,將曲中的凄美和憂傷完美地表達出來。曲中的音符仿佛在我耳邊回響,使我陶醉其中,仿佛聞見了歷史的氛圍。這使我更加理解了古琴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媒介的獨特魅力。古琴的音樂可以訴說人生百態(tài),訴說不同情緒和時代的感動,它是情感的釋放和宣泄的方式。

古琴的賞析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中國的音樂文化。古琴作為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之一,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琴賞析會上,演奏者對每一首曲目都進行了精心的介紹,讓我更加了解了古琴音樂的歷史和意義。我了解到,古琴不僅是一種音樂樂器,更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修行方式。古琴演奏融入了道家思想,以靜制動,以緩為快,有助于心靈的寧靜和修煉。通過賞析古琴,我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音樂的深邃和內涵,以及古代智慧的獨特體現(xiàn)。

另外,古琴賞析還給了我一種與內心溝通的機會。在賞析會上,我閉上了眼睛,專注地聆聽著古琴音樂,感受它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我發(fā)現(xiàn),古琴的音樂與我內心的某種情感契合,仿佛它能深入我內心,激發(fā)我隱藏的感受。在某些時候,我覺得古琴音樂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方式,使我更加真實、純粹和接觸到自己的內在世界。這種體驗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只能通過靜心聆聽古琴來領悟。

最后,古琴賞析還讓我對音樂的價值和內涵有了新的認識。音樂是人類的情感表達和藝術享受的一種方式,而古琴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音樂形式,更加強調了音樂的內涵和哲理。通過古琴賞析,我深深地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和魅力。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通過音樂來滋養(yǎng)人的心靈,使人尋找到內心的安寧。它讓我對音樂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使我愈發(fā)熱愛和推崇音樂的藝術之美。

總之,古琴賞析讓我對古琴音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賞。它不僅開拓了我的審美視野,也深化了我對音樂的理解。通過古琴的回響,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和情感表達的力量,也領悟到了音樂的獨特價值。我深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會繼續(xù)與古琴這一珍貴的文化財富相伴,以更加深入的態(tài)度去探索、欣賞和品味。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