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 西安生態(tài)日公益宣傳片(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3 08:55:25 頁碼:12
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 西安生態(tài)日公益宣傳片(九篇)
2023-01-13 08:55:25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一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皇帝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俺菈Α币辉~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0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二

游客們,你們好!我是導游張逸軒,大家能夠叫我張導。這是我們陽光旅行社的帽子,請大家戴上,便于辨認,我今日為大家介紹的景點是兵馬俑,期望大家在參觀兵馬俑的同時,渡過歡樂的時光!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西安臨潼南約5公里。陵園規(guī)模宏大,近20000平方米,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陪葬品眾多,在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大家進了拱形大廳,首先看到的是俑。它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tài)自若的樣貌,一看就明白是久經(jīng)沙場,重任在肩,經(jīng)驗豐富。

看完了俑,我們再觀看武士俑。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它體格健壯,體型勻稱??此鼈兩泶?zhàn)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的戰(zhàn)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fā),十分威風。

武士俑的旁邊就是騎兵俑。它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zhí)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鋒。

我們剛才參觀的是兵俑,接下來我們參觀馬俑。看陶馬跟真馬一樣大,每一匹都是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馬俑,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因為它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它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秦軍雄兵百萬,戰(zhàn)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接下來是拍照時間,大家能夠自由拍照,拍完后回賓館。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西安,今天我們所要參觀的歷史悠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可稱作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環(huán)境優(yōu)美,地勢險峻。在1978年,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因此,1978年12月2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兵馬俑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啊,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讓我們進去看看吧!已發(fā)掘的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兵馬俑數(shù)最多,有六千多個。

快看!站在最前面的是將軍俑。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tài)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jīng)沙場,重任在肩了。

將軍俑后面的是武士俑,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zhàn)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zhàn)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fā)。

最后面的是騎兵俑,它們上身著戰(zhàn)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zhí)韁繩,左手持弓箭。

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有的好像等人騎在它背上,才站起來似的;有的那躍躍越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神態(tài)各異,有的領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zhàn)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tài)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言秦國統(tǒng)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侯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輕微的呼吸聲。

今天的觀光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游能成為您記憶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再見!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四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jīng)》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jīng)歷代征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xiàn)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jīng);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的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前半部為臨時性專題陳列室,自軸線正中上有“碑林”匾額的碑亭以北為碑林陳列室,西側為石刻藝術室。進入西安碑林大門,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兩層飛檐的亭子,里面豎立著著名的《石臺孝經(jīng)》。這是由四塊石板組合成的長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層石臺上?!缎⒔?jīng)》是宣揚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歷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視。唐天寶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加注,并用隸書行文。

第一陳列室

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修蓋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陳列室里主要陳列,內容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jīng)》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jīng)》、《論語》等12部經(jīng)書,共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12部經(jīng)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fā)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jīng)書時出現(xiàn)錯誤,并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jīng)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jiān)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jīng)。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jīng)書。

第二陳列室

第二室陳列著許多具有史料價值的石碑?!洞笄鼐敖塘餍兄袊妨⒂诠?81年,后世才從地下發(fā)掘。此碑記敘了古代羅馬景教傳入中國的盛況,石碑側面用敘利亞文刻寫了70位景教人士的名字。石碑記載的史實中外史書全無記載,因此彌足珍貴。清代丹麥人荷爾漠來西安用重金偷買未遂,只好托人刻一假碑(現(xiàn)存?zhèn)惗?。它是研究中外關系的寶貴資料,其拓片早已輾轉國外?!吨心岷衔耐恿_尼經(jīng)幢》是一種柱狀石刻,有六角柱形、八角柱形和圓柱形,用中國和尼泊爾兩種文字刻成,反映中尼兩國佛教的交流?!恫豢蘸蜕斜贩从沉擞《确鸾虃魅胫袊氖穼??!睹鞯率苡洷酚涊d了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建立的農(nóng)民政權“大順國”,并反映了當時陜西災后“人食人”的慘狀?!恫苋冯m是為漢代曹全樹碑立傳,卻無情地記載了他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事實。

第三陳列室

石刻藝術室和游廊收集了陜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東漢的石獸、畫象石,唐代的蹲獅、犀牛。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有四駿保留在這里。這里陳列的唐代供應石燈十分引人注目,燈分九層,無論造型還是燈案的圖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附近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燈就是仿此唐燈所造。此外,還有出土移此的東漢石刻墓門,唐代石槨。石槨陰刻的星相樂舞,仕女圖,槨外浮雕彩繪文武侍從和騎龍駕鳳仙人,都是歷史和藝術珍品。來到碑林,不要忘記這里還有一個高2.5 米、重6 噸的景云大鐘。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發(fā)出的鐘聲就是出自這個巨鐘。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五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游覽!

就在西安市的三學街,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博物館,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性藝術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它利用西安文廟擴建而成,蒼松翠柏掩映著它,巍巍城墻護衛(wèi)著它。千百年來,它經(jīng)歷了重重的硝煙戰(zhàn)火,跨越了慢慢的歲月長河,3萬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萬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國家級文物134件,它以萃為經(jīng)典的東方傳統(tǒng)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東方石刻藝術,成為我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最為豐富的藝術寶庫。

西安文廟

來到碑林博物館,你會被這恢宏壯觀的文化叢林所感染,更會被一座座精美絕倫的書法名碑所吸引,也許你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如此豐富的碑石和動人的雕刻,是怎樣穿過歷史的云煙,與我們今天在這里相聚呢?那就讓我們從碑林的形成說起吧。

公元874年,爆發(fā)了黃巢起義。戰(zhàn)火的硝煙,國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戰(zhàn)爭的災難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jiān)內的《開成石經(jīng)》瀕臨戰(zhàn)爭的毀壞。公元920xx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此時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為了便于防守,將長安城區(qū)縮小到皇城之內,國子監(jiān)便處在了城外,《開城石經(jīng)》等碑石就被遺棄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許多文人學士、政府官員的竭力建議下,韓建和后來的劉鄩在公元920xx年,陸續(xù)將《開城石經(jīng)》等碑石搬移到城內唐尚書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廣場一帶??墒沁@里地勢低洼潮濕,經(jīng)常受到雨水侵蝕,碑石容易陷落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陜西轉運副使呂大忠的精心組織下,又將《開城石經(jīng)》遷徒到府學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現(xiàn)址,當然與《開城石經(jīng)》一同遷入的還有《石臺孝經(jīng)》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當我們說到碑林的形成時,就會想到《開城石經(jīng)》,它是碑林的基礎,因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為大觀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這些曲折而艱辛的遷移過程后,我們再看看這里的孔廟舊址。

孔廟,是封建社會祭祀孔子的專門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規(guī)模不等的孔廟。

西安的孔廟,則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國家詔令之下所設立,位置在尚書省西隅的國子監(jiān)附近。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孔廟又稱文廟。西安孔廟經(jīng)歷了五代、北宋的幾次遷徒,在宋崇寧二年(1103)最終將孔廟和府學遷于現(xiàn)址--西安碑林博物館所在地,從而使孔廟、府學和碑林融為一體。今天的西安孔廟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保存下來的大多是明清時的建筑,它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中軸貫穿、左右對稱的原則,整體和諧統(tǒng)一,布局嚴謹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斗拱繁復、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太和,是指陰陽會合;元氣,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這里既有祈求萬福的意思,又是對孔子地位受到人們敬重和尊崇的體現(xiàn),它是在明萬歷年間由皇族捐資400多兩黃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稱"塞門"。塞門外有清朝末年陜西著名書畫家劉暉題寫的"孔廟"二字,字體醒目,結構穩(wěn)健,運筆舒展??讖R沒有南門,因為南面正對明代城墻,所以只能在東西門兩側開門,西門稱禮門,東門稱義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門。

牌坊之下則是明凈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間以泮橋連接。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天子之學為辟雍,諸侯之學為泮宮。泮宮是學校的前身,春秋時孔子在魯國講學,地點就在泮水之濱,后來在這里建立學校,所以叫泮宮。并且成為后世學府的代稱,科舉時代稱生員入學為入泮。

與牌坊相對而呼應的是欞星門。欞星為天田星,主稼穡,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欞星,有祈年報功之義。宋代開始將欞星門設于文廟中,欞星成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為兩門,清代為三門,中門額刻"文廟"二字,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額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華學識和道德品行與天地齊平,古今永輝。門頭兩端雕刻的蹲獸叫做麒麟,神圣威嚴,寓意福瑞吉祥。

走過欞星門,便可看到處在中軸線上出檐翹角、肅穆莊重的戟門,為典型的歇山頂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因為古代祭孔時門兩側陳列儀仗性的兵器而得名。按照禮儀制度,古時宗廟、陵墓門前設立戟門及列戟的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

穿過戟門,就是東西兩廡和相互對稱的六座清代碑亭。兩廡過去陳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塑像。碑亭為八角攢尖頂,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評定一些邊患叛亂的戰(zhàn)爭記錄碑石。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是一座最雄偉、最典型的廡殿式建筑,它位于孔廟最后一重庭院中,里面供奉著孔子像?!睹献印とf章下》曰:"孔子之謂集大成"。古樂中一變?yōu)橐怀?,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成,稱為大成。這里的大成就指孔子能夠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因此孔子曾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然而遺憾的是西安孔廟的大成殿已在1959年9月毀于雷火之中,如今這里已成為碑林廣場。

大夏石馬

屹立戟門西北處的是"大夏石馬"。大夏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國家,他們擁有陜西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qū)。

公元420xx年,大夏國的創(chuàng)立者赫連勃勃率軍攻占了長安,任命他的長子赫連璝為大將軍,鎮(zhèn)守在長安,石馬就是在長安縣查家寨赫連璝的墓旁發(fā)現(xiàn)的。

石馬采用圓雕的技法,線條簡潔自然,風格粗獷古樸,我們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前腿刻有"大夏真興六年"、"大將軍"等字樣。大夏國僅有20xx年的歷史,而這匹石馬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紀年的文物。石馬體態(tài)勻稱,四蹄健壯,為承擔馬身的巨大重量,馬的兩前足與兩后足各組之間均未鏤空,顯得堅實有力。馬的雙耳已不在,只留下兩個插耳的圓孔。這些絲毫沒有影響石馬那凝重的神情和矯健的姿態(tài),使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在那金戈鐵馬的時代,它馳騁疆場的颯颯身影。

唐景云鐘

與大夏石馬相對的是懸掛在戟門東南處的景云鐘。它因鑄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距今有近1320xx年的歷史。景云鐘原掛在唐長安城景龍觀的鐘樓上,后歷經(jīng)滄桑,數(shù)次變遷,明朝時懸掛在全城報時的鐘樓上,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中。

景云鐘由26塊青銅模板一次澆鑄而成,重約6噸。鐘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井然有序的排列著龍、鳳、鶴,、獅牛、飛天、彩云、蔓草等,32枚突起的乳釘起到強固鐘體和協(xié)調音律的作用,由于銅錫比例科學合理,所以音質清純、悠揚。鐘身上鑄有銘文,18行292字,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是李旦少有的傳世佳作。

銘文宣揚了道教的玄妙與神奇,即可以報曉時辰,更可以祈福祥瑞。而蹲于銅鐘頂端的怪獸稱做蒲牢,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生性活潑,愛鳴嘶吼叫,于是投其所好,設置成鐘鈕用來裝飾。景云鐘以優(yōu)美的聲音,精美的紋飾、華美的書法而成為世界名鐘。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經(jīng)過歷代不斷的整修充實,現(xiàn)有大型碑室7座,集中展出了漢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這里有享有盛譽的名家精品,有文化交流的歷史豐碑,有生動詳實的石刻文獻,更有精湛嫻熟的線刻圖案。當你漫步碑林廣場,佇立在高大的碑亭之下,你一定會被這絕妙的書法華章所感動,一定會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陶醉。

石臺孝經(jīng)

《石臺孝經(jīng)》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制最特別、雕刻最華麗的碑石。它刻于唐天寶四年(745),由于整座碑身立在三層石臺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并加以注釋的"孝經(jīng)",故稱《石臺孝經(jīng)》。碑石通高6米,由35方巨石組合而成,碑首上滿雕靈芝云朵,三層石臺均雕有瑞獸及蔓草紋飾。

《孝經(jīng)》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主張"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經(jīng)》正是將孝敬父母和忠于君主帝王、國家社稷相聯(lián)系,希望通過宗法血緣關系來維護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政權。天寶四年(745)玄宗李隆基大力提倡,曾詔令"天下民間家藏《孝經(jīng)》一本。玄宗親自用隸書作序、抄錄、注解,使我們看到了一代天子豐腴華麗、端莊大方的書法神韻,更充分展示出大唐盛世的氣度與風范。碑額由太子李亨即后來的唐肅宗用篆書題寫"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經(jīng)臺"。

《石臺孝經(jīng)》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內涵、帝王的書法而成為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

開成石經(jīng)

如果說《石臺孝經(jīng)》是封建帝王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那么陳列在第一展室的《開成石經(jīng)》又是刻于什么時候?為什么而刻呢?

早在西漢時,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經(jīng)典成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必讀之書。將儒家經(jīng)典鐫刻在石頭上既便于學習和流傳,又避免了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jīng)書時出現(xiàn)錯誤。在中國歷史上,刊刻儒家經(jīng)典的活動有七次,即東漢《熹平石經(jīng)》、曹魏《正始石經(jīng)》、唐代《開成石經(jīng)》、后蜀《廣政石經(jīng)》、北宋的《嘉佑石經(jīng)》、南宋《紹興石經(jīng)》、清代《乾隆石經(jīng)》。今天除清代的《乾隆石經(jīng)》因刊刻年代較晚保存在北京國子監(jiān)舊址外,唯有唐代《開成石經(jīng)》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依然完整地聳立在西安碑林中。

《開成石經(jīng)》刻成于唐文宗開城二年(837),它的內容包括儒家經(jīng)典的《周易》、《詩經(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左氏春秋》、《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共刻114石,每石高2米多,均兩面刻字,總計228面,160卷,65萬多字,被稱為最大最重的一部石刻圖書,號稱"石質圖書館"。《開成石經(jīng)》改變了過去刻經(jīng)排列中一行直下的特點,每卷的卷首都在右上方,這樣不僅便于裝訂成冊,而且成為唐代的一大創(chuàng)舉?!堕_成石經(jīng)》由國子監(jiān)祭酒鄭覃主持,刊刻由陳介、艾居晦等用楷書完成。

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發(fā)生的陜西關中地震,使《開成石經(jīng)》遭受了嚴重的破壞,40多通石碑斷裂倒塌。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碑石,明萬歷十六年對碑石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整和補刻,并且將補刻小石立在原碑旁,共計96石113面,約53000多字?!堕_成石經(jīng)》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以它厚重的積淀和精深的內涵而被世人珍重。

第二展室

當你為唐代的石經(jīng)而自豪時,眼前第二展室的座座名碑又會讓你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這里以唐代名碑為主,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梵漢合文陀羅尼經(jīng)幢》等,有書法名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碑》、史唯則的《大智禪師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李陽冰的《三墳記》、和《拪先墳記》等傳世杰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于唐徳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是唐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派別--聶斯脫里派--碑額的上方刻有一個十字架。

碑文記載,景教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由阿羅本傳到長安,當時的唐太宗派使臣房玄齡列儀仗到西郊迎接。碑文還記述了景教的教旨、教義、教規(guī),大秦國的疆域、產(chǎn)物,以及在唐代截止立碑時一百五十多年的傳播情況和政治活動,同時在碑石的下方還刻有古敘利亞文。

公元845年,碑石受到唐武宗廢佛運動的影響而埋于地下,明代天啟年間出土。1641年寫入葡萄牙文的《中國通史》中,譯成拉丁文,從而引起世界轟動,現(xiàn)在世界上有6座"景教碑",而唯一的真碑在西安碑林。

皇甫誕碑

《皇甫誕碑》是歐陽詢?yōu)樗宕拇蠊倭呕矢φQ書寫。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經(jīng)歷了陳、隋、唐三代,書法風格結合北碑的純樸和南帖的柔美,下筆自然隨意,字體峻利圓潤,法度平整規(guī)范,以清秀而獨樹一幟。

歐陽詢少年好學勤奮,與李淵交往十分密切。唐太宗時大興文教,為了提高書家素質,振奮社會風氣,設立弘文館,選召學士入館工書,歐陽詢任大學士,由他親自執(zhí)教。他的書法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名揚海外。他寫的片紙數(shù)字都被人們爭著收藏,作為習書的范本,時人稱他的字為"歐體"。

道因法師碑

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記述了道因法師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協(xié)助玄奘翻譯佛經(jīng)的經(jīng)歷。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書法造詣也很深,與其父并稱"大小歐陽"。歐陽通從小喪父,在母親徐氏的不斷教誨下,臨摹父書,仔細認真,從不懈怠。他的字筆力險峻勁挺,棱角分明,字體嚴謹規(guī)矩,一絲不茍。傳說歐陽通對自己的書法特別珍惜,必須在具備象牙或犀牛角的筆管,貍毛或兔毛的筆頭,松煙和麝香的黑墨時才肯動筆寫字,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而《道因法師》碑就顯得彌足珍貴。

多寶塔感應碑

顏真卿是楷書巨匠,他身歷4朝。碑林中保存他的碑石有7座,是全國保存顏真卿書法最多的地方。

《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40多歲書寫,內容敘述了佛教天臺宗和尚楚金禪師修建多寶塔的經(jīng)過,以及唐玄宗資助修塔和派使者吊唁并監(jiān)護楚金喪事的情況。此時,正處中年的顏真卿書法端莊雋秀,樸實謹慎,規(guī)范整齊,無一懈筆,歷來是學習顏體的范本。

顏氏家廟碑

《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他的父親所立,敘述了顏氏家族的家史和仕宦經(jīng)歷,碑文中"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足以顯示出家族的興盛。此時的顏真卿已有"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風采,書體渾厚圓潤,飽滿遒勁。俗話說"字如其人",而顏真卿真正做到了這四個字,成為書法界的典范和楷模。

唐代李希烈發(fā)動叛亂,顏真卿前去招撫卻遭到了囚禁。當李希烈的弟弟在軍中被人殺死,李希烈十分惱怒,決意殺死顏真卿。于是假借皇帝之詔,派人用繩子勒死顏真卿,顏真卿終年77歲。顏真卿以他蒼勁老辣的書法和剛正不阿的人品,成為"楷書第一人"。

唐三藏圣教序碑

《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懷仁和尚從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遺墨中選輯集字而成,所以碑石稱作《集王圣教序》。

王羲之的行書稱絕一時,在我國書法史上以"書圣"著稱。南朝梁武帝評價"龍?zhí)扉T,虎臥鳳閣",唐太宗更是稱贊"盡善盡美"。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傳說他藏有王羲之墨跡三千余紙,并且是朝夕觀賞。當太宗為玄奘翻譯的佛經(jīng)親自寫好序文后,唐僧的弟子懷仁決心將文章用王羲之的行書集湊而成。公元672年,懷仁和尚殫心竭慮,整整花了20xx年的時間,細細拼集,慢慢尋找,甚至不惜千金,購買求得,所以稱為"千金碑"。碑石不僅體現(xiàn)了唐初那濃厚的"崇王風氣",更凝結著唐朝人對王羲之書法的鐘愛之情。

玄秘塔碑

到了晚唐,更有一位久負盛名、聞名海外的楷書巨匠--柳公權?!缎厮氛橇珯?0多歲為大達法師所寫,刻于唐會昌元年(841),碑文記述了唐長安城中安國寺寺主大達法師的生平以及受到徳宗、順宗、憲宗等幾代皇帝恩寵的事跡。碑文書體端正俊麗,用筆干凈利落,引筋入骨,融圓厚于清剛之內,結體疏朗,法度森嚴,是柳書的主要代表作。

柳公權身居高官,廉潔剛直,敢于直言,人品、書品皆為君臣世人所敬仰。據(jù)說,一次皇帝與六學士對坐于便殿,說話間,文宗稱贊漢文帝恭儉,又掀起自己的衣角來說:"這衣服已洗過三次了"。眾學士對皇帝作賀詞,只有柳公權一言不發(fā),文宗問他,回答道:"人主當退不肖而進賢,納凈諫,明賞罰,至于穿著洗過了的衣服,乃小節(jié)耳,對于治國有益不大"。柳公權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美談佳話。

當你緩步走出第二展室,當你還沉浸在"顏筋柳骨"的神采氣韻中,當你還回味著"大歐小歐"的雋永峻利時,眼前這幽靜的回廊下,那一方方規(guī)整的青石,又會讓你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

墓志

這些方形青石稱為墓志,埋放在墓穴中。上面刻著死者的生卒年月、籍貫、系譜、履歷、官職、生平事跡和贊頌文辭,它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陵谷變遷。

墓志在我國漢代已有雛型。到了魏晉時,由于天下盛行厚葬風氣,官方嚴禁在地面豎立墓碑,因此埋入地下墓中的墓志便隨之大量出現(xiàn)。而這些墓志大多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在洛陽出土的,被于右任先生收藏,于1938年捐藏到西安碑林。其中以皇室宗親及貴族官僚的墓志居多,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獨特的書法價值。

第三展室

穿過回廊,進入第三展室,又會將你帶入一個五體書法異彩紛呈的世界。這里陳列著漢魏至唐宋的不同書體、不同內容的碑石,不僅可以看到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的藝術特點,如夢英《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漢代《曹全碑》及《熹平石經(jīng)》、唐代張旭和懷素的草書《千字文》、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宋徽宗的《大觀圣作之碑》等,還可以通過漢代《倉頡廟碑》、《仙人唐公房碑》和西晉《司馬芳殘碑》等了解碑石的起源以及碑石形制的演變過程。

我們知道,中國文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遠古之時就有了關于漢字創(chuàng)造的美麗傳說。伏羲畫卦說,神龍結繩說,倉頡造字說,到以后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鐘鼎文及春秋的石鼓文。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進行"書同文"的舉措,李斯將籀文簡化為秦篆,使小篆成為中國第一次統(tǒng)一的文字。小篆字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俊逸。

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

夢英的《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就是典型的小篆字體,內容是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540個部首偏旁用篆書書寫,每個篆書之下用楷書注音。這座碑石字體端莊典雅、古樸凝重,為我們提供了古代構字法的典型范例。

當小篆在完成了統(tǒng)一文字的使命后,向著容易書寫便于認識的方向發(fā)展。秦朝末年有一個獄吏叫程邈,他在囚獄中工作的十年時間里,對篆書的筆畫和字體的結構進行變革,由于將字體的圓筆改為方筆,繁復變?yōu)楹啙?,于是這種新的書體被稱作隸書,到了漢代隸書達到成熟的時期。

曹全碑

《曹全碑》是漢隸中的精品,文字不僅清晰流暢而且宛轉妍美。碑石刻于東漢晚期,是百姓和官吏為紀念東漢靈帝時的合陽縣令曹全而集資修建的。碑文記載曹全為敦煌人,曾隨軍征戰(zhàn)疏勒,戰(zhàn)功顯赫。他任合陽縣令更是政績清廉,造福一方,碑背陰還刻有捐資人的名單?!恫苋返臅ū馄絼蛘?,清麗流暢,自然雅典,秀美飛動,不僅是漢隸中婉約書風的代表。

《熹平石經(jīng)》

《熹平石經(jīng)》的書法是漢隸成熟時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據(jù)說書寫者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以這塊《周易》殘石為例,結體方正,字字中規(guī)中矩,一絲不茍,完全體現(xiàn)出了蔡邕所主張的"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的規(guī)范。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jīng)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jīng)是兩漢書法的總結。"不過,對照流傳下來的《熹平石經(jīng)》殘石,書法差異很大,不像一個人所書寫。我們推測是因為當時這項工程是由蔡邕所主持,加上漢代刻碑不留名的傳統(tǒng),所以流傳下來的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熹平石經(jīng)》共刻石46塊,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約3萬多字。石經(jīng)刻好后被立于洛陽太學門外,供學子們校對和傳抄。據(jù)《后漢書》記載,石經(jīng)刻立后,前來參觀摹寫的人將街道都堵塞了,可見當時的盛況。但遺憾的是,石經(jīng)刻立不久,就遇到董卓之亂,后來又遭遇晉永嘉之難,碑石全部殘毀,保存到今天的數(shù)量更加少了。碑林收藏的這塊,上刻《周易》的內容,兩面刻字,共有400多字。這塊殘石是1920xx年在洛陽出土,于右任先生花費4000兩銀元從古董商手中買下,后來與"鴛鴦七志齋"藏石一同捐贈給碑林博物館收藏。

在每一種書體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中,新的書體也會隨即出現(xiàn)。當隸書一步步完善成熟時,新的書體楷書、草書、行書也在逐漸形成。

西漢時已有章草,它的出現(xiàn)是在生活實際的需要中,為了加快公文的處理,開始將方折的隸書簡化、草化以處理官牒文書。東漢時張芝在章草的基礎上發(fā)展為今草,它的出現(xiàn)無疑更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變化。到了唐代,張旭、懷素的草書稱為今草,筆勢連綿飛舞,瀟灑靈動。

張旭斷千字文

《斷千字文》是唐代書法家張旭所寫,他是將各字上下相連,首尾相接,字體大小錯落,粗細相間,濃淡相宜。他曾對顏真卿說:"創(chuàng)變適度,不可妄變"。由于他的字體極為奔放、灑脫,自然舒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難以辨認,一般稱為"狂草"。張旭為人豪爽豁達,性格狂放不羈,更是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呼叫奔走,在極端興奮的狀態(tài)下,手拿毛筆疾書,一下數(shù)行。有時不盡興,竟丟掉毛筆,解開發(fā)髻,用頭發(fā)蘸墨寫字,酒醒之后連自己都覺得神妙,所以人們都稱他"張顛"。他和李白、賀知章等8位文人墨客,并稱"飲中八仙"。

唐人愛酒,是時代的產(chǎn)物。在一個高亢、激越的社會情調中,在一個開明、張揚的文化氛圍中,酒成為激活和調動人們強烈生命和文化意識的重要媒介。在豪爽奔放的酒文化中,唐人傾注了生命的無限熱情,更融進了五光十色的個性追求,張旭的草書正是這個盛世文化藝術的縮影。

千字文產(chǎn)生于南朝梁武帝時,由周興嗣在一夜之間將一千字組成了有韻律的文章,為四字一句,兩句一韻,包括天文、地理、禮儀、法制、技藝及勵學等,具有啟蒙教育的作用。所以一經(jīng)頒布,便成為少兒必讀必寫的教科書,至今流傳一千多年,人們依然在傳頌吟詠。

懷素千字文

懷素是唐代一位名僧,他是張旭之后以狂繼顛的又一位草書巨匠。他因為家境貧寒,自小便出家做和尚,與張旭相同的是懷素雖為和尚,但喜歡喝酒吃肉,并乘著酒興揮筆作書。因此,人們把張旭和懷素合稱為"顛張醉素"。

懷素的字如驟雨旋風一般,隨手萬變,卻又法度俱備。當年懷素練字也十分不易,他沒有錢買紙,于是就在房前屋后種了很多芭蕉樹,以芭蕉葉子為紙練習書法。用壞的筆在院子里都堆成了堆,他稱之為"筆冢"。后來為了學習書法的精華,千里迢迢從家鄉(xiāng)湖南來到長安,向張旭以及張旭的弟子鄔彤請教,最終成為了與張旭齊名的草書大家。

大家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了,張旭和懷素的《草書千字文》都是刻于橫置的長方形石塊上,它們的形制與我們剛才所見的碑有些不一樣。其實我們眼前這種刻石叫做"帖",它與"碑"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碑一般是豎長置放,有額有座,立碑的目的是傳于后世,所以碑文內容一般都是對碑主人或者對事件的歌頌,有一定的格式,字體以莊重嚴謹?shù)淖瓡?、楷書、隸書為主。比如《曹全碑》、《顏勤禮碑》就屬這一類。而帖是專門為學習書法者提供前代名人書法而刊刻的,以字體的優(yōu)勝為選擇的標準,內容龐雜、形式不一、長短不限,而且帖一般是橫方形的石板,比碑稍小,無額、無座,也沒有側面,大多在正、反兩面刻字。同樣內容的碑一般只刻一座,而同一個人同一內容的帖可能會刻好幾塊。不同時代,依據(jù)不同藍本所刻的帖也是有好壞之分的。碑林收藏的這幾塊懷素《千字文》是明代成化年間所刻。

當唐代那飄逸飛動的草書神韻在我們的腦海中流下深深的印跡時,第四展室的碑石又將告訴我們什么呢?

第四展室

這里陳列著宋元至明清時期的一些著名書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等的詩文書跡,以及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明《達摩東渡圖》和《達摩面壁圖》、清刻《太華山圖》、《太白山圖》、《關中八景》、《關帝詩竹》、《魁星點斗》等豐富多彩的線刻畫,內容生動有趣,耐人回味。還有反映古代社會歷史的明代《感時傷悲記》、清代《荒歲歌碑》,在那些戰(zhàn)亂與災荒之年,人們顛沛流離、痛苦悲慘的生活在碑石上都有詳細的記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黃庭堅詩碑

進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側碑墻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的巨幅行書作品。黃庭堅擅長寫詩,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極深。他的書法清圓妙麗、氣貫脈通,運筆則圓勁蒼老,結構中宮緊收,四出放縱而神凝之,頗似他豁達磊落的為人。他以畫竹之法作書,其風枝雨葉,氣高古雅,所以書法達到了風韻最旺的境界。而他的詩詞對后人也頗具影響,成為宋代詩壇巨匠,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這首詩描寫的是長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寫漢代長安城的皇室宮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儀仗,優(yōu)雅的景色,莊嚴的宮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見到,甚至不能想象的。全詩如下:

翠蓋龍旂出建章,鶯啼百轉柳初黃。昆池冰泮三山近,阿閣花深九陌香。徑轉虹梁通紫極,庭含玉樹隱霓裳。侍臣緩步隨鑾輅,岡上應看集鳳皇。小苑平臨太液池,金鋪約戶鎖蟠螭。云中帝座飛華蓋,城上鉤陳繞翠旗。紫氣旋回雙鳳闕,青松還有萬年枝,從來清蹕深嚴地,開盡碧桃人未知。

蘇東坡詩碑

旁邊這方碑石為北宋四大家中蘇軾的作品。內容是蘇東坡《集歸去來辭詩》六首。

蘇軾,號東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詩人,散文家和書法家。他的一生精力,用在了很多方面,不僅文學藝術造詣很高,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但政治上的波折卻影響著他的生活,他曾被幾次貶官,晚年甚至遠赴海南。我們看這塊碑刻的落款是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就是蘇東坡謫居貴州后所作。被貶貴州后,墾荒筑屋,耕食其間,使蘇軾對陶淵明《歸去來辭》中那種隱避的內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鳴,借集陶詩字句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與他在元豐五年(1082)所書的《寒食貼》風格略似。而這座碑石也是碑林僅見的一通東坡名詩刻石,被推為蘇貼刻石的較佳者。

米芾四條屏詩

清刻《米芾四條屏詩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詩。"皇都出度臘,鳳輦出深宮,高憑樓臺上,遙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紅,柳眼方開凍,鶯聲漸轉風。御溝穿斷靄,驪岫照斜空,時見宸游游,因觀稼穡功"。

米芾,宋代四大家之一,才華橫溢,狂放不羈,他喜唐服,愛怪石,擅收藏,好臨摹,由于舉止不凡,言行怪僻,素有"米顛"之稱。他的書法得蘇東坡的指點,變化多端,章法自然,頓挫分明,氣韻酣暢。他一生酷愛鐘鼎、文竹簡碑刻,是無所不曉,無所不學。他曾任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關帝詩竹圖

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將文字與繪畫融為一體,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度龂萘x》可以說是在中國家喻戶曉,其中描寫由于三國之爭,關羽同劉備的兩位夫人在下邳被曹兵困于土山上,關羽為保護兩位嫂嫂被曹操俘虜。關羽的文采武略備受曹操青睞,曹操惜才愛將,賜以高官厚祿并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羽對著這一切淡然處之,最后還是掛印而走。后人贊賞關羽的品行,故產(chǎn)生了這幅關帝詩竹。這幅圖由風竹、雨竹構成一幅秀竹畫圖。風竹的葉子向一邊飄動,就好像有清風吹過;而雨竹的葉子則向下低垂,好似有細雨在擊打。竹葉恰好組成一首五言絕句: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這首詩表達了當時關羽身在曹營身在漢的特殊心情。有人說這首詩是關羽寫給劉備的,據(jù)史書記載關羽其人既不善寫詩,也不善作畫,這座碑是清代韓宰附會之作。

魁星點斗圖

《魁星點斗圖》是清代陜西巡撫馬德昭所畫,字體復雜華麗,內容獨特新穎,寓意深刻。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以五經(jīng)取士,特別是明清,每經(jīng)首選一人稱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學府和學宮多筑有魁星樓,來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題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個"鬼"字,它一腳翹起托著"斗"字,一腳獨立在"鰲"字之上,一手拿著毛筆直點"斗"字。古代,皇宮金鑾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鰲的圖案,考中的進士要站在臺階下接迎金榜,狀元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取"獨占鰲頭"之意。同時"鬼"字又由儒家修養(yǎng)的八個字"正心修身、克己復禮"組成,既形象生動,有獨具匠心,即構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第五展室

當你離開第四展室,繞過墓志廊,來到了第五展室。這里陳列著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許多是涉及撥田、瞻學、修渠補城等內容,為研究當時社會史和地方史,甚至為研究碑林與文廟的發(fā)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宋代重刻的秦《嶧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漢代《敦煌太守裴岑記功碑》、清注釋《岣嶁碑》以及清代帝王與將相的書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僅指出了為官之道,更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第六展室

第六展室陳列的碑石除少數(shù)是元、明兩代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為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公稽章生詩》以及清代康熙的"賜吳赫書"、雍正的"賜岳鐘琪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和康有為的《曾貢生裕漢碑》等,還有一些為人處事的格言碑,這些都能使我們全面認識碑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七展室

譽為"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陳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講學士王著,將宮中所藏歷代帝王、名臣及書法名家的墨跡,摹刻在棗木板上并存于宮中,將拓印墨本頒賜給中書省、樞秘院的官員及有功的大臣,因為刻于淳化年間,又是在宮里刻成,所以又稱作《淳化秘閣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毀于戰(zhàn)火中,碑林的《淳化閣帖》是清順治三年(1646),陜西金石家費甲鑄用"蘭州本"復刻的,共145石,兩面刻字,共分10卷,現(xiàn)存多種版本,唯陜西本刻石最全。

走在第七展室,我們仿佛穿越千年的時空阻隔,再次重溫書法藝術的悠久歷史,真草隸篆,名家薈萃,書法藝術的長河竟是如此波瀾壯美。

當我們徜徉在亭廊殿廡之中,駐足于座座豐碑之間,那賞心悅目、攝人心魂的書法藝術,宛如無聲之樂,無色之畫,無韻之詩,讓人久久不愿離去。

石刻藝術室

走出碑林第七展室后,建于1963年石刻藝術室又會以一件件精美的石刻造像吸引著你,打動著你,讓你嘆為觀止。

"西安石刻藝術室"的匾額由陳毅書寫,整座展室精選漢--唐近一百件的代表性作品,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展出。有的生動活潑,有的威武兇猛,有的肅穆端莊,有的慈祥可愛,無論東漢雙獸、畫像石刻、李壽石槨、昭陵六駿,還是菩薩殘像、皇興造像、九層石燈、老君石像,都以精練的風格,簡潔的刀法,高超的技藝,動人的線條,成為古代石刻藝術的精品之作。它們充分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和進取向上的風貌,不僅在我國雕刻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陵墓石

陵墓石刻分為地上和地下石刻,是隨著陵寢制度和喪葬習俗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地下石刻為墓室內實用型和裝飾性石刻,它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

東漢畫像石

陜北東漢畫像石為地下石刻,出土于綏德和米脂一帶,用來加固墓室、裝飾墓室。畫像石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除少數(shù)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外,大多則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如車馬出行、農(nóng)耕放牧、歌舞雜技、狩獵射殺、宴飲迎賓等等,將漢代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藝術、思想意識的情況,生動形相地再現(xiàn)出來,成為漢代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畫像石多采用減地平雕的技法,使物象浮起,輪廓用粗勁的陰線來勾勒,眉眼須發(fā)等細小部分則用墨線來勾勒。畫像石將雕刻與繪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線條簡潔,輪廓清晰,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漢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創(chuàng)造的藝術瑰寶。

李壽石槨

李壽字神通,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因在反隋征戰(zhàn)的過程中立有功勛,死后陪葬唐高祖的獻陵。

李壽石槨,由二十八塊青石組成,前面正中有兩扇可以開合的石門,外部四周雕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文臣、武將、衛(wèi)士、飛天等。石槨內部四周線刻樂伎、舞伎、侍女等畫面;頂端則線刻星宿分布圖,這些圖案再現(xiàn)了唐代貴族的生活豪奢浮華以及宮廷樂舞的柔美多姿,也表現(xiàn)了人們期盼吉祥的美好愿望。

李壽墓志

他的墓志與眾不同,為龜型。龜?shù)乃淖闩糠陂L方形的底座之上。龜甲為墓志蓋,上刻篆書"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國淮安靖王墓志銘"十六字。龜身為墓志銘,用楷書寫成,共1071字,記錄了李壽的平生事跡,墓志雕成龜形,那是高貴地位的象征,也是長久保存的象征。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園墓葬前的儀衛(wèi)性和紀念性石刻,具有強大的震懾作用。儀衛(wèi)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兩側置放的石人,石獸等;紀念性石刻則是為了紀念某個事件而精雕細刻,昭陵六駿就是紀念性石刻最為突出的代表作。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典型的地上石刻,是置放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寢北司馬道上的六匹戰(zhàn)馬。它們分別是李世民在開國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騎乘過并且壯烈犧牲的坐騎。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的赫赫戰(zhàn)功和對六駿的最高紀念,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將六駿雕刻在整塊巖石上。浮雕高約171厘米,寬205厘米,由大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雕刻家閻立德于唐貞觀十年(636)完成。唐太宗李世民是馬上皇帝,更是愛馬的皇帝,他親自為每匹馬寫出贊語,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在每件浮雕德右上角。六駿無論站立、行走、飛奔,都是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真實寫照,不僅反映出人與馬生死與共的深厚情義,更展現(xiàn)大唐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不易。然而遺憾的是"颯露紫"和"卷毛騧"早在1920xx年流失美國,其余四駿"特勤驃"、"青雕"、"什伐赤"、"白蹄烏"雖然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霜雨雪,依然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它們在默默等待著六駿重逢相聚的時刻。

如果說昭陵六駿將你的思緒帶入火熱的戰(zhàn)爭歲月,而佛教雕像會引領您走進一個寧靜祥和的菩提世界。

宗教石刻

佛教最早產(chǎn)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在兩漢之際佛教逐漸傳入我國。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禍連年,百姓生活流離失所,政治統(tǒng)治極不穩(wěn)定。到南北朝時佛教廣為流傳,佛教藝術也隨之興起。

皇興造像

北魏《皇興造像》為兩面浮雕,正面刻交腳彌勒佛像,由于受印度鍵陀羅雕刻藝術的影響,還保留著高鼻、深目、寬額的特點,造像的背光是火焰繚繞的舟形背光,充滿了浪漫色彩。造像的背面及底座用減地平雕的手法刻畫佛教本生故事,背面下方有一段銘文,"遂于大代皇興五年歲次辛亥為亡父母并"字樣,由此斷定造像的建造年代和為誰而造。銘文字體剛勁豪放,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隨著歷史不斷發(fā)展,佛教在隋唐兩代達到鼎盛時期,藝術風格也走出了魏晉的肅穆莊重、秀骨清相,形成完美成熟、溫厚可親的藝術風格。

唐代菩薩像

唐代菩薩像,殘高110厘米,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它以漢白玉雕刻而成,質地細膩,晶瑩柔潤,再加上那微微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質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的輕紗、前傾的身軀,使人聯(lián)想到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此時的宗教形象不再令人望而生畏,而成為人間真情的坦誠流露,這不僅是大唐藝術的大膽創(chuàng)新,更是對盛世文化的謳歌贊揚。

這里的每一尊佛像,菩薩、力士、佛陀,無論高大、低小,還是完整、殘缺,它們不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莊嚴肅穆,那眉宇間透出的是超凡脫俗的寧靜和智慧,唇齒間流露的是親切和藹的關懷和期待。

唐代老君像

在唐代更為興盛的是道教,老君像就是當時信仰道教的產(chǎn)物。

老君像,高190厘米,這尊雕像是華清宮朝元閣的遺物。老君即老子李耳,是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統(tǒng)治者為了強化統(tǒng)治地位,推崇道教,尊稱老子為祖先,發(fā)起尊老運動,開展各項活動,并在科舉考試中增加《老子策》。據(jù)說這尊老君像是安祿山為了取悅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從幽州范陽令名工巧匠用漢白玉采用圓雕手法雕刻而成的。老君正襟危坐,褒衣博帶,表情嚴肅端莊,神態(tài)氣宇軒昂,底座又以豐腴華麗的牡丹花為題材,顯得吉祥富貴。老君像不僅是封建帝王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更是大唐盛世藝術繁榮的象征。

朋友們,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愿西安碑林給大家的這次金石之旅留下美好的記憶。祝大家參觀愉快,真誠地歡迎你們再次光臨西安碑林。再見!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六

大雁塔景區(qū)是一處釋教圣地,是國度aaaa級景區(qū),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親近的相關,唐僧取經(jīng)譯經(jīng)的故事就產(chǎn)生在這里。全部釋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jīng)的道場,而大慈恩寺、大雁塔與其他寺院對比畢竟有什么出格之處呢?古今中外僧人如云、高僧無數(shù),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為什么廣為傳播,本日各人旅行過這個景區(qū)后,就會找到以上題目的謎底。信托各人都知道《西游記》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吧?然而在這個景區(qū)卻沒有《西游記》神話中“唐僧師父”,也找不到降妖除魔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人”。但你會感覺到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經(jīng)故事。要說玄奘何許人?我們說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是一個具有民族精力和愛國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他又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唐太宗尊稱他是“竅門之首腦”,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列位旅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本景區(qū)由主景區(qū)即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南北廣場、對象兩苑構成,占地約500畝。在廣場的中央聳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高峻銅像。只見他高視睨步,身披袈裟,手執(zhí)錫杖,邁著強項的步驟,好象正奔忙在西行取經(jīng)的路途上。死后就是他開創(chuàng)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jīng)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建筑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勞勤學。13歲被朝廷破格登科,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環(huán)游世界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jīng)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空門千里駒。”在世界各地游學后,他回首釋教傳入中國600年以來、佛經(jīng)殘破不全,教義分歧,流派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jīng)研習中,對佛經(jīng)的質疑之處多達百余條。他決意到釋教劈頭地---天竺國,也就是現(xiàn)今的印度,去尋找釋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獲得朝廷的核準。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而且操作出國之前3年時刻,從佛經(jīng)研究、說話梵文及物質精力等方面作了充實籌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獨身前去,開始了他西天取經(jīng)的艱巨過程和傳奇故事。此刻請各人繼承旅行。

此刻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別離稱為佛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釋教的三脫節(jié)之門。各人看,門上的牌匾是江澤民同道親身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慈恩寺建設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以追薦冥福建筑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吊唁文德皇后的心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發(fā),情深意長,13歲即“嬪于太宗”,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為皇后。文德皇后為人賢能正直,顧全大局,嚴于律已,她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僵持不肯本身兄學生侄接受朝廷要職。而對付魏征、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盡力保諫愛惜?;屎蟮年U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梁。在臨終絕筆時還夸大“不行厚葬,儉薄送終”。云云賢淑爽朗,確不愧為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歸天,太宗異常悲慟,向近臣批注:“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guī)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以是大慈恩寺的建設,現(xiàn)實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為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眷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于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眾300,為長安局限雄偉之釋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專程迎請從印度取經(jīng)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jīng)的玄奘接受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其時中國釋教界的最高學府而光輝一時。唐末往后因戰(zhàn)事不絕,寺院逐漸蕭條,經(jīng)驗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基了今天寺院局限。

此刻寺院的范疇對象闊160米閣下,南北長318米閣下,共計93畝,該寺院首要構筑,由南向北依次分列著山門、鐘鼓樓、對象配殿、法堂藏經(jīng)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對象兩側別離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各人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堅持,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鍛造于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字,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啟用至本日,一向作為大慈恩寺行儀類型,是本寺釋教勾當和眾僧糊口的構成部門。晨鐘作為釋教大型法器,是召集眾僧舉行動事之用。寺院和尚們天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當凌晨時分,晨鐘那嘹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回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識108響,暗示斷除塵寰人生108種煩惱,禱告盛世平靜、萬民安樂、五谷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為暮鼓,為橫置座鼓情勢,鐘、鼓均為寺院大型法器。對象配殿原為東觀音殿,現(xiàn)為客廳,西為地藏殿。

此刻我們來到大雄寶殿旅行。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構筑,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釋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師所書。大殿前香火旺盛,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為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學生,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尚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為明代雕塑,別離象征真理和伶俐。其它對象兩廂分列著包羅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分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為18羅漢,為我國18羅漢較早的分列情勢,往后尚有其余分列情勢。羅漢是小乘釋教修行的最高地步,指已消除統(tǒng)統(tǒng)煩惱進入涅槃,不再存亡循環(huán),應受天人扶養(yǎng)者。羅漢的三義即為:殺界,就是隔離貪、嗔、癡等統(tǒng)統(tǒng)煩惱;應供。應受外人扶養(yǎng);不生,永久進入涅槃,不再進入存亡循環(huán)。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立于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尚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活躍風趣,活躍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瑤池。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qū)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于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會合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勾當,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陜西鄉(xiāng)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最高級人第一等事也?!碧拼桶拙右自诠?00年考中進士后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起碼年?!币粫r成為韻事。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舊日齷齪不敷夸,如今縱脫思無涯。東風自得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彼浫『蟆皷|風自得”的聞名詩句,成為四處贊頌的佳話。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勾當雖連續(xù)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連續(xù)到唐末。由于自唐末往后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京城首都,陜甘兩省鄉(xiāng)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舉辦題名勾當。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xiāng)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其它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生涯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由于在巨細雁塔仿效唐人題名于塔壁、頗具唐風遺韻,其后逐漸形成為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汗青資料。

大殿北面為兩層高的法堂藏經(jīng)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jīng)卷,下為法堂,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著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后,從學于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明日傳學生,本是建國功臣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僧人”的外號。由此可見玄奘在其時的名聲與職位。

此刻,各人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為了妥善生涯從印度取經(jīng)帶回的大量佛經(jīng)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jīng)朝廷核準,在本寺西院,制作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余粒。玄奘法師親身介入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稀有種說法。而玄奘本身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釋教故事最為可信。據(jù)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實,釋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僧人信仰小乘教,一天,午時將過,眾僧饑腸轆轆,午飯尚未下落,甚為抱怨。有一僧人忽見空中群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逆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著飛,到了這個和尚前便折斷同黨掉了下來,眾和尚大驚,大白是如來想法教誨他們,眾僧匆匆敬拜,并將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以后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構筑雄偉絢麗,二是后建的薦福寺塔也跟著稱為雁塔,為了區(qū)別,遂別離稱為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特地前去參禮了這座著名的雁塔。

玄奘法師親身組織制作的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40多年后逐漸破損。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戚施錢重建。遂將大雁塔改建為七層寶塔,人稱七級浮圖,較前越發(fā)肅靜宏偉。人們常說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概由此而來。

千百年來,大雁塔一向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符號性構筑。高聳入云的大雁塔,象征著玄奘法師崇高的人品品格和巨大精力。

大雁塔是典范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更以“唐僧取經(jīng)”故事馳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剎構成,通高為64.7米,門楣門框上鐫刻有唐代線刻畫。四門楣別離以流通活躍的陰刻線雕有佛、菩薩、金剛力士畫像。出格是西門楣線刻畫中,那講經(jīng)說法的佛祖,神氣端莊慈愛,30尊各路菩薩模樣外形自若、有聲有色。是本日我們研究唐代構筑、釋教藝術和汗青文化的貴重資料。

在宏偉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著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作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通“二圣”豐碑,均由其時的中書令(宰相職)褚遂良所書。像這樣兩碑碑文和碑額都相對分列,閣下對稱。鑲嵌于佛塔,這是絕無僅有的。碑文下方又鐫刻有衣帶超逸,舞姿飛動的舞樂天人,細看“序”碑樂師所執(zhí)樂器為管樂,而“記”碑樂器為弦樂。云云天樂舞姿,如同佛國瑤池。

有人稱雁塔圣教序碑為“二圣三絕碑”。一是二圣御撰——太宗李世民撰《序》,太子李治撰《記》之威名,二是玄奘取經(jīng)——歌頌玄奘西天取經(jīng)鼓吹佛法之內容,三是各人書法——褚遂良之書法名作,四是立于皇都——長安城內空門大慈恩寺的肅靜神圣之地。以是此碑為國寶中之寶貝,名碑中更享盛名。

此刻,各人來到大雁塔的一層。起首請看兩側墻壁上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一是玄奘譯經(jīng)圖。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耀人生的活躍寫照。

再看塔柱上懸掛的四幅長聯(lián),是由唐太宗、唐高宗和玄奘法師的原話體例而成。

第一幅:摘自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意是:玄奘法師稱得上是釋教的首腦,他冒著朝廷禁令和生命傷害,降服各種艱巨險阻而只身獨騎遠征求法,遍訪高師,探問和研究佛經(jīng),將這些釋教真理廣為弘揚,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第二幅:摘自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大意是:玄奘法師可稱得上是釋教的冠冕人物,在取經(jīng)路途,跋山涉水,他使佛燈高照,使釋教得以弘揚,他代表著一個期間,他逾越了西域的佛圖澄、鳩摩羅什、竺道生和慧遠這樣的高僧,玄奘法師的收獲和精力可謂前無昔人,后無來者。

第三幅的意思是:奉敕建設大慈恩寺,又奉旨翻譯佛經(jīng),我真誠地但愿佛法慧流弘揚光大,定可以或許保佑國運持久,圣教得以弘揚,光照中華史冊,伶俐的情懷全國可鑒,永久映照在弘揚佛法的福田之上。

第四幅的意思是:我們懷著崇拜的神色,建筑這一佛塔,以安放從西天帶回的釋教三藏經(jīng)典,宏偉的佛塔愿千佛保佑,同來存眷;我們還要樹立豐碑,雕刻兩位圣上所撰寫的貴重碑文,佛塔圣跡將與天地同在,永久聳立在長安勝地。

此刻我們開始向上攀緣旅行。請各人輕步登塔、留意安詳。在各層都有富厚的陳列,別離供奉有明代鎏金佛像、印度釋教高僧贈予的佛祖舍利,陳列有佛足跡碑石,系玄奘暮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復成品,以及玄奘詩詞、于右任、齊白石詩詞書法作品等。個中第六層懸掛有唐代幾位大墨客的詩詞書法作品。

公元752年秋日,正值大雁塔建設100周年,詩圣杜甫會同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5位大墨客,同登大雁塔,進行了一次別具一格的雁塔詩會。他們憑欄眺望,看到古塔巍巍,秋景如畫的景象,引發(fā)了每個墨客的。情懷和詩興。聞名的邊塞墨客岑參興高采烈呤唱道:“塔勢如涌出,驕氣聳天宮。登臨出天下,蹬道盤虛空。四角礙白晝,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各人請杜甫賦詩,只見他情懷洶涌,詩句如潮,一啟齒就語出驚人,風格稀奇,他吟唱道:“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晝,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裂,涇渭不行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些詩作都是可貴的千古絕唱。

各人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真有一種“登臨出天下”的入迷入化的美好感覺,向四周憑欄遠眺,古城的絢麗景致一清二楚,讓人留連忘返。

旅客伴侶,此刻讓我們閑步下塔,留意安詳。到后頭玄奘三藏院繼承旅行。

此刻,各人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氣魄威風凜凜構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亮堂三院構成,其面積為3224平方米。

假如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由于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貴重的釋教文物。

旅客伴侶,在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供奉著玄奘坐像和玄奘人人的一份頂骨舍利。與此同時,玄奘其他靈骨舍利已廣布活著界各地,象征著和撒播著玄奘精力,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玄奘三藏院內有近400平米精細的大型壁畫,反應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平生故事。從玄奘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開始了他光輝的生平。

玄奘于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fā),情書大全,游學西域。經(jīng)蘭州、敦煌、高昌等地,取道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沿著“絲綢之路”,以驚人的毅力,闖“萬死之地”,降服數(shù)不清的艱巨險阻,前去佛國印度。漫漫西行取經(jīng)路上,布滿著邪惡和無數(shù)的艱巨險阻。但在玄奘眼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過不了的通天河。在人跡罕至的戈壁孑然孤行。當水囊推翻,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度昏迷于沙丘,在這傷害絕境眼前,玄奘靠著“不至西天,不東歸一步”的誓言和信心,絕處逢生,離開險境。

顛末整整3年的艱巨跋涉和5萬余里孤征,玄奘終于達到佛國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償?shù)鼐蛯W于聞名的那爛陀寺。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jīng)回來,攜帶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657部佛經(jīng),載譽返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謹慎接待。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初建竣工,玄奘奉受太宗敕請,到大慈恩寺接受首任住持,繼承翻經(jīng)。他先后在長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銅川玉華宮等譯場組織翻譯歷時19年,直到圓寂。

歸納綜合玄奘的翻譯,稀有目多、質量高、內容全和路子新4個明顯特點。起首,玄奘無論從質量上或數(shù)目上,都遠遠高出前人。僅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jīng)。因為玄奘譯本精確靠得住,而他所依據(jù)的原印度梵本散失許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釋教的壯盛時期,以及很多外洋高僧入唐求法的新排場。

我國的翻譯從佛經(jīng)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chuàng)了我國釋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汗青上聞名的佛學家、翻譯家、觀光家,同時又是一位對故國無窮忠貞的巨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雷同與交換,奠基了兩國人民的友愛情義。有一首詩高度歸納綜合了玄奘精力,并寄語本日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其詩曰:“雁塔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苦游天竺,取得真經(jīng)返大唐。留學只緣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家園”。為擔任和弘揚玄奘的愛國主義精力,大雁塔已被選定為愛國主義教誨基地。

公元664年,玄奘在銅川玉華寺圓寂,唐高宗得知噩耗后,罷朝三日,失聲痛哭說:“朕失國寶也,國失棟梁也!”玄藏靈柩運回首都,安放在慈恩寺翻經(jīng)堂,首都道俗哀號動地,奔赴紀念。在進行玄奘法師葬禮時,送葬者多達百萬之眾,當晚有3萬多人露宿在墓旁,為玄奘守靈。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費盡心血譯經(jīng),生前光輝一世,身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暗示了崇高的敬仰和哀悼。這里已成為永久企盼玄奘、眷念玄奘的釋教圣地。

旅客伴侶們,大雁塔主景區(qū)旅行就到這里。下來我們到北廣場和東苑、西苑去旅行。北廣場是全亞洲最大的水景噴泉和唐代文化廣場,對象兩苑有別具特色的陜西習慣文化公園。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七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俺菈Α币辉~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倡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八

古代有巨型城郭在世界東方,又是東方中國的中心。一時與西方希臘古城齊名于世為世界東西方兩大城市。

東方這城至唐代人口已愈五十余萬。城圈里布局呈四方棋盤……南城外東南有交易場所叫東市;西南方則有西市,同樣熱鬧。西方人萬里迢迢趕赴此地做貨物貿(mào)易,這我在城內現(xiàn)仍存在的“碑林”里見到過石碑可以為證。后突發(fā)一場大火燒了東市,從此這里不再興起,如今這地址是一所大學“交通大學”。西市仍是一所大學叫“西工大”……這些就是我依稀記憶里的城市,我生活過前半生且維系我的自豪的中國西部一城市——西安。

中學的時候,我每每周日要到碑林,我視逛碑林為讀書。因為這里有最早的石經(jīng)刻本,三百余方石塊可以稱作為書的我想這世上唯此一本;后來也半懵懂地讀過“大宋景教碑記”,是記錄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史籍,但至今并未讀懂;碑林里最貴重的并不是皇帝的御碑,或者金銀寶物,而是城河清淤時發(fā)掘出的“半截碑”,后來也就叫了這名。管理人員說半截碑是震館之寶。

西安城有四大門分東西南北,八小門如文昌、中山、尚德、朱雀等。六十年代,曾掀起大拆城墻之風。原本已不連貫的墻體被鬧革命一樣的學生們組織義務勞動大軍三天里拆掉足幾里。令人扼腕!印象深的是九中負責拆大南門東至文昌門間一段。拆后的城墻只剩得亂土墩。再次復原則在七十年代?;ㄈチ瞬簧馘X兩。

八十年代西城門樓子上有個展覽,展示的是舊西安城的街巷布局。我就是在那里知道了李白原來和我家同住一坊(按唐代劃分為坊單位)。就是現(xiàn)在的和平門外李家村什字路口西北角的郵政局附近;往城東南方走有一村叫“沙坡”村,這里不是個好風水去處,毗鄰勞改犯人的大營。來探監(jiān)的,來給這些人提供低層次飲食住宿的小商小販們多居住在沙坡,治安就尤其混亂。不過這卻是白居易當年的居所……

西安城實際上始終不是完整存在的,除了拆來拆去,修來修去,好象總是有人在政府里秘密策劃它的存活必要又始終未有主意。直到今天環(huán)城到了西安火車站前又被迫斷成兩截。

_中的西安城墻派上了新用途。每每有造反派到城門上頭撒傳單,斷了交通,聚起了民眾,萬眾吆喝著只為區(qū)區(qū)一張與己無關的紙片片。但其心態(tài)倒頗似現(xiàn)在的彩民了。也就是為了搶那傳單,西安的男娃們漸漸出了些“爬墻高師”(見圖),這在外地人看來驚心動魄!

上世紀末葉,一年政治鬧亂,傳說某某軍將大舉圍城,市民們就把守了城門。到黃昏從環(huán)城路上劫了到鏟河拉沙子的解放拖車,連車帶沙開進城門洞子,一窩風上去一聲秦腔般地大吼就齊齊把車體來個橫挪,封了城門,誰也別進。二天自有市民前來挪開車體,令其離去。這一天便相安無事。

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伐戰(zhàn)爭前匪首劉鎮(zhèn)華在張作霖等的支持下糾集號稱“十萬人”的部隊攻占西安為北洋軍閥擴大地盤。劉鎮(zhèn)華圍城達8個月之久,放火燒掉城外10萬畝麥田,強征民夫在城周圍挖掘了一條3公里的斷絕溝企囹迫使全城軍民投降。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帶領全城軍民堅守西安。后馮玉祥將軍大軍人陜,粉碎了劉鎮(zhèn)華的陰謀。后史稱“二虎守長安”。在守城期間,死難者5萬人左右,占當時城內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怕是西安城最為血腥的見證。

或許就從二虎那時起城墻就又派上新用途。連年戰(zhàn)亂,市民門為躲匪躲飛機,在城墻肚子里鉆了無數(shù)暗洞。有些河南人逃水到陜,看上了城墻就借勢搭建棚屋,省木省磚,后舉家遷來,當了老家?,F(xiàn)在就又是西安響當當?shù)脑趦允忻窳恕?/p>

和平年代,這城墻一時間似乎沒有了利用價值。便是我們聽說許多兇殺劫掠自縊故事的原本場地。

西安城的一些地名可是了得!出城往南到曲江池便見路標“五駕坡”,正是京劇曲目里事件所在地。關于這樣的事例我還在考據(jù),會另文詳述……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住大雁塔附近。每每讓衛(wèi)爺拉著到大南門里南院門去耍。需徑直走過大片大片的野地,并不曾有現(xiàn)在這樣的馬路。后來大約五九年和平門前要架橋了。每天母親帶我去和平門工地砸石子。去時手帕包兩塊三角鍋盔,帶一疙瘩大頭咸菜。國家沒有上粉碎石子的機器,上得是我們這些義務勞動者。后來幾十年對那和平門大橋就情感得深!驚異得是,那橋至今似乎未曾大修,橋頭翻飛著的仍是和我的名字一樣寓意和平的“鴿子”。大了的時候從書里讀到了1953年畢加索的和平鴿在聯(lián)合國大會天幕上作為裝飾的記述;抗美援朝剛剛結束,世界范圍人民在呼吁和平的歷史……我就明白了那時節(jié)的孩子為什么叫和平的多了。我的“世和”則正是“世界和平”的寓意。但現(xiàn)在若說起這教條我倒有了些羞愧哩,哪里是和平呢?誰又見過和平呢?

西安城墻有個文昌門,文昌門那段城墻上于八十年代建了座“魁星樓”,我每每穿行與文昌門內外,眼見城外城內的萬千幻變,就無限感慨!我做生意起步于斯,我做學問啟蒙于斯,我離別那城,離別那城里的物與事總是出出進進于這里,但我總也沒有“熱望進入而急于跳出”的流行觀念。

我是走出了,但心底里的西安城郭恍惚仍在,我在其里,期間故我……

2022西安生態(tài)日宣傳片心得體會如何寫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光臨大唐芙蓉園!20xx年落成的大唐芙蓉園使國人震憾,讓世界驚奇。建設者將盛唐帝王文化的精髓鑄入到大唐芙蓉園紫云樓、御苑門及周邊的園林建筑之中,讓每一個景觀都孕育了豐厚的文化靈性,開口訴說起盛唐帝國的傳奇故事,引領我們走進夢幻般的大唐盛境。

今日的大唐芙蓉園如何體現(xiàn)盛唐皇家文化的神圣恢弘與燦爛輝煌?這次旅行將幫助您解讀這一文化現(xiàn)象,給您一把打開夢回盛唐這條時空遂道的金鑰匙。

大唐芙蓉園,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開發(fā)區(qū),與大雁塔遙遙相望。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總投資十三億元人民幣。園內建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筑,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建筑是由中國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大師設計的。園內有全球最大的戶外香化工程,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聞到陣陣幽香;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及水景表演,集聲、光、電、水、火為一體;是首個將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完美的融為一體的五感主題公園;全國最大的仿唐宴開發(fā)基地——御宴宮;園內還有全國最大的展現(xiàn)唐代詩歌文化的雕塑群以及全方位再現(xiàn)唐長安城貿(mào)易活動的場所——大唐集市。園內分帝王文化、女性文化、詩歌文化、科舉文化、茶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外交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兒童娛樂、大門景觀文化、水秀表演十四個景觀文化區(qū),集中展示了唐王朝輝耀四方的精神風貌,璀璨多姿、無以倫比的文化藝術,大唐芙蓉園于20xx年4月11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正式對外開放,開園之初即迎來了中國臺灣前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一批重要人物。

曲江位于西安市東南角,從秦漢到隋唐作為皇家禁苑歷時長達1320xx年之久,是中國古典園林及建筑的集大成者。

秦時,利用曲江地區(qū)原隰相間,山水景致優(yōu)美的自然特點,秦王朝在此開辟了著名的皇家禁苑——宜春苑,使曲江成為皇家禁苑上林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朝,大興城(西安)倚曲江而建,并以曲江為中心,營建皇家禁苑,因廣植芙蓉于水中,易名“芙蓉池”,“遂成(京)都人游玩觀賞之地”。使曲江成為都城的一部分,芙蓉園的性質也由秦漢都城郊外的離宮別苑,轉變?yōu)樗宄汲侵械幕始覉@林。

至唐代,曲江進入了繁榮興盛的時期。當時的芙蓉園被辟為皇家禁苑——芙蓉苑(也稱芙蓉園),并于唐開元十四年修建了紫云樓、彩霞亭等重要建筑。唐玄宗為能經(jīng)常去曲江芙蓉園游幸作樂,沿城墻專門修筑了由皇宮至芙蓉園的夾城。每逢曲江大會唐明皇則攜寵妃百官登臨芙蓉園紫云樓與民同樂,唐長安城萬人空巷,皆歡聚游宴于曲江,大唐盛況可見一斑。

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 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它將帶您進入中國唯一的盛唐文化之旅。

明皇夢游曲江

“明皇夢游曲江”玻璃人加工群雕在御苑門前,它依據(jù)傳統(tǒng)經(jīng)典藝術皇帝仕女形象,結合現(xiàn)代平立面設計、空間設計,使用當今最高端的玻璃人工藝加工完成,來展示唐明皇帶領大隊宮娥游覽曲江的情景。全部玻璃雕塑共二十五座,并配以水晶荷花,銅鏤空雕貼金鑲寶石華蓋,玻璃云朵,玻璃仙鶴。全部玻璃雕塑配置于黑色花崗巖基座上,基座平行漫水,在燈光效果下,雕塑整體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唐玄宗時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當時處于中國古代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開元盛世”。唐玄宗又是個風流天子,他與天生麗質的楊貴妃情投意合,他們整日沉醉于斗雞舞馬、賞牡丹花、食荔枝宴、洗溫泉浴之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奢游風氣。正是他對芙蓉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內部建設,才使其盛況空前,達到其發(fā)展的頂點。

雕塑不僅具備觀賞功能,它所體現(xiàn)的內在涵義更是令人震撼,三個場景表現(xiàn)出明皇與眾佳麗夢游曲江的故事也盡在其中: 相傳唐明皇初遇在御花園中觀蟬的楊玉環(huán),便被她的美貌所傾倒,在此之后,愛情的花蕾頓時如繁花一樣盛開,唐明皇為愛情演繹出了“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千古名句。最后在三軍將士的抗議聲中,不得已唐明皇賜死了他的至愛,楊玉環(huán)含淚魂斷馬嵬坡。在失去了楊玉環(huán)后,整個人陷入到孤寂、荒蕪的情感中,整日獨自流連于往日歡愉之地。一日夢中,明皇再次回到曲江芙蓉園,在夢幻中又一次陷入到愛情的深淵不能自拔。

還猶豫什么,讓我們一同夢回唐朝,親身感受那段久遠卻耐人尋味的愛情吧。

御苑門

御苑門是大唐芙蓉園的西門,也是正門,造型華麗的兩層主門樓與左右緊接的三重闕相得益彰,顯得氣勢恢弘;大門正中御苑門這三個黑底金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沈鵬所寫.他的書法作品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重要場所書寫巨幅。大門兩旁黑底金字的楹聯(lián)更是意味深長:炎漢宜春苑曲水千載相如賦中皇家氣象;大唐芙蓉園柳煙三春唐人詩裹帝里風光。其皇家御苑的氣派讓人即刻能夠想象出百帝游曲江的恢弘氣象及大唐迎賓禮儀的泱泱氣魄。它是芙蓉園的正門,意思是御駕臨幸皇家別苑,之所以把西大門作為正門,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李唐王室來自隴西,所以門朝西開;其二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方,象征著大唐王朝的兼容并蓄,貿(mào)易往來的興盛發(fā)達和八方來朝的繁榮景象。

走進西大門,迎面是一方巨大的“玉璽”,上面刻有“大唐芙蓉園”篆書金字,玉璽下方的地面上“蓋”有這五個大字的印文。玉璽象征著封建皇權,而芙蓉園也正是李唐王朝的御苑,玉璽雕塑造型也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渲染了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

玉璽兩側是獵獵風中飄揚的旗幟,84根旗柱象征著唐代長安城面積84平方公里,另一層意思就是笑迎四面八方賓朋的意思。同樣也反映了威武的大唐軍陣,軍陣的威力最主要是與地形、地勢的起伏、緩急密切相關,在唐代,已經(jīng)開始運用強勁的弩作為遠距離的投射兵器,敵軍在攻擊之前,先受到長距離箭雨的沖擊,而敵軍騎兵弓箭射程遠不及強弩,這有效地抵消了敵軍騎兵對軍陣的騷擾,使軍陣在面對騎兵時仍處于不敗之地。這種軍陣當它前進時,銳無可擋,像座山在前行,壓碎阻礙它前進的一切。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