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 唐詩人生感悟(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22:33:11 頁碼:7
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 唐詩人生感悟(六篇)
2023-01-05 22:33:11    小編:ZTFB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jīng)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一

《明河篇》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作品。此詩以神奇瑰麗的筆調,詠贊了秋夜銀河的美好,在撲朔迷離的氛圍中,抒寫了天上、人間的離愁別恨。

明河篇

八月涼風天氣清,萬里無云河漢明。

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

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里。

復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

云母帳前初泛濫,水晶簾外轉逶迤。

倬彼昭回如練白,復出東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

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

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明河漸微沒。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輝讓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孟棨《本事詩·怨憤》記載:“宋考功(即宋之問),天后(即武則天)朝求為北門學士,不許,作《明河篇》以見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瘎t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彼d未必屬實,但詩中的確蘊含著某種怨憤情緒。

【賞析】

此詩開始四句,以寫景落筆。仲秋之夜,風清氣爽,在萬里無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條橫貫中天的銀河(即明河),顯得分外明亮。日暮時分,它出現(xiàn)在“南樓”上空,清澈淺顯;清晨,它斜掛在“西山”之上,似縱卻橫。這里,“南樓”、“西山”借用了兩個典故?!妒勒f新語·容止》載:“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曰:‘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因便據(jù)胡床,與諸人詠謔,竟坐甚得任樂?!绷怼妒勒f新語·簡傲》載:“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钢^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醪淮?,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痹娙私栌眠@兩個典故,抒發(fā)自己希望象魏晉名士那樣,縱情山水的心愿,寄寓著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短短的四句詩中,先是以風涼、氣清和萬里無云,來襯托河漢的“明”;接著,把銀河比作一條清淺的河流,還賦予它以“縱復橫”的動勢,使之更顯清瑩可愛,而典故的運用,使詩意更為深厚,所抒之情更加含蓄、婉轉。

接著八句,詩人描繪在洛陽城中觀看明河的情景。洛陽城中高大的宮殿直抵云霄,長長的銀河照臨宮室。但是,因為天橋和屋脊的遮蔽,卻看不見完整的銀河,只有在別的精美的居室中觀看,才最為相宜。那銀河的柔光照著以云母片作裝飾的帳幔,銀光閃爍,仿佛天上之水流淌到人間;走到“水晶簾”外,舉頭一望,那耿耿銀河顯得更加明亮,在空中彎曲綿延不斷,與滿天星斗相輝映。它象一條純潔白絹,從東城一直連接著遼遠的南郊。在這八句中,詩人以“畫堂瓊戶”、“云母帳”、“水晶簾”等華美的辭藻,使各種富麗堂皇的景象接連呈現(xiàn),既表現(xiàn)了帝都特有的風物,也與明澈的銀河相映照,在一片柔光中,給帝都蒙上了一層朦朧、幽深而又神秘的色彩,使天上、人間連為一體。

接著詩人在以下的八句中,想象在銀河的映照下,“南陌”思婦對于征人的思念,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詩人從萬戶搗衣聲中,想到了一去不歸的征人,并進而想到了正在“鴛鴦機”上刺繡的女子,從點點螢光中,抬頭看到了空中明亮的銀河,勾起對征人的無盡思念。此時,一只孤雁正從牛郎、織女相會過的“烏鵲橋”邊飛過,發(fā)出哀怨悲鳴,更使思婦的離愁難以平息,她癡癡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銀河漸漸地隱沒在曉天之中。這明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出處進退之道(《關尹子·三極》:“云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無窮,圣人之道則然。”),在黎明漸曉之時,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光輝讓給那曉月的流光,悄然隱去。而思婦的眷懷之情,卻無法停歇!這一段,是上文的轉折和深入,它由單純對明河的贊美,轉入對人事的感嘆,進一步把人間、天上融為一體。那搗衣之聲與雁飛螢度相交織,冷清、凄切之感,無窮的相思之情,將伴著耿耿長河,無終無了。特別是詩人在“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輝讓流月”兩句中,賦予明河以人的崇高感情,使得它本來就美好的風彩更為美好。這里采用十分婉曲的手法,進一步贊美了明河,也為最后四句埋下了伏筆。

最后四句,詩人以神話故事,作了精彩而又富有深意的收結。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不可親”,因此,詩人要到天上去。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載:“舊說云天河與海通。有人乘槎而去。遇一丈夫牽牛而飲。遂問此是何處。牽牛人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按嚴是漢代術士)則知之?!共簧习叮蜻€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嬆暝?,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庇謸?jù)《太平御覽》卷八引劉義慶《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支機石也?!痹娙税堰@兩個故事揉合到一起,自然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執(zhí)著地追求美好明河的強烈意愿。同時,詩情幾經(jīng)曲折,終于從地下躍升到了渺遠的空中,天上、人間,到此合而為一,使詩歌充滿了神奇、幽遠的藝術魅力。自己終究希望離開那城闕阻障、復道蔽空的帝都洛陽,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字里行間深深地隱含著詩人難以言喻的怨憤。宋之問曾經(jīng)倍受寵幸,武則天時任尚方監(jiān)丞,后因依附張易之,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作參軍,不久逃回北方,匿居洛陽。這首《明河篇》,很可能作于匿居洛陽之時。透過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讀者可以從詩中感受到他因仕途失意而產(chǎn)生的苦悶與憂愁,以及對于當時政治的不滿情緒。

這首詩疏密有致,搖曳生姿,既有跨越天上人間的宏大境界,又有對思婦之情的細致剖析。在結構上變化波瀾,恰到好處地使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如“復出東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歸”,“烏鵲橋邊一雁飛。雁飛螢度愁難歇”,使得轉接自然,氣勢流走。另外,全詩以散行為主,但卻穿插了一些對句,如昏見曉落、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現(xiàn)出精巧,顯得從容整練。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二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全詩意思

《靈隱寺》是唐代宋之問創(chuàng)作的五言古詩。全詩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靈隱寺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注釋】

鷲(jiù)嶺:本是印度靈鷲山,這兒借指靈隱寺前的飛來峰。

岧(tiáo)峣(yáo):山高而陡峻的樣子。

龍宮:泛指靈隱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錢塘江又稱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錢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捫(mén)蘿:攀援藤蘿。捫,持、執(zhí)。

登塔遠:攀登遠處的古塔。

刳(kū):剖開。

取泉遙:到遠處去取水。

更發(fā):(開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ù)齡:年輕的時候。

尚:喜歡。

遐:遠。

異:奇異的美景、勝地。

搜:尋求。

滌:洗滌。

煩囂:塵世間的煩惱和喧囂。

石橋:指天臺著名的風景石梁飛瀑。

【白話譯文】

飛來峰高聳而草木蔥蘢,佛殿肅穆而且寂寞寥落。

層樓上可遠眺壯美日出,寺門正對著錢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飄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飄到九重天。

攀援藤蘿登上遠處古塔,挖空樹木到遠處取泉水。

霜凍下山花開得更旺盛,葉子沒有因為寒冷凋落。

早年愛好遠處奇異美景,用來洗滌塵世中的煩惱。

等到我走入天臺山的路,看我過其中的梄溪石橋。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宋之問貶為越州長史,離京赴越?!缎绿茣分杏涊d他“頗自力為政,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布京師,人人傳諷?!薄短圃娂o事》說:“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可見,這首《靈隱寺》是他途中經(jīng)過杭州,游靈隱寺時所作。此時,宋之問宮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結束,較之首次貶逐時所作的詩歌,更為清新雄壯,甚至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賞析】

“鷲嶺郁岧峣”,“鷲嶺”本為印度靈鷲山的簡稱,印度高僧慧理說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靈鷲飛到杭州,后此處的山峰就稱為“飛來峰”,詩中的“鷲嶺”也就借指靈隱寺了。這一句從大處著筆,形容了飛來峰的高峻蔥郁?!褒垖m鎖寂寥”,“龍宮”化用了龍王請佛入龍宮說法的佛教故事,此處借指靈隱寺?!版i寂寥”用一個“鎖”字形象地突出了靈隱寺中的清靜。這兩句詩,先從大處起筆描寫了飛來峰,即靈隱寺的周邊環(huán)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點上來描寫了靈隱寺。

下面的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從靈隱寺的樓閣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時的壯景,靈隱寺的寺門又正對著錢塘江洶涌的潮水,對仗工整,氣勢雄壯,在描繪實景的同時又增加了景物的層次,給人帶來雄壯的感受。這兩句詩傳唱極廣,前人評價為“氣韻生動,境界幽遠”。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是吟詠桂花的名句,當為詩人根據(jù)靈隱寺每到金秋時節(jié)便有桂子從月宮中落下的傳說加以想象而成的,構思也相當絕妙。月宮中的桂子從天外飄下,寺廟中的香火從人間飄到了天外,天上人間仿佛都是相通的,顯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描寫的是詩人在靈隱寺中見到的景色,第二聯(lián)是實景,第三聯(lián)是想象之景,是虛景。這兩聯(lián)虛實結合,更能顯出靈隱寺之神秘。下面兩聯(lián)則是詩人離開靈隱寺的途中見到的景色。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形容詩人跋山涉水之艱辛。這一聯(lián)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詩人不分遠近地時而登塔,時而尋找名泉的游覽過程?!八』ǜl(fā),冰輕葉未凋”這一聯(lián)是詩人在登塔取泉的過程中見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著薄霜開放,樹葉雖逢細冰而未凋。此處借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雖遭受貶黜卻仍然堅強?!百睚g尚遐異,搜對滌煩囂”,這一聯(lián)是詩人自述一直以來就愛好奇山異水,因其可以洗滌塵世中的煩惱和喧囂。在靈隱寺的游覽也滌盡了詩人心中的煩惱。最后一聯(lián)“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是寫詩人還打算去浙江的天臺山游覽石橋。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天臺山的梄溪上有石橋,下為陡峭山澗。全詩在詩人想象的游覽情景中結束,構思新穎,且以詩人對另一佛教勝景的向往, 反襯出在靈隱寺游覽時的意猶未盡,還帶有一些出世歸隱的向往。

整首詩按照詩人游覽的路線展開描寫,第一聯(lián),從外部環(huán)境飛來峰入手,接著寫到靈隱寺,第二、三兩聯(lián)寫的是靈隱寺中的景色,四、五兩聯(lián)是從靈隱寺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后兩聯(lián)是詩人離開時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并在詩歌的結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歸隱的意向。全詩意境開闊,構思奇妙,景色描寫清麗淡遠,開啟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三

作者:唐·杜甫

山行落日下絕壁,西望千山萬山赤。

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

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

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

注釋

①這首詩是杜甫于寶應元年(762)在梓州作。光祿坂:在今四川中江縣廣福鎮(zhèn)東南十馀里。

②萬山:全詩校:“一作萬水?!?/p>

③鳴:全詩校:“一作棲。”

④暝色:夜色。客:杜甫自稱。

⑤馬驚、草動:途中驚恐狀。時蜀有徐知道之亂,山賊多乘險搶劫。

⑥開元:唐玄宗年號。《舊唐書·玄宗紀》載:開元間,“天下又安,雖行萬里不持兵刃”。

⑦多:全詩校:“一作何。”擁隔:阻塞。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

繁體對照

光祿坂行杜甫

山行落日下絕壁,西望千山萬山赤。

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

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

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四

唐詩桃源行鑒賞

【原文】

桃源行

王維/唐

〔時年十九〕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去(一作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

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阝奧]。

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一作凈)。

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一作忽)聞俗客爭來集。

競引還家問都(一作鄉(xiāng))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

及至(一作更聞)成仙遂(一作去)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

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

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

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

安知峰(一作岑)壑今來變。

當時知記入山深。

青溪幾曲(一作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

不辯仙源河處尋。

【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值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

(7)旋:不久。

(8)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9)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1)房櫳:房屋的窗戶。

(12)喧:叫聲嘈雜。

(13)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4)引:領。

(15)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xiāng)。

(16)平明:天剛亮。

(17)閭巷:街巷。

(18)開:指開門。

(19)薄暮:傍晚。

(20)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

(21)去:離開。

(22)自謂:自以為。

(23)不迷:不再迷路。

(24)峰壑:山峰峽谷。

(25)游衍:留連不去。

(26)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晉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27)物外:世外。

(28)靈境:指仙境。

(29)塵心:普通人的感情。

(30)鄉(xiāng)縣:家鄉(xiāng)。

(31)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32)云林:云中山林。

【譯文】: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想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賞析】:

此詩借詠桃花源一事,寄托了詩人對美好理想的憧憬。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這首詩中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生動優(yōu)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從容雅致,意境超脫,寓意深長。

這首詩所寫的內(nèi)容源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王維這首詩妙在毫無雕飾,更能引起人們的興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這是詩人十九歲時的作品。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五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解:

1、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2、翻:翻然改圖之翻。這兩句,紀昀說是“不可解”。趙殿成說是“不敢,當是敢不之論”。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當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賢成績而泰然無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趙、高二說中,趙說似可采。

譯文:

梓州一帶千山萬壑盡是大樹參天,

山連著山到處可聽到悲鳴的杜鵑。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樹梢淅淅瀝瀝活象瀉著百道清泉。

蜀漢婦女以?花織成的`布來納稅,

巴郡農(nóng)民常為農(nóng)田之事發(fā)生訟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辦學教化,

不可倚仗先賢的遺澤清靜與偷閑。

賞析:

這是一首投贈詩,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詩以即景生情,抒發(fā)惜別心緒,也兼寫蜀中的風景土俗。開頭四句寫梓州山林奇勝;五、六兩句寫“漢女巴人”之風俗;七、八句以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比擬李使君;寓意不能因為此地僻陋,人民難治而改變文翁教化之策。

詩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前半首尤勝,是唐詩中寫送別的名篇之一。

主題唐詩之旅心得體會和感想六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唐詩原文及鑒賞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

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半雨,

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

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賢。

王維詩鑒賞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fā)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于發(fā)端的范例。“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如椽大筆,淋漓潑墨,勾勒出巴蜀層巒疊嶂的群山、無數(shù)險峻深邃的巖壑、高聳云天的林木,同時還有一片杜鵑熱鬧如沸的啼鳴,使萬壑千巖為之振響。如同展開一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令人為之一振。緊接著的“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更扣緊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點,先描繪深山冥晦,千巖萬壑中晴雨參半的奇景,再繪出雨中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詩人遠遠望去,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這里生動地表現(xiàn)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于平面畫幅的二維空間,若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

由此,就表現(xiàn)出山中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使畫面富于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這一聯(lián)的“山中”承首聯(lián)的“山”,“樹杪”承應首聯(lián)的“樹”,連接緊湊,天然工巧。無怪乎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jié)稱贊這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保ā稁Ы?jīng)堂詩話》卷十八。)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詩的后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tóng童)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chǎn)芋,那里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fā)生訴訟?!皾h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征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里,非常貼切。最后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拔奈獭笔菨h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lián)系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huán)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送梓州李使君》作為一首送別詩來看,它的藝術構思新穎奇特。詩中沒有一句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繪巴蜀的山水、風情和民事。

然而讀后深思,就會發(fā)覺此詩緊緊圍繞李氏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全詩融注著詩人對李氏欣羨、期望、勸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會貫通,結構謹嚴縝密。前兩聯(lián)描繪巴蜀雄秀山川風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詩人對梓州風光的熱烈向往,對李氏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第三聯(lián)有極強的概括力,既表現(xiàn)了蜀地的物產(chǎn)、民風,也說明蜀地僻遠經(jīng)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這一聯(lián)還為尾聯(lián)埋下伏筆,使詩人勸勉李使君的話更顯得切實而不空洞。尾聯(lián)則順勢而下,勉勵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圖。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傳達出自己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謂用典妙筆。

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于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

在唐人送別詩中,堪稱是一首構思別開生面,思想境界高遠,讀后令人振奮的佳作。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